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自我概念課件_第1頁
第八章-自我概念課件_第2頁
第八章-自我概念課件_第3頁
第八章-自我概念課件_第4頁
第八章-自我概念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心理學

西北大學鄭安云第八章自我概念社會心理學

西北大學鄭安云第八章自我概念

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

第二節自我概念的形成與自我認知

第三節自尊

第四節文化與自我第八章自我概念第八章自我概念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一、自我概念的相關理論二、自我概念的結構三、自我概念的功能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一、自我概念的相關理論(一)詹姆斯的自我理論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對自我的討論。詹姆斯將自我分為“主體我”(I)和“客體我”(Me)客體我由三個要素構成:物質我(materialself)、社會我(socialself)和心理我(mentalself),這三個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評價、自我體驗以及自我追求等側面。詹姆斯認為,三種客體我都接受主體我的認識和評價,對自己形成滿意或不滿意的判斷,并由此產生積極或消極自我體驗,進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體我要求客體我努力保持自己的優勢,以受到社會與他人的尊重和贊賞。

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一、自我概念的相關理論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二)米德的自我理論米德從社會整體及社會和個體的互動的視角來定義自我,按照符號相互作用論(symbolicinteractionism)的思想解釋自我及其形成和發展。他的主要觀點有:

1.自我的主客體分化

2.影響自我的兩類他人:一類是概化他人(TheGeneralizedOthers),即社會文化整體。另一類他人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即影響個人生活和人格成長的中心人物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二)米德的自我理論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3.自我形成和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準備階段(preparatoryphase),原始的自我尚不能運用符號,只能無意識地模仿他人;第二,游戲階段(playstage),兒童用游戲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角色,學習其態度和觀念,并學會從對方角度看待自己。第三,社會角色扮演階段(gamestage),即兒童扮演概化他人的角色,將他人行為綜合為整體印象,從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行為,遵守游戲規則,社會的價值觀、態度、規范、目標,由此內化于個體,形成自我。米德的自我理論強調了自我的社會生成性和對情境的能動反應性,對認識自我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好解決了庫利的“鏡像自我”理論的困惑。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3.自我形成和發展的三個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三)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論在精神分析理論中,精神分析理論創建者弗洛伊德提出了其關于自我的獨特的概念。他將自我分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個部分。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如果本我與超我的沖突不能再被壓抑,就會出現兩個方面的結果:一是出現精神疾病,一是人在痛苦的掙扎中實現人性的升華。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三)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論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機理論埃里克森(Erikson,1968)認為,人的一生要經歷一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機(identitycrisis),對于這些危機,人們會采取積極或消極的方式面對,從而對自我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他提出,通過適當的方式度過危機,會促進自我成熟,建立穩定的自我同一性。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機理論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五)沙利文的人際關系學說

人際關系學說十分強調自我發展的社會、人際關系基礎,特別強調早期的母嬰關系。自我的發展來自與他人接觸時所體驗的感受,以及對他人評價的反映性評價(reflectedappraisals)或感知。自我與愉快經驗相聯系的“好我”、與痛苦和安全受到威脅相聯系的“壞我”,以及和難以容忍的焦慮相聯系的“非我”或被拒絕的自我部分,都是人際關系經驗的產物。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五)沙利文的人際關系學說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六)羅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論羅杰斯(Rogers,1951,1959)將詹姆斯和米德的主體我(“I”)和客體我(“Me”)的概念統整到一起,使自我概念的內涵兼具對象與作用兩個方面。他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現象場中與個人自身有關的內容,是個人自我知覺的組織系統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對一個人的個性與行為具有重要意義的,不是真實自我(realself),而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控制并綜合著對環境知覺的意義,高度決定著個人對環境的反應。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對自己認識的過程和結果的概括。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六)羅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論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二、自我概念的結構

1、認知心理學家馬科斯(H.Markus,1977)提出的自我與動態自我的概念。2、伯恩斯提出自我概念結構圖。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二、自我概念的結構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二)自我概念的結構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二)自我概念的結構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一)一致性維持功能是指自我概念使人保持內在一致性,個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動。(二)經驗解釋功能人們的自我概念背景不同,對自己同周圍世界的關系也就有了不同的解釋軌跡。

(三)期望定向自我概念的期望定向功能指人們對情境和自己行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導的。

第一節自我與自我概念溯源三、自我概念的功能第二節自我概念的形成與自我認知一、自我概念的發生機制二、自我概念的發展第二節自我概念的形成與自我認知第二節自我概念的形成與自我認知一、自我概念的發生機制孩子長到大約到6-8月齡時,開始出現自己身體和自身連續性的感覺。兒童自我意識正是在這一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隨著兒童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尤其是隨著語言的學習和與他人的相互作用,開始逐漸學會用符號來指稱周圍世界的客體,并最終了解了語詞中“我”的內涵,開始用“我”來代替“寶寶”,此時自我已經明確分化為一個獨立的對象。

第二節自我概念的形成與自我認知一、自我概念的發生機制第二節自我概念的形成與自我認知二、自我概念的發展根據埃里克森的理論,人生有八個階段的危機:

1.基本信任對不信任嬰兒期(0-18個月)

2.自主對懷疑和羞愧童年期(18個月-4歲)

3.主動感對內疚學前期(4-6歲)

4.勤奮對自卑學齡期(6-12歲)

5.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青春期(12-18歲)

6.親密對孤離成年早期(18-30歲)

7.產出對停滯中壯年期(30-65歲)

8.自我完整對絕望老年階段(65歲以后)第二節自我概念的形成與自我認知二、自我概念的發展第二節自我概念的形成與自我認知三、自我確認自我確認指人們注意和尋找那些與自我圖式相符號的信息的傾向如果個人認為自己是自信的,會尋找能確認這個自我圖式的信息,而排斥否定的信息。第二節自我概念的形成與自我認知三、自我確認第二節自我概念的形成與自我認知五、自我認識過程中的自我服務偏差人們由于我們在自我價值定向理論中強調的自我價值保護傾向,喜歡用好的眼光去觀察自己,傾向于把成功歸因于自己而否認失敗負有責任,這種偏差被稱作自我服務偏差或利己偏差。

積極和消極作用:自我知覺的自我優化傾向能使人產生力量感和自我滿意感,符合自我價值定向的自我保護規則,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保護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積極意義。但是,這些傾向可能妨礙人們對自我的客觀認知,導致自欺的發生,嚴重時還會使人否認現實。第二節自我概念的形成與自我認知五、自我認識過程中的自我服務第三節自尊一、自尊的概念與結構二、自尊的影響因素三、自尊的測量四、自我效能第三節自尊第三節自尊一、自尊的概念與結構(一)自尊的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整體狀況的滿意水平。他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并且具有跨時間和情境的一致性。(二)自尊的結構詹姆斯(1892)認為,自尊即個體的成就感,取決于個體在實現其設定目標的過程中成功或失敗的感受。波普(Pope,1988)認為,自尊由知覺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兩個維度構成。此與羅杰斯早期的觀點一致。庫泊史密斯(Coopersmith,1967)提出,自尊從四個方面來建立:個人重要性;能力;個體的道德性;權力。第三節自尊一、自尊的概念與結構第三節自尊波普(Pope,1988)提出,自尊體現在五個方面:①社會方面的自尊;②學業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體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體自尊。張靜(2002)認為自尊由自我效能(或自我勝任)和自我悅納(或自愛)組成。黃希庭(1998)認為,自尊可以分為總體自尊、一般自尊和特殊自尊。

第三節自尊波普(Pope,1988第三節自尊

(二)影響自尊的因素首先,父母教養方式是影響兒童自尊發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學業成績的好壞,也就會影響到學生自尊水平的高低。第三,個人因素對自尊水平有影響。第三節自尊(二)影響自尊的因素第三節自尊三、自尊的測量

1、羅森伯格自尊量表----用于測量總體自尊2、得克薩斯社會行為調查量表----用于測量社交自尊第三節自尊三、自尊的測量第三節自尊(一)自我效能覺得自己能夠勝任和有效的感覺就是自我效能。(二)習得無助習得無助(learnedhelplessness)指人或動物面對反復出現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難以控制,從而學會了放棄和感到無望的現象。無法控制的失敗事件習得無助相信不能控制的觀念第三節自尊(一)自我效能第四節

文化與自我文化差異視角下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個體成長所處的環境及環境中的他人影響,這里所說的環境,包括社會文化環境。

馬科斯和北山(Markus&Kitayama,1991)提出了“獨立自我-互依自我”的二元結構。第四節文化與自我第四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