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之中學音樂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題庫綜合B卷帶答案打印版_第1頁
教師資格之中學音樂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題庫綜合B卷帶答案打印版_第2頁
教師資格之中學音樂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題庫綜合B卷帶答案打印版_第3頁
教師資格之中學音樂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題庫綜合B卷帶答案打印版_第4頁
教師資格之中學音樂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題庫綜合B卷帶答案打印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師資格之中學音樂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題庫綜合B卷帶答案打印版

單選題(共50題)1、不用鋼琴,即可進行多聲部音樂創作,或看著樂譜即能在意識中再現音樂音響,產生共鳴,此特征描述的是()。A.情感體驗B.即興創作C.體態律動D.內心聽覺【答案】D2、施光南創作的著名歌劇取材自魯迅的哪部文學作品()A.《傷逝》B.《祝福》C.《孔乙己》D.《狂人日記》【答案】A3、布列茲為女低音和六件樂器而作的整體序列音樂作品是()A.《沒有主人的錘子》B.《復調X》C.《結構Ⅰ》D.《結構Ⅱ》【答案】A4、下列音程中音數是21/2的是()A.增四度B.小三度C.增三度D.純五度【答案】C5、普通學校教育中,合唱、重唱等音樂活動的重要價值是()A.發展學生個性B.培養創造精神C.學會合作交流?D.了解多元文化【答案】C6、20世紀初京劇老生中藝名“麒麟童”的是()。A.梅蘭芳B.茍慧生C.譚鑫培D.周信芳【答案】D7、某教師在音樂課堂上,著重引導學生逐步了解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并應用已學的音樂基礎知識來分析樂曲,這樣的教學形式體現了哪一種音樂美學理論()A.形式主義B.所指主義C.表現主義D.自然主義【答案】B8、被譽為“俄羅斯音樂之父”的作曲家是()。A.鮑羅丁B.柴科夫斯基C.格林卡D.居伊【答案】C9、比才的歌劇《卡門》第一幕女主角卡門所唱的《愛情像只自由的小鳥》是運用了拉丁美洲音樂當中的()。A.秘魯舞曲B.桑巴C.哈巴涅拉D.弗拉門戈【答案】C10、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大雨小雨》,張老師給學生帶來了不同的打擊樂器,并讓學生自由選擇樂器,對自然界中的風聲、雷電聲、下雨聲進行模仿。張老師這樣的教學活動體現了音樂教學原則中的()。A.音樂性原則B.愉悅性原則C.情感性原則D.創造性原則【答案】D11、高中課上老師和學生一起欣賞新疆歌舞來感受其中民族特點,欣賞完后老師組織同學發言,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最后老師評價總結,這屬于()評價方式。A.自評B.互評C.他評D.互評與他評相結合【答案】D12、“音樂課上,黃老師引導學生分組為《小鳥、小鳥》創編4小節二聲部節奏型,利用筷子、筆盒、水杯、自制沙鈴樂器等物品敲擊自編的伴奏節奏,體驗其音響效果。”這一活動屬于義務教育音樂課程的那個領域?()A.表現B.創造C.音樂與相關文化D.感受與欣賞【答案】D13、譚盾的弦樂四重奏《風·雅·頌》是以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三大部類《風》《雅》《頌》為標題創作的。《詩經》共305首,其中《風》共有160篇,它的內容是()。A.各國民歌B.文人貴族作品C.祭祀歌曲D.巫風【答案】A14、借蜜蜂過江的意境比喻“小”民族敢于搏斗“大”風浪的音樂出自下列哪部作品()A.翟小松((MongDong))B.劉諼《土樓回響》C.朱踐耳《納西一奇》D.郭文景《御風萬里》【答案】C15、咬字吐字屬于十三轍中“灰堆”轍的是()A.啊、發、爸、假B.愛、來、壞、怪C.歸、水、蕾、飛D.俺、旋、仙、見【答案】C16、皮亞杰認為兒童在感覺運動階段的認知主要通過看、聽、動和接觸等行為達成。下列哪一種行為屬于感覺運動階段?()A.通過教師講授,學生理解和掌握某一音樂概念B.通過練習,了解和掌握記譜法的規則C.通過演奏,識別和比較不同速度的同一首旋律D.通過對實際音響的感知,建立聲響的存儲庫【答案】D17、16世紀意大利的音樂創作中,被稱為“教堂音樂的救星”的羅馬樂派代表是()。A.巾自勒斯特里那B.維拉爾特C.安德拉?加布里埃利D.喬瓦尼?加布里埃利【答案】A18、世界著名的歌劇唱段《飲酒歌》是下列哪部歌劇的經典唱段?()A.《費加羅的婚禮》B.《弄臣》C.《茶花女》D.《蝴蝶夫人》【答案】C19、關于維也納圓舞曲,說法錯誤的是()。A.一般由五首調性和情緒對比強烈的舞曲組成,并且有引子、尾聲B.以弦樂為主導,加強弦樂與木管的音色對比的配器手法C.旋律華麗,易奏易跳D.音樂形象常與生活場景或自然景物相聯系,注意音樂在形象上的標題性【答案】A20、黃河大合唱中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的演唱形式是()。A.女聲合唱B.混聲合唱C.男聲合唱D.男聲獨唱【答案】B21、作為指揮,在排練新作品之前應做的工作是()A.仔細研讀總譜B.督促樂隊成員練琴C.與隊伍成員討論作品D.和樂隊成員聆聽作品【答案】C22、下列關于柴科夫斯基鋼琴組曲《四季》中《十一月·雪橇》說法不正確的是()。A.第一部分具有濃郁的俄羅斯音樂風格B.第二部分生動地描繪了雪橇疾馳和趕車人的形象C.第三部分高音區的音型好似雪橇上小鈴鐺的清脆音響D.第四部分力度逐漸地減弱,表現了雪橇隊漸行漸遠的場景【答案】D23、下列屬于木管組的樂器是()A.圓號B.小號C.長號D.巴松【答案】D24、下列中國歌劇中,創作時間最早的是()。A.《白毛女》B.《傷逝》C.《茶經》D.《洪湖赤衛隊》【答案】A25、下列哪部交響詩不是李斯特的作品?()A.《塔索》B.《前奏曲》C.《死與凈化》D.《普羅米修斯》【答案】C26、下列選項所述要求符合九年級學生音樂教學活動的是()。A.要求學生根據《茉莉花》的旋律創編2—4小節的旋律B.要求學生體會四拍子的律動C.要求學生創編4—8小節的節奏D.要求學生一學期演奏樂曲1—2首【答案】C27、下列屬于非洲傳統樂器的是()A.伽耶琴B.西塔爾琴C.古琴D.姆比拉【答案】D28、改編自雨果同名小說的著名音樂劇是()A.《歌劇魅影》B.《悲慘世界》C.《雙城記》D.《阿依達》【答案】B29、下列屬于合唱中女高音聲部的是()A.BassB.TenorC.SopranoD.Alto【答案】C30、最能反映漢朝樂府藝術水平的是()。A.鼓吹樂B.清平樂C.相和歌D.散樂【答案】C31、在一節高中音樂鑒賞課《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中,教師播放梅蘭芳演唱視頻,并請學生分組模仿梅蘭芳的動作與唱腔,以加深學生對該選段印象。該行為體現的音樂教學原則是()。A.愉悅性原則B.情感性原則C.實踐性原則D.形象性原則【答案】C32、歌曲寫作中,運用得最多的結構是()。A.一段體B.二段體C.下段體D.四段體【答案】B33、下列不屬于中國十大古曲的是()A.《高山流水》B.《梅花三弄》C.《漢宮秋月》D.《海青拿天鵝》【答案】D34、小提琴協奏曲《思鄉曲》出自馬思聰的哪部作品?()A.《內蒙組曲》B.《西藏音詩》C.《第一回旋曲》D.《牧歌》【答案】A35、爵士樂起源于哪個國家?()A.巴西B.肯尼亞C.美國D.印度【答案】C36、功能平喘化痰,潤肺止咳,補中益氣的是A.參貝北瓜膏B.蛇膽陳皮膠囊C.二陳丸D.百合固金丸E.桂龍咳喘寧膠囊【答案】A37、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的曲作者是()A.王立平B.施光南C.劉熾D.谷建芬【答案】B38、下列關于完滿終止的說法錯誤的是()A.結束主和弦必須為強拍,根音旋律位置B.低音為原位的屬或下屬到主,即四五度進行C.比不完滿終止有更強的收束感,更適宜結束全曲D.與正格終止、變格終止并稱為結束終止的三種基本類型【答案】D39、歌劇《夢游女》的曲作者是()A.羅西尼B.唐尼采蒂C.貝里尼D.威爾第【答案】C40、新疆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是一種包含歌、舞、樂的大曲,其中“十二”代表的含義是()。A.十二個人共同演出B.包含十二種樂器C.運用于十二節慶中D.十二部套曲【答案】D41、“在學唱歌曲《半屏山》后,學生圍成圓圈,邊唱邊用筆在地上敲出節拍,并在歌曲的每一句最后一拍將手中的筆往右傳。”這一教學環節的目的是()。A.提高學生的演唱技能技巧B.培養學生的節拍感和樂句感C.幫助學生對歌詞的理解D.培養學生的綜合表演素質【答案】B42、“在結束《祖國歌》學習后,老師為大家布置了一項作業,請同學們課下根據這首歌曲,編創一段舞蹈,用自己的方式表現歌曲。”上述案例中,屬于高中教育階段的哪一個教學模塊?()A.演奏B.歌唱C.音樂編創D.音樂與舞蹈【答案】D43、王某,女,三歲,體質虛弱,平時易感冒、消瘦、面色萎黃、厭食、大便溏稀。A.宜用輕清之品B.宜佐涼肝定驚之品C.宜佐健脾和胃之品D.宜用大補之品E.用藥及時,用量要輕【答案】D44、“演奏家在舞臺的鋼琴前安靜地坐了4分33秒,臺下觀眾在這段時間內發出的雜音和環境音,就是這部作品的演奏內容。”這是20世紀中葉的一首音樂作品,其創作者是()A.約翰·凱奇B.克拉姆C.科普蘭D.格什溫【答案】A45、《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的歌曲體裁是()。A.歌舞曲B.進行曲C.敘事曲D.搖籃曲【答案】B46、肖邦的鋼琴作品《bA大調波洛奈茲Op.53》屬于哪類音樂體裁?()A.舞曲B.進行曲C.諧謔曲D.頌歌【答案】A47、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是音樂課程標準中兩個重要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基本理念,只有通過良好的音樂實踐,學生在感受音樂、理解音樂、鑒賞音樂、體驗音樂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去表現和創造音樂。下列哪一項不符合以上觀點()A.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教師對于表現較差的學生立刻給予批評指正B.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運用所學的技巧去理解音樂、探索音樂C.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D.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運用音樂的形式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答案】A48、“強力集團”又稱“五人團”,是19世紀中期出現的一個作曲家小組,成員包括巴拉基列夫、鮑羅丁、居伊、穆索爾斯基和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其中,()是小組的發起人以及核心。A.巴拉基列夫B.鮑羅丁C.穆索爾斯基D.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答案】A49、1600年2月上演了由羅馬作曲家卡瓦萊里創作的(),該劇為羅馬歌劇奠定了基礎。實際上這部作品被史學界視為最早的一部清唱劇,它具有歌劇的雛形。A.《波莫納》B.《靈與肉的體現》C.《泰奧多拉》D.《尤麗狄茜》【答案】B50、下列關于學校鼓號隊樂曲編配描述錯誤的是()A.鼓號隊以打擊樂器為主B.鼓號隊樂曲的編配以節奏為主C.小軍鼓和小軍镲多用于較密集的節奏?D.鼓號隊的大軍鼓多用于弱拍【答案】D大題(共10題)一、根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基本理念,對教學設計中的展開階段進行分析點評。【課題名稱】《豐收時節》【教學對象】七年級學生【教學內容】欣賞《豐收時節》及綜合創編【主要目標】1.學習維吾爾族基本舞蹈動作,感受“賽乃姆”節奏。2.通過欣賞、創編、表演等實踐活動,圍繞“豐收時節”主題,嘗試創作和表演,體會舞臺表現的綜合性特征。(其他目標略)【學時】1【教學過程片段】一、導入階段(略)二、展開階段:新課教學1.作品賞析——天山腳下的《豐收時節》【答案】本題考查的是對欣賞以及綜合創編課的教學過程的分析。《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2)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3)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4)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5)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分析此題時,要從教學過程是否符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進行分析。二、依據《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基本理念,分析課例,并對其教學過程進行點評。【課題名稱】《再現波斯市場》【教學對象】選修“音樂與戲劇表演”模塊的學生【教學內容】小型音樂劇排練《再現波斯市場》之“波斯王子”【主要目標】1.在了解音樂劇相關知識的基礎上,產生對小型音樂劇表演的興趣。2.參與《再現波斯市場》之“波斯王子”的再創作和排練活動。(說明:本課的基礎是上節課已經學習了幾個音樂劇的經典片段,對音樂劇的表演有了一定的認識。)【教學過程片段】1.導入(1)回顧音樂劇《貓》的唱段“回憶”,討論音樂要素在情感表達和形象塑造中的作用。(2)總結音樂劇表演所需的要素:音樂、舞蹈、對白、人物、道具、布景等。2.新課教學【答案】本題考查的是對鑒賞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分析。我們要求教學設計首先要完整;隨后教學過程的設置要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再次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引導能力;最后教學的內容要注意適度的多元化,激發學生興趣。三、根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對下面九年級音樂課《月之故鄉》這一課例的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并點評。【課題名稱】月之故鄉【教學目標】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歌曲《月之故鄉》,體會歌曲所表達的深切的思鄉之情。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聽、辨、感等活動,豐富情感體驗,更好地理解音樂,感受音樂,體驗音樂所表達的情感與內涵。3.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月之故鄉》,知道這是一首多段體的歌曲,能夠在甄別相似樂句中的異同點中準確演唱并記憶歌曲。【教學重點】能夠在甄別相似樂句的異同點中準確演唱并記憶歌曲。【教學難點】旋律中5、6節與13、14小節的區別。【教學用具】多媒體、音樂教學課件、鋼琴。【教學過程】1.常規發聲,聲音鋪墊(1)師生問好。(2)發聲練習。【答案】本教學課例邏輯嚴謹,教學過程充實,是一個很好的課例。教學目標清晰,從學生的心理出發,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整個課堂教學。老師用自己的演唱來進行導入本節課的內容,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新課教授環節能夠發揮學生的獨立性,采用對比的方式,能夠更好地體會作品。在總結提高環節,播放與本課例相關聯的視頻,讓學生更真切地體會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唯一不足的是缺少“小結與作業”這一環節。四、在器樂合奏課中,學生在演奏《瑤族舞曲》音樂主題時總是出現合奏不整齊,不熟練,不和諧的現象,陳老師指導學生有表情地視唱主旋律聲部,學生有了一定進步,然而再次合奏排練時,還是出現了各聲部配合不整齊的現象。問題:依據《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訂)》基本理念,分析老師教學中的優點與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改進建議。【答案】優點:老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演奏、歌唱等藝術實踐活動,符合“強調音樂實踐”這一基本理念的要求。問題:老師對于學生演奏不整齊的現象,并沒有采用針對性的解決措施,致使教學效果不理想。改進建議:首先應分析學生演奏不整齊的原因,如果是因為速度過快,則可以放慢速度練習,逐漸提速。如果因為對旋律不熟悉,總出現錯音,則可讓學生分聲部進行自由練習,然后再進行配合。五、依據《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欣賞教學課例,對教學設計、教學環節進行點評。?【課題名稱】《歡樂頌》(選自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教學內容】音樂鑒賞《歡樂頌》?【教學重點】《歡樂頌》主題?【教學過程片段】?1.聆聽音樂,引導學生分辨歡樂頌主題出現了幾次。?2.再次聆聽,學生辨析主奏樂器分別是什么,以什么力度出現。?(學生在紙上邊聽邊寫,一位同學在多媒體課件上做標記)?3.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上驗證。?(1)歡樂頌主題出現了四次。?(2)主奏樂器分別是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以及樂隊全奏。?(3)力度從弱到強,音區從低到高,形象地表現了“歡樂”的壯大過程。?4.小結:樂曲采取簡單有效的重復方法,正式確立了“歡樂”主題。【答案】本課是一節鑒賞課,在教學設計和教學環節上反映了以下特點:(1)本節課的教學環節銜接緊密,通過教師的引導一步步尋找到了“歡樂”。(2)本節課鑒賞的內容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歡樂頌》,通過不斷聆聽和模仿,進行藝術積累,可以獲益頗多,進而使其在審美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等方面都有所進步和提高。不足之處:缺少教學目標。一堂課的三維目標一定要定準,之后所有活動安排都緊緊圍繞學生的體驗、感受,讓學生在聆聽與體驗中,最終獲得審美能力的提高等。教學重點不合理,只寫了《歡樂頌》主題,沒有說明是演唱還是鑒賞。缺少導人環節,一節課的導入,對明確該課的學習任務和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引學生的求知欲望,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學過程中,兩次聆聽,僅僅讓學生去聽主題出現的次數、主奏樂器、力度,教學內容有些單一,作為鑒賞課,可以從力度、速度、節奏、旋律、情緒等各要素著手,引導學生聆聽鑒賞。教學環節中,教師讓一位學生在多媒體課件上做標記,此環節設計的意義不明確。小結總結不到位,小結應該是對本節課的總結及給學生布置作業。六、音樂鑒賞課中,老師在進行“音樂長河里的珍珠——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這一單元的教學時,首先請同學欣賞了維瓦爾第《四季》第一曲“春”的第一樂章,并和學生一起探討了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征,接著又讓學生去欣賞同一時期的作曲家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第六曲。學生聽著聽著就睡著了,老師拿起黑板擦在講臺猛敲了幾下,大聲說道:“你們這群樂盲,讓你們聽音樂,你們怎么都睡覺!上課不準睡覺這個常識都不知道嗎?”有個調皮的學生,小聲嘀咕道:“這音樂聽著太舒服了,讓人容易睡覺。”問題:依據《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基本理念,對上面的案例中老師的行為進行分析(7分),并簡述該如何處理這種情況(8分)。【答案】本題考查的是鑒賞課的授課過程。《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指出:“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興趣;2.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3.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造意識;4.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分析此題時要從教學過程是否符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進行分析。七、案例:楚老師在高一年級“音樂鑒賞”模塊的教學中發現,一部分學生接受過專業的音樂訓練,音樂素質總體較好,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不甚理想,有的甚至連簡譜都不認識,于是老師將音樂課改為小組學習的形式,每個小組由音樂素養高低不同的學生混合組成,同時將“鑒賞”模塊的教學內容改為以識譜、演唱為主。為促進大家互相幫助與合作,楚老師將期末考核定為小組表演的形式,小組總分數直接影響每位組員的個人成績問題:根據《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基本理念,分析楚老師教學中的優點與不足之處,并針對不足之處提出改進建議。【答案】該案例是一個較優秀的案例。優點:(1)教師面對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同的情況,沒有放棄任何學生,而是根據學生知識能力掌握的具體情況,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學習,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基礎。該做法符合新課標理念中“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的理念。(2)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將“鑒賞”模塊改成識譜、演唱等實踐活動,體現了音樂學科內部的綜合。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表演,在實踐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表演創造活動,符合新課標中“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造意識”的理念。不足之處:(1)在教學的過程中,基礎較低的學生可能對課堂興趣不大,枯燥的音樂教學活動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該教師雖然教學活動比較貼合學生的發展,但是沒有關注學生的興趣,在“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興趣愛好”這一理念的施行上,做法欠妥。(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之間進行相互幫助與合作,并給予分數進行評價,小組分數直接影響每位成員的個人成績,一方面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另一方面有失公允。改進意見:(1)在教學過程中,將音符、簡譜等音樂知識的講解轉化為學生親自動手的方式,比如請學生根據譜例,做出對應的“柯爾文手勢”等。全體學生都能通過輕松的方式參與課堂,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對音樂課堂的興趣。(2)在進行評價時,教師可以繼續采用“以小組定個人”的方式進行成績評定,但是在小組中可以設置“最佳表現獎”“最佳進步獎”“最佳組合獎”等獎項,全面地給予學生評價。八、依據《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基本理念,分析課例,并對其教學過程進行點評。【課題名稱】《拉丁美洲——安第斯高原探戈音樂文化的交融》【教學內容】1.秘魯民間器樂合奏曲《告別》2.墨西哥民間歌曲《美麗的小天使》3.烏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教學目標】通過聽、唱、動讓學生感受到拉丁美洲音樂獨特的風格和其多元的音樂文化。通過欣賞讓學生初步認識拉丁美洲民間器樂、歌舞和探戈音樂的特點。能夠讓學生通過聽、唱、動等不同形式,加深對拉美音樂的理解并會用簡單的肢體語言表現拉關歌舞。【教學過程片段】1.導入(1)播放拉丁美洲歌手瑞奇·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氣氛。【答案】該教學過程雖然完整,但在一些方面沒有遵循《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的基本理念。(1)導入環節,老師播放拉丁美洲歌手瑞奇·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氣氛,這點遵循了《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興趣愛好”,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動力,這種導入方式可以吸引學生對這節音樂課的學習興趣,符合高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但在此之后,老師沒有任何引導,沒有讓學生自己思考,就直接告訴了學生這首歌的音樂特點及音樂風格,這一做法忽視了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梁,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掘學生的音樂潛能。(2)在新課教學環節,老師讓學生了解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樂文化的原因,這種做法符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的“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這一理念,但教學方式不恰當,沒有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在之后賞析兩首歌曲時,老師都是采用先讓學生聽、再給學生講授音樂特點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做法仍然忽視了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3)此課例在導入環節播放《生命之杯》后,老師可引導學生討論這首歌曲的音樂風格及音樂特點,從而引出拉丁美洲的音樂。在新課教學環節,可讓學生互相交流之前搜集到的關于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樂文化的原因。在鑒賞歌曲時,可先播放歌曲,通過歌曲,學生體會其中情感,并通過游戲等多種教學方式分析歌曲的節奏、旋律等特點。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發揮學生的音樂潛能,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動的師生關系。九、閱讀案例,并回答問題。案例:初三(1)班音樂課上,李老師在進行歌曲《丹頂鶴的故事》教學。老師在給學生聽了朱哲琴的演唱錄音后,問:“歌曲蘊含著怎樣的情感?”全班鴉雀無聲,沒有人回答。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他邊范唱,邊分析歌詞,同時在黑板上依次板書關鍵詞:小河、蘆葦坡、白云落淚、風兒訴說。剛寫到這里,突然有一個男生指著學習委員劉白云說:“這不是說你嗎?干嗎哭啊?”全班哄堂大笑。老師瞪著學生說:“該回答的不回答,不該回答亂回答!我希望同學們不要學習他的言行。”問題:依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李老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7分),并針對問題提出改進建議。(8分)【答案】本題考查的是音樂教學活動及音樂課程標準。《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課程基本理念為:(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2)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3)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4)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5)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一十、根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