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9~2020年)_第1頁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9~2020年)_第2頁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9~2020年)_第3頁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9~2020年)_第4頁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9~2020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8湖北省松滋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9~2020年﹚目錄TOC\o"1-2"\h\z\u前言 1(一)自然環境 1(二)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1(三)規劃編制的意義、依據 1一、地質災害現狀及防治工作進展 2(一)地質災害現狀 2(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展 5(三)地質災害防治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7二、規劃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 8(一)規劃指導思想 8(二)規劃原則 9(三)規劃目標 10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總體部署 11(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 11(二)地質災害防治分區 13(三)防治工作總體部署原則與工作內容 13(四)防治工作部署 14四、地質災害防治主要任務 20(一)應急反應與處置系統的建設 20(二)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網絡體系及信息網絡建設 20(三)加強群測群防工作,落實分級分工負責制 21(四)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建設 21(五)地質災害風險區劃 21(六)積極籌措經費,加強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力度 22五、主要措施和對策 22(一)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法規體系 22(二)健全機構,分級管理 22(三)統一領導,加強部門協作 22(四)群測群防,群專結合 23(五)加強宣傳教育,普及防災知識 23(六)依靠科技進步,實施科學管理 23(七)積級爭取國家投資,實行開發性移民 24(八)協調規劃,落實防治經費 24前言(一)自然環境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山區,隸屬湖北省荊州市管轄,地跨東徑111°14′—112°04′,北緯29°53′—30°22′,南北長55km,東西寬77km,總面積2235km2。東接公安,南鄰湖南石門,西接五峰,北與枝江市毗鄰。全縣下轄老城鎮、新江口鎮、街河市鎮、萬家鄉、卸甲坪鄉、楊林市鎮、涴市鎮、劉家場鎮、王家橋鎮、八寶鎮、陳店鎮、沙道觀鎮、斯家場鎮、南海鎮、洈水鎮、紙廠河鎮等16鄉鎮和松滋經濟開發區,共計243個村,30個社區,總人口89萬人。松滋市交通十分方便,有四條主要公路,構成以市中心的四通八達,境內公路北過長江可連接318國道,宜黃高速公路,南下湖南可連接班人207國道,枝城至柳州鐵路縱貫南北,全縣所有鄉鎮均通公路,全縣各級公路通車里程1500km,鐵路63.5km、內河通航里程159km,形成以公路為主,水路、鐵路為輔的交通運輸網。(二)社會經濟發展概況松滋市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主要有紡織、食品、機械、電力、化工、煤炭、建材等。全縣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有煤、硫、硅、鐵、銅、鍺、錳、鉛、砂金及重晶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石、石灰石、耐火粘土、陶土等。煤礦分布在桃樹村、卸甲坪、劉家場境內,總儲量為2580萬噸。硫鐵礦分布在劉家場和卸甲坪鄉境內,總儲量為1600萬噸,僅銹水溝一處,儲量就達369萬噸。重晶石分布在卸甲坪、馮家窯、大巖咀、洈水、斯家場一帶,分布面積137平方公里,總儲量434萬噸。其它如白云石儲量200萬噸,石英石儲量5000萬噸,天然砂儲量8000萬噸。(三)規劃編制的意義、依據地質災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松滋市地質條件較復雜、降雨豐沛、各類礦山尤其是煤礦、磷礦、重晶石、石灰石礦等礦產分布較多、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等因素,造成地質災害發生種類多,集中分布在礦區和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區,地質災害災情重。科學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合理利用地質環境資源,避免和減輕致災地質作用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對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生態環境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1990年2月,地礦部、國家計委、國家科委聯合印發了《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根據該綱要精神,湖北省地礦局編制了《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規劃綱要實施10年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以及地質災害防治的需要,茲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和《湖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3~2015年)》、根據省國土資源廳鄂土資發【2007】111號文要求,編制《松滋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7~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為保證《規劃》的實時性和可行性,結合2009年湖北省松宜礦區礦山地質環境安全調查評價成果對《規劃》進行了修編。規劃對象為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地裂縫、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規劃期限基期2009年,近期至2015年;遠期為2016~2020年。一、地質災害現狀及防治工作進展(一)地質災害現狀松滋市地質災害較嚴重,且分布廣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鄉、道路、礦產、水利建設的發展,近年來發生的次數明顯增多,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明顯增加。《規劃》編制主要依據松滋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松宜礦區礦山地質環境安全調查評價以及近年來完成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等資料,截止2009年12月,市境內地質災害共計245處,其中,滑坡49處、地面塌陷117處、崩塌13處,不穩定斜坡57處、地裂縫9處。分布于全市11個鄉鎮內。市內地質災害以地面塌陷、滑坡、不穩定斜坡為主,崩塌、地裂縫次之,主要分布在劉家場鎮、卸甲坪鄉境內的松宜礦區范圍內。災害體總面積325.73×104m2,總體積2685.36×104m3,威脅6285人,威脅財產12283.8萬元。各鄉鎮地質災害分布見表1,主要特征分述如下:表1松滋市地質災害分鄉鎮統計一覽表鄉鎮名稱滑坡地面塌陷崩塌地裂縫不穩定斜坡合計總面積總體積威脅人數經濟損失(萬元)威脅財產(萬元)大型中型小型穩定性差穩定性較差穩定性好新江口鎮3000144.674416.3775961720013013南海鎮10004523.25169.633672265122104紙廠河鎮1000013.757.512015001001楊林市鎮20002417.6108.3118084.5022013卸甲坪鄉70002955757.7255498.51612315450劉家場鎮2711713935201139.011072.477392366.18803.54221751345215斯家場鎮40001522.8148.51930163.78041104洈水鎮0000666.927.61270.4116006006萬家鄉00000000000000000街河市鎮00000000000000000王家橋鎮00002262165045011002陳店鎮30003625.7583.25115094033105老城鎮100012212732202365101101八寶鎮00000000000000000涴市鎮00000000000000000沙道觀鎮00000000000000000合計4911713957245325.732685.3662858012283.89362001425944區內地質災害以中小型為主,其中小型199處、中型36處、大型9處。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劉家場鎮、卸甲坪鄉的松宜礦區范圍內。礦區多年大量煤礦、硫鐵礦、硫磺礦、高嶺土礦等礦山采礦,形成大面積采空區,加上區內巖溶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在內外營力共同作用下,致使地面塌陷、滑坡、地裂縫、崩塌等地質災害發育。因采空地面沉陷作用下,區內建筑物存在不同程度地變形破壞,巖溶泉(表層巖溶泉)存在流量衰減甚至斷流等現象。地質災害已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桎梏。其余地區地質災害以滑坡或不穩定斜坡為主,零星分布在河谷、水渠兩側或高切坡地段。根據區內地面塌陷的分布、發育規律及采空區分布特征,礦區范圍內發育有柳林沖、淹水淌、燈盞窩、石家灣、譚家洞等5處地面塌陷區,不完全統計,塌陷區內受威脅人數達1915人。表2松宜礦區(松滋市境內)地面塌陷區主要性狀統計表序號地面塌陷區名稱地面塌陷類型面積(km2)戶數威脅人數(人)威脅財產(萬元)1柳林沖地面塌陷區采空巖溶復合型6.3718975622682淹水淌地面塌陷區采空塌陷3.51492788343燈盞窩地面塌陷區采空塌陷0.59391785344石家灣地面塌陷區采空塌陷3.55653259755譚家洞地面塌陷區采空塌陷1.55763781134小計15.5741819155745從地質災害危害的嚴重性來看,受地質災害危害最重的是劉家場鎮、卸甲坪鄉,共計發育地質災害體210處,占總數的85.71%。受地質災害直接威脅人數達4472人,威脅財產10416萬元。另外礦區長期疏排水造成區內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嚴重污染的礦坑水未經處理直接向河流排泄,導致區內主要河流嚴重污染,水質惡化,沿岸數萬居民生產生活用水困難。我市地質災害體現狀條件下穩定性差142處,穩定性較差59處,穩定性好44處。多數地質災害點處于不穩定狀態或潛在不穩定狀態之中,在降雨、人工切坡、采礦、地震等因素作用下很可能復活形成災害。總體而言,松滋市地質災害具有分布相對集中的特點,主要分布在松宜礦區劉家場境內,地質災害與人類工程活動緊密,且有日趨嚴重之勢,單個災害體造成的威脅與危害越來越大,是我市地質災害防治的重中之重。人類工程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具有威脅大、穩定性差,呈逐年加劇的趨勢。(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展1、宣傳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與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與政策自2001年以來,市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局分別采用廣播、辦培訓班和印制宣傳手冊等多種形式,貫徹落實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地質災害防范知識,全市鄉鎮以上的領導干部大多參加了培訓班學習,村組負責人均有宣傳手冊。2、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與運行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首先是依靠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加強領導,形成了政府負責、部門配合、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其次,科學防治,建立群測群防機制。每年在汛前和汛期,對全縣地質災害點開展了三次巡查,逐點落實了監測和防治責任,每一個地質災害點都落實了分管領導、責任人和監測員。隨時向各級政府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和科學依據。建立了聞險必動的快速反應機制,災情一旦發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趕赴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制定防災措施。3、地質災害監測網(點)建設與預報根據地質災害發育現狀危害程度,制定了防災預案。市鄉兩級政府、國土資源部門和防治責任單位都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主要領導親臨現場,查看險情,組織排險和指揮救災工作,市政府每年在汛期到來之前,專文發布實施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市人民政府與各鄉鎮人民政府簽訂了《松滋市重點地質災害監測點監測責任狀》。同時鄉鎮與各防治單位層層簽訂監測防治責任狀,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防汛抗災的主要內容,納入安全生產管理的主要內容,納入目標責任制考核的主要內容。截止到目前,市內地質災害監測以群測群防為主。主要采用設樁、砂漿貼片和固定標尺進行地裂縫相對位移監測,人工巡視滑坡體內的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筑物的各種微細變化(房屋裂縫墻面貼紙、泉水動態變化、動物異常等)。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為各地災點制定了避災線路圖,使地質災害危害、危險區村民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地質災害點由各鄉、鎮所轄村組指派專人監測,村組負責人為監測預警第一責任人,監測組成員為受地質災害危害或威脅的居民或村民,10~15天監測一次,雨季(天)采用不定時監測方法,一般按降雨強度大小安排監測時間,發現險情及時上報。4、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應急治理工作情況近年來,市內積極開展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開展應急調查工作,查明了主要地質災害的類型、數量、分布規律及發育程度,對成災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防治建議和措施(表2)。對每一個險段,國土資源局都以書面形式向鄉(鎮)人民政府提出防治建議措施,并督促落實,有效保護了人民群眾財產安全,避免了人員傷亡。遇有地質災害發生時,及時邀請專業隊伍進行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并及時上報省市各級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完成對突發地質災害的綜合防治工作。5、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為了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市委、市政府及國土資源部門多次召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要求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監督管理:(1)根據市委、市政府要求,各鄉鎮和市直部門,要從實踐“三個代表”的高度,認識和把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堅定不移地落實各項工作制度,特別是領導責任制。在汛期,鄉鎮和國土資源部門要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堅持24小時值班,保證信息暢通。(2)有關部門和責任人認真落實年度預案,加強巡查和監測力度,防患于未然。鄉鎮和部門要對照市政府發布的地質災害年度預案,認真檢查,逐項落實。鄉鎮要定期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點開展拉網式的巡查,做到心中有數。對已經發現的地質災害點,都必須落實一名分管領導、責任人和監測員,要定期監測,做好記錄,并按規定報告。6、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普及市委、市政府要求新聞和宣傳部門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宣傳,著重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采用形式多樣方法,加強相關的地質災害科普知識宣傳,提高了廣大群眾防災救災意識,重視、關心和保護地質環境、預防地質災害的意識不斷增強。(三)地質災害防治面臨的形勢與挑戰在地質環境管理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我市雖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上級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松宜煤礦礦區地質災害較多,以地面塌陷、崩塌、地裂縫、滑坡為主,區內建筑多存在不同程度變形破壞,災害點多集中分布,危害較大;二是受人類工程活動影響,特別是修路、切坡建房等工程活動導致中小型滑坡、不穩定斜坡較為頻發,危害較大,急需立項進行治理。1、地質災害點潛伏重大隱患,監測預警及防治工作任重道遠市內地質災害防治基礎工作薄弱,監測網絡不完善,需要真正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和預警體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還需要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多數災害點地形復雜,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監測工作難度大,地質災害防治的投入機制還不完善,各級政府還沒有將防治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防治資金來源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有些地質災害點監測不到位,記錄不全,有的甚至沒有監測。少數地方對于監測、報警、人員疏散方案、財產轉移措施、上報等預警系統還沒有真正建立。對重大災害點實施長期監測、勘查、治理任重道遠。2、礦山環境日趨惡化,民事糾紛不斷,亟待解決市內由于采礦導致的地質災害點較多,個別災害點嚴重危脅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礦區的正常采掘,地質環境日趨惡化。部分礦主急功近利,大量開采礦井的保安礦柱,誘發地面變形,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在對礦山管理方面,重頭輕尾,部分礦山企業在資源枯竭的情況下,未經國土資源部門批準,擅自閉坑,導致因采礦而誘發的地質災害的處理工作難度大。松宜礦區(松滋市境內)礦山環境地質問題頻發,地質災害嚴重制約區內社會經濟發展,松宜礦區發育有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地裂縫、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點191處,威脅人口達4318人,威脅財產10360.5萬元。礦山發生地質災害多會影響或危及當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3、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處置任務繁重,技術支撐薄弱松滋市地質災害數量較多,不僅加大了防治工作的難度,也造成了防治責任不明,工作經費難以落實,給地質災害防治監管、巡查、搶險帶來重重困難。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處置任務繁重。市里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市以下幾乎沒有專業對口的技術人才,應急處理、快速反應能力差,每次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均要請相關的專業技術隊伍進行。這樣不但加大了應急調查的成本,而且有時還會因調查人員不能及時到達現場而拖延應急處理措施的決策和實施。4、已有地質災害隱患點較多,各類工程活動不斷引發新的地質災害,監管難度不斷加大采礦、城建、道路、水利等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增多,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經常發生,且呈加重趨勢,在經濟建設活動中需要規范人類工程活動,工程選址時不考慮地質環境條件,將工程或居民點選在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地方。在建筑、修路、修建大型水渠、開礦等工程建設中大量開挖坡腳,推土棄渣。在地質災害險區內進行采礦、削坡、炸石等活動屢禁不止。地質災害防治監管難度不斷加大,有待于進一步明確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社會性非常強的工作,需要調動多個部門和有關單位、群眾、甚至全社會的力量,這不是哪一級、哪一個部門能夠做到的,必須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和領導,進一步強化措施,才能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在實處。二、規劃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一)規劃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人口、資源、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以人為本,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效遏止地質環境惡化;從全市的實際情況出發,為保障社會經濟發展,以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為重點,以群測群防為主要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為目標,保障社會穩定、可持續發展和小康目標的實現。(二)規劃原則1、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采取“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使消極被動的應急救災轉為積極主動的減災防災。2、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究實效的原則地質災害防治應緊密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將防治任務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計劃,與經濟增長步伐相協調,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做到“社會、經濟、生態”三大效益相統一。3、堅持統籌規劃,重點治理與一般監測相結合,量力而行、分步實施的原則分清主次,按輕重、緩急,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突破口上。優先安排基礎性工作、監測工作和城鎮重大地質災害點的治理,做到近期與長期結合、局部與整體兼顧。4、堅持各級政府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負責的原則市人民政府對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按照湖北省地質災害分級管理意見要求,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年度計劃和財政預算。市國土資源局負責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各鄉鎮負責鄉鎮轄區地質災害點的監測、報告及應急處置,建設、交通、水利等部門,按照各自分工職責做好本部門的地質災害防范工作。氣象部門要及時做好大氣降雨的監測工作,與國土局協作做好地質災害的預警。5、堅持技術創新原則與專業技術隊伍、大專院校聯合,堅持技術創新,使災害防治工作實現其科學性、可操作性與最小風險、最大效益的有機結合,并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6、堅持誰引發誰治理,誰受益誰籌資的原則對于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堅持誰誘發誰治理;對于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堅持誰受益誰籌資以及按管轄權限各級財政共同資助的原則。(三)規劃目標1、總體目標初步建成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匹配,以非工程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的防災減災體系。使地質災害防治從過去分散的、被動應急的狀況,轉變為有組織的、專門的、主動的和有預見性的工作。2、近期目標(2009~2015年)建立比較完善的市、鄉(鎮)二級行政管理部門地質災害監督管理體系,使整個管理工作形成有法可依、上下有序、步調一致、協同作戰的局面。進一步完善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網,初步建立松宜礦區地質災害群專結合的監測網絡。健全分級管理責任制,確保每一個地質災害隱患點落實到責任主體和責任人。近期以松宜煤礦區(松滋市境內)內地質災害和區外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為重點,進行綜合防治。多方籌措資金對破巖洞危巖體、鷹咀垴崩塌、三望坡村一組危巖體等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工程治理;組織卸甲坪村3組滑坡、俞家巖危巖體、黃木崗危巖體、柳林沖、淹水淌地面塌陷區等重大災害體內居民的搬遷避讓工作;建立重大地質災害點及譚家洞、燈盞窩、石家灣、柳林沖、燈盞窩等地面塌陷區變形位移專業監測網絡。加強礦山恢復治理備用金的管理和使用,加強閉坑礦山的地質環境治理工作。通過本階段工作,到2015年,使松宜礦區地質災害日趨嚴重的局勢得到有效控制。3、遠期目標(2016~2020年)全面完善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和監督管理體系;全面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和專業監測體系,建成松宜礦區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系統;積極籌措資金,對南海鎮牛食坡村1組黃家沖滑坡、斯家場鎮旗林村3組滑坡、老城鎮義和村4組滑坡等3處滑坡進行工程治理,消除隱患;對松宜礦區譚家洞、石家灣、燈盞窩地面塌陷區居民進行搬遷。通過本階段工作,使我市人為誘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頻率有明顯降低,突發性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有明顯減少,社會廣大公眾防范地質災害的意識明顯增強。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總體部署(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根據《湖北省地質災害規劃》,松滋市屬于“鄂中低山區以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為主的地質災害較易發區”,本規劃中的易發程度分區為市內各地相對易發程度。為了便于地方政府了解各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以鄉鎮為基本單位,考慮地質災害發育環境和發育強度兩個方面,根據環境指數(H)和強度指數(Q)來確定地質災害易發指數(I),利用地質災害易發指數綜合衡量地質災害易發程度高低,劃分出地質災害高易發鄉鎮(I≥0.05)、地質災害較易發鄉鎮(0.05>I≥0.02)。根據《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3~2015年)中劃定的易發分區,松滋市屬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因此各鄉鎮地質災害易發程度最低是低易發區。其中,環境指數(H)根據地形地貌(0.5)、地層巖性(0.1)、地下水(0.1)、地質構造(0.1)和人類工程活動(0.2)各因子權值通過專家打分來確定(環境指數<1);強度指數(Q)由采用單位面積內地質災害點發育個數確定,其單位為個/km2;易發指數(I)=環境指數(H)×強度指數(Q)。地質災害易發指數見表4。1、地質災害高易發區(A)該區包括劉家場鎮、卸甲坪鄉,總面積370.68km2,占全區面積的16.59%,區內地形起伏大,為構造侵蝕剝蝕、溶蝕低山丘陵地貌,地面平均坡度大,溝谷切割深,地下水豐富,地層巖性主要為志留系~三疊系系碳酸鹽巖、碎屑巖,人類工程活動主要為采礦、修建水渠、開挖及公路切坡等,區內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突出,地質災害較為頻發,分布較集中,是各種地質災害多發區。表4松滋市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表序號鄉鎮名稱鄉鎮面積(km2)災害點(個)強度指數(Q)環境指數(H)易發指數(I=H×Q)易發程度1新江口鎮9640.0420.80.033中易發鄉鎮2南海鎮176.0250.0280.70.020中易發鄉鎮3紙廠河鎮10610.0090.70.007低易發鄉鎮4楊林市鎮12240.0330.80.026中易發鄉鎮5卸甲坪鄉103.780.0770.80.062高易發鄉鎮6劉家場鎮266.98670.2510.70.176高易發鄉鎮7斯家場鎮95.350.0520.50.026中易發鄉鎮8洈水鎮277.0260.0220.70.015低易發鄉鎮9萬家鄉6500.0000.50.000低易發鄉鎮10街河市鎮81.0400.0000.50.000低易發鄉鎮11王家橋鎮156.9920.0130.60.008低易發鄉鎮12陳店鎮152.9560.0390.60.024中易發鄉鎮13老城鎮11420.0180.60.011低易發鄉鎮14八寶鎮15900.0000.60.000低易發鄉鎮15涴市鎮19400.0000.60.000低易發鄉鎮16沙道觀鎮6900.0000.50.000低易發鄉鎮(注:松滋經濟開發區計入新江口鎮統計)2、地質災害中易發區(B)該區包括新江口鎮、南海鎮、楊林市鎮、斯家場鎮、陳店鎮,總面積642.27km2,占全區面積的28.74%。區內地形地貌復雜程度中等,為丘陵崗地地貌區,局部地面坡度較大,地下水較豐富,人類工程活動強烈,誘發的地質災害較多,為地質災害中易發區。3、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該區包括紙廠河鎮、洈水鎮、萬家鄉、街河市鎮、王家橋鎮、老城鎮、八寶鎮、涴市鎮、沙道觀鎮,總面積1222.05km2,占全區面積的54.68%,分布于低山丘陵向長江過渡的丘陵崗地區、松滋河沖積平原區,地質災害發育較少,為地質災害低易發區。(二)地質災害防治分區1、分區原則根據鄉鎮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為便于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監督管理,分區控制范圍以鄉鎮行政區為準。2、防治分區根據上述分區原則,將地質災害防治劃為16個區,其中重點防治區為2個,次重點防治區5個,一般防治區9個。=1\*ROMANI、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1\*ROMANI)重點防治區包括劉家場鎮、卸甲坪鄉。重點防治區內地質災害發育,主要為采礦所誘發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建筑物變形及地裂縫等,危及附近居民及礦山安全。因此,本區應重點做好礦山開采與礦區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和諧發展,對于重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加強監測防治力度。=2\*ROMANII、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2\*ROMANII)次重點防治區包括新江口鎮、南海鎮、楊林市鎮、斯家場鎮、陳店鎮。在次重點防治區內,重點做好地質災害點的監測,同時應加強國土、城鎮、道路、水利等方面的規劃,盡量減少人類工程活動誘發地質災害,把地質災害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影響降到最低,使地方經濟得到穩定可持續發展。=3\*ROMANIII、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3\*ROMANIII)一般防治區包括紙廠河鎮、洈水鎮、萬家鄉、街河市鎮、王家橋鎮、老城鎮、八寶鎮、涴市鎮、沙道觀鎮。在一般防治區內,在地質災害點的監測基礎上,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調查。(三)防治工作總體部署原則與工作內容1、部署原則防治工作總體部署要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區域展開、重點突破”的原則,劃分防治區,分清主次、輕重、緩急,針對不同防治區有的放矢,分步實施。2、工作內容(1)根據已掌握的地質災害分布情況,建立監測網絡,包括專業監測網絡和群測群防網絡,走群專結合的道路;(2)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嚴格審批程序,切忌走過場,力爭避免人為誘發新的地質災害,降低建設項目免遭地質災害危害的風險;(3)積極推行礦山環境評價制度,嚴格執行新建礦山準入條件,對不符合建設條件和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又無條件采取措施予以避免的新建礦山,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4)堅持治理與礦山開采相結合的原則,對威脅礦山安全的重大地質災害進行治理,恢復礦山生態環境;(5)加強對公路、水利等工程建設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監管力度,降低工程建設引發地質災害的危險;(6)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力度,采取形式多樣、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地質災害知識、防災常識、法律法規、經驗教訓、典型案例等內容的宣傳;(7)開展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研究致災地質作用活動程度與社會經濟易損程度,分析地質災害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評價地質災害風險程度與地區差異,為國土開發和地區經濟布局提供科學依據;(8)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工程治理,扶持典型范例,進行監測預警防治示范點建設;(9)多渠道籌措資金,結合有關移民扶貧政策,將地質災害搬遷部分納入移民搬遷范圍,爭取移民資金;(10)對監測資料及時進行收集、整理分析與上報,并根據監測成果調整監測重點、搬遷避讓規劃。(四)防治工作部署根據不同防治區的地質災害特點及防治工作進展情況,有所側重地部署工作。地質災害點的防治工作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結合經濟損失和對各類工程建筑的破壞情況,將穩定性差、威脅人口多或預估經濟損失較大和影響工程設施正常運行的災害點,實施監測預警、搬遷避讓、應急勘查治理。1、監測預警(1)群測群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突出“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防治方針,依靠人民群眾建立完善的以群測群防地質災害防災預警體系。對一般地質災害危險點,應落實監測責任人,并由專業人員向當地群眾傳授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知識,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群測群防網絡。合理控制和規范人類生產活動,采取綜合措施防止地質環境惡化和破壞,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各類地質災害的發生。群測群防主要有貼片法、埋樁法、埋釘法、上漆法等監測方法。監測內容一般包括裂縫變化情況,坡面滾石、掉塊、地裂縫、地陷、泉水水色及水量的變化、地動、地音、建筑物位移、房屋墻體開裂等。平常5天監測一次,雨季或災害體變形明顯時加密監測,1天監測一次,并及時向相關部門匯交監測資料,便于分析監測資料,預測災害發展趨勢。另外,積極宣傳組織當地居民對各自房屋進行長期簡易變形監測,監測方法同上。將全市范圍內的所有災害點均納入群測群防范疇,共需布設226個群測群防點(附表6),1000元/點.年,11年共需248.6萬元群測群防經費。(2)專業監測地質災害專業監測主要是對穩定性差、危脅人口多或預估經濟損失較大和嚴重影響工程設施正常運行的災害點進行系統的監測,對于實施重點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充分了解災害點的分布發育情況,合理確定監測內容,采用專業監測與簡易監測相結合的方法。專業監測主要采用水準儀等進行地面變形、位移監測。針對穩定性差、危脅人口多或預估經濟損失較大和嚴重影響工程設施正常運行的災害點進行系統地地面位移變形專業監測,主要采用全站儀觀測法、GPS地表位移監測法;另外,還應加強監測點地面宏觀巡視和井下各類變形、位移的觀察和監測。現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危害性大小及防治區劃,全市重點監測災害點19處,其中省級監測點5處(專業監測),市級監測點12處,鎮級監測點2處,市級、鎮級監測點為群測群防加密觀測。逐步在重點監測點點內安裝變形儀、伸縮器、警報器等預警裝置。全市境內擬布設專業監測點15個。5處省級監測點為鷹咀垴地裂縫、卸甲坪3組滑坡、卸甲坪4組滑坡、卸甲坪5組滑坡、荊松-胡家臺村滑坡。松宜礦區塌陷區建立10個地面變形專業監測點,主要位于柳林沖、譚家洞、燈盞窩、石家灣、淹水淌地面塌陷區內,監測費用以3萬元/點.年計。全市重要監測點及專業監測預計為684萬元(附表3)。(3)氣象預報預警利用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對地質災害進行氣象預報預警,推動地質災害預報工作的開展,根據宜都地質災害發育現狀,氣象預報預警的主要工作內容及建設費(表5)如下:=1\*GB3①購買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服務系統1套=2\*GB3②建立雙要素自動氣象站2套(重點監測點建站)=3\*GB3③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服務系統運行費11年(2010年到2020年)。表5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費用概算序號名稱及規格單位數量單價(萬元)服務年限小計(萬)1購買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服務系統套13-32雙要素自動氣象站套21.3-2.63雙要素自動站通訊費站.年20.3116.64地質災害氣象監測網信息接收處理系統運行費年-311335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警報系統、分發系統運行費年-211226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警報產品分發系統運行費年-11111合計:78.2氣象預報預警能較為準確地預報地質災害發生,通過電視廣播、手機短信、電話傳真或互聯網及時發布氣象監測預報信息,對于警報狀態的災害點,立即啟動應急反應與處置系統,準備搶險救災,從而有效地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免受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2、搬遷避讓搬遷避讓工程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最有效、最經濟的減災工程,通過將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口與財物轉移到安全地帶,從而有效地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不受損失。實施搬遷避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為那些地表變形嚴重、穩定性差、直接危害人生安全的地質災害點,搬遷避讓要求在當地政府統一組織領導下,與礦區地質環境綜合整治、小城鎮建設和扶貧開發相結合,在搬遷避讓工程具體實施中要根據動態監測情況和新生危險點,進行調整,逐年實施。對交通不便、人居分散、偏遠貧困的貧困農戶,要給予適當扶持,選擇環境較好的地方,建設集中居住區。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情況和松滋市經濟承受能力,結合有關移民政策,爭取移民資金,按照量力而行、輕重緩急的原則進行。近期對柳林沖、淹水淌2個地面塌陷區內1034人(表6)逐年實施搬遷避讓。計劃于2015年以前對黃木崗危巖體、俞家巖危巖體、卸甲坪村3組滑坡、馬頭山滑坡、三望坡村4組滑坡等5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的266人進行搬遷,搬遷費用455萬元(見附表4)。近期共計搬遷2181人,總費用1645萬元。遠期對卸甲坪鄉卸甲坪1組滑坡、卸甲坪5組滑坡(421087010004)、劉家場鎮三堰淌村5組滑坡24人進行搬遷,搬遷費用約為45萬元。逐步對燈盞窩、石家灣、譚家洞地面塌陷區內881人(表6)逐年實施搬遷避讓。遠期搬遷費用共945萬元。表6松宜煤礦區(松滋市境內)地面塌陷區搬遷統計表序號塌陷區名稱面積(km2)戶數人數威脅財產(萬元)分期搬遷經費(萬元)1柳林沖地面塌陷區6.271897562268近期9452淹水淌地面塌陷區3.5149278834近期245小計=SUM(ABOVE)9.78=SUM(ABOVE)238=SUM(ABOVE)1034=SUM(ABOVE)3102=SUM(ABOVE)11903燈盞窩地面塌陷區0.5939178534遠期1954石家灣地面塌陷區3.5565325975遠期3255譚家洞地面塌陷區1.55763781134遠期380小計5.691808812643900合計15.474181915574520903、重大隱患點治理重大隱患點治理主要是對危害大、實施搬遷避讓困難的危險性較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擋、削等工程處理,從而減輕或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按照量力而行、輕重緩急的原則,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勘查治理(詳見表7)。近期治理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為劉家場鎮破巖洞危巖體、鷹咀垴崩塌、龍坑子危巖體、三望坡村1組危巖體,卸甲坪鄉東壁巖滑坡等5處災害體,治理費用約2900萬元。遠期擬對南海鎮牛食坡村1組黃家沖滑坡、斯家場鎮旗林村3組滑坡、老城鎮義和村4組滑坡等3處災害體進行工程治理,治理費用1600萬元。松宜礦區采礦所形成的棄渣(矸石山)堆積體穩定性較差,時有塌滑現象產生,待松宜礦區礦山閉坑后,需對穩定性差、較差的堆積體(共計26處,見附表6)進行工程治理或生物治理。預計需費用約1500萬元。遠期共需治理經費約3100萬元。表7松滋市擬工程治理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特征一覽表編號鄉鎮名稱面積(104m2)體積(104m3)穩定性防治措施費用估算治理分期421087020009劉家場鎮破巖洞危巖體0.180.9差爆破清方、錨固700近期421087020002劉家場鎮鷹咀垴崩塌0.142.1差爆破清方、排水400近期421087020004劉家場鎮三望坡村1組危巖體0.57.5差爆破清方、素噴混凝土、排水600近期421087020010劉家場鎮龍坑子危巖體0.0350.7差爆破清方、素噴混凝土、排水400近期421087010003卸甲坪鄉東壁巖滑坡8120差抗滑支擋、排水800近期421087010038南海鎮牛食坡村1組黃家沖滑坡13.2132差抗滑支擋、排水600遠期421087010034斯家場鎮旗林村3組滑坡12.562.5差抗滑支擋、排水400遠期421087010043老城鎮義和村4組滑坡18270差抗滑支擋、排水600遠期4、防治工作經費概算與效益分析(1)防治工作經費概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共需資金9600.8萬元,其中近期需投入5132.3萬元,遠期需投入4468.5萬元(詳見表8)。表8松滋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概算表項目金額(萬元)項目金額(萬元)一、近期防治工作經費5132.3二、遠期防治工作經費4468.51、監測預警587.31、監測預警423.52、搬遷避讓16452、搬遷避讓9453、地質災害勘查治理費29002、地質災害勘查治理費3100合計9599.7注:氣象預警列入近期監測預警費用(2)效益分析據統計,目前全市受地質災害影響達6285人,威脅財產12283.8萬元。到2020年共投入9600.8萬元,可有效地減少由于地質災害發生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合理利用地質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而且還能體現黨和政府對人民的關心,有利于社會安定,社會穩定可持續發展。四、地質災害防治主要任務(一)應急反應與處置系統的建設建成以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主體,地方專業隊伍協同作戰的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配置必備的應急設備,每年汛前對防災預案中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險情巡查,汛中加強監測,汛后進行復查,發現險情和接到險情報告能在最短的時間趕到現場,進行險情鑒定,制定應急處理方案。(二)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網絡體系及信息網絡建設補充完善松滋市地質災害數據庫系統,與全省地質災害數據庫系統聯網合并。并逐年完善地質災害空間數據庫,對新發現的地質災害點應及時納入數據庫,使得地質災害信息管理系統化、規范化,并通過互聯網提供包括地質環境狀況、地質災害歷史和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危險性、可能危害對象等主要地質災害信息。(三)加強群測群防工作,落實分級分工負責制對于威脅生命安全的地質災害點,通過發動廣大群眾,在專業隊伍的指導下,適時進行監測,一旦遇險便搬遷避讓。建立以電話為主要通訊方式的群測群防監測預報網絡,實現以市國土資源局為信息收集、處理中心,鄉(鎮)國土資源所為信息中轉站,村委會為具體實施對象的分級星狀網絡監測預報和應急處理系統,對確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全部落實到人,統一監測,分級管理。對重大隱患點還應作好防災預案,一旦出現險情,及時啟動。監測點按地理位置、危害輕重劃分級別,分級管理,下級對上級負責,明確職責,層層把關。針對礦產資源開發、公路、水利和城鎮建設中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突出的問題,嚴格執行有關地質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堅持“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加大國土資源部門對其它部門的監管力度。(四)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建設建立由標準氣象觀測站、重大級以上地質災害監測點雙要素自動氣象站和天氣雷達站組成地質災害氣象監測網絡系統,實時對氣象監測資料進行采集和處理;建立地質災害氣象資料庫,根據歷史地質災害資料和氣象資料,分析地質災害時空分布和發育規律,確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域和易發時段,明確重點監測預警的對象;根據地質災害時空分布特點、降水時空分布特點、地質災害和降水相互關系分析,確定誘發地質災害降水指標體系,考慮前期降水強度和累積降水量,預報未來降水量及其強度、持續時間,預報區域或重點監測點地形地貌因素、地質因素(巖石層性、植被覆蓋、穩定度狀況),建立地質災害成災與降水因子的概念模型和統計分析模型,確定地質災害預警等級,建立地質災害長、中、短期分析預報系統;建立氣象預報信息制作與發布系統,通過電視廣播、手機短信、電話傳真或互聯網及時發布氣象監測預報信息,對于警報狀態的災害點,立即啟動應急反應與處置系統,準備搶險救災。(五)地質災害風險區劃開展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研究致災地質作用活動程度與社會經濟易損程度,分析地質災害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評價地質災害風險程度與地區差異,為國土開發和地區經濟布局提供科學依據。(六)積極籌措經費,加強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力度爭取國家補助扶持,地方財政自籌及礦山企業出資等多種方式籌措資金,與水利部門協作,積極配合敦促進行小南河灌渠及漢江岸坡防護工程的實施。按照量力而行、輕重緩急的原則,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搬遷和勘查治理。同時,根據動態監測情況和新生危險點,及時調整災害點整治順序。五、主要措施和對策(一)加強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現階段要以國家已有法律、法規和地方法規作依據,以法促管,以法促治。同時要把法制建設放在首位,本著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加大執法力度。(二)健全機構,分級管理嚴格貫徹執行有關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湖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加強領導,確保規劃實施。建立以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統一協調和組織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設置地質環境管理機構,并規定其管理職責。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認真落實中央關于環境保護的基本方針政策,全面履行職責,開拓創新,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三)統一領導,加強部門協作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會同水利、氣象、交通、城建、民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