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節的起源與文化內涵_第1頁
彝族火把節的起源與文化內涵_第2頁
彝族火把節的起源與文化內涵_第3頁
彝族火把節的起源與文化內涵_第4頁
彝族火把節的起源與文化內涵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彝族火把節的起源與文化內涵

火節是彝族的一個盛大慶祝活動,通常在6月24日左右。在彝區,火把節家喻戶曉,極為隆重。祭神祭田、祈年豐收、送祟除邪是火把節的重要民俗內容。多年來,有關介紹彝族火把節的文章不少,但涉及火把節起源及其文化內涵的不多,或不甚深入。對此,本文擬作一初步探討。一、火把節的起源及其民間信仰光緒《昆明縣志》記載:“漢之時有夷婦阿南,其夫為人所殺,南誓不從賊,即以是日(六月二十四日)赴火死,國人哀之,因為此會。一云南詔皮羅閣會五詔于松明樓,將誘而焚殺之,遂并其地,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乃以鐵釧約夫臂,既往,果被焚,慈善跡釧得夫尸以歸,皮羅閣聞其賢欲委擒焉,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路南彝族有這樣的傳說:以前有個無惡不作的土司,巧立名目,橫征暴斂,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勇敢的牧羊人扎卡,串連了九十九個村寨的人,準備攻打土司建在山上的城堡。扎卡教人民把羊關在羊廄里,只喂水,不給草吃。七天七夜以后,攻打城堡的時間到了,農民在每只羊角上綁上火把,打開羊廄,擂動戰鼓,驅羊前進。饑餓的羊群借助火光向山上猛沖,土司見城堡外一片火海,驚慌失措,起義農民一鼓作氣攻下了城堡。從這以后,彝族人民每年在這一天歡度火把節,相傳至今。在火把節盛行的武定、祿勸彝區,有的彝民說:“過火把節要引谷穗出來看火把。”有的說:“不玩火把,莊稼就會被火燒焦,耍火把可將地下的火種引出來。”有的說:“耍火把是為撲滅秧苗的病蟲害。”火把節這一習俗,最早起源于先民對火的原始崇拜,至今仍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1)以火占色,祈年豐收。這方面古籍記載較早,明李中溪《云南通志》載:“六月二十五日,采松明為火炬,照田畝,以火色占農。”清吳大勛《滇南聞見錄》云:“(六月)二十五日,鄉民聚火把于田間,和以草桿焚之,以祈豐年。”節日期間,有的彝區要闔村殺豬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一彝戶要抱一只雞到田地里去祭“田公地母”;涼山彝族火把節那天,所有在外的人都得趕回家吃團圓飯,飯前必須先殺一只雞祭祀祖先,飯后舉行點火把儀式,由一家之主點燃用若干苦蒿稈扎成的火把,從屋子的上方順墻壁照亮每一個角落,口中念道:燒掉一切不吉利之源,全家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詞,然后經過羊圈、牛圈,最后加入村寨的火把行列。(2)祈禱除病免災,驅逐晦氣。彝民認為火炬可以驅災除邪,故點燃火把后,還要挨家挨戶走,邊走邊往火把上撒松香,人們謂此為“送祟”。關于火把節的來歷,民間有各種生動、美麗的傳說。各傳說就像一串串閃光的珍珠鑲嵌在彝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回音壁上,光彩奪目。其中彝區有一個最為典型的傳說:很久以前,天上有個兇神叫斯熱阿比,奉天王之命,經常到人間橫征暴斂,敲詐勒索,激起彝族人民的反抗。為了戰勝兇神,人們推舉英雄阿提拉巴領著大家同兇神作戰。他們點燃千萬支火把,把通天梯燒毀,斷了斯熱阿比的退路,經過九天九夜的戰斗,終于殺死了兇神。兇神被殺死的消息傳到了天庭,天王大怒,立即撒下“天蟲”千千萬萬,意欲吃絕莊稼,把人民餓死。此時是彝歷“虎月”(農歷七月),正是洋芋結薯、玉米抽穗的時候。鋪天蓋地的“天蟲”吃了三天三夜,眼看莊稼毀于一旦。這時彝族人聚集于山頭決定“舉火把,燒天蟲”。于是不分男女老少,人人舉火把,三天三夜燒死成千上萬的“天蟲”,保住了莊稼。可是還有一部分未燒死的天蟲,鉆進了地下,到第二年“虎月”又鉆出來吃莊稼,因此彝族人民又舉起火把燒害蟲……害蟲燒不完,火把舉不盡,這樣一年一年地傳下來,便成了火把節。祿豐高峰彝族也有關于“火把節”的民間傳說,其內容是舉起火把,燒死害蟲,祈求豐收。每年農歷六月正是稻谷抽穗、玉米開花的季節,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之前,人們把當地稱為“火把樹”的喬木砍下來,用刀把一頭劈成數瓣,然后把松香燒化淋在上面,準備好了火把,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就集中在一個特定的位置(一般是在土主廟里),什么時候出發、什么時候結束以及火把隊伍行走的路線,都由當地推舉出來的頭領統一安排。在“火把隊”出發之前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待時間到了,全村男女老少都高舉火把,順著預定路線奔跑。人們一邊跑,一邊大聲地念著祭經,祭經的內容大多是消滅害蟲,谷物豐收,如:“田頭雀莫來,田頭雀來格,扭爛雀子嘴;田尾鼠莫來,田尾鼠來格,敲斷鼠牙齒;谷叢蟲莫鉆,谷叢蟲鉆格,舉起火把來,蟲遇火把死,谷粒凈又凈,谷粒飽又飽;銀亮小鐮刀,開鐮割谷子……”等等。田埂上“火把隊”像一條蜿蜒爬行的蛇,火把照亮了整個田野,吼聲震動天地,氣勢非常宏大。人們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驅趕害蟲,祈求豐收,這也就是傳說中的“火把節”,現在這種“火把節”已很少見了。二、星回節與火把節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之有文字記載,最早應是元代李京《云南志略》:“每歲以臘月二十四日祀祖,如中州之上冢禮。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縛火炬照天,小兒各持松明之,相燒為戲,謂之驅禳。”火把節之盛,應在明、清之際。清代,乾隆《開化府志》卷九:倮倮“其六月廿四日夜,村寨田宅,悉燃火炬,名曰火把節,膾生肉食之,以此為獻歲。”清乾隆年間吳大勛《滇南聞見錄》“火把節”條云:“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每家具木柴幾許門首,各自點亮,又皆手擎一枝,游行聚于一處,群相歡笑,衙門中亦辦送。二十五日,鄉民聚火把于田間,加以草桿焚之,以祈豐年。通宵皆然,而迤西尤盛。昔聞南詔并五詔,誘至一家,圍而焚之,乃二十四日也。內有一詔,其妻勸勿赴,不聽,瀕行,妻以手鐲令佩之,及罹于難。其妻往尋其尸,以鐲為認。因得于眾尸中。夷人哀之。每歲屆期,集火把以吊之。遂成俗,歷久反為歡樂事。正如端陽角黍,競渡之舉也。”火把節,有的稱星回節。康熙《楚雄府志》:白、黑倮倮“星回節列炬吹笙,跌坐以歌和之,飲酒為樂。”許實《祿勸縣志·風土志》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回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回于天而除夕也;會飲至于旬余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兒童執火炬,屑松脂雜煤,衽而擷之,見尊者叩首,舉燎逼裙,灑松煤燎之火,火焰滿身,謂之‘福’……男女齊會,四面繞坐,膾生肉,飲酒,歌舞雜沓以趁盛節。”《牟定縣志》“風俗”載:“六月二十四星回節謂之火把節,研松為燎,高丈余,入夜炮之村落,用于照田祈年,似炬之明暗占歲之豐歉。街市兒童揚松脂未互相燒灑為戲,比戶剁牲飲酒。”《南安州志》“風俗志”記載:“六月二十四日束松為燎朵,草花高丈余燃之,殺牲祭祖,老少圍坐火,食肉飲酒。自官署以及鄉村田野皆燃,謂之火把節,又謂星回節。”隆慶《楚雄縣志》“祭禮”載:“六月二十四日為星回節,燃松炬照室及田間,每田水口,每蕎地一處各殺一雞以祈豐收。”火把節的內容是以照歲而祈豐年。《昆明縣志》云:“六月二十四、五日,斫松為燎,高丈馀,入夜爭燃之。村落用以照田,以炬之明暗,占歲豐歉。”袁嘉谷《石屏縣志》卷一云:“六月二十五日,四野松炬燭天,占歲之豐兇,明則稔,暗則災;幼者各燃松炬相斗,以勝負卜村之豐兇。”《祿勸縣志》云:“攜照田塍,云可避蟲。”《大理縣志》:“倒樹當門臥,男婦撩衣跨火過,群相賀曰:‘災星除矣,穢氣解矣’。”火把節之所以能家喻戶曉、歷久不衰,必然有其倫理道德的社會價值。火把節倡揚忠愛、追求光明,正如許印芳《星回節考》所云:“火把之興,原于服忠武之威,表貞烈之德;歷久不廢,而逐疫、祈年、祭先、講武諸事,乘乎其間。”另外,描寫火把節的詩歌也較多。《云南圖經志》卷七:“云披紅日恰含山,列炬參差競往還,萬雜蓮花開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間。”楊慎:“松炬熒熒宵作午,星回令節傳今古。”又《星回節》:“忽見庭花折刺桐,故園珍樹幾燃紅,年年六月星回節,長在天涯客路中。”張漢《星回節詩》:“匝地散流星,緣樹燎椽燭;是日迎武鄉,宵光耀人目。髡濮古遺封,今日沿成俗。……”民國《西昌縣志》卷十二:“陰歷季夏六月二十四日,為倮族火把節。火把者,松柴細竹野蒿所制之火炬也。大者粗數圍,長數尺,或及丈,植地上,小者可以手執之。倮夷于此節,每村共醵金購老牛一,于先一日夜半椎殺之,椎時每家出小火把一環圍吼。至過節日烹其牛,合村聚宴,吹簫管,彈耳琴,唱歌跳舞為樂,謂之跳鍋莊,日夕每家出大火把一,植門外燃之,另執較小者,行繞所耕種之田地間,且行且舞,以祈豐年。至第三日,則掃集火把之炭渣,以酒肉遠送之,大抵過年則一家自宴,過節則一村合宴焉。”民國《馬關縣志》卷二:倮倮“夏歷六月二十四為火把節,是夜燃火炬,擊羊皮鼓,繞行田畝以及園圃、果樹,謂光照所及,則收獲豐而蟲害少。照畢陳酒脯,集男女行歌互答,進酒為歡”。民國《思茅縣地志》:“……倮倮等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度歲,殺豬宰牛,男女雜處,攜手成圍,吹笙跳舞,名為跳笙,以盡歡樂。”三、彝族火節反映的文化內涵1.強烈的火文化特點彝族史詩《梅葛》說:“地上沒有火,天上龍王想辦法,三串小火鐮,一打兩頭著,從此人類有了火。”火與彝族生產、生活的關系極大,特別是彝族大部分都居住在高山地區,刀耕火種,防寒和御獸都離不開火。如防止野獸糟蹋莊稼,常常是晚上在莊稼旁燃起大火嚇唬野獸,所以在彝族文化中強烈地表現出濃郁的火文化特點。這種現象表現在過火把節、祭祀火、火禁忌等行為上。隨著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人類的認識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彝族人民已認識到火是可為人類服務的,并成了人們生活、生產中不可缺少的伴侶,因而對火懷著感激之情并加以崇拜。但是,火也是一把雙刃劍,火一旦失去控制,就會給人們造成巨大的災難和損失,因而人們一方面在使用火,一方面也在思索:如何去尊重它,讓它更好地為人類服務;該怎樣做才不會觸犯它,不使它發怒,不給人類帶來災難。這樣一來,火一下子從一個實體的自然物,變成了似乎像人一樣是由其思想和感情來支配行動的“靈”物了。他們認為凡是火所做的好事和壞事,都是火的“靈”在起作用,火具有博大的威力,甚至認為火是人類無法抗拒的,所以用火驅鬼除邪是理所當然的事了。2.祭祀神發形,火把節的文化內涵許多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集中在火把節期間進行,使彝族文化和彝族風情得到了集中展示。在許多彝區,火把節期間,家家門前都要豎一個火把。通常選一棵松柱,并用松枝和干柴層層圍成一個巨大的寶塔式火把,上面插花掛果,有的還插著寫有“五谷豐登”、“人畜平安”等字樣的紅綠彩旗。晚飯后,鑼聲、號聲一響,男女老幼便端著米酒、炒豆等食品匯集廣場,大家點燃火把,并用松香粉撲撒火把,頓時光焰沖天。老人們舉杯暢飲,談古論今;年輕人圍著火把翩翩起舞,縱情歌唱,盡興歡樂。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以祭神祭天、祈年豐收、送邪惡為主要風俗內容。近年來,隨著儺文化研究的興起,云南省祿豐縣高峰鄉火把節儺儀也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由于交通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而很少受外界文化的影響,全鄉大部分的彝族,仍過著一種原始、古樸而又神秘的生活。高峰鄉的火把節內容豐富、系統嚴謹、保存完整,最具特色的是該村的祭祀民俗活動,也就是儺儀驅鬼。大、小花箐村的火把節包括祭祖、開光、祭天、耍火把、避邪驅鬼、送火把等六個部分。其中歌舞自始至終穿插在內。隨著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許多彝區火把節的規模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豐富,因此它必將成為更能反映文化習俗的重要節日。3.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進行了有效的利用和完善,有利于促進民族共同體火把節具有傳承民族文化的社會教育功能,它是一種不同于學校教育,又具有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教育實踐活動。集中的、系統的、正規的學校教育雖然能促進民族的現代化進程,但是無法顧及各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相對而言,在火把節期間都要舉行歌舞競技比賽等活動,而在準備、表演、宣傳的過程中,民族的傳統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和發展,達到了教育功能,有利于實現傳統文化在民族共同體內的社會成員中作為接力棒似的縱向交接過程。彝族的傳統體育競技活動豐富多彩,風格獨特,有飛石索、頂頭、頂扁擔、搶燒雞、綿羊拉繩、武術等項目。此外,還要舉行摔跤、斗牛、跳樂等活動,其中不乏教育意義。這些活動,不僅是維系民族共同體的內在動因,而且在促進民族文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具有穩定性、完整性、延續性和創造性,所以從文化傳承上來說,火把節是一種實際的、大眾的、前進的和有歷史聯系的社會教育活動。人們在游娛之中,借助健、力、美融為一體的體育活動,展現了一個人的體魄、體力、氣質、膽量與智慧等。4.火把節體現了社會發展的要求火把節是一種由彝族先民創造,并不斷傳承到今天的重要習俗,歷史上,它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它無疑已成了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資源。在以民族文化為內涵,旅游業為依托的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進程中,火把節在許多彝區以文化資源形態,積極進入旅游業市場,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形式和載體,促進了當地旅游業乃至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在楚雄彝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火把節”中,大型演唱會——“祥和之夜”成了“火把節”的亮點。其主題為和諧、祥和、歡樂、祝福,充分體現了彝州各民族的大團結、大融合,整個火把節活動高潮迭起、異彩紛呈。節日期間,國內外游客以及投資商蜂擁而至,火把節成了吸引各方人士前來觀光旅游和洽談貿易的盛大節日。實踐證明,火把節是節日文化多文化質體的復合體。在“節日”的環境里,火把節得以大規模全方位的聚集與發散,并反映了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作為以傳統節日原型的基礎形成和發展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