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生物學名詞解釋(王金發)_第1頁
細胞生物學名詞解釋(王金發)_第2頁
細胞生物學名詞解釋(王金發)_第3頁
細胞生物學名詞解釋(王金發)_第4頁
細胞生物學名詞解釋(王金發)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細胞生物學名詞解釋(王金發)細胞生物學名詞解釋(王金發版)1.細胞概述1.細胞(cell)

細胞是由膜包圍著含有細胞核(或擬核)的原生質所組成,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能夠通過分裂而增殖,是生物體個體發育和系統發育的基礎。細胞或是獨立的作為生命單位,或是多個細胞組成細胞群體或組織、或器官和機體;細胞還能夠進行分裂和繁殖;細胞是遺傳的基本單位,并具有遺傳的全能性。2.細胞質(cellplasma)

是細胞內除核以外的原生質,即細胞中細胞核以外和細胞膜以內的原生質部分,包括透明的粘液狀的胞質溶膠及懸浮于其中的細胞器。3.原生質(protoplasm)

生活細胞中所有的生活物質,包括細胞核和細胞質。4.原生質體(potoplast)

脫去細胞壁的細胞叫原生質體,是一生物工程學的概念。如植物細胞和細菌(或其它有細胞壁的細胞)通過酶解使細胞壁溶解而得到的具有質膜的原生質球狀體。動物細胞就相當于原生質體。

5.細胞生物學(cellbiology)

細胞生物學是以細胞為研究對象,從細胞的整體水平、亞顯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個層次,以動態的觀點,研究細胞和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細胞的生活史和各種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細胞生物學是現代生命科學的前沿分支學科之一,主要是從細胞的不同結構層次來研究細胞的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從生命結構層次看,細胞生物學位于分子生物學與發育生物學之間,同它們相互銜接,相互滲透。6.細胞學說(celltheory)

細胞學說是1838~1839年間由德國的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較完善。它是關于生物有機體組成的學說,主要內容有:

①細胞是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是由單細胞發育而來,即生物是由細胞和細胞的產物所組成;

②所有細胞在結構和組成上基本相像;③新細胞是由已存在的細胞分裂而來;④生物的疾病是由于其細胞機能失常。7.原生質理論(protoplasmtheory)

1861年由舒爾策(MaxSchultze)提出,認為有機體的組織單位是一小團原生質,這種物質在一般有機體中是相像的,并把細胞明確地定義為:“細胞是具有細胞核和細胞膜的活物質〞。1880年Hanstain將細胞概念蛻變成由細胞膜包圍著的原生質,分化為細胞核和細胞質。8.細胞遺傳學(cytogenetics)

遺傳學和細胞學結合建立了細胞遺傳學,主要是從細胞學的角度,特別是從染色體的結構和功能,以及染色體和其他細胞器的關系來研究遺傳現象,說明遺傳和變異的機制。9.細胞生理學(cytophysiology)

細胞學同生理學結合建立了細胞生理學,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細胞從周邊環境中攝取營養的能力、代謝功能、能量的獲取、生長、發育與繁殖機理,以及細胞受環境的影響而產生適應性和運動性的活動。細胞的離體培養技術對細胞生理學的研究具有巨大貢獻。10.細胞化學(cytochemistry)

細胞學和化學的結合產生了細胞化學,主要是研究細胞結構的化學組成及化學分子的定位、分布及其生理功能,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如1943年克勞德(Claude)用高速離心法從細胞

勻漿液中分開線粒體,然后研究它的化學組成和生理功能并得出結論:線粒體是細胞氧化中心。1924年Feulgen發明的DNA的特別染色方法Feulgen反應開創了DNA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1.分子生物學(molecular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來說明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研究內容包括各種生命過程如光合作用、發育的分子機制、神經活動的機理、癌的發生等。

12.分子細胞生物學(molecularbiologyofthecell)

以細胞為對象,主要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細胞生命活動的分子機制,即研究細胞器、生物大分子與生命活動之間的變化發展過程,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13.支原體(mycoplasma)又稱霉形體,是最簡單的原核細胞,支原體的大小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直徑為0.1~0.3um,約為細菌的十分之一,能夠通過濾菌器。支原體形態多變,有圓形、絲狀或梨形,光鏡下難以看清其結構。支原體具有細胞膜,但沒有細胞壁。它有一環狀雙螺旋DNA,沒有類似細菌的核區(擬核),能指導合成700多種蛋白質。支原體細胞中惟一可見的細胞器是核糖體,每個細胞中約有800~1500個。支原體可以在培養基上培養,也能在寄主細胞中繁殖。支原體沒有鞭毛,無活動能力,可以通過分裂法繁殖,也有進行出芽增殖的。14.結構域(domain)∶

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特異結構和獨立功能的區域,特別指蛋白質中這樣的區域。在球形蛋白中,結構域具有自己特定的四級結構,其功能部依靠于蛋白質分子中的其余部分,但是同一種蛋白質中不同結構域間常可通過不具二級結構的短序列連接起來。蛋白質分子中不同的結構域常由基因的不同外顯子所編碼。15.模板組裝(templateassembly)

由模板指導,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合成新的、與模板完全一致的分子。這是細胞內一種極其重要的組裝方式,DNA和RNA的分子組裝就屬于此類。16.酶效應組裝(enzymaticassembly)

一致的單體分子在不同的酶系作用下,生成不同的產物。如以葡萄糖為原料既可合成纖維素,也可合成淀粉,就看進入那條酶促反應途徑。17.自體組裝(selfassembly)

生物大分子借助本身的力量自行裝配成高級結構,現代的概念應理解為不需要模板和酶系的催化,以別于模板組裝和酶效應組裝。其實,這種組裝也需要一種稱為分子伴侶的蛋白介導,如核小體的組裝就需要核質素的介導。18.引發體(primosome)

是蛋白復合體,主要成份是引物酶和DNA解旋酶,是在合成用于DNA復制的RNA引物時裝配的。引發體與DNA結合后隨即由引物酶合成RNA引物。19.剪接體(splicesome)

進行hnRNA剪接時形成的多組分復合物,主要是有小分子的核RNA和蛋白質組成。20原核細胞(prokaryoticcell)組成原核生物的細胞。這類細胞主要特征是沒有明顯可見的細胞核,同時也沒有核膜和核仁,只有擬核,進化地位較低。21.古細菌(archaebacteria)

一類特別細菌,在系統發育上既不屬真核生物,也不屬原核生物。它們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無細胞核及細胞器),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質的合成,核糖

體對氯霉素不敏感),還具有它們獨有的一些特征(如細胞壁的組成,膜脂質的類型)。因之有人認為古細菌代表由一共同祖先傳來的第三界生物(古細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它們包括酸性嗜熱菌,極端嗜鹽菌及甲烷微生物。可能代表了活細胞的某些最早期的形式。22.真細菌(Bacteria,eubacteria)

除古細菌以外的所有細菌均稱為真細菌。最初用于表示“真〞細菌的名詞主要是為了與其他細菌相區別。

23.中膜體(mesosome)

中膜體又稱間體或質膜體,是細菌細胞質膜向細胞質內陷折皺形成的。每個細胞有一個或數個中膜體,其中含有細胞色素和琥珀酸脫氫酶,為細胞提供呼吸酶,具有類似線粒體的作用,故又稱為擬線粒體。

24.真核細胞(eucaryoticcell)

構成真核生物的細胞稱為真核細胞,具有典型的細胞結構,有明顯的細胞核、核膜、核仁和核基質;遺傳信息量大,并且有特化的膜相結構。真核細胞的種類繁多,既包括大量的單細胞生物和原生生物(如原生動物和一些藻類細胞),又包括全部的多細胞生物(一切動植物)的細胞。

25.生物膜結構體系(biomembranesystem)

細胞內具有膜包被結構的總稱,包括細胞質膜、核膜、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線粒體和葉綠體等。

膜結構體系的基本作用是為細胞提供保護。質膜將整個細胞的生命活動保護起來,并進行選擇性的物質交換;核膜將遺傳物質保護起來,使細胞核的活動更加有效;線粒體和葉綠體的膜將細胞的能量發生同其它的生化反應隔離開來,更好地進行能量轉換。膜結構體系為細胞提供較多的質膜表面,使細胞內部結構區室化。由于大多數酶定位在膜上,大多數生化反應也是在膜表面進行的,膜表面積的擴大和區室化使這些反應有了相應的隔離,效率更高。另外,膜結構體系為細胞內的物質運輸提供了特別的運輸通道,保證了各種功能蛋白及時確鑿地到位而又互不干擾。例如溶酶體的酶合成之后不僅馬上被保護起來,而且一直處于監護之下被運輸到溶酶體小泡。

26.遺傳信息表達結構系統(geneticexpressionsystem)

該系統又稱為顆粒纖維結構系統,包括細胞核和核糖體。細胞核中的染色質是纖維結構,由DNA和組蛋白構成。染色體的一級結構是由核小體組成的串珠結構,其直徑為10nm,又稱為10納米纖維。核糖體是由RNA和蛋白質構成的顆粒結構,直徑為15~25nm,由大小兩個亞基組成,它是細胞內合成蛋白質的場所。27.細胞骨架系統(cytoskeletonicsystem)

細胞骨架是由蛋白質與蛋白質搭建起的骨架網絡結構,包括細胞質骨架和細胞核骨架。細胞骨架系統的主要作用是維持細胞的一定形態,使細胞得以安居樂業。細胞骨架對于細胞內物質運輸和細胞器的移動來說又起交通動脈的作用;細胞骨架還將細胞內基質區域化;此外,細胞骨架還具有幫助細胞移動行走的功能。細胞骨架的主要成分是微管、微絲和中間纖維。28.細胞社會學(cellsociology)

細胞社會學是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研究細胞整體和細胞群體中細胞間的社會行為(包括細胞間識別、通訊、集合和相互作用等),以及整體和細胞群對細胞的生長、分化和死亡等活動的調理控制。細胞社會學主要是在體外研究細胞的社會行為,用人工的細胞組合研究不同發育時期的一致細胞或不同細胞的行為;研究細胞之間的識別、粘連、通訊以及由此產生的相互作用、作用本質、以及對形態發生的影響等。2.細胞生物學研究方法

1.分辯率(resolution)

分辯率是指能分辯出的相鄰兩個物點間最小距離的能力,這種距離稱為分辯距離。分辯距離越小,分辯率越高。一般規定∶顯微鏡或人眼在25cm明視距離處,能明白地分辯被檢物體微弱結構最小間隔的能力,稱為分辯率。人眼的分辯率是100μm;光學顯微鏡的最大分辯率是0.2μm。

2.熒光(fluorescence)分子由激發態回到基態時,由于電子躍遷而由被激發分子發射的光。物質經過紫外線照射后發出熒光的現象可分為兩種狀況,第一種是自發熒光,如葉綠素、血紅素等經紫外線照射后,能發出紅色的熒光,稱為自發熒光;其次種是誘發熒光,即物體經熒光染料染色后再通過紫外線照射發出熒光,稱為誘發熒光。

3.熒光顯微鏡(Fluorescencemicroscope)

以紫外線為光源,用以照射被檢物體,使之發出熒光,然后在顯微鏡下觀測物體的形狀及其所在位置。熒光顯微鏡用于研究細胞內物質的吸收、運輸、化學物質的分布及定位等。4.相差顯微鏡(Phasecontrastmicroscope)

相差顯微鏡是荷蘭科學家Zermike于1935年發明的,用于觀測未染色標本的顯微鏡。活細胞和未染色的生物標本,因細胞各部微弱結構的折射率和厚度的不同,光波通過時,波長和振幅并不發生變化,僅相位發生變化(振幅差),這種振幅差人眼無法觀測。而相差顯微鏡通過改變這種相位差,并利用光的衍射和干擾現象,把相差變為振幅差來觀測活細胞和未染色的標本。相差顯微鏡和普通顯微鏡的區別是:用環狀光闌代替可變光闌,用帶相板的物鏡代替普通物鏡,并帶有一個合軸用的望遠鏡。

相差顯微鏡具有兩個其他顯微鏡所不具有的功能:①將直射的光(視野中背景光)與經物體衍射的光分開;②將大約一半的波長從相位中除去,使之不能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引起強度的變化。

5.放射自顯影(autoradiography)

放射自顯影的原理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發射出來的帶電離子(α或β粒子)作用于感光材料的鹵化銀晶體,從而產生潛影,這種潛影可用顯影液顯示,成為可見的\像\,因此,它是利用鹵化銀乳膠顯像檢查和測量放射性的一種方法。放射性核素的原子不斷衰變,當衰變掉一半時所需要的時間稱為半衰期。各種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長短不同(表),在自顯影試驗中多項選擇用半衰期較長者。對于半衰期較短的核素,應選用較快的樣品制備方法,所用劑量也應加大。表自顯影試驗中常用核素的半衰期與能量

名稱半壽期粒子類型能量(MeV)名稱半壽期粒子類型能量(MeV)

3H12.3yrβ0.01845Ca152dβ0.2611C20minβ0.98159Fe45dβ0.46

14C5700yrβ0.155γ1.30

32P14.3dβ1.7160Co5.3yrβ0.308

35S87.2dβ0.16764Cu12.8hrβ0.657

131I8.0dβ0.25γ

1.35

6.掃描電子顯微鏡(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

掃描電子顯微鏡是1965年發明的較現代的細胞生物學研究工具,主要是利用二次電子信號成像來觀測樣品的表面形態,即用極狹窄的電子束去掃描樣品,通過電子束與樣品的相互作用產生各種效應,其中主要是樣品的二次電子發射。二次電子能夠產生樣品表面放大的形貌像,這個像是在樣品被掃描時按時序建立起來的,即使用逐點成像的方法獲得放大像。7.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canning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y,STEM)

既有透射電子顯微鏡又有掃描電子顯微鏡的顯微鏡。象SEM一樣,STEM用電子束在樣品的表面掃描,但又象TEM,通過電子穿透樣品成像。STEM能夠獲得TEM所不能獲得的一些關于樣品的特別信息。STEM技術要求較高,要十分高的真空度,并且電子學系統比TEM和SEM都要繁雜。

8.高壓電子顯微鏡(high-voltageelectronmicroscopy,HVEM)

同透射電子顯微鏡基本一致,只是電壓特別高。TEM使用的加速電壓是50~100kV,而HVEM使用的電壓是200~1000kV。由于電壓高,就會大大減少造成染色體畸變的可能,因此,可以用較厚的細胞切片研究細胞的結構,切片的厚度最大可達1μm,相當于普通TEM樣品厚度的10倍。

9.負染色(negativestainning)用重金屬鹽(如磷鎢酸鈉、醋酸鈾等)對鋪展在載網上的樣品進行染色,使整個載網都鋪上一層重金屬鹽,而有凸出顆粒的地方則沒有染料沉積。由于電子密度高的重金屬鹽包埋了樣品中低電子密度的背景,加強了背景散射電子的能力以提高反差,這樣,在圖像中背景是黑暗的,而未被包埋的樣品顆粒則透明光亮,這種染色稱為負染技術。負染色是只染背景而不染樣品,與光學顯微鏡樣品的染色正好相反。10.鑄型技術(shadowcasting)

鑄型技術是電子顯微鏡中一種重要的加強背景和待觀測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