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 H連接道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1頁
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 H連接道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2頁
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 H連接道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3頁
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 H連接道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4頁
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 H連接道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H連接道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設計說明目錄295351概述 2251951.1連接道工程簡況 2203521.2設計依據 2201041.3上階段批復意見和審查意見的執行情況 2245242設計技術標準和設計原則 275132.1技術標準 2315712.2設計原則 375422.3采用或參考的設計規范 4171583建設條件 4117393.1建設區域的自然條件 472943.2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 5159033.3連接道洞身主要工程地質條件評價 6245254連接道方案 6147185連接道工程設計 7145715.1連接道建筑限界及內輪廓設計 7315075.2連接道洞口設計 73875.3連接道襯砌結構設計 774065.4防、排水設計 8159125.5影響范圍內主要建(構)筑物保護加固措施 9166335.6影響范圍內主要管線遷改和保護措施 95735.7連接道路面設計 10106815.8連接道內裝飾設計 10225515.9抗震設計 11272565.10施工監控量測方案設計 11304905.11施工應急預案 11290145.12連接道主要建筑材料 1281675.13耐久性設計 168555.14施工場地及施工用水 16304205.15棄渣處理 17167425.16施工工期 17141466施工方案及施工注意事項 17181466.1施工開挖方案 17119246.2施工注意事項 17136257營運設施工程 1891607.1連接道通風系統設計 18239527.2連接道照明系統設計 18146037.3連接道消防系統設計 181487.4連接道消防、廢水、雨水集水排水設計 18324457.5連接道供配電系統設計 1876527.6連接道監控系統及通信設計 18275828景觀綠化設計 18224509施工期交通組織設計 18H連接道施工圖設計說明1概述1.1連接道工程簡況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項目北靠沙坪壩商業核心區三峽廣場,南接石碾盤、小龍坎片區,西南側與沙坪壩公園緊鄰。H連接道隧道段從擬建1#通道下層引出,接入規劃道路,并接入小龍坎正街。H連接道HK0+000~030作為之前預留工程已施工完畢,本次連接道設計起止點為HK0+030~HK0+125,HK0+125后為路基敞開段,線路左側設有送風機房、排風機房,右側設有水泵房、配電房。1.2設計依據(1)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重慶城市綜合交通樞紐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簽訂的“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建設工程設計合同”(2)《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3)《沙坪壩區“十二五”綜合交通規劃》。(4)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提供的《重慶市沙坪壩中心區城市設計》。(5)重慶市城市交通規劃研究所提供的交通量分析、預測資料及周邊道路疏解方案。(6)重慶市城市交通規劃研究所提供的《重慶市沙坪壩區綜合交通規劃現狀調查報告》(7)重慶市軌道集團提供的軌道交通環線、九號線、一號線資料。(8)《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一次性勘察)》和地質資料。(9)2010年3月21日鐵道部與重慶市“關于加快重慶鐵路建設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10)重慶市規劃局《關于菜園壩、沙坪壩火車站交通規劃方案審查會議紀要》(市政字[2010]145號)。(11)重慶市規劃局《關于沙坪壩、菜園壩火車站換乘樞紐交通方案審查會議紀要》(市政字[2010]156號)。(12)重慶市規劃委員會辦公室《關于西彭公共租賃房項目規劃設計方案和沙坪壩火車站換乘樞紐改造工程方案專家咨詢會議紀要》(2011-2號)。(13)鐵道部工程設計鑒定中心對本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評審意見《重慶市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評審報告》。(14)重慶國際投資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對本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評估意見《重慶市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專家組評估意見》。(15)鐵道部工程設計鑒定中心關于發送《重慶市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評審報告》的函(鑒建筑函[2012]133號)(16)重慶市規劃局《關于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外部交通方案研究會議紀要》(市政字[2012]05號)。(17)重慶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關于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渝發改交[2012]1275號)(18)鐵道部“關于新建成都至重慶鐵路客運專線初步設計的批復”(鐵鑒函〔2010〕652號)及“關于新建成都至重慶鐵路客運專線修改初步設計的批復”(鐵鑒函[2011]682號)(19)重慶市建設委員會《關于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道路部分)初步設計的批復》(渝建初設[2016]90號)(20)重慶市交通委員會、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關于重慶沙坪壩站鐵路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初步設計的批復》(渝交[2016]21號)1.3上階段批復意見和審查意見的執行情況(1)、設計說明1.2補充高邊坡、深基坑專項論證文件。回復:深基坑專項論證文件單獨成冊,詳見道路圖冊。(2)、設計說明2.1部分規范名稱有誤。回復:已修改,詳見說明2.3。(3)、設計說明5.5補充臨近建筑與連接道水平、豎向位置關系,并補充必要的典型斷面圖。回復:已補充,詳見說明5.5及H-8-1、圖。(4)、限界圖復核連接道隧道車道寬度的規范依據。回復:本項目為地下車庫進出段,已補充《車庫建筑設計規范》JGJ100-2015。(5)、H-7-7圖進一步論證HK0+060處設置變形縫的必要性。回復:變形縫位置調整為HK0+062,為襯砌變換處,為防止不均勻沉降設置變形縫。(6)、H-8-1圖①優化樁板墻的斷面尺寸。回復:按審查意見對樁截面尺寸復核,根據樁受力分析,暫不調整樁基尺寸。②充樁間巖質邊坡的支護方式。回復:樁間巖質邊坡采用噴射10cm厚,C20混凝土防護,具體詳見路基篇章《正面展示圖》SLJ-03。(7)、H-8-3圖①挖線坡腳位置應從擬建結構物最下邊開始起算。②復核土層的開挖坡率,細化臨時邊坡支護設計。回復:①根據重慶市市政道路及軌道交通施工經驗,中風化砂巖地層可以直立開挖一定距離。②補充完善計算書內容,補充基坑支護計算內容。回復:按審查意見補充完善。(8)、補充完善計算書內容,補充基坑支護計算內容。回復:按審查意見補充完善。、支護、設備、房建等請相關專業審查,機電專業預留預埋請機電專業審查;請道路專業復核車道寬度取值。回復:詳見相關專業審查意見回復;《車庫建筑設計規范》4.2.10-1要求曲線凈寬7.5m,已按照曲線加寬至7.5m。2設計技術標準和設計原則2.1技術標準(1)道路等級:車庫連接道(2)設計行車速度:10km/h(3)荷載標準:道路:城-A級;(4)連接道建筑限界1)標準建筑限界①隧道單向雙車道建筑限界凈寬為6.5m(安全帶0.25m+行車道6.0m+安全帶0.25m)。②限界凈高:2.75m。2)加寬段建筑限界①隧道單向雙車道建筑限界凈寬為11m(安全帶0.25m+行車道10.5m+安全帶0.25m)。②限界凈高:2.75m。預留車庫段建筑限界①隧道單向雙車道建筑限界凈寬為13m(安全帶0.25m+行車道3m+應急車道2.5m+安全帶0.25m+中隔墻0.5m+安全帶0.25m+行車道3m+應急車道2.5m+安全帶0.25m)。②限界凈高:2.75m。(5)主體結構工程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相應結構可靠度理論的設計基準期為50年。在設計使用年限內、在正常使用和維護的條件下,主要結構構件應不需要進行大修加固而能保持使用功能;次要構件可進行維修以保持其使用功能。(6)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基本烈度Ⅵ度。地下結構抗震設防分類為乙類,結構按6度地震烈度進行抗震驗算,按抗震設防烈度7度采取抗震構造措施,以提高結構的整體抗震能力,抗震等級為三級。(7)地下結構主要構件的安全等級為一級。(8)鋼筋混凝土襯砌結構構件,按荷載基本組合求得的最大裂縫寬度允許值不應大于0.2mm。(9)地下結構防水等級為二級。結構防水設計應根據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震烈度、環境條件、結構形式、施工工藝及材料來源等因素進行,按《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2008)標準進行設計。(10)地下結構主要構件的耐火等級為一級。(11)本連接按僅限通行非危險化學品等機動車考慮,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連接道為四類連接道。2.2設計原則(1)結構設計應以“結構為功能服務”為原則,滿足城市規劃、施工、運營、環境保護、抗震、防護、防水、防火、耐久性等對結構的要求,同時做到結構安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2)結構在施工及使用期間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穩定性及耐久性。應按有關設計規范要求對其進行施工階段和正常使用階段內力計算,并對結構進行強度計算,必要時也應進行剛度和穩定性計算。對于鋼筋混凝土結構,應進行裂縫寬度驗算。(3)結構的凈空尺寸應滿足市政連接道建筑限界及各種設備使用功能、施工工藝的要求,并考慮施工誤差、結構變形及后期沉降等因素給出必要的富裕量。(4)結構設計應減少施工中和建成后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應考慮城市規劃要求(包括地鐵線和商業建筑等的實施)對連接道結構的作用。(5)市政連接道、地鐵車站和換乘通道分期修建時,市政連接道設計應統籌考慮市政連接道和地鐵地下結構施工方法協調、結構連接、預留接口及措施等,盡量作到遠期地鐵地下結構施工簡便、綜合工程投資節省,將遠期地鐵地下結構的施工風險和對既有工程正常運營影響減到最小。(6)選擇地下結構施工方法時應充分考慮并盡量減小施工期間對地面交通、房屋拆遷、管線改移的不利影響。(7)結構設計應根據施工方法、結構或構件類型、使用環境條件及荷載特性等,選用與其特點相適應的結構設計規范和設計方法。結合工程監測進行信息化設計。(8)明挖施工段的地下結構基坑圍護結構應根據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及基坑深度、結合周圍環境、施工條件等情況,通過對技術經濟、環境影響等方面的綜合比選確定。(9)結構設計時應根據沿線不同建(構)筑物(含地下管線)的變形允許數值和基坑安全等級,確定基坑的變形控制等級及最大允許變形量,提出安全、經濟、技術合理的基坑支護措施,嚴格控制基坑開挖引起的地表沉降等變形,預防地面變形對周圍建(構)筑物造成的危害。(10)結構計算模式應符合結構的實際工作狀況與邊界條件、反映結構與地層的相互作用關系,宜考慮將支護結構作為永久結構的一部分。(11)地下結構設計中應包括對環境保護的設計,應充分考慮施工及運營過程中對周圍環境(重要建筑物、地鐵、城市交通干道及地下管線、地下水流網)的安全及使用功能不受影響。2.3采用或參考的設計規范(1)建設部2004年3月頒發的《市政公用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設計文件編制辦法:交公路發【2007】358號(3)住房城鄉建設部《市政公用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13年版)》(4)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重慶市勘察設計協會《重慶市市政公用工程(道路、橋梁、隧道工程)初步設計文件編制技術規定(2013年版)》(5)《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GJJ37-2012)(6)《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及路線設計規范》(DBJ50-064-2007)(7)《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14)(8)《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D70-2004)(9)《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D70—2010(10)《地鐵設計規范》(GB50157-2013)(11)《鐵路隧道設計規范》(TB10003-2005)(12)《公路隧道通風照明設計規范》(JTJ026.1-1999)(13)《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范》(GB50086-2001)(14)《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2013)(15)《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設計規范》(JTG/TD71-2004)(1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JTGD40-2011)(17)《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JTGD50—2006)(18)《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2008)(19)《公路工程混凝土結構防腐蝕技術規范》(JTG/TB07—01—2006)(20)《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21)《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2014)(22)《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2001)(23)《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12)(24)《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25)《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6)《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27)《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28)《鋼結構設計規范》(GB50017-2003)(29)《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30)《氣泡混合輕質土填筑工程技術規程》(CJJ/T177-2012)(31)《泡沫混凝土》(JG/T266-2011)(32)《爆破安全規程》(GB6722-2014)(33)其他有關國標與行業標準、規范及委托書、協議等。3建設條件3.1建設區域的自然條件(1)地形地貌建設區位于重慶市沙坪壩三峽廣場鬧市區,屬低丘地貌單元,整個場地較平坦,地形局部呈階梯狀,階梯處邊坡均已支擋。建設區最高點位于G、H連接道之間的施工區,高程約257.36m,最低點位于H道路中段東側涵底,高程約為242.45m,場地最大高差14.91m。綜上,場地地形地貌簡單。(2)氣象、水文建設區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8.3℃;夏季日極端最高氣溫44.2℃(2006年8月23日),冬季極端最低氣溫為-3.1℃(1975年12月15日);月平均氣溫最高是8月份,平均氣溫高達28.5℃;最低是1月,平均氣溫7.2℃;多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0%。區內大氣降水形式以降雨為主,偶見冰雹及降雪,多年平均降雨量1107.1mm。雨量集中分布在5~10月,降雨量為873.4mm,占全年降雨量的75%;又以7~8月最為集中,日降雨量普遍大于50mm,最大時降雨量63.5mm,最大日降雨量203.6mm。占雨季的55%;大雨、暴雨多出現在7~8月。區域內地表水體以溝水為主,區域原排水系統較完善,未見地表水體。3.2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1)地質構造勘察區位于位于沙坪壩背斜南東翼傾末端,且層面較平緩,產狀不穩定,巖層呈單斜狀產出,由于整個場地未見基巖出露,根據2006年5月重慶市渝碚地質工程勘察院完成的《學林佳苑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審查合格),在場地東南角(位于擬建站南路南側)測得巖層產狀為130°∠5°,層面結合差,屬硬性結構面。綜合確定勘察區巖層產狀為:130°∠5°。根據重慶師范大學外沖溝處測得裂隙產狀測量統計,巖體中巖體構造裂隙較發育,主要發育有2組:①組產狀263°∠78°(N7°W/78°SW),裂面平直,裂縫張開,寬0.2~6.5cm,間距1.5~2.8m,有少量巖屑充填,結合差,屬硬性結構面;②組產狀350°∠83°(N80°E/83°NW),平直,裂隙寬0.3~5.4cm,間距0.7~2.1m,有少量巖屑充填,結合差,屬硬性結構面。泥巖中多見網狀風化裂隙。本次勘察在場地核心區域內未見基巖出露,需在施工開挖后加強施工驗槽工作,本次勘察巖層面及裂隙面按不利的結合差考慮分析。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04)附表A-2,巖體結構為層狀結構,結構面發育程度為較發育,巖體完整程度為較完整。(2)地層巖性據區域地質資料及本次地質調查,勘察區出露的地層由新到老依次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層(Q4ml)、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租(J2S),現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Q4ml)人工填土層(Q4ml):該層分布在勘察區的整個區域,層厚0.6(ZK5)~6.8m(ZK1)。紫紅色,褐色,主要有粉質粘土和砂、泥巖碎塊石組成,砂、泥巖碎塊石含量20%~50%,粒徑2cm~10cm,棱角狀~次棱角狀。粉質粘土可塑,韌性、干強度中等,無搖震反應,場地填土回填時間約10年以上。2、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分布于整個勘察區域,下伏于人工填土之下,厚度未鉆穿。砂巖:灰褐色,細-中粒結構,厚-巨厚層構造,鈣質膠結,主要礦物成分為長石和石英,力學性質較好。泥巖:紫紅色,泥質結構,薄層狀構造,泥質膠結,主要成分為粘土礦物。基巖面的起伏情況:勘察場地內無基巖出露,基巖面起伏情況隨土層厚度變化而變化。本次勘察揭露土層厚度0.60~6.80m,場地內基巖面標高244.62m~253.53m。總體勘察區基巖面平緩,一般3°~10°。風化帶特征:強風化:巖石結構已大部分破壞,風化裂隙、節理很發育,巖石破碎,巖芯多呈碎塊狀、餅狀、少數短柱狀,錘擊聲啞,碎石可用手折斷,巖質較軟。鉆探揭露強風化帶厚度為0.60m(ZK10)~4.00m(ZK8)。中等風化:巖石結構部分被破壞,構造層理清晰,巖芯多呈短柱狀、長柱狀,錘擊聲脆,略有回彈,不易擊碎,巖質較硬。(3)水文地質條件1)松散巖類孔隙水松散巖類孔隙水賦存第四系土層中,接受大氣降水補給,運移至低洼處排泄。勘察區內部分地段人工填土層厚度較大,人工填土層的巖性為粉質粘土夾砂泥巖碎塊石,局部地段因粉質粘土層相對隔水,通過人工填土的孔隙匯集地下水,形成上層滯水,由于場地內地勢較平坦,該內地下水匯集條件差,該類地下水的匯水面積大,其富水性與降雨密切相關。該類水在雨季形成短暫的含水層,然后向低洼及基巖裂隙處排泄,由于場地內地形較平坦,不利于該類地下水在場區富集,該類水體水量主要受降雨影響,水量變化明顯。2)基巖裂隙水該類水主要賦存于泥巖、砂巖類風化裂隙及構造裂隙中,主要受降雨或土層中的地下水補給,通過泥巖、砂巖類風化裂隙及構造裂隙等通道向深層地下水補給,或者在地勢低洼含隔水層交接處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根據本次鉆探揭露,場地內巖性以砂巖為主,泥巖僅在ZK15揭露,揭露的強風化層網狀風化裂隙較發育,極少部分裂隙面見水蝕痕跡。砂巖為透水層,泥巖為相對隔水層,由于泥巖僅局部出露,砂巖儲水條件差。本次勘察對各鉆孔終孔后抽干孔內殘留水24小時后進行鉆孔水位觀測,場地內鉆孔為干孔。綜上分析,場地內基巖較完整,場地內基巖裂隙水較貧乏,只在局部裂隙較發育區域存在該類地下水,該類地下水貧乏。根據環境結合已有工程經驗判斷,場地水和土對混凝土結構中的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4)主要巖體物理力學指標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04)3.7.3-3,內摩擦角折減系數取0.90;粘聚力和抗拉強度參照《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043-2005)9.2.8條,折減系數分別取0.30和0.40。變形模量和彈性模量折減系數取0.80。基底摩擦系數按《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04)表5.4.3-2取值;巖土與錨固體粘結強度特征值按《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04)表5.5.4-1和表5.5.4-2取值;巖土水平抗力系數參照《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043-2005)表9.2.12-1和表9.2.12-2取值。巖石泊松比視為巖體泊松比。抗剪強度參數和抗拉強度參數按1.00的時間效應進行折減。巖土參數取值見表7.2-1。巖土參數建議取值表巖性素填土強風化泥巖中風化泥巖強風化砂巖中風化砂巖重度(kN/m3)天然/25.625.624.524.5飽和20*24.824.823.623.6抗壓強度標準值(MPa)天然//10.4/41.6飽和//6.5/35.41抗拉強度標準值(MPa)天然//0.304/1.12飽和//0.196/0.96抗剪強度標準值天然C(kPa)//0.447/1.647Φ(°)//34.29/38.95飽和C(kPa)0*/0.273/1.413Φ(°)25*/32.76/38.07變形模量×104(MPa)//0.209/0.6彈性模量×104(MPa)//0.226/0.656泊松比//0.24*/0.26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kPa)/250*800*350*2200*基底摩擦系數*0.25*0.3*0.4*0.35*0.6*巖石與錨固體粘結強度特征值(kPa)65*/200*/600*巖體水平抗力系數(MN/m3)//50*/200*備注:場地僅1個鉆孔揭露為泥巖,本表泥巖試驗值僅供參考。(5)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勘察線路區段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區,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特征周期0.35s。(6)人類工程活動H連接道位于鬧市區,人類工程活動頻繁,邊坡較多,多在3~8m之間,最高邊坡位于原鐵路隧道洞口,高度約12m,場地內邊坡均以采用支擋措施進行支擋;勘察區內還有多處地下洞室,分述如下:(1)位于擬建站東、站西路北側的三峽廣場地下室(-1F),現主要為門面,現狀結構穩定。(2)位于擬建站東、站西路北側的華宇廣場地下室(-2F),現-1F為家樂福超市,-2F為地下車庫,現狀結構穩定。(3)位于擬建站南路東北側的學林佳苑A、B棟(-1F),為地下車庫。(4)位于擬建站東、站西路南側的翁達平安大廈(-3F),為地下車庫。(5)原鐵路隧道,現中鐵17局正在隧道內施工,現狀結構穩定。3.3連接道洞身主要工程地質條件評價H連接段起點巖層呈單斜產出,傾向為130°,傾角5°。巖體中主要發育兩組裂隙:該段地層上覆Q4ml素填土,下伏J2s砂巖和泥巖,根據鉆探結果,孔內未見地下水,水文地質條件簡單。未見滑坡、危巖、泥石流及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也未見溶洞、豎井等巖溶現象。根據波速測試成果,巖體完整性為較完整。4連接道方案(1)連接道縱斷面設計連接道縱斷面設計除綜合考慮以上建設條件外,還考慮了連接道內臨近工程影響、交通條件、行車安全、防災救援等因素,特別是對于通道排水的問題,進行了綜合考慮。H連接道隧道設計段落為12%/50m、3%/20m、12%25m的單面上坡,在HK0+045.325設置送風機房和水泵房、HK0+052.5設置配電房、HK0+054.074設置排風機房、HK0+090設置車庫預留段。(2)施工方法施工方法的選擇對地下工程結構型式的確定及土建工程投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施工方法選擇受沿線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周圍環境條件、線路平面位置、隧道埋置深度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與影響,同時對施工期間的地面交通和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施工工期、工程的難易程度等產生直接影響。城市地下工程一般采用的施工方法主要有明挖法、蓋挖法和礦山法三大類。由于H連接道所處段落深較淺,具備敞口開挖條件,且新建站南路范圍左側原火車站股道、及右側民房區域均予以拆除,施工中有足夠施工場地條件,故設計采用明挖法施工,施工順序主要為:由上向下開挖基坑,且邊挖邊防護,每次開挖高度不大于3m,待開挖至基坑底設計標高后,再由下向上澆筑底板、邊墻及頂板結構,然后回填土方,修建上部工程。5連接道工程設計5.1連接道建筑限界及內輪廓設計H連接道建筑限界按《城市道路設計規范》(CJJ37-90)、《公路連接道設計規范》(JTGD70-2004)、《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03)及重慶市《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及路線設計規范》(DBJ50-064-2007)要求并結合本項目技術標準擬定。(1)連接道主洞及連接道內其他各種洞室的建筑限界均滿足規范要求,且連接道內各項設備均不得侵入建筑限界內,連接道內路面為-1.5%的人字坡。(2)限界凈寬:1)標準建筑限界①隧道單向雙車道建筑限界凈寬為6.5m(安全帶0.25m+行車道6.0m+安全帶0.25m)。②限界凈高:2.75m。2)加寬段建筑限界①隧道單向雙車道建筑限界凈寬為11m(安全帶0.25m+行車道10.5m+安全帶0.25m)。②限界凈高:2.75m。3)預留車庫段建筑限界①隧道單向雙車道建筑限界凈寬為13m(安全帶0.25m+行車道3m+應急車道2.5m+安全帶0.25m+中隔墻0.5m+安全帶0.25m+行車道3m+應急車道2.5m+安全帶0.25m)。②限界凈高:2.75m。(3)主連接道及連接道內各洞室的內輪廓以建筑限界為基礎,根據施工方法、周圍環境條件、線路平面位置、連接道埋置深度、鄰近工程影響、襯砌結構受力特性、圍巖變形特征、裝修、工程造價和安裝各種營運管理設施的要求等綜合研究確定。本次H連接道采用矩形及拱形斷面形式。5.2連接道洞口設計隧道洞口設計除按“因地制宜、早進晚出”的原則確定外,還充分考慮了洞口工程與周圍景觀、地形地貌相協調,盡可能避開不良地質和高邊坡,洞門型式綜合全線景觀、人文要求、環境保護、行車安全等因素確定。(1)洞口位置、洞門形式的確定隧道設計起點HK0+030接已建工程,隧道出口采用端墻式洞門;洞門端墻設置鋼筋,插入襯砌砼100cm。擋頭墻采用與襯砌同級鋼筋混凝土一起澆筑。5.3連接道襯砌結構設計圍護結構設計全隧明挖,采用機械開挖,嚴格按"從上往下開挖,邊挖邊支護,每循環開挖高度不大于3m。洞頂回填結合站南路及周邊地形順接處理。樁板墻又名樁板式抗滑樁,是由半埋式單樁及在兩樁之間逐層安設或澆筑的擋土板組成。樁板式擋土墻系鋼筋混凝土結構,利用樁深埋部分的錨固段的錨固作用和被動土抗力維護擋土墻的穩定。樁板式擋土墻可作為路塹、路肩和路堤擋土墻使用,也可用于治理中小滑坡,多用于表土及強風化較薄的均勻巖石地基上。由于樁板式擋土墻的高度可不受一般擋土墻高度的限制,且施工簡便,外型構造美觀,運營后養護、維修費用低,因此作為一種擋土支護結構,由抗滑樁發展成的樁板墻在公路、基坑支護、水工結構等工程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樁板墻適用于高填方地段及路塹地段、坡度較陡的山體和空間限制不適于放坡的情況,可減少大量的土石方施工和大量的土地占用。樁板墻具有可靠性高、施工安全的特點,但其一般造價較高。根據本工程結構形式、場地地質、周圍環境特征,在無放坡條件且臨近既有建筑地下室和重要地面建筑時,選用樁板墻防護,以減小對周邊既有建筑的影響和保證基坑施工安全。HK0+030~HK0+38.3段開挖前先于兩側和HK0+030正面設置樁板墻。其余地段采用放坡開挖,臨時邊坡采用噴錨支護,噴C25砼,厚10cm;錨桿采用C22砂漿錨桿,L=2.5-3.0m,間距1.5m,梅花形布置;鋼筋網采用A6鋼筋,網格間距為25cm*25cm。(2)連接道襯砌結構設計HK0+030~HK0+040采用Ⅲ型單層單跨矩形框架結構,HK0+040~HK0+062采用Ⅴ級明洞加強襯砌,HK0+062~HK0+078采用Ⅴ級明洞襯砌,HK0+078~HK0+102采用Ⅴ級明洞加強襯砌,HK0+102~HK0+125采用Ⅴ級明洞襯砌,詳見如下支護參數表。H連接道襯砌支護參數表類型結構尺寸、建筑材料頂板/拱部(cm)邊墻(cm)底板/仰拱(cm)Ⅲ型單層單跨矩形框架結構100/C35防水鋼筋砼90/C35防水鋼筋砼90/C35防水鋼筋砼Ⅴ級明洞襯砌75/C35防水鋼筋砼75/C35防水鋼筋砼75/C35防水鋼筋砼Ⅴ級明洞加強襯砌75/C35防水鋼筋砼75/C35防水鋼筋砼75/C35防水鋼筋砼5.4防、排水設計防排水設計應遵循"全面防水、控制排放、實現對地下水的有序疏導"的原則。(1)防水設計原則1)防水設計應遵循"以防為主、剛柔結合、多道防線、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防水設計應根據不同的結構型式、水文地質條件、施工方法、施工環境、氣候條件等,采取相適應的防水、限量排水措施。2)確立鋼筋混凝土結構自防水體系,即以結構自防水為根本,施工縫(包括后澆帶)、變形縫、穿墻管、樁頭等細部構造的防水為重點,并在結構迎水面設置柔性全包防水層加強防水。3)根據本工程的地質和工程特點,在排水不會對地面建筑、交通、水利設施、居民生活造成影響的前提下,可采取"防排結合"的措施。但對地下水集中處,應采取注漿措施減小地下水的排放。4)選用的柔性防水材料應具有優良的耐久性、適應混凝土結構的伸縮變形、方便施工并具有一定的抗微生物和耐腐蝕性能,具備施工工藝成熟、安全,經濟、環保、施工簡便、與土建工法相匹配等特點;并具有適應當地氣候環境條件、符合當地實際情況、成品保護簡單等優勢。5)優先選用不易產生竄水的防水系統,減少竄水對后期堵漏維修工作帶來不利影響。6)根據重慶特有的地質情況,在排水不會對地面建筑、交通、水利設施、居民生活等造成影響的前提下,采取“限量排水”的措施。連接道排水采用連接道兩側設排水溝,在線路最低點或易大量積水處設置排水泵房。(2)防水等級及標準1)連接道及附屬結構防水等級為二級,頂部不允許滴漏,其它不允許漏水(不包括有組織的疏排水部位),結構表面可有少量濕漬,總濕漬面積不大于總防水面積的2/1000,任意100m2防水面積上的濕漬不超過3處,單個濕漬的最大面積不大于0.2m2,平均滲水量不大于0.05L/(m2·d),任意100m2防水面積上的滲水量不大于0.15L/(m2·d)。2)連接道結構采用防水混凝土進行結構自防水,防水混凝土的抗滲等級不小于P8。3)選用的柔性防水材料應保證具有優異的耐久性和較高的物性指標、適應混凝土結構的伸縮變形、方便施工并具有一定的抗微生物和耐腐蝕性能。避免采用施工性差、防水質量受施工操作影響較大的材料。4)結構施工縫和變形縫(伸縮縫)等特殊部位進行特殊處理,做到多道設防,防止這些部位出現滲漏水。(3)結構自防水1)結構裂縫的寬度不得大于0.2mm,且不得出現貫通裂縫。2)嚴格控制防水混凝土的配合比,在滿足強度、密實性、耐久性、抗滲等級和泵送混凝土的和易性(即塌落度及其損失)要求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控制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并選用低水化熱水泥。水泥用量滿足相關國家規范的要求。3)防水混凝土可摻入不超過20%~30%的優質粉煤灰(不低于二級)或磨細礦渣粉,以及性能穩定的抗裂密實劑,嚴格試配后方可規模使用。所有外加劑應符合國家或行業標準一等品以上的質量要求。4)每立方米防水混凝土中各類材料的總堿量(Na2O當量)不得大于3kg;氯離子含量不應超過膠凝材料總量的0.1%。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外加劑的總堿含量(Na2O當量)不得大于1kg。5)普通防水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大于50mm。當采用預拌混凝土時,入泵坍落度宜控制在120~160mm,入泵前混凝土坍落度每小時損失值不應大于20mm,坍落度總損失值不應大于40mm。非泵送混凝土坍落度要求應滿足相應規程。6)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在運輸后如出現離析,必須進行二次攪拌。當坍落度損失后不能滿足施工要求時,應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漿或二次摻加減水劑進行攪拌,嚴禁直接加水。7)防水混凝土應采取保溫保濕養護。中心溫度與表面溫度的差值不應大于25℃,混凝土表面溫度與大氣溫度的差值不應大于20℃,溫降梯度不得大于3℃/d,防水混凝土終凝后應立即養護,保水養護時間不得少于14天。8)防水混凝土的水、砂、石應符合《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4.1.10、4.1.11的相關規定。(4)防水設計1)連接道的主體結構采用C35防水混凝土。水泥宜采用不低于32.5級的優質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硅酸鹽水泥,混凝土采用低水膠比的高性能混凝土,并摻入水泥用量6%的抗裂密實劑,以減少干縮和溫差收縮,滿足P8以上的抗滲要求。混凝土所用砂、石含泥量小于1%。2)襯砌主體結構均采用設置全包防水層。3)明挖連接道矩形結構頂板和拱形結構直邊墻以上拱形部分采用2.0mm柔性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防水,其上設置強力交叉膜防水卷材,強力交叉膜防水卷材上采用7cm厚C30細石混凝土保護層;矩形結構側墻和拱形結構直邊墻采用采用預鋪式高分子自粘膠膜防水卷材防水,厚度1.5mm,放坡開挖時采用模板作為臨時預鋪掛板,直立開挖時利用圍護結構作為預鋪掛壁;矩形結構底板和拱形結構仰拱采用預鋪式高分子自粘膠膜防水卷材,厚度1.5mm。4)在變形縫設置外貼式止水帶和中埋式鋼邊橡膠止水帶,變形縫內側采用密封膏進行嵌縫密封止水,頂板、拱部和邊墻均采用四油兩布雙組份聚氨脂和內摻防水抗裂膨脹劑的防水砂漿密封抹平。5)縱向施工縫和拱(頂)墻環向施工縫設置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鋼邊橡膠止水帶和外貼式止水帶止水;仰拱環向施工縫采用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鋼邊橡膠止水帶及遇水膨脹止水膠止水。(5)防腐蝕措施地下水有微腐蝕性,設計采用防水卷材進行全包式防水,可阻止水中的腐蝕性物質滲入混凝土結構中,從而防止混凝土結構的腐蝕。同時,主體結構混凝土中摻入水泥用量6%的抗裂密實劑,減少混凝土的滲透率,混凝土中最大氯離子含量0.05%,最大堿含量3kg/m3,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主體結構混凝土耐腐蝕系數不小于0.85。(6)排水1)連接道襯砌背后均設置環、縱向盲管排水系統。頂墻二次襯砌背后設Φ50透水盲管,設置間距為10m;根據具體情況在拱腰和墻角處縱向設Φ100透水盲管,并每隔10m彎入連接道側溝,同時每隔10m通過Φ50橫向導水管將襯砌背后的積水引排至連接道側溝。縱、橫向排水管采用變徑三通聯接。2)連接道內的排水結合地形,實現重力自流排放,接入市政排水系統。若無法重力自流排放,通過連接道側溝排至集水泵站,并通過泵站排入市政排水管道。3)明挖基坑泄水孔有較大涌水時,采用Φ50透水盲管接入環向透水盲管4)底板噴射混凝土基面上如有積水,可在初支表面的最低處設置排水盲管進行引排。(7)防排水材料1)防水層:仰拱、直邊墻:預鋪式高分子自粘膠膜防水卷材拱部:下層柔性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上層強力交叉膜自粘防水卷材2)變形縫:外貼式止水帶、中埋式鋼邊橡膠止水帶、雙組分聚硫密封膏、四油兩布雙組份聚氨脂和內摻防水抗裂膨脹劑的防水砂漿3)施工縫:外貼式止水帶、中埋式鋼邊橡膠止水帶、水泥基滲透結晶涂料和遇水膨脹止水膠4)盲溝:環向φ50軟式透水管;縱向φ100軟式透水管;豎向及橫向φ50排水管;5)結構外加劑:抗裂密實劑。(8)其余見《地下結構防排水》專冊。5.5影響范圍內主要建(構)筑物保護加固措施H連接道連接道位于火車站南側民房區,采用機械開挖。施工時應嚴格按照工序開挖,控制開挖尺度,控制基坑側壁位移,盡量減小開挖對建筑基礎的影響。加強對基坑及周邊臨近建筑物的監測,實行信息化施工。以減小對周邊居民區影響,臨近構筑物情況及保護措施見下表。連接道連接道臨近建構筑情況和保護措施里程段落相對線路前進方向位置與建構筑物相對高差建構筑物情況保護措施HK0+030~HK0+038.3小樁號側約9m約14.7m站南路設置樁板墻機械開挖加強監控量測,及時調整措施HK0+060~HK0+110右側約15m約6.2-10.4m砼23機械開挖加強監控量測,及時調整措施HK0+110~HK0+125右側約20m約6.9-7.7m砼20機械開挖加強監控量測,及時調整措施5.6影響范圍內主要管線遷改和保護措施H連接道影響范圍內所有管線均采取臨時遷改保護和永久遷改保護,避免在連接道施工中對各管線造成損壞,給附近居民的生活、生產造成大的影響,并確保連接道的順利實施,所有管線臨時遷改保護方案或永久遷改保護方案詳見綜合管網專業相關設計圖。5.7連接道路面設計(1)主連接道路面設計1)路況參數①道路等級:車庫連接道②設計車速:10km/h③設計年限:15年(瀝青混凝土路面)④荷載等級:城市―A級2)路面結構①復合式路面上面層(瀝青混凝土路面)(H=9.5cm)SMA-13厚4cm細粒式改性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AC-20C厚5cm中粒式密級配改性瀝青混凝土;AMP-100二階防水粘結層②復合式路面下面層(鋼纖維混凝土路面)(H=20cm)20cm厚CF40鋼纖維混凝土③底基層或墊層C30混凝土墊層或仰拱填充連接道內采用復合式路面結構,由瀝青混凝土上面層及鋼纖維混凝土下面層組成,瀝青砼上面層為全幅攤鋪,鋼纖維砼下面層做單獨接縫與分倉設計,復合式路面面層直接施作在仰拱填充上,不再設底基層。3)接縫設計全連接鋼纖維混凝土下面層以鋼釬維混凝土板中線通長布置縱向縮縫,兩側路面板邊緣通長設置縱向邊縫,并垂直于行車道中線設置橫向縮縫及脹縫,于連接路分界位置處設置脹縫,滿足混凝土因溫度變化而引起的伸縮膨脹。4)接縫構造連接道內每條脹縫內設置Φ28(光面鋼筋)的傳力桿;在鄰近每條脹縫的三條橫向縮縫內加設與脹縫同直徑的傳力桿,其余橫向縮縫內則不設傳力桿;洞內縱縫設Φ14(螺紋鋼筋)拉桿,拉桿及傳力桿距自由端的距離均不得小于10cm。在每條脹縫處的鋼纖維混凝土面板轉角處采用角隅鋼筋補強,施工中角隅鋼筋通過脹縫鋼筋定位,鋼筋角度可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調整。5)鋼纖維混凝土主要技術要求鋼纖維在混凝土的摻入量為單位用量不應小于70Kg/m3,鋼纖維混凝土單位水泥用量不得小于360kg/m3,本次設計采用波浪型鋼纖維,最佳長徑比為40~70,直徑0.3~1.0mm,體積摻量為0.6%~1.0%,混凝土集料最大粒徑宜為鋼釬維長度的1/2~2/3,鋼釬維的抗拉強度標準值不宜小于600級(600~1000MPa)。6)外加劑在路面中的應用:①SasoWMA溫拌瀝青改性劑:為改善洞內施工環境,降低施工溫度,改善施工和易性,提高溫拌瀝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設計采用在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中摻入SasoWMA溫拌瀝青改性劑,本設計摻入量按基質瀝青質量的1.5%~3%,施工時以實際配合比為準。②AMP-100二階防水粘結層設計采用在瀝青混凝土面層及鋼釬維混凝土基層之間采用AMP-100二階防水粘結層封閉,AMP-100二階反應型防水粘結材料固化后與混凝土面板、與瀝青混凝土鋪裝層之間的粘結力和剪切力均可達1.0MPa以上,完全可以抵抗一般情況下(沒有彎道、沒有長下坡路段)車輛荷載對鋪裝層間產生的最大剪應力(一般最大剪應力為0.4MPa左右),同時,亦能滿足長下坡、彎道地區的粘結力要求(一般最大剪應力為1.0MPa)。(7)連接路過渡處理:洞內復合路面與洞外瀝青路面相接時,設置5m長的剛柔過渡段,對洞外路基及柔性路面基層進行換填,過渡段基層采用CF40鋼纖維混凝土,墊層采用15cm厚C20混凝土,使路面結構由剛性結構漸變過渡到柔性結構,保證路面的舒適度及耐久性。(2)橫通道路面設計車行橫通道內直接將9.5cm上面層鋪設于主體結構之上。車庫通道直接在主體結構上鋪設4.5cmSMA-13細粒式改性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上面層和0.5cm厚AMP-100二階防水粘結層。5.8連接道內裝飾設計(1)連接道基層均全斷面噴涂SD-2環保型連接道專用防火涂料。然后拱部和頂板面層噴涂深灰色SD-2環保型連接道漆;邊墻面層噴涂乳白色SD-2環保型連接道漆。(2)基層防火涂料耐火性能要求:本連接道采用RABT標準升溫曲線測試,其耐火極限的判定標準為:受火后,當距離混凝土底表面25mm處鋼筋的溫度超過300℃,或者混凝土表面的溫度超過380℃時,則判定為達到耐火極限。(3)鑒于連接道環境潮濕且應便于沖洗,面層涂料選用施工簡單、天然無毒、超耐久性、防火、阻燃、不褪色、耐酸堿、不滋生菌類或藻類的連接道漆。5.9抗震設計(1)本項目區域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特征周期0.35s,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根據《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JTJ004-89)及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渝建發[1997]108號文件第四條的有關規定“我市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區的生命線工程,必須提高一度設防”的要求及指導精神,本連接道設計采用Ⅶ度進行構造設防。(2)連接道襯砌結構在洞門及洞口段均采用抗震性能好的帶仰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設防長度不小于40米,并要求連接道施工中確保襯砌背后回填緊密。5.10施工監控量測方案設計本項目工程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工程環境條件較復雜,為了有效的降低連接道施工的風險性,連接道施工時應加強監控量測。(1)監測目的1)通過監測信息,及時掌握后建連接道對先建連接道襯砌、周邊建(構)筑物和路面的影響,為施工方案的選定提供科學依據,為判別先建連接道襯砌、周邊建(構)筑物和路面是否安全提供科學依據。2)通過監測信息,提供連接道圍巖及支護結構穩定的信息,據此確定二次襯砌的最佳施作時間以及連接道最終穩定的情況。3)通過監測信息,檢驗支護設計參數及控制爆破設計參數的合理性,據此調整支護結構的設計參數及控制爆破設計參數,使連接道的修建成本更趨合理。(2)監控量測項目監控量測項目包括先建連接道的監測、本連接道的監測、后建連接道的監測、周邊建(構)筑物的監測和地面沉降的監測。本設計根據需要分為必測項目和選測項目。1)本連接道的監測本連接道為H連接道,主要包括地質和臨時支護狀況觀察;建筑物沉降、傾斜和地表下沉監測;側向水平收斂監測等。①地質和臨時支護狀況觀察開挖工作面觀察和已施工區段觀察兩部分,開挖工作面觀察應在每次開挖后進行一次,內容包括節理裂隙發育情況、工作面穩定狀態、涌水情況及底板是否隆起等,當地質情況基本無變化時,可每天進行一次,觀察過程中如發現地質條件惡化,臨時支護發生異常現象,應立即通知施工負責人采取應急措施,并派專人進行不間斷觀察;對已施工區段的觀察每天至少一次,觀察內容包括噴射混凝土、錨桿、樁板墻的狀況,以及施工質量是否符合規定的要求。2)周邊建(構)筑物的監測包括周邊建(構)筑物的沉降、傾斜和爆破振動監測,必要時應對重要建(構)筑物進行應力應變監測。3)地面沉降監測5.11施工應急預案(1)連接道工程修建主要風險本工程位于城市中心區,環境復雜,主要工程風險有:①連接道塌方,包括連接道圍巖塌方、邊坡坍塌。②臨近構(建)筑物變形超限和開裂。包括臨近既有房屋和道路變形超限和開裂。(2)防范應急預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建設部《建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規定》、《重慶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連接道施工前應制定安全事故應急處理預案,本預案為指導性預案,施工單位應根據本工程特點、實際情況及自身的隊伍、機械配置等組成情況制定。1)編制目的針對本連接道的地質情況,對連接道可能發生的坍塌、臨近構(建)筑物變形超限與開裂、火災等事故提前作出安排,明確應急職責,識別緊急需求,確保事故發生時,能快速反應,實施緊急救援,有效預防事故范圍的擴大,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減少事故帶來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應急響應機構及職責根據各相關責任單位的職責,成立相應的事故應急響應機構,其中連接道施工的承擔單位負責主要的搶險救援職責。應急響應機構中應包括搶險救援領導小組,常設現場搶險、搶險物資保障、消防、醫療救護、交通指揮、后勤保障的部門。①搶險救援領導小組負責搶險指揮及協調工作,并負責搶險信息的發布。②現場搶險部門負責實施事故現場的搶險、搜救工作。③搶險物資保障部門負責搶險物資準備、供應以及現場照明、通風工作。④消防部門負責現場消防工作,以及與當地消防部門的聯系。⑤醫療救護部門負責現場必要的就地救護工作,以及與當地醫院救護隊聯系。⑥交通指揮部門負責搶險現場的交通疏導,維持現場秩序,并負責與當地公安交通部門聯絡。⑦后勤保障部門負責搶險救援期間的后勤物資、生活保證。3)建立事故報告制度根據發生事故的等級建立相應的事故報告制度,事故發生后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報告事故應急響應機構,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4)建立搶險保障系統①應急物資、設備保障配備足夠的應急救援物資和設備器材,制定專人負責,定期維護,保障正常運轉。應急物資主要包括搶險物資、常備醫療藥品和器材、通訊設備、照明設備、消防設備等。搶險物資包括鋼材、水泥、木材、腳手架、鋼管、鋼拱架、編織袋、開挖機具、運輸機具、注漿機具等。常備醫療藥品和器材包括消毒用品、受傷急救用品、常用小夾板、擔架、止血袋、氧氣袋等。②人員保障配備足夠的搶險、救援人員,定期對各類搶險、救援人員進行搶險、救援知識培訓,必要時應進行搶險、救援演練。③通訊保障配備必要的通訊設備,如手機、電話、對講機等,并有專人負責,保證通訊24小時暢通。④交通保障事故發生時應有足夠的車輛,并保證車輛運轉正常,交通順暢。5)事故應急措施①事故發生后應根據事故等級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同時啟動應急預案。②立即停止施工,撤出全部作業人員,疏散影響區人員,清點施工人數,確認是否有人員傷亡或處于危險狀態,并立即封鎖現場,防止無關人員盲目進入危險區域。③若無人員傷亡或處于危險狀態,迅速制定搶險方案,各部門相互配合開展搶險工作,防止事故擴大。④當有人員傷亡,立即組織救援,幫助傷員及時脫離危險區,根據傷員情況施行必要的救護工作,盡快與當地醫療急救中心取得聯系,以最快的速度使傷員得到盡可能好緊急救護。⑤交通指揮部門迅速清理現場無關人員,清理和設置路障,維持現場秩序,保證搶險救援的交通通暢,必要時請求當地公安來維持現場秩序。⑥在實施搶險方案時應隨時注意觀察圍巖情況(包括地下水情況)和周邊臨近構(建)筑物;發生坍塌和臨近構(建)筑物變形超限事故時應對周圍未坍塌地段和臨近構(建)筑物作必要加固,防止發生再次坍塌和持續變形。⑦進行事故原因分析,搜集事故物證,調查事故發生的具體原因和責任者,制定相應的預防糾正措施。⑧制定事故處理方案,安全通過事故段,恢復正常施工。5.12連接道主要建筑材料(1)主體結構和二次襯砌:1)主體結構采用C35防水鋼筋混凝土或C35鋼筋混凝土;超挖回填采用襯砌同級C35防水混凝土回填。混凝土強度等級詳見各連接道《連接道洞身襯砌、支護及建筑材料表》。2)襯砌鋼筋:HPB300、HRB400鋼筋3)仰拱填充、鋪底:C30混凝土4)邊坡防護噴射混凝土采用C25噴射混凝土,鋼筋網:HPB300,錨桿根據具體情況選用C22或C25砂漿錨桿。(2)溝槽身及蓋板:1)連接道水溝蓋板:C35鋼筋混凝土2)溝槽身:C30鋼筋混凝土、C30混凝土、C35混凝土(3)防水層:1)防水板:預鋪式高分子自粘膠膜防水卷材,厚度≥1.5mm(幅寬2~4m)(與無紡布組合配套使用)。強力交叉膜自粘防水卷材,厚度≥1.2mm(幅寬2~4m)(作為柔性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防水層的保護層)2)防水涂料:柔性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厚度≥2.0mm(與強力交叉膜自粘防水卷材配合使用);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分2層施作,內外層用量均為≥0.8kg/m2,總厚度≥1mm。3)無紡布:重量≥400g/m2;厚度≥3mm;(4)盲溝:1)環向φ50軟式透水管(FH復合型)2)縱向φ100軟式透水管(FH復合型)3)豎向及橫向排水管DN50PVC管(5)路面:瀝青混凝土和CF40鋼纖維混凝土(6)結構外加劑:防水混凝土抗裂密實劑(7)主要建筑材料指標:連接道普通段模筑襯砌砼抗滲等級≥P8;泵房襯砌砼抗滲等級≥P8。(8)外加劑的選型及其摻量規定:1)本連接主體結構圬工混凝土(仰拱填充除外)均摻外加劑(防水混凝土抗裂密實劑),其混凝土抗滲等級≥P8,本次設計按水泥用量的6%計列。抗裂密實劑的性能應符合GB23439-2009《混凝土膨脹劑》標準要求,又能滿足JC474-2008《砂漿、混凝土防水劑》標準中混凝土防水劑要求。2)施工中摻加外加劑的混凝土的配合比應根據現場取水化驗結果,對所采用膠凝材料、骨料特性以及所采用外加劑的技術要求進行調整配置,并按相關要求取樣檢驗,每立方米添加外加劑以后的混凝土中的總堿量(Na2O當量)不得大于3kg,確保所采用混凝土的各項耐久性指標,滿足公路連接道相關規范的要求。防水混凝土抗裂密實劑主要物理力學性能指標項目性能指標Ⅰ型Ⅱ型化學成分氧化鎂≤5%堿含量≤0.75%物理性能限制膨脹率%水中7d≥0.025≥0.05水中28d≤0.10≥-0.10抗壓強度MPa7d≥2028d≥40細度比表面積(m2/kg)≥2001.18mm篩余/%≤0.5凝結時間初凝/min≥45終凝/min≤6003)CF25噴射鋼纖維混凝土設計指標為:抗拉強度≥2.5MPa,抗壓強度≥15MPa,抗彎強度≥4Mpa,濕噴法施工,坍落度120~140mm。CF25噴射鋼纖維混凝土配合比可參考以下參數,但尚應根據現場試驗確定,以滿足設計技術指標:①鋼纖維在混凝土的摻入量為單位用量40~50kg/m3,應采用波浪型或麻花形鋼纖維,長度宜為20~25mm,最佳長徑比為40~60,應選用矩形或圓形斷面,等效直徑0.3~0.5mm,體積摻量為0.5%~1.0%。②鋼纖維混凝土單位水泥用量不得小于360kg/m3,硅粉摻量為水泥用量的15%,水灰比不應大于0.55。③混凝土集料應采用連續級配,最大粒徑應不大于10mm,砂率大于50%。④鋼釬維的抗拉強度標準值不應小于380MPa,不得有油漬和明顯銹蝕。⑤鋼纖維混凝土采用水泥用量的1.0%減水劑和水泥用量的2~7%速凝劑。⑥CF25噴射鋼纖維混凝土配合和施工還應滿足《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范》GB50008-2001、《纖維混凝土結構設計和施工規程》CECS38:2004和滿足公路連接道相關規范的要求。(9)主要防排水材料技術指標1)高分子自粘膠膜防水卷材高分子自粘膠膜防水卷材幅寬≥2m,厚度1.5mm,與≥400g/m2無紡布配合使用,并且厚度偏差≤-10%。高分子自粘膠膜防水卷材應具有上人施工性,具有足夠的抗拉強度和抗穿刺強度,良好的耐紫外線性能和熱老化穩定性能,且應滿足以下主要物理力學性能指標:高分子自粘膠膜防水卷材主要物理力學性能指標項目技術指標外觀白色、非改性瀝青自粘膠層可溶物含量(g/m2)0拉伸性能拉力(N/50mm)≥500膜斷裂伸長率(%)≥400釘桿撕裂強度(N)≥400沖擊性能直徑(10±0.1)mm,無滲漏靜態荷載20kg,無滲漏耐熱性70℃,2h無位移、流淌、滴落低溫彎折性-25℃,無裂紋防竄水性0.6MPa,2h不竄水與后澆混凝土剝離強度(N/mm)無處理≥2.0水泥粉污染表面≥1.5泥沙污染表面≥1.5紫外線老化≥1.5熱老化≥1.5與后澆混凝土浸水后剝離強度(N/mm)≥1.5熱老化(70℃,168h)拉力保持率(%)≥90伸長率保持率(%)≥80低溫變折率-23℃,無裂紋熱穩定性外觀無起鼓、滑動、流淌尺寸變化(%)≤2.02)柔性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柔性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厚2.0mm,應分層涂刷,單層的厚度不超過1mm,應與油氈隔離層配合使用。柔性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主要物理力學性能指標序號檢測項目技術指標1浸水168h后拉伸強度,MPa1.82浸水168h后斷裂伸長率,%803低溫柔性,Φ10mm棒4潮濕基面粘結強度,MPa≥0.75不透水性壓力0.3MPa,30min不透水6抗滲性涂膜,120min,MPa≥0.3抗滲性(砂漿迎水面),MPa≥0.8抗滲性(砂漿背水面),MPa≥0.67固體含量,%≥708耐水性,%≥809表干,h≤410實干,h≤123)強力交叉膜自粘防水卷材強力交叉膜自粘防水卷材幅寬≥2m,厚度1.2mm,作為柔性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上的加強防水和保護層,且應滿足以下主要物理力學性能指標:強力交叉膜自粘防水卷材主要物理力學性能指標項目技術指標拉伸性能拉力(N/50mm)≥200最大拉力時伸長率(%)≥150釘桿撕裂強度(N)≥25耐熱性70℃,2h無位移、流淌、滴落低溫柔性-25℃,無裂紋防竄水性0.3MPa,2h不竄水卷材與卷材剝離強度(N/mm)無處理≥1.0熱處理≥1.0與水泥砂漿剝離強度(N/mm)無處理≥2.0熱處理≥1.5浸水后≥1.5滲油性(張數)≥2.0持粘性(Min)≥15熱老化(70℃,168h)拉力保持率(%)≥90伸長率保持率(%)≥80低溫變折率-23℃,無裂紋熱穩定性外觀無起鼓、滑動、流淌尺寸變化(%)≤2.04)無紡布無紡布采用400g/m2的短纖針刺非織造土工布(無紡布緩沖層),厚度≥3mm。無紡布主要物理力學性能指標序號檢測項目指標1單位面積質量偏差,%-72厚度,mm,≥33幅寬偏差,%基準值±54斷裂強力(縱橫向),KN/m≥105斷裂伸長率(縱橫向),%≥206CBR頂破強力,KN≥2.17撕破強力,KN≥0.335)中埋式鋼邊止水帶中埋式鋼邊橡膠止水帶寬度≥35cm,厚度≥8mm。中埋式鋼邊止水帶主要物理力學性能指標序號檢測項目指標1硬度(邵爾),度60+52拉伸強度,MPa≥153斷裂伸長率,%≥4004壓縮永久變形70℃*24h,%≤3523℃*168h,%≤205撕裂強度,KN/mm≥306脆性溫度,℃-457熱空氣老化,70℃*168h,%硬度變化(邵爾A)度≤8拉伸強度,MPa≥16.2扯斷伸長率,%≥3208臭氧老化50pphm:20%,48h2級9橡膠與金屬粘合斷面在彈性體內10防霉性能≥2級6)外貼式止水帶外貼式橡膠止水帶寬度≥30cm。外貼止水帶主要物理力學性能指標序號檢測項目指標1斷裂拉伸強度,MPa,常溫≥152扯斷伸長率,%,常溫≥3803撕裂強度,kN/m≥304低溫彎折,℃≤-455熱空氣老化(70℃*168h)斷裂拉伸強度保持率,%≥80扯斷伸長率保持率,%≥70100%伸長率外觀無裂紋6耐堿性,10%Ca(OH)2常溫×168h斷裂拉伸強度保持率,%≥80扯斷伸長率保持率,%≥907)遇水膨脹止水膠遇水膨脹止水膠主要物理力學性能指標序號檢測項目技術指標1固化前外觀膠狀物密度,g/cm31.20~1.55固含量,%≥80下垂度(50+2℃),mm≤3表干時間,h≤242固化后外觀橡膠狀扯斷伸長率,%≥400拉伸強度,MPa≥1.03最終體積膨脹率(室溫、蒸餾水),%≥2204浸水7天的膨脹率占最終膨脹率的百分比,%≤605與混凝土基面的粘結強度,MPa≥248)聚合物防水砂漿防水砂漿主要性能要求防水砂漿種類粘結強度(MPa)抗滲性(MPa)抗折強度(MPa)干縮率(%)吸水率(%)凍融循環(次)耐堿性耐水性(%)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漿>1.2≥1.5≥8.0≤0.15≤4>50—≥80注:耐水性指標是指砂漿浸水168h后材料的粘結強度及抗滲性的保持率。9)排水管材料指標:軟式透水管采用經防腐處理并外覆保護層的彈簧鋼絲圈作為骨架,以滲透性土工織物及聚合物纖維編織物為管壁包裹材料組成的復合型土工合成管材,外徑尺寸允許偏差±3.5mm,其技術指標應符合《軟式透水管》JC937-2004的相關要求。管壁濾布性能:抗拉強度[≥1kN/5cm(縱向),≥0.8kN/5cm(橫向)],縱、橫向伸長率≥12%,圓球頂破強度≥1.1kN,CBR頂破強力≥2.8kN,滲透系數K20=0.1cm/s,等效孔徑0.06~0.25mm,并應符合耐壓扁平率的規定。10)雙組份聚硫密封膏采用25級非下垂型高模量雙組份聚硫密封膏。雙組份聚硫密封膏的主要性能要求序號檢測項目指標1下垂度,mm,≤32擠出性(ml/min)≥803彈性恢復率,%≥804拉伸模量(23℃、-20℃),MPa>0.4或<0.65定伸粘結性無破壞6浸水后定伸粘結性無破壞7熱壓冷拉后定伸粘結性無破壞8體積收縮率(%)≤25(10)裝飾材料及技術指標連接道防火涂料的技術要求序號檢查項目技術指標缺陷分類1在容器中的狀態經攪拌后呈均勻稠厚液體,無結塊C2干燥時間(表干)/h≤24C3粘結強度/MPa≥0.15(凍融前)A≥0.15(凍融后)4干密度/(kg/m3)≤700C5耐水性/h≥720,試驗后,涂層不開裂、起層、脫落,允許輕微發脹和變色A6耐酸性/h≥360,試驗后,涂層不開裂、起層、脫落,允許輕微發脹和變色B7耐堿性/h≥360,試驗后,涂層不開裂、起層、脫落,允許輕微發脹和變色B8耐濕熱性/h≥720,試驗后,涂層不開裂、起層、脫落,允許輕微發脹和變色B9耐凍融循環試驗/次≥15,試驗后,涂層不開裂、起層、脫落,允許輕微發脹和變色B10產煙毒性不低于GB/T20285-2006規定產煙毒性危險分組ZA[1]級B11耐火性能/h≥2.00(標準升溫)A≥2.00(HC升溫)升溫≥1.50,降溫≥1.83(RABT升溫)注1:A為致命缺陷,B為嚴重缺陷,C為輕缺陷。

注2:型式檢驗時,可選擇一種升溫條件進行耐火性能檢驗和判定。5.13耐久性設計(1)地下工程主要構件的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按此要求根據構件所需的維修程度、所處的使用環境及其侵蝕作用類別等條件進行耐久性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混凝土材料設計:包括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水灰比、水泥用量,以及混凝土抗滲性、抗凍性、抗裂性等具體參數指標;2)與結構耐久性有關的構造措施(如保護層厚度)與裂縫控制要求。3)與結構耐久性有關的施工質量要求:①耐久混凝土的施工應結合工程和環境特點,對施工全過程和各個施工環節提出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措施,并制定相應的施工技術條例;②混凝土配比及其原材料,應通過試配和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對比試驗進行優選;③采用合理的澆注順序,盡量減少混凝土硬化收縮過程中的拉應力與開裂;④暴露于大氣中的新澆混凝土表面應及時澆水或覆蓋濕麻袋、濕棉氈等進行養護。根據現澆混凝土使用的膠凝材料的類型、水膠比及氣象條件等確定潮濕養護時間。⑤控制混凝土入模前的模板與鋼筋溫度以及混凝土的入模溫度;混凝土的入模溫度應視氣溫而調整,在炎熱氣候下不宜高于氣溫且不超過30℃,負溫下不宜低于12℃。混凝土入模后的內部最高溫度一般不高于70℃,混凝土的降溫速率最大不宜超過3℃/d。⑥混凝土澆注后應仔細抹面壓平,摸面時嚴禁灑水,并應防止過度操作;⑦應進行現場混凝土的耐久性質量檢測;4)結構使用階段的定期維修與檢測要求應滿足《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和相關規范規定要求。5)惡劣環境條件下考慮防腐蝕附加措施。(2)本工程地下水對鋼筋混凝土具微腐蝕性,環境作用等級為B級,地下工程襯砌主體結構抗滲等級不應小于P8。(3)地下工程主要構件的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對于主要結構的混凝土材料應符合相關設計圖和如下要求:耐久性混凝土配比主要參數環境類別

混凝土配比參數100年AB最低強度等級C30C35最大水膠比0.550.50膠凝材料最小用量kg/m3280300水泥最小用量kg/m32252601)配制耐久混凝土的水泥可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其強度等級宜為42.5號,并不宜低于32.5號。2)配制耐久混凝土所用的礦物摻和料應符合下列要求:粉煤灰應選用來料均勻、各項性能指標穩定的一級或二級灰。粉煤灰的燒失量應盡可能低并不大于4%,三氧化硫含量不大于3%。磨細的粒化高爐礦渣的比表面積不宜小于3500cm2/g,但過高的細度也不利于控制水化熱和混凝土的防裂。3)配制耐久混凝土的骨料、混凝土的化學外加劑及其使用、混凝土拌和用水應符合相關規范要求。(4)鋼筋混凝土襯砌結構構件按主筋凈保護層厚度應不小于50mm。(5)鋼筋混凝土襯砌結構構件,按荷載基本組合求得的最大裂縫寬度不應大于0.2mm,且無貫通裂縫。5.14施工場地及施工用水(1)施工前應先做好圍擋措施,周邊影響范圍內道路禁止車輛通行,具體見“G連接道施工場地布置圖”。(2)施工機具產生的噪聲和振動應符合有關標準的要求,盡量采用低噪聲、低振動和節能的先進產品。施工噪聲和振動在環境敏感點應達到《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90)及《城市區域環境振動標準》(GB10070)的要求,盡量避開居民休息時間進行強噪聲作業。(3)靠近敷設有市政有壓管地段施工,特別是煤氣管、給水管、熱力管等必須加強防護,確保施工安全。(4)應加強施工現場管理,非施工人員未經許可不得擅自進入施工現場,以確保施工安全。(5)基坑開挖施工對周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為確保基坑工程的安全和環境安全,采用施工監測技術,實行信息化施工。(6)施工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液,必須妥善處理,使其對環境的影響得到有效控制,施工中產生的廢水應按環保要求進行沉淀凈化處理處理后才能排入市政雨污水管網,不得隨意排放。(7)連接道施工過程中應注意基坑排水,基坑滲水、施工用水必須沿臨時邊溝或永久邊溝排除基坑外,不得散流。5.15棄渣處理連接道工程棄碴由項目整體考慮,本處不做累述。施工期間環境應滿足以下要求:(1)環境保護必須遵守國家現行的有關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并符合重慶市環保部門的有關規定。(2)做好土方調配,避免亂取亂棄,破壞自然環境。(3)施工期間,噪聲應滿足《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90)的要求。(4)施工期中產生的廢水經沉淀后抽排到市政雨水管道。(5)靠近敷設有市政有壓管地段施工,特別是煤氣管、給水管、熱力管等必須加強防護,確保施工安全。(6)應加強施工現場管理,非施工人員未經許可不得擅自進入施工現場,以確保施工安全。(7)深基坑開挖施工對周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為確保基坑工程的安全和環境安全,采用施工監測技術,實行信息化施工。(8)棄土運輸應進行遮蓋,以防污染環境。5.16施工工期H連接道土建施工總工期為5個月。6施工方案及施工注意事項6.1施工開挖方案(1)由于H連接道埋深淺、上部素填土較厚,連接道兩側臨近既有建筑物,小樁號方向臨近站南路,為保證站南路及施工安全,HK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