詩經導讀省公開課金獎全國賽課一等獎微課獲獎課件_第1頁
詩經導讀省公開課金獎全國賽課一等獎微課獲獎課件_第2頁
詩經導讀省公開課金獎全國賽課一等獎微課獲獎課件_第3頁
詩經導讀省公開課金獎全國賽課一等獎微課獲獎課件_第4頁
詩經導讀省公開課金獎全國賽課一等獎微課獲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詩經》導讀杜春鋒1/62第一節

《詩經》基本問題2/62一、《詩經》性質、名稱、篇數性質: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或曰選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詩集。名稱:原稱《詩》、《詩三百》,戰國始稱為“經”,漢代正式稱為《詩經》,為經書之首。篇數:305篇。毛詩篇目為311篇(小雅中《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6篇為有目無辭“笙詩”)。3/62二、《詩經》時代、地域、作者1.時代:主要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作品,少數為商代作品。其時為奴隸社會。《詩經》中最早作品今可確認是《商頌》5篇,最晚作品毛詩說是《陳風·株林》(公元前599年前后),齊詩認為是《曹風·下泉》(約為公元前510年)。4/622.地域:主要是黃河中下游地域,少數詩篇包括江漢汝淮地域。包含今陜西、山西大部,河南、山東全部,甘肅、河北、湖北及安徽之一部,是為周之主要疆域。3.作者:從民間仆隸平民到朝廷公卿大夫,差不多遍布社會各個階層。絕大多數為無名氏作品,少數詩篇如《節南山》《巷伯》《崧高》《烝民》《閟宮》《載馳》等有作者之名。5/62《詩經》少數詩篇之作者《節南山》家父《巷伯》寺人孟子《崧高》《烝民》尹吉甫《閟宮》奚斯《載馳》許穆夫人《抑》衛武公《桑柔》芮良夫《鴟鸮》《常棣》《文王》《時邁》《大武》周公6/62三、《詩經》搜集與整編搜集:“采詩說”——風“獻詩說”——雅“作詩說”——頌分類:主要以起源為依據整編:“太師編詩說”(早期整理)“孔子刪詩說”(再次整理)▲“孔子刪詩說”不能否定也否定不了7/62四、《詩經》應用與流傳

早期:禮樂演奏,教育國子,觀風知政春秋:賦詩言志孔子:教育弟子戰國:引詩說理秦代:焚詩禁毀漢代:恢復傳授:“三家詩”,“毛詩”;“毛詩”流傳至今,甚至成為《詩經》之別名。

8/62五、《詩經》“六詩”、“六義”

“六詩”之說出自《周禮·春官·太師》:“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其風、雅、頌是指詩分類,賦、比、興是指用詩方法(此乃本義)。“六義”之說出自《毛詩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其風、雅、頌是指詩體分類,賦、比、興似轉變為指作詩方法。9/62孔穎達《毛詩正義》曰:“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大小不一樣,而得并為六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非別有篇卷也。”據此并酌參古今學者意見,我們對“六義”作以下解釋:10/62風:“聲”,指土聲,地方土樂,即土風歌謠。有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國風,共160篇,大多是民間歌謠,內容多言風情,格調多生動活潑。11/62雅:“正”,指正聲,朝廷正樂,即京腔雅歌。分為大雅、小雅兩部分,共105篇,大多是貴族文人作品,內容多涉朝政,格調比較雅正。12/62頌:“容”,引申為容飾、舞容、形容和頌美之意,是專門用于宗廟祭奠且奏以大鐘或伴以舞蹈樂歌,即宗廟祭歌。包含周頌、魯頌、商頌三部分,共40篇,應是王朝太師、樂師或巫、史之類專職文人所作,內容多是對祖宗歌功頌德,格調莊重典雅。13/62賦:“敷”或“鋪”意思,指直接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藝術表現手法,是最基本最慣用手法。朱熹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李仲蒙說:“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也。”14/62比:“譬”意思,是比喻、比擬、比附、象征這類藝術表現手法概稱。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李仲蒙說:“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也。”

15/62興:“起”意思,指觸物生情聯想式開頭,普通用于篇首、章首或一段意思開頭。這種聯想,是產生創作靈感藝術聯想,能形成一個含蓄意象,起寓意、象征、暗示、襯托等作用。興在形式上如朱熹所說,是“先言他物以引發所詠之詞”,其內涵又如李仲蒙所說:“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賦、比、興有時交互使用,尤其比、興較接近,有所謂“賦而興也”、“興而比也”、“比而興也”、“賦而興又比也”等現象,似難截然分開。

16/62第二節《詩經》思想內容17/62一、農事詩

如豳風中《七月》,小雅中《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周頌中《臣工》《噫嘻》《豐年》《載芟》《良耜》等。另外還有反應婦女采集勞動《周南·芣苢》《魏風·十畝之間》和反應牧業生產《小雅·無羊》等。能夠《豳風·七月》為代表。

18/62《七月》—農奴生活寫真

《七月》是現存我國農業生產情況最古老詳細文字統計,又是周代奴隸痛苦生活縮影,真實地反應了當初社會現實。其藝術特色是:1、利用賦法中客觀寫實手法分類鋪寫,直賦其事。2、利用對比手法,反應社會現實生活。3、以衣食為根本,首章衣食雙起,二至五章以衣為主,六至八章以食為主。4、重視風俗景物和節令改變描寫,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勾畫出一幅幅風俗畫,首創民間十二月歌形式。總之,該詩古樸自然,曾被明人孫鑛譽為“無上神品”。

19/62二、征役詩(一)高昂戰歌如秦風中《無衣》,小雅中《出車》《六月》《采芑》,大雅中《江漢》《常武》等。能夠《秦風·無衣》為代表。

20/62(二)征夫悲歌如《邶風·擊鼓》,《魏風·陟岵》,《唐風·鴇羽》,《豳風·東山》《破斧》,《小雅·采薇》《何草不黃》等。能夠《豳風·東山》為代表。

21/62《東山》(豳風)

我徂東山,慆々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我徂東山,慆々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果臝之實,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我徂東山,慆々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鸛鳴于垤,婦嘆于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于今三年。我徂東山,慆々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倉庚于飛,熠耀其羽。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22/62《東山》—士卒辛酸吟唱

《東山》是寫一位役滿歸來士卒在還鄉途中悲喜交集心情和對故鄉、親人深切思念之情,表示了厭倦征戰、向往和平愿望,是《詩經》中最出眾抒情詩之一。其藝術特點是:1、善用想象,浮想聯翩,從而組成一幅幅圖景來抒發感情。2、從對方寫來,以人襯己,波折達意。3、起承轉合,重章疊唱,結構自然和美,加之語言樸實,音韻友好,實在耐人尋味。23/62《陟岵》—征人望鄉思親之歌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猶來無死。

詩人遙想虛擬,以人襯己,波折而又傳神地表示了征人望鄉思親心情和主題。24/62(三)思婦哀怨如《衛風·伯兮》,《王風·君子于役》《揚之水》,《周南·卷耳》,《小雅·采綠》等.25/62三、婚戀詩(一)甜蜜感人戀歌

如《周南·關雎》《漢廣》,《邶風·靜女》,《衛風·木瓜》《桑中》,《王風·采葛》,《鄭風·溱洧》《風雨》《子衿》《搴裳》《萚兮》《野有蔓草》,《陳風·東門之枌》,《召南·野有死麕》《摽有梅》等。

26/62(二)苦惱迷惘情歌

如《鄭風·狡童》,《秦風·蒹葭》,《鄭風·將仲子》,《鄘風·柏舟》,《陳風·月出》等。27/62(三)美滿婚姻贊歌

如《周南·桃夭》,《衛風·碩人》,《鄭風·出其東門》《女曰雞鳴》,《邶風·綠衣》,《唐風·葛生》等。

28/62(四)不幸婚姻悲歌如《衛風·氓》,《邶風·谷風》,《王風·中谷有蓷》,《召南·江有汜》等。

29/62四、怨刺詩

(一)民間怨刺詩1.反對剝削、壓迫如《魏風·葛屨》《伐檀》《碩鼠》等。2.諷刺荒淫、殘暴、無禮如《邶風·新臺》,《齊風·南山》,《陳風·株林》,《秦風·黃鳥》,《鄘風·相鼠》等。

30/62(二)貴族文人怨刺詩1、諷諭時政如大雅中《民勞》《板》《蕩》《桑柔》《瞻卬》《召旻》,小雅中《節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無正》《小旻》等。

2、訓斥讒佞、揭露不公如小雅中《巧言》《青蠅》《巷伯》《北山》《大東》等。

31/62五、史詩

主要有《大雅》中《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等,是周民族史詩,分別歌頌后稷、公劉、古公亶父、文王、武王。另外《商頌》諸篇也可看成商民族史詩來讀。▲雅詩成就與地位

32/62六、祭歌

主要是《周頌》《商頌》等。▲頌詩三題▲《周頌·雝》簡析33/62七、其它

包含燕饗(宴享)詩、田獵詩、禮儀詩、親情詩、送別詩等。燕饗詩如《小雅·鹿鳴》《常棣》《伐木》《湛露》《彤弓》《桑扈》《魚麗》《魚藻》《南有嘉魚》《賓之初筵》等;田獵詩如《周南·兔罝》《召南·騶虞》,《齊風·盧令》《還》,《鄭風·叔于田》《大叔于田》,《秦風·駟驖》,《小雅·車攻》《吉日》等;禮儀詩如《小雅·斯干》等;親情詩如《邶風·凱風》等;送別詩如《邶風·燕燕》等。34/62第三節

《詩經》成就、價值及影響

35/62一、藝術成就(文學價值)1、現實主義寫法和古樸自然風貌《詩經》中作品是對現實生活如實反應,“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渾樸自然,一片天籟,富有一個發自純真之心純真之美,展現出古樸淳厚自然藝術風貌。《七月》就是這方面經典代表。36/622、賦比興為主豐富多彩藝術表現手法《詩經》多數篇章以賦為主,而不乏生動范例,如“輾轉反側”、“搔首躑躅”、“楊柳依依”等;比法范例除《碩鼠》《鴟鸮》等外,又如“涕泣如雨”、“手如柔荑”、“其崇如墉,其比如櫛”等;興法范比如《關雎》《桃夭》首章。這還包含鮮明對比、適當夸大、豐富想象、生動對話及出眾細節、心理、景物、進層描寫、襯托映襯等。37/623、重合復沓章法和四言為主體式重章疊唱不但便于記憶和傳誦,而且有著前后相承、逐層遞進、深化感情、擴展內容、盡興抒發、重復強調等作用,造成盤旋跌宕旋律。《芣苢》《采葛》就是范例。《詩經》以四言為主,但也“時雜二三五六七八言,意已明不病其短,旨未暢無嫌于長,短非蹇也,長非冗也”(成伯玙語),比較靈活自由。38/624、豐富詞匯、友好韻律和多樣格調《詩經》包括眾多草木鳥獸之名和生活知識,名詞、動詞、形容詞等都非常豐富,還大量利用雙聲、疊韻詞和疊字,極富表現力。“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鳴。皎日慧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并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劉勰《文心雕龍·物色》)。其用韻自然和美,有句句用韻、隔句用韻、偶句韻、交叉韻、虛字韻、遙韻、尾聲等形式,對我國詩歌韻律形成起了主要啟發作用。風、雅、頌三部分及各個篇章還形成多樣格調。39/62二、多重價值1.政治價值:《詩經》雖不是政教文本,但其中雅、頌多與政治有親密關系,原本就是為政治服務,尤表達了周人敬天保民、敬德保民政治觀,自然含有主要政治價值。其風詩也在一定意義上含有觀風知政、禮樂教化價值。2.歷史價值:《詩經》含有全方面、真實而寶貴史料價值。先秦古籍中“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梁啟超語)。40/623.文化價值:包含宗教文化、禮俗文化、村社文化、農耕文化、養殖文化、田獵文化、婚戀文化、社交文化、飲食文化、衣飾文化、車馬文化、動植物文化等。4.聞一多說:“詩似乎沒有在第二個國度里像它這么發揮過那樣大社會功效。在我們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方面社會生活。”41/62三、深遠影響1、現實文學傳統光芒開端和永恒典范。2、賦比興乃文學創作與評論百世榜樣。朱光潛說;“中國以后詩論、文論乃至畫論都是按毛萇所標賦、比、興加以引申和發展。”3、為后世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題材、典故、體式和創作經驗。4、其文化精神、審美情趣等亦影響深遠。42/62第四節

《詩經》研究史簡說

43/62《詩經》研究史一、先秦《詩》學二、兩漢《詩經》學三、魏晉至隋唐《詩經》學四、宋元明《詩經》學五、清代《詩經》學六、當代《詩經》學七、臺港《詩經》學八、國外《詩經》學44/62此期沒有專著,除朝廷儀式用詩、春秋賦詩言志外,只有片段評論。論詩者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而最主要是孔子對《詩》評論,起了先導、奠基作用。孔子論詩見于《論語》等書,主要觀點有“思無邪”、“興觀群怨”、“達政專對”、“不學詩無以言”、“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溫柔敦厚”、“盡善盡美”、“鄭聲淫”等。另有新發覺《孔子詩論》中主要觀點。先秦《詩》學45/62《孟子》引詩33處,其《詩》學觀點主要是創造性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兩大方法論命題。《荀子》引詩84處,論詩7處,引詩證理,深入發展了儒家詩學觀,奠定了兩漢經學理論基礎。另外,《國語》《左傳》中也較多引詩。先秦《詩》學返回46/62此期有了專著,據統計近50種,主要是“四家詩”著作,但大多亡佚。流傳下來只有毛亨《詩故訓傳》(簡稱“毛傳”),鄭玄《毛詩傳箋》(簡稱“鄭箋”)、《毛詩譜》(殘卷)和韓嬰《韓詩外傳》。最主要是“毛傳”、“鄭箋”。前者全方面奠定了《詩經》研究基礎,后者是兩漢《詩經》研究集成性著作。

兩漢《詩經》學47/62今文“三家詩”遺說,后人鉤稽輯佚考釋,集其大成者為清人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此書也很主要。另外,漢代一些典籍如《史記》《漢書》《說苑》《新序》《焦氏易林》《說文解字》等中也有一些與《詩經》研究相關主要參考資料。兩漢《詩經》學返回48/62魏晉至隋唐《詩經》學

此期著作,據統計有130各種,也大多亡佚,今存僅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和唐孔穎達《毛詩正義》、陸德明《毛詩音義》、成伯玙《毛詩指說》、賈島《二南密旨》5種。最主要是孔穎達《毛詩正義》,為唐以前《詩經》漢學研究集大成著作,也是唐代科舉考試奉為權威教科書。

49/62另外,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及此期許多作家如曹操、曹植、王粲、陳琳、傅咸、陸機、束皙、陶淵明、謝靈運、蕭綱、陳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韓愈、柳宗元、李翱、皮日休、齊己、皎然等詩文中也有對《詩經》解讀評論;《隋書》等史書及《世說新語》等書中也有一些相關資料。魏晉至隋唐《詩經》學

返回50/62此期著作據統計約1120種(宋代299,元代80,明代740多),今存327種(宋代83,元代20,明代224)。此期《詩經》學以疑古思辨、去序言詩宋學為主流,發端于歐陽修、蘇轍,其代表為鄭樵、朱熹,最主要著作是朱熹《詩集傳》,它集宋學《詩經》研究之大成,成為新權威注本,影響甚大。

宋元明《詩經》學返回51/62清代《詩經》學

此期是古代《詩經》研究總結期,又稱為新漢課時期。研究全方面展開,學者流派眾多,著作豐富,共約1300各種,現存約600種,數量質量均超出以往各代。主要有姚際恒《詩經通論》,崔述《讀風偶識》,方玉潤《詩經原始》,胡承珙《毛詩后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陳奐《詩毛氏傳疏》,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等。同時顧炎武、王夫之、陳啟源、惠棟、戴震、段玉裁、阮元、陳喬樅、魏源、皮錫瑞等也是主要學者,各有重大貢獻。

返回52/62當代《詩經》學

此期是新社會文化背景下《詩經》研究。據統計,著作、論文達8000目以上。前期近40年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其主要學者以魯迅、胡適、王國維、顧頡剛、郭沫若、朱自清、朱東潤、聞一多等為代表。其中聞一多成就最高,他提倡用民俗學方法研究《詩經》,開創了《詩經》新訓詁學,重視《詩經》藝術研究,可稱之為大師。53/62后60年一波三折,漸入佳境。主要學者有余冠英、孫作云、張西堂、楊公驥、張松如、黃焯、于省吾、王力、高亨、陳子展、錢鐘書、向熹、程俊英、蔣立甫、金啟華、王宗石、張樹波、袁梅、張震澤、夏傳才、洪湛侯、董治安、劉毓慶、趙沛霖、周蒙、趙逵夫、趙敏俐、馮浩菲、王麗娜、葉舒憲、廖群、李山、姚小鷗、魯洪生、周滿江、張啟成、許志剛、傅道彬、王洲明、王長華、郭杰、邵炳軍、潘嘯龍、章必功、何慎怡、陳桐生、揚之水、馬銀琴、寇淑慧、汪祚民等當代《詩經》學

返回54/62臺港《詩經》學臺灣在1945年光復前無《詩經》著述,日本占領期間不允許從事漢文教育活動,更談不上《詩經》研究。光復后,大陸去學者講授經學,才開始起步。60多年來,其《詩經》研究著作約100各種,論文約1000多篇。主要學者有屈萬里、王靜芝、糜文開、裴普賢、陳新雄、季旭升、林慶彰、趙制陽、文幸福等,比較重視《詩經》學史和基本問題研究,以傳統研究方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