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歷史人教課標版必修2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四年世界大戰和三年國內戰爭的破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失誤蘇俄國民經濟瀕臨崩潰工人、農民不滿反動勢力乘機叛亂蘇維埃政權面臨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一、新經濟政策1.背景
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列寧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農
業余糧征集制度糧食稅,余糧歸農民支配工
業全部國有化退還一部分收歸國有的企業商
業實行配給制度,取消貿易廢除配給制,允許自由貿易2.內容新經濟政策實施后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1)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鞏固了工農聯盟,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3)是蘇維埃俄國對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次有益探索。冶金工廠建設工地3.意義偉大的導師——列寧1924.1列寧逝世二、社會主義工業化
由于蘇聯是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處于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蘇聯經濟技術十分落后,而周圍的資本主義國家技術先進,工業發達。如果蘇聯不能在短時期消滅這種落后性,不發展工業,不建立軍事工業,不迅速鞏固國防,帝國主義隨時可能發動軍事干涉和侵略,扼殺蘇維埃政權。——斯大林《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
受帝國主義的威脅;工業落后。
雖然新經濟政策使蘇聯得到復蘇,但直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靠畜力、人力完成。——《大國崛起》工業化成就:1913-1937年蘇聯重要工業在世界和歐洲地位
1913192819321937世界世界世界歐洲世界歐洲工業總產值553222機器制造業442121電力15107432煤664343鋼555433
兩個五年計劃完成之后,蘇聯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超過德、英、法,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業生產占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由沙皇時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一方面,它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被固定下來,致使蘇聯經濟體制日益僵化。對蘇聯工業化的評價:蘇聯是如何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迅速變成工業國的?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從1926年起,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1928—1937年,蘇聯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優先發展重工業。它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合作探究(1)背景
1927—1928年,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解決糧食問題。農民加入集體農莊三、農業集體化集體農莊莊員在田間用餐(2)過程20世紀30年代初起,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消滅富農;政府支持集體農莊建設,組建拖拉機站,為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蘇聯集體農莊宣傳畫
在莫斯科市政府召開的一次會議上,一位農民代表說:“你們號召我們改進耕作,實現機械化。這樣我們就會得到發展,我們的收入將增加,我們將有更多的馬、牛和機器,到那時你們會怎樣呢?”得到的回答是:“我們將把你作為富農加以剝奪。”——姜長斌《讀懂斯大林》實現農業集體化以后,蘇聯政府采取提高工業品價降低農產品價格的辦法,要農民為工業化提供資金……
據統計……從農民手中拿走的糧食,約占其收獲量的40%,而糧食收購價遠低于生產成本。……一五計劃期間,通過這些辦法從農民手中得到的資金,在工業化資金中約占1/3。農民還有積極性嗎?合作探究
集體農莊莊員伊萬在河里捉到一條大魚,高興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說:看,我們有炸魚吃了!沒有油啊。那就煮!沒鍋。烤魚!沒柴。伊萬氣死了,走到河邊把魚扔了回去。那魚在水里劃了一個半圓,上身出水,舉起右鰭激動地高呼:“斯大林萬歲!”。四、蘇聯模式的形成1.形成:
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宣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憲法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這一體制被稱為“蘇聯模式”,又稱為“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2.特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實行單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實行高度集中的部門管理,排斥市場調節。計劃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級領導機關必須執行,企業沒有主動性。
權力高度集中,忽視民主法制建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3.評價
在億萬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為神話般的人間上帝,大家開始戰戰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們相信:只有他一個人能夠拯救蘇維埃國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體。——麥德維杰夫《讓歷史來審判》積極作用: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為日后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他接過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是一個擁有核武的強國。——丘吉爾消極作用:使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工輕比例嚴重失調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指令計劃壓制地方與企業的積極性,阻礙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計劃經濟體制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鄧小平(2)材料“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請回答:(1)新經濟政策是哪一年實施的?為什么說它比較好?(3)中國應從蘇聯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訓?1921年,促進國民經濟穩步發展。斯大林模式。特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從國情出發;要農輕重比例協調發展,要維護農民利益……合作探究4.啟示(1)發展經濟時要農輕重比例協調;(2)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3)政府要制定符合國情的政策,推動經濟發展;(4)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列寧斯大林1922年,成立了蘇聯1921年,新經濟政策1.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完成一五二五計劃)3.蘇聯模式形成2.農業集體化1936年,公布了新憲法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評價:①積極②弊端本課小節1.新經濟政策從蘇俄的國情出發,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2.在列寧的領導下,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3.為了加速工業化建設,斯大林加快實行農業集體化()4.1936年蘇聯宣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X課堂練習判斷以下對課文的理解,請在正確選項后的括號內畫√,錯誤的畫X。1.下列各項中,屬于新經濟政策內容的是()①實行固定的糧食稅
②實行余糧征集制
③取消實物配給制④恢復商品貿易
⑤政府控制一切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廠礦企業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2.蘇聯工業總產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歐洲第1位;在全球工業總產量中所占的份額從大約2%上升到大約10%。這說明()①蘇聯執行了工業化方針
②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取得重大成就③蘇聯由農業國發展成為工業國
④蘇聯繼續實施了新經濟政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課堂練習3.1920年,蘇俄重工業產量比“一戰”前減少87%,輕工業產量也大幅度下降,糧食產量也只有“一戰”前的一半。因此,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A.新經濟政策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C.農業集體化
D.社會主義工業化4.1918年4月,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給在中國工作的父親寫信,她在信封的下方寫的國名應是()A.沙皇俄國
B.蘇維埃俄國(蘇俄) C.蘇聯
D.俄羅斯5.鄧小平曾說“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指的是()A.十月革命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新經濟政策
D.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6.列寧說:“在戰爭(指蘇俄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一個被打的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這里說的俄國能“拄著拐杖走動”得益于()A.十月革命的勝利 B.《土地法令》的頒布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D.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謝謝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復習課件
本單元時間上起十月革命,下至蘇聯解體,主要闡述了列寧時期、斯大林時期以及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這一較長的歷史階段,蘇俄、蘇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線索。(1)從十月革命到斯大林逝世,主要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確立的過程。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其中包括“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最終探索出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在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進一步固定化。
(2)從斯大林逝世到蘇聯解體主要是蘇聯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隨著“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顯露,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相繼對其進行改革,這三次改革對蘇聯的歷史發展都產生了不同影響。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在未見成效的情況下轉而進行政治改革,因而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但總的來說,他們都失敗了。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失敗是因為未改變原有體制,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雖然指導思想是從根本上變革經濟體制,但因具體措施不符合國情而失敗,這也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一、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歷程。
1.馬克思的設想: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其基本特征是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消商品生產和貨幣。
2.列寧認為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的俄國也能建設社會主義。列寧根據不同情況,先后推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市場和貨幣建設社會主義。3.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只能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尤其是重點發展重工業。斯大林推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帶有嚴重的缺點和弊端,嚴重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
4.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對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改革,但都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沒有取得成功。
5.戈爾巴喬夫對社會主義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社會主義”代替科學社會主義,提倡“民主化”和“公開化”。他所進行的改革不但沒有解決蘇聯長期存在的問題,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終導致蘇聯解體。6.新中國成立以來,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恢復國民經濟,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曾起過積極作用,但這種體制存在嚴重弊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探索本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誤。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正確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此,中國逐漸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典題訓練1】比較中國1978年底以后經濟改革的成功,蘇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最終都沒有成功,主要原因是()A.缺乏正確的改革理論和政策指導B.把改革的重點放在工業方面C.沒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點放在農業方面【解析】選A。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制定了適合本國發展的政策,赫魯曉夫的改革沒有從蘇聯的實際出發進行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過分追求穩定,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面臨問題,困難重重。B、C、D說法都不全面。二、世界現代化道路上三種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1)含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產階級國家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2)實質:是壟斷資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國家政權,并通過國家政權干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以保證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轉。(3)雙重作用:緩解經濟危機、促進經濟恢復和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但只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對生產關系的部分調整,也不可能克服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固有矛盾。2.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1)含義及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行政命令來管理經濟,否定價值規律,排斥商品和市場。(2)形成原因:蘇聯內部落后的經濟文化基礎;外部有著國際帝國主義的包圍;斯大林領導革命和建設的直接結果。(3)基本認識:戰爭期間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存在嚴重的缺陷和弊端,阻礙了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3.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1)偉大的歷史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工作重心的轉移、改革開放決策;從農村到城市的改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城市:企業自主權;多種所有制經濟;管理體制(間接管理、宏觀調控)。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特區-開放城市-開放區-內地。(2)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共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及其基本路線。中共十四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中共十五大: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典題訓練2】1934年,羅曼·羅蘭訪問蘇聯后寫道:“目前這些政策包含著某種消極的東西,這是不可避免的;我絲毫不懷疑,世界更美好的未來是與蘇聯的勝利連在一起的。”這里“消極的東西”主要是()A.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B.蘇聯輕重工業比例的失調C.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D.蘇聯農業的落后局面【解析】選A。1935年的蘇聯屬于斯大林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此時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材料中作者顯然看出了這種經濟體制的弊端。但是相比遭受經濟危機巨大打擊的西方來說,作者認為蘇聯“消極的東西”存在瑕不掩瑜。1.(2013·廣東文綜)針對曾把農民出售糧食和其他農產品視為投機倒把并予以懲辦的做法,某國領導人指出:“投機倒把活動,如果從政治經濟學意義上來理解,那它和‘正當’貿易就區分不開來。”體現該領導人這一觀點的措施是()A.允許農民進行商品交換B.推行農業集體化C.為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D.實行余糧征集制【解析】選A。“投機倒把活動,如果從政治經濟學意義上來理解,那它和‘正當’貿易就區分不開來”,說明此領導人是贊成農民出售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行為的,故選A。2.(2013·新課標全國卷Ⅰ)1952年,蘇共領導人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報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總收獲量達到80億普特,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總收獲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認為是最尖銳、最嚴重的問題——谷物問題,就這樣順利地解決了,徹底而永遠地解決了。”這一論斷()A.與實際情況完全相符B.成為加快工業化的依據C.是對農業改革的肯定D.是對斯大林模式的維護【解題指南】解答本題的關鍵應明確兩點:(1)題干關鍵信息:“1952年”“以前認為是最尖銳、最嚴重的問題——谷物問題,就這樣順利地解決了”。(2)選項要合乎歷史事實,排除不符合歷史事實的選項。【解析】選D。題干材料論斷歷史事實 1952年蘇聯糧食產量增長迅速。農業落后局面徹底改變。1952年斯大林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重工業高度發展,但農業非常落后。當時正值斯大林當政,赫魯曉夫農業改革未開始。VS由此判斷,馬林科夫的論斷與實際情況是不符的,排除A;當時蘇聯未進行農業改革,排除C;B加快工業化的提法在題干中沒有出現,因此不是最佳選項。維護斯大林模式、為斯大林辯解才是馬林科夫的真實意圖,因為當時斯大林模式已經開始遭到質疑,故選D。3.(2013·新課標全國卷Ⅱ)1931年,斯大林說:“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50—100年,我們應當在10年內跑完這段距離。”這一思想()A.完全符合當時的蘇聯國情B.推動了蘇聯經濟模式的形成C.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致D.延續了新經濟政策的精神【解題指南】本題考查斯大林模式。解答時注意提煉材料關鍵信息,斯大林認為蘇聯應該在10年內完成工業化,并結合1931年蘇聯經濟建設的相關史實做出判斷: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蘇聯的國情,但推動了1936年斯大林經濟模式的形成。【解析】選B。具體解析見思維導圖:4.(2012·江蘇單科)列寧指出:“1921年開春以來,我們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義的辦法來代替原先的行動的辦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謂改良主義的辦法,就是……活躍商業、小企業、資本主義,審慎地逐漸地掌握它們,或者說,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們活躍起來的范圍內對它們實行國家調節。”材料中“改良主義的辦法”實際上是()A.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補充B.對舊的社會經濟結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C.強調多種所有制經濟齊頭并進D.合理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生產【解析】選D。“1921年開春以來”“改良主義的辦法……活躍商業、小企業、資本主義”反映了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合理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生產正是新經濟政策的實質。5.(2012·福建文綜)下表是蘇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糧食產量的統計數據。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廣人稀B.自然災害頻發C.斯大林農業政策的推行D.赫魯曉夫農業改革的實施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年均糧食產量(萬噸)752773607290【解析】選C。整理表格信息可以發現,蘇聯糧食產量在表中所列三個歷史階段中是逐次減少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從1927年開始放棄新經濟政策轉而實行農業集體化,以犧牲農業的方式來優先發展重工業,從而導致糧食產量的降低。6.(2012·廣東文綜)有學者說:“蘇聯制度的設計用意,在于盡快將一個極落后,開發度極低的國家,早早送上工業化的大道……盡管這個制度極其缺乏效率,極其浪費,卻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據此可知該學者()A.贊同列寧的新經濟政策B.客觀評價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認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處D.否認赫魯曉夫改革的必要性【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能力。1922年蘇聯成立,A、B排除;從題干中的“早早送上工業化的大道”可知,所述的是斯大林模式,因此排除D;而“卻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反映了學者予以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認為其有合理之處,C正確。7.(2011·海南單科)“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列寧得出上述認識的時間應在()A.二月革命時期 B.十月革命時期C.戰時共產主義時期 D.新經濟政策時期【解析】選D。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材料信息獲取能力。從關鍵信息“國家資本主義”“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可以反映出其政策應該是新經濟政策,故選D。8.(2011·江蘇單科)在蘇聯,1928年1公擔稞麥可分別交換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別交換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義務交售價格僅為成本的10%,牛肉價格為成本的50%,豬肉價格為成本的6%。這段材料反映出這一時期的蘇聯()A.農副產品質量差、價格低B.農產品過剩造成價格下滑C.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夠完善D.工業化犧牲了農民的利益【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歷史知識的遷移運用和材料信息獲取能力。材料反映了斯大林執政時期政府采取提高工業產品價格、降低農產品價格等方法,犧牲農民利益,發展工業,實現工業化。“農副產品質量差”“農產品過剩”“市場經濟體制”表述錯誤。9.(2013·福建文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增加財富、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礎只有一個,這就是大工業。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的大工廠,沒有高度發達的大工業,那就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而對于一個農民國家來說更談不上社會主義了……不挽救重工業,不恢復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會滅亡而不成其為獨立國家。——《列寧全集》材料二蘇維埃國家在原則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戰敗國人民一類的齷齪辦法吸收工業化資金。至于借用外債的這種辦法,蘇聯卻沒有加以利用的機會,因為資本主義國家拒絕借款給蘇聯。——《斯大林選集》材料三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平面設計師專業能力測試卷:平面設計專業英語試題
- 2025年小學語文畢業升學考試全真模擬試卷(傳統文化知識測試)
- 2025年網絡工程師職業技能測試卷:網絡通信協議與標準試題
- B物業公司服務滿意度提升策略研究
- 企業安全生產復審考卷與答案
- 影視傳媒業影視節目制作與市場推廣策略
- 2025年心理咨詢師基礎理論真題解析試卷(含2025年新變化)
- 2025年消防執業資格考試題庫(消防應急救援預案)歷年真題案例分析解析試題
- 2025年鄉村醫生考試題庫: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醫療人才培養試題
- 勞動爭議調解協議書范本
- 技術轉讓合同備忘錄協議備忘錄(2024年版)
- 注冊會計師財務成本管理章節練習題三
- 第十一單元課題1化學與人體健康-2024-2025學年九年級化學人教版(2024)下冊
- 6S管理制度(可參考)-6s管理制度
- 《子宮內膜異位》課件
- 文旅場所安全培訓課件
- 《商標侵權案例分析》課件
- 腦梗死的護理查房
- 四肢與關節檢查
- 導游講解的常用技巧教案
- 產后抑郁癥講課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