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版高中歷史第五單元戰爭與文化交鋒階段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1頁
新教材2023版高中歷史第五單元戰爭與文化交鋒階段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2頁
新教材2023版高中歷史第五單元戰爭與文化交鋒階段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3頁
新教材2023版高中歷史第五單元戰爭與文化交鋒階段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4頁
新教材2023版高中歷史第五單元戰爭與文化交鋒階段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階段檢測(五)戰爭與文化交鋒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2·山東德州三模]亞歷山大遠征期間,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70多個城市,定都巴比倫城,保留波斯帝國的行政制度,鼓勵東西方種族通婚。這些措施旨在()A.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控制B.沿襲北非地區傳統文明C.促進不同區域間文化交流D.推動希臘文化中心東移2.亞歷山大帝國建立后,亞歷山大娶波斯皇族女子為妻,馬其頓士兵采用波斯禮儀與當地貴族女子通婚,號稱“歐亞聯姻”。這反映出()A.婚姻關系的政治化B.希臘文化被波斯文化吸收C.帝國統治基礎弱化D.歐亞間開始出現民族融合3.亞歷山大東征時,沿途興建了許多希臘式的新城。為了擴大帝國統治的社會基礎,亞歷山大竭力推行馬其頓人與東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導馬其頓人與東方女子通婚。東征建立帝國后,埃及的宗教崇拜和巴比倫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也傳入了希臘。上述材料說明亞歷山大東征()A.是一次掠奪性戰爭B.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發展C.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D.是一次正義性戰爭4.[2022·江蘇蘇州摸底]元朝時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產生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東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因此來到中原定居,并與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漸形成少數民族,使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獲得了可靠而廣泛的群眾基礎。由此可知元朝民族交融的特點是()A.少數民族內遷使民族交融加強B.外來民族與中華民族的交融C.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主要是靠宗教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從元朝開始5.西征中,成吉思汗實行分封,長子術赤的領地在“額爾齊斯河上游和阿勒泰山一帶”,直至欽察草原諸地區。次子察合臺、第三子窩闊臺在中亞、西域、中原等地得到了封地。第四子托雷管理他父親的家族、財富和祖先的牧地以及蒙古帝國的全部精銳部隊。成吉思汗的分封()A.為蒙古四大汗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B.說明蒙軍由征服轉為防守C.使蒙古汗國控制了整個歐亞大陸D.遵循了中原地區的宗法制6.19世紀的美國人努力模仿歐洲的文化……隨著19世紀的結束,歐洲知識分子越來越注意到一群日益顯赫的美國明星……然而,歐洲的監護仍難以動搖。有人這樣寫道:“美國人開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個英國人,以便得到認可,并不是得到英國人的認可,而是得到本國人的認可。”據此可知()A.歐洲文化在移植中發生變更B.美國文化全部來源于歐洲文化C.歐洲力圖對美國實行文化殖民D.美國明星出現促使美國走向獨立7.在拉丁美洲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在偏遠內陸地區保留的傳統文化,如多神信仰、圖騰崇拜,也有歐洲白人的天主教,還有非洲黑人帶來的音樂、舞蹈等因素。對該現象理解不正確的是()A.體現了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B.歐洲殖民者驅趕印第安人至偏遠地區C.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D.拉丁美洲文化與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相同8.[2022·福建廈門一模]漫畫《向自由獻祭》(1789年)是英國近代漫畫家吉爾雷對法國大革命解讀的畫作之一。畫作右側坐在巴士底獄廢墟上登基的自由女神正接受路易十六的朝拜,手持的權杖上端懸掛著象征自由的弗吉尼亞小紅帽,自由女神對國王說:“從自由神的手中再次接回你的皇冠吧!”據此可知()A.畫作充滿現實主義氣息B.作者諷刺英國政治保守C.作者帶有保守主義傾向D.作者擔憂革命者的激進9.在歐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結合中國近代史進行判斷,下列不屬于文化侵略的有()A.西方傳教士強占土地修建教堂,禁止信徒祭拜祖先B.法國傳教士在廣州創辦教會學校強迫學生背誦教義C.五四期間教會學校要求學生“斷絕一切國家的觀念”D.英國傳教士傅蘭雅創辦《格致匯編》,宣傳科學知識10.[2022·廣東廣州月考]1861年,馮桂芬寫成的《校邠廬抗議》等一系列政論中,痛感中國“人無棄才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軍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馮桂芬旨在()A.希望政府開展維新變法B.揭露洋務運動的缺陷C.號召國人轉變思想觀念D.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11.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戰爭讓文明更加文明”。關于戰爭的影響,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下列理解準確的有()A.戰爭有利于實現人類社會的優勝劣汰B.戰爭導致了人口的減少與生產的破壞C.戰爭促進了疆域的開拓和帝國的形成D.戰爭促進了文明的碰撞、交流與重構12.[2022·吉林長春期末]到1900年,人類的“世界文明”意識開始蘇醒。盡管所有國家在語言、文化和社會實踐等方面還保持著相當大的差異,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同一個世界經濟和世界市場之中。但各個民族并非以平等關系參與這場全球性發展,歐洲人(或者說“西方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造成當時各民族關系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是()A.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B.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C.世界出現一體化趨勢D.列強之間矛盾的加劇13.民族自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和平進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獨立的波蘭三分之一人口不說波蘭語,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國的67%,其余的由德意志人、俄羅斯人和匈牙利人組成。這一現象可以從側面印證()A.民族自決完全是一個幌子B.東歐國家的民族意識尚未覺醒C.戰勝國利益制約著領土處理D.殖民統治的實質沒有根本改變14.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如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樣,數百萬殖民地、半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國關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決的宣傳。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他們紛紛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爭取獨立的浪潮中??梢姡瑑纱问澜绱髴鸷竺褡濯毩⑦\動發展的相同原因是()A.法西斯集團的覆滅B.啟蒙運動的興起C.進步思想的傳播D.戰爭規模的擴大15.韓國前總統金泳三(1993~1998年任韓國總統)說:“科學技術時代,國力不是來自武器,而是來自知識和科學技術。沒有自己的技術,只能淪為殖民地。”這一言論()A.推動韓國經濟的復蘇與發展B.促使韓國政府的工作重心發生轉移C.表明韓國重視發展科學技術D.指出韓國沒有構建獨立的科學體系16.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出現民族獨立運動的新高潮。英國政府改變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針,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印度獨立前后,亞洲的其他一些國家也先后宣布獨立。1948年,猶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國,英國宣布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結束。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A.亞非掀起了民族獨立浪潮B.中東地區矛盾錯綜復雜C.亞洲民族獨立運動高漲D.亞洲獨立同時埋下了隱患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蒙古帝國時期,成吉思汗讓商人自由經商,“為地方行旅謀安,于諸大道中置衛士”,配給驛站一定數量的人和獸,以及食物、飲料等必需品,窩闊臺通過征服高麗與西征,打通了東北亞到中亞的絲綢之路……“原來金山一帶‘深谷長坂,車不可行’……窩闊臺率軍西行時‘始辟其路’”。1251年蒙哥設置別失八里行省,執掌西域的軍政事務。——摘編自孫秀君《論蒙古帝國時期蒙古人對陸上絲綢之路的貢獻》材料二“1219年春,成吉思汗統領大軍出發親征花剌子模,此外,還有金國、西夏新歸附的契丹軍、漢軍、河西軍以及大批能工巧匠?!薄俺杉己箯牟换ㄘ葸M軍撒麻耳干……那些被認為有用的人(如技術工匠)被帶往蒙古。”《絲綢古道上的文化》載:“馬可·波羅及其他一些歐洲人,都曾作為傳教士或者外交使節去過蒙古地區或中國,如果沒有蒙古的和平環境,他們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中國的繪畫和波斯的繪畫彼此相識并交流,馬可·波羅得知了釋迦牟尼這個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總主教。——摘編自馬婷《蒙古西征與中西文化交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蒙古帝國時期為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采取的措施,試分析其歷史意義。(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蒙古帝國時期推動中西文化交流的方式及文化交流的表現。(6分)18.戰爭給人類帶來災難,在客觀上也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恩格斯說:“對拿破侖的勝利就是歐洲的君主國對法國革命的勝利”。然而,法國大革命所開辟的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并不會因為拿破侖帝國的覆滅而停止前進的步伐。——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以“戰爭與文化的交鋒”為題,結合世界歷史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論據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字數要求:250~300字)19.史料的搜集和辨析是歷史研究的基礎。(10分)材料一這個國家的混亂已經達到難以想象的地步。我被迫對它的事務進行干涉,是由于我被事件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向建立一種既可保證西班牙的幸福,又可保證我自己各邦的安寧的體制。在新的局勢下,西班牙將確實不像以前那樣依賴我;不過,當它發現它的處境已經正常,在大陸上無須有所畏懼,它可以用它的全部資源去重建它的海軍時,我倒是會得到好處的。只有那些僧侶,他們占有國內一半土地,預見到這種新的體制意味著他們的胡作非為的破滅;還有宗教裁判所的許多暗探,他們擔心將會失業,尚在這個國家里興風作浪?!闷苼觥稙榍终嘉靼嘌擂q解:致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1808年7月8日)材料二當時的西班牙人描述和記憶的法國占領者的行為:“塞維利亞與其他地方的多處教堂遭到破壞、洗劫,其中就有塞維利亞圣母馬利亞十字修道院。法國人搶走了塞維利亞慈善醫院小教堂里幾幅穆里羅的畫作,只剩下了7幅?!薄胺▏诎腿_那維持社會秩序的方式就是射殺所有嫌犯,沒收富人與教會的財產。他們還以沒收與強制性捐贈的方式將地方財富洗劫一空。”“法國圍攻薩拉戈薩,激戰導致數千平民喪生?!薄案窭{達的阿爾罕布拉宮被法軍損毀?!辈牧先聢D是西班牙畫家戈雅(1746年~1828年)創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描繪了拿破侖的軍隊血腥屠殺西班牙抵抗者的場面。材料四由于拿破侖在西、葡兩國采取了損害兩國經濟的政策,激起了兩國資產階級和牧民的不滿和反抗。拿破侖親自率軍遠征。從此,“半島戰爭”拖住了法國的手腳,拿破侖陷入一場處境艱難的戰爭。拿破侖堅信自己推行的是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和人權,將“民法典”在各地付諸實施。但是,拿破侖不單純是一個改革者,他更是一個征服者,所有國家的人民都要在他的軍隊中作戰,都要為他提供金錢?!爱敺▏锩婈牥鸦顒臃秶鷶U大到國外時……人們很難把普遍的革命宣傳同法國的帝國主義征服行為區分開?!闭怯赡闷苼龅臄U張行為所激起的民族解放運動最終瓦解了帝國的基礎。——摘編自劉德斌主編《國際關系史》(2003年版)在探究“拿破侖戰爭”這一問題時,你認為應該如何辨析和使用上面的材料?20.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是逐步形成、發展的。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國人在戰敗后痛定思痛,逐步擺脫傳統的狹隘民族驕傲感,積極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民族理論和觀念,慢慢形成新型的近代民族觀念和思想,以慰藉中日甲午戰敗的亡靈英豪。此前,中國人沒有明確的民族觀念和意識,懂得只是上千年的歷史傳統和社會規范價值與相關文化。在此之后,甲午戰爭改變了這一觀念,促使國人在民族意識和民族觀念的問題上加入更多思考,并促進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思想觀念的形成。——宋羿竺《甲午中日戰爭與民族覺醒》材料二正如陳獨秀當時所指出的:“愛國!愛國!這種聲浪,近年以來幾乎吹滿了我們中國的各種社會……自從山東問題發生,愛國的聲浪更陡然高出十萬八千丈,似乎‘愛國’這兩字,竟是天經地義,不容討論的了。”——李東朗《五四運動與民族意識的空前覺醒》材料三民族觀念擴散的趨勢,可以從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申報》相關詞匯使用頻率的變化中看出端倪。以“民族”一詞為例,1911年年底前,《申報》可檢索出的條目為243條;1928年、1936年,這一數據增加到1119、1507條;抗戰爆發后,隨著民族情緒的空前激發,“民族”一詞使用頻率進一步沖高,1939年達到2369條?!督洕^察報書評: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期間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材料四從中國近代的民族主義的興起來看,它是受西方列強的壓迫,中華民族自我意識開始逐步覺醒,甲午戰敗刺激下民族意識覺醒……1937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真正實現了全中國各個階層社會力量的動員?!坎ā吨袊褡逯髁x的興起及其正義性》綜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學知識,論述材料四的觀點。(要求:觀點明確:分層表述: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通暢,字數280字左右)階段檢測(五)戰爭與文化交鋒1.解析:“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70多個城市,定都巴比倫城,保留波斯帝國的行政制度,鼓勵東西方種族通婚”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亞歷山大遠征期間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融,從而有助于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控制,故選A項;這些措施最終是為了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控制,并不是為了沿襲北非地區的傳統文明,排除B項;“亞歷山大遠征期間,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70多個城市,定都巴比倫城,保留波斯帝國的行政制度,鼓勵東西方種族通婚”所有措施的根本目的是強化對被征服地區的有效控制,而主觀上并沒有促進文化交流的意圖,排除C項;亞歷山大的做法只是主觀上是為了強化他的統治,不是為了推動希臘文化中心的東移,排除D項。答案:A2.解析:亞歷山大帝國是征服而來的,“歐亞聯姻”可以淡化帝國由于征服而產生的民族隔閡,故可以說明婚姻關系的政治化,故選A;“士兵采用波斯禮儀與當地貴族女子通婚”不足以說明希臘文化被波斯文化吸收,而是體現了亞歷山大注重尊重當地習俗以減少矛盾,維護統治,故排除B;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強化統治基礎,贏得當地貴族的支持,故排除C;“開始”在材料中不能體現,且民族融合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存在具體的起始時間,故排除D。答案:A3.解析:材料強調了“亞歷山大竭力推行馬其頓人與東方人融合的政策”和“埃及的宗教崇拜和巴比倫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也傳入了希臘”,可知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故C正確;A、D未能完整理解材料信息,未能體現亞歷山大東征帶來的積極影響,均排除;材料未涉及歐洲經濟的發展情況,排除B。答案:C4.解析:“大批東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因此來到中原定居,并與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漸形成少數民族”可見這里的融合方式是中外融合,故選B項;“大批東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是外來民族,不是國內的少數民族,排除A項;材料中的方式只是元朝民族融合的一種方式,不能以偏概全,排除C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從秦朝建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就已經開始了,排除D項。答案:B5.解析:結合所學可知,蒙古的四大汗國為欽察汗國(亦稱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利汗國,上述分封具備了后來四大汗國的雛形,故為蒙古四大汗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故選A;蒙古曾進行了三次西征,成吉思汗死后,還曾進行西征,故排除B;蒙古汗國并沒有控制整個歐亞大陸,排除C;宗法制遵循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而材料中繼承父業的托雷為第四子,可見并未遵循宗法制,故排除D。答案:A6.解析:從材料“19世紀的美國人努力模仿歐洲的文化”“并不是得到英國人的認可,而是得到本國人的認可”中可以看出,歐洲文化的大規模移植已經發生,并且歐洲文化在移植過程中逐漸發生變更,故A正確;B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強調的是文化移植,不是文化殖民,故C錯誤;美國明星出現與美國走向獨立無關,故D錯誤。答案:A7.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和拉丁美洲在殖民地時期的宗國主不同,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文化類型也不同,D符合題意;拉丁美洲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的傳統文化,也有歐洲白人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體現了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A不符合題意;被驅趕到偏遠貧瘠的地區的印第安人在偏遠內陸地區保留的傳統文化說法屬實,B不符合題意;拉丁美洲原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居于主導地位是事實,C不符合題意。答案:D8.解析:材料中作者認為法國大革命之后法國仍然會保留君主,并且君主仍然擁有一定權力,而實際上法國大革命后廢除了君主制度,可見作者對于法國大革命的形勢判斷是保守的,故選C項;材料并沒有刻畫現實,自由女神也并不存在,排除A項;據材料“自由女神對國王說:‘從自由神的手中再次接回你的皇冠吧’”可知作者認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作者對革命者激進的態度,排除D項。答案:C9.解析:創辦科學刊物,宣傳科學知識,推動中國近代科學事業的發展,不屬于文化侵略,D符合題意;西方傳教士禁止中國信徒“祭拜祖先”,強迫學生“背誦教義”“斷絕一切國家的觀念”,意在消滅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意識,屬于文化侵略,A、B、C不符合題意,排除。答案:D10.解析:馮桂芬指出了中國與西方相比的一系列落后之處,由此可知他主張向西方學習,號召國人轉變思想觀念,奮起直追,故選C;馮桂芬不屬于維新派,沒有主張維新變法,排除A;馮桂芬只是指出了中國與西方相比的落后之處,B、D均無法體現,排除。答案:C11.解析:根據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分析可知,“戰爭讓文明更加文明”的觀點是在強調通過戰爭,不同文明相互碰撞、交流與重構,客觀上促進了文明的發展,D正確;戰爭有利于實現人類社會的優勝劣汰用的是進化論觀點,歷史觀和分析都不正確,排除A;戰爭導致了人口的減少與生產的破壞與戰爭讓文明更加“文明”不符,B錯誤;“戰爭促進了疆域的開拓和帝國的形成”沒有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分析,C不符合題意。答案:D12.解析:據材料“歐洲人(或者說‘西方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方國家從新航路開辟后不斷殖民擴張,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國家將世界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建立起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殖民體系,雖將整個世界連成一體,但也造成各民族關系的不平等,故選A項;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是民族關系不平等導致的結果,排除B項;世界出現一體化趨勢與民族關系不平等都是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的結果,排除C項;列強之間的矛盾與各民族關系不平等沒有關系,排除D項。答案:A13.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波蘭復國后,波蘭國內民族成分較為復雜,存在很多其他民族的人,這主要是由于戰勝國按照自身意志對波蘭進行領土劃分所致,故C正確;A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波蘭的復國正是民族意識覺醒的表現,故B不正確;波蘭復國已經成為了獨立主權國家,故D不正確。答案:C14.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數百萬殖民地、半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國關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決的宣傳”,可知兩次世界大戰中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決的進步思想的傳播,推動了戰后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故選C項;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爭霸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反法西斯戰爭,故A項錯誤;啟蒙運動的興起是在17世紀,與題干材料的時間不符,故B項錯誤;題干材料沒有體現戰爭規模的信息,故D項錯誤。答案:C15.解析:據材料可知,金泳三擔任韓國總統時認為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推動國家強盛的重要因素,這表明韓國政府重視發展科學技術,故C正確;金泳三擔任總統時,韓國已經實現國家經濟的復蘇,故A錯誤;材料反映了韓國總統重視發展科學技術,不能體現政府工作重心發生轉移,故B錯誤;材料“沒有自己的技術,只能淪為殖民地”強調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并非韓國沒有構建獨立的科學體系,故D錯誤。答案:C16.解析: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促使英國政府改變殖民政策,印度、以色列國等一些亞洲國家紛紛獨立,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高漲,C項正確;材料與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無關,A項錯誤;印度在南亞地區,不在中東地區,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亞洲國家發展存在“隱患”,D項錯誤。答案:C17.解析:第(1)題措施,根據材料一中“讓商人自由經商”“配給驛站一定數量的人和獸,以及食物、飲料等必需品”“通過征服高麗與西征,打通了東北亞到中亞的絲綢之路”“‘始辟其路’”“設置別失八里行省,執掌西域的軍政事務”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蒙古帝國時期為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采取了鼓勵通商,拓展疆域,修筑道路,設立驛站;駐扎軍隊,派遣官吏等措施。歷史意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蒙古帝國時期維護絲綢之路暢通的措施,對促進帝國境內貿易發展,推動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影響當今“一帶一路”倡議等,具有積極意義。第(2)題方式,根據材料二中“親征花剌子?!薄斑M軍撒麻耳干”“沒有蒙古的和平環境,他們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等信息可知,蒙古帝國時期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有戰爭與和平兩種。表現,根據材料二中“被認為有用的人(如技術工匠)被帶往蒙古”“作為傳教士或者外交使節去過蒙古地區或中國”“中國的繪畫和波斯的繪畫彼此相識并交流,馬可·波羅得知了釋迦牟尼這個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總主教”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蒙古帝國時期,推動中西文化交流的表現主要有,前期以戰爭方式為主,注重技術交流;后期以和平方式為主,實現全方位交流。答案:(1)措施:鼓勵通商,拓展疆域;修筑道路,設立驛站;駐扎軍隊,派遣官吏等。(4分)意義:促進了蒙古帝國國內經濟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為今天的“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諸多有益的思考。(4分)(2)方式:戰爭與和平兩種方式。(3分)表現:前期以戰爭方式為主,注重技術交流;后期以和平方式為主,實現全方位交流。(3分)18.解析:首先分析題目,戰爭與文化的交鋒,即承認戰爭殘酷的同時強調戰爭在客觀上對世界文明交融和進步也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整個世界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發生了無數次的戰爭,每個時代戰爭的起因不盡相同,就其時間分期而言,還是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特點,例如奴隸社會時期和封建社會時期的戰爭帶有一定的擴張性,大多是為了開疆拓土,不斷擴大國土的范圍和掠奪無盡的財富,以建立龐大的帝國系統彰顯權威作為主要目的;當資本主義興起后,主要是西方國家開始踐行重商主義的政策,從國家層面進行原始的資本積累,通過不斷建立殖民地和海外貿易的方式進行掠奪和斗爭,在此過程中西方各國為了爭奪殖民地或世界霸主地位不斷的發動戰爭,例如英國和荷蘭的海上霸權爭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斗爭,在當時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給殖民地的人民帶去了深重的災難,破壞了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在承認戰爭殘酷的前提下,我們也必須看到戰爭在客觀上產生的作用,戰爭使得不同地區、不同種族和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人民有了最直接的接觸,從而在客觀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交鋒和碰撞,被征服的人民開始反思自己文化和體制上的不足,同時開始主動或被動的接受先進文明的洗禮,主動進行文化的升級和改造,重新適應世界發展的浪潮;例如古代亞歷山大東征,建立起橫跨三洲的龐大帝國,征服了廣大地區,也對這些被征服的地區造成了重大災難,但客觀上,亞歷山大東征后促進了希臘文化的傳播,也密切了亞非拉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碰撞;近代拿破侖發動的一系列戰爭奴役了歐洲各民族,但卻使得起源于法國佛羅倫薩的啟蒙思想廣泛傳播,為資產階級構建出了理想的藍圖,促進了歐洲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使得歐洲后期民主體制的形成有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兩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人民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也使得世界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無產階級崛起,社會主義制度誕生,新興民族國家的不斷出現,形成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綜上所述,戰爭無疑是殘酷的,但卻又實實在在的促進了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是世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答案:分值標準水平四:13~14分觀點正確;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運用多個史實論述,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語言表達準確。水平三:9~12分觀點比較正確;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運用多個史實進行論述,史論結合較緊密;邏輯清晰;語言表達較準確。水平二:5~8分觀點不夠準確;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運用多個史實進行論述;史論結合較緊密;邏輯清晰;語言表達較準確。水平一:0~4分觀點不夠準確;論據不夠明確,角度單一,史實不充分或不準確;史論結合不緊密;邏輯不清晰;語言表達不準確。范例:戰爭與文化交鋒每個時代的戰爭起因不同,奴隸社會和封建時代的人們通過戰爭開疆拓土,建立帝國;資本主義興起后,各大國為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而進行的戰爭曾發展為世界大戰。這些戰爭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破壞了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發展;但是戰爭又在客觀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人們在認知外來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陣痛中,或被動或主動地對文化進行選擇與重構,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融與發展。例如古代亞歷山大東征,嚴重破壞了被征服地區,但客觀上推動了被征服地區逐步接受希臘文化;近代拿破侖戰爭奴役了歐洲各民族,但也傳播了啟蒙思想,促進歐洲民族民主意識覺醒,先后出現19世紀二三十年代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歐洲文化重構。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但民族自決原則和十月革命影響了世界的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新興民族國家獨立后文化發展,形成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19.解析:首先,指出文獻類型與價值,據材料一“拿破侖《為侵占西班牙辯解:致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可知,材料一是當事人的說法,屬于一手史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但當事人的說法往往會帶有主觀傾向,存在對自己美化或者辯解的意圖,因此對這種史料的使用要結合其他史料進行斟酌辨析;據材料二“當時的西班牙人描述和記憶的法國占領者的行為”可知,材料二屬于當時人的記述,也屬于一手史料,可以用來了解當時的狀況;據材料三“西班牙畫家戈雅(1746年~1828年)創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可知,材料三是藝術作品,帶有藝術創作的成分,可以了解當事人的心態和情感,但只能用來進行參考和借鑒;據材料四“摘編自劉德斌主編《國際關系史》”可知,材料四是現代人編著的資料,屬于二手史料,對這種史料的使用應該注意辨析和考查。其次,分析材料視角或立場,據材料“拿破侖《為侵占西班牙辯解:致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可知,材料一是戰爭和入侵發起人的視角,傾向于論證自己行為的合理性;據材料“當時的西班牙人描述和記憶的法國占領者的行為”“西班牙畫家戈雅(1746年~1828年)創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可知,材料二和材料三是受到入侵的西班牙人的視角,傾向于強調入侵者的暴行;據材料“摘編自劉德斌主編《國際關系史》”可知,材料四是客觀和中立的視角,反映現代歷史學的觀點和評價。再次,分析材料記載內容,據材料一“這個國家的混亂已經達到難以想象的地步。我被迫……保證我自己各邦的安寧的體制”可知,材料一意圖說明西班牙存在的問題和入侵西班牙的必要性;據材料二“當時的西班牙人描述和記憶的法國占領者的行為:……”、材料三“西班牙畫家戈雅(1746年~1828年)創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可知,材料二和材料三以描述當時的歷史場景為主;據材料四“由于拿破侖在西、葡兩國采取了損害兩國經濟的政策,激起了兩國資產階級和牧民的不滿和反抗。拿破侖親自率軍遠征……”可知,材料四重在分析當時的歷史過程和影響。再者,分析材料形成的時代背景,據材料一“拿破侖《為侵占西班牙辯解:致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當時的西班牙人描述和記憶的法國占領者的行為”、材料二可知,材料一、材料二都是直接形成于入侵西班牙戰爭當時,是拿破侖戰爭直接影響下的產物;據材料三“西班牙畫家戈雅(1746年~1828年)創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可知,材料三是拿破侖戰爭末期回顧和反思戰爭的作品;據材料四“摘編自劉德斌主編《國際關系史》”可知,材料四是現代學者研究歷史的產物。最后,綜合材料內容可知,這些材料的類型和立場、視角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