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明清時期杭嘉湖地區蠶桑絲綢考述
我們生活最基本的條件是穿衣服和衣服。國人之衣肇于麻苧絲,后始有棉。人們之服飾皆離不開蠶絲之屬,后來它又成為社會地位的標志,如秦漢之際規定商人不得衣絲帛,以絲為貴。逮至明清,桑蠶重心移至江南,其時唯有川閬粵稍可匹敵,而桑蠶之另一重要產地陜魯一帶則巳衰焉。江南蠶桑以蘇杭嘉湖為基地,并成為四府經濟重要之源、區域富庶繁榮的基礎礎與動力,而素為糧倉的蘇湖稻谷種植則漸次嬗遜,就蠶桑至絲織生產系列而言,則杭嘉湖已形成完整的程序,產品的數質均居首位.當然絲織高級工藝則蘇州仍居翹首鼎甲之尊。故我擇杭嘉湖三府蠶桑絲綢鼎盛的明清二代來研討。蠶是連接桑樹種植與絲、絲綢手工業的中間環節,從桑——蠶——絲——綢,既是生產的流程,又是自然物到應用物的商品化過程,故以蠶為題,實當涉及桑與絲的。然則以文化為中心展開,因為蠶文化已蘊涵了我國文化傳統、人倫禮尚、文化心理、科技知識、飲食衛生、文學美學,所以它的蘊涵是非常深刻、豐富的。從中當可窺見當時當地的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問題。下面我將依蠶風俗、禮節、崇拜信仰、娛樂、飲食、旅游、科技、文藝以及蠶絲在政治經濟外交中的作用加以論述。一、為蠶前置鼠的情況檀桑本是為了育蠶,杭嘉湖地區在農歷四月是為蠶月,家家戶戶進入養蠶的忙月,一切生產生活活動均以圍繞飼蠶而運轉。蠶月在一年生產活動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萑月·:謝肇曰:“以四月為蠶月,家家閉戶,官府勾攝征收及里闬往來慶吊俱罷不行,謂之蠶禁。”也有地方稍為提前,如嘉興三月為蠶月,“是月蠶婦浴種及桑齊養蠶,家家閉門,禁生人。三眠作繭繅絲,次為綿。小滿動三車。”大約從清明后至小滿前這段時間是蠶事最忙的季節。在蠶月中有幾項需注意:斷往來:因為全力對付采桑、浴種、飼蠶,尤其是蠶大眠后上山做繭,幾乎是一個整月日夜守著蠶室不得閑睱,這是關系到全家一年的生計,決不可失之疏忽,就是夫婦也不共榻,婦女不膏不沐。“男不臨,女不櫛,……是為忙月,蠶或不登則舉家聚哭。”至于鄰里更不往來,以免分散精力。如杭府“余杭婦女尤善御蠶,遇蠶月鄰里水火不相借。諺云:閉蠶門。至蠶熟繭成,始相慰問。故白珽余杭四月詩云:幾家蠶事動,寂寞晝門關。”設泥貓:蠶最忌鼠食,蠶家皆養貓驅鼠,亦有設泥貓以假代真來驅鼠。蓋泥貓固守一方,不需飼養,又少鳴叫驚蠶,所以凡蠶家亦多設泥貓,擺在顯目的地方以鎮鼠,如灶臺、蠶室、門窗等處。杭嘉湖因養蠶關系,如杭府半山、嘉府曹王廟因生產泥貓進而生產泥玩具而成為專業生產的市鎮。曹王廟“民居環廟為市,所出泥孩,遠近貨之。”“半山審售泥貓,養蠶之家多買之,謂之可辟鼠。”建蠶室:育蠶之處謂蠶室。蠶室必須選擇高燥陽光充足、空氣流通,無油煙無吵鬧之處,室內要保持清潔。蠶室只開南北窗,窗門上糊著紙,還加上草或竹簾,不能迎風開窗。地面最好是木板,或用蘆席鋪墊,使濕氣不上升。墻壁四周亦需草鋪以吸濕氣。天寒時還要加炭火五處。溫度要保持以蠶婦穿單衣為度。蠶室以恒溫不大通風為首要,故古代刑余之人稱下蠶室。凡受宮刑之人最忌風寒,需居一密室中調養。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而仆又茸以蠶室。”《后漢書·光武帝》下:“詔死罪系囚,皆一切募下蠶室。”即謂此也。貼紅插桃:為了表示蠶戶已進入蠶月當忙,告訴鄰里官府暫停交際,在這段“關蠶門”之時,蠶戶用紅紙書寫“育蠶”、“蠶月知禮”貼在門口。如果偶遇生客來訪,蠶戶到晚上“必以酒食禱于蠶房之內,謂之掇給飯,又謂之送客人。”(《吳興蠶書》)也有在屋前插上一節桃枝,或在屋廊上插幾根桃樹枝以示蠶禁。罷官司·延征收·停學館:為了集中力量養好蠶,官府不下鄉催征稅收,一切訴訟案件也暫緩辦理。據《修川小志》:“四月為蠶月,育蠶之家多閉戶,親鄰不輕入,官府暫為停訟,謂之放蠶忙。”同治《湖州府志》:“宮府至為罷征錢,禁勾攝。學政試士,提督閱兵,按臨湖州并避蠶時。”各級學堂塾館也要為育蠶讓路。或騰出地方養蠶,或騰出學童勞力以幫助蠶忙。“凡設塾于家者,至大眠,房屋皆須鋪蠶。而蒙師亦家盡養蠶,須自助勞。是時村塾盡輟學,謂之假蠶館。”就連佛門也協助養蠶,“僧于蠶月入夜打鐘三次,以警蠶婦飼葉之候。蠶畢率酬以綿。”蠶忌:養蠶很講究環境衛生等。據《蠶桑輯要》:“蠶有七忌:自小至大忌煙熏,忌酒醋五辛;忌麝香油氣;忌飼霧葉;忌飼熱葉;忌側近春搗;忌喪服產婦。”《西吳蠶略》列出禁忌尤多。這些實都屬于科技衛生知識,是蠶戶長期經驗之積累,約定俗成,遂成地方習俗。此外蠶月期間說話語言也有許多避諱禁忌,這就缺乏科學根據,只是表示著人們的心理狀態,希望蠶絲豐收。如不能說“天亮”,要改口說“天開眼”,因為“亮蠶”是蠶病。另有一種蠶病叫僵蠶,醬同僵諧音,因此醬油要改口說“顏色”等。杭嘉湖蠶月期間一片寂靜,停止了一切文化娛樂活動與交際往來,一片繁忙景象,明謝肇淛《清明》詩曰:“柳葉長時桑葉繁,子規啼罷日黃昏。西吳蠶禁今日起,萬室千村盡閉門。”清·陸以誠《鴛鴦湖棹歌》:“高貼紅箋蠶月簽,柳絲處處插茅檐;與郎禁忌休來往,怪教人家閉戶嚴(蠶時比戶貼蠶月字以禁來往)。”這二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從明到清西吳(今湖州)一帶蠶月情景。二、望蠶信活動江南人民素重鄉情里誼,講禮節,鄰里鄉黨之間互相幫忙,互助互濟,在養蠶上也體現了道德修養與禮貌。由于蠶月忙碌和蠶禁疏遠了親朋戚友之間的往來,于是一當蠶月忙過,蠶繭收獲時就流行望蠶信的禮節。望蠶信,有的地方稱蠶開門,望山頭,一般從蠶四眠后開始,也有從采繭后叫蠶開門始。據《遺閑瑣記》:“繅絲時戚黨咸以豚蹄魚果實餅餌相饋遺,謂之望蠶信。有不至者以為失禮。蓋非特蠶時禁忌,久絕往來,亦以蠶事為生計所關,故重之也。”望蠶信各地所送禮物不同,海寧縣送糖餡包子,再加一條魚鲞,送鲞是取其諧音“立想”,表示蠶繭豐收立即就可想望得到。也有送豬蹄、水果、糖餅之類,帶有慰問蠶婦一個月辛勤勞動,送點滋補食物以補養身體,恢復體力的疲勞。再深入一層意思是聯絡感情,慶賀蠶戶豐收。蠶禁期間大家忙于飼蠶,一般見面也少話語,就是在河埠頭洗滌相遇也僅是寥寥數語,有失敬之處。通過望蠶信活動以求彼此諒解,增進感情。這種活動是表示著蠶農內心崇尚禮節,重視友情的美好情操,也意味著蠶農內心世界的豐富與關心生產、生活的行動。三、蠶花反蠶《唐紀六國家民所實祀蠶神:我國養蠶歷史已很悠久,據說是黃帝軒轅氏元妃西陵嫘祖教民養蠶,后人即奉她為神。杭州湖州一帶稱為嫘祖娘娘,并建有蠶神廟。絲織也有神,奉軒轅氏黃帝。杭州有三處機神廟,明代建于慶春坊東園巷稱中機神廟,涌金門又建一所,稱上機神廟,艮山門石弄口又建一所,稱下機神廟。每屆春秋,機戶用隆重儀式祭祀機神。厲鶚《城東雜記》中收有《機神廟碑》。詳記興革事,碑曰:“物創于臣,功歸于帝,然則機有神,非伯余莫屬矣。”按伯余何許人也?有人認為即黃帝,亦有認為是黃帝的臣屬,按碑文則記機神為黃帝之臣伯余。乾隆六十年覺羅吉慶撰文,仁和縣事鄧云龍泐石于機神廟的《秩祀軒轅廟先蠶孝碑》,碑曰:“浙西杭嘉湖三郡蠶事之利侔于力田。……得機神廟于城東北隅,乃躬癸(祭)矣。……因考先蠶之說不一,惟疏仡紀黃帝命元妃西陵氏如教民育蠶,則先蠶之神以西陵。”也有祀馬頭娘為蠶神,亦稱馬頭神、馬鳴王菩薩。該傳說原出干寶《搜神記》。記曰:“舊說太古之時有大人遠征,家無余人,唯有一女,牡馬一匹,女親養之,窮居幽處,思念其父,乃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馬既承此言,乃絕韁而去,徑至父所。父見馬驚喜,因取而乘之,馬望所自來,悲鳴不已,父曰:此馬無事如此,我家得無有故乎?亟乘以歸,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芻養,馬不肯食,每見女出入輒喜怒奮擊,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問女,女具以告父,必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門,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殺之,暴皮于庭。父行,女與鄰女于皮所戲,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為婦,即招此屠剝,為何自苦。言未及竟,馬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鄰女忙迫不敢聚救之。走告其父,父還求索,已出失之后,經數日得于大樹枝間,女及馬皮盡化為蠶,而結于樹上,其繭綸理厚大,異于常蠶,鄰婦取而養之,其收數倍,因名其樹曰桑,桑者喪也,由斯百姓競種之,今世所養是也,言桑蠶者是古蠶之余類也。”(卷十四,四庫全書版)蠶花娘娘祭祀定于12月12日,傳說這天是蠶花娘娘的生日。用紙扎成一馬,上騎一蠶花娘娘或三個蠶花娘娘,也有用泥塑成。還用紅青白三色米粉團做成馬頭娘的樣子,還有桑葉、絲束形狀以供膜拜。按照人們審美觀念與對色彩的感受,可能是青色以桑樹基色為色調,青色象征充滿著生機。白色可能是象征著繭絲的基色,表示蠶寶寶健旺。紅色與蠶桑無直接關系,一般民間凡逢喜事總用紅色來慶賀,紅色象征吉祥如意.所以米粉團的三色調配既含有審美觀念,又含有象征的色彩。燒田蠶,點蠶花火:除夕燒田蠶,也有是正月十五日夜。農村中舉行燒田蠶活動,或叫照田蠶。田汝成說:“杭俗正月十五,鄉間有祈蠶之祭。”王道隆則說:“除夕田間燃長炬,名照田蠶。”照田蠶的儀式,據《西吳里語》:“各鄉村人晚間以竹葉雜他草木束一火炬若庭燎然,舉火然之,金鼓流星火爆,侑以贊詞,名曰燒田蠶。謂宜耕種育蠶二事。”嘉興地區是“村落間束薪木,末以緋帛,夜則金鼓流星花爆,侑以贊詞,群聚而焚之,曰燒田蠶,蓋祈年也。”湖州烏程在元旦之夜舉行“慶田蠶”。“至晚鄉村以竿束草于上燒之,鑼鼓相喧,名慶田蠶。”各書記載大致相似。故魯迅在《古小說鉤沉·齊詣記》:“正月半,有神降陳氏之宅,云:我是蠶神,若能見祭,當令蠶桑百倍。”實際上這是農民蠶戶祈求豐年活動,仍保留著刀耕火耨的遺習,也有熱鬧歡樂的預祝一年豐收的愿望,并不純為迷信活動。還有在馬桶或糞缸上插上根柳枝,以表示蠶不會掉進,用柳枝擋住了。點蠶花火:除夕蠶戶在土地菩薩前點著燈或燭,也有祈求蠶豐收的意思。送蠶花:蠶鄉以正月十二或二月十二日,“禮拜經懺,謂之蠶花懺。僧亦以五色紙花施送,謂之送蠶花。”(《吳興蠶書》)嘉興梅里一帶,“春日沿村問卜,謂之送蠶花。”送白虎:蠶最怕病,蠶農認為有一種祟怪是蠶之克星,這克星想象中是一只白虎,于是有“怯蠶祟”的活動。清明日有驅白虎之舉,《鮑亞谷叢書》:“庶民之家以粉作白虎,老知出門,拋棄于道,謂之送白虎。士人爭先攘攫得之者,以為通達之兆。”亦有在清明日,“育蠶之家,設祭以禳白虎,門前用石灰畫彎弓之狀,蓋祛蠶祟也。”也有用手浸白灰水在蠶室門窗上印上一個個白手印以做驅祟。在嘉興一些鄉村,在蠶室門口懸掛大蒜頭、菖蒲以怯祟。海寧縣則在蠶室門口棟柱上砍一菜刀,以刀驅祟。也有蠶農以“舊書敗卷,云可辟邪。”(《遣閑瑣記》)“寒食節具牲醴禳白虎以怯蠶祟,以米粉肖白虎神象,祭畢棄之。”(《西吳蠶略》)四、模擬蠶神祭祀養蠶是很艱辛的勞動,收益卻高于男子種稻谷一倍或數倍。徐獻忠說:“大約良地一畝,可得桑八十個,計其一歲墾鋤壅培之費,大約不過二兩,而其利倍之。”張履祥說:“蠶桑利厚”,“葉盛者一畝可養(蠶)十數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賤絲貴時,則蠶一筐即可當畝之息矣;米甚貴絲甚賤,尚足與田相準。”桐鄉知縣胡舜允于萬歷四十四年說:“地收桑豆,每四倍于田。”所以每當養蠶之前或豐收之后,他們都要舉行一些歡慶活動,或祈求蠶寶寶安全,能結出好繭來。或慶祝豐收分享勞動的成果。其形式也是多樣的,主要有唱蠶花,點蠶花燈,謝蠶花等活動。點蠶花燈:除夕,鄉村中舉行提燈娛樂活動,紙燈以馬頭燈為多。在田頭蠶室嬉鬧一直到天亮。接蠶花:海寧還有接蠶花活動,他們拿著蠶花紙和蠶馬幛(有蠶花娘娘神象的紙做神位),邊唱邊把上述二物交給蠶婦。蠶婦把它收藏起來一直到繭成絲售后舉行“謝蠶花”供祭蠶神,然后焚燒。競渡、宜田蠶:烏程一帶于“清明日,居民各撓彩舟于溪上,為競渡之戲,謂宜田蠶。”謝蠶花:端午節前后蠶事已忙過,繭已繅成絲出售了,蠶農們就準備了祭品去酬謝蠶神。凡是有水的地方,他們還舉行劃龍舟比賽,以慶賀豐收。其他娛樂活動也很多,大都是以蠶的神化形象為中心舉行歡慶活動,以表示祈求和慶賀之意。龍蠶會:嘉興、桐鄉一帶有龍蠶會。在芝村設有龍蠶廟,即祀蠶神處。每屆清明,把蠶神塑象請出來安放在二只并排的農船上,祀以祭品,各地的蠶農劃船來祭祀,此時各地船在河面上表演體育娛樂活動,有“搖快船”的比賽競渡,有“標竿船”在高竹竿上表現雜技,河面上熱鬧非常。三五日才結束請回蠶神,男女各插戴蠶花回鄉。這種活動是蠶月之前,帶有祈求蠶神佑蠶豐收,又有輕松愉快的文體娛樂活動。唱蠶花:是蠶區善唱者挑著一擔子,上供馬頭娘塑象或木印紙象,在蠶鄉各村游唱蠶花詞。大都是唱些祈求蠶寶寶生長旺盛,多出繭絲的贊詞。邊唱邊圍蠶室旋轉,以求蠶絲豐收。被賀者應贈給歌者一些食物。軋蠶花:清明前后蠶農到蠶神廟或別的廟宇中祭祀蠶神的活動。但是蠶婦們必須是戴紅彩紙做的紙蠶花。也有的蠶婦身背紅布做的蠶種袋進山進廟禮拜蠶神,大家喜氣洋洋,熙熙攘攘,擠來擠去,不避忌諱,以為這樣才可把喜氣吉瑞之氣帶回家去,然后專心于養繭。這種特殊的裝飾,至今在新春時仍見,成群結隊來到杭城等處。五、蠶花脫肉,次給家蠶三眠后蠶事稍可歇口氣,也為了酬謝蠶神的福佑,蠶農用米粉制成粉團以祭蠶神。并分贈鄰里親友,這叫做食蠶團。如嘉興梅里鎮,“養蠶之家于清明前一日磨米粉雜葉作橢圓形粉團,青白相間,名曰繭圓,以祀蠶神。”吃蠶花飯:蠶絲豐收后就行祭蠶神,吃一餐豐盛的飯,這叫做吃蠶花飯。還給家人分贈禮物,以享蠶絲豐收的喜悅。有些地方是分贈糕點水果給親友,也屬吃蠶花飯后的活動。食螺螄:清明也是卜桑的日子,“清明先夕插柳檐上,云驗其枯瘁盡速,而占桑葉貴賤。”這一天,蠶農家“食螺謂之挑青,以殼撒屋上,謂之趕白虎。爆竹之聲略如除夕。”也有的地方,“以粉作白虎,老幼出門拋棄于道,謂之送白虎。士人爭先攘攫,得之者以為通達之兆。”所謂挑青,《烏青文獻》記:“挑青,蓋蠶病謂之青娘,故深惡之。”六、紙花的使用,充公的紙花裝戴蠶婦在蠶月蠶禁時不盥不櫛,一心一意養好蠶,可是在蠶月前后他們還是注意修飾衣著的。蠶婦有軋蠶花戴蠶花的修飾裝扮的風俗。戴蠶花:是最簡單最普通的打扮,用紅彩色紙扎成“蠶花”戴在頭上。據說戴蠶花是始于美人西施,當年西施離越赴吳,臨別無以為贈,親扎紙花贈給十二個女友裝戴。千古流傳,習以為常,風行于蠶鄉各地。于是就在江南蠶區農村婦女中普遍都有戴紅彩紙花的習俗,相襲至今。然其初衷則含有祈求吉利之意,當然也是簡樸裝扮之舉,表現了婦女愛美的心理。繭子花:它是蠶婦喜歡的裝飾。“以同功繭剪花極纖細謂繭子花,亦有以纖蛤簇蝶綴鬢花者。”朱昆田的詩對繭子花有所描繪,他寫道:“短鬢低黑似鴉,愛他總不御鉛華;自從四月收蠶后,頭上惟簪繭子花。”插柳·帶薺花:清明早一晚,各家于檐上插柳枝,“男女亦戴之,諺云:清明不插柳,紅顏成皓首。”三月三日,“是日男女皆帶薺花,諺云:三春帶薺花,桃李羞繁華。”七、民藝中的建筑:“蠶農,民生中心”踏青:為了迎接繁忙的蠶月,蠶農們常在開春至清明前春光明媚之時去旅游,名為踏青(避青)、進香(趕香市)。嘉興一帶,“清明日黑早時即出門,春游盡日,謂之避青(或云踏青)蓋為養蠶而然也。”嘉興,“三月三日戴薺菜花,入夏頭不暈。是日婦女出避于外,曰避青。”湖州長興,“清明農婦多蕩舟出宿于次,名曰避青。”二月廿八日嘉興曹王廟鎮舉行神誕,雖曰神誕,實是旅游。“游人遠近悉集,所出泥孩耍貨競成一本·”硤石也是清明踏青的好處所,朱昆田《田婦詞》:“過了清明日漸長,先游硤石后曹王;紅蠶未浴無些事,就近還燒小廟香。”蠶婦只有暢游附近各名勝地,采購了些蠶月所需物資后才安心養蠶。繆元英說:“吾鄉田婦辱年遍游硤石曹王,始肯安心養蠶餉。”他在《江鄉雜憶詩》中寫道:“晴翠低頹樹外墩,雨昏煙靄水邊村;蠶前須上東山塔,燈后群游十廟門(村婦必于春日游硤川寶塔,燒十廟香,然后肯安心養蠶)。”進香·香市:蠶農于清明前三日或更早一些日子里,紛紛結伴乘船來到杭州或硤石、嘉興、曹王廟一帶進香。當地以寺院為中心利用進香時機,設店擺攤進行商業賣買,謂之香市。這是江南特有形式的商業活動。嘉興的蠶婦打扮得漂漂亮亮,穿紅戴綠,結伴游風景區,大都為期三日游。《梅里志》記:“往天竺進香,連夜鼓棹,止三日而返,村婦約伴游硤石及曹王廟,買泥孩取宜男之意。游女競繡花袂,襲以紗縠單衫掩映,俗呼隔衫花。”(卷七《風俗》)繆元英《梅花溪踏青詞》:“津頭打鼓早船開,連夜兼程不用催;三日工夫兩見面,年年天竺進香來(鄉人往杭州天竺進香,連夜鼓棹往返四百余里,止三日,時俗謂之三日兩見面)。”湖州一帶清明日,“亦多有赴道場山燒香者。”海寧硤石每當春時蠶婦來到東山祈蠶,乘時旅游,據管元耀《海昌勝跡志》:“妙智閣倚山傍水,每歲春時,遠近士女相率祈蠶,雖有識者不無蘭藥之嫌,然豐樂之景,太平之象,于此如繪巳。”其實江南各府蠶農大都是到蘇杭二地進香。據范祖述《杭俗遺風》:“蘇州以及杭嘉湖三府屬各鄉村民男婦坐船而來杭州進香,均泊于松木場。……其船何止千數,早則正月杪,遲則二月初,咸來聚焉。準于蠶時返棹,其來者所帶銀錢無不豐,是故昭慶寺前后左右各行店面云集,名曰趕香市。”香市起于花朝(農歷二月十二日),終于端午(五月五日),蠶農穿著較為統一的服裝,成群結隊來到杭城四大寺(昭慶、圣因、凈慈、云林)以及岳墳湖心亭一帶進香。儀式是由二人用木架抬著巨燭,蠶農蠶婦擁簇在巨燭兩旁,敲鑼打鼓到了四大寺,點燃巨燭,又用黃白布牽引成隊列。蠶農恭恭敬敬焚香跪拜再三,口中念念有詞祈求蠶寶寶平安,蠶絲豐收,然后將點剩臘燭帶回去以“照蠶”,討個吉利回鄉才安心養蠶。屆時這些地方非常熱鬧,各種貨物充斥于市,一場好買賣就開始了。“城中三百六十行生意,夏秋冬三季不敵春香一市之多。大街小巷,無不挨肩擦背也。”(《杭俗遺風》卷三)據明人張岱說:“昭慶兩廊故無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骨董,蠻夷閩貊之珍異皆集焉。至香市,則殿中邊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門內外,有屋則攤,無屋則廠,廠外又棚,柵外又攤,節節寸寸。凡赦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經典木魚,伢兒嬉具之類無不集。……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撲不開,牽挽不住,數百十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擁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閱月方罷。恐大江以東,斷無此二地矣。”梁紹壬也說:“西湖昭慶寺山門前,兩廊設市,賣木魚花籃耍貨梳具等物,皆寺僧作以售利者也。每逢香市,婦女填集如云。”香市是披著宗教外衣的商業活動,主要對象是江南諸府的蠶農與農民。鄉農也是乘此“蠶月”之前來風景區旅游,于是也推動了城市市鎮商業的發展。八、桑蠶絲在文獻記載中的應用養蠶繅絲是很講究科學技術的。人們在長期勞動中已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由文人學士寫作上升為理論,著成大批桑書、蠶書等農學著作。著名者如《西吳蠶略》、黃省曾《蠶經》、汪日楨《湖蠶述》、董開榮《育蠶要旨》、沈煉《廣蠶桑說》、高銓《蠶桑輯要》、《吳興蠶書》、衛杰《蠶桑萃編》、董舟《南潯蠶桑樂府》、《小鄭蠶書》等。據趙豐的不完全統計清代蠶桑書有174種。其他散見于江南諸府縣方志中,如同治《湖州府志》卷三十、三十一《輿地志·蠶桑》就是很好的蠶桑專志。蠶桑在醫學上也有許多用處,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就對桑、蠶、蛾等醫用有了詳細的記載。如僵蠶和酒服可“治中風失音并一切風小兒客忤、男子陰癢痛、婦子帶下。”蠶桑絲歷來已成為文藝家所吟誦的對象,也成為畫家筆下的主要題材,詩經中的以桑絲為題村很多,如衛風《氓篇》:“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即來我謀”。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人,畏我父母,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荀況有《蠶賦》,歌頌蠶,“其狀屢化為神,功被天下,為萬世久,禮樂以成,貴賤以分,養老長幼,待之焉。”也有人以桑蠶絲借物抒懷,如明于謙有詠桑詩,詩曰:“一年兩度伐條柯,萬木叢中苦最多;為國為民都是我,卻教桃李聽笙歌。”表達了對桑的珍重與同情。張俞的《蠶婦》,反映蠶婦的辛苦與不平,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昨日到城郭,歸途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描寫桑蠶絲在詩詞賦中多有所反映,特別是富有民間文學色彩杭嘉湖的竹枝詞、棹歌中更有許多生動的描寫。此外在繪畫、戲曲、神話傳說中也有很多反映植桑、養蠶、繅絲、織綢的內容,這些都是我國文藝寶庫中的珍品。九、明清時期浙江絲織品的出口蠶絲原產中國,西北鄰國“于闐國初無桑蠶,丐鄰國,不肯出。其王即求婚,許之,將迎乃告曰,國無帛,可持蠶自為衣。女聞,置蠶帽絮中,守不敢驗,自是始有蠶。女刻石,約無殺蠶,蛾飛盡,始得治繭。”從此,蠶絲傳到西北諸國,改善了西北諸族的衣著,促進了各國與中國的睦鄰關系。明清二代皇室宮廷的衣著、奏章等都要從江南進貢絲綢緞絹綾羅等。明派中官到江南催辦,清則在蘇杭等府設織造局負責絲綢等供貢事宜。皇帝對臣僚、對鄰國使節或鄰國帝胄,亦以絲織品作為賞賜的禮物。明清時期中國向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BEC指導合同英語特色介紹:掌握合同條款的秘訣
- 2025智能軟件產品研發與技術支持合同
- 《質子激發分析》課件
- 2025勞動合同書勞務合同范本
- 8.1《薪火相傳的傳統美德》 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
- 課件:人格尊嚴的法律守護者-教學資源與活動設計
- 《腸道病毒輪狀病毒》課件
- 優等期刊論文獎金申請作業指導課件
- 《綠色生活倡導》課件
- 《我是稱職小交警》(教案)-2024-2025學年三年級上冊勞動人民版
- 固體化學導論全套課件
- 2025山西杏花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招聘5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正式展會合同協議
- 期中模擬卷(新疆專用)-2024-2025學年八年級英語下學期核心素養素質調研模擬練習試題(考試版)A4
- 2024年四川成都農業科技中心招聘筆試真題
- 胸腔積液課件
- 整本書閱讀《林海雪原》【知識精研】六年級語文下冊 (統編版五四制2024)
- 兒童故事繪本愚公移山課件模板
- 亞朵酒店前臺培訓
- 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2024版)解讀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書分享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