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創業研究綜述
(一)創業領域的研究創新是促進社會變革和經濟發展的動力。創業是社會將技術和信息轉移到產品和服務的實現機制。這是發現和解決經濟中不同時間和空間效率問題的機制。創業作為一個獨立的學術研究領域,獲得了學術界和實業界的廣泛關注。Entrepreneurship早期被譯為企業家精神,現在則被稱為創業精神、興業、新事業開發等,意思是個人或企業采取創新與冒險開創的行動。創業是由于環境改變所引起的機會發掘與利用行為,如Drucker(1985)即指出“改變”提供了人們創造新穎、與眾不同事物的機會,當“改變”出現,創業家利用機會去創造新的價值。從學科發展的現實表現來看,以JBV為首的新的學術期刊不斷涌現,主流學術期刊和非學術出版物上越來越多地出現創業領域的文章,美國商學院幾乎無一例外地開設至少一門創業方面的課程。因此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創業研究成為了解社會變遷與促動經濟發展的關鍵議題(Acs&Audretsch,2003)。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企業競爭力的不斷增強,學術界和實業界越來越呼喚并鼓勵在中國背景下進行本土管理研究(徐淑英、張志學,2005),國際頂尖期刊中發表的研究中國問題的文章急劇增長(Diegoetal.,2007)。創業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推手(Yang&Li2008),因此中國創業問題已經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但是以前并沒有學者專門對國際頂尖期刊中有關中國創業問題研究的文獻進行回顧,而且已有的一些文獻綜述并沒有覆蓋近期的文獻。因此,本文的主要目標是對過去20年一些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的研究中國創業問題的文獻進行梳理,從而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對該問題的研究過程是怎樣的?哪些學術組織、學者對此做出了貢獻?最具影響力的學者是誰?該領域的哪些問題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中國創業問題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為了回答上述研究問題,本文首先進行了創業領域總體研究現狀評述,包括創業的定義、創業研究的進展及存在的問題,以此作為分析中國創業問題研究狀況的基礎;進而選擇三大國際頂尖創業管理專業期刊(JBV、ETP和JSBM)過去20年發表的有關中國創業問題研究的相關文獻,共48篇;對選定文獻進行分析,包括歷年發表文章數量的變化及趨勢、每種期刊的貢獻及涉及到的75位學者各自的貢獻,并總結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層面及覆蓋的研究主題等;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創業問題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二)schmpeter的創業概念一般而言,創業研究是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但是探討創業的議題則可追溯至更早。對于創業問題討論最多的是經濟學家:Knight(1921)認為創業家是有能力處理不確定性的人;Schumpeter是創業概念倡導者,Schumpeter(1934)認為在供需均衡的經濟系統中,創業家會傾向于利用新組合來打破均衡,并將這個過程稱為創造性破壞。自Schumpeter以后,創業問題的研究分為2個流派:前者從1948年開始于哈佛大學企業家歷史研究中心,重點研究創業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以及產品創新與商品化等議題;后者是由Hayek(1945)和Mises(1949)所提倡的,主要探討有關創業機會的議題。近20年來,由于新科技大量出現,經濟體系和市場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創業開始被廣泛地討論。1.創業:創業是個體的個體行為簡單地說,創業就是創造一個新事業(Low&MacMillan,1988)。Drucker(1985)指出,創業就是將資源從生產力較低的地方轉移到較高的地方。由于創業研究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皆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闡釋,導致創業的定義至今仍相當模糊(Cooper,2003)。經濟學家強調的是創新、風險和信息;心理學家強調的是創業者的個性心理和認知特性;管理學家強調的是資源組織和價值創造。Schumpeter(1934)認為創業者就是實踐創新組合的人。Gartner(1985)以及Low和MacMillan(1988)認為創業者就是“新企業的創始人”。從創業的內涵來看,Shane和Venkataraman(2000)主張將創業研究聚焦于機會來源,發現、評估、利用機會的過程,以及發現、評估、利用機會的個人。還有學者從創業特征的角度定義,如Dollingers(2003)提出創業的3個主要特征:創造力與創新、資源整合與經濟組織的成立、以及在風險與不確定環境下的成長機會與能力,他將創業定義為在風險與不確定環境下創造出一個新經濟組織。本文延續了以往對創業定義的研究,在確定創業研究文獻時,采用了美國管理學會對創業概念的定義:新企業、小企業和家族企業的開創與管理,以及創業者的特征和特殊問題。主要議題包括:新創企業的理念和戰略;新創企業創建和消亡的生態學影響;創業資本及創業團隊的獲得和管理;自我雇傭;企業所有者、經理人;創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等。此外,對創業研究采取廣義的界定,不局限于探討某一個特定的產業(例如高科技產業、服務業、制造業等)或分析層次(例如個體、群體、組織、國家等)。2.管理期刊方面近年來的數項研究已經引用并討論了有關創業研究的發展。Harrison和Leitch(1996)發現,在所有已發表的創業研究中,1987~1993年間發表在管理期刊上的創業研究僅占很小的比例,絕大多數是發表在專注于創業、企業家精神和小企業的期刊上。在創業研究快速發展的趨勢下,除了專門創業期刊外,一般管理、策略、國際企業等主流期刊也開始發表創業相關的文章。2001年,SM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出版以策略創業(strategicentrepreneurship)為主題的特刊,收錄10篇創業相關議題的論文,包括:價值創造、國際創業、社會資本、智慧資本與核心能力以及網絡與聯盟等主題。2003年JOM(JournalofManagement)出版創業研究特刊,收錄創業研究回顧、創業教育、創業機會、公司創業、個人創業、創業組織模式、創業網絡鑲嵌以及創業策略等8篇文章。其中,Busenitz等(2003)分析了1985~1999年間在頂尖管理期刊發表的97篇創業相關文章,研究結果表明管理期刊上發表的創業研究論文的數量逐年增長。但是,該領域文章僅占期刊全部文章數量的2%,這表明創業研究在管理學領域仍處于較低發展階段。2005年,IBR(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出版的特刊重點探討國際創業(internationalentrepreneurship),例如母子公司間的創業活動、國際企業的新事業開發策略等。JIBS(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等期刊也開始大量刊登創業相關的研究文章。Ireland等(2005)的統計顯示,過去43年(1963~2005年)在AMJ上發表的創業文章共有59篇。1987年之后,創業文章數量呈現增長趨勢,2000年以后所發表文章的數量,就占過去43年發表文章數量的近半,由此可見創業研究在學術期刊的重要性不斷增強。同時,Ireland等(2005)對相關文獻進行統計分類,提出了中小企業、制度創業、國際創業、公司創業、初次公開發行、創業家、新事業等7類研究主題。其中創業家(individualsorentrepreneurs)與公司創業(corporateentrepreneurship)兩個主題在2000年以前較受重視。2000年以后,研究國際創業(internationalentrepreneurship)及新事業(newventures)兩個主題文章的數量開始大幅增長,這顯示近年來創業研究方向的轉變。此外,從研究方法的類型來看,近年來有關創業的實證論文增加較快,而理論論文增加的幅度則較慢。在文獻引用方面,除了多為管理性質的主流期刊,專門創業期刊被引用最多的是JBV(2)。3.創業研究的從事相對于實務上的蓬勃發展,創業研究在管理學術界仍是一個十分年輕的領域(Cooper,2003),仍面臨許多問題,其中最為學者憂心的是缺乏一套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基礎(Shane&Venkataraman,2000)。對創業這個概念本身,學術界仍未能清楚的界定其理論架構(Low&MacMillan,1988;Shane&Ventakaraman,2000)。在比較了1990~1995年發表的管理和創業研究后,Aldrich和Baker(1997)得出結論,創業研究中范式發展的連貫性較差。Shane(2003)指出過去學者多從單個角度探討創業,例如單從個人因素或外部力量來進行探討,前者僅著眼于對創業家人格特質的研究,后者只強調外部環境(產業環境、技術變遷、市場結構等)對創業過程的影響。Tan(2008)研究了中國轉型經濟背景下、高技術產業中女性企業家的創業問題,綜合考慮了企業家性別、產業環境和市場環境3種因素對創業的影響。如果更多的研究能將不同角度的論點進行整合研究,將有助于建構創業研究的整體架構。第二個問題是,沒有清楚界定創業研究的邊界(boundary)(Busenitzetal.,2003)。由于創業涉及多個構面,橫跨多門學科,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導致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員對創業關注的焦點也有所不同。一種學界代表了有著共同研究興趣,接受一套假設的學者團體。一個領域中學者的假設包括哲學、目標、中心焦點、研究和教學方法以及相關的文獻等(Summeretal.,1990;Ogbor,2000)。“這些假設必須能說明該領域研究的重點和原則,并且為該領域設定邊界,使其能夠區別于其它領域的研究”(Summeretal.,1990)。明顯的“混沌前范式的發展狀況”(Aldrich&Baker,1997)也表明,必須建立特定領域研究的鮮明界限。Busenitz等(2003)指出創業研究面臨如何建立合法性(legitimacy)的挑戰,他認為必須通過強化研究深度與廣度,明確劃定研究邊界,來建立學術界對創業研究的認同。Gartner(1985)、Low和MacMillan(1988)、Venkataraman(1997)、Shane和Venkataraman(2000)以及Ucbasaran等(2001)對于如何在學術界建立創業研究的合法性,也持相似的觀點。創業研究作為新興的領域,邊界和交流性有助于維持合法的活動系統(Katz&Gartner,1988;Aldrich,1999)。構建明確的研究邊界和發展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基礎,可以建立研究的合法性,同時也可以加速創業學術領域研究的發展(Shane&Venkataraman,2000)。4.流期刊發表了具有較高的創業研究議題1963年管理期刊就開始刊登創業研究文章,到2000年之后,創業研究逐漸獲得一般管理領域學者的重視,發表在主流管理學期刊上的創業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一流期刊近年來不斷發表特刊,深入探討一些創業研究的前沿問題,同時主流管理學界也表現出對創業研究的極大興趣。研究議題也從早期較多探討創業家人格特質,逐漸拓展到創業機會、創業策略、國際創業、創業環境、創業團隊管理等更廣泛的領域,顯示出創業研究深度與廣度的提升。然而目前創業研究仍處于百家爭鳴的狀態,需要一套專有的理論架構,清楚界定研究議題,達成研究共識,使得從事創業領域研究的學者能在相同的平臺上,交換研究心得,并完善創業研究的理論基礎。(三)國際頂期的研究Rosenzweig(1994)提出現有的管理理論在其他社會背景下不一定有效。Cheng(1994)指出,將美國的研究簡單的復制到其他國家并不是產生普遍知識的有效方法,他主張從事考慮情境因素的研究。Li和Tsui(2002)研究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的關于中國大陸組織與管理研究的226篇文章發現,絕大多數有影響的研究(徐淑英、劉忠明,2004)都具有本土化特征。在這些研究中,情境因素已經明顯地成為理論建構的因素之一。徐淑英和張志學(2005)提出,建立全球管理知識體系急需高水平的針對單個國家的本土研究。國際頂尖期刊中發表的研究中國問題的文章急劇增長(Diegoetal.,2007),表明中國情境下的研究已經引起了學者的廣泛興趣。國際頂尖期刊中對中國創業問題研究的具體情況如何呢?為了回答該問題,首先要確定中國創業問題研究文獻的范圍,為文獻分析提供依據。第一步確定所研究的學術期刊,接下來確定每種期刊所對應的具體文獻。1.主要期刊和影響因子期刊選擇的標準是具有很高影響力的創業領域國際頂尖期刊。國際上創業研究的知名文章最早都是發表在管理類的頂尖期刊上,并且文章中的引文都源于頂尖管理期刊,但隨著該領域研究的進展,出現了專門的創業期刊,而且這些期刊上發表了越來越多的創業文章(Busenitzetal.,2003),同時很多知名文章開始引用創業期刊上的相關文章。目前創業研究領域國際頂尖期刊的涵蓋范圍是相對狹小的,僅包括40多種期刊。關于期刊影響力排名,已經有了一些完整的列表:一份來自金融時報,它給出了35種期刊用來衡量創業領域的知識論后果(intellectualimpact)(感謝StevePhelan和PeterDavis),其中包括JBV,ETP和JSBM。第二份列表來自JohnCarroll大學,它將創業期刊分為3個層次(感謝GregKonz),第一層包括4個期刊:JBV,ETP,JSBM和SBE。AOM提出了一份涵蓋20種期刊的列表,包括了創業領域的大多數期刊。第一層次是SSCI的結果,包括JBV,JSBM,SBE,ERD(EntrepreneurshipandRegionalDevelopment);第二層次是由其他主要索引(ABI/Inform,Anbar,EBSCO,Lexis)得出,包括ETP等;第三層次列出了其他一些上述索引中無法檢索到的期刊目錄。Busenitz等(2003)以及Yang和Li(2008)都提出創業領域三大主要期刊是JBV,ETP和JSBM。2006年SSCI收錄的管理類、商業類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列表顯示,JBV(1.608),ETP(2.123)和JSBM(1.018)是創業領域期刊中影響因子超過1.0的3個。因此,在綜合考慮創業研究領域各期刊的影響力后,本文將目標期刊選定為JBV,ETP和JSBM。近年來知名度較高的JBV,是1985年在IanMacMillan教授主導下開始運作的。ETP以中小企業管理為主題,原名為“AJSM(AmericanJournalofSmallBusiness)”。1963年創刊的JSBM是第一本專門探討創業的管理學術期刊。這些專門期刊帶動了創業領域知識的累積與擴散,并成為創業管理學術研究的重要推手(Acs&Audretsch,2003),它們所探討的議題十分廣泛,包括:創業家與創業團隊、新創事業的機會發現與利用、公司內部創業、創業環境、創業網絡、創業融資等。雖然內容遍及策略管理、組織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企業管理的主要功能,但創業管理憑著在實業界的獨特性與重要性,開始影響企業管理研究的主流方向。2.檢索相關文獻在確定了所要分析的期刊以后,下一步就是選擇具體的文獻。不同的檢索標準會獲得不同的結果,為了保證盡可能全的檢索到相關文獻,我們不只選取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entrepreneur等作為關鍵詞,而且選擇innovation、newventure、venture、venturing、smallbusinesscreation、firmdynamics等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同時確保文章是有關中國情境下的(包括香港、臺灣、澳門等)。我們選擇在EBSCOHOSTResearchDatabases中進行檢索,檢索范圍包括1989~2008年期間3種期刊上發表的所有論文,選擇1989年作為起始年份是因為通過對各期刊從創刊開始的預檢索發現3種期刊中明確提出研究中國創業問題的文章最早發表于該年。最后將選擇的論文與其他相關文獻綜述所選擇論文進行了交叉對照(Li&Tsui,2002;Yang&Li,2008)。(四)國際合作與國外學者合作情境化研究要求研究者對當地情境有深刻的理解(徐淑英、張志學,2005)。以上48篇針對中國具體情境的創業文章中,近50%的文章是由華人學者、華人學者與國外學者合作、華人學者與中國國內學者合作或者中國國內學者與國外學者合作完成的。Teagarden等(1995)指出國際合作在推動高水平本土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合作,西方學者可以為已經具備豐富的理論、構念和研究方法的文獻錦上添花,本土學者則可以閱讀本土資料、收集高水平的本土數據、提供有說服力的解釋(徐淑英、張志學,2005),這樣可以提高研究的質量(Tea-gardenetal.,1995;Easterby-Smith&Malina,1999)。1.0年—文章數量的變化這48篇文章分布于1989~2008年的20年中(見圖1):2篇(1989年),1篇(1991年),1篇(1992年),2篇(1994年),3篇(1995年),8篇(1996年),2篇(1997年),2篇(1998年),3篇(1999年),1篇(2000年),5篇(2001年),4篇(2002年),2篇(2003年),1篇(2004年),3篇(2005年),1篇(2006年),1篇(2007年),6篇(2008年)。2.文章發表期刊單位分布依據所發表的期刊我們將48篇文章的分布情況做了分析(見表1)。可以看到,有關中國創業問題的48篇文章僅占同期3種期刊文章總量(2202篇)的2.18%。1989~2008年間,3種期刊中發表研究中國創業問題文章最多的是JSBM,共有21篇,占到了48篇文章總數的43.75%;JBV以15篇文章排名第二,占到31.25%;排名第三的是ETP,12篇文章占到25%。3.作者的排名表上述48篇文章共涉及75位學者,為了評價每位學者的貢獻,這里采用了與Li和Tsui(2002),Lu(2003),以及Peng等(2001)相似的方法。首先計算每位學者發表文章的數量(無論該學者是獨立完成論文還是與其他學者合作,只要學者在論文作者中出現就計1)。進而計算每位學者調整后的分數,為獨立完成每篇文章的作者記1分,兩位合作者的每人記0.5分,三位合作者的每人記0.33分,四位合作者的每人記0.25分,五位合作者的每人記0.2分,六位合作者的每人記0.16分。通過計算,得到了根據作者調整后分數排序的排名表(見附錄B表1)。不僅列出了每位作者的姓名、所屬機構和分值,還將其在JBV、ETP、JSBM這3種期刊上分別的得分做了說明。從而可以清晰地看出,研究中國創業問題學者的范圍非常廣泛。其中,排名第一的是JustinTan(9篇文章,6.91分),其次是EricW.K.Tsang(4篇文章,4分),接著是ClementK.W.Chow(3篇文章,2分),然后是LeoPaulDana(2篇文章,2分)。得分為1分的作者共有14位,得分為0.83分的作者1位,得分為0.5分的作者共有15位,得分為0.33分的作者共有15位,得分為0.25分的作者共有15位,得分為0.2分的作者共有5位,得分為0.16分的作者共有6位。表2列出了文章數大于等于2的幾位學者的情況。(五)國際頂大學資本培養模式的研究本文首先以文獻數量、3種期刊的貢獻和作者情況為依據,對三大國際頂尖創業管理專業期刊上研究中國創業問題的文獻進行了分析,這是對該領域研究現狀和水平的首次系統性評價。接下來,本文將從研究方法、研究層面和研究主題等視角對相關文獻做進一步分析。1.對企業創業研究的測量在48篇文章中,關于中國創業問題的研究綜合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并根據研究問題的特征,選擇最適合的方法。文章中應用最多的是實證研究方法(Chow,1995;Tan,1996;Chow&Fung,2000;Lau&Busenitz,2001;Tan,2002;Andersonetal.,2003;Begleyetal.,2005;Lietal.,2008;Wrightetal.,2008;Tangetal.,2008),其次是案例研究方法(Tan,2005;Tan,2006),還有少量的概念性研究。在實證研究中運用了多種數據來源,包括已有統計數據(Bates,1997)、實地調查(Holt,1997;Ahlstrom&Bruton,2002)、郵件調查(Au&Tse,2001)以及訪談(Zhao&Aram,1995;Tan,2001;Tsang,2002;Bruton&Ahlstrom,2003;Tan,2007)等。由于中國統計數據不完善,大多數實證文章采用的是一手調研數據。值得一提的是Tan(2002)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用準實驗(quasi-experimental)方法來研究文化、國家等環境因素對創業者的環境認知、創業導向以及創業決策行為的影響。控制其中一個環境因素,研究另一因素對創業行為的影響。在缺乏對照試驗的情況下,這種準實驗的研究方法對研究不同因素對企業創業行為的影響具有重要的作用,應引起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由于關于中國創業問題的研究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同時中國創業企業處于較為復雜與充滿動態的創業初期階段,實證研究集中于較為成熟的創業企業的戰略、組織結構、組織行為等主題上。2.創業過程研究。在創業創業研究橫跨了多個理論和領域,因此多層面的互動關系研究成為研究中國創業問題的關鍵。例如:關于創業團隊(Fanetal.,1996;Holt,1997;Au&Tse,2001;Wrightetal.,2008)、創業環境(Tan,1996)以及業務網絡(Zhao&Aram,1995)等因素與創業企業績效關聯性的研究,強調創業機會與創業家兩者的連結等。此外,由于創業是一段長期的發展過程,因而很多研究將創業活動劃分為許多不同的時間段,進行比較研究(Tan&Tan,2005;Tan,2005;Tan,2007)。通過探討中國企業戰略的演變軌跡,依據時間先后研究重大事件,將企業的創業過程劃分為多個發展階段進行分析,探討創業發展的差異性與共同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關于環境-戰略協同演進(McKelvey,1999)問題的研究,組織、產業和環境協同演進的框架模型已經建立(Lewinetal.,1999)。Tan和Litschert(1994)以及Tan和Tan(2005)兩篇文章共同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持續研究框架,展示了環境-戰略協同演進的動態性。Tan和Tan(2005)還同時結合了組織學習理論和復雜理論兩個流派的研究思路。這些均為創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啟發,研究中國創業問題不僅需要各種理論流派的整合,而且需要借鑒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以發展新的理論思想。創業研究可以借鑒環境-戰略協同演進的研究路徑,強調縱向研究并結合多流派的研究思路。3.香港、香港的研究通過對三大國際頂尖創業管理專業期刊(JBV,ETP和JSBM)上研究中國創業問題的文獻回顧,比較其研究成果,發現有關中國創業問題的已有研究覆蓋范圍非常廣泛,不僅有對中國大陸創業(Zhao&Aram,1995;Holt,1997;Chow&Fung,2000;Ahlstrom&Bruton,2002)的研究,同時也包含對香港(Luk,1996;Au&Tse,2001)和臺灣(Lin,1998;Horng&Chen,1998;Chen,1999)的創業研究;有對高科技企業創業的研究(Ahlstrom&Bruton,2002;Tan,2006),也有對傳統制造企業(Chen,1999;Chow&Fung,2000)和鄉鎮企業的創業研究(Fanetal.,1996;Luo,1999);除了中國本土企業家創業問題的研究,也有外商在中國投資的創業研究(Tsang,2002)以及海歸企業家創業問題研究(Wrightetal.,2008)。Ireland等(2005)根據相關文獻概括得出創業研究的7個主題,本文從不同角度對過去20年JBV、ETP和JS-BM上發表的有關中國創業問題研究的48篇文獻進行梳理,將研究主題劃分為以下5類:(1)創業初期過程,(2)創業機會,(3)創業研究基本框架,(4)創業戰略導向,(5)創業發展影響因素。(1)創業emerg關于中國創業問題的研究較集中于創業初期過程(Fanetal.,1996)、創業投資(Bates,1997;Chow&Fung,2000;Bruton&Ahlstrom,2003)和企業內部創業等議題,研究內容多樣化。由于創業與其他領域最大的差異即在于新創事業的萌現(emergence)過程,即創業家如何在復雜且動態變化的環境中發掘機會,并著手進行新事業創立的過程。因為中國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創企業,中小企業創業是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很多學者重視創業初期過程的研究,并將重點放在探討各構面間互動關系對創業的影響,這些研究有助于深化創業研究的內涵,提升中國創業研究的水平。(2)創業機會研究的主題Busenitz等(2003)指出機會、個人與團隊、組織模式和環境是創業研究的四大主題,其中又以創業機會最為關鍵,它有助于將其他三項主題連結起來。48篇文獻顯示,目前關于中國創業機會研究的數量日益增加,研究主題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制度環境對創業機會的影響(Tsang,1996;Bruton&Ahlstrom,2003;Begleyetal.,2005)、文化對創業機會識別的影響(Busenitz&Lau,1996)、創業家認知對機會發掘的影響(Lau&Busenitz,2001;Mitchelletal.,2002)、社會網絡如何幫助發掘創業機會(Bates,1997;Wrightetal.,2008)、先驗知識對創業機會發掘與利用的影響(Au&Tse,2001)等。(3)企業內部因素關于創業研究的基本框架,Ma和Tan(2006)用一個4P框架來解析創業過程的主要構成要素:先鋒人士(pioneer)、理念視角(perspective)、行動實踐(practice)和績效成就(performance),同時提出這4種要素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就這一問題,在48篇創業文獻中,宏觀學派關注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制約因素,即外部因素(Tan,1996;Zapalska&Edwards,2001;Tan,2002);微觀學派研究創業企業的內部因素,包括企業背景和特征(Holt,1997);也有學者關注中間層次,即企業業務網絡對其發展的影響(Zhao&Aram,1995),并把這些特征整合起來為后來的創業者提供借鑒和指導;還有學者把創業看成是一個外界因素與內部因素之間互動的過程(Fanetal.,1996;Lau&Busenitz,2001)。這幾種研究思路構成了創業研究的基本框架。而在這些框架之下還有很多非常有價值的研究領域。比如:環境因素和企業內部因素是兩個極端,一個從外到內,另一個從內到外;許多學者已經認識到“環境會影響企業的創業戰略”(McDougalletal.,1992;Tan,1996;Dessetal.,1997),而且識別出兩個主要的環境變量:文化和國家(North,1990;McGrathetal.,1992;Shane,1994);創業研究應重視比較各國經濟、制度和文化環境對創業行為的影響,跨文化的比較研究是十分重要的(Busenitz&Lau,1996;Tan,2002;Tan&Chou,2009)。目前關于創業研究基本框架的設計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研究創業影響因素時把文化和國家這兩個環境變量混淆(Kelley&Worthley,1981;Farhetal.,1997);以往在研究創業學的時候往往忽略創業資本這個非常有機遇的領域;創業學的研究,或者以市場為導向,或者以技術為導向,很少有學者以創業為導向,這也是非常有價值的研究領域。因此,學者們需要通過組織學習和機會識別把創業的力量整合起來,改善研究設計,使其更加嚴謹完善。(4)數量與主要制約因素創業導向源于戰略選擇的視角(Van&Poole,1995),其理論源泉和維度都來源于戰略管理。Miller和Friesen(1982)、Venkatraman(1989)及Tan和Litschert(1994)將企業戰略導向劃分為5個維度:冒險性(Riskness)、前瞻性(Futurity)、主動性(Proactiveness)、分析性(Analysis)與防御性(Defensiveness)。在48篇文章中有5篇明確提出創業戰略導向問題(Tan,1996;Horng&Chen,1998;Tan,2002;Tangetal.,2008;Lietal.,2008),其他的文章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該問題。Tan(1996)分析環境復雜性(Complexity)、動態性(Dynamism)、敵對性(Hostility)與創業企業戰略導向的關系,Horng和Chen(1998)分析了臺灣中小企業市場導向及其對企業績效的影響,Tan(2002)分析文化、國家等因素對創業戰略導向的作用機制,Tang等(2008)分析了創業導向與創業企業績效的關系,Li等(2008)分析了創業導向在市場導向與企業績效間的中介效應。這些研究都將企業創業導向與戰略導向相關聯,有效地避免了只根據關鍵詞搜索相關文獻進行理論回顧的問題。(5)宏觀環境與創業創新績效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各種因素對中國創業的影響。宏觀環境會影響企業的創業戰略(Chow,1995;Tan,1996;Dessetal.,1997),該層面分析得到文化(Tan,2002;Ahlstrom&Bruton,2002)和經濟狀況(Zapalska&Edwards,2001;Andersonetal.,2003)等會影響中國創業的發展。Tan(2002)分析得到文化和國家等環境變量會影響創業者對環境的認知以及創業者的戰略定位,其中“國家”這一因素的影響作用更加顯著。因此,國家必須通過相關制度的制定來建立適合創業的宏觀環境,以促進本國創業的發展。微觀層面主要是有關創業者、創業企業績效影響因素和創業資本的問題。Au和Tse(2001)分析了創業者個人因素對創業決策的影響。Lin(1998)得到影響臺灣中小企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力資源。Luo(1999)分析得出環境和戰略會影響企業的績效,同時也有學者分析企業家導向(Lietal.,2008;Tangetal.,2008)和市場導向(Lietal.,2008)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作用。由此得出,環境、公司戰略、企業家導向和市場導向等因素會影響企業績效。Matthews等(1996)研究了宏觀創業融資問題,隨后Bates(1997)研究了社會資本在創業資本積累過程中所起的作用,Bruton和Ahlstrom(2003)研究了制度、文化對風險投資的影響。以上研究分析了影響創業行為、創業企業績效的各種因素,這對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以及創業企業人力資源政策、融資策略、戰略等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4.影響學者的廣泛關注通過對過去20年發表在三大國際頂尖創業領域專業期刊上48篇文章的回顧,以及對其他國際頂尖管理期刊中相關文獻的梳理,可以看到,國際主流管理期刊以及創業管理專業期刊上發表的有關中國創業問題的文章越來越多,表明中國創業的發展已經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同時,還有一些其他發現:(1)華人學者,例如譚勁松、陳昭全、陸亞東等,已經在國際頂尖的3個創業管理專業期刊上發表了很多優秀的文章,同時彭維剛和李海洋等也已經在其他頂尖期刊上發表了相關論文。(2)國內的一些學者越來越多地開始和國外的一流院校、學者合作在這3個期刊上發表文章,尤其是2008年,出現了4篇文章,涉及到的作者包括:清華大學的張煒,南開大學的張玉利和楊俊,西安交通大學的李垣、劉益和趙永斌,以及南京審計學院的李乾文。(3)還有一些國內的商學院雖然沒有在這3個頂尖創業管理專業期刊上發表文章,但是也在一些國內認定的很好的國際期刊上發表了文章,這些學校包括: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等。(六)創業研究的拓展創業是一個極具創新性與挑戰性的新興研究領域,早期的創業研究學者主要依靠引用核心管理期刊的論文來建立自己的理論基礎,主流文獻的引用率高達67%(Romano&Ratnatunga,1996)。隨著創業研究的發展,在主流管理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學者必將把創業研究成果作為日益重要的思想來源。創業研究應定位在與其他學科、領域交互式的應用拓展:一方面,其他成熟學科的研究成果對于新興的創業領域具有巨大的借鑒和參考價值,戰略管理、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等的相關研究都為創業研究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因此必須從多學科的視角開展創業研究;另一方面,隨著創業研究的深入,該領域一些研究成果也開始以“回饋”的方式向其他管理學科領域拓展,豐富了管理學科的研究內容。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領域,創業研究已經顯現出朝著獨立學科發展的趨勢。雖然創業研究正逐漸興起、并日益成熟,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的相關論文也逐年增加。然而,創業研究仍缺乏一套比較嚴謹的理論基礎與模式架構,而且創業研究的邊界仍然模糊不清。同時中國轉型經濟下的創業問題是管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卻仍沒有得到完備的分析(Tan,2002)。本文通過對國際頂尖創業領域專業期刊中研究中國創業問題的文獻回顧,旨在引發管理學界對中國創業問題研究的重視,并凝聚全球范圍學者對中國創業問題研究的合作共識。JBV、ETP和JSBM這3個期刊過去20年發表的有關中國創業問題的48篇文章涉及到75位學者(包括國內學者、華人學者和國外學者),表明中國的創業問題已經引起了世界范圍內學者的廣泛關注。這些文章主要集中于創業初期過程的研究、創業機會的研究、創業研究基本框架的設計、創業戰略導向的研究以及創業影響因素的分析等,而且綜合應用了多種研究方法。但是,有關中國創業問題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相關領域學者的注意。Cheng(1994)主張從事考慮情境因素的研究。Tan(2008)在研究中國女性企業家創業問題的基礎上,與已有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已有的一些理論并不能直接應用于中國轉型經濟環境中創業問題的研究上,而應該考慮到中國具體環境的特殊性。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轉型經濟現狀為進行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中國未來的創業研究,在切入點上應結合中國轉型經濟對創業活動的影響,中國獨特的文化價值觀對創業活動的影響(Tan,2002;Tan&Chou,2009)和創業環境等特點,從多個維度繼續探索創業活動的特殊規律。例如: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互動基礎上的創業演化規律研究。從內在機制研究創業活動到創業績效間的轉化路徑,已有企業的創業,民營企業的二次創業和國有企業改制等問題將是以后研究的重點。在研究主題上,應更加細致地研究在中國這種特定社會、經濟、文化環境下創業各種相關因素(Tan,2006)之間的關系。創業研究的學者已認識到國家、文化這兩個環境變量會影響企業創業戰略的選擇(North,1990;McGrathetal.,1992;Shane,1994),很多研究卻綜合分析文化因素、社會因素及政治、經濟和制度因素,將國家因素和文化因素混淆(Kelley&Worthley,1981;Farhetal.,1997;McDonald,2000),并由此產生了“關于文化和國家角色的困惑”(Earley&Singh,1995)。雖已經有學者將兩者進行比較研究(Kelley&Worthley,1981;Tan,2002;Tan&Chou,2009),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該方向的研究。例如,Tan(2002)以及Tan和Chou(2009)超越了以往的跨文化比較研究,提出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將國家和文化作為兩個獨立的因素,用準實驗的方法來分析其作用。Tan(2002)通過跨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習作《寫作品梗概》精美課件
- 牛飼養與飼料配方優化考核試卷
- 那首歌初三語文作文
- 碳排放核查法律問題考核試卷
- 亞麻籽種植園災害預防與應對措施考核試卷
- 介紹一種蔬菜初二語文作文
- 牧業機械化飼料作物種植與收獲考核試卷
- 生物質資源調查與評價方法研究考核試卷
- 生物細胞工程與生物醫藥考核試卷
- 真空電子器件的納米加工技術與應用考核試卷
- 醫療廢物管理PPT演示課件
- 海康監控陣列不可用數據不保留處理
- 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 卒中管理及中心建設
- 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公開招聘村(居)社區工作者模擬備考預測(共1000題含答案解析)綜合試卷
- 【員工關系管理研究國內外文獻綜述2800字】
- 外派勞務人員基本情況表(勞工表)
- 部編版 八年級下冊語文 第五單元復習課件
- 六年級語文下冊閱讀及參考答案(12篇)
- ERP實施方法(實施顧問的基本功)
- 個人教師述職報告PPT模板下載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