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培養_第1頁
淺談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培養_第2頁
淺談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培養_第3頁
淺談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培養_第4頁
淺談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培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z.淺談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培養論文密碼網在線.lwpassword.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飛速開展,網絡正以其異常迅猛的速度伸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網絡的出現,拉近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NIC)2002年6月發布的調查數據表示,大學生上網率為84%,并且數據也是在逐年上升。

網絡的出現對社會開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它增長了人的知識和智能,發揮了人的創造性,擴大了人際交往的范圍,但是它在給人們提供豐富信息、開闊眼界的同時,也帶來了種種負面的影響。比方,網絡在提供豐富信息的同時,大量良芬不齊的冗余信息在干擾著人們對信息的正常吸收,在擴大人際交往的同時,網絡虛擬世界特有的人際交往模式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際關系的信任危機,使人們對現實社會產生隔膜。既然如此,則作為網絡沖浪主力軍的大學生,他們上網行為是否安康,也必然會對他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思維方式產生種種的影響。因此,如何培養大學生的網絡道德,使大學生成為合格的網民,已經成為人們所關注的問題。

一、網絡道德概述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式之一,是一定社會條件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標準的總和。當然,這種標準不是永恒不變的,它是一個歷史*疇,是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改變而變化、開展的。任何一種道德標準,都有其自身的開展過程。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網絡的普及應用,引發了社會從根本上發生變革,形成一個與現實社會相對應的網絡“虛擬社會〞。在“虛擬社會〞里,人們的社會角色和道德責任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種新型的道德標準即網絡道德便應運而生。所謂的網絡道德就是一種依靠網際公民的輿論和其內心信念來標準、調整的道德標準,是人們在網絡道德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的總和。它是現實社會及網絡社會對網絡行為提出的道德要求,也是網絡道德原則的具體表達,是在網絡使用與網絡生活中產生和形成的,是安康的網絡道德關系及其本質的集中概括。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國際互聯網的出現,開創了以計算機高新技術應用為核心的信息網絡道路,中國自從進入互聯網以來,上網的人數每半年都以超過50%的比率在增長。然而,正如每一次科技革命的發生必然給人類帶來深遠的影響一樣,計算機網絡的飛速開展造就了一個“虛擬社會〞,也帶來了現有社會道德難以應付的一系列倫理道德問題。網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網絡道德的開展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網絡道德建立的意義已經不僅僅在于維護正常的網絡秩序,更在于使科技的開展與道德的進步相一致。

新一代的大學生是網絡世界中的重要公民,他們把“上網〞作為學習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他們在吸取網絡營養的同時,也不可防止地受到網絡不安康、不道德的內容的影響。并且,在網絡的世界中,少了道德標準的青年學生必然會出現種種網絡道德失*現象。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現狀

(一)網絡言行隨愈放縱

網絡本身具有的匿名性特點,使人們對網絡言行失去了監視。平時,在網上我們常常會遇到招人辱罵的情況。在一些大學校園網的BBS帖子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其中有很多的內容是粗俗下流、骯臟不堪的,甚至我們還可以看到有些大學生還針對個別教師進展惡毒謾罵和人身攻擊。

根據一份網絡調查發現,有18.8%的學生在網上聊天或發表自己的看法時使用過不文明的語言或符號縮寫;有61.8%的學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論壇中曾遇過其他網友使用臟話或帶有人身攻擊的語言。也有人對大學生為什么會使用不文明語進展調查,發現多數大學生在使用不文明用語時,都有著類似的心態,認為“只要不爽,就可以用,他也不知道我是誰;是他先攻擊我的,為什么要忍受……〞等。由這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的網絡言行是放縱的。

〔二)網絡情感缺乏

根據?大學生上網情況調查報告?顯示,上網聊天是大學生上網的一個普遍現象。多數大學生都有著5個以上的陌生網友,有20%的大學生的陌生網友個數多于20個,并且65%以上為異性。QQ(O1CQ)則是大學生網民最主要的網聊工具,使用者達74%,使用聊天室、BBS和其他網聊工具的分別為40%,40%和8%。交流思想感情和相關信息是網聊的經常性話題,分別占到63%和53%同時存在胡扯和對罵的現象23%對于網戀,77%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網戀不應提倡也不應反對,其中12%的調查對象有過網戀經歷。

對于這個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大學生在上網時情感是比擬缺乏的。在現實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受物理空間的限制,具有直接性、現實性。而網絡社會則將主體的交往置于“虛擬共同體〞中,是一種建立在“人一機一符號一符號一機一人〞的交往,存在著機器的阻隔,它改變了人際交往的物理空間環境。網絡將人與人之間現實的直接交往時機大為減少,這就極有可能導致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疏遠,導致個人產生緊*、孤僻的道德心理障礙,產生道德情感冷漠的現象。

?三)網絡價值觀念模糊

在對大學生調查“你認為在網上最應該具備哪些根本的道德品質〞時,有66.1%的學生沒有選擇“老實守信〞,有55.1%的學生認為在網上聊天“可以欺騙對方,但只能以保護自己的隱私為限,而不能傷害別人〞,甚至有13.2%的學生認為“網上聊天誰也看不見,互相欺騙是很正常的〞。對于不文明語言,有22.4%的學生認為“網上可以使用,但是現實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學生認為“網上和現實中都可以使用〞。有35.1%的學生不認為在網上復制、抄襲文章是不道德的行為,有16.1%的學生不認為在網上私自使用別人的**是不道德的。

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多數大學生對于網絡都沒有誠信。他們在網絡空間中漸漸喪失了中國人應該具備的老實、優良的品質。

(四)杜會資任意識淡薄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飛速開展,網絡正以其異常迅猛的速度伸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網絡的出現,拉近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NIC)2002年6月發布的調查數據表示,大學生上網率為84%,并且數據也是在逐年上升。

網絡的出現對社會開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它增長了人的知識和智能,發揮了人的創造性,擴大了人際交往的范圍,但是它在給人們提供豐富信息、開闊眼界的同時,也帶來了種種負面的影響。比方,網絡在提供豐富信息的同時,大量良芬不齊的冗余信息在干擾著人們對信息的正常吸收,在擴大人際交往的同時,網絡虛擬世界特有的人際交往模式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際關系的信任危機,使人們對現實社會產生隔膜。既然如此,則作為網絡沖浪主力軍的大學生,他們上網行為是否安康,也必然會對他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思維方式產生種種的影響。因此,如何培養大學生的網絡道德,使大學生成為合格的網民,已經成為人們所關注的問題。

一、網絡道德概述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式之一,是一定社會條件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標準的總和。當然,這種標準不是永恒不變的,它是一個歷史*疇,是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改變而變化、開展的。任何一種道德標準,都有其自身的開展過程。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網絡的普及應用,引發了社會從根本上發生變革,形成一個與現實社會相對應的網絡“虛擬社會〞。在“虛擬社會〞里,人們的社會角色和道德責任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種新型的道德標準即網絡道德便應運而生。所謂的網絡道德就是一種依靠網際公民的輿論和其內心信念來標準、調整的道德標準,是人們在網絡道德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的總和。它是現實社會及網絡社會對網絡行為提出的道德要求,也是網絡道德原則的具體表達,是在網絡使用與網絡生活中產生和形成的,是安康的網絡道德關系及其本質的集中概括。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國際互聯網的出現,開創了以計算機高新技術應用為核心的信息網絡道路,中國自從進入互聯網以來,上網的人數每半年都以超過50%的比率在增長。然而,正如每一次科技革命的發生必然給人類帶來深遠的影響一樣,計算機網絡的飛速開展造就了一個“虛擬社會〞,也帶來了現有社會道德難以應付的一系列倫理道德問題。網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網絡道德的開展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網絡道德建立的意義已經不僅僅在于維護正常的網絡秩序,更在于使科技的開展與道德的進步相一致。

新一代的大學生是網絡世界中的重要公民,他們把“上網〞作為學習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他們在吸取網絡營養的同時,也不可防止地受到網絡不安康、不道德的內容的影響。并且,在網絡的世界中,少了道德標準的青年學生必然會出現種種網絡道德失*現象。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現狀

(一)網絡言行隨愈放縱

網絡本身具有的匿名性特點,使人們對網絡言行失去了監視。平時,在網上我們常常會遇到招人辱罵的情況。在一些大學校園網的BBS帖子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其中有很多的內容是粗俗下流、骯臟不堪的,甚至我們還可以看到有些大學生還針對個別教師進展惡毒謾罵和人身攻擊。

根據一份網絡調查發現,有18.8%的學生在網上聊天或發表自己的看法時使用過不文明的語言或符號縮寫;有61.8%的學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論壇中曾遇過其他網友使用臟話或帶有人身攻擊的語言。也有人對大學生為什么會使用不文明語進展調查,發現多數大學生在使用不文明用語時,都有著類似的心態,認為“只要不爽,就可以用,他也不知道我是誰;是他先攻擊我的,為什么要忍受……〞等。由這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的網絡言行是放縱的。

〔二)網絡情感缺乏

根據?大學生上網情況調查報告?顯示,上網聊天是大學生上網的一個普遍現象。多數大學生都有著5個以上的陌生網友,有20%的大學生的陌生網友個數多于20個,并且65%以上為異性。QQ(O1CQ)則是大學生網民最主要的網聊工具,使用者達74%,使用聊天室、BBS和其他網聊工具的分別為40%,40%和8%。交流思想感情和相關信息是網聊的經常性話題,分別占到63%和53%同時存在胡扯和對罵的現象23%對于網戀,77%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網戀不應提倡也不應反對,其中12%的調查對象有過網戀經歷。

對于這個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大學生在上網時情感是比擬缺乏的。在現實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受物理空間的限制,具有直接性、現實性。而網絡社會則將主體的交往置于“虛擬共同體〞中,是一種建立在“人一機一符號一符號一機一人〞的交往,存在著機器的阻隔,它改變了人際交往的物理空間環境。網絡將人與人之間現實的直接交往時機大為減少,這就極有可能導致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疏遠,導致個人產生緊*、孤僻的道德心理障礙,產生道德情感冷漠的現象。

?三)網絡價值觀念模糊

在對大學生調查“你認為在網上最應該具備哪些根本的道德品質〞時,有66.1%的學生沒有選擇“老實守信〞,有55.1%的學生認為在網上聊天“可以欺騙對方,但只能以保護自己的隱私為限,而不能傷害別人〞,甚至有13.2%的學生認為“網上聊天誰也看不見,互相欺騙是很正常的〞。對于不文明語言,有22.4%的學生認為“網上可以使用,但是現實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學生認為“網上和現實中都可以使用〞。有35.1%的學生不認為在網上復制、抄襲文章是不道德的行為,有16.1%的學生不認為在網上私自使用別人的**是不道德的。

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多數大學生對于網絡都沒有誠信。他們在網絡空間中漸漸喪失了中國人應該具備的老實、優良的品質。

(四)杜會資任意識淡薄等方面的修養。在教學內容上,高校教師應該大量引人人文知識;在教學方法上,要采取座談式、辯論式、專題報告、專題調查等多種形式進展教學;在校園里多舉辦文化素質教育講座和播放文化素質教育電視片和中外著名影片,引導大學生開展以人文素質培養為中心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校園文化藝術節、各種征文、書畫、攝影、藝術展覽及各種社團活動。

(三)提商大學生的法制意識

網絡的社會是不分對象的社會,只要是真實合理的,就會得到成認和承受。網絡信息的多向傳播不是單一地灌輸,而是將真善美、假惡丑一同展示在學生面前,由他們自己去判斷、甄別。網絡技術的開展必將使大學生的**意識和參與精神得到培養和鍛煉。不同的文化背景、**信仰、風俗習慣,決定了在網上交流的過程中,沖突必將頻繁發生。為了防止引起沖突,能夠在網絡空間中繼續存活下去,就必須遵守“游戲規則〞,尊重他人的權利和人格,履行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德育工作者在和大學生共享多元化信息世界的樂趣的同時,應當注重提高大學生的**意識和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法制意識。

網絡社會的開展是以秒計時的,網絡立法雖然很重要,但其滯后的特點卻是不容質疑的事實,但是只要在人們心里樹立起一種網絡道德意識,則,人們就會自覺地去維持網絡秩序、遵守網絡法律。因而,高校要注重培養大學生自覺的網絡責任意識、政治意識、自律意識和平安意識,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優良的網絡道德。

〔四)引導大學生學會選擇

網絡與傳統教育載體的重要區別在于它的開放性和主體的選擇性。面對網絡帶來的一些不良信息,如何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學會選擇,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是高校德育工作所要面臨的一個難題。

首先,要積極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在網絡技術迅速開展的今天,網絡道德教育必須盡快跟上,這需要家庭、社會的支持配合,致力于網上道德建立,以教育、宣傳、監視、奉勸、輿論壓力等他律形式促成大學生自律意識和自控能力的提高,使大學生具有高度道德自律和自我約束意識。

其次,針對大學生沉迷電腦、網絡的現象,教育的著眼點應當是教育他們學會選擇。一是要讓大學生懂得選擇什么;二是要大學生知道如何選擇。人在網絡,有時常常是身不由己地受網絡虛擬世界的規則、情感所支配,而不能做出清醒的判斷。但人總要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所謂“有利有害〞都應當以社會實踐為標準。所以,讓大學生認識到與網絡的虛擬世界保持一定距離是很有必要的。

再次,根據新時期人才培養模式及當今大學生學習、生活特點建立健全的學校規章制度。通過紀律,使大學生認識到,在網絡面前必須自行作出選擇,并承當選擇的責任。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才是滿足社會的需要,經得住市場競爭的考驗。

(五)重視校園BBS站的輿論引導

目前,許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站,上面往往粘貼著一些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不愿說、不敢說的意見,甚至還出現有人身攻擊或*些內容不安康的文章。對此,高校德育工作者除了要加強對校園BBS的監管外,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密切關注,正確引導。對此,筆者覺得應該需要堅持三條原則。第一,及時性原則。對現實中可能出現的各種BBS站上的焦點輿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能及時作出反應,做到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第二,正面性原則。對BBS站上的提問,盡可能予以解決、答復,而不是回避。第三,柔和性原則。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以一種寬松的態度、柔和的手段和大學生進展交流,既要作到理直氣壯地進展理想信念教育,又要恰如其分地讓受教育者心服口服。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