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青少年與母親對父母沖突知覺的差異
1青少年期親子沖突的發生與父母認知差異青年時期是親子關系快速發展和變化的時期。進入青少年期,青少年與父母的沖突和不一致會明顯增加。這種沖突和不一致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具有不良影響。有些研究探討了影響青少年與父母產生沖突和不一致的因素,然而對于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卻很少探討,即青少年與父母對家庭知覺的差異。1983年Olson等人指出,當家庭成員對家庭的知覺存在差異的時候,家庭內的緊張水平就會增加。Reiss等人認為,當家庭成員對家庭的知覺和觀念不一致的時候,家庭就會出現問題。因此,探討青少年與父母對家庭看法的差異有助于弄清楚青少年期親子沖突的發生。近年來,研究者開始逐漸關注青少年與父母對家庭知覺的差異。已有研究者探討了青少年與父母在知覺親子沖突、親子溝通、父母撫養方式、家庭功能等幾個方面的差異,得到了較為一致的結果,即青少年對家庭的知覺明顯比父母的知覺要消極得多。而且,有些研究還探討了青少年與父母對家庭知覺的差異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得到了兩種不同的結論:一種結論認為青少年與父母的差異會導致青少年的適應不良,例如可能引起青少年的發展出現偏差、焦慮、抑郁、低自尊、低社交能力和學習能力等;另一種結論認為青少年與父母的差異會導致青少年適應良好,例如增加了母子依戀、提高社交能力和學習能力、自尊等。在前人的研究中,尚未發現有人探討青少年與父母對父母沖突的知覺差異。但是,按照家庭治療理論,父母關系是家庭和諧、穩定的基石,不良的父母關系不僅對父母本身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對整個家庭,包括青少年的發展都會造成很大的沖擊。有研究已經發現,父母沖突對青少年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父母離婚對青少年產生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就青少年和父母對父母沖突的知覺差異進行探討,并探討這種差異對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此外,有關青少年期親子知覺差異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除了Shek在香港進行的研究外,在我國文化背景下進行的研究尚未見到。眾所周知,我國的文化與西方文化在關于婚姻、家庭、子女與家庭的關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別。例如,我國更強調子女對父母的服從,不鼓勵子女有不同的意見等等。那這種文化上的差異是否會使研究結果出現不同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為此,我們擬通過研究探討,在父母沖突方面,青少年的知覺是否仍然比父母的知覺消極?這種知覺差異對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具有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2學習方法2.1被試和被試各個班的被試情況本研究所用數據來自“父母沖突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研究項目。被試選自遼寧省遼陽市七所中小學。從所選中學校的小學五年級、六年級、初中一年級、初中二年級、高中一年級、高中二年級、高中三年級各選兩個班的學生及其母親為被試,分別回答《學生問卷》和《母親問卷》。最后獲得有效配對樣本605對,其中小學生179人(男生92人,女生87人),初中生216人(男生116人,女生100人),高中生210人(男生111人,女生99人)。母親的平均年齡為40.19+4.23。2.2測量與探索2.2.1青少年及其母親沖突發生情況在前期訪談的基礎上,對Lock-Wallace的“婚姻質量問卷”進行修改,最后確定10個方面的父母沖突,分別讓青少年及其母親報告他們知覺到的過去一年中父母或自己與丈夫在10個方面發生沖突的頻率。答案為五點量表,從“從未發生”(1)到“每天幾次”(5)。根據沖突的內容將父母沖突分為兩類:指向青少年的父母沖突(沖突內容涉及孩子)和指向父母自身的父母沖突(沖突內容涉及父母自身)。青少年及其母親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α)分別為.75和.90。得分越高表明父母的沖突越頻繁。2.2.2點量表的提取問卷選自方曉義等的研究,共包括20種問題行為。讓青少年回答在過去一年中自己出現這些問題行為的情況。答案為四點量表,從“從未”(1)到“經常”(4)。為便于統計分析,我們使用極大方差旋轉提取主成分的方法對問題行為進行了因素分析,得到四個因子,分別命名為危害健康的行為、違法行為、欺騙行為和違紀行為。其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α)分別為.65、.82、.74、.74。每個因子的得分越高,說明這一方面的問題行為越多。2.3聯合煤調學問卷調查首先征得學校領導和老師的同意。然后利用學校自習課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再利用學校家長會的時間召集母親到學校進行問卷調查。在進行問卷調查時,老師除開始幾分鐘幫助組織課堂紀律外,其他時間均離開教室,以免對學生及其母親的問卷調查產生影響。2.4青少年與父母認知差異的三種人數分布(1)使用配對T檢驗探討青少年及其母親對父母沖突的知覺是否存在顯著差異;(2)根據青少年和母親對父母沖突的評價將被試分成三組:青少年的評價少于母親的評價;青少年的評價等于母親的評價;青少年的評價多于母親的評價。計算三個組的青少年所占的人數比例,然后對三個組的青少年的人數比例分別進行2(性別:男/女)×3(知覺差異組別:少于/相等/多于)和3(年級:小學/初中/高中)×3(知覺差異組別:少于/相等/多于)的χ2檢驗,以檢驗青少年與父母知覺差異的三種人數分布是否存在明顯的性別和年級差異;(3)將四種問題行為作為因變量,性別和年級作為自變量進行MANOVA分析,以檢驗四種問題行為是否存在顯著的性別與年級交互作用,以及性別與年級主效應;(4)將四種問題行為作為因變量,青少年與母親知覺的差異作為自變量進行MANOVA分析,以檢驗三個知覺差異組的問題行為是否有顯著差異。3結果與分析3.1評價的階段不同從表1可知,無論是指向孩子的父母沖突,還是指向父母自身的父母沖突,總體上,以及男女生,小學生和初中生,都是青少年報告的父母沖突超過母親報告的父母沖突。然而到了高中階段,卻是高中生報告的兩類父母沖突少于其母親的報告。配對T檢驗發現,總體上,青少年報告的兩類父母沖突均明顯地多于其母親報告的兩類父母沖突;從性別來看,女生報告的兩類父母沖突也明顯地多于其母親報告的兩類父母沖突,但男生和其母親對兩類父母沖突的報告都沒有顯著的差異;從年級來看,小學生報告的指向父母的沖突明顯地多于其母親報告的指向父母的沖突,初中生報告的兩類父母沖突均顯著地多于其母親報告的兩類父母沖突,而小學生報告的指向孩子的沖突,以及高中生報告的兩類父母沖突與其母親的報告均沒有顯著的差異。3.2父母認知差異從表2可知,青少年和其母親對父母沖突的差異與父母沖突的指向有較大的關系。在指向孩子的父母沖突方面,青少年與其母親的知覺差異明顯小于在指向父母自身沖突方面青少年與其母親知覺的差異。在指向孩子的父母沖突方面,總體上有59.4%的青少年與其母親的知覺存在差異,而在指向父母自身的父母沖突方面,總體上有82.8%的青少年與其母親的知覺存在差異。無論男女生,還是不同年級學生的情況基本與總體一樣。在母子知覺存在差異的青少年中,無論是指向孩子的父母沖突,還是指向父母自身的父母沖突,都是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沖突多于其母親知覺的父母沖突所占的比例高于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沖突少于母親知覺到的父母沖突所占的比例。χ2檢驗發現,在指向孩子的沖突方面,三種情況的人數分布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χ2=13.89,p=.001),而在指向父母的沖突方面,三種情況的人數分布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在年級差異方面,兩類父母沖突均存在明顯的年級差異(指向孩子的父母沖突:χ2=24.23,p=.000;指向父母的沖突的年級差異:χ2=12.91,p=.012)。3.3問題行為的性別和年級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從表3可知,青少年發生四類問題行為的情況是比較少的。無論是總體,還是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學生,其問題行為在4點量表上的得分介于1.06—1.57之間。以四種問題行為為因變量,性別和年級為自變量進行的MANVOA分析發現,總的問題行為并不存在性別和年級的交互作用,但存在顯著的性別(Pillia’sF(4,557)=12.65,p=.000)和年級主效應(Pillia’sF(8,1116)=11.40,p=.000)。進一步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性別差異主要表現在危害健康的行為(F(1,565)=31.13,p=.000)和違紀行為(F(1,565)=14.65,p=.000)兩個方面,均為男生明顯地多于女生;而年級差異主要表現在危害健康的行為(F(2,565)=15.05,p=.000)和欺騙行為(F(2,565)=8.62,p=.000)兩個方面,青少年危害健康的行為隨年級呈顯著上升的趨勢,而欺騙行為卻呈現從小學到初中先上升,從初中到高中再下降的趨勢。3.4青少年與其父母的沖突認知差異的總體認識從表4可知,青少年及其母親對父母沖突知覺的差異與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當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沖突多于其母親知覺到的父母沖突時,青少年表現的問題行為是最多的;當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沖突少于其母親知覺到的父母沖突時,青少年表現的問題行為是第二多的;當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沖突與其母親知覺到的父母沖突一致時,青少年表現的問題行為最少。將四種問題行為作為因變量,將青少年與其母親在指向孩子沖突方面的知覺差異作為自變量進行MANOVA分析發現,三種知覺差異在總的問題行為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illia’sF(8,1142)=4.25,p=.000)。進一步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三種知覺差異在四種問題行為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危害健康的行為:Pillia’sF(2,575)=11.40,p=.000;違法行為:Pillia’sF(2,575)=3.99,p=.019;欺騙行為:Pillia’sF(2,575)=11.26,p=.000;違紀行為:Pillia’sF(2,575)=13.66,p=.000)。將四種問題行為作為因變量,將青少年與其母親在指向父母沖突方面的知覺差異作為自變量進行MANOVA分析發現,三種知覺差異在總的問題行為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illia’sF(8,1140)=4.52,p=.000)。進一步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三種知覺差異在危害健康的行為(Pillia’sF(2,574)=3.53,p=.030)、欺騙行為(Pillia’sF(2,574)=11.64,p=.000)和違紀行為(Pillia’sF(2,574)=4.23,p=.015)均存在顯著差異。4討論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本研究的結果進行了討論:4.1青少年對父母的沖突具有不同的原因研究發現,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沖突明顯多于其母親知覺到的父母沖突。這一結果說明青少年對父母沖突的知覺比母親的知覺要消極。這一結果與國外其它研究所得的結果是一致的。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1)青少年可能夸大父母之間的沖突;(2)母親可能弱化父母沖突;(3)青少年與父母對沖突的看法不同。在某些父母認為算不上沖突的沖突,而在青少年看來這就是父母之間存在的沖突。然而,不管是哪種原因,青少年對父母沖突的知覺比母親更消極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因為按照心理學的有關研究,無論父母本身發生多少沖突,只有青少年知覺到的沖突才更可能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產生不良影響。當青少年對父母沖突的知覺比母親更消極的時候,父母沖突就可能給青少年帶來很多父母意想不到的不良影響。從性別來看,女生與其母親對父母沖突的知覺存在顯著差異,而男生卻沒有什么差異。這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有關:(1)女生的感情比男生更豐富和細膩,因此,女生對父母沖突比男生要敏感;(2)男女生在家中停留的時間不同。女生更喜歡比較安靜的室內活動,而男生更喜歡比較熱鬧的室外活動。這種對活動類型喜歡的差異,有可能造成女生在家中呆的時間長于男生,因而更有可能知覺到父母之間發生的沖突;(3)男女生與父母的關系不同。女生比男生與父母的感情聯系更加緊密,因此,也更容易知道父母之間的沖突。從年級來看,在小學五、六年級和初中階段,均是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沖突多于母親知覺到的父母沖突,而且初中階段青少年與其母親對父母沖突知覺的差異最為明顯,但到了高中階段,盡管沒有存在顯著差異,卻是高中生知覺到的父母沖突少于母親知覺到的父母沖突。這一結果說明初中階段對家庭事務的看法是一個明顯的轉折期。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一方面可能與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有關。初中階段的青少年,尤其是初二年級的學生最具反叛性。因此,有可能夸大父母之間的沖突;另一方面,青少年對父母沖突的知覺的準確性應該是隨年齡而發展的,可能造成高中階段的學生對父母沖突的知覺要比初中和小學階段的青少年都更為準確。4.2父母沖突的程度研究發現,青少年及其母親的知覺差異與父母沖突的內容有關。當父母沖突指向孩子時,青少年與其母親對父母沖突知覺的差異要小于當父母沖突指向父母自己時兩者知覺的差異。這可能與父母沖突在青少年面前的暴露程度有關。我們所進行的家庭治療實踐告訴我們,父母沖突暴露在青少年面前的可能性和程度在父母沖突指向孩子的時候要遠遠高于當父母沖突指向父母自身的時候。這自然會增加青少年對父母有關孩子的沖突的知覺。此外,與對沖突內容自身的看法可能也有關系。當沖突指向孩子時,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母親,都更可能把這種情況視為沖突;但當沖突指向父母自身時,青少年可能把這視為沖突,而母親卻可能把它視為父母之間的一種正常的討論,因此會加大青少年與母親在父母沖突指向父母自身時知覺的差異。4.3青少年對父母沖突的認知研究發現,當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沖突多于母親知覺到的父母沖突時,青少年表現的問題行為是最多的;其次是當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沖突少于母親知覺到的父母沖突時;當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沖突等于母親知覺到的父母沖突時,青少年表現的問題行為最少。從表面來看,這與我們最初的假設有些出入。我們最初假設是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沖突越多,越有可能表現出更多的問題行為;青少年知覺到的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