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診治課件_第1頁
頸椎病診治課件_第2頁
頸椎病診治課件_第3頁
頸椎病診治課件_第4頁
頸椎病診治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頸椎病的診治

臺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中醫師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1頸椎病的診治

臺山市第二人民醫院中醫藥適宜技定義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脫水,纖維環彈力減退,椎間隙變窄,周圍韌帶松弛,椎體失穩而位移,引起椎體邊緣骨質增生,黃韌帶肥厚,變性,鉤椎關節增生及關節突關節的繼發性改變等;這些結構變化,均可使頸椎椎管或緩慢地纖維化,亦相對增加了頸椎的穩定性。椎間孔變形狹窄,直接刺激、壓迫脊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交感神經等,從而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臨床上稱為頸椎病或頸椎綜合征。2定義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疾病病因病機

由于頸部外傷、勞損或風寒濕邪侵襲,使頸椎間盤組織以及骨與關節逐漸發生退行性變,影響附近的神經、脊髓及椎動脈而出現各種臨床癥狀。其病變機制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椎間盤變性;

(二)椎體骨刺形成;

(三)關節突及其他附件的改變;

(四)脊神經根或脊髓受壓;

(五)血液循環改變3病因病機由于頸部外傷、勞損或風寒濕邪侵襲,使頸44診斷根據臨床癥狀可大致分為:(一)神經根型;(二)脊髓型;(三)椎動脈型;(四)交感神經型;(五)混合型頸椎病。

5診斷根據臨床癥狀可大致分為:5(一)神經根型頸椎病

多見于30~40歲,一般有頸部外傷史,無明顯外傷史而起病緩慢者多與長期低頭或伏案工作有關。其發病率較高在各型中約占60%。1、臨床表現

頸肩背疼痛,并向一側或兩側上肢放射。疼痛為酸痛、鈍痛或灼痛,伴有針刺或電擊樣痛。頸部后伸或咳嗽,打噴嚏,大便時疼痛可加劇。部分患者伴有頭暈、頭痛、耳鳴,勞累或受寒后易誘發疼痛。上肢沉重,酸軟無力,握力減退或持物易墜落。麻木和疼痛部位往往相同,多出現在手指和前臂。6(一)神經根型頸椎病多見于30~40歲,一(一)神經根型頸椎病

2、檢查頸部活動明顯受限,病變頸椎棘突、橫突下方和患側肩胛骨內上角肌、胸大肌區常有壓痛、放射痛。上肢及手指的感覺減退,可有肌肉萎縮。

(1)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2)椎間孔壓縮試驗:陽性。

(3)頭頂叩擊試驗:陽性。

(4)腱反射: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腱反射活躍,或者反射減退甚至消失。均行雙側對比。

7(一)神經根型頸椎病

2、檢查頸部活動明88(一)神經根型頸椎病

3、X線檢查

X線側位片可見有頸椎生理曲度改變,如生理前突減小、消失或反角,椎間隙狹窄,骨刺增生,輕度滑脫和項韌帶鈣化。斜位片可見鉤椎關節骨刺突向椎問孔,椎間孔變小。9(一)神經根型頸椎病

3、X線檢查

X正常頸椎正側位片10正常頸椎正側位片10正常的環樞關節11正常的環樞關節11正常頸椎的側斜位片12正常頸椎的側斜位片12頸椎常用體位:

過伸與過屈位了解頸椎體的穩定性13頸椎常用體位:

過伸與過屈位了解頸椎體的穩定性13頸椎骨性增生14頸椎骨性增生14頸椎間盤突出壓迫左側神經根受壓15頸椎15(一)神經根型頸椎病

4、鑒別診斷凡屬有頸、肩、上肢痛并有頸脊神經體征者均應進行鑒別診斷,如有無頸部扭傷、頸肩肌筋膜炎、肩周炎、網球肘、膈肌刺激癥、腕管綜合征等。

有些疾病通過X線攝片檢查即可鑒別,如頸椎結核、頸椎骨髓炎、頸椎腫瘤、肩周炎和頸椎骨折、脫臼等。此外,還應與風濕痛、胸廓出口綜合征、鎖骨上腫瘤、進行性脊髓性肌萎縮等鑒別。16(一)神經根型頸椎病

4、鑒別診斷凡屬有(二)脊髓型頸椎病

由于外傷性頸脊髓損傷,或頸椎退行性變、頸椎間盤突向椎管壓迫脊髓;或因椎體后方的骨刺,關節突關節增生、黃韌帶肥厚或鈣化,甚至椎板增厚等,致使椎管狹窄壓迫脊髓或影響脊髓的血液循環而發病。本病約占頸椎病的l0%一15%。

17(二)脊髓型頸椎病由于外傷性頸脊髓損傷,或頸椎(二)脊髓型頸椎病

1、臨床表現有感覺、運動、頸脊神經或脊髓神經束等癥狀,主要表現為慢性、進行性8—10髓核突出向椎管壓迫脊髓四肢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

上肢可出現一側或兩側單純運動功能障礙或單純感覺障礙或感覺障礙與運動障礙同時出現,如無力、顫抖、打軟腿、易絆倒,或有麻木、疼痛、燒灼感,甚至四肢癱瘓、小便潴留或失禁。常伴頭頸部疼痛、面部發熱、出汗異常等。

18(二)脊髓型頸椎病

1、臨床表現有感覺、運動、頸脊(二)脊髓型頸椎病

2、檢查頸部活動受限不明顯,上肢活動欠靈活,肌張力可能增高,腱反射(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髕韌帶、跟腱反射)可亢進。

常可引出病理反射,如霍夫曼征(Hoffmann征)、巴彬斯基征(Babinski征)陽性,甚至踝陣攣或髕陣攣等。

部分患者出現偏側癥狀、交叉癥狀,如脊髓單側受壓可出現典型或非典型的Brown—Sequard綜合征。19(二)脊髓型頸椎病

2、檢查頸部活動受(二)脊髓型頸椎病

3、X線檢查

頸椎生理曲度改變,頸椎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椎間孔縮小。

4、CT\MRI檢查

可見頸椎椎間盤變性或骨質增生,脊髓明顯受壓。此外,肌電圖檢查對診斷也有幫助。20(二)脊髓型頸椎病

3、X線檢查頸椎生理曲度改變MR示椎間盤壓迫脊髓21MR示椎間盤壓迫脊髓21(二)脊髓型頸椎病

5、鑒別診斷由于CT,MRI的臨床使用,更有利于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

X線檢查亦有利于與頸椎骨折、脫臼、先天性畸形和頸椎慢性感染或腫瘤的鑒別。

與本病相鑒別的病有脊髓腫瘤、脊髓空洞癥、原發性側索硬化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合并硬化癥、后縱韌帶骨化癥等。

22(二)脊髓型頸椎病

5、鑒別診斷由于CT,MR(三)椎動脈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骨刺和頸椎間盤萎縮、變性或動脈硬化、椎動脈變形等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發病。

1、臨床表現

主要為眩暈、耳鳴、耳聾、惡心、嘔吐、持物落地、猝倒等,常因頭部轉動或側彎至某一·位置時易誘發或加重。頸肩痛、頸枕痛與神經根型頸椎病相似。

23(三)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骨椎動脈解剖24椎動脈解剖24椎動脈因椎間盤突出而受壓

25椎動脈因椎間盤突出而受壓25寰樞關節紊亂造成的椎動脈受壓26寰樞關節紊亂造成的椎動脈受壓26(三)椎動脈型頸椎病

2、檢查

椎動脈造影可辨別椎動脈是否正常,有無壓迫、迂曲、變細或者阻滯,腦血流圖可見基底動脈兩側不對稱。27(三)椎動脈型頸椎病

2、檢查

(三)椎動脈型頸椎病

3、X線檢查

正位片可見椎體鉤椎關節側方有骨贅,斜位片可見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椎間孔變小。

28(三)椎動脈型頸椎病

3、X線檢查

(三)椎動脈型頸椎病

4、鑒別診斷

與美尼爾綜合征(Meniere綜合征)、體位性眩暈、位置性低血壓和小腦腫瘤、內耳動脈栓塞等疾病相鑒別。29(三)椎動脈型頸椎病

4、鑒別診斷

與(四)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頸椎病可使病變局部出現創傷性反應,刺激分布于關節囊和項韌帶上交感神經末梢,以及造成椎管內腦膜返支的病理性刺激,而引起‘系列的神經反射癥狀,即脊髓反射和腦—脊髓反射癥狀。

1、臨床表現出現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如頭暈,頭痛,枕部痛,視物模糊,眼窩脹痛,心跳加快,心律紊亂,血壓升高,肢體發涼,畏寒,多汗?;蚪桓猩窠浺种瓢Y狀如頭暈,眼花,眼瞼下垂,流淚.30(四)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頸椎病可使病變局部出現創(四)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2、檢查

若出現交感神經癥狀,同時合并有神經根型或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或者頸椎X線攝片有典型的頸椎病改變即可考慮為本病。

但對單純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而不伴有頸脊神經根刺激或脊髓束癥狀的患者,診斷較為困難。

31(四)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2、檢查

若出(四)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3、鑒別診斷

要注意與冠狀動脈供血不全、神經官能癥或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等疾患相鑒別。

32(四)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3、鑒別診斷

要注意與辨證論治

一、中醫手法治療

1、舒筋法醫者用兩手掌根部,從頭部開始,沿斜方肌、背闊肌、豎脊肌的纖維方向,分別向項外側溝及背部分筋。手法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反復8--10次。

2、捉拿法醫者用雙手或單手提拿頸后、頸兩側及肩部的肌肉,反復3--5次。

3、揉捏法醫者立于患者后側,以雙手拇指或:掌側小魚際置于頸后兩側,著力均勻,上下來回揉捏10--20次,33辨證論治

一、中醫手法治療1、

4、點穴撥筋法醫者用中指或拇指點按天宗,合谷、陽溪、曲池和阿是穴等,以有麻竄,酸脹感為宜。繼之撥腋下的臂叢神經、橈神經和尺神經,以麻脹傳感至手指端為宜。在背部撥脊柱兩側的豎脊肌,沿該肌垂直方向從外向內撥3~5次。

5、端提運搖法醫者立于患者后側,雙手置于其頸項部,用力向上端提,并慢慢用力使頭部向左右兩側各旋轉30°-40°,重復2~3次。

6、旋轉法醫者兩手托住患者頭部作頸項牽引,慢慢旋轉、屈伸,使頸部肌肉放松;然后旋轉至肌肉感到最緊張時,乘其不備,稍稍加速搖轉,增加旋轉度約為10--15°。

7、拍打叩擊法醫者分別在項背部及肩胛部用手掌或雙拳進行拍打、叩擊,反復3--5次,使筋骨,肌肉舒展或緩解。344、點穴撥筋法醫者用中指或拇指點按天宗,合谷、陽溪、曲辨證論治

二、牽引治療

頸椎牽引是治療頸椎病的有效方法,常伺手法治療配合進行法適用于各型頸椎病。輕癥患者可采用坐位間斷牽引,每日l一3次,每次0.5—1h,重量從3—4kg開始漸加至5--6Kg。重癥者采用臥位牽引,根據患者性別、年齡、體質強弱、頸部肌肉情況和臨床癥狀酌情考慮枕領帶牽引35辨證論治

二、牽引治療辨證論治

三、中醫中藥治療

中醫根據頸椎病的臨床不同特點,—般將其分為痹證型、眩暈型和癱瘓型進行辨證論治,治療多采用祛風除濕,活血化瘀和舒筋止痛等法。痹證型可用羌活勝濕湯、蠲痹湯、葛根湯。眩暈型可用天麻鉤藤飲、半夏白術天麻湯、通竅活血湯等。

癱瘓型可用補陽還五湯等。

36辨證論治

三、中醫中藥治療辨證論治

四、功能鍛煉

頸椎病患者需要適當休息。急性發作期應以靜為主,以動為輔。

慢性期以動為主特別是長期伏案工作者應注意工間休息,作頸項活動鍛煉,如前屈、后伸、左右旋轉及左右側屈等,各作3—5次。此外,還可以作體操、太極拳、健美操等運動。

37辨證論治

四、功能鍛煉辨證論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