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帥20100142068永康方言及地域文化_第1頁
徐英帥20100142068永康方言及地域文化_第2頁
徐英帥20100142068永康方言及地域文化_第3頁
徐英帥20100142068永康方言及地域文化_第4頁
徐英帥20100142068永康方言及地域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lllllllllll

I。占百’?本科畢業論文(2014屆)題 目: 永康方言與地域文化 學 院: 中國語言文化學院 專 業: 漢語言文學(師范) 學生姓名: 徐英帥學號:068指導教師: 吳子慧職稱:教授合作導師:職稱:完成時刻: 2014年5月16日成績:摘要………………………1關鍵詞……………………1英文摘要…………………1英文關鍵詞………………1一永康方言概況………………………2二永康方言與地域文化 3TOC\o"1-5"\h\z(一)從古語詞看永康方言的地域特色 3(二)從形容詞和動詞的重疊手法看趣味性心理 7(三)從數詞活用看永康方言的形象化表達 8(四)從頭老派口音的親屬稱呼看“土”文化 9(五)從口語化辭匯看“俗”文化 10(六)永康方言中的迷信思想和生殖表現 111永康方言中的迷信思想 112永康方言中詈辭的生殖表現 12(七)永康方言中的文化忌諱 131稱呼忌諱………………………132取名忌諱………………………133喪葬忌諱………………………144破財忌諱………………………14結語……………………15參考文獻………………15永康方言與地域文化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徐英帥(068)

指導老師:吳子慧(教授)摘要:永康地處金衢盆地,歷史悠長,文化底蘊豐碩。永康方言在吳語區中也獨具特色,既有口語化色彩極強的辭匯,也有從上古流傳下來的各類古語詞。透過部份口語化的辭匯能夠看到永康文化的“土”“俗”特點,透過獨特的數詞活用能夠了解永康人的形象化、趣味性的文化心理,透過沿用至今的古語詞能夠感受永康的地域特色。同時,永康方言中還滲透著必然的迷信思想,也有必然的生殖表現,表現出各類各樣的文化忌諱。關鍵詞:永康方言;辭匯;文化TheDialectandtheRegionalCultureofYongkangXUYing-shuaiDirector:WUZi-hui(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Zhejiang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Abstract:YongkangislocatedintheJinqubasin,andithasalonghistoryandrichdialectofYongkangisuniqueintheWuarea.ThroughpartofcolloquialvocabularycanseethecultureofYongkang"soil"and"popular"theuniquenumeralinflectioncanunderstandtheYongkangpeople'svividandinterestingculturalpsychology.ThroughusedsincetheancientwordscanfeeltheregionalcharacteristicsofYongkang.Meanwhile,Yongkangdialectisalsopermeatedwithacertainsuperstitiousthinking,butalsoreflectsacertaindegreeofreproductive,reflectsthevarietyofculturaltaboo.Keywords:ThedialectofYongkang;Vocabulary;Culture漢語方言在漢語中占有超級重要的位置,這是經過了漫長的進程而形成的地方話。一個地域的方言能夠反映那個地域的文化。袁家驊在《漢語方言概要》中把永康土話和蘇州方言視為吳語南部和北部的典范[1]79,可見永康話在吳語區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永康方言自古流傳,通過了漫長的演變,既保留了豐碩的辭匯,又包含著獨特的意味。現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普通話的推行,方言漸漸被輕忽,許多人已經不懂方言、不會方言,更不用說了解方言當中所蘊藏的文化。因此,本文以方言為入口,來解讀永康方言中的地域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永康方言,了解永康文化。現代漢語中,對永康方言研究歷史比較久,起點比較高。最先的趙元任先生的《現代吳語的研究》對永康方言的語音、辭匯和語法等方面進行了探討。接著袁家驊在《漢語方言概要》中將永康方言與江蘇方言進行了對比研究,提出了永康方言是吳語區的代表之一。還有傅國通也在《方言叢稿》中對永康方言和武義方言也進行了研究對比,將永康方言的音韻辭匯做了整理。最近幾年來,許多永康的本土人士對永康方言進行了探索研究。比如徐天送、林克成的《品味永康話》對永康話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介紹,愈來愈多的有志之士也在永康日報的專欄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既有自己搜集的獨特古語詞,又有對語法方面的探討。半個多世紀以來,永康方言本體研究的資料較為豐碩,可是把永康方言和地域文化結合起來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切。本文從永康方言的辭匯入手來探討方言中所擁有的獨特的文化意蘊,旨在挖掘出永康方言中的地域文化,以此更好地保護永康方言,傳承永康文化。一、永康方言概況永康市,是屬于地級市金華市的一個縣級市,它處于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區域。永康,在古代被稱為麗州。聽說,東吳時期,之母因病到此進香,感嘆這里山清水秀,祈禱人世能夠永保安康。待母親病好了以后,孫權超級高興,所以賜名為"永康",并單立為縣。在唐代時曾升為州。1992年8月10日經批準,撤縣設市。永康山水奇麗,景色優美,既有鑄鼎的傳說,又有春秋鑄劍,漢造駑機,唐鑄銅銃,宋采銅礦,清制槍管的傳統手藝,素有“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縣縣不離康,離康不是好地方”⑵儂之說。固然,永康的風俗文化也是獨樹一幟,出色萬分。有聲勢浩大的方巖廟會,有別具一格的九獅圖演出,還有美輪美奐的十八蝴蝶而永康話,或稱永康方言,也是浙中方言中較為古老、復雜,又極具鮮明特色的一種。它是吳方言,屬于,或稱為,散布于的大部份區域以及個別鄰近區域。口永康方言(下面簡稱“永康話”)在語音上有的明顯特點:第一是保留有豐碩的復合元音,跟北京方言的發音超級接近,這在整個吳語區內唯一無二;第二則是保留了較多古音中的濁聲母和古讀聲母中的濁鼻音;第三聲調里已經沒有古入聲字了,這在吳語區中也是比較突出而少見的,是較之其他金衢系方言先進的地方;永康話的聲調比普通話多,有六種聲調。同時,永康話從地域上能夠大體分為兩種口音,一是上角腔,二是下角腔。[1]79上角腔散布于以唐先鎮為中心的東北部,主要包括唐先、太平、四路口、橋下、西溪一帶;下角腔散布于以城關為中心的西南部。這二者的區別能夠用坊間流傳的一句諺語來講明:“媽、媽,柴椏、柴架圍在樓梯下,要燒、你自去挾。”這句話雖然看似簡單,可是上下角的人提及來會有專門大不同。上角腔沒有u作為介音,“媽”念ma,“椏”念a,“架"說";而下角腔有u那個介音,“媽”念mua,“椏”念ua,“架”讀gua。所以這短短的一句話能夠形象生動地說明上下角強調的區別。另外,從利用者的年齡來看,永康話還有新老派之分。隨著時期潮流的推動,永康經濟的進展,愈來愈多的外來務工人員涌入以謀求生存,再加上教育進展的需要,普通話的推行迫在眉睫。如此一來就形成了青少年為主的一派新口音,而另外一派則是以中老年為主的老口音。新老派口音的最大不同是老派音中的舌面中音聲母,在新派音中都變成舌眼前音。永康話有34個聲母(不包括),39個,6種聲調。這6種聲調別離是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固然,一個字的聲調往往會在特定語境中受語氣、語調、語流的影響,派生出另外一些聲調來。在辭匯上,永康方言辭匯相當豐碩,而且很有特色。其常常利用的一般詞語分實詞、虛詞兩大類。下面本文會進行具體敘述。在語法上,有些永康話的語序與普通話不同。例如:一、疑問句的賓語前置。例:累恰西啊,午?(你去哪里玩啊?)二、感嘆句用倒裝句表達。例:真沃清水,個小細囡!(那個小姑娘長得真秀氣!)3、句子出現驚嘆語氣時,往往將驚嘆詞提前。例:啊育勒!火燒山勒!(啊山上著火了!)固然,永康話的語法特點還有很多,還需要更多的人去挖掘分析。二、永康方言與地域文化(一)從古語詞看永康方言的地域特色永康話中有一個“儂”字,那個“儂”字可是運用普遍啊。凡是能夠用于“人”的地方,除極少數的如“人命關天”、“打人命”、“犯人”、“工人”之類讀做“人”外,其余一概統稱“儂”,既可用于性別、年齡、輩分,也可用于職業,如“男子儂”是形容中年男子,“sei寡儂”是指可憐人,“做戲儂”是指唱戲的人;還能夠用于脾氣性格,如“懶儂”(好吃懶做的人)、“勤力儂”(勤奮的人)等;還有效作形容詞的,如“做儂家”,表示儉仆;還有“儂家處”,表示村落等。那個“儂”字在我眼里應該是古語流傳下來的。永康籍專家李鼎先生曾有幾篇關于吳語的高作,表達了自己關于“儂”的一些觀點,現摘錄其中一些片段。“吳人所以稱為‘吳儂’,原因是由于這些地域的方言‘人’說成‘儂’,實際是一‘人’字的變音。……《廣韻》第一次收進‘儂’字,并注:‘吳人自稱曰儂’爾后的辭書都隨著以‘我’解釋‘儂’,第二才補出‘渠儂,他也’而忽略了作為‘人’的大體字義。經查檢戴侗《六書故》,人部沒有這段文字,但在序例中有說:‘吳人,越人呼人為媽紅切(音農),今俗書作‘儂’;臺人魚鄰切(音寧);溫人奴登切(音能)。’……吳越稱人為‘儂’,此刻金華地域永康、東陽、義烏一帶的口語就是如此。說臺州人稱為‘寧’,這在方音中散布最廣,說溫州一帶稱人為‘能’,此刻縉云話也是如此。戴侗從‘寧’、‘能’、‘儂’之間找出了語音變異的軌跡,很有道理。”[3]這是李先生在《吳儂和人稱代詞辨析》中所提出的自己對于“儂”的觀點。而在百度百科中搜索“儂”這一字,也顯示出“儂”是一個形聲字,從人,農聲。原來的意思是是人,是古漢語對古時吳越一帶對“人”的叫法的音譯。李先生還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中如此寫道:“吳語稱‘人’為‘儂’,本是屬于漢語各方言間的語音不同,咱們只要將各地方音來個橫向比較,就可以探出其間的演變流程。口語中‘人’那個音,從東北方到東南方能夠排出‘盈’一‘寧’一‘能‘一‘儂‘一‘囊‘一‘郎’一類音,莫不是‘人’音的變異。”[3]李先生以為“儂”就是指“人”,只是不同方言中存在的語音不同造成了“人”的不同,歸根結底,這些都是“人”的音變。但“儂”代“人”始終是古代吳語的留存。袁家驊先生也曾在他的高作《漢語方言概要》中提出,永康話是浙南吳語中的土語群組之一,并將永康方言和蘇州方言別離作為吳語的南部和北部的代表性方言,將此范圍的方言進行對比,能夠了解吳語的變異和進展。[1]79浙南保留了吳語的古音,而蘇州則屬于后期吳語的進展。都說是“吳儂軟語”,那個“軟”應以蘇州話為最,但永康話聽起來并非“軟”,反而讓人感覺生晦難懂。想必永康方言就是屬于早期的吳方言,是一種更為古老悠長的吳語。永康話中還留存著許多古語詞。“渠”就是其中一個,它是一個人稱代詞,同'巨”,相當于“他、她、它”,在《古漢語常常利用字字典》中舉了來自《三國志?吳書?趙達傳》的一句話“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⑷317這里的“渠”很明顯就可以看出是指“他”,指女婿。還有朱熹的《觀書有感》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里的“渠”指的也是“它”,即詩中所描述的水池。“雍”,形容菜肴豐盛。“沃”,洗。永康話中多指多次清洗衣服。《海上花列傳》第二十三回中寫道:“下半日沃衣裳,幾幾花花衣裳就交撥我一干仔,一日到夜總歸無撥空。”[5]“腳”,食物中剩下的一點渣。《官場現形記》第十三回中有“蘭仙搶過去吃了一大半,只剩得一點點酒腳,才遞給趙師爺吃。”[6]121“食”,在普通話中,那個字多用于書面語,而永康話卻將其用于口語。普通話中“用飯、喝水、抽煙”別離用了三個不同的動詞,但如果將它們用永康話來表達,則所用的動詞都是“食”,“食飯、食水、食煙”。在永康話中,無論吃的喝的動詞都是用“食”來表示,而且都是同一個音。從這也能夠看出永康話還保留著許多古漢語的特點。“伯喜丕”,形容人愛吹牛,亂發言。其實伯豁是一個人名,他在古代歷史上是吳王夫差的大臣。可是他貪受重賄,力勸吳王許越媾和。后來又屢進讒言,敗壞,陷害伍子胥致死,伯豁作為一個奸臣,他的名字也因此在吳越地域成了一個具有特色的詞。“后生”,年輕男子。《喻世明言?張道陵七試趙升》:“真人年六十馀,自服丹藥,容顏轉少,如三十歲后生樣子。”⑺113“貔貅”,那個詞在永康話中是形容頑皮、膽大妄為的小孩子,一般會在前面加上一個“老”,稱為“老貔貅"。“貔貅〃是傳說中的一種兇猛的瑞獸,也用來比喻勇猛的戰士。“百僚”,與“貔貅”相反,那個詞則是形容小孩聽話乖巧。封建禮教中常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百僚”、“百工”就是百官,因此他們得絕對服從于君王,父母長輩視自己的子孫后代如臣工,喊他為“百僚”,也就不足以為怪了。“羹飯”,祭祀祖宗和死者的酒飯菜。《》第二六回:“武松叫士兵去安排羹飯。武松就靈床前,點起燈燭,鋪設酒肴。”⑻231“花頭”,一指新的情形、名堂。二指辦法,把戲。“肚饑”,肚子餓。《水滸傳》和《西游記》中那個詞用得較多。如:《水滸傳》第三十五回中有“宋江道:’咱們走得肚饑。你這里有甚么肉賣?’”[咖12《西游記》第二十回中有“八戒道:‘哥啊,似不得你這喝風呵煙的人。我從跟了師父這幾日,長忍半肚饑,你可知道?’”⑼151“肚里”,指代心里。明代馮夢龍在《喻世明言》第一卷中寫道:“婆子道:’今日雨天沒事,老身斗膽,敢求大娘的首飾一看,看些巧樣兒在肚里也好。’”[7]10“出手”,一種是用于用錢、送禮,《古今小說》第四卷中有一句:“昨日又承他差人送些小菜來看我,作急備些薄禮,來日到他府中作謝,后來那兩尊,還要他大出手哩。”一種是指打架,《海上花列傳》第十五回中寫道:“朱藹人豁過以后,屠明珠的通關已畢。當下會豁拳的倌人爭先出手,請教豁拳。這里也要豁,那里也要豁。”[5]“出奇”,離奇,不同尋常,做出的事一般人難以理解。“出奇”這兩字也出自出奇制勝的典故,出自《史記?田單列傳》。“發痧”,中暑。“宋江留他吃了幾杯新年酒,回轉家里,一路上受了暑氣,當晚發痧死了。”[10]111“歸去”,回家。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寫道“歸去來兮!,胡不歸?”其中“歸去”的意思就是指歸去。“鏖糟”,惡心齷齪。元代的雜劇作家在其雜劇《》中有一句“一個鏖糟叫化頭,出去!”“倒灶”,倒霉。據查那個詞有多個出處。但那個詞很早就被用于多出作品中,有出自王曄《桃花女》的“敢是這老頭兒沒時運,倒了灶了”。也有《西游記》二五回:“行者笑道:你遇著我就該倒灶,干我何事!”301“倭毛”,形容說話不算話,愛耍賴皮,強詞奪理。倭是古時日本的叫法。

“白身人”,未朝籍的官員。指平民,即沒有功名也沒有官職的士人或者是已經入仕但尚“白身人”,未朝籍的官員。“半中腰”,半途。《》第二五回:“兩個打到半中腰里都下來了,卻是春梅和西大姐兩個打。”[11]251“犯勿著”,就是“犯不著”的意思,既能夠單用,也能夠在后面加動詞。“不上不落”,處于難以解決的情形。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卷九:“姐姐……何必把那個書生哄得他不上不落的,呆呆地百事皆廢了。”[12]1。6“空口講白話”,空談,只會說不會去做。出自?《》卷三十五:“我只道本利已在手了,原來仍是,眼飽肚中饑。”[13]3。5永康話中留存的這些古語詞與永康獨特的地域文化有極大的關系。從地理環境上看,永康地處浙中區域,以丘陵、低山、平原為主腹地形,河水溪流也都是從周圍的山地流入,這說明永康自古以來交通閉塞,遠離中心城市,產生了工農并行的這種生產生活方式。從歷史沿襲來看,新石器時期,永康境內就有了人類的活動。隨著時期的更迭,永康經歷了各類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說明永康歷史文化悠長,因此永康話中的古語詞也慢慢沉淀下來。同時,吳語地域的一些歷史人物典故也被作為特定的象征意義流傳了下來。從思想觀念來看,永康人有著一種尚古保守的思想偏向,古時的語言、思想、文化都深深烙在了永康人的心里。雖然隨著時期的進展,許多不符合時期潮流的觀念已被摒棄,但也有許多經典的文化仍在流傳。可見,永康話中的這些古語詞既是歷史沉淀的產物,也是永康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二)從形容詞和動詞的重疊手法看趣味性心理永康話的辭匯中有豐碩的重疊格式,無論是形容詞仍是動詞,都能夠組成疊詞,色彩類的形容詞如:紅乖乖、紅兮兮、黃奈奈、白殼殼。感覺類的形容詞如:冷兮兮、燙燙儂、冰冰儂、得得抖(冷得或嚇得戰栗)、乖乖儂(害怕)。前面紅乖乖和紅兮兮雖然都是形容紅色,可是二者所表達的意思完全不一樣,前者帶有褒義,一般用于形容好看的紅,而后者帶有貶義,多用于形容血腥的紅。這一系列的重疊形容詞,都形象生動地顯示出了永康話對于色彩、感覺的一種特有的韻味,雖然用永康話讀這些詞在外地人聽來感覺聲調生硬,但這并非妨礙人們之間的交流。動詞類的重疊如:洗洗倪妮(洗洗干凈)、看看得進(放放端正)、做做食食(干干活吃吃東西,類似于做工賺點溫飽)、出出屁股(光屁股)。這些詞則把普通話里枯燥的單字動詞也趣味化了,而且還帶有一點強調意味。透過這些形容詞和動詞重疊手法的運用,不難看出永康人民平時表達的一種趣味性心理。無論是形容色彩的“黃奈奈”,仍是形容感覺的“冷兮兮”,抑或是表達洗干凈東西的“洗洗倪妮”,都在側面反映出了永康人民的這種帶有必然程度的游戲化的心理,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在玩一種文字游戲。這種普遍的趣味性心理所形成的語言表達給永康的風土人情也披上了一層幽默的外衣。正如永康人民愛開玩笑一樣,給永康帶來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三)從數詞活用看永康方言的形象化表達永康話中的數詞不僅單用,也會有許多固定的搭配,常常和其他詞組合在一路形成一個固定的結構。比如:一式一樣:一模一樣。勿三勿四:就是不三不四,既有不三不四的意思,也有不正經的意思。永康話中多用來形容人流里流氣或蠻橫欺人。老三老四:沒有禮貌,擺出一副老資格的樣子。東三西四:形容說話一會扯這一會扯那,東拉西扯的。半三兩及:指事情進行到半途或做事做了一半。綿毛三四:小氣,難發言,不大方。三日兩頭:表示常常的意思。如:他~生病。四方跌正:棱角分明,多用于形容人長得好看。如,這后生面膛(實指頭臉)生得~。四腳八撐:四肢伸展成大字型。四義八義的這種模式,共存于永康話與普通話中,如“四通八達”、“四面八方”等。五顏六色:一般普通話中也存在那個詞,表示顏色多樣。但永康話中卻強調為各色雜存。亂七八糟:形容很亂。七上八落:心神不寧。可是永康話中多用來形容“如此那樣”的意思。七了八了:零零碎碎的。與“七七八八”的意思大體一樣。七七八八:與上面的“七了八了”意思相近。如,去了趟超市,~買了一大堆[15]。七老八老:上年紀了。八字命:永康話里的“八字”,已經離開了天干地支的意思,只剩下命運的意思。它們連用,并無特定的意思,只是意義的反復。空頭八腦:和“空乏”意思相近,指沒事找事,很閑。八腳蟾:用來比喻字寫得很難看。老早八年:運用夸張的手法,描述事物很早發生或者完成。如,我~吃過了。百分百:用來表示超級肯定的意思。如,我~肯定他已經睡覺了。上面羅列的這些詞語表現了永康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喜好形象化的表達方式。從“八腳蟾”那個詞就可以夠明顯的感受到這種生動形象的表達。它是以有八只腳的昆蟲比喻字的難看,八只腳可想而知就像蜘蛛一樣。一樣的,前文列舉的一些口語化辭匯也能夠表現出這種形象化的表達方式。這些詞語中的數詞已然不局限于本身所代表的意義,它們已經被活用了。有的乃至已經完全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只是代表一種程度,類似于副詞了。這些詞中有AABB型結構,如七七八八。還有鑲嵌式的,如:七上八落、七老八老。在很多時候,這種鑲嵌式的都是相鄰的兩個數詞組成的。所以永康話中這些活用的數詞多用于一些固定的短語中,除單獨利用的情形外,大多為距離連用,能夠是同詞距離連用,如:一式一樣。也能夠是相鄰數詞距離搭配連用,如:三日兩頭、五顏六色等。或是有倍數關系的兩個數詞距離連用,如:四腳八撐。永康話中的這些數詞活用形式上都比較固定,不會有太多的轉變,大部份都是約定俗成的固定短語,所以一般是不能類推的。口活用的這些數詞同時也再也不表示原來具體的量,而是表示具有必然的程度、深度或是范圍。一類仍是表示數量,只是表示的不是本身具體的量,而是表示一種可能的數量。如:五顏六色,在永康話中這里的“五”和“六”并非是真的指代只有五、六種顏色,而是可能有這么幾種顏色攙雜在一路。另一類已經拋棄了數量,表示的只是事物的程度、范圍等。如:綿毛三四,永康話中的意思是形容一個人超級小氣,可是那個詞去掉“三四”也能夠用,因為它只是代表了一種程度。還有的直接表示了事物的性狀,如:四方跌正,表示的是方正,多用于形容青年男子長得好看,有棱有角。從數詞活用的結構和特點來看,永康人對這些詞的運用多帶有一種貶義心理。拿鑲嵌式結構的詞來講,其中大部份詞都帶有貶義,少部份則是中性詞,而褒義詞更是少數。而且這種貶義心理在帶有“三”“四”和“七”“八”的詞語中特別明顯,一般帶有這些數詞的辭匯都是貶義詞。(四)從頭老派口音的親屬稱呼看“土”文化辭匯上,先來看看親屬稱呼。新派老派爸爸爸爸阿伯媽媽媽媽阿勒祖父爺爺阿爺祖母奶奶阿媽外祖父外公外公外祖母外婆外婆姑父姑丈阿丈姑母姑媽阿娘姐姐姐姐阿姐哥哥哥哥阿哥從頭派和老派的部份親屬稱呼詞來看,新派口音更偏向于普通話方面,而老派則偏向于口語化的一面。而且老派口音大部份都會在稱呼前加個阿字,這顯得親切又具有地方意味。不過,不單單是在稱呼前加阿字,永康話中在招呼他人時,大體上也都是叫那個人名字中的最后一個字,而且在前面也加上一個阿字,例如“阿勇”“阿美”。這一點與臨近的金華、東陽等地都不大相同,金華等地較多于直呼人名或提取名字中的最后一個字重疊稱號,例如“芳芳”。雖然只是多了一個簡簡單單的“阿”字,可是這小小的“阿”字當中卻透露出永康人的直接。在稱呼前加上一個“阿”,或許會給人帶來一種很土的感覺。但是這種稱呼正是永康“土”文化的代表。那個“阿”不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滲透出永康人民質樸濃厚的性格特點。那個“阿”也正是永康人民的一種簡單且熱情的表現,從中能夠看出永康人說話不拐彎抹角的特點,也能夠看出永康人的這種直截了當的思想觀念。(五)從口語化辭匯看“俗”文化永康話的口語性比較強,許多詞表達起來比普通話更通俗易懂。如:落角(字面上就是落在角落里,比喻某個地方在很偏僻的位置)焦臭(愁悶無奈)(用聞的到的氣味來表示觸摸不到的心情)難搪(超級難受,難以應對)(搪本身就有招架、應對的意思)得儂笑(討人喜歡)(一般指小孩長得好看、可愛)廚段(一天三餐的用飯時刻)較斤(精明)(相當于斤斤計較)糊糟頭(一塌糊涂)小氣貓貓,屁股搔搔(吝嗇)懶出蟲(懶得都出蟲了,可想而知這是形容一個人極為懶)懶對(不睬睬)現刀口(現報)做儂家(儉仆)口舌有骨頭(不守信用)屁輕(很輕)亂管念(說話不負責)這里羅列的這些口語化辭匯,從表面上就可以大致了解它們的意思。從這些詞中也能夠了解到永康的一些“俗”文化。例如“焦臭”那個詞,那個詞由“焦”和“臭”組成,而這兩個字從某一個方面上來講都不是很雅的詞。但也正是這種“不雅”,能夠明顯地感受到永康人民對于自己苦悶心情的表達。再來看看“得儂笑”那個詞,這也是從字面上就可以夠理解的,它用來表達對小孩的喜歡。雖然它不是一個何等書面化的詞,但也正是這種口語化透露著永康的“俗”文化。還有其他一些詞,比如“懶出蟲”、“屁輕”、“亂管念”等等,這些辭匯中雖然都有些許不雅,可是它們所代表的“俗”文化是永康所特有的。同時,這也代表了永康方言的親民特點。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永康人民這種表達上的“土”“俗”文化呢?這與永康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永康位于金衢盆地,地勢整體上來講較低,以丘陵、平原為主,這也造成了初期的交通閉塞,與外界聯系溝通較少,所以造成了這種“土”“俗”文化。(六)永康方言中的迷信思想和生殖表現1.永康方言中的迷信思想永康話的形成具有超級悠長的歷史,因此永康話的一些辭匯及其用法中都會表現出必然的迷信思想和生殖崇拜。聽說舊時的荊楚之地流傳如此的歌謠:“做官的怕一(逆),當皇帝的怕二(二主爭國),賣豆腐的怕三(酸),當財主的怕四(事),當婊子的怕五(武),賣肉的怕六(綠),做強盜的怕七(奇),姓王的怕八(做王八),生病的怕九(久),扯謊的怕十(實)。從這首歌謠中咱們不難看出它所運用的都是諧音代替的手法。而今世坊間也有類似的謠諺:當官的喜六(祿)不喜八(七上八下),做生意的喜八(發),新婚夫妻喜九(久)。”[14]從“七上八落”那個詞來看,永康話中它也具有心神不安的意思。同時那個詞也能夠從表面字義來看。記得高中寒假補課的時候,學校挑選補課開始的日子一般都會選擇農歷中帶有七的日子,而不會選在農歷中帶有八的日子開課。因為“七上八下”預示著在含有七的日子開課,學生成績會上升,而相反的選擇帶有八的日子開課,學生成績則會下降。雖然這是一種迷信思想,但也不可否定,這也算是一種寓意,希望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永康民間還流傳著一句俗語“七不出八不歸”,意思是在農歷帶有七的日子,無論是做生意的人,仍是外出旅游的人,只如果要進行遠途活動的人都不會選擇那個日子出行,而在外的人要回家時,也不會選擇在農歷中帶有八的日子回家。因永康是百工之鄉,手藝人、生意人云集,民間對財富的追求也比較強烈,所以這句俗語本多用于那時做生意的人,而“七”“八”在永康話中有“拾”“發”的諧音。因此“七不出八不歸”就有著錢賺不回來的意思。隨著時刻的推移,這句俗語也更多地被運用到了此刻生活中。但不知為何,“七”和“八”在這些辭匯中被普遍運用。口固然,古時的迷信也沿襲到了此刻。比如此刻許多人選擇電話號碼時都忌四喜八,因為“四”諧音“死”,“八“諧音“發”,而人們選擇汽車牌號則忌八、四,喜六。因為“八”諧音“翻”,“四”仍是諧音“死”,“六”則寓意六六大順。但也有許多人是不忌諱“八”和“四”的。還有在樓層數的設置上,也有忌諱的數字,別離是“四、十三、十四、十八”,忌諱“十三”是國外因為宗教的原因此忌諱,而“四”和“十四”都有“死”的諧音,“十八”則是因為平常所說的“十八層地獄”。因此在永康的一些新造的高樓大廈中都不會設置“13”“14”“18”這幾個樓層數字。不僅如此,在慶賀生日這一方面上也有對數字的迷信,有著“男不做三,女不做四”這一說。因為“三”的諧音是“散”,而“四”的諧音是“死”,所以四十歲一般不會做壽,但也有例外。具體來講,就是“賀卅不賀四(四十)、賀四十要陶氣”,意思是人到了中年,不必然會有子嗣。可是若是兒孫滿堂的話仍然需要慶賀。除此之外,還有老人到了七十三歲或八十四歲時,一般會把自己的年齡說大一歲或者說小一歲。因為孔子、孟子兩位圣人在七十三、八十四歲歸天,圣人都過不了這一劫數,才有所謂的“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所以這就是那個年齡的忌諱。不僅如此,人們對“百歲”也有相應的忌諱。因為百歲常常常利用來形容人的壽命極限,如“百年以后”,“百年好合”,所以即便有人活到了一百歲,那也只能說是九十九歲,如若不然就怕有不幸的災禍發生。2.永康方言中詈詞的生殖表現在說完了對于永康話中的迷信意味后,再來看看永康話中的生殖表現。這一點,受古時生殖崇拜的影響,現代詈詞中也有必然的生殖表現,永康話中這些帶有生殖器官的詈詞雖然都偏向于罵人,比如“老尻”,“尻”指的是女性生殖器,常被用于罵女性;“老巴屋”、“老滑子”則是指男性生殖器,常被用于罵男性。但許連年輕人,尤其是男性,已經將這些詈詞當做了口頭禪,常常在不經意間就說出了這些詞,成了一種適應。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值得咱們試探的。不僅如此,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也有在一些辭匯中表現出來。比如生了個女娃,就會說是個“細囡別”,這在必然程度上帶有嘲諷、輕蔑的語氣。看來永康人的思想在必然程度上仍是擺脫不了古時的封建殘余。(七)永康方言中的文化忌諱.稱呼忌諱從永康話的一些辭匯中還能夠感受到永康文化中的一些忌諱及其進展。第一是稱呼上要注意輩分、身份、職業等。永康電視臺有一欄方言主持節目《西津茶社》,節目中的兩位主持人說的都是永康話。其中開頭有一句用到了如此兩個稱呼:同年哥,表嫂。這是對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人的稱號。可是隨著時期的進展,外來文化的流入,此刻這兩個稱呼詞已經大體上再也不出此刻年輕人的口中。對于年輕男子的稱號多為“后生”、“小儂”、“帥哥”,而對于年輕女子的稱號則多為“細囡”、“美女”,忌諱稱“小姐”,這也是因為“小姐”一詞已被給予了某種貶義的意義。不過走在街上,你也時常能夠聽到一些年輕的銷售人員對中年男女也有“帥哥”、“美女”一類的稱號。那么這是不是不適合的稱呼呢?答案固然不是。此刻人們稱年齡都要往“低處”套,因為聽的人也感覺自己恍如年輕了。更何況是銷售人員,他們在把顧客說得心花怒放之時,也是生意即將做成一刻。還有就是一個“羅”,那個字是永康百姓之間很常見的一種招呼語。有時人們在街上相遇就會彼此打招呼稱“那個人”為“過羅”。可是,一般來講,對比自己大的長輩和上級忌稱“羅”,因為這是一種開玩笑似的稱號。若是對長輩及上級如此稱號,有不尊重之嫌。這些稱呼上的忌諱所夾雜的地域文化呈現出隨著社會轉變而轉變的現象。當某些舊詞被給予了一些新的意義后,人們的心理在必然程度上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取名忌諱在取名上也存在著一些轉變。古時取名要避君諱、避親諱、避官諱。再后來取名可能都是隨意一叫或具有濃重的鄉土味,如“狗蛋”、“天賜”等。此刻取名則追求詩意、新意,有的可能父親并非是復姓,可是父母會把自己的姓結合在一路,在此基礎上再給孩子取名;有的則不沿用父姓,改成隨母姓;還有的干脆用上了異體字、生僻字等。例如,“程應紫野”,這是我一個朋友的姓名。聽到那個名字時,我就超級好奇它的意義。后來,朋友解釋說“程”“應”別離是父親、母親的姓,“紫野”則取自“子也”的諧音,連起來解釋即是“程和應的孩子”。還有“周楊詩潔”、“王應一遼”、“駱應益佳”等等。這種新興的取名方式讓人感受到了永康文化與外界文化的相融合、相碰撞,也讓人看到了永康人民在名字命名上的創新。.喪葬忌諱對于喪葬一事,忌諱應該是最多的。“死”這一個字應該是人類最為忌諱的。因此,對“死”及與“死”有關的一些辭匯都是禁忌。舊的葬禮,為不同年齡的孩子辦的情形是不同的,有固定的不同的喪葬習俗。如:死于二十歲以下的人,為“取債鬼”,死于四十歲以下的人為“短壽鬼”,其棺材不能坐廳堂。死于村外者,無論如何,尸身不得進村。還有壽高、兒孫滿堂而歸天者為“喜葬”和中年喪命為“悲葬”之分。永康話中人死了也有很多種說法,如“走了”、“轉去了”、“沒氣了”等。稱“棺材”為“大屋”、“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