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與考研_第1頁
博弈論與考研_第2頁
博弈論與考研_第3頁
博弈論與考研_第4頁
博弈論與考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全職考研?在職考研?——從博弈論角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文章來源:網絡

公布時間:-7-9

[關閉本窗口]面對考研,一組頗具震撼色彩的數據風,還在大腦里呼來嘯去:8減8等于0,8加8等于16,8乘以8等于64,8的階乘(8!)等于40320,8的8次方等于16777216,正視這組數據我們能夠不予理睬,即使它們是真實的。但我們得面對考研,由于我們都有實現自我的夢想,對自由的追求,都但愿以最小的成本,最小的付出,最短的途徑,獲得最大的收益和成果。有人認為為了改善個人經濟狀況,社會地位,家庭收益,社會財富等的平穩增加,再面對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這一定理,應當走曲線救國的道路,我在這里但愿證明的是:曲線救國未嘗不可,但曲率多大我們則必須心里有數。明明從宜春直線到南昌三個半小時219公里33元錢,如果有人建議先取道浙贛線到長沙,再經京廣線到北京,最后由京九線到南昌33小時800多元近3000公里的話,那就要打他(她)的屁股了。對不對?

許多和我年紀相仿的同齡人,面對考研,是應當全職考研還是在職考研這一問題時,我們心里總是七上八下,難以鑒定,難以抉擇,或者我們根本還沒有找到讓我們鑒定和抉擇的原則。是我們應當開始行動的時候了,整頓好我們的思維,選擇好我們的道路,亦不妨借鑒下面的鑒定原則,但愿你認為值。我山之石能夠攻玉,就算拋我引玉吧,你的夢想之路還得要你自己走,終究生活不是我們所描繪的那樣一勞永逸,但可能通過本文,你的目的會更清晰,步伐回更堅定!如果你和我同樣有過全職考研和在職考研的困惑,那么本文可能就是你所需要的。本文試圖以客觀公正的眼光,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來解剖這儀困惑!

我們從經濟行為主體的理性行為出發所謂經濟行為主體的理性行為,就是從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發,本文對考研的討論建立在“抱負行為主體”的假設基礎之上:由于大家想用一定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這無可厚非。經歷考研,結局無非只有兩個:如果考研成功,我們此后能夠獲得Y單位收入;如果考研不成功,我們獲得0單位收入;我們在考研的同時,或者工作,設工作收益為b;否則收益為0(固然我們會失去因工作帶來的收益,實際收益為-b,我們簡樸起見設為0)。這樣我們全職考研或在職考研面臨的博弈格局以下(每個格子中左下角的數字是考研的收益,右上角的數字是工作的收益):

工作不工作考

研成功

b

Y

0

Y

不考研(或不成功)

b

0

0

0

如果我們都是為了自己相對利益最大化打算的所謂“理性主體人”,博弈可能的成果將會如何呢?如果工作且考研成功即在職考研成功,則獲得(b,Y)的收益,累計b加Y單位收益;如果我們在職但考研失敗,則我們獲得(b,0)的收益,累計b單位收益;如果不工作的全職考研且成功,則獲得(0,Y)收益,累計Y單位收益;如果全職考研但失敗,則獲得(0,0)的收益,即一無全部。可見對一定要考研而言,不管成功與否,工作是比不工作更有利的,因此兩相比較,我們會選擇工作,工作的方略總是顯示優勢:考研成功,工作(共獲得b加Y單位收益)比不工作(共獲得Y單位收益)收益更大,考研失敗,工作(獲得b單位收益)比不工作(獲得0單位收益)收益也更大。同樣,無論工作與否,考研也是顯示優勢的方略:工作了且考研成功(共獲得b加Y單位收益)不不大于不成功的收益(共獲得b單位收益);不工作,考研成功(共獲得Y單位收益)比不成功(共獲得0單位收益)。理性行為主體人不會采用明顯不利于自己的劣勢方略,而只會采用對自己更加有利的優勢方略。因此在分析本博弈矩陣格式中,上一行是我們考研與否的劣勢方略,左一行是我們工作與否的劣勢方略,把它們都刪去,就得到(考研,工作)這一優勢方略均衡,因此我們應當在職考研,這樣我們能夠獲得叫其它三種方式更多的收益。工作不工作考

研成功

b

Y

0

Y

不考研(或不成功)

b

0

0

0

分析到這里,有一點必須向讀者說清晰:上述博弈矩陣模型中,在職考研成功的概率和全職考研的概率是相似的,都是0.5。這樣,大家立刻會說:在職考研成功的概率明顯不不大于在職考研成功的概率。這就染衍生出一系列問題:A在職考研成功的概率是多大;B考研成功后的收益是多大;C在前兩個條件下,在職考研成功的收益,全職考研成功的收益,在職考研但不成功和全職考驗但失敗的收益它們各是多大;這三方面會妨礙我們決定如何的方式考研,對不對?那么

我們假設工作時,考研成功的概率是X,對應的全職考研成功的概率是1-X。又由于有全職考研成功的概率不不大于在職考研成功的概率假設,則必然X<1-X,即在職考研成功的概率不大于0.5。如果某人潛意識中的出發點是但愿全職考研,那么他(她)必須證明:在1-X的概率假設下,全職考取碩士后的收益不不大于在職考取碩士和僅工作不考研的收益(我們略去既不考研又不工作的同齡人不考慮)。工作不工作考

研成功

b

Y

0

Y

不考研(或不成功)

b

0

0

0根據上述矩陣模型,我們能夠計算一下,X,Y,b應當滿足什么樣的條件,才值得他(她)全職考研。

在上述假設條件下,在職考研成功帶來的總收益(U1)為工作收益(b)和可能因考研成功帶來得收益(XY),即累計(U1=b+XY)的收益;在職不考研的情形下,他(她)將得到的全部收益(U2)為b,即累計(U2=b)的收益;全職考研成功所帶來的總收益(U3)為全職考研成功的概率乘以考研成功后的收益,即共獲得[U3=(1-X)Y].如果要使全職考研成為他(她)的更優方略,則必須論證U3>U2且U3>U1:

(一)為滿足U3>U1,即(1-X)Y>b+XY,此時,Y>b/(1-2X)

(X<0.5)

(二)為滿足U3>U2,即(1-X)Y>b,此時,Y>

b/(1-X)

(X<0.5)(三)由于1/(1-2X)>1/(1-X),

因此,我們得出滿足(一)(二)兩個條件只需要滿足Y>b/(1-2X)的條件。也就是說,全職考研的收益必須不不大于現在工作收益的1/(1-2X)倍:當在職考研成功的概率為0.4時,我們因全職考研成功后的收益應當是現在收益的5倍;當在職考研成功的概率為0.3時,我們因全職考研成功后的收益應當是現在收益的5/2倍;當在職考研成功的概率為0.2時,我們因全職考研成功后的收益應當是現在收益的5/3倍;當在職考研成功的概率為0.1時,我們因全職考研成功后的收益應當是現在收益的5/4倍;當在職考研成功的概率為0時,我們應當毫不猶豫的全職考研了;因此,根據你對X的把握,對Y的預期,你就能夠大致估算出你與否值得全職考研了。做一種形象的比方就是,如果讓我們丟了芝麻只是有少量但愿揀到黃豆,或者甚至什么都揀不到,我們就不值得丟掉黃豆;但是如果丟掉芝麻我們很可能揀得一種西瓜時,我們就應當毫不由于的丟掉芝麻來揀了。我們還能夠以概率為橫軸,以預期考研收益為縱軸,作出Y>b/(1-2X)的區域,這也就是我們考研的可行性區域。被Y=/(1-2X),X=0.5即Y=0所夾的區域則是不應當全職考研區域。它表達:本次全職考研成功的概率越大,則越應當全職考研;否則,就不應當全職考研。因此應不應當考研,還是應不應當全職考研,不存在一刀切的模式。它由于每個人的考研預期收益,工作機會收益,預期考研成功的概率而有所不同。這是一次博弈,下次考研通過一年的復習考研成功的概率會發生變動,這時我們就能夠重新預計應當任何考研了。我是應屆生

上述模型和數據都是從比較純的經濟學和博弈論角度持風險中性者的觀點來審視我們應當如何考研,與否應當全職考研,它略去了你男(女)朋友的感受,因工作而可能提高的機會,考研期間閑暇的愉快機會成本,考研成功后社會地位,發展機會,深造機會,個人滿足等的提高等等。

有愛好的朋友,從博弈論還能夠證明越早作出抉擇對我們越有利,而年紀越大對我們越不利,如果我們始終不作出抉擇的話,那我們將始終在人生之車的觀后鏡中度過余生。記得我從學校去考場時亂吟了幾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朱顏不知何處去,老生仍舊笑春風。到了考點,我又忽然吐出——十里平湖霜滿天,縷縷青絲愁華年。引來一片同病相連的眼神,至今記憶猶新。走出了校門才發現學歷很重要,年紀是個寶,時間價值,青春優勢,逝者如斯夫,畢竟28歲和82歲有質的區別,屆時我們想作也作不了,退一步說,即便今天我們走錯了,我們的損失也不會涉及妻兒老小,我們尚有改正的機會。

固然,在考慮上述全職考研值不值的同時,還隱含了某些問題:1能不能考研,經濟條件上,個人和家庭與否允許,不允許的條件下,我們與否又能夠發明條件滿足,我就是通過發明條件滿足。2考哪個區域,什么學校,什么專業,這不止影響到考研成功的概率,個人愛好,并且關系到將來職業的預期收益和發展潛力。3敢不敢做任何事情都一定有犧牲,而如果我們挑戰傳統的話更會受到相稱大的不公正的輿論壓力。對此,我要表達的是,只有我們自己才是自己的股東,我們對自己的抉擇承當對應的風險和收益。別人善意或否的意見都一向不承當后果,他們更多的是事后諸葛亮,人生的方向盤不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是非常危險的。我們在自己選擇和追逐的人生之旅上保持一份虔誠,但這對一種很看重傳統工作的社會和某些個人,我們很難清晰的解釋我們為什么這樣選擇是對的的,并且盡管從久遠方面的方向,我們確實是對的的,諸多時候貧窮壓抑了我們的潛力——人窮志短。我個人也必須承認,再我陷入深深的個人懷疑和經濟危機時,一份安全且有保障的工薪是極有吸引力的,但我懂得那不是我所追逐的。我們還年輕,我們要埋頭拉車,勤勤懇懇,我們更要昂首看路,選對方向。正如上文所分析的芝麻,黃豆和西瓜的關系,對一種一無全部的人來說,你為什么舍棄一粒芝麻,他們善意的緊張你由于失去芝麻后的一無全部。我們謀的是一世的收益,但有人更看重一時的得失,大家的核心價值不同而已。我們選擇以如何的方式發明出16777216的收益呢?我們都會放棄8減8的道路,我們也能夠繼續以8加8的方式發明,但既然我們有推倒重來的機會,我們為什么還要以蝸牛的方式追逐呢?并且只要我們越肯努力付出從8加8轉換到8的8次方的方式的可能性越大。我在著一年的生活中也體會到考研并不是一次輕松的生活之旅,但正由于我堅信,旅途盡頭的獎品值得我們選擇這次旅行!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經濟學思考內容提綱:本文針對現在大學生就業困境,以博弈論與經濟學的視角分析造成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因素是由于現在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信息不對稱造成大學生就業市場的“檸檬化”和大學生學歷作為信號的效用下降。同時本文還針對大學生現在不抱負的解決辦法,并提出解決大學生困境的根本思路。核心詞:大學生就業困境信息不對稱檸檬化學歷信號一、現在大學生就業的現狀90年代末以來,由于大學擴招,我國大學生的人數有了巨大的增加。1998年,我國的在校大學生只有780萬,達成2300多萬,初步實現了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階段向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規模小國向高等教育規模大國兩個歷史性跨越。,我國大學生的畢業人數已經是410萬。隨著大學生人數的增加,大學生就業就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形勢,如大學生的就業率本科為僅61.3%,高職就業率局限性40%。有110萬大學生未就業,加上以前未就業大學生未就業有250萬之多。能夠說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國家、社會和大學生個人一種重要且嚴峻的問題。同時大學生就業困難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與當代化建設。二、大學生就業難因素分析大學生就業的困難,有的意見認為是大學的盲目的擴招,造成現在大學生的供應超出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但也故意見認為現在我國大學的毛入學率只有20%,遠低于發達國家,大學生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針對現在對大學生就業困境因素的爭論,筆者通過從經濟學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造成大學生就業困境的根本因素。1、大學生就業市場有檸檬化的趨勢檸檬市場是1970年喬治.阿克洛夫典型論文《檸檬市場、質量不擬定性與市場機制》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舊汽車市場賣主對舊汽車的質量的信息平均地要比買主掌握得更多,這樣就形成得舊汽車質量信息得非對稱分布。賣主以平均質量的預期支付價格購置,這樣高于平均質量的舊汽車的退出市場。由于高質量的車退出市場,造成舊市場的平均質量進一步下降,較高質量汽車又退出市場,如此循環,舊汽車市場只剩余低質量的車在交易。同理,在勞動力市場同樣存在信息不對稱。求職者對自己工作能力的理解信息必定要比用人單位懂得多。這樣也就造成求職者與用人單位的信息不對稱。從大學生就業市場上來看,由于全國各省的大學的擴招,減少了大學生入學規定,這樣大學生平均素質與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相比有一定差距。另外,有些大學擴招并沒有根據本身實力,盲目擴招,造成許多大學師資和教學設備嚴重局限性,趕不上大學生增加的速度,造成大學一定教育質量下滑,大學生的培訓素質也進一步減少,出現許多大學生混文憑的現象。另外,大學生在就業中偽造假簡歷、證書、考試成績,許多大學生的不良行為通過網絡等傳媒被無限擴大,這些都造成用人單位對應屆大學生實際能力的質疑。這樣都促成大學生就業市場變成一種檸檬市場。用人單位在招用大學生時,面對龐大的大學生求職者,根本不可能有效甄別出大學生求職者能力來,由于存在這樣的信息不對稱,為了減少風險,用人單位只能以大學生盼望平均工資雇傭大學生(有地方應屆大學生工資等同民工工資)。這樣造成許多大學生放棄應聘,大學生就業困難也就產生了。能夠說,現在的大學生大多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滿足自己薪資規定工作。同時更為嚴重的,大學生質量造成就業困難,反過來,大學生就業困難又加深大學生質量的下降。此問題能夠建立以下模型,假定學生努力找到高工資工作的概率是0.8,找到低工資工作的概率是0.2。不努力的學生找到高工資工作的概率是0.2,找到低工資工資的概率是0.8,另外努力學習的成本是E,高工資的為Wh,低工資為Wl..

努力學習盼望收益U1=(Wh-E)0.8+(Wl-E)0.2,不努力學習盼望收益U2=Wh0.2+Wl.0.8要使學生努力,必須是U1>U2,Wh–Wl>5/3E也就是獲得高工資與低工資之差最少是努力成本的5/3倍但由于現在大學生就業工資普遍下降,大學生就業工資普遍不高,這必然會使大學生學習動力下降,更加增進大學生質量的下降。2、

大學學歷作為能力信號的功效已經減少。根據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理論,勞動力市場是不完全信息市場,求職者與用人單位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公司在招聘員工時總是但愿招聘到素質較高的員工,能夠給公司發明價值的員工。但用人單位無法有效識別求職者的素質,這樣求職者為了成功應聘,就能夠通過發送需要付出成本的信號,證明自己是高能力的員工,解決勞動力市場信息方面的不對稱。高學歷就是求職者向公司發送高能力的一種信號。普通來講,含有高生產率的個人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教育文憑,這樣用人單位但愿獲得求職者的實際工作能力的信息,通過教育文憑甄別出來。假設勞動者素質服從[0,1]分布,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與其素質成正比例的關系,以下圖P,勞動者獲取學歷的成本與素質成反比例的關系,以下圖的C(這里假設獲取學歷成本涉及努力學習的成本),這也是求職者向公司發送信號的成本。D圖表達求職者能得到的收益。相交點對應的求職者的素質,也就是表達求職者素質達成E點時,獲取學歷才是合算的。

在圖1中,高于E點素質的求職者獲取高學歷是合算的,相反,低素質的人獲取學歷將得不償失。這樣通過學歷就能夠甄別求職者的能力高低,市場達成分離均衡。在圖2中,由于獲取學歷的成本減少,曲線C就向左下方移動,相交點為E1點,這闡明低素質的人能夠通過學歷獲取高收益。這樣市場出現混合均衡,也就是學歷作為信號功效喪失。現在許多大學擴招,減少大學生入學門檻,大學生教育變成大眾教育,大學生學歷作為高能力的信號必然減少。

在圖3中,由于求職者獲取的收益D下降,變成D1,如圖。只有素質達成E2的求職者獲取學歷才是合算的,這樣用人單位仍然難以分辨求職者的素質,甚至招聘不到自己所需員工。許多求職者甚至會放棄獲取大學學歷。三、

解決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兩種思路經濟學探討針對大學生就業困境,許多學者提出推動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控制高校擴招幅度,切實調節專業設立,調節和優化高等教育構造與經濟發展和勞動力需求相適應的解決方法。方法不一而足,但根據筆者總結,現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基本有兩種思路,一種就是大學生就業已經市場化,大學生工資水平,就業狀況由市場決定。另一種解決方法就是政府需要采用方法,對大學生就業進行管控。1、零工資就業承諾――一項昂貴的承諾針對現在大學生就業困境,有大學生提出零工資就業。即剛開始不要工資,等用人單位必定能力后來再談工資的一種就業方式。這種就業方式是消除就業市場檸檬現象的一種昂貴的承諾。高素質能夠通過此項承諾與低素質的學生分辨開來,由于低素質的學生不敢提出這種承諾。消除用人單位的信息不對稱,這樣就達成勞動力市場的分離均衡。但這種就業模式也并將惡化大學生就業市場,首先認識到大學生教育從整個社會來講,社會收益不不大于社會支出,現在由于大學教育費用高昂,如果收入低于支出,將造成大批學生放棄大學學歷。從社會角度講這并不是一件好事。現在很大一部分意見認為大學生教育現在已經不是精英教育,大學生就是普通的勞動者,工資減少這也是正常的事情。但問題在于大學生工資低到什么程度,如果任由大學生工資由市場調節,這顯然會帶來諸多問題。首先教育本身就不是市場決定的,還是需要政府調控的,甚至需要政府支持的。2、工資聯盟――一種典型的囚徒困境某高校學生提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