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講+秦漢的統一與政治制度【高效備課精析 + 知識精講提升】 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1頁
第3講+秦漢的統一與政治制度【高效備課精析 + 知識精講提升】 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2頁
第3講+秦漢的統一與政治制度【高效備課精析 + 知識精講提升】 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3頁
第3講+秦漢的統一與政治制度【高效備課精析 + 知識精講提升】 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4頁
第3講+秦漢的統一與政治制度【高效備課精析 + 知識精講提升】 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一單元第3講秦漢的統一與政治制度課標要求1.了解秦朝的統一歷程,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秦朝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3.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4.通過了解漢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5.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6.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考點定位1.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2.秦朝暴政的表現及秦朝的滅亡。3.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的措施及意義。4.外戚干政與宦官專權出現的原因及影響。5.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與東漢的衰亡。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主題一1.秦的統一(1)完成統一條件客觀人民渴望安定統一;各地域經濟發展的要求;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主觀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商鞅變法后,秦國日益強盛;秦國采取

策略遠交近攻過程滅掉六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相繼滅掉東方六國開疆拓土征服南方越族地區,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擊退

的進攻;公元前214年,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匈奴(2)確立政治制度及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嬴政自稱“

”,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①背景: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戰爭的混亂局面,秦王嬴政自認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選必1,P3)②地位: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選必1,P3)③內涵:丞相和諸大臣聽命于皇帝,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權都在皇帝手中,其自稱“朕”,命和令分別稱為“制”和“詔”,印稱為“璽”,并通過許多具體規定和禮儀突出皇帝的獨尊地位(選必1,P3)始皇帝中央集權制度三公九卿三公指

、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分掌具體事務。①丞相:百官之長,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統領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樞所在。(選必1,P3)②太尉:最高武官,掌軍事。(選必1,P3)③御史大夫:副丞相,協理國政,掌管圖籍、文書,同時又是最高監察官。(選必1,P3)④九卿:三公之下分掌國家各種政務和皇室事務的卿,下設若干部門,處理具體事務。(選必1,P4)決策方式:三公九卿共同組成中央政府,國家重大事務往往由公卿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斷(選必1,P4)丞相中央集權制度郡縣制①背景:戰國時期郡縣制已經形成(綱要上,P15);秦始皇總結春秋戰國以來“天下共苦戰斗不休”的歷史教訓(選必1,P4)②內容: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設監御史掌監察;縣(道)設于郡下,根據戶數的多少,置縣令(長)、縣丞、縣尉(選必1,P4)。縣以下設鄉、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③長官任命: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和考核(綱要上+選必1,P4)鞏固統一統一車軌、文字、

和度量衡,其中“書同文字”木方說明秦統一后不僅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文字的字形與字體,還統一了官職、法律、名物等方面的用語;修馳道、直道;頒行法律,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民族關系(1)中央機構:中央設

、典屬國等官職管理民族事務。(2)民族治理①北逐匈奴,修筑長城。②南撫夷、越,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選必1,P60)貨幣典客文書制度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傳送到全國各地。(選必1,P4)官員選拔主要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即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選必1,P30)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1)君主專制:古代中國的政體。指一個人或者少數人獨裁的政權組織形式,體現為地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其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政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2)中央集權:中國古代的政權結構形式。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3)影響政治制度確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疆域遼闊建立起“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幅員遼闊的國家社會進步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2.暴政而亡殘暴統治徭役繁重;刑法嚴苛;

等農民起義公元前

年,陳勝、吳廣率眾在大澤鄉起義

。陳勝起義失敗,項羽、劉邦等領導的反秦勢力卻日益壯大

秦朝滅亡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占_____楚漢戰爭時間: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性質:地主階級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戰爭。結果:劉邦擊敗項羽焚書坑儒209咸陽1

材料秦滅周祀,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摘編自賈誼《過秦論》就材料中作者的觀點,給予點評。練習提示作者認為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符合時代潮流和人民愿望。點評: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破壞,走向統一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商鞅變法,秦國實力大增,經幾代努力,秦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長期戰亂,民眾渴望統一與社會安定,使秦國實現統一大業具有正義性。秦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意義(1)奠定國家疆域:集全國之力北御匈奴,開拓西南及南方疆域。(2)形成大一統觀念:秦始皇開啟了大一統工程,統一度量衡、車軌、文字。整合了天下的經濟政治秩序,確立了大一統格局,“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3)形成民族與文化認同:秦朝建立大一統國家,泰山封禪,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華夏先王,有利于強化華夏民族的祖先認同與文化認同,從而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2

材料一圖一西周分封示意圖

圖二秦朝疆域圖比較圖一、圖二,提取兩項有關周秦間歷史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答案信息一:西周實行分封制,諸侯國并立,秦朝實行郡縣制,成為統一的帝國。說明:秦朝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信息二:西周的封國多位于黃河中下游地區,秦朝的郡南北分布大體平衡。說明:秦朝完成統一后,疆域面積由黃河流域擴展到珠江流域,為加強對南方的有效控制而設置許多郡。材料二秦朝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機構示意圖自秦朝李斯力薦郡縣制以來,該制度歷經褒貶。以唐代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態度;與之相反,朱敬則、孫樵等人則認為郡縣制度禍害社會,流弊頗深。明末至清中葉,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從天下長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專任等限制皇權的社會權力結構新模式。然而,他們仍未脫離秦代以來或言封建、或言郡縣的窠臼。——萬昌華《郡縣制度評價理論述評》據圖示說明秦朝政治制度的具體內容。關于郡縣制的評價,你同意哪種觀點?說明你的理由。答案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觀點一:郡縣制是中國古代地方政治體制的重大進步。理由:郡縣制下皇帝直接任命郡縣主要官員,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國家統一及穩定,為以后歷朝所沿用。觀點二:郡縣制存在眾多弊端,不利于社會發展。理由:郡縣制下地方絕對服從中央,君主高度集權,易造成決策失誤,地方完全失去獨立性,不利于調動地方的積極性。觀點三:郡縣制既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也存在著眾多弊端。理由:結合觀點一和觀點二進行說明。周秦之際政治文明演變的特征(1)統治者權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權力不集中到秦朝專制獨裁的“皇帝制度”。(2)地方權力由獨立到集權:由獨立性較強的分封諸侯國到集權于中央的郡縣。(3)政治制度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時期的世官制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員,從而形成官僚政治。(4)權力執掌由貴族到官僚:國家權力由商周時期的世襲貴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僚執掌。主題二漢的建立與發展一、西漢的建立與強盛1.建立與初期統治建立劉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定都長安統治思想上尊奉

思想經濟上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政治上漢高祖: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漢景帝: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七國叛亂,后被平定結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

”黃老無為文景之治黃老之學黃老之學始于春秋戰國,興盛于西漢,其假托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并兼采陰陽、儒、法、墨等諸家觀點而成。在社會治理中,黃老之學強調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其主張在漢初產生了一定影響,促進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現。2.西漢的強盛對內加強中央集權政治王國問題頒布“

”,成功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中朝制度加強皇權,削弱相權,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西漢晚期,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選必1,P4)官吏選拔確立以

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選必1,P30-31)(1)方式:先考察而后推舉。(2)標準:在鄉里的

和為官能力。(3)特點:①常科:為歲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②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4)作用: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推恩令察舉制輿論評價對內加強中央集權政治監察制度(1)刺史制度: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

,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2)上計制:秦漢時期考核

的主要辦法(選必1,P30-31)①流程:每年歲末,各縣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再由郡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稱為“上計”。御史參與審核計簿,防止造假(江蘇連云港尹灣漢墓木牘《集簿》)(選必1,P31)②作用: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選必1,P31)(漢同秦朝,因為實行郡國并行制,基層上報者由“縣”擴大為“縣、侯國”,中間匯總上報者由“郡”擴大為“郡國”)(選必1,P31)刺史官員對內加強中央集權政治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經濟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

;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抑制工商業者,向其征收財產稅思想設立

,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獨尊地位鹽鐵官營五經博士對外開拓疆域北擊

,設立河西四郡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派遣

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設立中央、軍政機構設

管理民族事務;公元前60年,在烏壘城設置

;在東北,設護烏桓校尉(綱要上+選必1,P60)匈奴張騫大鴻臚西域都護府對外開拓疆域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漢朝政府在邊疆推行

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綱要上+選必1,P60)對外交往(1)開通商路:漢朝打通陸海兩個通道。陸路經_________向中亞、西亞延伸,海路最遠可航行到印度南部。(2)出使大秦:97年,甘英出使

(羅馬帝國),但僅抵達波斯灣一帶。(3)對日關系: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選必1,P64)河西走廊屯戍大秦“尊崇儒術”中的“儒術”“尊崇儒術”中的“儒術”是指經過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學,已不完全是先秦時期的儒學,是在繼承先秦儒家民本等思想基礎上的創新發展。推恩令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推恩令本質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的改進。這項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其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按照漢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國隸屬于郡,地位與縣相當。后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二、東漢的興衰1.王莽政權背景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社會動蕩不安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

,西漢滅亡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實際,激化了社會矛盾滅亡23年,綠林軍擊敗王莽軍隊主力,攻入長安,王莽政權被推翻新2.“光武中興”建立與統一25年,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隨后,劉秀平定一些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政治加強皇權,增強

的作用,將其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選必1,P4)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社會秩序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1)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制(選必1,P6)(2)州刺史不僅有行政權,還有領兵權,這就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選必1,P6)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尚書臺經濟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抑制豪強勢力釋放奴婢緩和社會矛盾思想重視_____儒學繼續得到發展儒學3.政權衰亡政治腐朽中期以后,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黨錮之禍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通過品評人物而抨擊時政,稱為“

”。他們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矛盾尖銳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農民起義184年,張角發動起義,后被官兵各個擊破,最終失敗,但

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清議黃巾起義東漢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專權1

材料一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忕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天子(漢武帝)觀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故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余焉。吳楚時,前后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齊、趙、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納于漢。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京師。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阨塞(險要之地)地利,強本干,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司馬遷《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練習概括材料中漢武帝統治初期所面臨的政治問題和解決方法。結合所學知識,補充兩條漢武帝解決上述問題的措施,并予以說明。答案政治問題:王國問題威脅中央集權,統治不穩定。解決辦法:通過“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措施:政治:刺史制度。通過派遣刺史定期監察地方,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經濟:鹽鐵官營。通過將鹽鐵專營權收歸國有,增加中央政府的經濟實力。文化:尊崇儒術。通過思想的大一統加強政治大一統。(任選其二即可。)材料二漢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使西北邊陲回到了中國的懷抱;匈奴大部分的內徙和封建化,少部分羌人的歸服和內徙,對形成多民族的國家有著重要的作用;促進了羌族荒遠地區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護羌校尉的設置,加強了漢朝與羌族的聯系。——摘編自楊東晨《論秦漢王朝向西方開拓政策的成敗與得失——兼論人才在封建王朝向西方拓土中的重要作用》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況說明漢在西北地區開疆拓土的措施及意義。答案措施:對匈奴進行戰爭;開辟“絲綢之路”;設置機構管理。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開發;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1)“漢承秦制”“秦制”“漢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監察制中央繼續設御史大夫。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時實施刺史制度,監察郡國等地方高官;東漢時刺史地位進一步提高,后成為地方長官,掌軍政郡縣制郡守縣令的任免權歸皇帝田租、戶賦、徭役、兵役制西漢發展為編戶制度,以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漢承秦制,有所損益”(2)“有所損益”秦制漢對秦制的“損益”賦稅、兵役、徭役沉重漢初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法律嚴酷減輕刑罰,約法省禁“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