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課件_第1頁
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課件_第2頁
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課件_第3頁
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課件_第4頁
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百家爭鳴和先秦時期的科技文化考情分析(以全國卷為參考)百家爭鳴和先秦時期的科技文化考情分析(以全國卷為參考)1[考綱解讀]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先秦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課標要求]1.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了解先秦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考綱解讀]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先秦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2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的背景政治:社會大變革,(諸侯爭霸,社會動蕩)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制經濟產生與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根本原因)教育:從學在官府發展到學在民間,孔子創立私學階級關系:新興地主階級崛起,“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思維拓展:從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認識?認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的背景政治:社會大變革,(諸侯爭霸3百家爭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墨子

內容概覽仁愛、克己復禮、德政、有教無類禮法并施君舟民水道、無為、樸素的辯證思想齊物論、逍遙論集權觀法治觀改革觀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節葬等仁政思想民貴君輕為什么此時受重視的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根本原因:是否適應春秋戰國戰亂、加強集權的需要。百家爭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墨子內容4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ppt課件5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ppt課件6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的三種主要觀點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的三種主要觀點7陰陽家:用陰陽五行解釋天地運行和社會人事的思想流派【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克(相勝)兩大定律】——代表有齊國的鄒衍。名家:善于辯論和語言分析的思想流派(如白馬非馬)——代表有趙國的公孫龍。縱橫家: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為主的思想流派——著名的代表有蘇秦(主張“合縱”,即六國團結抗秦)、張儀(主張“連橫”,即瓦解六國的團結,使之分別奉事秦國)。這兩類策士統稱“縱橫家”。雜家:戰國至秦漢間雜揉各派思想的學術流派——代表有呂不韋(代表作《呂氏春秋》)和淮南子(代表作《淮南子》)。農家:戰國時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代表有楚國的許行。小說家:主要記錄民間的街談巷語的學術流派。陰陽家:用陰陽五行解釋天地運行和社會人事的思想流派【萬物皆由8諸子百家思想體現的時代性和階級性(1)儒家思想①春秋時期,孔子創立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其目的是緩和矛盾,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但在奴隸制瓦解的時代,其思想未被重視。②戰國時期,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荀子主張“仁義”和“王道”,體現新興地主階級改造舊制度,以利于封建統治的需要。在當時諸侯割據混戰,封建制度確立時期,不能適應統治者的需要,只是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諸子百家思想體現的時代性和階級性9(2)道家思想①春秋時期,老子主張“無為”,希望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表現了其沒落、消極的情緒,代表了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利益。②戰國時期,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消極思想。道家消極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不適應社會發展潮流的。(2)道家思想10(3)墨家思想:墨子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反映了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小生產者經濟實力增強,要求平等、反對戰爭的愿望。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墨家主張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4)法家思想:戰國時期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權”“法治”思想,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改造舊制度的進取精神和加強封建集權的迫切愿望,符合統治者富國強兵的要求,為新興地主階級的變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受到統治者的推崇。(3)墨家思想:墨子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反映了戰國11主題全面理解“百家爭鳴”史料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時間很長,問題很多,情況很復雜。但簡要一點,也可以概括為三場大辯論,或者“三大戰役”。第一場是儒墨之爭,爭論的焦點是“仁愛還是兼愛”;第二場是儒道之爭,爭論的焦點是“有為還是無為”;第三場是儒法之爭,爭論的焦點是“德治還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史料體現了“百家爭鳴”的哪些情況?主題全面理解“百家爭鳴”史料體現了“百家爭鳴”的哪12[誤區警示]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與現代我們提倡“以人為本”的理念有著本質的區別。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維護“君”為中心的,無現代民主思想意識,是一種維護統治的策略。盡管如此,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圖解歷史]全面掌握“百家爭鳴”[誤區警示]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與現代我們提倡“以人為13百家爭鳴對中國社會的重大影響(1)“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后來社會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當時和后來社會的發展影響深遠。百家爭鳴對中國社會的重大影響14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對立的觀點(1)治國上,儒家主張“仁政”,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張法制,強調嚴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張“性本善”;荀子主張“性本惡”。(3)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荀子主張“制天命”,人定勝天;莊子主張“順自然”。(4)在人生態度上,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主張“逍遙”的人生態度,主張避世,強調“超脫”。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對立的觀點15諸子百家思想的現實價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無類”等思想:對于調節人際關系,建設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作用,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2)道家的“無為”思想:主張順其自然,對于增強環境意識,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價值.(3)法家的法治、變革思想:對于當今中國的法制建設具有借鑒意義(4)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思想:成為今天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武器。諸子百家思想的現實價16[對點訓練](2015·瀘州高三調研)有人說:“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這一思想①體現了儒家學派與時俱進的精神②順應春秋戰國大變革的潮流③可以看成是商鞅變法的指導思想④適應了諸侯爭霸戰爭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B[對點訓練]B17(2014·高考山東卷)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學生來自士農工商各階層。這一做法A.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特權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動搖了周王室的統治基礎D.適應了諸侯爭霸戰爭的需要A(2012·高考海南卷)儒家經典強調:“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這段話體現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C.禮法并重 D.禮治為先B(2014·高考山東卷)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學生來自士農18(2011·高考廣東卷)“夫仁政,必自經界(土地的分界)始。……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孟子的這段話認為(

)A.輕徭薄賦是實施仁政的手段B.均貧富是實施仁政的障礙C.解決土地問題是實施仁政的前提D.貴民輕君是實施仁政的途徑解析:通過材料“夫仁政,必自經界(土地的分界)始”可得出孟子的觀點:解決土地問題是實行仁政的前提,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輕徭薄賦、均貧富及貴民輕君的思想,故排除A、B、D三項。C(2011·高考廣東卷)“夫仁政,必自經界(土地的分界)始19易混易錯1.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創始人,道教興起于東漢。2.孔子的德治思想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則是為新興地主階級服務的;墨家的思想是從小生產者的利益出發的。3.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與現代我們提倡的“以人為本”的理念有著本質的區別。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維護“君”為中心的,是一種維護統治的策略。4.“民貴君輕”的觀點是孟子提出的;“君舟民水”的觀點是荀子提出的。易混易錯20視角一隱含社會熱點2013年10月29日人民網《中國夢·民主路》:“商人發現東方只曉得追求財富,而我(伏爾泰)則在那里發現了精神世界。”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意義,以下言論不能恰當反映伏爾泰中心立場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對苛政C.維護周禮,貴賤有序D.有教無類考向:傳統儒學的世界意義

答案C視角一隱含社會熱點2013年10月29日人民網《中國夢·民21視角一隱含社會熱點2013年北京7萬名考生有9700名學生享受10-20分投檔加分,“規范高考加分”,“莫讓加分破壞了高考公平”一時成為各大媒體熱議的焦點。以下哪些古人名言最有可能被媒體引用批駁不良現象考向:儒家思想與社會公平答案D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C.賢者舉而上之,不肖者貧而賤之D.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視角一隱含社會熱點2013年北京7萬名考生有9700名學生22視角二緊扣主干知識考向:主干知識——儒家思想特點

“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從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點是A.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會現實C.注重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D.注重研究人的前世來生答案B視角二緊扣主干知識考向:主干知識——儒家思想特點“所謂不23考向:民本人文理念閱讀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學家的思想主張中,體現的共同思想是

C

A.教育思想B.農本思想

C.“民本思想”D.重農抑商視角三凸顯價值觀培養

考向:民本人文理念閱讀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學家的思想主張中,24春秋戰國時期的科技文化(2014·高考重慶卷)中國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大量運用“美人芳草”的比興手法和瑰麗的語言,閃耀著南方楚文化的奇麗色彩。該作品是(

)A.《詩經》 B.《老子》C.《莊子》 D.《離騷》D春秋戰國時期的科技文化D25(2012·高考江蘇卷)“自楚騷、唐律爭妍競暢,而民間性情之響,遂不得列于詩壇,于是別之曰‘山歌’,言田夫野豎矢口寄興之所為,薦紳學士家不道也。……山歌雖俚甚矣,獨非《鄭》、《衛》(國風之篇)之遺歟?”據明代馮夢龍的這段話,與山歌相似、能體現“民間性情之響”的是(

)A.《詩經》 B.楚辭C.漢賦

D.唐詩A(2012·高考江蘇卷)“自楚騷、唐律爭妍競暢,而民間性情26(2013·高考江蘇卷)從甲骨的刻符、青銅器的銘文,到筆畫詳備的楷書,綴連成一幅生動的文字史畫卷。觀察下面圖片,可以得出的準確認識是A.楷體漢字形態直接演化于甲骨文B.楷體漢字飛舞飄逸便于抒情達意C.甲骨文字是不可識讀的刻畫符號D.甲骨文具有現今文字的某些特征D(2013·高考江蘇卷)從甲骨的刻符、青銅器的銘文,到筆27鏈接一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的轉型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從奴隸制過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統一的社會轉型時期,這一時期出現的政治制度、經濟形式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華文明的基礎。其主要表現有:1.政治:諸侯爭霸和各諸侯國紛紛推行的變法,打破了舊的統治秩序,分封制逐漸崩潰;郡縣開始出現,形成中央集權的雛形;封建國家走向統一的趨勢加強。鏈接一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的轉型282.經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推動了井田制的瓦解,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開始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確立。3.思想: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此時的科技、文學、藝術成就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2.經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推動了井田制的瓦解,以小農29[針對訓練](2015·廣東佛山質檢)(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中指出:“隨著經濟商品化,土地成為可以自由買賣的一種財產。富有的商人獲得了大量的地產,貴族們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過去那樣向村社頭領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農民索取更多的地租。”中國古代出現類似現象的時候,政治上主要表現為(

)A.世襲制取代禪讓制B.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C.宗法分封秩序被嚴重破壞D.郡縣制取代分封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