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專版2023-2024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單元測評課件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_第1頁
江蘇專版2023-2024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單元測評課件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_第2頁
江蘇專版2023-2024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單元測評課件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_第3頁
江蘇專版2023-2024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單元測評課件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_第4頁
江蘇專版2023-2024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單元測評課件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單元測評(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

[2022江蘇蘇州高二期中]徽州古村落的村口或村中通常都有一塊空地,多植有大樹,成為村民納涼、交流的地方。祁門桃源村的水口園林,在滿足風水要求的同時,考慮村民游憩小聚的需要,開創了中國公共園林之先河。材料中體現出(

)

AA.人文關懷理念

B.典型的斗拱風格

C.對重商主義的否定

D.浪漫與理性交織【解析】材料體現了符合人性的空間營造,體現人文關懷理念,故A項正確。春秋后期吳國屬地淹城平面圖2.

[2022江蘇泰州高二調研]如圖所示為春秋后期吳國屬地淹城的平面圖,該城的設計規劃體現了突出的實用價值。該圖反映了春秋后期(

)

CA.城市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B.皇權至上的觀念逐漸形成C.社會動蕩戰亂頻繁的政局D.中央集權制度的雛形出現【解析】根據圖片中的內容可知,吳國的淹城由外城、內城和子城等組成,在外城之外有護城河和外城城墻,在內城外有內城護城河和內城城墻,在子城外有子城城墻。結合春秋時期戰爭頻繁可知,這是為了戰爭的需要而設計的,體現了防御的價值,故C項正確。3.

宋時,太平州當涂縣黃池鎮“商賈所聚,市井貿易,稍稍繁盛。州縣官凡有需索,皆取辦于一鎮之內”。據此可知(

)

DA.商稅成為政府收入主要來源

B.城市商業活動打破時空限制C.政府積極扶持市鎮經濟發展

D.宋代市鎮經濟已經相當發達【解析】根據材料“稍稍繁盛……皆取辦于一鎮之內”可知,當時黃池鎮一個市鎮就能滿足官府需求,由此證明宋代市鎮經濟已經相當發達,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談及當時政府的收入來源情況,不能說明商稅成為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當時政府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賦稅,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城市商業活動打破坊市限制和時間限制,排除

B項;官府因為有所需求才“取辦于”市鎮,由此無法判定政府積極扶持市鎮,排除

C項。4.

[2022山東煙臺高二期中]蘇州府吳江縣盛澤鎮“直至明初仍是一個村落,居民僅五六十家”,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逐漸發展成“以綾綢為業”的大鎮,農家都已經把綾綢作為主業,絲織業產品價格的高低,成為決定當地農民“有歲無歲”的主要依據,農民甚至會任由土地荒蕪。這種現象說明當地(

)

BA.封建自然經濟瓦解

B.農業經濟的商品化C.土地兼并空前嚴重

D.重農抑商政策廢止【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時期盛澤鎮農民逐漸以綾綢生產為主業,甚至會“任由土地荒蕪”,可見當時農業經濟已呈商品化趨勢,故B項正確;封建自然經濟瓦解是在鴉片戰爭之后,排除A項;“土地兼并”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C項;明清時期政府沒有廢除重農抑商政策,排除D項。5.

[2022江蘇徐州高三聯考]唐朝坊市制將城市中各類建筑劃分成一定的地理空間,其街道布局的指導思想是“畦分棋布,閭巷皆中繩墨。坊有墉,墉有門,逋亡奸偽,無所容足”。這反映出唐朝(

)

CA.在城市規劃上注重實用性

B.特別強化城市的政治功能C.坊市制屬封閉型管理模式

D.是歷代坊市制發展的頂峰【解析】根據材料“坊市制將城市中各類建筑劃分成一定的地理空間”“坊有墉,墉有門,逋亡奸偽,無所容足”可知,唐朝坊市制是將城市居民分區居住并保持相對獨立性的一種封閉式管理模式,故C項正確。6.

[2022江蘇連云港高二期中]據考古發現,南宋國都臨安的城市規劃異于前代。臨安的城市中心為資本和商業集中地,皇宮反倒偏居一隅。這反映出當時(

)

CA.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

B.商業發展削弱了專制皇權C.工商業發展影響城市布局

D.傳統坊市格局已經被打破【解析】材料“臨安的城市中心為資本和商業集中地”“皇宮反倒偏居一隅”說明隨著商業的發展,城市的布局和功能發生變化,故C項正確。7.

[2022江蘇徐州高三調研]宋代東京的富人們“衣不肯著布縷綢絹、衲絮缊敝、浣濯補綻之服,必要綺羅綾縠、絞綃靡麗、新鮮華粲、

繒繪畫”,即便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人,到了節慶日亦“新潔衣服,把酒相酬”。這反映了宋代(

)

BA.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有所松動

B.城市消費市場較為活躍C.理學觀念未產生實質性影響

D.積貧積弱局面得以改觀【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宋代的東京,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表現出強烈的消費欲望,這是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反映了城市消費市場較為活躍,故B項正確。8.

[2022江蘇無錫高二期末]人類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環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環境出現最早的是(

)

CA.“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B.“巨鎮水陸沖,彈丸壓楚境。……人言雜五方,商賈富兼并。”C.“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D.“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解析】“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指遠古時期的人們在地勢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即穴居,與其余選項中的居住形式相比,穴居出現時間最早,故C項正確。9.

[2022江蘇揚州高三期末]石庫門是形成于19世紀中期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坡型屋頂常帶有“老虎窗”(英語“Roof”轉化),多采用儀門樣式門樓,大門兩側立柱風格多樣,弄口有牌樓。該民居(

)

CA.改善了民眾的居住條件

B.契合了當地的自然環境C.融匯了中西民居的特點

D.體現了質樸實用的風格【解析】材料“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牌樓”等信息體現了中式建筑的特色,“老虎窗”“立柱風格”等體現了西式建筑風格,表明石庫門融匯了中西民居的特點,故C項正確。10.

[2023江蘇宿遷高二期中]世界各地的民居呈現不同的特征。根據下表,影響各地民居建造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區域建筑材料布局特點古代兩河流域用黏土和蘆葦混合制成的土坯為主,用木材作支撐屋頂的棟梁幾戶人家的房屋墻壁貼著墻壁建在一起,每戶的建筑結構基本相同古代埃及大多數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椰子葉鋪成屋頂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動的場所,院落的周圍有柱廊古代羅馬以木、石、磚為主要材料,后來混凝土得到普及混凝土、拱券和希臘柱式相結合,帶有列柱圍廊的中庭是核心AA.政治制度

B.經濟水平

C.文化習俗

D.自然環境【解析】從材料中的建筑材料來看,體現的是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環境對房屋建筑的影響,從材料中房屋建設的布局特點來看,體現的是文化習俗及自然環境的影響,故B、C、D三項不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政治制度對房屋建筑的影響,故A項符合題意。11.

[2022江蘇鹽城高二期末]1906年,山東濟南、濰縣、周村三地在奏請獲批后,主動開埠通商,逐步形成了如圖所示的經濟發展軌跡。材料所示現象(

)

BA.體現出以國際競爭為主的開放意識B.推動近代工商業發展和城市化進程C.根源于德國強租膠州灣的輻射帶動D.構建起以金融業為核心的經濟體系【解析】根據“山東濟南、濰縣、周村三地”及示意圖可以看出,主動開放通商,促進了當地商業的發展和工業化的發展,推動了城市化進程,故B項正確。12.

[2022北京東城高二期末]城市化是衡量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閱讀下圖,據此判斷20世紀中期以來(

)

世界城市化水平趨勢圖BA.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最快

B.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發展十分迅猛C.全世界已經全部實現城市化

D.不同國家間的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漸增大【解析】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20%提高到2020年的60%,說明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發展十分迅猛,故B項正確;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最高,但城市化速度不及發展中國家,排除A項;“全部實現城市化”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差距在逐漸縮小,排除D項。13.

[2022山東濟南高二期末]1832年,紐約鋪設了第一條城市交通用的鐵軌運行公共馬車;1863年,第一條由蒸汽機拉動的地鐵在倫敦投入運營;1870年,第一條使用蒸汽驅動的城市高架鐵路在紐約誕生。這說明當時的英美(

)

CA.新型交通方式引領工業革命

B.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競爭加劇C.城市生活促進鐵路交通創新

D.城市交通問題得到基本解決【解析】根據題意可知,鐵路交通的創新和發展都出現在城市中,說明城市生活促進了鐵路交通創新,故C項正確;新型交通方式是工業革命的成果,而非原因,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競爭加劇,排除B項;“城市交通問題得到基本解決”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D項。14.

[2022江蘇沭陽高二課時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地產商與零售商開始在城市郊區建造集購物、休閑、餐飲、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購物中心。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這一新的商業組織形式逐步推廣到世界各地。這一新的商業組織形式得以推廣的直接原因是(

)

AA.高速公路的修建與汽車普及

B.城市郊區環境優美污染少C.利潤豐厚與企業盲目擴展

D.人口逐步向城市郊區聚集【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修建與汽車的普及,大大便利了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因此美國地產商與零售商開始在城市郊區建造購物中心,故A項正確。15.

[2022江蘇南京期中]“失地農民、無業游民(進入城市后)并沒有完全依照當局、資本所設計的路徑(成為雇傭工人)發展,城市的社會矛盾由此尖銳起來,動蕩日益加劇,1789年法國大革命正是在經濟裂變與社會矛盾加劇這一基礎上發生的。”上述材料所要表達的意思是(

)

CA.城市化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

B.城市化是引起法國大革命的主要原因C.對城市化處理不當,會加劇社會矛盾

D.法國城市化開始過早【解析】依據材料“失地農民、無業游民(進入城市后)并沒有完全依照當局、資本所設計的路徑(成為雇傭工人)發展,城市的社會矛盾由此尖銳起來,動蕩日益加劇”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歐洲城市化進程中由于對人口遷移的處理不當,導致城市的社會矛盾尖銳,故C項正確。16.

1854年,英國爆發了第三次霍亂,倫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肺結核、支氣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經成為當時英國常見病和導致死亡的最大原因。這種現象(

)

DA.說明英國已成為世界工廠

B.提高了英國國民的素養C.遲滯了英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

D.加快了英國環境立法的步伐【解析】英國率先開展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19世紀中期取得“世界工廠”的地位,與材料無關,故A項錯誤;“國民的素養”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B項;材料著重強調工業革命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非遲滯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故C項錯誤;工業革命造成資源日益枯竭,引發嚴重的環境問題,成為誘發疾病的元兇,客觀上促使議會加快環境立法,故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

16世紀,英格蘭擁有373個市鎮,根據規模和功能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擁有300—400人口的小城鎮,市場的影響所及為周圍幾英里的農村;第二種是人口在600—1

000人或偶爾2

000人的市鎮,幾乎所有的郡都有6個這樣的市鎮;最大的市鎮是郡府所在地,英國東南部五大郡中各有兩個彼此競爭的郡城,具有悠久的自治傳統,在經濟和思維方式上影響著廣大農村。——摘編自徐浩《中世紀西歐市場和市集制度新探》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隨著江南經濟的發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鎮逐漸興起。到萬歷以后,其市鎮總數不下200個,其中規模大、功能全的鎮至少有160個。這些市鎮之間的距離大體在5—15千米之內,一般最大距離不超過農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買賣的路程。一般在每個市鎮的周圍,都有密集的從事小商品生產的村坊和初級集市環繞,這些市鎮作為商品集散之地,形成一個以水路舟行為基本交通脈絡的網狀結構。——摘編自齊濤主編《中國古代經濟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中英兩國市鎮發展的異同,分析促進英國市鎮發展的因素。(7分)[答案]

同:規模大小與人口有關;小規模市鎮環繞大規模市鎮。異:市鎮間交通方式不同;市鎮管理方式不同。因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殖民擴張刺激商業發展;自治體制保證城市發展自主權。(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英市鎮經濟發展的不同結果。(6分)[答案]

不同結果: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夭折,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最終沒有孕育出資本主義經濟;市鎮經濟發展促進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最終成為資本主義國家。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中國的城市建設和相關理論在商周時期已經產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兩重身份,但側重政治、軍事屬性。城市公共空間主要為政治統治和群體服務,同時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市鎮的廣場以及其相鄰建筑如牌坊,常常與當地的歷史、風俗有密切聯系。隨著佛教的發展,“廟會”興起并成為新的公共場所。唐宋以來,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間明顯發展。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園、娛樂場所等逐漸成為公共空間結構的新要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城市和公共空間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歷經波折,但也取得了較大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僅突出了廣場、街道等傳統方面,還顧及了社會弱勢群體和鄰里聯誼等新興需求,而且引入了社會資本和群體參與。材料二

15世紀以后的歐洲,城市公共空間結構打破了中世紀的封閉狀態,宏偉的林蔭大道和廣場,早期古希臘城市規劃思想中的幾何學構圖也重新出現,這些體現著人對社會和自然的有力控制。19世紀以來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長,城市規模和數量急劇擴大,產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間問題。為了緩解日益嚴重的人與環境、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等矛盾,20世紀初以來,英、美等國著重從美觀舒適、衛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間的歷史演變》(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特點和積極作用。(6分)[答案]

特點:歷史悠久,且持續發展;受政治因素影響較大;與文化因素聯系密切;形式(類型)、功能多樣;有較明確的思想(理論)指導(支撐);建設總體上以政府(規劃)為主;立足本身,但也借鑒學習。積極作用:逐漸滿足民眾的生活需求(改善民眾的生活水平);推動了城市的發展(城市化)和社會進步;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增強社會凝聚力,創建和諧社會。(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以來歐洲國家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發展的原因。(4分)[答案]

原因: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全球聯系的增強;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發展;工業化和科技進步的推動。(3)以近代歐洲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為例,簡析我國城市公共空間建設應當注意的問題。(4分)[答案]

注意問題: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注意環境污染問題),人與自然的和諧;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依據(順應)時代趨勢與國情需要;滿足人們日益豐富的公共生活的需要;重視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材料一

英國的城市化運動主要出現在工業革命發祥地和工業化地區,工業革命發祥地多是近代早期的鄉村工業區。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和機器工廠的出現,原有的鄉村工業城鎮成長為城市,對資源和人口的吸附力大為增強;原有的鄉村工業村莊演變為工業城鎮,原有的農民要么就地轉變為城鎮居民,要么移居本區域新興的工商業大城市。這些地區后來一直是英國主要工業城市分布的區域。1851年,經過大約一個世紀的工業革命后,英國城市人口已超過50%,基本完成城市化。城市化高潮的早期基本上是農村城鎮化的高潮,因為城市人口增長主要依靠農民移民,其次才是城市居民的自然繁衍。——摘編自劉景華《農村城鎮化:歐洲的經歷與經驗》材料二

在近代中國發展最耀眼,也是城市化特征最明顯的是那些對外開放通商口岸的城市。1895年年底,中國總共對外開放26個通商口岸。這些開放通商口岸分布的區域,形成了一個以開放口岸城市為中轉樞紐,各方面力量參與其間的廣泛的貿易網絡。幾乎在西方國家將商業勢力拓展到通商口岸的同時,中國內陸地區各種資源(人口、商業等)也開始了向通商口岸的集中。中國對外開埠通商后,口岸城市在對外貿易的刺激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它們逐漸蓋過了一些傳統內陸城市的光芒。開埠通商既是對中國傳統市場圈的改組,也是對國內資源的一次整合,更是對中國近代城市分布格局的調整。由此開始,口岸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