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經濟發展研究國內外文獻綜述8500字】_第1頁
【林下經濟發展研究國內外文獻綜述8500字】_第2頁
【林下經濟發展研究國內外文獻綜述8500字】_第3頁
【林下經濟發展研究國內外文獻綜述8500字】_第4頁
【林下經濟發展研究國內外文獻綜述85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林下經濟發展研究國內外文獻綜述目錄TOC\o"1-2"\h\u27814林下經濟發展研究國內外文獻綜述 130581國外研究綜述 17428(1)農林復合經營的概念研究 110526(2)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研究 125167(3)農戶林下經濟經營效率的實證研究 23053(4)農林復合經營效益和發展措施的研究 216502國內研究綜述 23067(1)林下經濟經濟概念和理論依據的研究 319078(2)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及文獻研究 422053(3)林下經濟效益評價方法的研究 432633(4)農戶選擇林下經濟模式的影響因素研究 531002(5)有關林下經濟發展措施的研究 6237583文獻評述 727548參考文獻 71國外研究綜述國外對林下經濟的研究比較薄弱,不是用“林下經濟”的概念,而是用“農林復合經營系統”、“生態林業”等類似概念來研究林下經濟。(1)農林復合經營的概念研究“農林復合經營農林業”的概念是King和他的團隊于20世紀70年代在國際農林委員會上首次提出的。美國農業生態學家約翰·奈爾于1977年對此作了補充說明,他認為:農林復合系統的建立可以促進土壤養分、水分及微生物的良性循環;提高作物產量;減少病蟲害發生。Nair(1996)和其他專家和學者進一步完善了“農林復合經營”的概念,他們認為農林復合經營實質上是土地資源的利用和管理系統。此后,環境評價理論發展迅速,并逐漸應用到各個研究領域。后來,“林下經濟”的概念在理論應用中成長起來。(2)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研究Bertonmen(2003)認為農林復合經營模式是必要的,以玉米速生林為例,玉米速生林的產量遠遠高于單株玉米或速生林。但是,目前國外關于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研究成果并不很多,而且大多數都是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很少涉及生態、社會學以及生態學等領域。本文從生態經濟學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帕勞(2006,Palau)和阿加尼亞(2006,Hagatna)把重點放在林下養殖上,同時開展林雞業務。通過對相關效益的比較分析,發現這種復雜的復合經營模式具有很高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國外對林下經濟的研究最早不是為了經濟收益,而是更注重綜合效益。”隨著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逐漸將注意力轉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國外對林業發展的研究與以往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的研究有所不同。(3)農戶林下經濟經營效率的實證研究根據HuberR(2015)研究,瑞士中部山區的家庭農場經歷了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分布的結構性轉變。根據對家庭農場增長意愿的實證分析,影響農戶經營效率增長意愿的主要因素有:農業規模的相對變化,農場的沉淀成本,農場和農場規模的多樣化。Cortez-ArriolaJ(2015)強調,農業資源稟賦和資源使用策略的差異決定了農戶家庭農場類型多樣性,也就是生產規模和密度。通過建立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發現,農戶特征變量與經營模式顯著負相關。此外,人力資本水平也顯著地影響農戶家庭農場的生產率。通過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從勞動力靈活性、低成本和內部資源利用等方面分析了農業創新的必要性及措施。XiaoE(2015)構建了一個基于非參數DEA方法的農戶個體經營效率評價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利用10家家庭農場的家庭農場進行了驗證驗證性分析分析了影響家庭農場效率提升的因素,為家庭農場的合理發展提供了建議。BalezentisT(2014)根據農業層面會計網絡的數據,研究了立陶宛家庭農場林下經濟的經營效益,聚類分析顯示,生產補貼可能對效益產生負面影響,并認為立陶宛農業政策應側重于提高家庭農場作物的效益。(4)農林復合經營效益和發展措施的研究國外對農林復合經營發展措施的研究大多針對不同的農林復合經濟模式采取相應的措施,對農林復合經營發展措施缺乏宏觀和系統的把握。馬西莫(Marcia,2009)認為,公司與農民農林復合經營是發展農林復合經營的途徑之一。就社會效益而言,有學者提出,“林下經濟的出現可以消耗大量的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解決解決問題林業工作者過多的問題,解決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林下經濟是當前轉變林區剩余勞動力的最有效途徑。”現代科學家“在林下經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再停留在較為籠統的理論層面,而是在數據研究方面,借助現代計算機科級等技術,為林下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然而,“林下經濟”是一個現代化的概念,相關的研究還停留在理論層面,“學者們對林下經濟的研究還不能與實踐相結合,理論比實踐更重要,很少有研究能與實踐相結合,使得林下經濟的發展仍然十分緩慢,對未來林下經濟的發展非常不利。”但是,目前我國對這一問題還沒有進行過深入系統的分析和探討,因此,如何促進林農參與林下經濟活動,要想發展林下經濟,不能紙上談兵,要把林下經濟發展得更好,就必須把林下經濟落到實處。2國內研究綜述早在上20世紀50年代,我國就出現了關于林下經濟的相關文獻,國內對林下經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基礎理論、現狀、發展經營模式、效益評價、影響因素和發展措施上。(1)林下經濟經濟概念和理論依據的研究1951年,廣西大學經濟作物研究所工作總結記載了“林下經濟的培育與利用”,是現存文獻中最早提及“林下經濟”的文獻。1987年,《廣西省寧明縣峙浪鄉信用社幫助農民發展經濟作物和林副產品生產》一文成為新中國第一篇涵蓋林下經濟研究的文章,開創了研究的先河。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廣西林學會的指導下,開展了關于林下經濟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探索活動。此后,國內有關學者相繼展開了這方面的研究。陳成基(1988)開始討論林下竹蓀種植,張植澤(1988)進行了林下蘑菇種植的研究,沈興儒(1993)嘗試了“杉木林下間種白術”,在這一時期,研究的重點不是林下經濟,研究的內容只涉及林下種養殖技術,研究的模式也只涉及林下種植,如單一生產模式的培育等。仲崇璽(2003)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歸納出“林下經濟”的概念,探索林下經濟的特定應用,但沒有詳細說明其含義。趙英辰等人(2006)提出,要以林地資源及其生態環境為基礎,以生產經營循環經濟為導向,收集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食用菌資源等,實施林下種植養殖項目。劉春林等人(2009)將其稱為“生態林業”或“綠色農業”,并認為林農復合經營是在開發和利用林地資源的基礎上,通過生產要素的組合,兼顧其他產業發展的一種穩定、高效和良性循環的經營方式。近年來,國外學者對林農復合經營進行了大量研究。林農復合經營不僅可以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民收入水平,而且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南方地區,林下經濟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賈治邦(2011)提出,林下經濟是指基于森林資源和森林生態發展林下種植業、種植業、采伐業和森林旅游業。吳家學(2011)提出,林下經濟是指以現有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權優勢為基礎,依托林冠下林下種植獨特的生態環境,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農牧業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高兆蔚(2012)認為,通過發展特色森林資源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非木質產品加工業、森林景觀娛樂業,建設林牧漁業綜合體,促進林下經濟向集約化、規范化、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實現經濟增收目標。張揚南(2013)提出,要加強林地資源、森林資源建設。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構建林下種植、種養、林收、森林森林旅游業的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實現農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協調發展。李丹等人(2014)認為,林業經濟是以林地生態環境為依托,林冠下森林、農牧項目的復合型經營。袁軍(2015)從生態學理論、經濟學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對林下經濟進行了理論分析,他認為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不僅限于林下空間,還包括采伐原木以外的所有森林生態系統工作范圍。王振江(2012)認為,林下經濟是指圍繞林業生態建設而產生并形成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方式和產業化形態,它具有集約化程度高、經濟效益好、生態效益明顯等特點。陳幸良等人(2018)提出,林下經濟是以森林、林地及其生態環境為依托,堅持可持續經營原則,以復合經營為特征的生態友好型經濟。劉世清(2013)認為,林下經濟是指通過合理規劃與布局,充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采用先進科學技術,開展多種經營,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鏈和林業產業化鏈條。這些都屬于林下經濟范疇。周明亮(2019)指出,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依托林地、森林資源資源共享森林森林生態環境,以科技為支撐,發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林下采集業、循環相生旅游等產業。(2)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及文獻研究林下經濟模式的選擇極為重要,關系到整個林下經濟發展是否具備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從2002-2020年我國林下經濟模式研究文獻,來源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2020年11月22日輸入檢索“林下經濟模式研究”,總計發文量為844篇。大概分為起步緩慢發展階段(2002-2010年)和快速發展階段(2011-2020年)。賈忠奎(2011)認為,林下經濟的產業模式可分為林糧模式、林草模式、森林藥物模式、林花模式、林果模式,林菌模式模式、林菜模式、林油模式、林禽模式、林下特種禽養殖、林下特種經濟動物養殖等。林農工商復合經營模式也屬于其中一種。林農復合經營模式有兩種:一是以林木為主進行農林間作;二是以林副漁綜合開發為基礎的林業與漁業相結合的新型經營方式。李金海(2013)在調研北京市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時指出北京市要結合自身優勢,林下休閑觀光旅游等林下發展模式,抓住重點,發揮林藥、林花、林木耳、森林林游“四種形態”的師范效應,帶動北京市林下經濟發展。李婭等人(2013)根據林下經濟生產方式將種植和養殖分為兩大類,林下養殖包括林草牧、林藥、林油和林菌,林下養殖包括林禽、林畜、林下特種和林下混養。陳靜等人(2014)認為,以林、地、水、熱相結合為基礎的林下經濟有多種選擇,并在南亞熱帶介紹了較為成功的“魚禽果樹生態林”模式。陳幸良等人(2018)認為,林下經濟包括林下種植、林內養殖、林下相關產品收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3)林下經濟效益評價方法的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分析法評價林下經濟模式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是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對于不同類型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其效益如何排序卻存在較大爭議。張明祥等(2013)提出了一種新的分析方法——主層次分析法。該方法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潘忠虎(2012)認為,在衡量林下經濟模式的效益時,不應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他提倡使用主要層次分析法(AHP)進行效益評價分析。劉虎(2016)和林秋吉(2019)分別選擇楊樹林和林藥試驗場進行采樣和測量,采用層次分析法分析法評價林下經濟綜合效益。利用數據包絡法來評價林下經濟模式的效率是另一種常用的研究方法。蘇瀟(2016)對長汀縣林下經濟發展進行了三大效益評價,分析了林下經濟對當地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影響,并利用DEA數據包絡分析法,選取了林地面積為投入變量,林業總產值等指標為產出變量,建立以資源利用率最大化為目標函數,綜合考慮各種約束條件下的模型,從而確定最佳決策單元,構建了長汀縣林下經濟模式指標體系,比較了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益。楊天琪(2016)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黑龍江林下種植的經濟效益進行了評價林下旅游并對黑龍江森工森林各行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此外,在次生林經濟的林下經濟中,還經常發現SOWT分析法法、灰色關聯法、主成分分析法法、成本效益法、凈現值法和方差分析法、因子分子法法等評價方法。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選用合適的方法。黃曉燕(2014)以模式選擇和優化為突破口,通過構建指標體系收集第一手資料,運用變異系數和DEA分析法,客觀評價三明市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徐鵬(2017)運用數學統計、數學模型、主成分分析研究、數據包絡分析等方法,對華東地區集體林區經濟發展效應、影響因素及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研究。(4)農戶選擇林下經濟模式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農戶視角林下經濟模式研究主要是通過分析農戶特征、資源稟賦、社會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對農戶意愿、對林下經濟偏好而進行的研究。單紅旭(2012)在安徽省金寨縣B村利用項目參與方法發展本村的林下經濟,“賦予”農民參與林下經濟項目所有方面的能力。韓鋒(2015)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洛倫茲曲線擬合和基尼系數計算分析了林下經濟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劉亞萍(2014)以湖南長沙為樣本,通過問卷調查獲取數據并運用結構方程建模法,探討了家庭特征變量與林下經濟經營決策之間的關系。靳雅棋(2016)分析了發展林下經濟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認為發展林業經濟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突出。黃佳(2016)在對影響林下經濟模式選擇偏好的各種因素進行分層層次總排序一致性一致性檢驗發現,林區居民經濟模式選擇時,林下林下經濟模式受市場環境、市場環境、森林資源條件和信息來源的影響最大。洪暉(2017)采用二元物流回歸模型,對瀏陽地區農民參與林下經濟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年齡、學歷、非農收入占比、是否領取補助、是否加入林業合作社等五個因素對農民參與林業經濟行為有顯著影響。趙瑾璟(2019)認為,不同的林下經濟模式具有不同的生產方式、生產周期、產品特性和經濟效益。蘇慧(2019)在內蒙古敖漢旗實地調查數據的基礎上,利用DEA模型對敖漢旗林下農戶、林下農戶和耕地種植經營效率進行了評價。(5)有關林下經濟發展措施的研究國內對林下經濟發展的研究,是以林下經濟實踐為基礎,以規劃引導、政策扶持和服務優化為重點的。王煥良(2011)、董明水(2012)、吳成亮(2013)等強調,各地要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引導林下經濟發展方向。于小飛、吳文玉、張東升等人(2010)提出,機構制度制度創新是林下經濟林下經濟發展的根本措施。王虎,夏自謙(2010),根據區位商法確定產業優勢,然后選擇具有區位優勢的農林復合經營作為林下經濟產業布局和產業布局選擇。奉欽亮(2011)、趙軍紅(2012)認為,發展林下經濟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區域技術推廣平臺,加強與有關高校的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和服務機制,促進科技成果向經濟效益轉化。廖靈芝、李顯華(2012)認為,要繼續優化林下經濟的組織形態,讓更多的小戶散戶加強合作、引導企業建立合作社。發揮好林下經濟大戶的示范效應,提高其他農戶和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和積極性,進一步促進林下經濟規模化、組織化、現代化發展。劉偉(2015)認為,政府對林下經濟的重視程度不夠,相關部門沒有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缺乏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以及技術服務機構;資金匱乏。林農參與積極性不高。陳靜、張虹鷗、吳旗韜(2014)認為,保護山林、提高經濟收益的生態發展方式是廣東山區的發展大方向。山林中藥材中草藥、山林地畜禽養殖、山林地水景優美的休閑養生旅游等,都很好地滿足了當下市場的需求。陳超越(2016)認為,要支持和鼓勵綜合效益高的發展模式,推動綜合效益高的發展模式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林下經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全區推廣建立林下經濟模式示范基地。楊金友(2014)指出廣東發展林下經濟必須立足本省實際,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發揮自身優勢;同時要注意協調好政府與企業間關系,實現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劉旭等(2017)認為,粵東西北山區重點發展林下種養殖和特色林下產品采集加工,適度開發森林景觀利用,充分利用已有資源條件,開發地方特色品種。杜謙泰指出,廣東省發展林下經濟必須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根本,以市場為導向,圍繞效益促進林業發展,合理科學利用林農增收、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機制體制創新和科技服務。劉春梅(2009)指出,我國林下經濟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對策加以解決。邱智雄(2018)認為,在林下經濟發展實踐中,要規模化開展企業培養,以主題項目為基礎,創新模式,加強農企對接,擴大企業基地,讓農民參與林下經濟標準化企業管理。陳虞昶(2019)指出,農民可以合理利用林地資源,實現“不砍伐致富”生態目標,通過科學的方法管理森林資源,實現農林牧林資源循環相生、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林業產業鏈鐘的生態開發和經濟效益。3文獻評述總的來說,國內外對林下經濟的概念、發展模式和發展措施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實踐。國內對林下經濟的研究更多的是從宏觀上把握,更多的是系統化。國外對林下經濟的研究多集中在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和對策建議上,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但是,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林下經濟的內涵和理論深度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當前學術界對于林下經濟的內涵理解并不一致,這導致了不同學者之間的分歧較大。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大多數人認為林下經濟就是林下種植養殖以及相關產品加工經營活動。當前,林下經濟的定義更加明確,但探索林業經濟在新時代背景的豐富內涵還不夠。其次,國內外對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提升,缺乏對不同林分的分類標準以及各類林分之間經營管理方式的對比研究,沒有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各個類型林分的發展潛力。國內外對林業發展模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對具體生產方式的分析和總結上,缺乏對各種生產方式的實證分析和綜合效益分析。三是國內外林下經濟模式選擇和研究的方法有待進一步豐富。目前,大多數文獻是以林下經濟效益為基礎的,但對林下經濟模式的選擇原則、農民從視角看問題的意愿以及決策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較少。區域發展模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以報告形式提出的,不適合在區域內廣泛傳播。總之,只有真正分析各地發展林下經濟中出現的問題,找出適合本地區的發展模式,協調好資源保護和農民利益提升的有效路徑,最大化綜合效益,才能解決任何地區林下經濟發展的問題。參考文獻敖貴艷,劉強,續競秦,吳偉光.采收技術、銷售模式與非木質林產品生產效率[J].農業技術經濟,2020,(01):120-129.蔡舒怡.南靖縣生態型林下經濟發展的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8.蔡文博.安徽省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產業發展對策分析.[D].安徽農業大學.2018車曉芳.基于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視角的遼寧林下經濟發展[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20,43(06):73-75.陳超越.清豐縣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16陳成基.林下栽培竹筍[J].中國水土保持,1988,01:52-54陳靜,張虹鷗,吳旗韜.廣東山區林下經濟發展初探[J].林業經濟問題,2014.(3)269-274陳星澄.林下經濟示范園規劃設計研究[D].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18.陳虞昶.韶關林業多遠立體生態開發與林下經濟發展研究.[J].問題探討.2019戴心怡,朱臻,沈月琴.合作社嵌入對林農生態化經營非木質林產品的影響[J].林業經濟問題,,:1-8.單紅旭.參與式理論指導下的林下經濟發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鄧建忠.施肥對油茶生長結實和林下土壤的影響[D].華南農業大學,2018.董明水等.遼東山區林下經濟發展初探[J].遼寧林業科技,2012(3):35-37.竇亞權,李婭.云南少數民族地區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7,37(04):86-91+111.杜謙泰.廣東省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策略探析.[J].林業科技情報.2018范婕妤.北京市林下經濟及相關問題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4.高兆蔚.福建省林下經濟發展初探[J].林業勘查設計(福建)2012,(2):9-10龔如清.湖南省岳陽縣林下經濟發展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9.廣西大學經濟植物研究所的工作概要[J].科學通報,1951,07:780-781.國家林業局農村林業改革發展司.林下經濟發展政策匯編[M].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韓鋒.林下經濟發展及對林農影響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5.郝立麗,李凌寒,張濱,陳彥冰.黑龍江省林下經濟與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1-8.何小林.福建省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8.何禎,高洪娣,張駿,宋其巖,程詩明,沈愛華.新冠肺炎疫情下浙江省林下經濟產業防疫能力和復工復產評價與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20,61(11):2230-2232+2235.何宗明,楊玉盛,洪偉.杉木──山蒼子不同套種模式綜合效益的研究[J].福建林學院學報,1996,(03):251-254.洪暉.農戶參與林下經濟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D].北京林業大學,2017.胡艷英,曹玉昆.林下經濟產品供應鏈的協調管理探討[J].學術交流.2017.276(3):134-139.黃佳成.黑龍江省林區居民林下經濟模式選擇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6.黃熙燈.廣東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開辟林業扶貧致富路.[EB/OL]2020-06-23黃曉燕.三明市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比較與優化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4.賈治邦.壯大林下經濟實現興林富民全面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入發展[J].林業經濟,2011,11:06-10賈忠奎.林下經濟復合經營實用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