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與陸王心學_第1頁
李與陸王心學_第2頁
李與陸王心學_第3頁
李與陸王心學_第4頁
李與陸王心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李與陸王心學

在清朝中期的學者中,李毅是享有土地和王力的人。他以各種方式表明了對土地和王心學的尊重,為土地和王心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被稱為“地球和國王的第一位重要中心”。所以,研討清代理學史,不能不將李紱的學術建樹作為重要課題。遺憾的是,時至今日,學術界對此仍關注不夠,學理性的研究頗為缺乏①1。鑒于此,本文擬就這一主題的一些方面進行初步探討。李紱(1673~1750),字巨來,號穆堂,江西臨川(今撫州)人。少時頗具天賦,有神童之稱。10歲能為詩,12歲即與里中諸先生結為詩社,文思敏捷,作品頗豐。青年時代困于場屋,24歲為秀才,但35歲前四次鄉試皆不售。其間專意詞章,游學授徒。康熙四十七年(1708),第五次鄉試中舉后,得江西巡撫郎廷極資助去京,第二年得中進士,為翰林院編修。后歷官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兵部侍郎、廣西巡撫。雍正三年(1725),升任直隸總督。后以參劾雍正帝寵臣河南巡撫田文鏡得罪,在異己勢力群加攻訐之下遭革職,被派往八旗志書館效力。乾隆即位后,復被起用,初授戶部侍郎、八旗志書館副總裁,又兼兵部侍郎。后又授詹事府詹事、三禮館副總裁、光祿寺卿等。乾隆七年(1742)因病原品休致。著有《穆堂初稿》、《穆堂別稿》、《春秋一是》、《陸子學譜》、《朱子晚年全論》、《陽明學錄》等。李紱一生,為官清正,廉潔自守,剛正不阿,對于當朝權貴年羹堯、隆科多、鄂爾泰等從不趨附,而且好學善辯,耿直敢言,為官場所罕見。所以他多為人所懼,亦多所得罪,在官場遭人嫉恨,幾度沉浮,并不得意。全祖望曾寫道:公以博聞強識之學,朝章國故,如肉貫丳,抵掌而談,如決潰堤而東注,不學之徒,已望風不敢前席,而公揚休山立,左顧右盼,千人皆廢,未嘗肯少接以溫言。故不特同事者惡之,即班行中亦多畏之。②2這樣的描繪,已使其氣象躍然紙上,其為人處事可想而知。李紱官場不順,但為文、為學卻多姿多彩,頗受矚目。綜其一生,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康熙四十八年(1709)中進士以前致力于詞章;此后一直到雍正五年(1727)被罷官免職,近20年的時間里,主要精力放在社會政治上;雍正五年后的歲月里,主要從事學術研究③3。也就是說,李紱的學術建樹,特別是其獨樹一幟的理學成就,基本是在晚年取得的。李紱的學術生涯,根據其論著所記年月,大致是在入翰林院以后。從其著作可知,他涉獵范圍相當廣泛,包括經、史、地理、政事、雜考等。不過其學術地位的建立,究其根本是在于《陸子學譜》、《朱子晚年全論》這些推尊陸、王的著作。正是由于這些著作,方使他成了清代理學史上主心學的代表之一,受到學界的推重。李紱之服膺陸王心學,立場十分鮮明。一方面,他反對尋章摘句為學,推崇陸、王躬行實踐之學;另一方面,他力圖建立陸、王學統,以與程、朱相抗衡、爭正統。此外,對于陸王心學中的一些學術問題,他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李紱闡發陸、王,有其自身特色,是從陸、王之學的某一側面出發予以論列,而非全盤繼承陸、王。他曾不止一次有過這方面的表述,說:陸子謂道外無事,事外無道。真得圣賢為學之法者。④4自象山陸子之教不明,士墮于章句訓詁者三百余年。洎王陽明先生倡明絕學,然后士知有躬行實踐之功。⑤5由此可見,李紱之論學,注重實務,以“躬行實踐”為先,他之推崇陸、王者,主因在是。所以如此,是基于他對僅從書本出發、尋章摘句為學的反感。他還認為此風源自朱熹,故對朱子之學頗為不滿,說:古未有以學為知之事者,至朱子始以學、問、思、辨俱屬知,因以窮致事物之理為格物。又以《大學》未詳言格致之事也,因疑其義亡而為傳以補之,于是古人為學之法乃一變。尋章摘句之弊,流為玩物喪志。龂龂于口耳之間,舉古人躬行實踐之學,不得而見之矣。⑥6朱子門人,平日專以讀書講論為工夫,故須無事而后下手。不知圣賢之學,不如是也。⑦4朱子中年,亦以讀書教弟子,至于晚年,則專以求放心、敦踐履為主,而深以徒倚書冊為戒……惟《語類》有勸人讀書之說,則皆門人以意為記錄者耳……善學朱子者,毋惑于門人訛誤之詞,而細觀其晚年所著述,庶不為世俗爛時文、破講章所誤也。⑧7李紱心目中的陸、王之學為倡導躬行實踐之學,能夠扭轉朱學過于重“知”的傾向。他說:圣人之道,固有行之而不著者,未有不行而能知者也。不行而知,是明道程子所謂望塔說相輪者也。⑨8天下無道外之事,即無事外之學。早間有事,即從早間事上做工夫;午間有事,即從午間事上做工夫。未有離事而有工夫者……圣賢為學之法者,蓋皆因事而后有工夫也。論存養,則事至而此心不動,大程子所謂動亦定也。論省察,則事至而后有意念,《中庸》所謂慎其獨也。至力行之必因事而后見,又無論矣。世豈有無事之工夫哉?⑩4這里的關鍵,在于“行”和“事”,此為李紱所理解的陸、王之學的本質所在。不過,凡夫俗子不知王學真意,只是盲目從之,這也深為李紱所憂慮。他說:自陽明先生倡道東南,天下之士靡然從之,名臣修士不可數計。其道聽途說起而議之者,率皆誦習爛時文、舊講章,以求富貴利達之鄙夫耳。間有一二修謹之士,閹然媚世,而自托于道學者,稍相辨論,不知其未嘗躬行,自無心得,不足以與于斯事而考見其是非之所在也。(11)9即王學要靠躬行實踐方能把握,不躬行實踐者,“自無心得”,是沒有資格討論王學之是非的。陸、王之學既為“心學”,自是極重“心得”,李紱對此也非常強調。但他所注重的主要是“心得”與躬行實踐的關系,而非王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等玄談。他說:圣人之學在于躬行心得,由小學以至大學,齊治均平之業咸出乎其中,此學之名與實也。(12)10學必躬行而后心得,得于心而后推之家國天下,無所施而不當。而揚子所謂入乎耳出乎口者,不足與于斯。(13)11在這里,李紱首先認可“圣人之學在于躬行心得”,而“躬行”與“心得”的關系則是“躬行而后心得”,以此“心得”推及家國天下,就能“無所施而不當”。這樣的認識,實際是發展了王陽明的知行說。王陽明曾說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4)12但關于“知”的來源,卻沒有明確指出。李紱“躬行而后心得”的提法,說明思想意識是行動與環境的產物,它既是對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豐富,也是對程朱理學“知在行先”命題的駁斥。至于理學家所熱衷談論的心性,則被李紱斥之為“高言”而深戒。他說:義理與氣質為定名,心與性為虛位……學者茍有志于圣賢之學,躬行實踐可矣,何必言心性?孔子之自勉者在子臣弟友,若命與仁則罕言之。子貢亦謂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孟子因告子論性而誤,故反覆與辨耳。其教門人則止曰孝弟而已,義利而已,未嘗言性。今之教人者不敢望孔、孟,從學者不敢望子貢,實行不修,而高言心性,妄也甚矣!吾非敢言心性也,吾嫉夫世之實行不修,于陽明子無能為役,而高言心性者也。(15)13這樣的言論,仍是本著躬行實踐原則發出的,即空談心性于世無補,也不合古圣賢之道,只有在“實行”方面多修習,才算得陽明心學真諦。上述李紱的種種議論表明,他之服膺陸王心學,并非是全盤承受,而是有選擇、有揚棄的,選擇者主要為陸、王躬行實踐之學,揚棄者主要為心性之學(不論它屬于程、朱還是陸、王)。他如此做,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學術淵源的。明末清初,王學對思想、學術界影響甚大,黃宗羲的思想主張自是這方面的典型,孫奇逢、李颙、彭士望等大儒也無不重視陽明或傾向于王學,他們肯定陽明的“事功”,認為這是陽明學術的必然結果。在實際行動上,他們也效仿陽明,孫奇逢少倜儻好奇節,欲以經世致用;李颙早年側重經濟之學;彭士望曾入史可法幕,參加過抗清活動。他們都是倡導實學卻因時勢而未竟其志者,所以都強調王學實踐之功。孫奇逢說:陽明良知之說,著力在致字。(16)14知行合一之說,高明重行字,此尤對學者口耳涉獵之病。(17)15李颙說:陽明出而橫發直指,一洗相沿之陋。士始知鞭辟著里,日用之間,炯然渙然,如靜中雷霆,冥外朗日,無不爽然自以為得。(18)16這里,他們所謂“致”,所謂“行”,所謂“日用”,講的都是躬行實踐,所推崇陽明者主要在是。對此學術傳統,李紱是非常清楚的,他也曾有意識地加以總結,說:國朝隆興,士多實學。若孫鐘元(即孫奇逢)、彭躬庵(即彭士望)、李二曲(即李颙)、黃梨洲(即黃宗羲)、湯潛庵(即湯斌)諸先生,皆能窺尋此旨。(19)17所以,李紱所宗尚者,實有前人學術軌跡可循,他也是自覺地承傳了這些東西,并將其發揚光大。當然,這種承傳只是學理層面上的,而非明末清初學者以抗清為主的實踐內容。李紱提倡躬行實踐,批評朱子以讀書講論為學,但自身并非束書不觀、游談無根者流,而是博聞多識,言必有據,頗似乾嘉考據學者之所為。他曾自言讀書之勤,說“六七年來細閱周、程、朱、陸、陽明六子之書,各不下十數過。”(20)18經過細心研讀、分析和比較,他就陸王心學中的一些學術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如對視陸學為“頓悟”之禪學的傳統看法,他提出不同意見,說:朱子因陸子教人有發明本心之說,遂以頓悟目之,而其實非也。《陸子全集》二十八卷……嘗翻閱數十過,絕無“頓悟”二字。其生平教人,好舉木升川至,專以循序為主……即鵝湖之詩,必曰:“涓流積至滄溟海,卷石崇成泰華岑”,此天下所共見共聞者,其不為頓悟之說也明矣。至于發明本心,并非頓悟。(21)19此段論述雖有揚陸抑朱的用意,但出于翔實具體的學術論證,可信度高,故能發揮推翻既有成見的效用。再如王陽明《傳習錄》中有“照心”二字,有人疑為禪語,李紱則不輕信,反復核查后說“佛書余嘗遍閱,并無此二字”(22)20,否定了既有之見。勤于讀書,讀書得間,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這是李紱治學最為可貴之處,也是他不同于一般宗陸、王學者的特色所在。出于與程朱理學相抗衡、爭正統的用意,李紱還很熱衷建立一個陸、王學統。為此,他專門編有《陸子學譜》、《朱子晚年全論》、《陽明學錄》(已佚)等書。李紱如此做,是有其學術上的淵源的。明末清初,伴隨著清王朝對全國統治權的逐步取得,王學漸趨崩解,學術界出現一股“由王返朱”的聲浪。學者們對陸王心學持否定的態度,認為“神州蕩覆,宗社丘墟”的罪魁禍首就是王學。顧炎武首先對王學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其后,王學成為眾矢之的,抨擊王學,推尊朱子,成為一種風氣。此風由張履祥、呂留良諸人開其端,經陸隴其輩而漸入廟堂,至熊賜履、李光地廟堂之上推波助瀾,康熙帝對朱學的極力崇獎,朱學徹底壓倒王學而占據主導地位。不過,王學雖為強弩之末,但并未成為絕學,一些王學大儒如孫奇逢、黃宗羲等,在重重壓力下仍致力于陸、王學術,他們以學術史編纂的努力,為陸、王學術爭正統地位。孫奇逢以30年之功,著成《理學宗傳》一書,從儒學道統觀出發,為王學爭正統,肯定王陽明是朱熹之后的道統傳人。黃宗羲則以《明儒學案》一書,表達其對王學的尊崇,書中所收學者及闡發之學術觀點,皆以王陽明一系為中心。黃在完成《明儒學案》之后,就著手編寫《宋元學案》,但未竟而卒,于是,為陸學爭正統的任務便落在了后學身上。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李紱編撰了《陸子學譜》,并以《朱子晚年全論》一書繼續王陽明的事業。李紱曾經述及《陸子學譜》之緣起:紱自早歲,即知向往。牽于俗學,玩物而喪志三十余年矣。再經罷廢,困而知反。盡棄宿昔所習,沉潛反復于先生(指陸九淵)之書。自立課程,從事于先生所謂切己自反改過遷善者五年于茲。于先生之教,粗若有見焉。獨學無友,不敢自信。今歲萬子宇兆奉召還朝,相見之次,叩其近業,心同理同,若同堂而共學也。既而同事書局,時相考證,益著益明。乃敢抄撮先生緒言,并其教思所及,共為一書,名曰《陸子學譜》,蓋兼用《近思》、《淵源》二錄之體。先生之言與行略備,將以藏諸名山,傳之其人。俾有志于希圣者門徑可循,歸宿有所,不沉溺于利欲,不泛濫于章句,不參錯于佛、老,庶幾斯道有絕而復新之日矣乎!(23)21此文可見,李紱對陸九淵崇尚有加,曾“沉潛反復”于其書,多所研磨,終得萬承蒼(字宇兆)等協助,成《陸子學譜》一書。該書兼采朱熹、呂祖謙《近思錄》和朱熹《伊洛淵源錄》二書之體例,將譜主之言與行合而為一,最終目的則是希望讀書人循此門徑,“歸宿有所,不沉溺于利欲,不泛濫于章句,不參錯于佛、老”,致力于復興陸子之學。《陸子學譜》是關于陸九淵學術的總結性著述。全書一開篇即闡明陸九淵的思想、學術體系,計有“辨志”、“求放心”、“講明”、“踐履”、“定宗仰”、“辟異學”、“讀書”、“為政”、“友教”等,強調其為學宗旨和取向。其后序列陸九淵家學以及弟子、門人、私淑等,從宋代敘述到明代,上下幾百年連綿不斷。貫穿全書的一個核心觀點是“圣人之學,心學也”,即把圣人之學完全歸結為心學。李紱就此言道:圣人之學,心學也。道統肇始于唐、虞,其授受之際,諄諄于人心道心。孔子作《大學》,其用功在正心誠意。至孟子言心益詳,既曰:仁,人心也;又曰: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先立乎其大,則小者不能奪。仁、義、禮、智,皆就其發見之心言之,而莫切于求放心之說。明道程子謂圣人千言萬語,止是欲人將已放之心約之,使反復入身來,自能尋向上去,下學而上達。至陸子則專以求放心為用功之本,屢見于文集語錄。(24)22這樣的敘述,無非是表明從唐、虞經孔子、孟子到程子,直至陸九淵,儒學道統一脈相承。陸九淵是孔孟之道的傳人,其學系正統儒學,應該興復并發揚光大。不僅如此,就彰揚陸、王學術而言,《陸子學譜》也起到了孫奇逢、黃宗羲的著作未能起到的作用,即凸顯了陸學的體系和特點,使陸王心學的成就與特色在清中葉得以整體展現。同時,該書的編撰是以詳盡的文獻資料為基礎加以細密考訂而成,這既體現出李紱言必有據的求實態度,也表明漢學考據學風已對李紱產生較大影響。《朱子晚年全論》是李紱彰揚陸、王學術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在理學發展史上,程朱、陸王之爭是核心問題之一,尤其是關于朱、陸異同問題,自南宋以來一直為學者所關注并爭執不休。明代中葉,自程篁墩《道一編》始,提出了朱、陸早異晚同之說,接著王陽明根據朱、陸意見相合的30多通論學書札,寫成《朱子晚年定論》,援朱入陸,進一步證明朱、陸晚同之說。而后學者對此又多有議論,晚明陳建撰《學蔀通辨》、孫承澤撰《考正朱子晚年定論》,對朱、陸早異晚同之說,力加駁斥,認為王陽明是“借朱子之言以攻朱子”。對于朱、陸異同之爭議,李紱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眼里,時人之爭議,往往出于門戶之見,意氣用事,束書不觀,空談而已。如他評價孫承澤對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的指責時便說:孫北海承澤作《考正朱子晚年定論》,蓋從未讀陸子、陽明子之書,亦未嘗細讀朱子之書,徒欲鈔竊世俗唾余以附于講學者也。所載朱子之語,止取其詆諆陸子之言,其論學之合于陸子者,則概不之及。其所辨年歲亦不甚確,如鵝湖之會,謂各賦一詩見志,是全未見陸子語錄者也。(25)23即批評孫承澤不讀陸、王之書,也不細讀朱子之書,完全依據己之所需而下結論,不嚴謹之至。為了扭轉此風,也為了替陸、王爭正統,李紱花大力氣,多方搜集、整理資料,經細密考訂,撰成《朱子晚年全論》,以進一步完善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中的論斷。在《朱子晚年全論》一書中,李紱詳盡輯錄了朱熹晚年與門人、友人論學的資料,并附上自己的簡短評論,以此證明朱、陸晚年之爭,乃門人各守師說趨于一偏所致,而朱、陸晚年實際上“所學者符節相合”。他說:朱子與陸子之學,早年異同參半,中年異者少同者多,至晚年則符節之相合也。朱子論陸子之學,陸子論朱子之學,早年疑信參半,中年疑者少信者多,至晚年則冰炭之不相入也。陸子之學,自始至終確守孔子“義利之辨”與孟子“求放心”之旨;而朱子早徘徊于佛、老,中鉆研于章句,晚始求之一心。故早年、中年猶有異同,而晚則符節相合。夫早年、中年所學有異同,因而所論者有疑信,宜矣。至于晚年,所學者符節相合,而所論者冰炭不相入,何耶?蓋早年兩先生未相見,故學有異同而論有疑信。中年屢相見,故所學漸同而論亦漸合。朱子與項平甫書,欲兼取兩長;陸子與朱子書,謂“康廬之集,加款于鵝湖”,此其證也。考康廬之集,朱子年五十二歲,陸子年四十三歲。自是以往,又十一年而陸子下世。此十一年中,兩先生不及再相見。始啟爭于無極、太極之辨,繼附益以門人各守師說,趨一偏而甚之。其兼學于兩家者,往來傳述,不得先生之意而矯枉過正,如包顯道有“讀書講學,充塞仁義”之語,而朱子教張敬夫考索《周禮》(26)24,陸子頗不然之。于是朱子指陸子為“頓悟之禪宗”,陸子指朱子為“支離之俗學”,實則兩先生之學皆不爾也。《朱子晚年定論》,陸子既不及聞其說,至陽明先生抄為一編,凡三十四條,中間因詞語相類而誤入中年之論者,特何叔京一人耳。羅整庵摘以相辨,而無知之陳建遂肆狂詆,其實晚年相論皆然,雖百條不能盡也。夫謂朱子晚年譏陸子為禪,雖道聽途說,世俗科舉之士皆能信之。謂朱子晚年之論盡與陸子合,則雖有意為學,而粗涉其涯涘者,亦不能無疑焉。今詳考《朱子大全集》,凡晚年論學之書,確有年月可據者,得三百五十七條,共為一編。其時事出處,講解經義與牽率應酬之作,概不采入,而晚年論學之書,則片紙不遺,即詆陸子者亦皆備載,名曰《朱子晚年全論》。曰“晚”,則論之定可知;曰“全”,則無所取舍以遷就他人之意。庶陳建之徒無所置喙,而天下之有志于學者,恍然知兩先生之學之同,而識所從事不墮于章句口耳之末,或亦有小補乎!夫天下惑于朱、陸異同之說也久矣。欲天下人學陸子,必且難之;欲天下人學晚年之朱子,宜無不可。學朱子即學陸子,陸子固不必居其名也。(27)25這一大段序文,已將李紱作《朱子晚年全論》之用意和所得之結論表述得十分清楚。一方面,由于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所引朱、陸晚年意見相合的論學書札僅34通,中間且有個別失誤,以致遭陳建等人“狂詆”,所以李紱要詳盡征引朱熹晚年論學之書,以補王陽明所論之不足,并回擊陳建等的攻擊。他以康熙年間所刻《朱子大全集》為據,詳加考析,共得朱熹晚年論學書札、序、跋等357條,以材料的豐富精詳,令“陳建之徒無所置喙”。另一方面,他得出的結論較之王陽明更系統完善,即“朱子與陸子之學,早年異同參半,中年異者少同者多,至晚年則符節之相合也”,而所謂朱、陸晚年之爭,則屬誤解,實因門人各守其師說、趨于一偏、矯枉過正所致。這樣,明中葉以來一直爭論不休的朱、陸異同問題又得一解,而且是考析精良的解釋。當然,表面看來,李紱是以文獻立言,靠資料說話,不偏不倚,但若細細觀察其主觀表述的言論,可以說在朱、陸之間還是偏袒陸的,心學家的立場顯露無遺。如在概括朱、陸一生之學問時,認為“陸子之學,自始至終確守孔子‘義利之辨’與孟子‘求放心’之旨;而朱子早徘徊于佛、老,中鉆研于章句,晚始求之一心。”即陸子始終遵循孔孟之道,而朱子則早年和中年都有游離,至晚年才歸于孔、孟,所以兩人之學晚年方“符節相合”。如此表述,顯然既抬高了陸子又貶低了朱子,甚至會使人產生陸子一直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