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漢王陵墓_第1頁
六安漢王陵墓_第2頁
六安漢王陵墓_第3頁
六安漢王陵墓_第4頁
六安漢王陵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六安漢王陵墓提到漢代王陵墓,很多人都會想到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在最新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內,我們發現了安徽境內也有一座漢王陵墓一一六安漢代王陵墓。這座2006年最新發現的漢代王陵墓,里面究竟“住著”哪一位漢代王室成員?為什么落戶在安徽?出土了哪些珍貴文物和文獻資料 合武鐵路為墓地南遷從六安市區向東方向行駛七八里路,便來到六安漢代王陵墓所在地的雙墩村。據悉,這里原先有兩座相距10多米的土堆,“雙墩村”因此得名。然而,曾經的雙墩已經看不見了。只見一座大棚矗立于眼前,“這里便是六安漢代王陵墓所在地,一號墓就位于大棚下面。”六安漢代王陵墓地管理所徐明飛所長告訴我們,“墩”原意為大土堆,在古代即為墓葬的地面結構,剛建好時為錐形,經過長年風吹雨打漸漸轉為土堆饅頭狀,一般不了解的人還以為是普通的小土山。“這里原先本有兩座土墩,其中一座在2006年修建合武鐵路時被推掉了。”六安市文物局胡援局長說。發現這土堆下面有墓葬后,六安市文物局等相關部門立即著手進行搶救性挖掘,并在其中發現了保存完整的“黃腸題湊”埋葬制度,以及漆木器、金銀箔、瑪瑙、青銅器、車馬器等珍貴文物500多件,甚至還發現了多種農作物果實。“正是因為這里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我們研究認定這不是一座普通的漢墓。特別是發現黃腸題湊葬具,墓主人生前應該不是一位普通人。”徐明飛所長說,黃腸題湊是流行于秦漢時期的一種特殊葬制,所謂“黃腸”,是指用柏樹木做成的木枋,因柏木心為黃色而得名;“題湊”之“題”是指木枋的頂端部,“湊”是木枋頂端部對齊碼放,“題湊”意即以木枋按照一定制式整齊碼成的木質地宮。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還有皇帝特許的寵臣。在長沙馬王堆發現的漢墓,墓主人是漢代初期長沙國丞相,里面并沒有發現黃腸題湊,而在六安卻發現了這種墓具,更能說明墓主人生前的特殊身份和顯赫地位。為此,2006年省文化、文物等部門官員和專家表示,從保護和利用角度來講,如果遷走雙墩一號漢墓,王后的墓還在,也等于將其與整個王陵區分開。這個王陵的“龍頭”走了,會留下遺憾。因此,合武鐵路為保護這座漢墓特意往南遷了108米。神秘墓主人是“六安”地名開創者能夠讓鐵路為此南遷,能夠擁有如此眾多的陪葬品,能夠有普通達官顯貴不曾擁有的“黃腸題湊”埋葬制度,這座漢墓的墓主人到底是誰?其實,這座漢墓的墓主人不是別人,正是漢武帝劉徹的侄子、六安國第一代國王劉慶,而另一座沒有被挖掘的二號墓即為劉慶的王后墓。據史料記載,漢初劉邦為了維護劉姓天下實行郡縣制和分封制并行,將其王子分封各地成為諸侯王,但隨著諸侯國勢力增大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漢文帝、漢景帝兩朝也進行了長達數年的“削藩”,后在漢武帝二年,淮南王劉安與衡山王劉賜發動謀反,后被武帝鎮壓。伴隨著諸侯王的權力弱化,分封制也被逐步取消。那怎么會在漢武帝時又有一個“六安國”呢?“劉慶是其父劉寄最得寵的兒子,而劉寄和漢武帝既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也是姨表兄弟。兩人從小一起長大,在眾多的兄弟中兩人的感情是最好的。后來,淮南王劉安謀叛的事被劉寄知曉并暗中制作兵車箭鏃,準備響應。謀叛暴露后,劉寄十分害怕,發病而死,連繼承人都未指定。”徐明飛所長說,“《漢書》中載,武帝窮追劉安的黨羽,株連被殺的有幾萬人,而劉寄不但沒有被追究,他的兒子還被封爵,更加說明了劉寄身份的特殊。劉寄死后,其最受寵的劉慶被封為六安王。”為什么叫"六安王"呢?原來,劉安謀叛平息后,武帝取衡山國內六縣、安風、安豐等縣首字,別衡山國為六安國,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封劉慶為六安王。“這也是今天六安地名的由來。”徐明飛所長說。劉慶被封王以后,心里自知武帝施恩,自然小心翼翼,凡事中規中矩,而武帝也對其表現相當滿意。公元前83年,劉慶死后,按照漢朝制度被謚為共王,共即恭,“正德美容,敬順事上曰恭。”即劉慶能端正自己的德行,甚至容顏舉止都很注意,能夠尊敬順從地侍候皇帝。劉慶對皇帝的忠誠度得到了“蓋棺定論氣這也是為什么他可以享有如此高規格的葬制的原因。王陵墓保護刻不容緩據了解,六安漢代王陵墓地總面積10平方公里,核心區域有5平方公里。區內由雙墩、馬大墩、三星墩、高大墩四對八大墩墓冢以及其他古墓葬40多座。這座六安漢代王陵墓經確定為西漢六安國第一代國王劉慶后,并確定這一區域為西漢六安國王陵墓葬區。該項目被評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像六安漢代王陵墓這樣規模之大,保存程度完好,在全國并不多見。”六安市文物管理局胡援局長對此深有感慨,該墓葬因處于農村,沒有修建有污染的現代化工業的企業,所以保存情況基本完好。“雖然雙墩一號漢墓在唐代曾被盜掘,但在墓室的外圍還是發現了珍貴的文物500多件”,特別是一號墓中出土的“黃腸題湊”墓葬具,并附有車馬坑、陪葬坑等,屬于西漢諸侯王陵特有的葬制。過去對六安國的歷史研究僅限于文獻的只言片語,而雙墩一號墓的發掘和六安國王陵區的發現填補了西漢六安國歷史的空白。“六安漢代王陵墓屬于重要的歷史人文資源,一旦遭受破壞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目前上級相關部門已經投資700多萬對一號漢墓黃腸題湊進行保護性工程。”胡局長說,工程結束后即將對墓葬進行復原、原址博物館建設、出土文物陳列,此外附近劉慶王后所在的二號墓目前保護狀況良好,下一步即對其周邊進行種植草皮,設置護欄,防止人為破壞。延伸閱讀六安市還有哪些“國保”單位壽縣古城墻是中國如今仍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墻之一,城墻有四門,東門稱為賓陽,南門稱為通淝,西門稱為定湖,北門稱為靖淮。而四門的甕城也依然保存。今存城墻重建于北宋,明清時曾多次修繕。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豐塘(芍陂)位于壽縣城南30公里處,為2500多年前春秋時代楚國相國孫叔敖主持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曾被譽為“世界塘中之冠”,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壽縣孔廟位于城內西大街,元代建。自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清光緒六年(1880年),先后維修、擴建42次,形成一規模宏大、體系完備的建筑群體。廟宇坐北朝南,占地約2萬平方米。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淮南王劉安家族墓地豆腐創始人淮南王劉安墓位于壽縣八公山,墓形為“覆斗式”,墓地2366平方米,四面筑一米高度青石護土墻。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壽縣清真寺位于縣城內南大街留犢祠巷西清真寺巷內,坐西向東,占地5632平方米。始建于明天啟年間。這座宏偉的建筑是仿北京故宮太和殿的設計建造的,是華東最大的一座清真寺。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氏莊園位于霍邱縣馬店鎮,建于清咸豐六年,是全國四大地主莊園之一。李氏莊園集中反映了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