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的革命背景及家國情懷_第1頁
李敖的革命背景及家國情懷_第2頁
李敖的革命背景及家國情懷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李敖的革命背景及家國情懷

臺灣著名學者李寶的兒子李凱于14日被確定。7月,他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錄取。李戡此次是放棄了臺灣最著名大學臺大(臺灣大學)的錄取而轉投北大的。李戡在給北大的申請書中寫道:“今年臺灣的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總計考生140540人,我的成績超越135864人,排比在全體考生96.67%之前,5月大學放榜,我已考取臺灣大學。雖然考取了臺灣最好的大學,雖然臺灣是祖國的一部分,但是我想到祖國念好的大學,因為希望我是她的一部分。例如我的祖父,我的大姑、二姑、大姑丈都在北大畢業,我的父親李敖困于臺灣六十年,以未念北大為憾,我愿意能超越這六十年的海峽,銜接這一心愿。臺灣是祖國的一部分,但是太狹小了,我寫了一本書(今年8月出版),一方面檢討臺灣的狹小,一方面展示我輩的心愿。雁行折翼是無奈的,臺灣總是要歸于正果,我愿我的振翅高飛,能給臺灣留下片羽,能為祖國閃出吉光,直接在中國本土生根、發葉、開花、結果,我愿意夢回,一旦成真,豈不正是我們共同的希望嗎?”英語教育沒有引人主義李敖愛家、愛小孩。據《世界新聞報》報道,李敖曾自嘲“在外是一頭猛虎,在家里卻最沒地位”。李敖與兒子相差58歲,與女兒相差60歲,比妻子大30歲,他說因為自己年紀太大,“在家里,妻子與兒女他們都好像是一窩小孩子,兒女們當孫輩來疼”。女兒李諶被李敖稱為“最大克星”。李諶曾告訴媒體,在家里不高興時會對老爸“又罵又打”,李敖則補充一句:“下手很重。”據李敖回憶,有一回在山上寫書,深夜女兒打電話催他下山,因為考試沒考好,怕被媽媽揍,請李敖無論如何在考卷上簽名。李敖二話不說趕緊從命,還說“怎么這么棒”。李敖堅持孩子“健康第一、品性第二、學業第三”,晚上一過10點就逼孩子上床睡覺,功課沒寫完、考試沒準備,“統統沒關系”。但因他管制女兒開冰箱吃零食,被女兒嘲笑是告密者;自己房內掛裸體美女圖,也被女兒說成是“色情狂”。李敖對于寶貝女兒的童言童語,只是會心地一笑。李諶的名人姐姐,在大陸號稱“投訴女王”的李文,她繼承了其父“嬉笑怒罵”的本色,不僅與李敖一起出版了《我和李敖一起罵》,甚至在定居北京7年的時間里總共投訴了1000多次,大有接替其父親衣缽之趨勢。“這一代已經沒救了,總要有人挺身而出去做。”因此付出的代價是,李文稱自己可能永遠不會結婚,因為自己的維權斗爭會連累對方。不過,李文的主要工作并不是維權,而是英語教育。李文說:“維權是我從14歲開始的副業。”評價學生的人生經歷許多人都曾經歷17歲,困惑的、叛逆的、彷徨的、熱情的、空虛的。李戡、李敖和很多人,17歲時也曾拿起一把無形的“刀”,從此人生砍成兩半。但李戡的方式最奇特:他出了一本書,“戡亂記”,一刀砍斷臺灣教科書想在他的腦袋里塞進的垃圾,再一刀砍斷整個島嶼想包圍他的窒息窩囊,“戡亂記”成了他“與成長之地的訣別書”。開宗明義李戡引用馬克吐溫的話,“我從不因上學而妨礙我受教育”。這13個字,道盡了一個從15歲至17歲的孩子,一千多個憤怒痛苦成長的日子。李戡是一個有思想的孩子,但臺灣教育給他的17歲人生不是展翅高飛,享受最無窮最美好的想像力階段;相反的他被迫念起政治指導的死板歷史、公民、國文教科書。他若放棄了,考不上大學;他若屈從了,看不起自己。于是李敖形容他的兒子,高中3年,飽受窩囊腌之氣,夜以繼日苦撐歲月。李戡的憤怒是全臺數萬基測學生的共同憤怒,或至少是共同無奈。有些孩子選擇逃學(像我),有些孩子選擇屈從(像多數的孩子),有些孩子選擇把教科書中的垃圾當知識,日后長大成為社會的佼佼者,再回過頭來禍害臺灣(像永遠第一名的陳水扁)。李戡才17歲,論斷他的人生還太早;但他告別17歲的儀式如此“場面浩大”,令我佩服。在此祝福李戡,并祝福所有與他同齡17歲的孩子。丟了你的教科書,愿你們都能勇敢決絕地從此發展自我,揮別“體制”,展翅高飛,尋找美麗新人生。李東南角及其他“推動”李戡之所以對北京如此向往,是因為2005年時曾跟隨父親到北京參觀故宮。當時故宮方面給予了高規格接待,不但為父子倆準備專車,還特地展出了幾乎從不示人的國寶,更贈予李敖著名的《出師頌》臨摹作品。面對在北京故宮受到的高度禮遇,當時年紀小小的李戡說:“以前在臺灣從來沒跟父親一起公開露過面,這次來北京看到大家迎接爸爸的陣仗這么大,覺得爸爸真勇敢,很偉大,文章也寫得好,對我也很好,很佩服爸爸。”如今已17歲的李戡跟父親一樣,一身反骨,出版的第一本書《李戡戡亂記》就是批判目前臺灣的教育體制。李敖曾表示,將兒子取名為李戡,“戡”字在古代有平定、消滅叛亂之意。自認受臺灣教育荼毒的李戡,便在新書《李戡戡亂記》中,展現企圖平定目前教育亂象的決心,他為推翻教科書中的內容,多次進出編譯館希望能找出理想的詮釋,例如“二二八事件”在他的筆下,即衍生出有別現有史家的觀點。對于兒子在文壇初試啼聲,李敖預言:“兒子比我可怕,我只會越來越老,他會超越老爸,指日可待。”李敖年輕時最愛奇裝異服,在臺大校園里常身著一身長袍,陳文茜戲稱他為“LadyGaga”。但李戡穿著樸素,絲毫沒有遺傳到父親的搞怪基因。李敖說:“我是反叛大王,兒子雖然正值青春期,不僅沒有反叛我,反而對我多了點尊敬。”兩人目前還聯手在“李敖李戡,雙雙落網”博客中發表文章。今年李戡考上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由于大陸新政策,臺灣高中畢業生學測成績達“頂標級”,即可免試申請,李戡因此也申請了北京大學,由于北大的大一新生不分系,這讓文理都不錯的李戡,還有時間考慮是否遵循爸爸的腳步,在文史的領域鉆研。對胡適之比李相2005年9月21日上午,北京大學辦公樓禮堂,李敖展開了他“神州之旅”的第一場演講。在這場演講中,他多次提到了一個和他、和北大都有深厚淵源的人———胡適,并在結束時說:“今天我做個樣板給大家看,我捐了35萬人民幣是在北京立銅像,就是告訴大家,其實胡適思想是最溫和的,對我們中國人最有利的,現在我們開始知道立個銅像給他,當時胡適在我窮困的時候送了1000元給我,今天我相當于用1500倍來還這份人情。”李敖一次性拿出100多萬新臺幣,并非一時沖動。李敖的父親和李敖在臺大的老師姚從吾都是胡適的學生。而李敖自己也與胡適相識相交,對胡適及其思想學術有很深的研究和理解。他之所以揚名文壇,也源于為胡適辯護而發起的“中西文化之爭”。因此,胡適之于李敖,當然不止是資助過1000元的恩情。在北大107年的校史上,共有過29任、28位校長。但至今仍為人傳頌的,不過四五位而已。在這幾位中,胡適任期最短,只有3年多,但是他和北大的淵源、感情,卻無人可比。雖然他并非北大畢業,卻一直將北大當作自己的“第一母校”。“我”讓我“轉”了李敖曾不止一次地跟北京人比北京話,還經常擔心北京人聽不懂他的北京話,正如他自己所說,“我還是我,北京已不是那個北京了。”李敖說,自己“在北京天天吃安眠藥才能入睡,要不睡不著覺。”他生于哈爾濱,北京不是他的故鄉,不是故鄉就沒有“情怯”,所以“有興奮,但是沒有什么傷感”。唐詩里有一半都是思鄉的詩,諸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們為什么要想念家鄉呢,因為離開家鄉再回來很難了。現在不會了,朝發夕至,我那么快就來到北京了。并且很多媒體找到我的故居,拍了照片,我的老房子什么樣,弄得非常清楚,所以沒有那么多鄉情了。”李敖總認為自己才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