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1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2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3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4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歷史期中試卷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60分)1.下表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內涵,對應正確的是()選項思想主張思想內涵A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B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重視以人為本C夫尚賢者,政之本也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D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2.史學求真,詩歌求美,詩文證史的方法,可為歷史學習開一新境界。唐詩“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涼州詞二首·其一》、“西域燈輪千影合”(張說《雜曲歌辭·踏歌詞)和“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白居易《胡旋女》),可以說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哪一特點?()A.包容性B.連續性C.凝聚性D.本土性3.早在春秋時期,《禮記》中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理論,北宋理學家張載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更是將這種精神賦予了具體的指向。這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哪種內涵()A.以人為本B.家國情懷C.天人合一D.自強不息4.小楚同學根據馮天瑜、楊華、任放的《中國文化史》制作了圖1“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圈分布圖”,該圖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圈的主要特點是()圖1A.源遠流長B.多元包容C.涇渭分明D.爭霸稱雄5.法充分發揮。對此敘述的理解,最為準確的是()A.考古材料是了解和認識早期中華文明特征的唯一路徑B.甲骨文、青銅銘文以及其他文獻記載等全部屬于文獻資料C.傳世文獻出于當時人追述和概括,有很高的史料價值D.考古材料與傳世文獻相結合,是了解上古歷史的基本途徑6.周人在不動搖“天命”的前提下,強調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順乎天而應乎人”的觀點,就是既要順從天意,又要適應人心,才能維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須“保民”。由此可知,西周時期()A.治國方略的理性成熟B.人本思想已初具雛形C.個體意識的普遍覺醒D.神權思想居統治地位7.中國古代的寰宇圖將王朝直接控制的區域,尤其是“九州”,繪制在地圖中間,且不成比例放大,同時將“夷”不成比例縮小,置于地圖圖幅四周。與“華”有密切交往的朝鮮、交趾等通常被繪制得也較大、較為詳細,而那些幾乎只是有所聽聞的“夷”,如歐洲、非洲諸國,則通常被繪制得非常小、極為簡略。這可以用于說明古代中國()A.地圖的繪制技術較為先進B.儒家思想得到傳播C.通過華夷觀構建世界秩序D.對外文化交流繁盛8.公元前4世紀以來,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朝鮮在漢字基礎上創立本國文字諺文;隋唐以后,儒學傳入朝鮮成為官學;始建于14世紀的景福宮是朝鮮王朝的王宮,它的結構和樣式是中國皇宮的翻版。材料說明()A.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輻射和傳播B.朝鮮文化與中華文化本質上的趨同C.外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動力D.中華文化回饋朝鮮文化的文化現象9.A.思想啟蒙運動已失去社會價值B.救亡圖存成為中國各階級共識C.思想運動的發展體現時代要求D.民主科學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10.某同學在學習亞非文明古國時査找了一張地圖,相關內容標注正確的是()A.將阿拉伯數字標注在①B.將人首飛牛石雕標注在②C.將莎草紙制作標注在③D.將大小麥原產地標注在④11.古代某文明創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其神話傳說中多洪水故事,統治者重視法律,宣揚君權神授。該文明是()A.西亞文明B.埃及文明C.希臘文明D.瑪雅文明12.前蘇格拉底時期,希臘哲學主要是探討宇宙本體的自然哲學。蘇格拉底開啟了“心靈的轉向”,通過認識人自身去探尋一種確定和永恒不變的真理,即人的美德和善。這一變化反映了()A.希臘人追求科學真理B.美德成為社會主流思潮C.哲學的地位不斷提高D.人文主義精神的發展13.A.判決案件的法律依據是自然法B.打破了貴族對法律知識的壟斷C.處理糾紛靈活變通,追求實用D.往往隨意曲解法律以欺壓民眾14.與歐亞大陸相隔絕的美洲的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歐亞大陸的文明一樣,曾經建立起國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統。這種現象說明()A.人類文明的起源發展都獨立進行B.印第安文化之間存在著密切交流C.D.15.文學是西方文化的載體,其源頭可追溯到古代世界,其中對西方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的是()A.《大藏經》《荷馬史詩》B.《圣經》《古蘭經》C.《古蘭經》《荷馬史詩》D.《荷馬史詩》《圣經》16.(2021·遼寧師大附中、丹東二中、撫順二中等六校高二第二學期期中·11)古印歐人的大遷移對歐亞大陸產生重要影響。古印歐人大遷移()A.推動文明區交融與擴展B.遷移持續時間短,但涉及范圍大C.奠定了羅馬帝國的版圖D.迫使大月氏西遷,建立貴霜帝國17.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人劉淵建立前趙政權,追尊蜀漢后主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夏政權,“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國稱大夏”;鮮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國,自認為是神農氏的后裔。這一現象可以用來說明()A.人口遷徙促進區域開發B.民族交融推動文化認同C.戰亂頻繁導致國家分裂D.黃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18.(2022·山東省青島4月練習·14)下表為歐洲、非洲、美洲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率變化(%)其變化反映了()年份歐洲非洲美洲1650年18.318.32.41750年19.213.11.61850年22.78.15.11900年24.97.49.0A.殖民活動影響世界人口分布B.工業革命推動世界人口增長C.地理大發現是美洲人口增長的根源D.人口自然流動導致非洲占比的下降19.在拉丁美洲的歐洲移民區域內,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但是在偏遠的內陸地區,印第安人依然保留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這反映了()A.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進性B.拉丁美洲地區文化多元共存C.文化與宗教信仰自然選擇D.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20.下面是1860—1970年美國移民情況變化的曲線圖。其中①②兩個時段分別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別是

()

A.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B.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前列;經濟大危機的影響C.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冷戰格局的影響D.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21.1933年后,來自德國有猶太血統的知識難民在美國面臨“失語性”問題:“德語母語作為他們過去表達信息、理解、思想、情感以及與人溝通的手段已經喪失了功能。”作家烏爾茨迪爾為了生存,甚至在美國成了一名皮革藝術手工匠,利用學到的英語技能和特殊手藝,廣泛接觸美國各階層。但他始終保持著對德語深深的感情。這主要反映()A.難民在收留國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B.美國的民族和文化多樣性特征C.人口遷徙下的文化交融與認同問題D.法西斯主義實行恐怖獨裁統治22.難民是現代社會移民中的一個獨特群體。造成世界難民問題的主要原因是()①戰爭或地區沖突②宗教或部族矛盾③自然災害④經濟惡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3.從1819年新加坡開埠起,就有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印度等鄰近國家的移民進入,新加坡多種族社會開始逐漸形成。這表明新加坡()A.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B.缺乏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C.地處馬六甲海峽位置優越D.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獨立24.美國亨廷頓教授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減少美國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國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20世紀90年代的民意測驗持續表明60%或以上的美國民眾贊同減少移民人數。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在這一時期美國人口增長過快,財政負擔加重B.移民增多導致美國社會兩極分化并嚴重對立C.大量移民與美國公眾在文化和生活上的沖突擴大D.美國政府推行的歧視性移民政策的必然影響25.17—18世紀,英國、荷蘭、瑞典、法國等國的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運回的瓷器總量高達3億件以上。歐洲人在癡迷瓷器的同時,也開始嘗試復制和仿制,并將中國元素融入到瓷器的創作中。中國瓷器改變了歐洲人的餐桌禮儀、室內裝飾,也對歐洲藝術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以上材料可以說明()A.西學東漸傳播了科學知識B.全球性貿易網絡已經形成C.商品流動推動文化的傳播D.跨國公司促進經濟全球化26.在歐亞大陸,除了絲綢之路外,還存在著“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等重要商路。下圖中的商路⑤()A.8世紀以后,造紙術由阿拉伯人經此路傳入歐洲B.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航路C.明初鄭和下西洋意味著此商路到達了交通的頂峰D.唐朝中期以后,此商路完全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27.元青花很多器物的造型和紋飾蘊含跨文化要素,如圖的瓷罐肩部有點刻古伊斯蘭文標識,罐底一側有伊斯蘭文方章款,這反映了()A.外國對中國瓷器的鐘愛B.元政府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C.中國制瓷技術達到頂峰D.海上絲路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元青花瓷“鬼谷子下山圖”灌28.右圖為在中國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國金幣。它()A.體現了孝文帝改革的積極作用B.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C.說明拜占庭帝國已實行了金本位制度D.可作為中國與東羅馬帝國商貿往來的實物史料29.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日本的茶道是一種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和進行社交的手段,在我國廣東等地人們也有喝早茶的習慣。下列對有關茶文化的敘述,正確的是()①中國茶蘊含了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和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②絲綢之路開通后,茶葉成為中西方交流中長盛不衰的商品之一③從15世紀開始,西歐形成廣泛飲茶的風氣④日本人喝茶的習俗最早由中國傳入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0.“工業革命引發了一場巨大的世界經濟結構重建,在這一重建過程中,世界大部分地區都轉向了土地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主要是食物和纖維作物的種植。”這表明工業革命()A.促進了先進生產方式的推廣B.促進了生產領域的國際分工C.加速了土地資源的廣泛開發D.推動了土地經營方式的變化二、非選擇題31.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秦皇漢武統一中國,建立南北統一的文化,以《詩經》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和以楚鋅為代表的長江文化互相融合為一,構成我們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主體。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文化進一步系統化,成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并經過長期的積累疊加,發展成為漢民族的文化傳統,決定著我們民族精神狀況的內容和活動方向。到了西漢末年,佛教傳入,與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賴于政治的統一不同,佛教的傳入是純粹的文化運動。它與漢文化的區別如此之大,以至從佛教與儒家的沖突直到合一,其間經歷了近百年。——摘編自張國光《在歷史的地平線上》材料二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政治思想到倫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學,無不體現著一種積極的入世精神。中國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傳統下成長起來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數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標,而“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互補的人生價值取向則是他們共同的心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成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學。——摘編自劉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現代價值》材料三傳統中華文化共同體近代以來的深刻裂變,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強烈沖擊下開始的。在作為《青年雜志》發刊詞的《敬告青年》中,陳獨秀高調揭示新文化六大綱領: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這六大綱領,無一不是以近代西方為坐標;無一不是將近代西方伴隨資本主義的發展、市場經濟的泛濫、工業文明的確立而產生的部分觀念與制度,視為中國必須原封不動照樣復制的目標模式。——姜義華《中華文化共同體的百年裂變與重建》(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華文化發展的特點。(6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中華文化中儒家文化的歷史價值。(6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中華文化共同體”在近代裂變的特點,并結合所學概述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指出新文化運動時期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8分)32.(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41850—2000年全球國際人口遷移表時間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歐洲、亞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1846~1924年歐洲移出1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萬~3700萬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據鄔滄萍《世界人口》等編制材料二以華工大規模出洋為主體的海外移民潮開始于19世紀40年代,僅僅數十年的時間里,幾百萬華工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華工出洋的目的地除了原先的東南亞之外,首次包括美洲、澳洲等地。在拉丁美洲地區,早在1847年,多達7000名華工已經被運到古巴的甘蔗種植園勞作。從1847年至1865年之間,每年到古巴的華工人數平均在6000人以上。到1865年,抵達中南美洲的華人有15萬人之多。19世紀60年代,華人進入美國的人數為六萬余人,而在70年代,華人移民的人數幾乎又翻了一番。——摘編自潘興明《關于近代中國海外移民動因的考察》(1)根據材料一,指出1945年前后兩個階段人口遷移的不同點。(6分)(2)(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人口遷移對美洲產生的影響。(6分)高二年級歷史期中試卷測試試題評分參考一、選擇題題號12345678910答案AABBDBCACB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DCCDABABB題號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DACCCDDB結合所學知識,工業革命使歐美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工業國,而世界大部分地區淪為它們的殖民地,它們為這些地區提供工業品,而這些地區則為它們生產原料或初級產品,這體現的是國際分工的不同與變化,所以是B。1.【答案】A【解析】“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規律永恒不變,它不為堯而存在,不為桀而滅亡,體現了主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故選A項;“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是天下的根本在于國,國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個人,強調國、家、人之間的關系,不是民本,排除B項;夫尚賢者,政之本也,體現了墨子尚賢的思想,不是愛國思想,排除C項;“富貴不能淫…”強調人的品德,而不是賢能,排除D項。2.【答案】A【解析】題干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涼州詞”“西域”“胡旋女”等,可知唐朝文化吸收了外來文化,兼收并蓄,故選A項;連續性強調中華文化延綿不絕,傳承至今,題干未提及唐詩吸收了前代詩文的精華等信息,排除B項;凝聚性強調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胡旋女來自國外,排除C項;本土性強調中華文化起源、發展與中華自身相關,而題干提及唐朝文化吸收了外來文化,排除D項。3.【答案】B【解析】根據基礎知識可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理論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觀點,著重描繪了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故內涵主要為追求家國情懷,故選B項;“以人為本”指的是重視人的價值,材料僅涉及到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沒有明確對于人本身的態度,故“以人為本”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天人合一”是指將自然界與人視為一個整體,在尊重自然界的前提下,以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材料僅涉及到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沒有明確自然界與人之間的關聯性,故“天人合一”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自強不息”強調的是人的奮斗精神,材料僅涉及到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沒有明確在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的奮斗精神,故“自強不息”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4.【答案】B【解析】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圈分布圖”可知,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圈多達八個,彼此融合吸收,即多元包容,故選B項;源遠流長指歷史悠久,根底深厚,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涇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材料強調區域文化呈現融合發展趨勢,與爭霸稱雄無關,排除D項。5.【答案】D【解析】據材料“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沒有傳世文獻的幫助,考古材料的價值也就無法充分發揮”可知,充分發揮考古材料與傳世文獻的價值,二者相互印證,以了解、研究上古歷史,故選D項;“但如果沒有傳世文獻的幫助,考古材料的價值也就無法充分發揮”說明考古材料與傳世文獻相結合,“唯一”說法錯誤,排除A項;甲骨文、青銅銘文如果是考古發掘的,就屬于考古材料,且材料強調研究上古歷史需借助考古材料與傳世文獻的結合,排除B項;材料強調研究上古歷史的基本路徑是考古材料與傳世文獻的結合,而不是傳世文獻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排除C項。6.【答案】B【解析】據材料“既要順從天意,又要適應人心”“既要‘敬天’,又須‘保民’”可知相比商朝時期的“神本”思想,西周時期更強調統治者對民事的關注,體現了當時從“神本”向“民本”思想的轉變,故選B項;“天子既要‘敬天’,又須‘保民’”說明當時統治者再強調民本的同時,也強調對神權的遵從,說明當時的治國方略尚未理性成熟,排除A項;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更多強調集體意識,只有西方的人文主義思想強調個體意識的覺醒,排除C項;“天子既要‘敬天’,又須‘保民’”說明當時在強調神權的同時,更突出強調民本思想的重要性,排除D項。7.【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中國古代在地圖方面把中國置于世界的中心,把“夷”縮小,這說明古代王朝逐漸形成了華夷觀念,旨在構建以中國中心的世界秩序,故選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國地圖的繪制技術并不先進,排除A項;材料中體現的是華夷觀念,并不能代表整個儒家思想的情況,排除B項;“對外文化交流繁盛”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之間交流的情況,排除D項。8.【答案】A【解析】題干提到了中國的漢字、儒學和皇宮建筑樣式與結構對朝鮮的影響很大,說明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輻射和傳播,故選A項;朝鮮在漢字、儒學和皇宮建筑方面學習中國,并不意味著二者文化本質上的趨同,因為兩國處在不同的社會形態和發展階段,所以本質是不同的,排除B項;題干體現的是中華文化對朝鮮文化的影響,而不是朝鮮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不能據此得出外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動力的結論,排除C項;朝鮮文化是在學習和模仿中國文化,據此可以得出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大,但不能據此得出中華文化回饋朝鮮文化的結論,排除D項。9.【答案】C【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新文化運動從宣揚“德先生”和“賽先生”到“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變化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時代要求,故C正確;A錯誤,錯在“已失去”;B錯誤,錯在“各階級共識”;D錯誤,新文化運動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主流。10.【答案】B【解析】人首飛牛石雕是亞述帝國王宮大門上常見的雕刻,由人的腦袋、鷹的翅膀和牛的身體構成,代表著當地最強大物種的集合,它既是王宮的守護神,又是國王權力的象征,亞述帝國位于西亞,②為西亞,故選B項;阿拉伯數字最初由古印度人發明,后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①為古埃及,排除A項;莎草紙是古埃及主要的書寫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資,③為古印度,排除C項;大小麥原產于西亞的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等地,④為中國,排除D項。11.【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西亞有輝煌的文化成就,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在與經常泛濫的洪水斗爭中,誕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傳說,《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宣揚君權神授,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和權威,故選A項;古埃及創造了象形文字,但它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排除B項;古希臘文明主要體現在民主政治方面,排除C項;瑪雅文明主要分布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該地區地勢平坦,洪災較少,其神話故事與大多與洪水無關,排除D項。12.【答案】D【解析】蘇格拉底之前,古希臘哲學主要探討自然哲學,蘇格拉底時期,探討人自身和人的美德和善,這說明人的重要性增加,是人文主義精神發展的表現,故選D項;重視對人自身美德和善的探討,是對人的重視,并非科學真理,排除A項;僅是蘇格拉底個人的主張,并非美德成為社會主流思潮,排除B項;哲學探究的內容的變化,并非哲學地位的變化,排除C項。13.【答案】C【解析】據材料“既不能套用羅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外邦人的法例,而是依據‘公平’‘正義’的原則……以達成一些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可知,羅馬外事裁判官采用靈活變通的方式審理案件,追求實用性,可以有效保護當事人的利益,故選C項;自然法不是具體的法律條文,而是一種法律觀念,其內容是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資格享有某些基本權利,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十二銅表法》打破了貴族對法律的壟斷,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排除B項;隨意曲解法律以欺壓民眾與“依據‘公平’‘正義’的原則”不符,排除D項。14.【答案】C【解析】美洲文明雖然與亞歐大陸隔絕,但是依然按照亞歐大陸歷史演進過程在推進,這說明人類文明的發展有一定的規律性,故選C項;人類文明的起源發展在地理、歷史等諸多方面的作用下都有一定的關聯性,并非割裂分離而獨立存在,排除A項;材料強調不同地區不同文明在歷史上的相似,排除B項;材料主要涉及印第安文化跟歐亞文明一樣有自己的國家與行政系統,強調的是其獨立發展的一面,排除D項。15.【答案】D【解析】《荷馬史詩》相傳是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長篇史詩,它再現了古代希臘社會的圖景,是研究早期希臘社會的重要史料,而《圣經》是基督教經典,對西方文化產生重大影響,故選D項;《大藏經》是佛教典籍的叢書,不是西方文化的載體,排除A項;《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經典,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23年的傳教過程中陸續宣布的“真主啟示”的匯集,起源于西亞阿拉伯半島,排除B項;《古蘭經》是起源于西亞的伊斯蘭教經典,并未囊括在西方文化中,排除C項。16.【答案】A【解析】古代印歐人的大遷徙實現了人口流動,從而推動了文明區的交融與擴展,故選A項;古印歐人大遷移持續時間非常長,排除B項;古印歐人遷徙是在羅馬帝國形成之前,排除C項;迫使大月氏西遷的是匈奴的崛起,排除D項。17.【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匈奴人劉淵“追尊蜀漢后主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連勃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國稱大夏”;鮮卑人拓跋什翼健“自認為是神農氏的后裔”,說明隨著民族間交流交往交融的不斷加強,推動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故選B項;在題干內容中沒有述及“地區開發”的問題,排除A項;在題干內容中僅是述及了幾個政權,如前趙、夏、代,但是沒有述及政權之間的戰爭問題,排除C項;題干內容僅是匈奴、鮮卑兩個民族,不能擴大為“各民族”,排除D項。18.【答案】A【解析】從表格數據中可以看出,非洲人口比重明顯下降,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開始了三角貿易,將大量非洲人口販賣到美洲,因此非洲人口下降而美洲人口上升,故選A項;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地理大發現推動了美洲殖民,增加了美洲人口,但地理大發現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項;殖民活動導致非洲人口不斷下降,并非自然流動,排除D項。19.【答案】B【解析】在拉丁美洲地區內存在西班牙、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區文化多元共存,故選B項;世界文化不分優劣,故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進性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文化與宗教信仰與民族傳統、經濟生活等因素有關,排除C項;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主要表現在積極地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排除D項。20.【答案】B【解析】據材料圖示可知,1900—1910這一時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結束時期,此時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前列,1930—1940這一時期主要是受到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故選B項;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是二戰后,一戰的時間是1914—1918,排除A項;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是二戰后,冷戰的時間是1945—1991,排除C項;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間是1939—1945,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21.【答案】C【解析】據材料“‘德語’母語……喪失了功能”可知,德國猶太人在美國面臨著語言文化交流問題,說明人口遷徙下的文化交融與認同問題,故選C項;難民在收留國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是指難民沒有政治權利,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美國的民族和文化多樣性特征是指美國文化的包容性,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法西斯主義實行恐怖獨裁統治是指以二戰期間德國為代表的的法西斯政權實行的專制獨裁統治,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22.【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爭或地區沖突是造成難民問題的主要原因,故①正確;宗教或部族矛盾也會導致難民問題,故②正確;自然災害是造成難民問題的原因之一,故③正確;經濟惡化也會導致難民問題,故④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23.【答案】A【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新加坡是一個移民國家,逐漸形成多種族社會,可見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故選A項;新加坡雖是移民國家,文化多元,也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新加坡是多元文化的國家,與地理位置無關,排除C項;新加坡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獨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與材料“從1819年新加坡開埠起”不符,排除D項。2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1965年希望減少美國的移民的……持續表明60%或以上的美國民眾贊同減少移民人數”可知,從1965年到20世紀90年代,希望減少美國移民人口的美國人比例逐漸增高,這說明不斷涌入的外來移民與美國公眾在文化和生活上的沖突擴大,因此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移民持排斥態度,故選C項。25.【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中國瓷器改變了歐洲人的餐桌禮儀、室內裝飾,也對歐洲藝術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可知中國瓷器也推動了歐洲人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吸收,故選C項;“西學東漸”不合題意,應為“東學西傳”,排除A項;題干只提及了西歐與中國間的貿易,未提及全球其他地區的貿易,排除B項;跨國公司涌現于20世紀,且題干提及的是商品貿易對文化的影響,排除D項。26.【答案】C【解析】根據地圖信息可知,⑤是海上絲綢之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明朝初年,鄭和于1405到1433年之間,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將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巔峰,故選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造紙術由阿拉伯人經由陸上絲綢之路傳到歐洲,排除A項;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而不是“春秋戰國時期”,排除B項;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加上東西方的海路聯系日益活躍,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而不是“完全取代”,排除D項。27.【答案】D【解析】據材料“瓷罐肩部有點刻古伊斯蘭文標識,罐底一側有伊斯蘭文方章款”可知,元朝瓷器制作受伊斯蘭文明的影響,反映了海上絲路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故選D項;據材料“瓷罐肩部有點刻古伊斯蘭文標識,罐底一側有伊斯蘭文方章款”可知,元朝瓷器制作受伊斯蘭文明的影響,體現外國文化對中國瓷器的影響,A項說法錯誤,排除A項;元朝器物中的跨文化要素源于對伊斯蘭文明的學習,體現的是對外交往,而非民族政策,排除B項;清朝時期中國制瓷技術達到頂峰,排除C項。28.【答案】D【解析】據“在中國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國金幣”可知,它可作為中國與東羅馬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