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工程魚類增殖放流站初步設計報告前言利澤航運樞紐工程位于嘉陵江中游重慶市合川區大石街道利澤河段上,是嘉陵江干流重慶段航運梯級自下而上的第三級,其上游梯級為四川省武勝縣桐子壕航電樞紐工程,其下游為重慶市合川區草街航電樞紐工程。工程樞紐距合川區約32km,左岸有渝武高速公路通過,右岸有國道212線通過,成渝鐵路從合川區通過,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優越。利澤航運樞紐工程是以渠化航道,發展航運和開發水電資源,發展地方經濟等相結合的綜合效益的工程。本工程屬河床式開發,水庫正常蓄水位210.725m,總庫容6.19億m3,正常蓄水位時的庫容為0.5282億m3。船閘設計通過能力為2×500萬t。電站額定水頭5.4m,單機額定流量393m3/s,電站安裝四臺燈泡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裝機容量74MW,多年平均發電量3.2585億kW·h,年利用小時數4403h。工程渠化航道29.7km。《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為保護和恢復池河魚類資源,擬建魚類增殖放流站,服務于利澤航運樞紐工程和桐子壕水庫。2018年9月,我公司與重慶嘉陵江利澤航電開發有限公司簽訂嘉陵江梯級渠化利澤航運樞紐工程增殖放流站初步設計階段勘察設計合同,并立即啟動工作,于2018年10月完成了《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工程增殖放流站初步設計報告》,2019年5月根據審定的環評報告對本報告進行了修改完善。利澤航運樞紐工程增殖放流站承擔魚類增殖放流任務,增殖放流主要分布的珍稀和特有魚類,補償工程影響河段魚類資源。增殖站放流規模為26.6萬尾/年。放流對象為胭脂魚、長薄鰍、白甲魚、中華金沙鰍、巖原鯉、厚頜魴、中華倒刺鲃、瓦氏黃顙魚、華鯪和長吻鮠等10種魚類。本工程采用以流水養殖模式為主,循環水養殖模式為輔的養殖模式,生產用水設計流量為0.0672m3/s。運行期養殖棄水由場內排水系統收集后,排入到養殖棄水池,上清液直接排放,養殖棄水池產生的底泥通過一體化設備進行處理。工程平整后場地可利用面積約28畝。場地經局部墊高防護而成,場平高程227m。場地呈不規則狀布置,場內主要建構筑物有門衛室、綜合樓、催產孵化車間、污水管理房、配電及發電機房、6個親魚培育池、1個環形親魚池、14個魚苗培育池、1個仿生態親魚池、28個大規格魚種培育池、2個仿生態大規格苗種池、6個防疫隔離池、5個餌料培育池、1個蓄水池、1個養殖棄水池及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等。場地中部臨河側布置取水泵站。場地靠業主營地一側布置進場道路,與外部公路銜接,進場道路長66m。經計算,利澤航運樞紐魚類增殖放流站工程建設總投資4393.17萬元。在本報告編制過程中,得到了重慶嘉陵江利澤航電開發有限公司和重慶航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的大力協助與支持,在此表示感謝!目錄TOC\o"1-2"\h\z\u1 概述 11.1 項目背景 11.2 設計任務 11.3 水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體系 11.4 水庫運行對魚類的影響 21.5 增殖站建設的必要性 41.6 工程總體設計 51.7 主要工程量及投資 62 放流對象、放流規模 12.1 選取原則 12.2 增殖放流對象 12.3 放流標準級規格 12.4 放流規模 23 生產工藝設計 43.1 設計依據 43.2 工藝生產流程 53.3 養殖模式比選 63.4 工藝參數選取 73.5 生產工藝計算 83.6 養殖設施設計 133.7 實驗設施 154 場址 164.1 場址選擇原則 164.2 場址概況 165 建設條件 185.1 氣象條件、區域地質概況 185.2 場地工程地質條件 205.3 巖土參數統計分析 235.4 巖土工程分析評價 265.5 地勘結論及建議 325.6 交通條件 336 工程設計 346.1 設計依據 346.2 工程等別 346.3 總體布置 356.4 場平設計 356.5 取水方案選擇 366.6 建筑物設計 386.7 構筑物設計 396.8 道路設計 426.9 場內給排水設計 426.10 電氣及自動化設計 496.11 場區圍護工程 536.12 環境保護設計 536.13 景觀綠化設計 566.14 消防設計 606.15 工程量 617 監控系統 717.1 生產監控系統 717.2 安全監控 728 運行管理 738.1 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及職責 738.2 苗種生產管理 748.3 循環水和養殖棄水系統運行管理 758.4 增殖放流成活率及保證措施 768.5 放流標記 768.6 放流地點的選擇 788.7 放流效果監測 789 施工組織設計 809.1 施工條件 809.2 施工料場規劃和來源 819.3 主體工程施工方法及要求 829.4 施工總布置 879.5 施工總進度 889.6 施工資源供應 8910 概算 9110.1 工程概況 9110.2 投資主要指標 9110.3 編制原則和依據 9210.4 工程部分概算編制 9210.5 運行費用 9710.6 建設征地移民補償費用 9810.7 總概算編制 9810.8 概算表格 9911 結論與建議 11211.1 結論 11211.2 建議 112附圖:見附圖冊PAGE3概述項目背景利澤航運樞紐工程位于嘉陵江中游重慶市合川區大石街道利澤河段上,是嘉陵江干流重慶段航運梯級自下而上的第三級,其上游梯級為四川省武勝縣桐子壕航電樞紐工程,其下游為重慶市合川區草街航電樞紐工程。工程樞紐距合川區約32km,左岸有渝武高速公路通過,右岸有國道212線通過,成渝鐵路從合川區通過,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優越。利澤航運樞紐工程是以渠化航道,發展航運和開發水電資源,發展地方經濟等相結合的綜合效益的工程。本工程屬河床式開發,水庫正常蓄水位210.725m,總庫容6.19億m3,正常蓄水位時的庫容為0.5282億m3。船閘設計通過能力為2×500萬t。電站額定水頭5.4m,單機額定流量393m3/s,電站安裝四臺燈泡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裝機容量74MW,多年平均發電量3.2585億kW·h,年利用小時數4403h。工程渠化航道29.7km。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2014)》、《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本工程為Ⅱ等大(2)型。建筑物級別:工程永久建筑物為2級,次要建筑物為3級,臨時建筑物為4級。根據《內河通航標準(GB50139-2014)》、《渠化工程樞紐總體設計規范(JTS182-1-2009)》、《船閘設計規范(JTJ305~JTJ310)》和《四川省內河水運發展規劃》,嘉陵江河段航道為Ⅳ級,船閘為Ⅳ級,船閘有效尺度為180×23×3.5m(長×寬×門檻水深)。樞紐壩頂交通橋荷載標準為公路-Ⅱ級。利澤航運樞紐工程建筑物從左至右為左岸連接壩段、船閘門庫壩段、船閘、泄洪沖沙閘門庫壩段、泄洪沖沙閘、電站廠房、魚道、右岸連接壩段。《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為保護和恢復嘉陵江魚類資源,擬建魚類增殖放流站,服務于利澤航運樞紐工程和桐子壕水庫。設計任務結合《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要求,提出魚類增殖放流站工程設計方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水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體系根據“生態優先、統籌考慮、適度開發、確保底線”的原則,結合利澤航電樞紐工程評價河段魚類生物學及生態學特性,提出包括棲息地保護、過魚設施、增殖放流、生態調度、低溫水減緩設施、漁政管理、施工期魚類保護及水生生態監測的魚類保護措施體系。措施體系詳見表1-3-1。利澤水庫工程魚類保護措施體系一覽表表1-3-1序號保護措施利澤水庫工程采取的措施保護對象主要作用1棲息地保護選擇替代生境:渠江重慶江段、長灘寺河、興隆河,設置特別禁漁期,生境改造,建設棲息地保護協管體系。巖原鯉、中華倒刺鲃、大口鯰等通過保護魚類生境,達到保護魚類資源的目的2過魚設施魚道大口鯰、巖原鯉、中華倒刺鲃、白甲魚、黃顙魚屬、倫氏孟加拉鯪、長吻鮠、吻鮈減緩樞紐阻隔效應,促進種群間的遺傳基因交流3人工增殖放流魚類增殖站胭脂魚、長薄鰍、白甲魚、中華金沙鰍、巖原鯉、厚頜魴、中華倒刺鲃、瓦氏黃顙魚、華鯪和長吻鮠等10種魚類補償魚類資源量4生態調度提出滿足魚類保護的生態調度方案中華金沙鰍、寡鱗飄魚、似鳊、蛇鮈等水文情勢變化對魚類繁育的影響5特殊時期魚類救護措施打撈受傷或患病魚類,進行及時救助河段內所有魚類保護魚類資源6施工期魚類保護措施加強宣傳教育、加強監管、建立協調監管機制等措施。河段內所有魚類保護魚類資源7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優化施工方案、落實水污染防控、生態修復、人工增殖放流、建設過魚設施等以減少工程建設對保護區水生生態的不利影響河段內所有魚類保護魚類資源及其重要生境8資源及生態環境監測提出魚類及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大口鯰種群動態專項監測、流水河段魚類“三場”監測計劃。河段內所有魚類保護魚類資源及其重要生境水庫運行對魚類的影響樞紐阻隔影響(1)洄游通道阻隔的短期效應樞紐阻隔包括對上溯魚類的阻隔和下行魚類的阻隔兩個方面。工程影響江段分布的多種魚類需要在流水環境中產卵,除了利澤浩外,更多較為適宜的產卵場在上游江段,因此這些魚類的性成熟個體大多數需要上溯到壩上江段產卵。項目實施后,魚類親本上溯的通道受阻,利澤上游江段對壩下大口鯰保護區內魚類的補充作用將不能完成。下行阻隔的對象有兩種,第一,部分完成繁殖的親魚需要返回下游水域中生長、棲息;第二,巖原鯉、中華倒刺鲃、大口鯰等種類需要到利澤浩及其上游的激流淺灘產黏性卵并孵化,其幼魚需下移到南方大口鯰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江段索餌和生長,而長薄鰍等種類則需要到利澤以上流水江段產卵并順水漂流孵化。項目實施后,這些卵苗的下行通道將被阻隔。(2)樞紐阻隔的長期效應除了上述直接影響外,樞紐的修建,還使得河流原有連續的生態系統被分隔成不連續的環境單元,造成生態景觀的破碎。一些魚類雖然沒有嚴格的洄游需求,但完整的河流連續體被分割成不同的片斷后,這些魚類的種群也被分割成多個小群體的集合,被稱為集合種群或破碎種群。由于破碎種群各個小群體間的基因交流存在障礙,會導致遺傳分化進而使種群遺傳多樣性的維持能力降低。水文情勢變化影響利澤航電為河床式、低水頭開發方式,水庫為河道型水庫,具有日調節能力。工程不新增用水,不改變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利澤水庫蓄水運行,基本以正常蓄水位210.725m的常水位運行,水庫水位雍高,嘉陵江干流回水至桐子壕航電樞紐壩下,渠化航道里程為29.7km,使桐子壕—利澤—草街3級梯級航電的運行水頭首尾相連。利澤水庫基本無調節能力,出庫流量近似等于入庫流量,對嘉陵江干流流量過程影響極小。利澤工程建設造成庫區江段的水位、水深、水面寬度等增加,庫區流速減小。利澤壩下河段主要受草街水庫調度運行的影響,利澤工程建設對壩下河段水文情勢基本無影響。庫區段水位、水深、水面寬、流速水文要素值的變化,隨著距壩距離的增加其幅度逐漸減小。壩前斷面的水文要素值變幅最大,建庫后壩前斷面水位210.7~212.5m,比建庫前抬升3.6~7.7m;水深11.8~13.9m,比建庫前抬升3.6~7.7m,比建庫前增加1.1倍左右;水面寬385~399m,比建庫前增加20~82m,比建庫前增加13%;流速0.05~0.79m/s,比建庫前減小0.08~0.47m/s,比建庫前減小55%。綜上所述,利澤水庫的修建對魚類的影響主要為:1)適宜急流水環境的魚類將在庫區上溯到庫尾或大支流,而在減水河段內的種群將逐漸較少;2)環境適應能力強的種類,如鯉、鯽和其他鯉科小型魚類,將在庫區內成為優勢種群,鰍類和其他鯉科小型魚類可在減水河段內正常生存。水質變化對魚類資源的影響水庫建成,積蓄水量,水位大大提高,水面積也擴大。庫邊土地及植物被淹沒后,植物腐敗、氧化分解所釋放的營養物質及降水對地表的沖刷所攜帶的有機物進入庫中。再加上利澤水庫樞紐攔蓄作用,使外源性營養匯集于庫內,在一定年限內庫區尤其是周邊及部分庫灣的營養物質將會有所增加。加之庫區內流速減緩,泥沙沉積,水體含砂量減少,透明度增大,將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長和繁殖。一些喜流水性的浮游植物將會減少或消失,靜水性種類將會增加。對于壩下來講,水體濁度下降,光照增強,硅藻的密度和生物量都將有所增加。但由于水庫庫容較小,水庫調節能力較弱,庫區水質變化很小,其對魚類資源的影響有限。庫區水交換頻繁,庫區水體結構為完全混合型,不會出現水溫分層現象,因此也不會出現下泄低溫水對壩下魚類資源的影響。餌料基礎變化對魚類資源的影響水庫運行后,庫區水面變寬,水流變緩,營養物質滯留,透明度升高,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衍,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種類和現存量均會有所增加,水體生物生產力提高,有利于仔幼魚和緩流或靜水性魚類的生長。庫區底棲動物中原有流水性種類減少,靜水或微流水的水蚯蚓、搖蚊幼蟲種類和數量將會增加,靜水、沙生的軟體動物也可能會出現,對靜水、緩流的底層魚類生長、發育有利,但流水性魚類餌料資源會明顯下降。庫區魚類的餌料生物基礎從原江河急流生境的以底棲動物、著生藻類為主,演變為以浮游生物、游泳生物或有機碎屑為主,庫區魚類餌料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庫區以浮游生物、有機碎屑等為食的緩流、靜水性魚類資源會得到發展,以底棲動物和著生藻為食的急流底棲魚類資源會明顯下降。庫區餌料生物資源的群落結構,有利于仔幼魚的育幼,對魚類資源有利。增殖站建設的必要性有效減緩工程建設對水生生物影響水庫蓄水后,因水環境的變化,魚類區系組成及分布將發生變化。樞紐的建設將原有魚類分隔為上下兩個群體,使其不能進行遺傳基因的交流,削弱種群的生存力。若不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保護,將影響河段內的魚類資源,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的多樣性將難于繼續維持。因此,通過魚類增殖站的建設,采取增殖放流的措施對影響河段內的魚類資源進行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補充,最終使其資源量和物種的多樣性得以恢復和維持。采取水生生物保護及增殖站工程對緩解水利工程對水生生物資源的負面影響將起到積極的作用,該措施的落實是有效恢復影響河段水生生物資源的重要途徑之一。是促進水利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需要目前,在社會各界對水利工程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度日益增加的趨勢下,大型水利工程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已成為社會關注熱點,其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實施直接關系到工程的整體形象,甚至制約工程的建設與運行。建設利澤航運樞紐工程增殖放流站工程,對有效減緩工程及流域水利開發對水生生態的影響,促進工程建設及流域水利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滿足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需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二十七條的要求“在水生生物洄游通道、通航或者竹木流放的河流上修建永久性攔河閘壩,建設單位應當同時修建過魚、過船、過木設施,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批準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妥善安排施工和蓄水期間的水生生物保護、航運和竹木流放,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因此,利澤航運樞紐工程增殖放流站工程的建設符合現行法律、法規的要求。工程總體設計工藝設計利澤航電樞紐魚類增殖放流站,承擔魚類增殖放流任務,增殖放流主要分布的珍稀和特有魚類,補償工程影響河段魚類資源。增殖站放流規模為26.6萬尾/年。放流對象為胭脂魚、長薄鰍、白甲魚、中華金沙鰍、巖原鯉、厚頜魴、中華倒刺鲃、瓦氏黃顙魚、華鯪和長吻鮠等10種魚類。魚類增殖放流站的主要工作任務是親魚收集購買、親魚馴養培育、人工催產和授精、人工孵化、苗種培育、放流、放流效果監測。主要建(構)筑物為催產孵化與開口苗車間、綜合樓、泵站控制房、配電房、門衛室、污水管理房、輔助用房、親魚培育池、大規格苗種池、魚苗培育池、防疫隔離池、環形親魚池、棄水池、餌料培育池、仿生態親魚池、仿生態大規格苗種培育池、蓄水池、泵房等。本魚類增殖站室內主要采用室外流水養殖,生產用水由泵站提水系統提入場內蓄水池,經蓄水池沉淀后再通過管道引入養殖車間,室外采用流水養殖,各養殖設施由蓄水池直接供水。經核算,魚類增殖放流站生產用水設計流量為0.0672m3/s。各養殖設施排水由場內排水管/溝收集后進入養殖棄水池。生產用水從庫區抽取,經蓄水池后供給用水車間及養殖設施。主要構(建)筑物設計工程平整后場地可利用面積約28畝。場地經局部墊高防護而成,場平高程227m。場地呈不規則狀布置,場內主要建構筑物有門衛室、綜合樓、催產孵化車間、污水管理房、配電及發電機房、6個親魚培育池、1個環形親魚池、14個魚苗培育池、1個仿生態親魚池、28個大規格魚種培育池、2個仿生態大規格苗種池、6個防疫隔離池、5個餌料培育池、1個蓄水池、1個養殖棄水池及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等。場地中部臨河側布置取水泵站。場地靠業主營地一側布置進場道路,與外部公路銜接,進場道路長66m。主要工程量及投資本工程主要工程量見表1-7-1。主要工程量表表1-7-1序號工程項目及名稱單位工程量備注1土方開挖(含中細砂、粉質粘土、人工堆積體清除)m3750002土石方回填m3290003房屋建筑工程m214614混凝土m345005鋼筋t4006循環水設備套17一體化處理設備套1經計算,利澤航運樞紐魚類增殖放流站工程建設總投資4393.17萬元。放流對象、放流規模選取原則(1)在魚類綜合保護方案的前提下,結合魚類親本的可獲得性、人工馴養繁殖技術基礎以及放流水域生境條件,合理確定放流對象。(2)統籌兼顧流域魚類資源保護以及相關放流工作基礎,優先選擇珍稀瀕危、特有魚類以及受影響程度大且難以形成自然種群的魚類。增殖放流對象根據工程水生生態調查得出,利澤水庫工程影響河段分布有國家II級保護魚類胭脂魚和省級保護魚類巖原鯉和長薄鰍,同時結合當地魚類構成(主要考慮優勢種及重要經濟魚類)和增殖放流經驗、人工繁殖技術情況等,擬定利澤水庫工程增殖放流方案為:放流胭脂魚、長薄鰍、白甲魚、中華金沙鰍、巖原鯉、厚頜魴、中華倒刺鲃、瓦氏黃顙魚、華鯪和長吻鮠等10種魚類。放流標準級規格(1)增殖放流苗種標準放流苗種必須是由大渡河野生親本人工繁殖的子一代,因此親魚需是州河收集的野生親本。在國家尚未有魚苗放流標準的情況下,建議放流魚苗標準參照《水產苗種管理辦法》(2004年,農業部令第46號)要求,采用無傷殘和疾病、體格健壯的個體。(2)增殖放流苗種規格放流苗種規格:放流苗種的個體大小對放流效果影響很大。放流苗種太小,抵抗風浪等自然環境影響的能力差,活動力弱,易被兇猛性魚類捕食,因而存活率低,直接影響到放流效果。但放流苗種過大,則需要增加更多的經濟投入。一般而言,放流魚種應以鱗被形成期為標準,此階段魚種的眼、鰭、口和消化道功能已完全形成,已經從內源性營養轉化為主動從外界攝取食物,并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同時,鱗被形成后體表皮膚的各種機能已趨于完善,皮膚分泌的粘液能夠減小水體對魚體的阻力,保證魚體在水中的游動速度,使魚類更高效的捕食和更好的躲避其它魚類的捕食;皮膚分泌的粘液在體外形成保護膜,能有效抵御水體中各種細菌的侵入,保持機體的健康;粘液還能使魚體周圍水體中的懸浮物質加快沉淀,保持自身所處水體的穩定。此外,鱗被形成期大部分魚類表皮細胞的色素已形成,并與其所處水體的背景相適應,使魚類在水體環境中能夠更好的隱藏自己,從而可以更有效的捕食和躲避其它魚類的捕食。考慮當地漁業生產季節性較強,放流魚類苗種“冬片”為主。“冬片”即經過一年培育的大規格魚種。其規格為10-12cm,如表2-4-1所示。放流規模增殖放流數量的多少一般與增殖放流的目標、放流水體自然環境、水文氣候、理化性質、餌料生物資源、魚類資源現狀和種群結構特點以及放流對象生物學特性、規格大小與質量、放流頻次和時間等相關聯,航運樞紐工程建設后實施的增殖放流保護措施,屬補償性放流,因此,增殖放流數量的確定還與工程建設和運行對魚類資源的影響范圍和程度緊密聯系。由于增殖放流數量的確定需要考慮的因素較為復雜,不確定的因素較多,針對開放性的天然水體合理放流數量的確定很困難,至今沒有統一的規范計算方法。利澤魚類增殖放流站依據樣本采集調查到的放流魚類數量現狀比例,結合歷史資料、建庫前后水文情勢的改變以及增殖對象的餌料來源和生態習性,綜合考慮利澤水庫和工程影響河段,確定利澤水庫魚類增殖放流站的放流規模為26.6萬尾/年。根據工程建設規模和對產卵場的影響程度,擬定在項目建設期和運行初期,每年向工程影響水域投放上述魚類26.6萬尾,根據農業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農業部第20號令,2009-3-20),“用于增殖放流的親體、苗種等水生生物應當是本地種。苗種應當是本地種的原種或者子一代,用于增殖放流的水生生物應當依法經檢驗檢疫合格,確保健康無病害、無禁用藥物殘留。”利澤增殖站放流規格和數量見表2-4-1。魚類放流規格和數量表2-4-1放流種類放流年限(年)數量(尾/年)規格巖原鯉302000010~12cm厚頜魴304000010~12cm中華倒刺鲃303000010~12cm胭脂魚30100010~12cm長薄鰍3050002~3cm中華金沙鰍30500002~3cm白甲魚304000010~12cm瓦氏黃顙魚30400002~3cm華鯪303000010~12cm長吻鮠301000010~12cm合計=SUM(ABOVE)266000PAGE13生產工藝設計設計依據法律法規(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5年);(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2002年);(3)《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2004年);(4)《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年);(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1993年);(6)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辦法(2004年9月);(7)《水產苗種管理辦法》(2004年,農業部令第46號);(8)《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9)《水庫漁業設施配套規范》(SL95-94);(10)《關于印發水產原良種場生產管理規范的通知》(2001年,農漁發[2001]3號)。技術規范與標準《水電工程魚類增殖放流站設計規范》(NB/T35037-2014);《水利水電工程環境保護設計規范》(DL/T5402-2007);《水環境監測規范》(SL219-2013);《水庫漁業設施配套規范》(SL95-94);《水庫漁業資源調查規范》(SL167-96);《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90);《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12)《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2016年版);(13)《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3(2009年版);(14)《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2006)。技術文件(1)《利澤水庫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2)《利澤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書》;(3)《利澤水庫工程水生生態調查評價報告》。工藝生產流程魚類增殖放流站生產工藝流程包括苗種生產和放流。苗種生產包括親魚收集及檢疫、親魚培育、人工催產、孵化和魚苗培育,工藝流程見圖3-1和3-2。親魚收集親魚收集親魚馴養培育催情、授精孵化開口苗培育車船、設備配套設施、設備親魚培育池、車間催產池、孵化車間苗種培育池、車間主要事項收集、購置生境條件、飼養、魚藥親魚選擇、配組注射劑量、效應時間水流、水溫、發育速度水質、餌料、密度魚苗培育魚種培育圖3-1苗種生產工藝流程圖放流前檢驗檢疫放流前檢驗檢疫放流放流過渡培育設施包裝、運輸工具水溫、體質鍛煉確定放流水域、時間放流前標記配套設施、設備儀器設備放流前過渡培育放流效果監測圖3-2放流工藝流程圖養殖模式比選魚類增殖放流站的魚類養殖主要有循環水養殖、流水養殖或靜水養殖等3種模式,各養殖模式特點見表3-3-1。利澤魚類增殖放流站養殖生產工藝比選表表3-3-1比選條件養殖模式比選循環水養殖流水養殖靜水養殖比選分析比選結論適用對象喜靜水、流水環境魚類喜流水環境魚類喜靜水環境魚類本工程放流對象為喜流水環境魚類循環水養殖和流水養殖較優水源條件需水量小需水量大需水量較小工程場地用水擬采用壩前取水,水量充沛均可滿足氣候條件對氣候適應性較強較適應高溫、嚴寒等氣候惡劣地區不適應高溫、嚴寒等氣候惡劣地區工程所處區域氣候條件較好均可滿足占地面積大較大一般工程場地面積約32畝,用地相對富余均可滿足工程造價高較高較低流水養殖和靜水養殖較優控制要求溫控、充氧無無流水養殖和靜水養殖較優流水養殖模式。工藝參數選取催產率、授精率、孵化率、幼魚成活率影響魚類催產率的因素主要包括魚類的種類、親魚的成熟度、催產時水溫等環境條件、催產方式,以及催產藥物的種類和劑量等;影響魚類受精率的因素主要包括雌雄親魚的比例、卵細胞的發育、精子的活力、水溫等;影響魚類孵化率的因素主要是水溫、水體溶氧等環境條件;影響幼魚培育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水溫、水體溶氧、食性轉化期的開口餌料及馴食、養殖密度、病害防治等。綜合考慮以上各種因素的影響,參考目前國內的繁殖、養殖水平,本工程放流對象的催產率、受精率、孵化率和幼魚成活率(指由魚苗培育到放流規格幼魚的成活率)見表3-4-1。放流對象的催產率、授精率、孵化率和幼魚成活率表3-4-1放流種類催產率授精率孵化率幼魚成活率開口苗成活率魚苗成活率魚種成活率放流對象巖原鯉85%75%75%90%80%72%長薄鰍50%60%60%70%60%42%白甲魚80%80%80%90%90%81%中華倒刺鲃80%90%80%90%95%85%胭脂魚30%50%50%20%60%12%中華金沙鰍30%50%50%20%60%12%瓦氏黃顙魚40%80%90%80%70%56%華鯪60%70%80%70%60%42%長吻鮠60%60%70%80%70%56%厚頜魴60%30%60%50%70%35%懷卵量、親魚個體體重魚的種類不同,其平均懷卵量、平均產卵量也不同,而且產卵量同時也受親魚成熟度和外界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因此,根據文獻檢索,本工程采用的放流對象雌性親魚的個體體重和相對懷卵量見表3-4-2。放流對象雌性親魚個體體重和平均相對懷卵量表表3-4-2放流種類親魚平均個體體重(kg)絕對懷卵量(萬粒)放流對象巖原鯉1.15.0長薄鰍0.60.6白甲魚2.01.0中華倒刺鲃0.74.0胭脂魚5.010.0中華金沙鰍0.030.7瓦氏黃顙魚0.60.8華鯪1.01.2長吻鮠4.05.0厚頜魴1.03.0生產工藝計算苗種和親魚數量魚的種類不同,其平均懷卵量、平均產卵量也不同,而且產卵量同時也受親魚成熟度和外界環境等條件的影響。根據文獻檢索,本站放流對象的每尾雌性親魚的相對懷卵量見表3-4-2,根據近期增殖放流的數量、魚類的相對懷卵量、催產率、受精率、孵化率及幼魚成活率,可推算出達到放流規模所需要的各種成熟雌性親魚重量。漁業生產人工授精中,人工繁殖技術成熟、操作人員熟練時,所需雄性親魚數量要少于雌性。本工程雌雄比選擇為1.5:1。經計算,本工程繁殖用親魚為187.45kg。同時,由于每年在人工繁殖操作過程中親魚有一定的損失,并且因年老需自然淘汰一部分親魚,故需準備一定數量的后備親魚作為補充群體,本設計后備親魚比例按25%考慮。親魚需求量計算如下:需生產受精卵量=放流量/(苗種成活率×開口苗成活率×孵化率);雌性親魚需要量=需生產受精卵量/(相對懷卵量×催產率×授精率);親魚需求量=雌性親魚需要量×1.5;后備親魚需求量=親魚需要量×50%;親魚總需求量=親魚需求量+后備親魚需求量。開口苗、苗種和親魚需要量計算見表3-5-1。利澤增殖站苗種、受精卵及親魚需求量表表3-5-1序號種類放流規模(萬尾)雌性親魚(尾)雄性親魚(尾)親魚量小計(kg)總儲備親魚量(kg)共需親魚(kg)共需卵量(萬粒)魚種(萬尾)魚苗(萬尾)開口苗(萬尾)1巖原鯉2.004.002.007.681.929.6017.287.008.769.722長薄鰍0.5011.007.0011.042.7613.813.310.500.831.193白甲魚4.008.008.0032.208.0540.257.724.004.4444中華倒刺鲃3.003.001.503.560.894.469.756.006.327.025胭脂魚0.1012.008.0092.7823.20115.9833.341.001.668.346中華金沙鰍5.001264.00848.0063.6815.9279.5526.670.801.336.677瓦氏黃顙魚4.0060.0040.0061.2415.3276.5651.0412.0017.1621.448華鯪3.003.002.005.181.36.4810.632.503.574.479長吻鮠1.001.001.008.552.1410.684.251.001.431.7910厚頜魴4.0054.0036.0088.3822.08110.4695.226.008.5817.16合計26.601416.00949.50374.2993.56467.87255.3538.8051.8580.26養殖設施(構筑物)規格、數量及養殖密度根據苗種和親魚數量計算利澤水庫魚類增殖站各養殖設施(構筑物)的規格及數量。考慮到放流對象生活繁殖習性,本站所放流的魚種在生產繁育不在同一季節,因此,通過對催產孵化及苗種的生產安排,養殖設施(構筑物)可重復使用。其中,一部分苗種培育設施可用于9月份至次年3月份的養殖,4月份至9月份可重復利用;通過對水生生態學專家咨詢及已運行增殖站設計回訪了解到,育苗開口期約在7~20d,本工程由于對部分魚種繁殖習性尚未掌握,因此計劃開口苗培育缸每次使用時間約15d,共循環使用3次。根據增殖放流對象不同繁殖季節,結合生產安排,單次培育的開口苗培育缸最大需求量為32個。經計算,利澤水庫魚類增殖站放流對象各養殖設施(構筑物)的規格及數量詳見表3-5-2。利澤增殖站各養殖設施(構筑物)的規格及數量表3-5-2序號魚池名稱養殖水體規格個數面積(m2)材質/結構供水方式長(m)寬(m)深(m)水深(m)1玻璃鋼孵化槽20.80.60.452玻璃鋼循環水2尤先科孵化器3.200.800.60.452鋼制3圓錐形孵化桶0.501.51.24玻璃鋼4催產池4.02.01.31.04鋼筋混凝土水池循環水5圓形開口苗培養缸0.51.00.732玻璃鋼循環水上述設施布置在催產孵化育苗車間內6親魚培育池12.06.01.51.06鋼筋混凝土水池清水池直供7環形親魚池33.04.01.21.01清水池直供8景觀池1清水池直供9大規格魚種培育池10.03.01.20.828清水池直供10仿生態大規格魚種培育池2145清水池直供11魚苗培育池6.03.01.00.714清水池直供12仿生態親魚池170清水池直供13餌料培育池15.04.01.01.05清水池直供14圓形防疫隔離池1.51.31.06清水池直供上述設施布置在室外15生產棄水處理池10103.02.51鋼筋混凝土水池16催產孵化開口苗車間36.514.66.41框架結構17綜合樓21.814.08.81框架結構18輔助用房10.28.204.751框架結構19污水管理房10.46.204.651框架結構20泵站控制房6.85.04.601框架結構21配電房9.108.204.751框架結構根據《水電工程魚類增殖放流站設計規范》(NB/T35037-2014),親魚養殖密度一般為20kg/100m2~30kg/100m2;魚種養殖密度微流水養殖方式以80尾/m3~120尾/m3為宜;開口苗培育密度微流水培育方式以0.2萬尾/m3~0.4萬尾/m3為宜。具體可根據不同種類魚類習性和培育周期調整養殖密度。結合走訪已建成魚類增殖站實際養殖情況調查。本增殖站設計養殖密度的確定擬以理論結合實際,各階段培育密度取規范推薦密度及實際養殖密度的平均值作為本增殖站的設計養殖密度,具體見表3-5-3。利澤增殖站各養殖設施(構筑物)的養殖密度表3-5-3養殖設施面積/體積繁養數量平均養殖密度備注親魚池564m2467.87kg0.83kg/m2魚苗池322m238.8萬尾0.12萬尾/m2因繁殖季節不同,培育魚苗階段可適當減小養殖密度開口苗培育缸30套80萬尾0.5萬尾/m3因繁殖季節不同,可交替使用,循環使用3次生產需水量本魚類增殖站室內主要采用室內循環水養殖,生產用水由泵站提水系統提入場內蓄水池,經蓄水池沉淀后再通過管道分別引入養殖車間。室外采用流水養殖,各養殖設施由蓄水池直接供水。經核算,魚類增殖放流站生產用水設計流量為0.0672m3/s,詳見表3-5-4。各養殖設施排水由場內排水管/溝收集后進入養殖棄水池;參考《水電工程魚類增殖放流站設計規范》(NB/T35037-2014),“循環水處理系統應設置蓄水池補充系統耗水,相應蓄水池容積大小一般取養殖設施用水量的5%以上”,本工程循日最高用水量約5814m3,考慮到本魚類增殖放流站生產用水主要用于養殖魚苗,對水量需求較為敏感,為保證養殖安全,提高增殖站魚苗養殖效果穩定性,蓄水池容積按合計最高日用水量的30%確定。利澤魚類增殖站生產需水量計算表表3-5-4序號供水方式魚池名稱養殖水體規格單水體大小(m3)個數總水體體積(m3)使用時間(d)日換水次數日需水量(m3/d)長(m)寬(m)水深(m)1循環水系統供水孵化槽2.000.800.450.7221.44402434.562尤先科孵化器3.200.800.451.1522.30402455.203圓錐形孵化桶0.500.700.1840.73402417.584圓形開口苗培養缸0.500.700.553217.589012211.015催產池4.002.000.806.40425.604012307.20625.551-5小計循環水考慮10%補水62.66循環水系統供水親魚培育池12.006.001.0072.006432.0036531296.007環形親魚培育池33.004.001.00132.001132.003653396.008仿生態親魚池70.00170.003653210.009魚苗培育池6.003.000.7012.6014176.40303529.2010仿生態大規格苗種培育池145.002290.00603870.0011大規格魚種培育池10.003.000.8024.0028672.003032016.0012圓形防疫隔離池1.501.007.07642.39608339.1213餌料培育池15.004.001.0060.005300.003650.130.0014景觀池560.001560.003650.156.00合計5804.72日最高用水量(m3/s)按每個魚池一天24h不間斷的流水0.067215蓄水池24.9016.504.601889.9111889.91365*表中圓形建(構)筑物及設施所列長寬尺寸為半徑尺寸;據計算,正常生產后每日最大需水量5814m3,蓄水池容積按日最高用水量的30%考慮并預留一定容積,設計為1890m3。養殖設施設計利澤水庫魚類增殖站近期和遠期放流對象各養殖設施(構筑物)的規格及數量詳見表3-5-2。蓄水池為保證魚類增殖放流站生產用水,在室外建設1座蓄水池,蓄水池設計有效容積為1890m3,蓄水池平面尺寸為24.9m×16.5m×4.6m(長×寬×深),設置有通氣管、液位儀、進人孔、溢流管、放空管等輔助設施。蓄水池的水主要為保證催產孵化、開口苗培育、親魚培育、魚苗培育等生產用水及其他設施用水。親魚培育設施親魚培育是魚類繁殖的關鍵,性腺發育良好的雌雄親魚是魚類人工繁殖的物質基礎。親魚培育要求水體大,溶氧充足,培育池形狀、結構要根據所培育親魚的生活習性。如水體較小,親魚可能停止性腺發育,達不到人工催產的標準。小水體環境變化波動較大,不利于親魚的培育。親魚對水體條件要求較高,常規方式培育放養密度一般為0.2kg/m2~0.3kg/m2,親魚培育放養密度主要由水體溶氧決定,如果采用微流水、流水培育方式,則可以增加放養密度。本次規劃建設矩形親魚培育池6口,平面尺寸為12.0m*6m(長×寬);環形親魚池1口,平面尺寸約為67m×2m×1.5m(長×寬×深);另規劃修建一個景觀魚池用于增殖站內部景觀綠化及兼顧親魚培育,景觀魚池長約125m,寬1.8m,高為1.3m;另規劃修建一個仿生態親魚池,仿生態親魚池長約130m,寬1.2m~5.0m,高為1.3m,控制水位1.0~1.3m。為模擬放流魚類天然流場環境,集水區旁布設潛水泵(兩用一備)用于仿生態親魚池池內用水循環,仿生態親魚池平均斷面寬度2m,部分區域斷面拉升至5m或收縮為催產孵化及開口苗設施催產孵化及開口苗車間1棟,平面尺寸為L×B=36.50m×14.6m。布置催產池2個,配備4個粘性卵玻璃鋼孵化槽、4個沉性卵尤先科孵化器。布置圓形開口苗培育缸32個。車間所需用水由蓄水池直接供應。(1)催產池尺寸為L×B×H=4.0m×2.0m×1.0m,鋼筋混凝土水池,池深1.3m,控制水位(2)孵化槽4個粘性卵玻璃鋼孵化槽尺寸為2.0m×0.8m×0.6m(長×寬×高),進水為φ20PE管,球閥控制流量,孵化槽底部一側設排水口,φ65UPVC排水管前端設置φ80攔魚網插口,出水閘閥前設置1個三通,上接1根φ65UPVC溢流管,控制水位0.45m。(3)尤先科孵化器4個沉性卵尤先科孵化器尺寸為3.2m×0.8m×0.6m(長×寬×高),控制水位0.45m,進水為φ20PE管,球閥控制流量,出水φ65UPVC管,閘閥控制。(4)開口苗培養缸直徑為φ1000,缸深1.0m,控制水位0.7m,池底均勻向中心傾斜,坡度5%。進水為φ20PE管,球閥控制流量,培養缸底部中心設排水口,φ90UPVC排水管前端設置φ220攔魚網插口,出水閘閥前設置1個三通,上接1根φ90UPVC溢流管,溢流管控制培養缸水位。魚苗及魚種培育設施共設置魚苗及魚種培育池共42口。魚苗培育池為矩形混凝土水池,設計14口,單格尺寸L×B×H=6.0m×3.0m×1.0m,其余28口為魚種培育池,單格尺寸L×B×H=10.0m×3.0m×1.2m,總面積1092m2。可滿足設計放養量120仿生態魚種培育池2個,仿生態魚種池總長65.8m,池內最大流速0.3m/s,縱坡為1/1000,控制水位1.0m。仿生態魚種池供大規格魚種培育,仿生態魚種池兩端分別設置一集魚池和集水池,中間為不規則形狀,集魚池用于親魚捕撈作業區域以及循環水泵的安置區域,集水池用于穩定魚池內水流流態,保證魚池內流速達到0.3m/s,中間仿生態魚池為親魚的棲息區域。餌料池餌料培育池:根據運行管理要求,本魚類增殖站僅在開口苗培育階段投飼餌料,其余階段皆投飼成品飼料。苗種開口苗階段一般投飼單胞藻類、輪蟲、蛋黃等,據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以及已建魚類增殖站實測餌料培育情況,并根據餌料生物生長特性,單位水體過小會引起餌料池生態系統不穩定,餌料生長受抑制,因此,考慮到建立穩定餌料生物生態系統,培育復合多種類餌料生物,故設置大型餌料培育池進行培育;培育單一種類餌料生物時設置小型餌料池進行培育。本工程共設置室外餌料培育池5口。餌料培育池為矩形混凝土水池,單體尺寸為L×B×H=10.0m×6.0m×1.0m。綜合用房及輔助用房魚類增殖站內設置綜合用房一棟,2層建筑,尺寸L×B=21.8m×14.0m,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形式,底層設有布置展覽陳列室、值班室、飼料加工及庫房、儲藏室和衛生間,二層設有辦公室、會議室、中控室、宿舍、衛生間和雜物間。輔助用房根據總平的布置設置在綜合用房旁,安全等級為二級,合理使用年限為50年,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建筑層數為一層,主要有倉庫、儲藏室、工具間等房間。養殖棄水處理及其他設施養殖棄水沉淀池尺寸為L×B×H=10.0m×10.0m×3.0m;其它設施包括門衛室、配電及發電機房、泵房等。實驗設施由于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魚類能否存活、生長,特別是在微流水高密度養殖條件下,水質控制至關重要,所以有必要對水質進行監測。另外,在親魚的培育、催產時,需要及時了解親魚的成熟度及性腺發育情況;在苗種培育階段,也需要對苗種進行觀察,以便及時發現、解決魚病等問題,所以要配備常用的觀察儀器進行監測。魚類增殖放流站建立實驗室一個,配備常用的觀察和實驗儀器。實驗室配置多參數水質分析儀、水質在線監測儀、顯微鏡、解剖鏡、冰箱、分析天平等。養殖設備及實驗設施見表3-7-1。實驗設施一覽表表3-7-1序號試驗設施單位數量備注1多參數水質分析儀套2型號:YSI66002水質在線監測儀套2國產3顯微鏡臺3國產4解剖鏡臺2國產,帶顯微照相5冰箱臺26冷柜臺17分析天平臺2國產,0.01g分量和0.1g分量8數碼相機臺29數碼攝像機臺1PAGE18場址場址選擇原則魚類增殖放流站工程場址選擇主要遵循以下原則:(1)場址應有滿足生產、生活的供水水源。(2)地勢平緩,面積符合用地需求。(3)用電方便,道路交通條件良好。(4)地質條件好,不存在重大地質災害隱患,不受洪水影響。(5)周邊基礎設施完善,便于運行管理。場址概況圖4-1利澤魚類增殖放流站場地全貌本工程場地位于嘉陵江干流右岸大石鎮利澤碼頭上游約3km處的望天咀河段,場址位于天然河道比較舒緩的河彎處,為漫灘型寬淺河谷,枯水期河水位約201m。場地天然地形呈臺階狀地形,地勢相對平緩,總體坡度15°~20°,高程約218m~235m,,拔河高度17m~34m。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及現場地質調查,擬建場地未發現構造斷層、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質作用,催產孵化與開口苗車間一帶地形較低洼,分布有水田,地基土存在填土及可塑~軟塑的粉質粘土。總體上,場地基本穩定,較適宜工程建設。本工程位于嘉陵江干流右岸,可新建泵房從嘉陵江中取水,水源有充足的保障。樞紐區左岸有鄉道相通,右岸渝(重慶)—南(南充)干線公路距樞紐區約6km~7km,有鄉道相通,交通條件較方便。2008年~2009年左右岸壩頭已修建有施工道路與外部公路相通,交通較方便。本場址與業主營地緊鄰,運行管理方便。PAGE51建設條件氣象條件、區域地質概況氣象嘉陵江流域位于我國季風區西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因受東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大部分地區屬于暖濕亞熱帶季風氣候,因地形和緯度的差異,氣候特點大致可分為北部山區氣候和南部盆地丘陵區氣候兩類。北部山區屬高山峽谷,地勢較高,受西北寒流影響較為顯著,氣溫低,雨量少,屬寒冷冬干型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0℃左右,極端最高氣溫26℃~36℃,極端最低氣溫約-12℃,多年平均降水量600mm~700mm;南部丘陵盆地由于龍門山、米倉山、大巴山的屏障作用,西北寒流不易侵入,夏熱多雨,冬季溫暖干燥,屬溫暖冬干型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7℃左右,極端最高氣溫38℃~42℃流域水汽主要來源于孟加拉灣和南海的暖濕氣流,降水量的分布由南向北逐漸遞減,北部山地因氣流越過盆地邊緣山區后水汽減少,降水量較少,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mm以下,其中甘肅文縣、武都一帶僅400mm~500mm,為半干旱地區。南部丘陵盆地降水較多,尤以盆地邊緣區最多,在1100mm~1400mm左右,盆地丘陵地區為1000mm左右。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勻,6月~9月份發生暴雨的機會多,降水量占全年的66%左右。降水受地形和季風影響,東部地區春雨早、秋雨多,但8月份雨水較少。西部地區雨季一般較東部地區晚,7、8月份降水集中,9、10月份多陰雨天氣。本流域東部地區7、8月間常有伏旱發生。利澤魚類增殖放流站工程處無氣象觀測資料,合川區氣象站距其僅約32km,其氣象觀測資料可近似代表樞紐處的氣象特性。據合川區氣象站氣象資料統計,多年平均氣溫18℃,極端最高氣溫41.4℃,極端最低氣溫-3.7℃,多年平均降水量1124mm,最大一日降水量232.1mm,多年平均蒸發量787mm,多年平均風速1.0m區域地質概況圖5-1區域構造綱要圖工程區在大地構造單元劃分上屬于一級構造單元揚子準地臺,二級構造單元屬于重慶臺坳,在三級構造單元劃分上屬于川中臺拱。地處川中龍女寺環狀構造帶。先后經歷加里東期、印支期及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等,多次構造運動,早期的加里東運動使龍女寺古隆起形成,并作東西向展布,成為龍女寺環狀構造的砥柱;印支運動在工程區表現強烈,早期使龍門山以東地域基本結束海漫歷史,進入陸相沉積發展階段,晚期由于地陸的隆生,塑造了區內構造格架的雛形;燕山運動區內表現微弱,喜山運動是前期構造運動的繼承和發展,使龍女寺環狀構造基本成型;挽近期構造運動以大面積的、整體性的、間歇性的微弱抬升為主。工程區所在區域構造綱要圖詳見圖5-1。外圍區包括彭縣—灌縣斷裂、榮縣—威遠斷裂帶、華鎣山基底斷裂帶、方斗山斷裂帶⑨、七曜山斷裂帶⑩、長壽——遵義基底斷裂帶?、彭水基底斷裂帶?。主要分布在工作區東南部。自有地震記載以來,記錄到的數次中強地震主要分布于榮縣——威遠斷裂帶、華鎣山斷裂帶與七曜山—金佛山斷裂帶,工作區北西部屬四川盆地腹部,斷裂構造不甚發育,規模小,活動性弱,是相對的穩定區。工程場地位于北西部四川盆地腹部。近場區以華鎣山基底斷裂帶為界,近場區東南部第四紀以來的新構造運動是以間歇性抬升為主,存在著明顯的斷塊差異運動。晚第四紀,這種差異明顯減弱,表明斷層的差異活動明顯降低。近場區地質構造相對簡單,大部分地表發育由三疊系——侏羅系地層構成的水平地層。斷裂構造不發育,規模小,斷裂為第四紀早中期活動斷裂,規模有限,切割深度不大,活動性不強。其中規模較大,具有發生中強震背景的有后鼻峽褶皺斷裂帶、華鎣山基底斷裂帶等。場地區內無大的斷裂帶分布,構造形跡主要由一系列舒緩褶皺組成,僅發育有位于工程區南東側的大石橋背斜、北西側的古樓向斜和中心場背斜。①大石橋背斜:總體走向N65°~75°E,軸線順合川渭沱經大石橋至太平場一帶呈北東東向延伸,分別向大石橋以東和高樓房以西傾伏。全長約80km,寬約10km。發育于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J2s2)地層中,產狀平緩,兩翼巖層傾角30′~1°。②古樓向斜:總體走向走向N75°~80°E,發育于合川區錢塘鎮以西經肖家場,在馬鞍山一帶揚起,全長約50km。向斜寬緩對稱,發育于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J2s2)地層中,巖層產狀平緩,兩翼巖層傾角1°~2°。③中心場背斜:背斜起于岳池縣文昌寨,經武勝縣中心鎮至合川三廟場一帶,全長約70km。在區內總體走向N70°~75°E,兩翼基本對稱,地層傾角1°~3°。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地形地貌工程區位于四川盆地腹部丘陵區。嘉陵江蜿蜒回旋,呈蛇曲狀流經本區。流域地勢總體呈西北高,東南低,四面環山。嘉陵江河谷寬闊,河床寬數百米,漫灘遍布。兩岸發育有三組階地,其中Ⅰ+Ⅱ級階地相對保存較完整,階面開闊平坦,階坡陡峻。Ⅰ+Ⅱ級階地為堆積階地,階面高程一般220m~235m;三級階地為基座階地,階地高程一般240m~260m。區內植被較好,第四系覆蓋層分別差異較大,次級支流水系較發育。本項目場地位于嘉陵江干流右岸大石鎮利澤碼頭上游約3km處的望天咀河段,場址位于天然河道比較舒緩的河彎處,為漫灘型寬淺河谷,枯水期河水位約201m。場地天然地形呈臺階狀地形,地勢相對平緩,總體坡度15°~20°,高程約218m~235m,拔河高度17m~34m。圖5-2利澤魚類增殖放流站場地全貌地層巖性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侏羅系上統遂寧組(J3s)和中統沙溪廟組(J2s)及第四系。沙溪廟組(J2s)地層出露最廣,分布沿江兩岸低山丘陵,第四系則主要構成嘉陵江及其支流水系兩岸階地和河床、漫灘。根據地表地質調查和鉆探揭示,擬建場地出露地層為第四系殘坡積層(Q4edl)和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泥質粉砂巖與細砂巖互層。各地層由上而下分述如下:(1)第四系殘坡積層(Q4edl)粉質粘土:紫紅色,可塑狀,偶夾少量碎石,厚度0.6m~2.3m。主要分布于緩坡及山頂平臺。(2)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泥質粉砂巖與細砂巖互層紫紅色、灰褐色,主要由中厚層狀的泥質粉砂巖和長石石英細砂巖組成。該層的泥質粉砂巖:礦物組成由碎屑物和膠結物組成,碎屑物占65%~70%,包括石英70%~75%,長石20%~25%,云母3%~5%;膠結物占25%~30%,包括泥質80%~85%,方解石10%~15%,鐵質3%~5%。巖石具含細砂泥質粉砂狀結構,其結構嚴密,較堅硬,巖石碎屑物主要由石英、長石和少量云母組成,碎屑大小不很均勻,碎屑多呈次圓~次棱角狀,膠結類型為孔隙~基底式膠結,主要膠結物為泥質。該層的長石細砂巖礦物組成為碎屑物和膠結物,其中碎屑物占75%~80%,包括石英40%~45%,長石30%~35%,巖屑15%~20%,黑云母2%~3%,白云母2%~3%;膠結物占15%~20%,其中泥質90%~95%,鐵質5%~10%,方解石<1%。巖石具含泥細砂狀結構。巖石碎屑物主要由近等量的石英、長石及巖屑組成,碎屑大小較均勻,碎屑多呈圓~次圓狀,膠結類型為孔隙式膠結,主要膠結物為泥質。地質構造擬建場地位于大石橋背斜北西翼,古樓向斜南東翼,屬單斜地層,巖層產狀N70°~75E°/NW∠1°~3°,局部∠5°~10°,巖層走向與河流呈小角度相交,傾向右岸偏下游,巖體總體上呈左岸靠上游稍高,右岸靠下游稍低的規律。據野外調查,區內未見斷層發育,鉆孔亦未曾揭示有斷層。區內構造裂隙不甚發育,發現的裂隙主要分布于砂巖中,一般不切層,粉砂質泥巖和泥質粉砂巖內少見。據地面地質調查主要裂隙發育一組正交的平面“X”節理。(1)N30°W/NE∠75°~80°,裂面平直、粗糙,淺部多卸荷張開,張開寬度一般1cm~8cm,最大達20cm~30cm,一般無充填或充填少量次生夾泥及巖屑。延伸長度3.5m~8m,發育間距2.5m~10m。(2)N60°~70°E/NW(SE)∠65°~80°,裂面平直,一般閉合無充填,延伸長度2m~4m,發育間距1.2m~4.8m。此組裂隙為順河流走向,為形成河岸陡坎的主要構造。(3)N70°~75°E/NW∠1°~10°,系層面裂隙,閉合或微陡部分充填方解石細脈,疏密相間,發育間距一般為10m以上,局部受層間剪切作用而形成密集帶。因此,擬建場區斷層及節理裂隙不發育,屬地質構造簡單場地。不良地質作用及地質災害根據收集的資料、地質調查及勘探結果,擬建場地范圍內地勢總體較平坦開闊,擬建場地內未發現構造斷層、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根據地質調查訪問及勘探結果,擬建場地內基本未見埋藏的河道、溝濱、墓穴、防空洞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水文地質條件工程所屬區域氣候溫濕,降雨充沛,水文網發育,地表水渲泄暢通,與其密切相關的淺層地下水反映出埋藏普遍,循環交替強烈,低礦化,補給來源豐富而季節分布不均,動態受降雨和季節控制等鮮明特點。工程區第四系覆蓋層分布廣泛,巖石地層主要為侏羅系中統互層狀砂泥巖。根據埋藏條件和含水層特征,其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第四系松散覆蓋層中的孔隙水和基巖孔隙裂隙水兩種,其水文地質條件較為簡單。(1)第四系松散堆積層孔隙水主要賦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積層中,靠大氣降水補給為主,其次為地表溪流的補給,就地補給,就近排泄,泄水面受地形起伏限制,支離破碎,無區域性聯系,水位埋深與地形切割關系密切。(2)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砂泥巖之淺部風化帶裂隙和深部層間孔隙、裂隙中,其中淺部風化帶裂隙水含水較弱,總體而言富水性差,水量較小。受大氣降水、地表水及第四系松散堆積層孔隙水補給。工程區內廣布之砂質泥巖和泥巖可視為相對隔水層。巖土參數統計分析根據場地巖土層的結構與分布,本次勘察對場地內泥質粉砂巖及細砂巖等主要地基土層進行了采樣;粉質黏土本次未取樣(開挖至設計標高226m后,以基巖為主)。并且利澤魚類增值放流站緊鄰樞紐工程區,地質條件基本相同,本次勘察主要類比已有的樞紐區物理力學試驗資料(表5-3-1~表5-3-4)。土體物理力學性質(1)粉質黏土粉質黏土層于工程區范圍內均有分布,局部地表受人工改造后現狀為水田。該層土多呈可塑~軟可塑狀。根據樞紐區所取8組土樣試驗成果,該層土天然含水率24.5%~28.7%,平均值26.34%;天然重度18.52~19.31kN/m3,平均值18.95kN/m3;塑性指數11.8~14.3,平均值13.46;液性指數0.32~0.65,平均值0.46,可塑狀;孔隙比0.73~0.84,平均值0.78,天然抗剪強度C=28~35kPa,Ф=13.2°~14.8°;工程性質總體較一般,屬中軟場地土。粉質黏土物理力學指標試驗成果表1表5-3-1土層名稱統計值天然狀態土的物理性指標液限塑限液性指數塑性指數含水量重度顆粒密度孔隙比孔隙率飽和度天然干的w0kN/m3g/cm3e0%SrWLWpIpIL%%%%粉質粘土樣本數88888888888最大值28.7019.3115.512.740.8445.5293.1034.9022.200.6514.30最小值24.5018.5214.472.700.7342.2590.5032.4018.600.3211.80平均值26.3418.9515.002.730.7843.8291.9033.5820.110.4613.46粉質黏土物理力學指標試驗成果表2表5-3-2土層名稱統計值垂直滲透系數壓縮系數壓縮模量天然快剪飽和快剪凝聚力摩擦角凝聚力摩擦角KvavEs20oC100~200100~200CφCφcm/sMpa-1MpaMpa度Mpa度粉質粘土樣本數3888888最大值8.28E-050.465.250.03514.790.02212.29最小值4.62E-050.333.970.02813.210.01910.98平均值6.81E-050.44.50.03114.10.02011.5巖體物理力學性質地表調查顯示,強風化巖體總體較破碎,中等風化巖體較完整~完整。工程區全部試驗結果統計如下:工程區巖石物理力學指標試驗成果表1表5-3-3巖石名稱巖石風化程度統計項目密度(g/cm3)顆粒密度(g/cm3)吸水率(%)飽水率(%)天然烘干飽和細砂巖中風化最大值2.492.422.512.674.665.30最小值2.432.312.442.623.523.85平均值2.452.372.472.644.074.43微風化最大值2.492.432.512.684.045.01最小值2.442.352.462.622.753.06平均值2.482.402.492.653.533.96泥質粉砂巖中風化最大值2.562.492.582.744.414.69最小值2.522.432.542.724.412.90平均值2.552.472.572.734.413.64微風化最大值2.572.512.592.774.114.38最小值2.522.422.532.702.592.77平均值2.552.482.572.733.523.59工程區巖石物理力學指標試驗成果表2表5-3-4巖石名稱巖石風化程度統計項目天然抗壓強度(MPa)干抗壓強度(MPa)飽和抗壓強度(MPa)軟化系數變形測試(風干)彈性模量(GPa)泊松比(μ)細砂巖中風化最大值37.5040.1033.000.846.50.25最小值27.8029.1023.200.764.20.20平均值32.1134.1227.650.815.40.23微風化最大值42.1045.5040.500.897.60.24最小值30.2031.6025.500.805.00.20平均值35.4938.0532.130.846.20.23泥質粉砂巖中風化最大值17.5018.3012.000.652.50.35最小值10.4011.308.400.561.40.30平均值13.2815.3810.100.591.70.33微風化最大值22.4024.5016.400.673.50.33最小值11.6013.109.600.561.40.28平均值16.9919.0312.660.632.40.31從統計表中可見,中等風化泥質粉砂巖巖塊天然密度2.52~2.56g/cm3。單軸飽和抗壓強度一般8.4~12.0MPa,平均值10.1MPa。軟化系數0.56~0.65,平均值0.59,屬易軟化的巖石。中等風化細砂巖巖塊天然密度2.43~2.49g/cm3。單軸飽和抗壓強度一般23.2~33.0MPa,平均值27.65MPa。軟化系數0.76~0.84,平均值0.81,屬不易軟化的巖石。巖土工程分析評價場地穩定性及建設適宜性評價根據現場查勘,項目建設場嘉陵江河谷寬緩,唐家壩Ⅰ階地覆蓋層較厚,丘陵斜坡地段基巖淺埋或裸露,下伏巖石地層主要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紫紅色、灰褐色中厚層狀的泥質粉砂巖和長石石英細砂巖組成。據重慶市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圖,場地處于地質災害非易發區。經對場地及周邊進行地質調查,工程區內未發現滑坡、泥石流、巖溶、采空區、地面沉陷等地質災害和不良地質作用。除表層局部分布軟可塑狀粉質黏土層外未發現其它特殊性土。綜合分析認為,場地穩定性總體較好。擬建場地基本穩定,地形有一定起伏,巖土種類較多,分布較不均勻,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影響較小,地表排水條件尚可。根據《城鄉規劃工程地質勘察規范》(CJJ57-2012)建設適宜性分級標準,綜合確定擬建場地的工程建設適宜性為較適宜。地震及地震效應評價抗震設防分類與參數根據《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規定,本項目工程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抗震設防標準為標準設防類。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本場地地震抗震設防烈度為Ⅵ度,設計基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05g(g為重力加速度),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抗震分組為第一組。場地土類型劃分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之4.1.3,結合前述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工程區所處場地土體類別劃分如下表。場地土類別劃分簡表表5-4-1地層時代地層代號巖土名稱厚度場地土類別備注全新統殘坡積層Q4eld粉質黏土1~3中軟土丘陵表層,硬塑~可塑侏羅系J砂泥巖互層—軟巖~較軟巖含強風化層場地類別劃分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之4.1.6的規定劃分并結合場地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工程區建(構)筑物場地類別表如下:工程區建(構)筑物場地類別表表5-4-2場地類型巖土種類巖石堅硬程度分類覆蓋層厚度(m)場地
類別設計特征周期(S)建筑物位置/類型覆蓋層類場地粉質黏土—1~3Ⅱ0.35區內廣泛分布基巖類場地互層砂泥巖軟巖~較軟巖—Ⅰ10.25區內廣泛分布抗震地段劃分工程區所處場地原始地貌為淺切丘陵、丘陵間沖溝及緩坡,下伏粉質黏土等覆蓋層分布區域及厚度變化較大。工程區內無地裂縫、滑坡、崩塌、泥石流、巖溶、土洞塌陷等直接危害場地穩定的不良物理地質體發育。對于填方場地,抗震地段劃分為抗震一般地段;對于基巖挖方場地,抗震地段劃分為抗震有利地段。水的腐蝕性評價擬建場地地下水類型主要為覆蓋層中孔隙潛水,沖溝部位普遍較淺,丘陵斜坡部位則普遍較深。本次勘察期間,場地及周邊未見地下水出露,勘探孔內未見穩定地下水位。在擬建場地附近水塘共采取了1組水樣進行水質簡分析試驗。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相關規定,對場地地表水進行腐蝕性評價,詳見表5-4-3。場區水塘水質簡分析試驗成果表5-4-3離子ρ(B)/C(1/zBz±)/x(1/zBz±)/項目(mg/L)(mmol/L)%陽離子Na+11.650.5078.88pH值7.36K+4.700.1202.11色度<5Ca2+82.144.09971.86渾濁度<1Mg2+11.890.97817.15嗅和味無NH4+0.000.0000.00項目ρ(B)/
(mg/L)合計110.385.704100.00游離CO29.43陰離子HCO3-125.142.05135.97侵蝕性CO20.00CO32-0.000.0000.00總硬度(以CaCO3計)254.06Cl-13.040.3686.45總堿度(以CaCO3計)199.22SO42-157.713.28457.58暫時硬度(以CaCO3計)199.22OH-0.000.0000.00永久硬度(以CaCO3計)54.84負硬度(以CaCO3計)0.00合計295.895.702100.00礦化度406.27判定:根據GB50021-2001(2009年版)判定,在礦化度低于0.1克每升環境下,0.5<HCO3(mmol/L)<1,對混凝土結構有弱腐蝕性。根據水的腐蝕性判定成果,勘察區地表水對混凝土具有弱腐蝕性、對混凝土中鋼筋具弱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巖土工程特征評價粉質粘土(Q4edl):該層分布不均勻,厚度較薄,可塑~軟塑,力學性質較差,承載力低。強風化泥質粉砂巖(J2s):該層分布不均,厚度一般較薄,具有一定承載力。中等風化砂質泥巖(J2s):該層在擬建場地內廣泛分布,層位較穩定,厚度較大,巖體完整性較好,承載力較高。強風化細砂巖(J2s):該層分布不均,厚度一般較薄,山丘地段較厚,具有一定承載力。中等風化細砂巖(J2s):該層在擬建場地內分布較廣泛,層位較穩定,厚度大,巖體完整性較好,承載力較高。特殊性巖土評價根據現場調查以及鉆孔揭露:嘉陵江右岸階地表層以及部分岸坡平緩地段,現多已改造為農田,其表層多分布厚度<1m的軟塑狀粘性土。此種土層分布不均,且厚度不大,不能作為地基持力層。地基巖土體物理力學指標建議根據場地巖土的試驗成果,依照相關規范中的有關規定和各類手冊經驗公式,結合場地實際情況和重慶地區相關工程地質類比,提出以下巖土物理力學指標建議值。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見表5-4-4。擬建場地巖土體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建議值表5-4-4主要參數巖土名稱天然重度γ(kN/m3)抗剪強度標準值承載力特征值fak/fa(kPa)壓縮模量Es0.1-0.2(MPa)單軸抗壓強度frk(MPa)滲透系數k(cm/s)粘聚力C(kPa)內摩擦角Φ(°)天然飽和粉質粘土(可塑)19.02012100~12010//8.5×10-8強風化泥質粉砂質24.05022250~300////中等風化泥質粉砂質25.030030700~800/1510/強風化細砂巖24.58023300~400////中風化細砂巖25.550035800~1000/2530/注:表中巖土體物理力學指標根據室內試驗成果、現場原位測試成果、結合場地實際及地區經驗綜合取值。地基基礎方案分析評價天然地基穩定性與適宜性評價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及現場地質調查,擬建場地未發現構造斷層、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質作用,催產孵化與開口苗車間一帶地形較低洼,分布有水田,地基土存在填土及可塑~軟塑的粉質粘土。總體上,場地基本穩定,較適宜工程建設。根據勘探顯示,擬建場地巖土層主要包括粉質粘土及強風化~中風化基巖,粉質粘土分布不均,層位不穩定,厚度變化大,為不穩定地基,其工程力學性狀較差,地基穩定性較差,地基適宜性較差;強風化~中風化基巖層位較穩定,厚度大,巖體完整性較好,強度較高,工程力學性狀較好,地基穩定性較好,地基適宜性較好。綜上分析,若采用天然地基,以強風化~中等風化基巖為基礎持力層,地基承載力較高,地基變形小,地基穩定性較好,地基適宜性較好。地基均勻性及變形特征評價根據勘探顯示,擬建場地內粉質粘土層厚度變化較大,分布不均勻,為不均勻地基;基巖層位總體較穩定,地基較均勻,以強風化~中風化基巖為持力層,地基承載力高,抗變形能力強,地基變形問題較小。天然地基持力層及基礎型式、埋置深度建議(1)天然地基持力層建議粉質粘土(Q4edl):該層分布不均勻,層位不穩定,厚度較薄,可塑,力學性質較差,承載力低,不宜直接作建筑物基礎持力層。強風化泥質粉砂巖(J2s):該層分布不均,厚度一般較薄,具有一定承載力,可作為低層建(構)筑物基礎持力層。中等風化砂質泥巖(J2s):該層在擬建場地內廣泛分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冰箱清潔服務合同
- 2025辦公室裝修合同書協議
- 2025租賃合同(辦公樓)
- 2025物業管理委托合同模板
- 2025房屋買賣的合同書樣本
- 2024年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項目資金需求報告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版合同范本模板下載
- 纖維基太陽能電池的研究考核試卷
- 2025合同法規管理包含哪些內容
- 《動感十足的》課件
- 2024年美容師考試相關法律法規解讀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招聘考試真題
- 產房護理人文關懷課件
- 2025年新版勞動合同范本
- 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廣州)2025年上半年招考人員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制度
- 酒店前臺餐廳收銀流程
- 貿易安全培訓
- 中級消控證的試題及答案
- Unit 5 Everyone is special!(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人教版PEP(一起)(2024)英語一年級下冊
- 2025年河南焦作市孟州市開創人才服務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