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絲織品文物的古代清洗方法
0清洗材料的研究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給世界帶來的瑰寶。絲綢文物具有很高歷史、考古及科學價值,是我國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我國歷代政治、經濟、藝術、科技諸方面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但絲織品文物極易受到蟲、霉、光、溫濕度和人為因素的破壞而損毀。古代絲織品能夠保存至今彌足寶貴,因此對它的保護是文物保護領域重要的內容之一。國內外文物保護工作者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和寶貴經驗;但囿于歷史、科技發展水平的限制,某些方面保護理論基礎薄弱和技術手段缺乏的日益凸顯,制約了保護工作的發展,古代絲織品污染物的清洗即是其中之一。目前,國內外常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試劑對絲織品文物進行清洗,如國外一般采用次氯酸鹽、過氧化氫等漂白劑、非離子型或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等進行清洗,國內采用在水中加入酸性/堿性試劑、酶制劑、氧化劑/還原劑、螯合劑、洗滌劑等的濕洗法,或直接用三氯乙烯、石油、丙酮、甲苯、乙酸乙酯等有機溶劑洗滌的干洗法。化學清洗立竿見影,速度快,效果好,清洗能力強,但這些化學試劑不僅易對脆弱的古代絲織品造成損傷,而且還會殘留在纖維中,對文物造成二次污染;同時還易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對從業人員的健康帶來隱患。這些缺點卻是天然清洗材料可以避免的,而且其綠色環保的材料屬性越來越得到文物保護研究者的關注和青睞。利用天然材料所含有的表面活性成分來清除污物是一類傳統的清洗方法,在古代作為日常的洗滌用品來清洗衣服、頭發和沐浴。關于天然清洗材料的記載,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甚至更早,宋元明清時期的文獻中對衣物清洗法有較為合理的分類和詳盡的記載。據不完全統計,常用于清洗的植物材料有30余種,礦物材料近20種,動物材料10余種,另外還涉及了微生物技術。天然清洗材料來源于自然,如淘米水;清洗作用溫和,不損害被清洗物和人身健康;用后可被自然界的微生物降解,歸還于自然;具有安全、有效、環保的優點。與合成的化學洗滌劑相比,天然清洗材料的洗凈力、浸透力、分散力、乳化力以及起泡力等均較小,但毒性低,生物降解性好。雖然古代文獻中不乏天然材料用于清洗的記載,但都未闡明其中的道理,為發掘古代傳統做法中的科學、合理成分,希望能以古鑒今,為解決現代化學材料清洗易產生的問題提供新途徑。如將其用于絲織品文物的清洗保護,清洗作用比較溫和,對古代絲織品的損傷較小,更有利于文物保護;同時其還能被自然界的微生物降解,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具有綠色環保的優點。1清洗的材料和方法規范長久以來,人類所使用的清洗材料皆取材于身邊,取材于大自然。這些利用天然材料制得的洗滌材料不僅用于棉毛絲麻等衣物和紡織品的清洗,也包括人身肌膚的清潔,關于其起源已久遠得無法考證,但我國最晚在春秋時期已經有明確使用清洗劑的記載,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也有關于洗衣服的詩歌-葛覃。此后,在《禮記》、《周禮》等記錄早期文化的典籍,以及《左傳》、《史記》、《三國志》等史籍,《神農百草經》、《千金方》、《古今醫統大全》、《普濟方》、《本草綱目》等醫學著作,《齊民要術》、《物理小識》、《農政全書》、《群物奇制》等科技論述,以及《世說新語》《武林舊事》《物類相感志》《冷廬雜談》等筆記雜談中都有關于清洗用品制作、應用以及各種污物及清洗方法的明確記載(表1),常見的清洗材料以淘米水、草木灰、皂莢、胰子為代表,涉及植物、動物、礦物、微生物成分,有靧、溉、漂、洮、灑、蕩、湔、淅、溞、酳、渳、濯、沐、浴、洗、澡、盥、浣、漱、滌、淘、汰、涮、挼等及其組合的洗滌用語。到了宋元以后,污物分類及相應清洗方法已成體系,洗滌用品制作日趨成熟,已經成居家必用品。國外關于清洗的記載同樣源遠流長,已知有關洗衣的最古老記錄約為公元前2000年埃及BeniHasan古墓的壁畫,其中一幅刻畫的一群奴隸彎腰洗衣的情景(圖1)。國外的清洗劑主要有肥皂和皂角植物,其中肥皂由油脂(Fat)、草木灰(PlantAshes)和粘土(Clay)制成,皂角植物有皂樹(Soapbark),清洗時將樹皮碎片在水中浸泡后,水溶液可清洗衣物;肥皂草(Soapwort),其莖葉水溶液呈中性,可清洗羊毛和絲綢;無患子(Soapberry),西印度群島人利用其漿果或干果浸泡后用于清洗;另外還有絲蘭(Yucca)、龍舌蘭(Agaves)、山梅花(Mockorange)、檸檬油(Lemonoil)、松節油(turpentine)等。自古我國作為紡織品尤其是絲綢的生產大國,其巧奪天工的紡織品技藝令世人贊嘆不已,各種紡織品的清洗材料更加彰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下面以我國為主簡要介紹自古傳承的清洗材料,按其活性成分的來源,可分為以下幾類。1.1植物活性物質1.1.1可去汗、去污、以米為佳米泔,又名潘、潃,即淘米水,含生物堿、淀粉等,適合清洗物品,加熱后去油效果更好。遠在商周時期,人們便已懂得用淘米水來洗面和洗發。《禮記·內則》:“三日具沐其間,面垢燂潘清,足垢燂湯清洗”,“沐稷而鱟粱”,其中潘、稷、粱分別指淘米水、淘谷水和淘粱水。用淘米水洗面沐發,不但能去污垢,而且能起到醫療保健的作用。《本草綱目》載:粟泔汁,特別是酸泔及淀,“洗皮膚瘙疥,殺蟲。”據說現在傣族姑娘還保留用淘米(以糯米為佳)水洗發的習俗。日本還研究了以米和米曲為原料,應用生物技術制造具有調濕和清潔作用的米浴劑。利用其較強的去污能力,淘米水也被用來清洗衣物。《古今醫統大全》洗白色衣服,“用洗白米泔浣之一日,自潔白。熱白飲湯浣之亦潔白。”;洗葛布,“用米泔浸二日,取起折貼,用板夾之,水盡晾干,污自去,勿搓。”;洗竹布,“須折疊,以隔宿米泔浸半日,卻用溫水淋,以手按或以板夾,垢自去。不可揉,揉則隨手破折。”《物理小識》記載了洗漆巾,“炒糯米黑濃煎汁涂巾如新”,《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還記載了用細白粟米、樸消(芒硝)和皂角來造洗滌用的“糨粉”。1.1.2皂莢文化內涵皂苷是一類由糖體與苷元縮合而成的結構復雜的天然產物,至今已分離出3600多個,其中400多個具有生物活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皂莢皂苷。皂莢,豆科皂莢樹所結莢果,又稱皂角、雞棲子、烏犀、懸刀等,是中國古代最常用的洗滌劑,被用來潔面、沐浴、洗衣等。“皂莢”二字最早出現于漢代,說明其在漢已有使用,通行于南北朝,宋元后成為社會的主要洗滌用品。最早載于《神農本草經》,南朝有童謠“黃塵污人衣,皂莢相料理”(《南史·陳本紀下》),元代有詩“何如覓皂角,浣濯暑服膩”(方回《桐江集》),《新修本草》評論“豬牙皂莢最下,其形曲戾薄惡,全無磁潤,洗垢不去”,“皮薄大肉”者,則“味濃大好”;周密所著《武林舊事》提及將皂莢制“肥皂團”(肥皂一詞就出于此)可用于“澡面涴衣”,《本草綱目》中詳細地記載了制作方法:“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于皂莢也。”除了皂莢以外,還有一些含皂苷的植物也被古代人民用來做洗滌劑。例如宋代人們還發現用“肥珠子”(無患子)的果實來做洗滌劑,去污效果極好。莊綽《雞肋編》記載:“浙中少肥皂(即皂莢),洗面洗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葉如槐兒細,生角長者不過三數寸,子圓黑肥大,肉亦厚,膏潤于皂莢,故一名肥皂,人皆蒸熟暴干乃收。”;《酉陽雜俎》(卷19《草篇》)記載:“鬼皂莢,生江南地,澤如皂莢,高一二尺,沐之長發,葉亦去衣垢”;明、清時期廣泛使用茶麩(俗稱茶籽餅),韃靼人利用石竹科剪秋羅屬植物的浸出液,敘利亞人用王不留行根的浸出液等,這些都含有皂苷類物質。現對皂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離、提純和改性。1.1.4由植物做酒據不完全統計,宋元以來有記載的用于清洗的植物材料至少有30多種,常見的有皂角、無患子、油茶籽、蘆薈、蘿卜、胡蘿卜、烏梅、慈孝竹茹、燈心草、王不留行根、杜鵑、菖蒲、杏仁、木槿葉、天花粉、枇杷核、萊菔湯、西瓜汁、香蕉皮、燈心草、半夏、橙子、栗子、白果、冬瓜、藕、生姜、大蒜、辣椒、黃豆粉、綠豆粉、豆芽以及由植物做原料制得的紙、酒、醋、油、面、米湯、飯等。另把洗滌用的各種草木灰歸為礦物質類。1.2動物提取物1.2.1社會主義國家其原料生產胰子是以動物的胰臟為主要原料制成的高級洗滌劑,含多種消化酶,可分解淀粉、脂肪、蛋白質等污染物。《齊民要術》提到豬胰腺可以去垢,可分解脂肪、蛋白質及淀粉等。魏晉時期出現了以豬胰為原料制成的“澡豆”,用來洗浴。晉石崇“金澡盆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孫思邈在他的《千金藥方》、《千金翼方》中共記載了15個澡豆的配方。另外,也有用羊胰臟作的,專供回民之用。我國近代使用的胰子則是由澡豆改進而來。如至今仍流行的甘肅甘州胰子、江西王吳豬胰子,其大都采用牛、豬、羊的胰子油,與皂角、石堿、冰糖等磨細,然后用面粉加水熬制而成。胰子是我國古代洗滌劑的一項歷史性科技成果,至今仍為今日日用化學部門所借鑒。另德國在1913年也提出制取含有胰蛋白酶的動物胰臟分泌液的洗滌劑。1.2.2油和堿相結合油脂在古代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可食用、照明,也可制肥皂、油漆、油墨和染料。早期多為動物油脂,六朝后出現了植物油,宋朝正式出現了石油,油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利用相近相溶的原則,很早就有“以油洗油,以墨洗墨”清洗方法。如《物類相感志》記載,“墨污衣帶濕以油浸透,炭汁擺之”,《七類修稿》“衣帛為漆所污,以麻油先漬洗透,令漆去盡”。油是制皂的重要原料,皂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洗滌劑,主要利用油脂與堿生成羧酸的堿金屬鹽類。據記載,幼發拉底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早在公元前2500年、腓尼基人在公元前600年就知道用羊油和草木灰制造肥皂的方法——將兩者共沸。羅馬時代的龐貝遺址(公元2世紀)就發現了制皂的遺跡以及制成的皂。拓荒時期的美國移民,會在初春集體用動物脂肪和堿汁來做肥皂。到13世紀就出現了商品肥皂。1.2.3牛肉的洗法與植物材料相比,記載的來自動物的清洗材料較少。除了胰子外,還有牛膠、豬膽汁、豬蹄爪湯等。1)牛膠《物理小識》等記載了彩色衣物的洗法,“凡彩色垢衣,先用牛膠水浸半日,溫湯洗之。”;《《夜航船》等古籍記載了墨污絹的洗法,“調牛膠涂之,候干揭起,則墨與俱落,凡絹可用。”2)豬膽汁《古今醫統大全》介紹了“肉案上抹油布,以熱漿水加入豬膽汁洗之,油自去。”3)豬蹄爪湯《夜航船》等提到了毛衣及氈衣的洗法,尤其是油污的毛氈衣,“用豬蹄爪湯乘熱洗之,污穢自去。”;另外也可以用蛋清、牛奶來溶解油性污漬。1.3植物性油脂處理利用礦物質清除污漬尤其是油溶性污漬主要有兩種:堿洗法和熱溶解-吸附法。前者是采用堿性水溶液,使動植物性油脂發生皂化生成高碳數脂肪酸鹽(肥皂)和甘油而溶解清除,主要有草木灰、天然堿、石灰等;后者是對于熔點較高的油污,在提高溫度后使之先熔化,再吸附清除,主要有滑石粉、白墡土、炭等。1.3.1《隋書》卷7《文學小識》明馬王堆5,其織物有9.草木灰(古稱“涚水”,主要化學成分為碳酸鉀)具有堿性特質,洗滌油污效果好;還具有漂白的功效,而且可防蟲防腐,是最早使用的洗滌劑。《禮記·內則》記載:“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瀚。”;《周禮·考工記》提到,“涑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實諸澤器,淫之蜃。”,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麻織品的纖維表面也顯示出用這種方法處理過的痕跡;《昌言》(東漢·仲長統《御覽》卷826引)和《后漢書》中都有“浣布以灰”的說法,如《后漢書》中有“且攻玉以石,洗金以鹽,濯錦以魚,浣布以灰。夫物固有以賤理貴,以丑化好者矣。”,不僅介紹了經驗,還用哲學的觀點去思考這種矛盾現象。各種各樣的草木灰如稻稿灰、柴灰、炭灰、豆秸灰、釅桑灰等在古代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本草》云:“莖灰淋汁洗衣,其白如玉”;《物理小識》介紹“用莙荙灰或萊菔豆秸灰,洗之”,可去衣垢污膩;“用炭灰熨之”,可去衣物上的油污;《三農紀》記載“灰莜楺衣,可去皂布濁,白部洗衣,不生虱蟣”。1.3.2作為洗滌劑去污天然礦物堿俗稱堿土,主要來自堿湖和固體堿礦,堿地經風化脫水,地表即有白粉狀天然堿長出,主要化學成分為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一類礦物質,可食用,亦可作為洗滌劑去污。最早使用天然堿做洗滌劑的是埃及人,亞歷山大城附近的埃及湖中就盛產天然碳酸鈉。我國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稱其為“鹵堿”,唐代起稱“石堿”,金元后在碳酸鈉中配以淀粉及香料等制成塊狀出售,清初產自內蒙古的口堿和西部的番堿作為制胰子的原料得到了大量的應用。直到1791年法國化學家盧布蘭用電解食鹽法成功制取碳酸鈉之前,天然堿一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3.3《清洗和去污法》用于清洗的礦物質還有硫磺、鹽、石灰、小蘇打等,其中硫磺具有漂白作用,《物理小識》記載“楊梅及蘇木污衣,以硫黃煙熏之,然后水洗,其紅自落。”;鹽具有較強吸附作用且能防止褪色,《物類相感志》等記載洗頭巾法,“用沸湯入鹽擺洗,則垢自落”;青草、果汁、汗漬、血跡等污漬清洗前先用鹽水浸泡,有利于洗滌,且不褪色;用胡蘿卜和鹽可以除血跡;堿性的小蘇打、強堿性的石灰也可以用來除去油污,如《物理小識》記載清洗衣上油的方法,“炒石灰三升,將油污處入灰內探洗,即脫”;另外《物理小識》還有記載用小便來洗衣服上血污,“煎小便滾氣,薰衣一宿,來日洗,則自落”;以及“以人溺洗油衣,油去無跡”;古羅馬“洗衣店”也專門利用尿液、蘇打、陶土等混合的堿性水溶液來清洗衣服。1.4血污衣、嚼蘿微生物清洗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清洗手段。微生物酶是由微生物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經過適當處理,污染物質中復雜的化學鏈可被微生物降解為低分子有機物或二氧化碳、水等無機物。微生物酶在洗滌中的應用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前文提到的古代胰子就是一種有生理作用的高級酶洗滌劑,此處不再贅述。此外,在我國古代還有用漱口水或者用口嚼蘿卜來清洗血污衣、油污衣和汗污衣,其原理為利用唾液中的酶,如《群物奇制》記載“血污衣,有凈水一碗,逐口漱過吐盆內,將衣擺洗無跡。”,《重慶堂隨筆》記載“血污衣,嚼蘿卜,擦之即潔。”以及《物理小識》介紹的洗衣上油法,“嚼蘿卜吐污處,煩撋之,水濯無痕。”另清代周二學在《賞延素心錄》談到用“秋下陳天水”洗積年霉斑,其原理有看法認為是利用雨水中的微生物。但自從20世紀中葉發現洗滌劑用生物酶以來,生物酶對洗滌劑的發展和提高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常用的生物酶有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纖維素酶等,能去除衣物上的血漬、蛋白、脂肪等污染物。2天然材料在絲織材料中的適用2.1無機污染物及微生物霉斑古代絲織品上的污染物形式繁多,主要有生產過程中的淀粉、染料和油脂,使用過程中的油脂、色素和蛋白質,埋藏過程中的血跡、油脂、礦物質、銹斑、微生物,保管、陳列過程中的空氣污染物、降塵和微生物,以及保護過程中的膠黏劑和表面活性劑。根據污染物的組成,大致可分為礦物質、鐵銹等無機污染物,血跡、脂肪等有機污染物以及微生物霉斑三類,主要通過機械力、靜電力和化學鍵力粘附在絲織品表面以及纖維之間。清洗,主要是通過一系列極其復雜的理化反應過程,需要水、溫度、機械力、清洗劑等各種條件配合,把污染物從絲織品上除掉,達到潔凈、衛生和美觀的目的。水溶性污染物,或不溶于水但可分散在水中的固體粒子,可直接用水較容易除去;不溶于水的各種油性污染物,通常用清洗劑除去,其中最常見的表面活性劑清洗原理為(圖2):絲纖維屬動物纖維類,主要成分絲素和絲膠都是蛋白質,酸和堿都能促使其水解,較濃的氯化物溶液能使其無限膨潤成粘稠溶液,對氧化劑、重金屬鹽類、有機溶劑等比較敏感,因此絲織品文物要在中性或弱酸性條件下清洗,不能使用強酸強堿類洗滌劑進行清洗,避免使用帶氯離子的清洗劑和有機溶劑。天然材料用于古代絲織品的清洗保護,不僅環保、安全,而且能夠科學、有效地延長文物的壽命。2.2皂莢灰水之工藝流程古人的名書名畫在歷代都是重要的藏品,其載體一般為紙或絹,由于受環境的影響和人為因素,常產生各種污垢,如油污、塵垢、飯漬、蠅屎、霉斑等。關于其清洗材料主要有皂莢水、皂莢灰水、枇杷核水等,記載見下: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論裝背裱軸”一篇中提到用皂角水清洗古書畫的記載:“古畫必有積年塵埃,須用皂莢清水數宿漬之,平案扦去其塵垢。畫復鮮明,色亦不落。”宋代米芾在《書史》中有用皂莢清洗古書的詳細論述,“以好紙二張,一置書上,一置書下,自傍濾細皂角汁和水霈然澆水入紙底,于蓋紙上用活手軟按拂,垢膩皆隨水出,內外如是,續以清水澆五七遍,紙墨不動,塵垢皆去,復去蓋紙,以干好紙滲之三張,背紙已脫……”另米芾在《海岳翁行草閱書帖》中記載用皂莢灰水清洗古書,“以紙鋪加書凈幾上,復用紙覆,自紙間以皂莢灰水浸良久,按覆紙洗之,上紙爛即團以拂書,塵垢一去,然后覆書除背紙去,手澤有不可除者,則又加團洗,潔白而后止……”明朝周嘉胄在《裝潢志》中記載有用枇杷核清洗古書畫的技藝:“洗時先視紙質松緊、絹素歷年遠近,及畫之顏色,霉損受病處……損則連托紙洗,不損須揭凈。只將畫之本身副油紙,置案上,將案兩足墊高,一邊瀉水,用糊刷灑水,淋去塵污,至水凈而止。如霉氣重、積污深,則用批把核錘浸滾水,冷定洗之,即垢污盡去。或皂角亦可用,則急將清水淋解批把、皂角之余氣。洗后,將新紙印去水氣,令速干為善。”古人利用皂莢、枇杷核等清洗古書畫是實踐經驗的積累,具有一定的科學內涵,安全、有效,去污力比較適當,對清洗對象的損傷較小,對現代絲織品文物的清洗保護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2.3傳統檢測方法在中國的應用目前,國際上對絲織品文物的清洗技術研究,由于可研究的樣品量少,沒有深入和系統化,一般采用化學試劑結合超聲波、激光等技術手段進行清洗,因此利用天然材料的傳統方法清洗古代絲織品的探索性研究多為國內的文物保護工作者。2.3.1血漬的絲織品文物清洗吳順清等提出了一種可廣泛用于各種絲織品文物尤其是低強度絲織品文物的清洗方法,即先用蒸餾水清洗溶液去除的泥沙等污染物,然后用1%~2%烷基多苷浸泡2h清除掉與絲織品結合中等程度的污染物;再用1%微生物如乳酸菌等發酵液提取液完全浸泡8h,清洗掉與絲織品結合緊密的污染物;用雙蒸餾水清洗浸泡數次,直至絲織品文物的pH值達到中性;處理后使絲織品恢復本色,不掉色,不會對絲織品文物本身造成損害,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絲織品文物。通過對荊州謝家橋一號漢墓、八嶺山一號墓、魯家山一號墓出土的絲織品殘片的進行清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清洗后織物色澤良好,組織結構和經緯結構都沒有變化。閆麗等用1%~5%的蛋白酶和1%~10%的表面活性劑對存在血漬的絲織品文物進行協同清洗,所用蛋白酶為Savinase,是由枯草芽孢桿菌發酵產生的一種堿性蛋白酶;表面活性劑為來自全天然材料的APG,浸泡時間為30~120min,清洗液溫度保持在30~60℃,可在較低的機械強度下去除絲織品文物表面的血跡,具有良好的推廣和應用前景。用于清洗血漬與絲織文物結合緊密且形成暗褐色污點、色澤較暗的元代絲織品,清洗之后血漬消除,絲織品紋理清晰,色彩光亮,無可視斷絲及破損出現,取得了良好的清洗效果。龔德才等用新鮮雞血涂布的絲綢在80℃老化12天做血跡污染模擬樣,在pH為8、溫度為35℃、浸泡24小時的條件下,考察了田七皂苷、蘆薈浸膏、蘆薈提取物、田七粉、王不留行、茶皂素、無患子7種天然洗滌劑的清洗情況,發現茶皂素和無患子的清洗效果好,但由于茶皂素有黃色色素,白色絲綢清洗后呈很淡的黃色;龔德才等還對天然材料和生物酶的復合清洗做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無患子或茶皂素與0.1%堿性蛋白酶復配清洗效果最為理想,添加10%木糖醇后有一定的固色效果,優于5%NaCl水溶液固色方法,pH值對清洗效果影響很大,需添加Tris-HCl的pH緩沖液。按30%無患子、10%木糖醇、0.1%堿性蛋白酶和Tris-HCl的pH緩沖液復合配方配制的清洗液,應用于青海都蘭出土的唐代絲織品上血跡、新疆尼雅遺址出土宋代絲綿帽上血跡、內蒙古出土馬面罩上血跡的清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杜華等闡述了古代唐卡的一般清洗原則,即“先土后洋,先水后劑”,第一步先用淘米水清洗,用蒸餾水沖洗干凈;如效果不滿意,再用傳統方法清洗(如用小米湯等),最后才用化學試劑清洗。胡彬彬分別用物理方法制備油茶籽浸出液和忍冬藤灰燼的液體混合物,梔子花、棉樹皮、原生麻的混合浸出液,以及提取蠶的蛋白質凍狀液,分別配成水溶液;然后將一套明代男式服裝先在清水中浸泡10min,然后在上述3種溶液中分別浸泡20、30、10min,最后用清水輕柔漂洗30min,自然風干,整個過程不可揉搓。此方法清除古代絲、棉、麻紡織品上的污漬,效果好,不傷害織物本身的纖維,不褪色,可還原其自然色彩。此種方法完全利用天然材料,頗具古風,但組分繁雜,存在無效成分。如能利用現代分離、純化手段,將獲得更為優異的效果。2.3.2冬瓜片的處理與除霉斑郭敏等探析了古代絲織品文物霉斑清洗的生物學方法,認為生物技術用于清洗保護絲織品文物安全、科學、有效,具有清洗過程環保、安全,清洗廢液無毒、易降解等優勢。田金英等采用不同的清除霉斑的方法,發現用無水乙醇擦洗,可以清除掉部分霉斑;用氨水擦洗,霉斑不能去掉,且顏色變化很大;用冬瓜片擦洗,可以清除掉大部分霉斑,未水洗處理使樣品質地變硬,水沖洗則掉色;用弱酸化水加固色劑擦洗,霉斑清除干凈,顏色基本沒變化;用超聲牙刷蘸弱酸化水清洗,霉斑可以除掉,顏色直觀看不出失色,效果較好。由于所用冬瓜片為切片直接擦,未進行任何提純以及復配固色劑,導致樣品質地變硬,水洗褪色。如能提取冬瓜活性物質再進行清洗,應能解決上述問題。龔德才等將絲綢置于土豆瓊脂基上,暴露在空氣中使其感染霉菌孢子,室溫培養30天,然后在80℃老化12天做微生物霉斑污染模擬樣;然后用豆芽提取液、冬瓜提取液、各種濃度溶菌素酶、各種濃度的溶菌酶與纖維素酶或/和組合物、各種濃度的溶菌酶與纖維素酶或/和蛋白酶及茶皂素等組合物結合超聲波技術來清洗,發現只有豆芽提取液、冬瓜提取液、5%溶菌酶與5%纖維素酶組合物能去除大部分霉斑,其中把冬瓜、豆芽提取液應用于有嚴重紫紅和黃色霉斑色素沉積的清代絲綢、有紫紅色霉斑的常州橫山橋王志幕出土的明代緞織物,清除霉斑效果顯著,無明顯色素沉積。2.3.3結晶鹽的清洗閆麗等提出了一種用紅茶菌中的生物有機酸和生物酶作為生物清洗劑的制備方法,以及利用該清洗劑在較溫和的條件下去除絲織文物上硫酸鈣和碳酸鈣結晶鹽結塊的清洗方法。將綠茶浸泡、過濾得到含有生物有機酸和生物酶的水溶液,與葡萄糖溶液混合后得到該生物清洗液,其中綠茶:葡萄糖:蒸餾水的體積比約為1:10:100。將白棉布用該清洗液浸透,覆蓋在絲織品文物表面結晶鹽結塊處,10min后取下,用羊毛刷蘸純水清洗,可見結晶鹽結塊溶解,并有小顆粒脫落;反復清洗,結晶鹽結塊可完全去除。應用于清洗脆弱的唐代絲織品上的CaSO4和出土元代慶壽寺僧帽上CaCO3結晶鹽污染物。結果表明,清洗效果良好,且對絲織文物本身無任何的損傷,證明其具有很好的推廣和應用前景。2.4絲織品的清洗安全性評價洗垢求痕,絲織品文物在清洗污染物時,不僅要考慮清洗的有效性,而且還要注意其安全性,即保證清洗不會損傷絲織品本身。清洗效果評價的分析檢測手段有直觀法、顯微鏡法、紅外光譜分析、熱重和差熱分析、氨基酸分析、抗拉強度檢測等。2.4.1天然材料染色前后的色澤對比直觀法即利用目測和手感來判斷絲織品性能的變化,包括洗凈度、褪色情況以及手感等。通常要求洗凈度≥90%,色差△E≤0.8,手感不變硬變脆。圖3為經各種天然染料染色的絲綢在天然材料清洗前后的褪色對比。從圖3可以看出,清洗前后經茜草和蘇木染色的絲綢有可接受的輕度褪色,對其它顏色基本無影響。2.4.2sarenase和apg協同清洗前后絲織品文物的顯微觀察顯微鏡法主要是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視頻顯微鏡(CCD)、原子力顯微鏡(AFM)等觀察絲織品文物上污染物的分布、附著情況,以及清洗前后污染物和蠶絲纖維結構的微觀變化。Savinase和APG協同清洗前后絲織品文物的顯微觀察效果,由圖4可見,清洗前色澤較暗,存在暗褐色的污點;清洗后污點消除,色澤光亮,紋理清晰,無可視斷絲及破損出現,證明清洗效果較好。2.4.3不同清洗液對有機污染物強度的影響強度是纖維內部結構、性能變化的綜合反映,一般來說,應控制在±10%以內。從表2可以看出,用天然材料清洗有機污染物后,抗拉強度略有下降,這主要是由于清洗液的作用,清洗后樣品的潤濕性能好,含水率升高,導致強度下降。若天然清洗材料經過相關改性,抗拉強度下降的幅度會更小。2.4.4清洗前后絲蛋白組分變化紅外光譜分析可用來觀察蠶絲纖維內部化學鍵的變化,判斷污染物與蠶絲纖維之間的化學作用;氨基酸分析用于檢測清洗前后組成蠶絲纖維的絲蛋白中氨基酸含量的變化;熱重和差熱分析能將蠶絲纖維內部結構、性能變化的綜合信息反映出來。紅外光譜分析、氨基酸分析、熱重和差熱分析等研究表明,清洗對絲織品材料性能只產生輕微影響,化學結構未受到明顯破壞。以上清洗效果評估說明,天然材料清洗效果較好,對文物的損傷小,適用于絲織品文物的清洗保護。3清洗方法及缺陷天然材料在清洗方面的應用源遠流長,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也經過了歷史的檢驗,是古代中國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征之一。研究天然材料的傳統清洗方法,不僅有利于保留清洗歷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陰陽合同”的處理原則
- 2025翡翠首飾買賣合同模板
- 2025國際石油工程建設項目合同(中英文對照)
- 2025食品采購合同
- 2025關于軟件升級的服務合同范本
- 2025實習生合同協議書
- 2025保險公司擔保合同樣本2
- 2025年商業地產租賃合同
- 2025年增亮膜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地質勘查專用設備項目建議書
- 期中模擬卷(新疆專用)-2024-2025學年八年級英語下學期核心素養素質調研模擬練習試題(考試版)A4
- 甲狀旁腺切除術后的護理措施
- 2024慢性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解讀課件
- (T8聯考)2025屆高三部分重點中學3月聯合測評生物試卷(含答案詳解)河北版
- 員工入職申請表(完整版)
- T-GDEIIA 56-2024 垂直起降低空航空器起降場基礎設施配置技術要求
- 整本書閱讀《林海雪原》【知識精研】六年級語文下冊 (統編版五四制2024)
- 9《我的戰友邱少云》說課稿-2024-2025學年六年級語文上冊統編版
- 亞朵酒店前臺培訓
- 大學假期安全主題班會課件
- 創業培訓講師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