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博小鎮道路改造及配套設施提升項目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1頁
農博小鎮道路改造及配套設施提升項目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2頁
農博小鎮道路改造及配套設施提升項目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3頁
農博小鎮道路改造及配套設施提升項目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4頁
農博小鎮道路改造及配套設施提升項目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博小鎮道路改造及配套設施提升項目S1-11-施工圖設計說明概述(一)、項目概況本項目為農博小鎮道路改造及配套設施提升項目,項目位于新津縣興義鎮波爾村。本項目起于波爾村村道交叉路口,經波爾村安置點,終點止于成新蒲快速通道。現有公路為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實現村村通時修建的混凝土路面,路面平縱面技術標準較低,路基寬度2~3.5m,路面寬度2~3.0m。后來伴隨著波爾村安置區的擴大和沿線交通量的增長,現有砼路面面板破損嚴重,路面縱向長距離開裂,路面寬度較窄,車輛行駛速度低,服務水平低下,運輸效率差,存在較大的行車安全隱患。沿線附近居民點較為密集,本段公路的交通不便已嚴重制約了公路沿線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現有公路已不能適應沿線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沿線居民迫切要求改變現有交通狀況。為保證公路全季節暢通,保證雨季行車安全,提高行車的舒適性,盡快改建本段公路顯得極為迫切。(二)設計任務1、任務來源受新津縣興義鎮人民政府的委托,由我公司編制農博小鎮道路改造及配套設施提升項目施工設計文件。2021年01月,我公司組織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開展了本次設計的勘察設計工作。2、建設方案的確定接到設計任務后,我公司及時組織設計人員進駐現場進行現場踏勘工作,并及時與業主接洽溝通。根據業主和沿線居民要求、投資控制、并結合現場實際情況,確定道路建設方案如下:建設方案:破除原有砼路面,擴寬路基,新建8米寬瀝青路面。(三)、現狀道路基本情況:現有道路為通村公路,路面類型為混凝土路面,由于建設資金不足和多方面的原因,道路技術標準較低,且路面寬度較窄,沿線縱坡起伏較大且平面線形較差,主要體現在彎道曲線半徑小、曲線長度短,曲線之間的夾直線長度基本不滿足規范要求。通過對現有道路外業采集,并擬合現有路線后平面樁號范圍K0+000~K0+574.060,起點位于張河村安置點道路,終點位于成新蒲快速路,路線全長574.06m。原路面類型為混凝土路面,路面寬度為2~3m,原混凝土路面平均厚度為20cm,大部分路段路面出現斷板、縱向開裂現象。圖一:道路起點圖二:道路終點仿竹西路仿竹西路圖三:項目區位圖(三)、設計標準1、主要編制依據(1)《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14)(2)《公路勘測規范》(JTGC10—2018);(3)《小交通量農村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2111-2019);(4)《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D20-2017);(5)《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6)《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細則》(JTGTF20-2015

);(7)《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JTGD50-2017);(8)《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范》(JTGD81-2017);(9)《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細則》(JTG/TD81-2017);(10)《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D60-2015);(11)《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規范》(JTG3363-2019);(12)《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JTGB02-2013);(13)《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設計文件編制辦法》(交公路發〔2007〕358號);(14)交通部頒發其他有關標準、規范、規程及《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2、測設經過及測量系統(1).測設經過2020年11月開始進行測設,測設工作嚴格按照現行公路工程勘察設計規程和質量管理辦法進行,其流程主要分為工作準備、野外勘測和內業設計三個階段。準備階段的完成主要工作:第一組織隊伍,制定作業大綱及各類儀器、工具、測量標志和有關材料準備;第二進行路段走廊帶進行控制測量,對路線中線及斷面進行測量,為路線平面設計線位確定收集基礎資料;第三根據測量成果,進行路線方案設計,確定路線平面設計方案。內業設計實行項目負責人負責制,建立了完善的設計質量管理體系,采用計算機CAD制圖。為了提高設計質量和設計工效,保證計算精度和出圖質量,項目設計工作中努力做到基礎資料收集全面、詳細、準確。設計文件考慮周全,內容豐富,圖紙細致,具體抓了兩個關鍵點:第一,依據全面質量管理辦法堅持工序管理,按照設計流程分階段進行了成果的復核,審核驗收,強化各階段工作質量;第二,充分利用計算機和專業輔助設計軟件完成各類圖表和設計說明,在AutoCAD界面下繪制各類標準圖,使用緯地路線設計軟件進行路線設計。(2).測量系統本次測量平面坐標為獨立坐標系統,高程系統為假設高程基準。二、沿線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特征與公路建設關系(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新津縣,隸屬于\t"/item/%E6%96%B0%E6%B4%A5%E5%8E%BF/_blank"四川省\t"/item/%E6%96%B0%E6%B4%A5%E5%8E%BF/_blank"成都市,位于\t"/item/%E6%96%B0%E6%B4%A5%E5%8E%BF/_blank"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市南部。新津縣東接\t"/item/%E6%96%B0%E6%B4%A5%E5%8E%BF/_blank"雙流區、南瀕\t"/item/%E6%96%B0%E6%B4%A5%E5%8E%BF/_blank"彭山區、西臨\t"/item/%E6%96%B0%E6%B4%A5%E5%8E%BF/_blank"邛崍市、北靠\t"/item/%E6%96%B0%E6%B4%A5%E5%8E%BF/_blank"大邑縣和\t"/item/%E6%96%B0%E6%B4%A5%E5%8E%BF/_blank"崇州市,是成都市的南大門。新津縣行政區域面積330平方公里,下轄五津街道、普興街道、花橋街道、花源街道,寶墩鎮、安西鎮、永商鎮,總人口31.53萬人(2016年),其中城鎮人口12萬人。北面花源街道距成都市區19公里,距西南航空港10公里,新津縣自北周定名,相襲至今,已有1450年歷史,為川西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交通樞紐,是四川省經濟技術向西南輻射的必經之地。、水文氣象2.1水文新津境內諸河屬\t"/item/%E6%96%B0%E6%B4%A5%E5%8E%BF/_blank"岷江水系,可分岷江正流及其支流。支流中有的是常年性自然河如\t"/item/%E6%96%B0%E6%B4%A5%E5%8E%BF/_blank"西河、南河,有的是岷江的分支河如羊馬河、\t"/item/%E6%96%B0%E6%B4%A5%E5%8E%BF/_blank"楊柳河,以及季節性自然河——\t"/item/%E6%96%B0%E6%B4%A5%E5%8E%BF/_blank"龍溪河。以上諸河除季節性自然河外,在新津均屬過境河道,都在新津五津鎮東南匯合。[18]

岷江自都江堰市至新津武陽鎮段,稱外江。古名“皂江,一名皂里江,又曰壽阝江”。(《\t"/item/%E6%96%B0%E6%B4%A5%E5%8E%BF/_blank"寰宇記》)這段河道流經平原,分支較多,成一網篼狀,在新津武陽鎮東南匯合。隨著時間的推移,江流遷徙不定,干流也因時而易名:近至清朝,黑石河為岷江干流時有“黑石大江”之稱;清末,岷江干流又轉走羊馬河,有“羊馬之河”之稱;民國22年(1933),疊溪大水后,金馬河變成了岷江干流。此后,金馬河一直是都江堰的主要排洪河道,是一條基本定型的岷江正流。1953年羊馬河口被封以后,羊馬口以上至渠道河段仍為金馬河河段,故有“金馬河渠首段”之稱。2.2、氣候新津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所處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影響等因素,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多變,秋多綿雨”的氣候特點。年均氣溫16.4℃,年降雨量987mm。氣候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多云霧,日照短”。民間諺語中的“蜀犬吠日”正是這一氣候特征的形象描述。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5.6℃;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7℃,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為25.5℃,其14時平均氣溫為28.0℃。極端最低氣溫為-4.7℃;極端最高氣溫為36.6℃。無霜期年平均為297天,日平均氣溫<5℃的年平均天數為103天。新津縣夏季低層逆溫不明顯,氣流擴散情況良好。、工程地質條件3.1、地形地貌工程區位于崇州市平原地區堆積地貌,為河漫灘及一級階地組成縣,屬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邊緣。工程區以平原為主,平坦開闊,地面高程476~479m,屬于河流侵蝕堆積地貌,現狀主要為耕地。3.2、地層巖性根據現場地質測繪及勘察資料,場地地層可以分為2層,分別為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層(Q4al+pl)和人工堆積層(Q4s),各層分述如下:1)人工堆積層(Q4s)填筑卵石土層①:道路路基填筑卵石土,主要由卵石和粘性土組成,結構以稍密為主,卵礫石成分占比約60%,其間充填灰黑色粘性土,分布于原路面下部,厚度0.5~1.0m。2)沖洪積層(Q4al+pl)粉質粘土②:灰黑色,黃褐色,結構松散,以粘性土為主,局部含砂較重,表層為耕植土,含植物根系,土質不均勻,呈可塑-軟塑狀,本次勘察揭露厚度0.6~2.9m。卵石土層③:雜色,主要由卵礫石夾細粒土組成,卵礫石成分占約75%,卵礫石粒徑以3-6cm為主,磨圓較好,其間充填中細砂和粘性土,結構松散~中密,本次勘察揭露松散層厚度0.5~1.0m,稍密層厚度2.0~3.5m,中密層未揭穿。3.3、地質構造工程區大地構造單元處于我國新華夏系第三沉降帶,四川盆地西南緣的成都凹陷盆地內。凹陷西邊受龍門山斷裂帶的安縣-灌縣斷裂帶控制,龍門山斷裂帶長約450km,走向北30~60°東,傾向北西,傾角40~55°。工程區內無區域性大斷裂帶經過,成都凹陷內的主要斷裂帶有蒲江-新津斷裂帶、彭縣-大邑-名山斷裂帶、蘇碼頭-鹽井溝斷裂。蒲江-新津斷裂帶:由康樂場、石橋場、老君山三條斷層組成,其中以康樂場斷層規模最大。斷裂南西端始于蒲江以南,向北東經新津、雙流、成都直達新都,全長約130km。斷裂走向N30~40E,傾向南東,傾角不定,為逆斷層性質。綜合研究結果表明,該斷裂具有一定的晚第四紀活動性,且表現出明顯的不連續性和分段的特點。新津以北,隨著熊坡背斜的向北傾沒以及橫向斷裂的影響,該斷裂隨之潛入成都平原。近場區主要包括了該斷裂的新津以北段彭縣-大邑-名山斷裂帶:該斷裂帶在平原內為一隱伏斷裂,傾向北西的壓性斷層。蘇碼頭-鹽井溝斷裂:鹽井溝、鄧家灣和石廟子九條小斷層組成,總長約25km,總體走向北30°東,傾向南東。3.4、地震工程區無區域性斷裂經過,主要受外圍強震波及影響。根據GB18306-2015《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查得工區場地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10g,特征周期為0.45s,相應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區域構造穩定性較好。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6版)及四川省有關規定,擬建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第三組,擬建道路的建筑抗震設防類別屬標準設防類(丙類)。道路場地屬抗震一般地段。本場地未見砂土分布,不需考慮砂土液化。3.5、場地穩定性和適宜性工程區所處地殼為一穩定核塊,區內斷裂構造和地震活動較微弱,無影響場地穩定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質現象,場地穩定。場地內未見有埋藏的河道、溝浜、防空洞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適宜建設本工程。建設所處的場地附近不具備產生地震斷裂和構造地震的內在因素,無動力地質作用的破壞影響,環境工程地質條件簡單,屬穩定場地。3.6、工程地質評價3.6.1持力層評價粉質粘土:廣泛分布于場地表層,結構較松散,呈可塑~軟塑狀,表層含植物根系,力學強度較差,壓縮變形較大,不宜作為路基持力層,建議清除或采取換填等方式進行處理。卵石土:廣泛分布于場地下部,結構松散~中密,分布連續,上部松散層力學強度較差,不宜直接作為路基持力層,可采取碾壓等方式進行處理,下部稍密~中密層力學強度較好,可作為路基持力層。3.6.2路基評價擬建道路擴寬段沿線表層為粉質粘土層,厚度0.6~2.9m,力學強度較差,變形較大,建議清除或采取換填方式處理,現狀原路面下部有0.5~1.0m填筑卵石土,經長期在車輛荷載作用下沉降已基本完成,具有一定承載力,下部為卵石土結構松散~中密,厚度大于10m,其中松散層厚度0.5~1.0m,稍密層厚度2.0~3.0m,建議路基置于碾壓處理后的松散卵石土或下部稍密卵石土上。3.6.3公交站臺公交站臺場地上部為粉質粘土層,厚度1.4~1.7m,下部為卵石土,結構松散~稍密,松散層厚度0.6~1.0m,稍密層厚度2.5~3.0m。公交站臺荷載較小,建議可置于夯實處理后的粉質粘土層或下部卵石土上。3.6.4地下水影響工程區地下水為松散堆積層中孔隙水,埋藏2.2~3.2m,路基基礎施工應采取排水導流措施。整體上,地下水對路基穩定性與基槽開挖影響較小。3.7、結論與建議擬建道路沿線不具備產生地震斷裂和構造地震的內在因素,亦無其它有影響場地穩定性的不良地質作用,場地較為穩定,適宜本工程建設。擬建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三組,抗震設防分類為標準設防類(丙類);綜合判定場地類別為II類,特征周期為0.45s。屬建筑抗震一般地段。擬建道路擴寬段沿線主要由粉質粘土和卵石土組成,建議路基置于碾壓處理后的松散卵石土或下部稍密卵石土上,公交站臺建議可置于夯實處理后的粉質粘土層或下部卵石土上。場地地下水、地表水對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勘察區土層對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有微腐蝕性。工程區地下水為松散堆積層中孔隙水,路基基礎施工應采取排水導流措施。地下水對路基穩定性與基槽開挖影響較小。施工時,應進行路基驗槽;若施工開挖路槽發現地層有異常時,應及時通知勘察、設計、監理各方進行現場處理,必要時還可進行施工補勘。復合地基應依據相關規范進行質量檢驗。三、路線設計基本原則1、總體原則:本次設計通過對現有道路技術狀況分析,準確定位使用功能,結合地形、地質、水文條件,設計年限交通量情況,以合理利用地形,正確運用標準,調整平、縱線型基本滿足規范要求,不片面追求高標準,避免工程投資過大和新開路基造成路基病害,不利于環境保護。在工程量不大的情況下盡量使路線“直捷”。2、平面設計:本項目為改造項目,平面設計以盡量貼合原路線中線為設計依據,充分考慮因地制宜原則。平曲線采用基本型平面線形進行設計,基本型曲線為直線—圓曲線—直線線形相連。本路平曲線共設置了基本型曲線2個,極限半徑(15m)1處,路線標準按設計速度15Km/h考慮。3、縱斷面設計:由于山勢、地形、地方協調和建設資金有限等原因,縱坡、坡長及豎曲線按規范要求進行設計。本路縱坡變坡點2個,平均每公里3.98個,豎曲線占路線總長10.51%,最大縱坡為1.49%共1處,最短坡長70米。凸型曲線最小半徑2000米1處;凹型豎曲線最小半徑10000米1處。4、環境保護遵循“以防為主、以治為鋪、綜合治理”的原則。四、技術標準設計速度15Km/h,按小交通量農村四級公路(I類)設計。瀝青路面結構設計使用年限8年。主要技術標準見下表項目單位項目執行情況1公路等級級小交通量農村四級公路(I類)2設計速度Km/h153路基寬度m84路面寬度m7.55平曲線最小半徑m156凸形豎曲線一般最小半徑m20007凹形豎曲線極限最小半徑m100008最大縱坡%1.49五、路基工程(一)路基設計原則、路基橫斷面布置及加寬、超高方案的說明1、路基設計原則查明全線順層巖體、軟弱地基等不良地質路段,處治措施在確保路基具有足夠的強度、穩定性、耐久性的前提下,盡量節省工程投資,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合理控制路基填挖工程量及邊坡高度,從安全、經濟、環保、節約等進行系統論證、比較后擇優選用。填方坡腳及挖方坡口位置,應采用圓弧狀平緩過渡,達成與原地貌的順適銜接,通過對邊坡的生態恢復,力求邊坡外形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2、標準路幅組成及超高、加寬方式興義鎮為“中國農博小鎮”的其中一鎮,該鎮旅游業發達,鄉村居住區統一集中化,安置區小區內基礎設施完善,人流量和交通流量較大。由于地形、地質和水文等原因,道路設計標準按照小交通量農村四級公路(I類)設計,道路寬度考慮到居民外出散步和旅游參觀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增寬,保障居住區擴大和旅游帶來的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根據當地施工經驗及業主意見,路基標準橫斷面布置形式:路基寬度8.0rn,0.25m砼硬路肩+7.5m瀝青混凝土路面+0.25m砼硬路肩。3、平曲線超高加寬方式3.1平曲線超高本項目設計速度為15Km/h,最大超高按4%控制,圓曲線半徑小于90米時均設置超高,超高漸變率為1/100。3.2平曲線加寬由于本項目為路基寬度8.0m的雙向雙車道小交通量農村四級公路(I類),當平曲線半徑等于小于250m時,路基采用第一類加寬值進行彎道內側加寬。一般路基設計根據路線巖土性質、構造特征、裂隙發育程度、水文地質條件、挖方邊坡高度,參考自然邊坡幾十年的實際變化情況,貫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設計中結合有關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并根據公路所在地區的自然因素與地質條件,設置較為完善的排水設施和防護工程,采用經濟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1、路基壓實標準和壓實度對于一般路段要求清除雜草、草皮、樹根,碾壓后再填筑路基,路基基底壓實度(重型)不應小于85%。填方路基應分層填筑均勻壓實,路基壓實度采用重型壓實標準,路基填料最小強度和最大粒徑符合下表規定。當路床填料CBR值達不到要求時,采取換填處理。路基采用重型擊實標準,路基壓實度及填料強度按《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中表3.2.1和表3.3.1及表2、綜合要求如下表:路基填料最小強度、最大粒徑及壓實度要求分類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路基壓實度(%)(CBR)填料最小強度(%)填料最大粒徑(c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4510下路床30~80≥94310上路堤80~150≥93315下路堤150以下≥90215零填及挖方路基0~30≥9461030~80≥94410填方路基與構造物銜接處,路基壓實度不小于96%。路堤填料為一般粘土(普通土),應符合《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3.3.1條要求并符合上表壓實度及強度要求。路堤填筑前應清除腐質土及耕植土,厚度一般為0.3~0.5m,本次清表厚度0.3m,其數量計入路基土石方數量內。3.2路基邊坡坡率路堤:本項目一般路段填方均采用外購透水性較好的天然砂礫石填筑,當地表自然橫坡等于陡于1:5的斜坡地段,路堤填筑前應開挖寬度不小于1.0m向內傾斜2~4%的臺階,考慮植物防護的需要,本次一般路段填方邊坡一級邊坡為1:2.0。對于臨河路基和受地形地物限制路段,采用擋土墻防護,擋土墻材料采用M7.5漿砌自然塊石砌筑。路塹:根據路線所出露的地層、巖土性質、構造特征、裂隙發育程度、水文地質條件,并結合該路沿線邊坡經風雨侵蝕的結果,經類比綜合擬定路塹邊坡。本次一般路段挖方邊坡為1:0.75~1:1,開挖后的路基需及時碾壓并做好排水處理。特殊路基設計3.1設計原則根據該項目具體情況對各類特殊路基的處理遵循以下原則:對存在一般小型災害路段,可一次治理;對存在大型災害路段,采取臨時工程防護措施或暫不處理,但其路線標準和線位的選擇,應以不觸發和降低其活動性為原則。3.2軟土地區路基處理本項目部分穿越魚塘及水田路段存在軟土地基,根據形成的原因和當地的實際情況,處置措施為:清除上部淤泥軟土層,換填透水性好的砂礫石,換填厚度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一般為0.48~1.6m,同時利用原排水溝進行排水。3.3臨河路基設計臨河路基邊緣標高根據四級公路設計洪水頻率(1/25)的要求,按照調查的水文、地質資料進行計算、分析后確定設計水位。該項目路基邊緣標高的控制為高出設計水位1.0m(壅水高、波浪侵襲高+0.5m的安全高度)。路基路面排水設計為了減少因排水不暢造成路基的損壞,確保路基的穩定、路面的整體強度和減少病害,對路基設置了完善的排水體系。設計時充分考慮排水防護及邊坡加固措施。為保證路面水及時排出路基,行車道及硬路肩設2%的橫坡,利用原排水溝進行排水。施工注意事項影響路基穩定的因素很多,一般有地形、地貌、地質、植被情況、降水、冰凍、水文等自然因素,還涉及施工的質量,這些綜合因素對路基的穩定產生較大的影響,必須分別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止路基病害的發生,施工時應注意以下事項:(1)填筑路基應采用重型擊實標準,各層位壓實度按《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規定辦理。基底強度,穩定性不足時,應進行處理,以保證路基穩定,減少施工后沉降。(2)路堤基底應清除表層含腐殖質較多的帶草根土或耕植土。路基范圍內應清除植被,挖除樹根等。路基填料不能采用殘樹根、腐質土及含水量與最佳含水量相差大的土壤填筑路基。(3)路基施工期間應作好對地面匯水的排水處理,避免由雨水等原因而影響施工或導致路基病害出現。(4)施工過程中應避免無序施工,需派專人負責施工安全工作,施工公告牌和警戒線應醒目,施工過程中應注意保護過往行人和當地村民及其財產的安全。建議施工組織計劃中應有詳盡的施工安全措施,否則不應開工。(5)未盡事宜請嚴格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JTGF10-2006)及《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GF80/1-2004)執行。六、路面工程設計原則:根據當地施工經驗及業主意見,結合原路狀況分別采用以下路面結構形式。路面結構類型:4cm厚SBSAC-13C細粒式瀝青混凝土上面層+粘層+6cm厚AC-16C中粒式瀝青混凝土下面層+下封層+透層+20cm厚5%水泥穩定碎石基層+20cm厚4%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20cm厚級配碎石墊層,行車道寬度7.5米。七、交安設施1、道路交通標志設計設置交通標志旨在通過對道路使用者適時、準確的誘導,充分發揮其舒適、安全的效能。本道路交通標志設計主要以不熟悉周圍路網體系的公路使用者為設計對象,通過適時、適量地提供交通信息,使駕駛員能夠正確選擇路線及方向,順利、快捷地抵達目的地。同時,還通過警告、指示等標志來進行交通管制和保證行車安全,使道路發揮最大的作用。交通標志版面布置以駕駛員在設計行車速度V=15km/h行駛時能及時準確辨認標志內容,并使交通標志版面布設美觀、醒目。設計范圍內各類型標志統一布局,前后協調,使之形成一個整體系統。本次設計交通標志的種類:警告標志、禁令標志兩大類,詳見標志設置一覽表。(1)標志平面布置原則全線交通標志的設置均依據GB5768-2009《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第2部分道路交通標志及JTGD82-2009《公路交通標志和標線設置規范》;在路線的起終點和需要限制車速的路段設置了限制速度標志;在設計平面交叉路口處設置了提示駕駛員的警告標志。(2)標志板面及材料小型標志底板采用牌號為2024-T4型硬鋁合金板,中大型標志底板采用擠壓成型鋁合金型材制作,鋁材的耐候、耐鹽霧腐蝕、機械性能等應符合GB/T23827-2009《道路交通標志板及支撐體》。標志版面文字高為30cm。標志版面顏色GB5768-2009《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和《成都市道路交通設施設置指南》。標志板面的大小:指路標志根據文字的多少確定,同一種類型的標志中,相類似的板面,能統一的盡量統一,以方便施工;警告標志三角形邊長為70cm;禁令標志直徑為60cm。版面反光材料的選擇,既要考慮各類反光膜的反光特性、使用功能、應用場合和使用年限,又要兼顧到施工及維修養護的方便。據此,本次設計道路標志中的底膜和字膜均用Ⅲ類反光膜。反光膜技術標準觀測角入射角最小逆反射系數RA/(cd.1x-1.m-2)白色黃色橙色紅色綠色藍色棕色灰色熒光黃綠熒光黃熒光橙0.2°-4°250175100504520121252001507515°21014584423516101001701256530°175120703525118.575140105500.5°-4°95663819157.55.04875553015°90623618136.34.34070552530°70502814105.03.5325540201°-4°107.04.03.03.01.00.85.08.06.03.015°107.04.52.02.08.06.03.030°9.06.03.01.01.07.05.02.0(3)交通標志字體交通標志字體采用《國家高速公路網相關更換工作實施技術指南》(交通部2007年第30號公告)規定的專用字體。(4)交通標志結構件防腐處理交通標志結構件防腐處理方式:熱浸鍍鋅以后再噴塑處理,噴塑顏色為乳白色。交通標志背面直接噴塑。地腳螺栓連接處構件接觸面應作噴砂后噴涂無機富鋅漆。熱浸鍍鋅技術參數:a.酸洗采用含24-26%的鹽酸酸洗,每噸耗40kg。b.水洗采用地下水、河水或自來水清洗,每噸耗0.3t,循環使用。c.涂溶劑采用氯化鋅與氯化銨水溶液,濃度17-20oBe,溫度60-65℃。d.鋅采用0號或1號鋅,每噸平均耗53kg。e.鋅鍋采用天然氣加熱,每噸耗25m3。f.冷卻采用地下水、河水或自來水,每噸耗0.5t,可冷卻后循環使用,回用率達75%。j.鈍化采用無毒鈍化。噴塑技術參數:a.酸洗采用含5%的鹽酸,每噸耗0.5kg。b.清洗采用自來水清洗,每噸耗0.3t。c.粉沫采用聚酯粉沫,每噸耗10kg。d.預熱和固化采用柴油加熱,每噸耗15kg;采用天然氣加熱,每噸耗15m3。(5)標志支撐結構設計標志結構采用單柱式。警告、禁令標志立柱頂端采用3mm厚的鋼板焊接封蓋。標志基礎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底應先整平、夯實,控制好標高,施工完畢,基坑應分層回填夯實;在澆注混凝土時,應注意使定位法蘭盤與基礎對中,并將其嵌進基礎(其上表面與基礎頂面齊平),同時保持其頂面水平,而預埋的地腳螺栓應與其保持垂直。基礎底法蘭盤要與地腳螺栓點焊固定,并配雙螺母。(6)標志安裝單柱式標志的標志內邊緣距路肩邊緣≥25cm,標志牌下緣距路面高度不低于2.0m。路側標志安裝時應與道路中線成一定角度,指路和警告標志其安裝角度為0~10°,禁令標志的角度為0~45°。當設計的標志安裝位置與實際存在的構造物發生沖突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并征得監理工程師同意后做適當調整。2、交通標線交通標線的作用是管制和引導交通,標線應能確保車流分道行駛,導流交通行駛方向,指引車輛在匯合和分流前駛入正確的車道,規范行車紀律和秩序,減少事故。保證在白天和晚上都具有視線誘導功能,車道分界清晰,線向清楚,輪廓分明,并與交通標志有機結合,合理誘導交通流。(1)本次道路交通標線設計方案全路段道路標線采用熱熔型涂料。車道邊緣線為白色實線,線寬15cm。(2)交通標線的技術要求①路面標線采用加熱熔劑型涂料,標線的材料應符合部標《路面標線涂料》(JT/T280-2004)規定。②標線刮涂施工,施工前應清潔路面,不得有起灰現象。③標線的顏色及形狀應符合《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GB5768-2009)的規定和設計要求。④標線涂料的技術要求應符合JT/T280、GN47、GN48的規定。⑤標線漆厚1.5毫米。(3)標線工程量詳見標線設置一覽表S5-3。3、護欄根據現場調查情況,護欄按以下的要求設置:A、防止失控車輛在路側比較危險的路段沖出路基,發生重大事故;B、吸收能量,減輕事故車輛及人員的損傷程度。根據以上要求,并結合本路的實際情況,本項目路側護欄按照以下原則進行布設:臨河路段設置鋼筋混凝土護欄(刷仿木漆)。八、橋涵工程(一)設計原則(1)橋涵設計應遵循安全、適用、經濟、美觀和有利于環保的原則,并考慮因地制宜、便于施工、就地取材和養護等因素;(2)橋涵的線形設計及標準,按“橋路綜合考慮,服從路線”的原則進行,其引道的平、縱、橫技術指標應與路線總體布設相協調;(二)技術標準采用情況1.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頒《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14。2.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頒《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D60-2015。3.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頒《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范》JTGD61-2005。4.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頒《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規范》(JTG3363-2019)。5.跨徑及孔徑:本次設計涵洞4道,均為3道1-0.5m圓管涵,1道1-0.8m圓管涵,詳見工程數量表。6.設計洪水頻率:經對測區水文地質條件進行綜合分析,涵洞設計洪水頻率采用1/25。7.凈寬:涵洞與路基一致,位于平曲線中的橋涵按《公路路線設計規范》和超高。8.設計荷載:公路-Ⅱ級。9.沿線水系及水文概況、特征,農田水利設施與橋涵設置位置及孔徑選擇的關系沿線涵洞的位置充分考慮泄洪斷面滿足要求,同時也根據沿線農田灌溉相結合。10.沿線工程地質、筑路材料與橋涵結構類型選擇的關系(1)沿線工程地質與橋涵選型的關系沿線所分布橋涵位置處基巖埋深較淺,巖性穩定,一般無不良工程地質現象,基礎施工條件較好;新建橋涵主要受地形地貌及工程造價、施工時間控制。(2)沿線筑路材料與橋涵結構選型的關系考慮本項目建設時間,施工難度,本次設計新建涵洞采用鋼筋混凝土圓管涵,涵洞下部附屬結構物均采用C20混凝土。(三)、設計要點及施工注意事項1、鋼筋混凝土圓管涵,按無壓力式管涵設計,出水口為自由堰流。2、鋼筋混凝土圓管涵設計采用容許應力、極限應力兩種方法分別對截面進行應力與裂縫計算。3、活載計算理論:管涵按剛性管節計算即不考慮管節的變形,也不考慮管頂土柱和周圍填土間的摩擦力,采用角度分布法計算,半無限彈性體理論核算。4、涵洞管節配筋采用雙向配筋,管壁設置內外圈兩層鋼筋并根據管徑大小區別配用不同等級的鋼筋,管節配筋由裂縫控制設計。5、當管涵管頂填土厚度≤6m時,考慮活載影響,填土厚度≥6m時,活載影響不計。6、涵管采用購買鋼筋混凝土成品II級管,若涵管為標準管節,涵管接長管節部分采用鑿管處理,接頭處采用橡膠圈密封處理。7、洞口型式為一字式或八字式.8、管節接頭構造分兩種;一種為節間縫隙用瀝青浸過的麻絮填塞,外面圈裹兩道滿涂熱瀝青的油毛氈;另一種為節間縫隙用一圈八層防水布組成,經熱瀝青膠合的紙板綁帶包上。9、基礎構造;基礎采用30cm厚C20砼,管頂埋深≥0.5m,沿管采用180°包管,管頂埋深<0.5m,涵管采用360°包管。10、其余事項及要求均按《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TF50-2011)辦理。(四)、橋涵其他說明1、既有涵洞與新建涵洞連接應按沉降縫處理,接長涵洞的涵底(鋪砌)應與既有涵洞的(鋪砌)順接,并符合設計要求的涵底縱坡。2、有流水的涵址,施工前應據實際情況制訂可行的排水措施。3、明挖新建涵臺的基底高程低于既有涵臺基底高程時,應對既有涵臺基礎做好防護措施。4、涵洞施工前應認真閱讀相關設計圖紙和設計文件,進出口標高如與實際地形有出入可適當調整涵底標高。5、涵洞樁號原則上應以設計樁號為準,但如果附近有更佳涵位,涵洞位置可以調整,以利排水和減少工程數量。6、涵洞施工時,除按本設計施工圖和設計文件的各項要求辦理外,還應按《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TF50-2011的規定執行。九、全線土石方情況,取土、棄土方案全線所涉及挖方7905.29立方米,填耕種土方732立方米,填砂礫石方8154.07立方米,棄方運距暫按3公里計。十、工程建設條件(一)筑路材料本項目地方砂料、石料質量可靠,儲量豐富,可滿足工程施工需要。路基填料可以就近購買或挖運填筑,具體應由業主與相關部門協調處理。(二)水、電1、路線所經區域內河流,水量豐富,且水質較好,能滿足工程的要求。2、路線所經地區的城鎮電網及農電網較發達,電力充足,可滿足工程用電要求。(三)沿線群眾關系沿線群眾及政府都很熱情地支持本公路的硬化建設,本項目為舊路硬化工程,原有路基寬度基本滿足本次設計要求,本項目不涉及征地。施工時應與當地政府及群眾協商好,搞好沿線群眾關系的同時順利完成本項目施工工作。十一、沿線筑路材料、水、電等建設條件及與公路建設的關系天然建筑材料調查內容主要為石料、砂料、施工用水、電調查。1.砂、砂卵礫石可從附近料場購買,平均運距約10公里。中粗砂可通過成都市各區縣運輸獲取。2.碎石、石屑材料碎石、石屑材料可從附近的沿途料場購買,平均運距10公里左右。3.水沿線地表、地下水較發育,工程建設取水極為方便。4.石灰、水泥新津縣域內分布有大型石灰及水泥廠,產品儲量大,品質好,可用于公路工程建設。5.商品砼及商品水穩材料新津縣域內成都科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位于成都市新津縣五津鎮平崗路61號,公司生產各標號商品砼及水穩材料,可用于公路工程建設,平均運距8公里左右。。9.鋼材、木材材料鋼材、木材等通過在新津縣或成都市區采購,采用汽車運輸至工地。7.其他材料路線沿途穿越區域為人口聚居區,用電可就近解決。十二、材料要求1、水泥混凝土1.1水泥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1.2粗集料可采用碎石或卵石,其中碎石公稱最大粒徑不應超過31.5毫米,卵石公稱最大粒徑不應超過19.0毫米,其技術要求應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中3.3粗集料的規定。1.3混凝土均采用購買商品混凝土。2、瀝青混凝土設計面層為瀝青混合料,由適當比例的粗集料、細集料及填料組成,簡稱瀝青砼。。設計要求瀝青砼采用密級配,各種粒徑的顆粒級配連續、相互嵌擠密實的礦料與瀝青拌和而成,瀝青混合料的壓實度應大于95%。當以試驗段的密度為標準密度時,均應達到98%的壓實度。現將其材料要求分述于下:1)、瀝青根據本地區的氣候特點,瀝青采用A級70號道路石油瀝青,其性能應符合下表規定。A級70號道路石油瀝青技術要求針入度(25℃,100g,5S)(0.1mm)15℃延度(cm)軟化點(R&B)(℃)含蠟量(蒸餾法)(%)閃點(℃)溶解度(%)殘留針入度比(%)殘留延度(10℃)(cm)60~80≥100≥45≤2.2≥260≥99.5≥61≥62)、集料本路瀝青混合料的粗集料由片塊石、卵石及礫石采用反擊式破碎機加工制成,集料應潔凈、干燥無風化、無雜質,具有足夠的強度和耐磨性。施工時宜先在料場開采符合要求的石料,不宜采用酸性材料(如花崗巖),經驗收合格后,再加工成路面用集料。所加工成的粗集料應具有良好的顆粒形狀,碎石不宜采用顎式破碎機加工,用于軋制破碎的礫石必須采用粒徑大于100mm的顆粒,用于加工碎石的材料必須做壓碎值等試驗并由監理工程師驗收。瀝青面層用粗集料質量技術要求表石料壓碎值(%)洛杉磯磨耗損失(%)對瀝青的粘附性(級)視密度(t/m3)吸水率(%)≤30≤35≥4≥2.45≤3.0細長扁平顆粒含量(%)水洗法<0.075mm含量(%)破碎礫石的破碎面積(%)軟石含量(%)≤20≤1≥60≤5瀝青混合料的礦料組成為粗集料、細集料和填料。本設計要求上面層的礦料最大粒徑不大于16mm,下面層的礦料最大粒徑不大于19mm。粗集料是指經機扎加工而成的粒徑大于2.36mm的碎石或破碎礫石;細集料是指天然砂或經機扎加工而成的礦料,粒徑為2.36mm~0.075mm。細集料如采用天然砂,砂應潔凈、堅硬,砂的細度模數宜為3.0~2.3,雜質含量不大于3%。填料是指在瀝青混合料中起填充作用的粒徑小于0.075mm的礦物質粉末。瀝青混合料礦料按連續集配,其級配情況見下表:AC-13C瀝青混合料礦料級配表(方孔篩)方孔篩孔徑(mm)1652.30.150.075通過的質量百分率(%)10090~10068~8538~6824~5015~3810~287~205~154~8AC-16C瀝青混合料礦料級配表(方孔篩)方孔篩孔徑(mm)191652.30.150.075通過的質量百分率(%)10090~10070~9260~8034~6220~4813~369~267~185~144~8所有礦料應該潔凈、干燥、無風化、無雜質,并有適當的顆粒組成。上面層瀝青混合料壓實厚度為4.0cm,瀝青用量為4.5~6.5%,下面層瀝青混合料壓實厚度為6cm,瀝青用量為4.0~6.0%。3)、瀝青混合料配合比的技術指標面層擊實次數為兩面各75次,穩定度MS不小于5.0KN,流值FL在2.0~4.5mm之間,瀝青飽和度在70~85%之間。遵照下列步驟進行配合比設計:(1)、目標配合比設計階段:用工地實際采備的材料送中心試驗室計算各種材料的用量比例,配合成符合AC-13C和AC-16C規定的礦料級配,進行馬歇爾試驗,確定最佳瀝青用量。以此礦料級配及瀝青用量作為目標配合比,供拌和機確定各冷料倉的供料比例,進料速度及試拌使用。(2)、生產配合比設計階段:對間歇式拌和機,必須從二次篩分后進入各熱料倉的材料取樣進行篩分,以確定各熱料倉的材料比例,供拌和機控制室使用。同時反復調整冷料倉進料比例以達到供料均衡,并取目標配合比設計的最佳瀝青用量、最佳瀝青用量±0.3%等三個瀝青用量進行馬歇爾試驗,確定生產配合比的最佳瀝青用量。(3)、生產配合比驗證階段:拌和機采用生產配合比進行試拌,鋪筑試驗段,并采拌和的瀝青混合料及路上鉆取的芯樣進行馬歇爾試驗檢驗,由此確定生產用的標準配合比。標準配合比應作為生產上控制的依據和質量檢驗的標準。(4)、經設計確定的標準配合比在施工過程中不得隨意變更。生產過程中,如遇進場材料發生變化并經檢測瀝青混合料的礦料級配,馬歇爾技術指標不符合要求時,應及時調整配合比,使瀝青混合料質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相對穩定,必要時重新進行配合比設計。4)、壓實度要求:瀝青混凝土:≥97﹪(以馬歇爾試驗密度為標準密度)水泥穩定碎石:≥98%.(重型擊實標準)5)、瀝青表面層要求:國際平整度指數IRI<2.0m/km、σ<1.0mm;橫向力系數SFC60≥50;構造深度TD≥0.5mm;極限破壞應變≥2500με(下面層要求不小于2000με)。6)、路面其它結構及注意事項(1)、瀝青路面施工必須有施工組織設計,并且保證合理的施工工期。不得在氣溫低10℃以及雨天、路面潮濕的情況下施工。若施工期為寒冷季節遇大風降溫天氣,不能保證迅速壓實時不得鋪筑瀝青混合料。熱拌瀝青混合料的攤鋪溫度根據鋪筑層厚度、氣溫、風速及下臥層表面溫度不同按照施工規范嚴格控制,但最低不得低于125℃。(2)、透層油上基層頂面必須噴灑透層油,應緊接在基層碾壓成型后表面稍變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況下噴灑。瀝青面層必須在透層油完全滲透入基層后方可鋪筑。氣溫低于10℃或大風天氣,即將降雨時不得噴灑透層油。透層油噴灑后應確認透層油滲透入基層深度不小于5㎜,并能與基層聯結成為一體。透層油質量應符合《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JFF40-2004)中的要求。本次設計透層層油采用PC-2乳化瀝青,瀝青用料1.0~2.0L/m2,通過試灑確定用量。透層油灑布養生結束后應盡早鋪筑瀝青面層,防止工程車輛損壞透層。(3)、粘層油粘層瀝青宜采用瀝青灑布車噴灑,灑布時應保持穩定的速度和噴灑量。瀝青灑布車在整個灑布寬度內必須噴灑均勻。在路緣石、雨水口、檢查井等局部應用刷子人工涂刷。粘層瀝青應均勻灑布或涂刷,澆灑過量處應予刮除,灑布不到部分,采用人工進行補灑。?粘層瀝青灑布后應緊接鋪筑瀝青面層,但乳化瀝青應待破乳、水分蒸發完后鋪筑。粘層油質量應符合《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JFF40-2004)中的要求。本次設計粘層油采用PC-3乳化瀝青,瀝青用料0.3~0.6L/m2,通過試灑確定用量。3、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底基層材料要求(1)材料及強度要求水泥穩定碎石基層的壓實度應不小于98%,7d齡期無側限抗壓強度應不小于3.5MPa。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的壓實度應不小于97%,7d齡期無側限抗壓強度應不小于2MPa。水泥: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應選用初凝時間3h以上和終凝時間較長(宜在6h以上)的水泥,水泥標號P.O42.5。碎石:采用取自附近砂石料場的卵碎石軋制加工而成,卵碎石粒徑大于8cm,要求采用大型聯合式碎石機加工,形狀應接近立方體,潔凈、干燥、無風化、無雜質,并具有足夠的強度和耐磨耗性。基層石料顆粒的最大粒徑不應超過31.5mm;底基層石料顆粒的最大粒徑不應超過37.5mm。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底基層的級配范圍要求類型通過下列篩孔(方孔篩mm)的質量百分率(%)37.531.526.519.09.54.752.360.60.075液限(%)塑限指數水泥穩定碎石基層-10090-10072-8947-6729-4917-358-220-7<28<9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10093-10067-9045-6829-5018-388-220-7水泥劑量:基層和底基層水泥劑量應以各自的7d齡期無側限抗壓強度控制并通過配合比試驗確定。(參考劑量為基層5%,底基層4%)施工中應控制好含水量,必須拌和均勻,碾壓密實,并根據施工時天氣情況做好保濕養生工作。濕養生7天后方可施工面層。(2)水泥穩定基層施工注意事項:①施工前應根據現場所備材料,進行配合比設計,應盡可能通過調整級配組成來達到滿足強度的要求,從而減少收縮裂縫的產生。②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施工期的日最低氣溫應在5℃以上;在雨季施工應特別注意氣候變化,勿使水泥混合料遭到雨淋,降雨時應停止施工,但已經攤鋪的水泥混合料應盡快碾壓密實,覆蓋養生。③采用集中拌和法制備混合料,施工延遲時間不應超過14h。④水泥穩定基層施工時,應嚴格控制基層厚度和高程,其路拱橫坡應與面層一致,嚴格用薄層貼補法進行找平。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應作好保濕養生工作,不使穩定層表面干燥,也不應忽干忽濕,防止干縮裂縫。表面應作壓實度檢查,并以即將鋪筑面層之前的檢查為準,檢查點數增加為1000平方米三點。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未鋪面層時,除施工車輛慢速(不超過30Km/h)通行外,禁止一切機動車輛通行。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底基層建議采用復合材料養生膜養生,其技術要求如下。節水保濕養護膜檢驗項目`要求3d有效保水率(%)≥90一次性保水時間(d)≥7保溫性能(用膜內溫度與外界環境溫度之差)≥4℃用養護膜養護的抗壓強度比(%)(與標養比較)3d≥957d≥95單位面積吸蒸餾水量(Kg/m2)≥0.54、級配碎石層4.1級配碎石做次干路及其以下道路基層時,碎石的最大粒徑不應超過37.5mm;用做底基層時,碎石的最大粒徑不應超過53mm。

4.2天然砂礫應質地堅硬,含泥量不應大于砂質量(顆粒小于5mm)的10%,碎石顆粒中細長及扁平顆粒的含量應不超過20%。

4.3級配碎石及級配碎礫石的顆粒組成及技術指標應滿足表1-1的規定。同時級配曲線宜為圓滑曲線。表2-3級配碎石及級配碎礫石得顆粒范圍及技術指標通過質量百分率(%)項目基層底基層碎石碎石砂礫5310010037.510090~10080~10031.590~10081~941973~8863~81篩孔尺寸(mm)9.549~6963~8140~1004.7529~5427~5125~852.3617~3716~350.68~208~208~450.0750~7②0~7②0~15液限(%)<28<28<28塑性指數<6(或9①)<6(或9①)<9①注:①潮濕多雨地區塑性指數小于6,其他地區塑性指數小于9。②對于無塑性得級配砂礫(礫石),小于0.075mm的顆粒含量組成接近高限。十三、路面施工要求1、本工程項目的施工除按本設計文件的要求辦理外,還應遵照《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40-2004)的規定執行。2、道路石油瀝青A-70的各項指標應滿足設計和相應規范要求,瀝青必須采用質量穩定的大廠瀝青,每一批產品均需有出廠質量合格檢驗單,貨到后應在監理工程師監督下由指定質檢站或檢測中心進行試驗確認,不合格產品禁止使用。3、粗集料應選用堅硬、耐磨、抗沖擊性好的材料加工,成品應具有良好的顆粒形狀,級配應符合本設計和相應規范要求。4、細集料:本段公路細集料宜采用潔凈的天然砂或石屑,細集料與瀝青應有良好的粘結能力,并符合設計和相應規范要求。5、填料:本段公路填料采用憎水性石料經磨細而得到的礦粉,原石料中的泥土雜質應除凈。當采用水泥、石灰作填料時,其用量不宜超過礦料總量的2%。6、瀝青砼必須在瀝青拌和廠(場、站)采用機械拌和,拌和廠的設置除應符合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消防、安全等規定外,還應具備下列條件:(1)、拌和廠應設置在空曠、干燥、運輸條件良好的地方。(2)、瀝青應密閉儲存,各種礦料應分別堆放,不得混雜。礦粉等填料不得受潮,集料應設置防雨棚。(3)、拌和場應有良好的排水設施。應配備試驗室和足夠的儀器設備。應有可靠的電力供應。7、本公路為機械化連續施工,施工前應對各種機具作全面檢查,并經調試證明處于良好狀態。機械數量應足夠,施工能力應配套,重要機械宜有備用設備。8、全路段的下面層與基層之間均應設置透層油。其要求為:水泥穩定碎石基層(補強層)碾壓成型后表面稍變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況下噴灑透層油。透層油采用滲透性好的慢凝的灑布型乳化瀝青(PC-2),其噴灑量一般為0.7~1.5L/m2。噴灑量及滲透時間,應試驗確定。當地溫低于10℃或水穩層頂面潮濕時不得澆灑透層瀝青和進行瀝青混合料的施工。澆灑透層瀝青后,嚴禁除瀝青混合料運輸車外的其它車輛、行人通過,透層瀝青灑布后應緊接鋪筑稀漿封層。表面層與下面層之間應設置粘層油(PC-3),其噴灑量一般為0.3~0.6L/m2,噴灑的粘層油必須成均勻霧狀,在路面全寬度內均勻分布成一薄層。當地溫低于10℃或路面潮濕時不得噴灑粘層油。9、瀝青混合料施工溫度控制(1)、普通瀝青混合料:礦料溫度170~190℃,瀝青溫度150~170℃,混合料出廠溫度為150~165℃,初碾溫度140~150℃,碾壓終了溫度:輪胎壓路機不低于80℃,鋼輪壓路機不低于70℃。下面層要求采用膠輪壓路機進行收壓。(2)、改性瀝青砼溫度:礦料溫度180~200℃,瀝青溫度165~175℃,混合料出廠溫度為175~185℃,初碾溫度不低于160℃,碾壓終了溫度:鋼輪壓路機不低于100℃。(3)、開放交通時的路表溫度不得高于50℃。10、拌和過程中應逐盤打印或記錄瀝青與各種礦料用量和拌和溫度。11、若瀝青混合料出廠溫度過高(超過正常溫度30℃)時,因其已經影響瀝青與集料的粘結力,混合料不能使用。12、瀝青混合料拌和時間應經試拌確定,拌和廠拌和的瀝青混合料應均勻一致,所有礦料顆粒應全部裹覆瀝青結合料。拌和好的瀝青混合料應無花白料,無結團成塊或嚴重的粗細集料分離現象。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并及時調整。拌好的熱拌瀝青宜馬上攤鋪,有保溫設備儲料倉時,儲料保溫時間不宜超過72小時。13、熱拌瀝青砼應采用較大噸位的自卸汽車運輸,車廂應清掃干凈,為防止瀝青與車廂板粘結,車廂板和底板可涂一薄層油水(柴油與水的比例為1:3)混合液,但不得有余液積聚在車廂底部。從拌和機向運料車上放料時,應每卸一斗混合料挪動一下汽車位置,以減少粗細集料產生離析現象。14、運輸車應用蓬布覆蓋,用以保溫、防雨、防污染。瀝青混合料運輸車的運量應較拌和能力或攤鋪速度有所富余,施工過程中攤鋪機前應有運料車在等候卸料。連續攤鋪時,運料車應在攤鋪機前10~30cm處停住,不得撞擊攤鋪機。卸料過程中運料車應掛空擋,靠攤鋪機推動前行。15、攤鋪機在開始受料前應在料斗內涂刷少量防止粘料用的柴油。攤鋪機自動找平時,宜采用攤鋪層前后保持相同高差的雪撬式攤鋪厚度控制方式。經攤鋪機初步壓實的攤鋪層應符合平整度、橫坡的要求。16、瀝青混合料的松鋪系數約為1.25,攤鋪應緩慢、均勻、連續、不得隨意變更速度或中途停頓,攤鋪好后應緊接碾壓。17、瀝青混合料壓實宜采用下列機具:三輪鋼筒式壓路機為8~12t(帶振動);輪胎壓路機不小于20t;振動壓路機為6~14t;振動夯板質量不小于180Kg,振動頻率不小于3000次/min。路面邊緣壓路機壓實困難時,必須輔以板式機動夯具夯實。18、瀝青混合料的壓實按初壓、復壓、終壓(包括成型)三個階段進行,壓路機應慢而勻速進退,不得在碾壓路段上緊急制動或快速啟動。碾壓速度應符合下表的規定:壓路機碾壓速度(Km/h)壓路機類型初壓復壓終壓適宜最大適宜最大適宜最大鋼筒式壓路機1.5~232.5~3.552.5~3.55輪胎壓路機--3.5~4.584~68振動壓路機1.5~2(靜壓)5(靜壓)4~5(振動)4~5(振動)2~3(靜壓)5(靜壓)19、初壓應緊接在混合料攤鋪后較高溫度下進行,并不得產生推移、發裂,壓路機應從外側向中心碾壓。相鄰碾壓帶應重疊1/3~1/2碾壓輪寬,最后碾壓中心部分,壓完全幅為一遍。采用輕型鋼筒壓路機或關閉振動裝置壓路機碾壓2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