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后秩序的形成-2025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一輪復習_第1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后秩序的形成-2025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一輪復習_第2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后秩序的形成-2025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一輪復習_第3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后秩序的形成-2025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一輪復習_第4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后秩序的形成-2025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解讀(第七單元)兩次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殖民體系形成,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不均衡帝國主義戰爭

第1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第17課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1-1945)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國際秩序

1、兩次戰爭使西歐普遍衰落,帝國主義中的美國崛起2、15課十月革命后蘇聯誕生,世界上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并存和競爭3、第16課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二戰及戰后秩序形成背景1、根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后

的問題依舊突出2、20C初德國、日本、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發展,法西斯掌握國家政權3、面對

,法西斯走上對外擴張轉嫁危機;美國對內改革羅斯福新政4、英法操縱的國際聯盟對德、日擴張戰爭實行

。過程(1931-1945)兩戰場兩階段形成亞洲(中國——日本)和歐洲(蘇聯——德國)

。經歷了從局部戰爭(1931-1941)到全球戰爭(1941-1945)

。結果:改變國際形勢:德、意、日被打垮;英法贏得戰爭,輸盡財富;

美國大發戰爭橫財;蘇、中在戰爭中獲得世界聲望,地位提高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1、政治:雅爾塔體系:重新確定亞歐版圖;戰源德國被美蘇英法占領,

日本由

單獨占領;海外殖民地被托管;成立了

;原則上承認

追求民族獨立的權利;中國獲得獨立2、經濟: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世界市場加

強全球國家的聯系,經濟全球化繼續發展3、新殖民主義: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美蘇對峙兩極格局:兩種現代化模式之間的相互競爭演變綏靖政策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1929年美國經濟大危機兩個主戰場兩個階段聯合國亞非拉殖民地美國1929——1933經濟大危機沖擊下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工業下降46.2%40.6%28.4%16.5%8.4%外貿減縮70%69.1%50%48%50%失業人員1700萬600萬近300萬85萬300萬經濟危機為什么會發生?

資本主義固有的弊病,周期性地爆發經濟危機,其根本原因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通貨緊縮,市場流通停頓。試概括材料信息,并說明原因?材料1929年10月24日,美國股票市場價格狂跌,隨后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席卷了美國,波及全球。該日也被稱為“黑色星期四”。信息: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國家出現工業下降、外貿縮減、失業人員增多等問題。材料其實,在1929年大蕭條之前,美國農業就因為生產過剩等原因開始了衰退,1929年的大蕭條進一步重創了美國農業。盡管牛奶售價已經很低,但美國窮人仍然購買不起。于是奶農把牛奶倒進河里銷毀。為什么奶農不做做好事,把牛奶送給窮人?經濟危機的問題在于市場運行停頓,人們購買力不足,需求不足;把牛奶送給窮人只會使市場流通進一步惡化傾倒牛奶事件羅斯福新政指1933年羅斯福任美國總統后,為擺脫經濟危機而實行的系列新政。采用凱恩斯主義,改變胡佛市場自由的政策加強了政府對國家經濟的干預和調節,減少市場的盲目競爭。具體措施有,恢復銀行存款信用,保證貨幣價值穩定;調節工業生產,以減少市場盲目競爭;穩定農產品商品價格;推行以工代賑,增加就業,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羅斯福新政緩解了經濟危機對市場經濟運行的破壞,避免了社會劇烈動蕩,也恢復了美國人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信心;凱恩斯主義因此成為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采用的經濟思想。新路開辟15、16世紀兩次工業革命18世紀中-20世紀初重商主義自由資本主義美國經濟大危機后1933——1970凱恩斯主義真題演練羅斯福新政初期,為了能夠盡快恢復經濟發展,美國企業家和國會議員對羅斯福實施的大量政策,如勞工立法,并沒有加以阻撓,甚至還表現出某種支持。這表明當時美國()A、國家干預使經濟得以恢復B、分權制衡原則發生改變C、現實需要總統權力的擴大D、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C結合上述材料,概括法西斯主義形成的條件?1、國際政治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并沒有解決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對戰敗國的制裁反而激發了德國的民族仇恨2、經濟上:1929美國經濟大危機波及全球,經濟蕭條,失業率居高不下,只能通過擴張,尋找更大殖民地市場,轉嫁經濟危機3、歷史傳統:德國、日本、意大利,軍國主義色彩濃厚,為法西斯專政提供了土壤材料一《凡爾賽條約》之規定,德國及盟國承擔戰爭罪責,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消息傳回德國,引起德意志民族的極大不滿……材料二在亞洲,世界經濟大危機重創了日本經濟,日本法西斯主義者認為,擺脫危機的最好辦法是對外擴張,妄圖把中國變成日本獨占的殖民地,以解決國內市場流通的問題。征服中國,進而征服世界,共建“大東亞共榮圈”材料三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們宣誓效忠帝國,并在必要情況下,命令他們辭職。——《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日本自上而下的明治維新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官僚寡頭和軍閥實際掌握了權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概念解釋法西斯主義:

一種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帝國主義的變種和極端形式。創立者是意大利墨索里尼,代表人物有德國希特勒、日本東條英機,崗村寧次。其特征包括:對外表現為極端民族主義,極具擴張性、侵略性、戰爭性;對內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實行政治專制和恐怖統治。

法西斯主義政黨攫取國家政權,面對經濟大危機,走上對外擴張,轉嫁經濟危機之路。1936年德、意、日組成軸心國軍事集團,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積極擴軍備戰,分別形成了歐洲和亞洲兩個戰爭策源地。法西斯標志與希特勒材料20世紀初國際聯盟對法西斯實施綏靖政。衰落的英法,面臨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挑戰,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犧牲其他國家利益換取與法西斯妥協的政策。1931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國聯置若罔聞;1938年英法在《慕尼黑協定》中,私自把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同時為了遏制蘇聯發展,更是將“禍水東引”,蘇德戰爭爆發。為什么英法要對法西斯實行綏靖政策?二戰的直接原因——英法操縱國聯實行綏靖政策實力:在一戰后,英法地位開始下降;意識形態:與蘇聯的意識形態根本對立。小結:二戰爆發的原因1、根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舊突出2、主要原因(1)20C初德國、日本、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發展,法西斯掌握國家政權(2)面對1929美國經濟大危機,法西斯走上對外擴張轉嫁危機;美國對內改革羅斯福新政4、衰落的英法操縱國際聯盟對德、日擴張戰爭實行綏靖政策。亞洲-太平洋戰場歐洲戰場局部階段1、1931年九一八事變,拉開二戰序幕,中國進入局部抗戰階段2、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進入全面抗戰階段,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辟了東方主戰場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通過《慕尼黑協定》,占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成為歐洲主戰場全球階段戰爭轉折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1942年1月,26個國家簽訂《聯合國家宣言》,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戰爭結束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標志著二戰歐洲戰場的結束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

是東方主戰場材料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日本法西斯陷入中國人民的汪洋大海中。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同盟形成,隨后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救援在日軍追擊下倉皇逃竄的英軍。結合材料,說明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戰爭中的地位?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勢力范圍歐洲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2年蘇德戰場上的一場拉鋸戰。戰爭爆發初期蘇軍處于守勢,但最后全殲德軍。斯大林格勒戰役歷時200天,德國及其仆從國損失約150萬人,占當時蘇德戰場作戰總人數的1/4,德國從中遭遇發動戰爭以來最大的失敗。蘇聯憑借政治和經濟優勢,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大幅提升了國際威望,為戰后崛起奠定了基礎

二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以美蘇等戰勝國為主導的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1943年11月開羅會議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1945年7月波茨坦會議二、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1.雅爾塔體系:材料美、英、蘇、中幾次會議形成雅爾塔體系:1945年成立的聯合國,其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和安全,加強合作。實行“大國一致”原則,形成決議需美、蘇、英、法、中五大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提倡大國間協調,合作,一定程度上促進不同社會制度的協作,共謀世界發展。

德國由美蘇英法分區占領,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日本領土限制在四個島嶼和若干小島,一戰后及二戰中所竊取的殖民地歸還原屬國。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獨立的權利;審判法西斯戰犯。結合材料思考:雅爾塔體系體現了怎樣的積極和局限性?積極性:倡導大國協調合作,促進不同的社會制度國家共謀世界發展;懲罰了法西斯戰犯,維護了世界公正、正義局限性:本質上是大國之間妥協的產物,仍存在強權政治、霸權主義。為戰后的美蘇爭霸埋下伏筆聯合國會旗小結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比較比較項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國際組織國際聯盟聯合國協調關系國際格局建立基礎相同點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以美蘇為中心的兩極格局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英法美重新瓜分殖民地美蘇兩大戰勝國間的妥協1、都是對戰后國際秩序的重建,影響深遠2、都彰顯了大戰后渴望和平的愿望3、都體現出強權政治、大國妥協的特征調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資本主義大國同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影響:材料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拉美各國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國際地位發生大轉變,十月革命成功誕生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必亡的理論廣泛發展,繼而推動了亞非拉民族民族民主運動的深入發展。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二戰的影響材料20世紀初,科學理論取得重大突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發現計算炮彈和導彈彈道太復雜,耗費時間非常長,為此,美國組建了一支陣計算機制造團隊,從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款電子計算機ENIAC,此外,科學技術包括原子能的開發利用,電子計算機的應用和互聯網的建立,各種新材料得到應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科學技術獲得一定發展。1、政治:雅爾塔體系:重新確定亞歐版圖;戰源德國被美蘇英法占領,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外海殖民地被托管;成立了聯合國;原則上承認亞非拉殖民地追求民族獨立的權利;中國獲得獨立2、戰后歐洲進一步衰落,美國和蘇聯空前強大,逐漸形成美蘇爭霸的對峙局面3、經濟: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世界市場加強全球國家的聯系,經濟全球化繼續發展4、新殖民主義:美國在世界范圍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小結:二戰的影響時代特征:20世紀50年代政治:經過兩次大戰的洗禮,國際秩序發生重大轉變。由于西歐在戰爭損耗中普遍衰落,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聯合國的出現加強了國際合作,促進了資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