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四首_第1頁
古代詩歌四首_第2頁
古代詩歌四首_第3頁
古代詩歌四首_第4頁
古代詩歌四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4古代詩歌四首【教學目標】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結合朗讀展開想象,感受詩歌。2.感悟詩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3.初步了解古代詩歌的一些常識,學習欣賞古詩。4.培養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背誦詩歌。(2)了解詩歌的有關知識,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2.教學難點: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提高古詩文修養。【課前準備】多媒體教學課件、這四首詩歌的相關資料。【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反復誦讀《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讀懂詩歌的內容。2.品詞析句,厘清詩人情感脈絡,理解詩的人心境。【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教師獨白:(出示課件1)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代詩歌四首》,去領會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講究煉字煉句的創作精神。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學習《古代詩歌四首》,教師引出新課,順勢寫出課題:4古代詩歌四首(出示課件2)二、課前預習,儲備知識學生查閱文本相關資料,了解詩歌知識及其詩歌賞析方法。解詩歌(出示課件4、5、6)老師簡單介紹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楚辭、新詩、歌行體,讓學生初步了解古代詩歌的一些常識。2.教師指導:詩歌賞析三部曲(出示課件7)一讀:結合注釋,讀懂內容二悟:聯系背景,把握情感三品:抓住關鍵,賞析寫法新課學習,詩歌賞析觀滄海(一)自主學習,知識備查1.走近作者(教師補充作者資料,補充學生預習的不足。)教師指正:(出示課件9)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qiáo)縣【今安徽省亳(b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與曹丕、曹植合稱“三曹”。他善詩歌,有《步出夏門行》等篇。他的詩歌散文清峻整潔,氣魄雄偉,慷慨悲涼,篇中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2.寫作背景教師指正:(出示課件10)《觀滄海》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在平定烏桓,消滅袁紹殘余勢力后,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目睹祖國的大好河山后,更激起詩人要一統天下的強烈愿望,故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詩句。(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學生聽示范讀后自由朗讀詩歌,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讀準字音、節奏。(教師展示規范朗讀停頓。)(出示課件11)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三)細讀詩歌,精讀細研請同學反復朗讀詩歌,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學生反復朗讀。)(出示課件12、13、14)(四)深讀詩歌,合作探究教師:學生再讀詩歌,思考以下問題:(出示課件15)1.全詩圍繞哪個字來寫的?(出示課件16)(學生討論后回答。)預設: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2.作者看到、聽到和想到了什么?(出示課件16)(賞析分析討論。)預設:3.哪些景物是實寫,哪些句子是虛寫?(出示課件17)預設:實寫與虛寫在詩句中很常遇到,實寫是對眼前真實事物的描寫,一般是眼睛能直接看到的事物或景物,都是身邊的實物;虛寫則剛好相反,它所描寫的事物要么是由眼前的事物聯想或想象得到的,要么是已經發生了的,比如:“昔人已乘黃鶴去”,從這個“昔”字我們很容易判斷它是虛寫了。教師:同學們,在課本上勾畫出實寫和虛寫的詩句。學生1:(出示課件17)學生2:(出示課件17)4.“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展現了一幅怎樣的圖景?為什么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象?(出示課件18)(學生討論后回答。)學生1:這四句展現了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派。學生2: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蕩平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想象,體現了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想一想,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出示課件19)(師生討論。)預設:在這里,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滄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氣派,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五)課堂小結這首詩我們已經學習完了,下面請你們概括本詩的主題。(出示課件20)教師:要求一至兩名學生歸納,最后教師指正。教師指正:本詩借景抒情,詩人以洗練的筆法,神奇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們一起明晰這首詩的寫法,體會它的寫作特色。預設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出示課件21)本詩完全把情包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間洋溢著飽滿的激情。詩人通過描寫大海的遼闊與壯美來表現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詩歌句句寫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與自己的雄心壯志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詩的末尾,通過虛寫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即對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氣勢宏偉,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預設2: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出示課件22)詩人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詩人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詩人以飽滿的激情,勾畫出大海變化萬千的特點和波瀾壯闊的氣勢。知識遷移,拓展延伸1.請同學們閱讀一下《曹操的歷史評價》材料,積累有關曹操的資料。(出示課件24)2.對比閱讀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培養我們對詩詞的賞析能力。(出示課件25)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自主學習,知識備查(教師補充作者資料,補充學生預習的不足。)教師指正:(出示課件27)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他與杜甫并稱為“李杜”。他的作品善于從民間汲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品:《將進酒》《望廬山瀑布》《蜀道難》等。有《李太白全集》。2.詩歌人物教師指正:(出示課件28)王昌齡(?—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3.寫作背景教師指正:(出示課件29)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上一位以寫邊塞題材為主的著名詩人。他特別擅長寫七絕,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據說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到揚州時,聽到王昌齡被貶龍標尉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學生聽讀范讀后自由朗讀詩歌,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讀準字音、節奏。(出示課件30)(教師展示規范朗讀停頓。)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三)細讀詩歌,精讀細研學反復朗讀詩歌,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出示課件31、32)預設1:預設2:楊花落盡,杜鵑鳥在不停地啼叫,聽說你被貶到龍標,路過五條溪水。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找詩中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出示課件33)(學生朗讀后回答。)詩句呈現: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學生1:擷取“楊花落盡”“子規啼”的景象,點明時令是暮春時節,更包含了飄零之感和離別之思。學生2:“聞道”,表現詩人對友人的關心。“過五溪”,可見被貶之荒遠,道路之艱難,表現出詩人對好友旅途艱辛、貶所荒遠的同情與關心。詩句呈現: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預設:作者所寄的是對好友身遭貶謫的同情,“明月”帶去的是對好友長途跋涉的擔憂;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出示課件34)(四)深讀詩歌,合作探究教師:學生再讀詩歌,思考以下問題:者為何“寄愁心與明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出示課件35)(學生朗讀討論。)學生1: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學生2: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些詩句可看出龍標這被貶之地極偏遠?(出示課件35)預設:“聞道龍標過五溪”“隨君直到夜郎西”。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出示課件36)(學生勾畫體現了作者的感情的詞語。)學生:愁心。4.本詩借月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出示課件36)(學生思考分析。)學生:這首詩借月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同情和關切之情。教師指導:如何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出示課件37、38)古人云:詩言志。但古典詩詞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于某一種文學手段(詩化的語言等)曲折、隱晦地表達。因此,在理解古詩詞時,就需要聯系背景,結合手法等進行分析。(1)根據日常文言詞匯的積累,掃清字詞障礙,讀懂詩詞的主要內容。應通讀詩詞,從整體上去理解詩詞內容。對于相對較難的詩詞,要耐心多讀,反復推敲,以便將詩詞的前后內容聯系起來理解。(2)聯系作者的生平事跡、心路歷程。如辛棄疾曾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所以他的詞多為回憶過去如火如荼的戰斗生活,或表達報國無門的憤懣情緒;而陶淵明的詩,主要描寫田園風光,抒發隱逸情懷;陸游的詩多與愛國有關,渴望朝廷收復失地。(3)重視詩題的作用。詩題往往對詩詞的內容和情感有提示作用,有的詩題直接反映詩歌的主要內容,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情趣。但要注意詞的詞牌名與題目的區別。(4)根據詩詞的題材來閱讀。不同的題材,內容自然不一樣。如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反映將士生活及報國情懷為主;田園詩往往描寫美麗的自然風光,抒發作者熱愛自然、向往田園生活的情感。(五)課堂小結首詩我們已經學習完了,下面請你們概括本詩的主題。(出示課件39)教師:要求一至兩名學生歸納,最后教師指正。教師指正:詩人以形象的思維方式,通過對暮春時節特定景物的描寫,借明月來表達對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友人的關切、安慰之情。一起明晰這首詩的寫法,體會它的寫作特色。(出示課件40)預設1:融情入景,景中見情,情景交融。詩中的楊花、子規都是渲染氣氛的物象,展示了凄楚、黯淡的氛圍。詩人以此烘托悲苦的心情。預設2:客觀事物人格化,抒情強烈深沉。將“愁心”寄予明月,化抽象情感為具體物象,體現了詩歌的浪漫主義色彩。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同情、關切之情。(六)知識遷移,拓展延伸“李白詩中的月”的材料,積累有關描寫“月”的詩句。(出示課件42)2.閱讀王昌齡詩歌,培養我們對詩詞的賞析能力。(出示課件43)第二課時【課時目標】1.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并默寫《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2.感悟詩意,品味意境,賞析名句,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教學過程】一、回顧上課,導入新課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還品味了李白詩中的深情厚誼,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古詩,一起去體味游子揮之不去的鄉愁。(出示課件44)二、朗讀詩歌,學習新課次北固山下自主學習,知識備查1.走近作者(教師補充作者資料,補充學生預習的不足。)教師指正:(出示課件46)王灣,唐代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其詩流傳不多。他的詩格調壯美,意境開闊,預示了盛唐詩歌健康發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終南山》《奉和賀監林月清酌》等。2.寫作背景教師指正:(出示課件47)《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思鄉之情。詩人王灣是北方人,往來于吳、楚之間。這首詩是他一路行來,泊船北固山下,觸發思鄉之情而寫下的。(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學生聽讀范讀后,自由朗讀詩歌,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讀準字音、節奏。(出示課件48)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三)細讀詩歌,精讀細研請同學反復朗讀詩歌,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出示課件49、50、51)(四)深讀詩歌,合作探究教師:同學們再讀詩歌,思考以下問題:1.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么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出示課件52)(學生朗讀后思考回答。)學生:這是詩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2.“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為什么要特別提到“潮平”?(出示課件52)學生: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潮平”一語為下句中“江春”一語作鋪墊。個“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出示課件53)預設:殘冬臘月。什么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出示課件53)預設:由于新年將到,這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居他鄉,久不得歸,自然想到要借大雁給他傳遞家書。5.《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哪句直接抒情?哪句屬于寫景?你能說出來這是什么寫作手法嗎?(出示課件54)(學生朗讀后分析回答。)學生1:后兩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其他句屬于寫景。學生2:先寫景,再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這是詩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6.“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寫了怎樣的景象,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你覺得這兩句詩中哪兩個字用得好?說說理由。(出示課件55)預設1: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都描寫了時序交替中的景物。預設2:“生”字和“入”字用得好。“生”“入”采用擬人的手法,將“日”和“春”人格化了,賦予了它們人的意志和情思。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中蘊含哲理。7.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你還有什么新的感受?(出示課件56)(師生討論。)學生: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這不正是包含著新的希望嗎?“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教師補充:這兩句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歷來膾炙人口。(五)課堂小結1.這首詩我們已經學習完了,下面請你們概括本詩的主題。(出示課件57)教師:要求一至兩名學生歸納,最后教師指正。預設:詩中詩人即景抒情,細致地描繪了長江下游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抒發了旅途中的思鄉之情。明晰這首詩的寫法,體會它的寫作特色。(出示課件58)預設:寓情于景,景中含理。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頸聯被明代胡應麟贊為“形容景物,妙絕千古”。時序匆匆交替,這怎能不讓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詩中“生”“入”用了擬人手法。詩人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中蘊含理趣。海日生于殘夜,驅盡黑暗,江上景物呈現的“春意”闖入舊年,趕走嚴冬,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六)知識遷移,拓展延伸請同學們閱讀一下“抒寫鄉愁的詩句”的材料,積累有關描寫“鄉愁”的詩句。(出示課件60)天凈沙·秋思(一)自主學習,知識備查1.走近作者(教師補充作者資料,補充學生預習的不足。)教師指正:(出示課件62)馬致遠(約1251—1321以后),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著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岳陽樓》《馬丹陽》《黃粱夢》等雜劇共15種,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并寫有小令、套數200余首,經后人輯入《東籬樂府》。教師指正:(出示課件63)教師指正:(出示課件64)這首小令選自《全元散曲》。馬致遠少年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執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幾乎都過著漂泊無定、困窘潦倒的羈旅生活。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實而生動的寫照。他被后人稱為“秋思之祖”。(二)朗讀元曲,整體感知學生聽讀元曲范讀后,自由朗讀詩歌,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讀準字音、節奏。(出示課件65)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三)細讀元曲,精讀細研請同學反復朗讀詩歌,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出示課件66、67)(四)深讀元曲,合作探究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幾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出示課件69)(學生討論后回答。)學生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學生2: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令的最后兩句各自寫的是什么?(出示課件70)預設:“夕陽西下”點明了特定的時間,也照應了前文的“昏”字,屬于寫景鋪墊。“斷腸人在天涯”點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屬于卒章顯志。此句為全篇的主旨句。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出示課件71)(師生討論。)預設1:這首小令表現了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以表達的,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預設2: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五)課堂小結首小令我們已經學習完了,下面請你們概括這首小令的主題。(出示課件72)教師:要求一至兩名學生歸納,最后教師指正。預設: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蒼茫蕭瑟的夕照秋景圖,表達了游子長期漂泊異鄉的凄苦、惆悵之情。一起明晰這首小令的寫法,體會它的寫作特色。教師提示:靜景與動景相映。(出示課件73)預設:《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得益于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于動態中的“流水”,與處于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涂上一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