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專題復習:實用類文本閱讀之主觀題-科普 課件_第1頁
高考專題復習:實用類文本閱讀之主觀題-科普 課件_第2頁
高考專題復習:實用類文本閱讀之主觀題-科普 課件_第3頁
高考專題復習:實用類文本閱讀之主觀題-科普 課件_第4頁
高考專題復習:實用類文本閱讀之主觀題-科普 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二】主觀題2023新高考

一輪復習之實用類文本閱讀新聞類文本閱讀傳記類文本閱讀訪談類文本閱讀科普類文本閱讀

04

PARTFOUR科普類文本閱讀

【學習目標】1.了解科普文本特點,掌握高考命題規律及答題技巧。2.通過了解相關考點和答題要求,學會閱讀分析、比較文本,概括整合有效信息,準確答題。【考點解讀】1.科普文分類科普文可分為兩類:科學說明文和科學小品。科學說明文以說明的表達方式來對某一客觀事物或事理的性質、特點、屬性等進行說明,具體來說,有下定義、舉例子、分類別、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手法。科學小品也稱知識小品或文藝性說明文,通常以小品的寫法,運用一些文學手法,生動、形象地來說明科學內容,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等特點。

2.科普文技巧指導針對科普文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一般采用選擇題或簡述題的形式考查。(1)解答“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類題目的關鍵在于平時要注意積累相關的文體知識。(2)“分析文本的表現手法”類題目一般要求分析文章中某句話、某段話、某幾段話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理解這句話、這段話、這幾段話的含意及作用。可分三步進行解答:一是詳細解說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二是結合文章內容理解句子或文段的意義;三是分析這樣寫的作用。3.說明方法①下定義:準確揭示概念內涵特征②舉實例:使說明對象更具體,更有說服力③引用(事例、數據、名言格言諺語、神話、新聞報道、軼事趣聞)突出說明對象特征,增強趣味性④作比較:突出被說明事物的事理和特征⑤擬人比喻:形象生動⑥列數字:準確,更有說服力⑦摹狀貌:對事物特征事理加以描摹,更具體形象⑧列圖表:直觀形象⑨分類別:對事物性質特征進行分類,一目科普文特點:科學性:①實用性,與生活密切相關,容易引起讀者的注意②知識性,向讀者介紹有關知識,增強認識,引發思考啟發人們注意有關問題③客觀性,介紹對象客觀存在,有時不帶主觀感情。文學性:為增加趣味性,有時運用描寫,多種表現手法,并運用修辭等。通俗性/趣味性/娛樂性:通俗易懂,趣味性強。內容角度語言手法角度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關于雪花具有對稱的六角形結構這一事實,《韓詩外傳》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B.開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對幾何和對稱的興趣,因此他的研究沒有向前推進,也沒有得出可信的結論。C.開普勒認為雪花呈六角形與水汽無關,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種機制中,但是受到當時的知識限制,他沒有再對此機制作出解釋。D.雪晶的具體形狀是受到溫度和過飽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狀主要取決于溫度,過飽和度則會影響雪晶結構的復雜性。高考真題(2022年全國乙卷)4.下列圖解,最符合材料三相關內容的一項是(3分)。高考真題6.開普勒關于雪花的思考對科學研究有什么意義?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請簡要說明。改編題:7.科普文特點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雪花是六瓣的這一事實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獻上發表的呢?是中國人。西漢人韓嬰在《韓詩外傳》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獻中,卻沒有人去研究雪花為何是六瓣的。開普勒出于對幾何、對稱的興趣,寫了一本小書專門來研究雪花為何是六瓣的,盡管他當時所掌握的知識是不足以解釋其成因的,但是,他這個方向是很有意思的。(摘編自楊振寧《對稱與物理》)

(2022年全國乙卷)

材料二:17世紀初,雪花吸引了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的眼光。當穿過布拉格的一座大橋時,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幾何形狀。開普勒認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過“材質”尋找,因為水汽是無形且流動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種機制中。進而,他猜想這個機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積過程。顯微鏡發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歡迎的觀察對象。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顯微術》一書中,展現了他借助顯微鏡畫出的雪花圖片,并對雪花晶體結構進行了闡述,這被看作是人類首次具體記錄雪花的形態。

(摘編自尹傳紅《由雪引發的科學實驗》)

材料三:雪晶會根據其形成的云層中的溫度和過飽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狀,在一些溫度范圍內雪晶呈柱狀,在另一些溫度范圍內則呈板狀。隨著過飽和度的升高,雪晶變得越來越大,形狀也越來越復雜。雪晶的基本形狀主要取決于溫度:在-2℃左右時呈板狀,在-5℃左右時呈柱狀,在-15℃左右時又呈板狀,在低于-25℃時呈柱狀或板狀。雪晶的結構更多地取決于過飽和度,即取決于生成速度:當濕度高時,快速生成的柱狀晶體會變成輕軟的針狀晶體,而六角形板狀晶體會變成星狀的枝蔓晶體。隨著溫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狀會在板狀和柱狀之間來回變化好幾次,而且變化很大:在幾度溫差范圍內,雪晶會從又細又長的針狀晶體(-5℃)變為薄而平的板狀晶體(-15℃)。

(摘編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態發生:雪晶中的物理學》)4.下列圖解,最符合材料三相關內容的一項是(3分)。解析:根據材料三中的“雪晶的基本形狀主要取決于溫度:在-2℃左右時呈板狀……在低于-25℃時呈柱狀或板狀”可知,圖解中“溫度軸上隨著溫度的降低,雪晶基本形狀的排列應為板狀、柱狀、板狀,據此排除C項。再根據材料三中的“當濕度高時,快速生成的柱狀晶體會變成輕軟的針狀晶體,而六角形板狀晶體會變成星狀的枝蔓晶體”可知以水飽和線為分界線,其上下雪晶結構應有變形,據此排除D項。另外根據材料三中的“又細又長的針狀晶體(-5℃)”可知,圖解中“溫度’軸上的-5℃對應的應有針狀晶體,據此也可排除C、D兩項。分析A、B兩項中的圖解可知,符合“當濕度高時,快速生成的柱狀晶體會變成輕軟的針狀晶體,而六角形板狀晶體會變成星狀的枝蔓晶體”這一變化關系的是B項。故選B。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關于雪花具有對稱的六角形結構這一事實,《韓詩外傳》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B.開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對幾何和對稱的興趣,因此他的研究沒有向前推進,也沒有得出可信的結論。C.開普勒認為雪花呈六角形與水汽無關,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種機制中,但是受到當時的知識限制,他沒有再對此機制作出解釋。D.雪晶的具體形狀是受到溫度和過飽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狀主要取決于溫度,過飽和度則會影響雪晶結構的復雜性。解析:A項,“關于雪花具有對稱的六角形結構這一事實”錯誤,材料一中說的是關于“雪花是六瓣的這一事實”,《韓詩外傳》中的相關論述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B項,因果失當,材料一中的確提到“開普勒出于對幾何、對稱的興趣”開始研究雪花為何是六瓣的,但并不能由此推測出“他的研究沒有向前推進……結論”,且根據材料二中的“開普勒認為雪花……進而,他猜想……有序堆積過程”可知,他的研究向前推進了。C項,“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種機制中”表述不準確,材料二中說的是“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種機制中”;“他沒有再對此機制作出解釋”錯誤,材料二中說“他猜想這個機制……堆積過程”。高考真題6.開普勒關于雪花的思考對科學研究有什么意義?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請簡要說明。意義:①開普勒關于雪花的思考打開了人們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這對后人的研究起到了引領作用;

②開普勒關于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對機制的猜測給后人提供了研究方向。啟發:①興趣是進行科學研究很重要的條件;

②科學研究要善于觀察,有對自然現象的敏感度,并善于進行分析和思考;

③科學研究要敢于大膽假設、推理。一篇實用類文本組合出題:新聞+訪談+科普類+傳記+論文不同材料或可不同文體來源同為實用類文本,前三則材料的語言特色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2017年,國家海洋局共布設監測站位約13000個,獲取監測數據200余萬個。監測結果表明,2017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海水環境質量總體有所改善,夏季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占管轄海域面積的96%,連續三年有所增加。監測的陸源入海排污口達標排放次數比率為57%,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赤潮災害累計面積比上年減少51%,綠潮災害分布面積為5年最小。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冬、春、夏、秋四個季節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的近岸海域面積分別占近岸海域的16%、14%、11%和15%。(摘編自國家海洋局《2017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材料二:今年3月,27噸改性粘土被運到智利,這是我國赤潮治理技術第一次走出國門。改性粘土到底是一種什么土?海洋所俞志明研究員說:“它就像是專門撲滅赤潮災害的‘滅火器’。”赤潮,在國際上被稱為“紅色幽靈”,它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因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

上世紀70年代,外國研究人員提出了撒播天然粘土,利用粘土顆粒對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來治理赤潮的方法。但是,天然粘土的絮凝效率低,每平方公里要用土大約200﹣400噸,耗時費力。俞志明團隊從1993年開始研究利用粘土治理赤潮的技術,他們發現,天然粘土之所以絮凝效率低,是因為粘土表面帶有負電,而赤潮生物也帶有負電,“同性相斥”,粘土與赤潮生物能夠發生碰撞然后“抱團”的幾率很低。“那就給它改性吧。”俞志明團隊運用物理化學原理,通過表面改性的方法,將粘土顆粒表面的負電變為正電,極大提高了粘土的絮凝效率。

如今,運用海洋所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每平方公里只需4﹣10噸粘土,“就如同你在自己周圍的地面上撒了包咖啡粉,這種用量對海洋來說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俞志明說。經過改性的粘土,不僅很容易與身邊的赤潮生物發生碰撞、吸附,而且能夠發揮“長半徑”作用,像是突然擁有了加長的手臂,可以把遠處的浮游藻類也“抓”過來,絮凝效率比天然粘土提高幾十到幾百倍。(摘編自《改性粘土擊退“紅色幽靈”》,《青島日報》2018年11月12日)材料三:

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是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在創新驅動和政策導向的有力支持下,我國海洋牧場的建設規模不斷擴大,至今已在近海建成64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海洋牧場是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類相互作用所構成的整體,其生態系統組成結構的多樣性決定了海洋牧場是具備多元功能的綜合體。海洋牧場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在一定海域范圍內營造健康的生態系統,藻類移殖和魚礁投放是改善海洋環境的重要手段。大型藻類在6米以淺的海域迅速增殖形成人工海藻林,具備凈化水體環境、補充食物來源、提供棲息場所等生態功能,以天然餌料為食的小型魚蝦類等餌料生物聚集,吸引其他經濟野生海洋生物,從而恢復漁業資源,提高漁業產品品質。海洋牧場建設融合清潔可再生能源建設、海水綜合利用、鹽堿地耐鹽植物栽培利用,可最大限度利用海岸帶環境和空間資源,提高海洋產能。海洋牧場建設后期,可以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發展海上觀光旅游、垂釣、海底潛水、療養等海洋第三產業,吸引牧場周邊人群參與到海洋牧場的運營中來,打造新型的海岸帶綠色田園綜合體,充分共享海洋牧場帶來的科學、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摘編自楊紅生等《著力實現海洋牧場建設的理念、裝備、技術、管理現代化》材料四:

參考消息網7月19日報道:英國《金融時報》網站7月18日發表題為《中國海洋戰略的眼下與遠方》的文章,稱中國決策者把目光投向了藍色的大海。

文章稱,中國的遠洋捕撈業發展迅速,并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遠洋捕撈漁船數量從2007年到2014年增長了近45%,中國也不斷建立完善與國際漁業管理相適應的標準化捕撈日志、漁船船位監控、簽發合法捕撈證等監管措施。此外,中國在海洋治理上的角色和影響也日漸凸顯。今年5月,中國在1983年加入((南極條約》后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