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導學案-高一下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1頁
第1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導學案-高一下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2頁
第1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導學案-高一下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3頁
第1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導學案-高一下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課標要求】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經過和結果;2.通過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學習,了解戰后的國際秩序。一、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一)“一戰”背景: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1.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壟斷組織產生,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表現:第二次工業革命后,

表現:第二次工業革命后,

1.德國、美國、日本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超越英國法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但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是,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影響力和經濟上影響力的不平等,海外殖民地也遠遠少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2.英美民主政體已經較完善,而且先后成為當時的“世界工廠”,因此在政治和經濟上實力最強,法國次之。

3.德國、奧匈帝國、沙俄、日本還有意大利通過改革,完成了經濟的跳躍式發展。所以后起的這些資本主義國家就想通過武力重新跟英法美等老牌強權瓜分殖民地和商品、資本市場?;久鼙憩F實質英德矛盾(主要矛盾)(1)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德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2)德國想要取代英國歐洲乃至在世界的領導地位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法德矛盾(1)普法戰爭后,因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積怨已久;(2)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劍拔弩張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北非殖民地德俄矛盾因不斷的貿易摩擦而關系惡化—俄奧矛盾矛盾集中在巴爾干半島爭奪巴爾干地區3.20世紀初,歐洲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形成:(1)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2)表現: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同盟國”,英國、法國、俄國組成“協約國”。(3)影響:兩大軍事集團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局部軍事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4.帝國主義國家爭奪殖民地的局部戰爭(美西戰爭與日俄戰爭)預示著更大規模戰爭的到來。5.導火線:巴爾干半島突發的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小結1:國家利益、綜合國力、國際形勢、科技水平、歷史文化傳統等都是影響世界大戰的因素,一戰的爆發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二)“一戰”經過1.爆發: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德俄法英相繼參戰,一戰全面爆發。2.性質:這場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3.大戰進程主要戰役第一階段(1914年)第二階段(1915——1916)第三階段(1917——1918)西線(決定性戰場)英法軍隊VS德軍①德軍進攻法國②9月,馬恩河激戰,德軍戰敗,標志其“速決戰”破產。①1916年凡爾登戰役(絞肉機)和索姆河戰役(地獄),雙方均損失慘重。②1916年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①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②1918年11月11日,德、奧(匈)投降。東線德奧聯軍VS俄軍德奧軍隊在東線和南線取勝,但未能擺脫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俄國在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退出戰爭。南線奧軍VS俄、塞軍“一戰”影響對殖民體系: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對國際關系:(1)埋下了新的國際沖突的隱患。(2)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對思想觀念: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二、一戰后國際秩序的重構【名詞解釋】國際秩序: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礎上形成的國際行為規則和相應的保障機制,通常包括國際規則、國際協議、國際慣例和國際組織等。(一)召開國際會議:1919年巴黎和會;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締結戰后條約《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重構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性質:戰后帝國主義在強權政治原則基礎上建立的重新瓜分世界的國際關系新秩序。凡爾賽體系:通過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條約》等條約確立在歐洲、西亞、北非地區的秩序。華盛頓體系: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九國公約》等條約確立在亞太地區的新秩序。內容: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對中國的影響:它確認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實行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日本獨占中國的局面,使中國再次成為列強共同宰割的對象;客觀上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完整)3.評價(1)進步性;①國際局勢暫時緩和,世界保持了一段較長時間的和平;②通過國際會議上的外交與妥協達成相關國際條約來來解決國際爭端,是一種歷史的進步;③國際關系朝著制度化、體系化發展,對以后國際關系發展都有重大影響。(2)局限性:①建立在宰割戰敗國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礎上,具有反動性和非正義性。②未能根除各國之間的矛盾,為新的沖突埋下隱患。建立國際組織:國際聯盟(1920年)性質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是聯合國的前身。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局限①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②實際成為英、法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③國聯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知識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的影響:經濟:一戰期間,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出現“短暫春天”。但戰后不久,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很快蕭條下去。政治:一戰改變了帝國主義的侵華格局:列強共同主宰(戰前)——日本獨霸(戰中)——共同支配(戰后)。思想:十月革命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外交:巴黎和會上的中國外交的失敗,激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思考點:為什么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戰爭?提示:(1)從戰爭的定義看,帝國主義戰爭是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瓜分世界、爭奪霸權而進行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好符合此定義。(2)從戰爭的起因看,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發動的,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3)從戰爭的進程看,帝國主義各國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爭目標進行了長期殘酷的爭奪,這顯示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侵略性質。(4)從戰爭的結果看,戰勝國對戰敗國進行了瓜分或掠奪,巴黎和會便是戰勝國之間的分贓會議。思考點: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怎樣體現了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的特征?提示:(1)在巴黎和會上,戰勝國將挑起戰爭的罪責完全推給了德國及其盟國,并要求戰敗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同時強行劃定了中東歐廣大地區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疆界,奧匈帝國灰飛煙滅,中國的訴求則被忽視。(2)在華盛頓會議上,美、英、日、法、意在限制海軍軍備問題上爭論不休,中國提出的取消列強在華不平等條約的要求并未實現,而美國鼓吹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卻被寫入《九國公約》。(3)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以各國實力為基礎構成了帝國主義國際關系的新格局,具有強權政治的特征。學思之窗:你如何認識國聯的委任統治制度?提示:(1)委任統治制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勝國所建立的通過國際聯盟對戰敗國的海外殖民地進行再分割和統治的一種制度,其目的是謀求國際化地解決殖民地統治問題,即在國際聯盟監管下、按照國際法貌似公正地解決列強糾紛以避免更大的國際沖突,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維護殖民統治的一種新形式。(2)這種形式取代了過去那種由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形式,而對殖民地來說,不過是“才離狼窩,又入虎口”,并無積極意義。課堂練習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從債務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英、法兩國則淪為被世界金融業和政府間債務剝削的對象。這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

)A.推動了國際關系民主化 B.沖擊了西歐的中心地位C.確立了美元的霸權地位 D.埋下了冷戰爆發的伏筆2.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道:“(一戰)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五個經濟上的競爭、殖民地的爭奪、相沖突的聯盟體系和勢不兩立的民族愿望和不可逆轉的軍事時間表?!睂Υ死斫庹_的是(

)A.歐美列強在一戰前已經制定軍事時間表B.世界性經濟危機是一戰爆發的重要原因C.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是一戰爆發的重要原因D.巴爾干地區的民族矛盾是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3.1914年8月威廉二世在《致德國人民》中說:“…當敵人全副武裝準備背信棄義進攻時,他們卻要求我們袖手旁觀。他們不讓我們堅定忠誠地支援我們的盟友,而我們的盟友正在為維護她的大國地位而斗爭?!逼渲小拔覀兊拿擞选笔侵窤.英國 B.日本 C.法國 D.奧匈帝國4.1917年,威爾遜在美國國會的演說中說:“我建議國會宣布德國政府最近的行為,事實上無異對美國政府及其人民作戰;……正式接受如此強加于美國的交戰地位……如今,我們的目的仍和從前一樣,要在世界生活中捍衛和平與正義的原則,以與自私的和無人性的權力相對抗……”對以上演講解讀正確的是A.美國商船遭受重大損失推動了美國對德國宣戰B.美國參戰的目的是為了捍衛世界的和平和正義C.“自私和無人性的權力”指的是德國法西斯納粹統治D.背景是德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以維護德國制海權5.《全球文明史》中寫道:“在1914年的前不久,一位歐洲銀行家試圖推測歐洲主要國家的穩定前景,以便可以為將來進行明智的投資。他選擇了3個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到1920年,他所有的賭注都失敗了。因為他選擇的3個國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體了?!边@段材料主要說明一戰前的歐洲A.銀行家投機、投資極端謹慎以避免損失 B.民主思想并沒有充分地深入民心C.帝制不符合當時歐洲發展的時代潮流 D.保證國家穩定的前提是強有力的君主6.資。由此可見,第一次世界大戰A.解除了歐洲對殖民地的控制 B.削弱了歐洲的經濟實力C.造成了歐洲的政治危機 D.使美國成為世界霸主7.“歐洲列強的一個集團同另一個集團血戰到底的慘狀不可彌補地損壞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認為幾乎是天命注定的統治有色人種的人了”。這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A.使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戰 B.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的覺醒C.使歐洲現存的社會制度遭到懷疑與否定 D.造成巨大破壞給人們留下了心靈創傷8.一戰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的是A.美國 B.英國 C.日本 D.法國9.某條約第一條規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的進攻,不論其理由為何,其他兩國必須以他們的全部軍隊給予被攻擊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國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的侵略,意大利也負擔同樣的義務?!痹摋l約的簽訂A.促成德奧意三國同盟正式建立B.促成德日意三國軍事同盟形成C.標志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局面D.導致法國在戰爭中因腹背受敵而戰敗投降10.【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1918年1月5日,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表示,英國作戰目的之一就是“我們必須通過建立某種國際組織來設法限制軍備的負擔和減少戰爭的危險”。美國總統威爾遜則在3天后闡明的美國作戰目的“十四點”原則中特別強調最后一點——“為了大小國家都能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必須成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普遍性的國際聯盟”。到戰爭結束時,不僅所有交戰國都把“十四點”作為媾和的基礎,而且英、法、美等國都已研究并制定了組織國際聯盟的方案,并由英美代表組成起草盟約委員會。1919年1月25日,巴黎和會全體會議通過了最高委員會提出的關于建立國際聯盟的建議。法國要求在國聯建立一支國際部隊,設立國際總參謀部指揮這支部隊,監督各國兵力并在必要時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