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年初三音樂說課稿精選優秀范文合集2021年初三音樂說課稿精選優秀范文合集
音樂教師要帶領學生了解說唱音樂基本分類,認識說唱藝術的方言、樂器、演唱形式等音樂特征,欣賞和學唱說唱藝術,逐步建立熱愛中國說唱音樂的情感。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三音樂說課稿,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初三音樂說課稿范文一:月亮頌
單元教學內容
1.唱歌:《月之故鄉》《彎彎的月亮》。
2.欣賞:
(1)中國作品:《二泉映月》《月兒高》《花好月圓》。
(2)外國藝術歌曲作品:《月夜》。
單元教學目標
1.欣賞《二泉映月》《月兒高》《花好月圓》《月夜》等中外音樂作品,了解不同體裁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
2.學唱歌曲《月之故鄉》《彎彎的月亮》了解歌曲的音樂特點,用情帶聲提高演唱能力。
3.初步了解變奏曲式及藝術歌曲的相關知識,提高音樂表現的綜合能力。
單元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學唱《月之故鄉》,并能有感情地背唱。
2.對比欣賞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與弦樂合奏的《二泉映月》,并在音色、風格上進行比較,細心體會樂曲的內涵。
3.通過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對月當歌、抒懷寄情的激情。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力以及藝術鑒賞能力。
教學難點:
(1)準確演唱切分節奏和臨時變化音。
(2)對比分析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與弦樂合奏《二泉映月》不同之處。
(3)分析《月夜》中鋼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單元主要教學方法
聽唱法、拓展實踐法、自主學習法與合作探究法、多媒體直觀教學法、比較法。
重難點指導
1.《月亮頌》單元圍繞著“月亮”的主題展開,讓學生理解“月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其蘊含的文化底蘊。教師可采用演唱、聆聽、配樂詩朗誦、聽樂賞畫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力以及藝術鑒賞力。
2.《二泉映月》是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原曲為二胡獨奏曲,后改編成多種形式的器樂曲。欣賞弦樂合奏《二泉映月》,一方面加強學生對民族樂器音色的辨別力,另一方面運用電影錄像、阿炳演奏的錄音、學生視唱、演奏及弦樂合奏錄像,積極引導學生感受樂曲表達的悲憤交集的情感。
3.歌曲《月之故鄉》抒發了海外赤子的思鄉之情。語言質樸、真摯、感人。在演唱方面要注意氣息均勻,線條流暢,音色柔美,還要注意演唱情緒的細微變化,以形成對比。歌唱藝術的核心是情,是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切分節奏和臨時變化音#4的演唱。可以借助節奏的對比×××××|××××××|和固定音高的方法,先唱#4(升4)→(還原4)→3;再過渡到23#43—|的演唱加以解決。
4.變奏曲式
變奏曲式是采用同一主題材料,根據樂曲的發展要求而加以變化重復,形成主題─變奏1─變奏2─變奏3─變奏4……的曲式結構。這種曲式在民族民間音樂和說唱音樂中用得較多。變奏曲式也常用以寫成獨立的器樂曲或用于奏鳴曲、交響曲等大型樂曲中,其變奏的次數并無限制,少則四、五次,多則數十次。
第一節
教學目標
1.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月之故鄉》。
2.了解變奏曲式的相關知識。
3.圍繞著“月亮”的主題展開,讓學生理解“月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其蘊含的文化底蘊。
4.啟發學生用真摯的情感,演唱歌曲《月之故鄉》。
教學重、難點
1.指導學生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月之故鄉》,體會歌曲內在的情感,表現歌曲的意境。
2.辨別弦樂合奏、二胡獨奏《二泉映月》的不同,從而進一步理解樂曲的內涵。
3.臨時變化音#4的演唱。
教材分析
1.《月兒高》是琵琶傳統大套文曲,器樂藝術中描寫月亮的之作。全曲古樸動人,委婉纏綿,優雅華麗,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無比珍貴的音樂遺產。
全曲共分十二段:
海島冰輪江樓望月海嶠躊躇銀蟾吐彩
風露滿天素娥旖旎皓魄當空瓊樓一片
銀河橫渡玉宇千層蟾光炯炯玉兔西沉
2.歌曲《月之故鄉》
歌曲《月之故鄉》由彭邦楨作詞,由劉莊、延生作曲,是一首游子懷念故鄉的歌曲。語言質樸、真摯、感人,抒發了海外赤子的思鄉之情。全曲是起、承、轉、合四句體樂段結構,連續三次變化重復構成。音調用的是雅樂七聲羽調式,與清樂七聲羽調式的交替,使該曲具有濃郁的、古典的民族風格,柔和的色彩和深沉、優美的旋律,使人感到思鄉之情更加深沉內在。韻轍是“江陽”韻,教學要點是:首先要求每一句的收聲要到后鼻腔,并始終保持在同一個位置上;其次,聲音要求連貫自然,字與字之間要在聲母之間連接,過渡自然;再次,情感要真摯,體現兩岸同胞的骨肉情深和祖國人民對寶島早日回歸的期盼。
3.《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我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原曲為二胡獨奏曲,后改編成多種形式的器樂曲。如:二胡與樂隊、弦樂四重奏等。樂曲由引子和六個段落構成。(引子A+A1+A2+A3+A4+A5)它以一個音樂主題為基礎,在全曲中進行了五次變奏和發展。這是我國民間音樂中最為常見的變奏體曲式結構。解放以來改編的《二泉映月》,一般都將原曲的六段譜縮減成四段譜。許多演奏家對樂曲也作了各自獨特的處理和解釋。如:張銳的柔美純凈,王國潼的渾厚蒼勁,閔惠芬的哀怨深沉,姜建華的激昂悲憤,呈現了藝術風格的多樣化。《二泉映月》的主題音樂帶有傾訴性的、令人沉思的,旋律則富于起伏變化,恰如海潮般的感情在奔騰。音樂主題以及后來的一系列交替出現和變奏,把阿炳由沉思而憂傷,由憂傷而悲憤,由悲憤而怒號,由怒號而憧憬的種種復雜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教學過程(一份供任課教師參考的完整教案)
一、導入
1.教師朗誦詩人李白的古詩《月下獨酌》。(《月兒高》片段)
2.教師提問:此首詩抒發了何種感受,背景音樂是由哪種樂器演奏的?
學生回答:李白、《月下獨酌》,詩人以明月、身影為伴,對月高歌,抒發的是在孤獨中向往自由和光明,琵琶獨奏等。
3.師:古往今來,月亮是中國人永恒的話題,也是文人騷客吟唱的對象。因為月亮傾注了無盡的情思,寄托著人們對故鄉的無限眷戀。提起月亮,胸中涌起無限期望。千百年來,多少人把月亮的贊歌唱響!今天讓我們一起歌唱、贊美月亮,一起學習第一單元《月亮頌》。(出示月亮圖片)
二、欣賞琵琶獨奏曲《月兒高》
師:月亮,這個大自然賜給我們的寶貴禮物,月中有美麗的嫦娥,有古老的傳說。(欣賞嫦娥奔月動畫)讓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機和活力,有了靈性和感悟。那份眷戀之情油然而生,我們自然會聯想到與她相關的優美音樂作品。音樂家是如何運用不同的音樂形式描寫月亮的呢?剛才大家聽到的背景音樂就是琵琶獨奏曲《月兒高》的片段,下面就請同學們完整地欣賞《月兒高》這首作品。
1.聆聽過程中請同學們思考問題:
(1)在聆聽中,想象樂曲表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2)《月兒高》的旋律有何特點?音色是怎樣的?
(3)琵琶屬于哪個樂器組?
2.學生回答問題:
a.(1)樂曲描繪了晴朗夜空、明月高掛的情景。
b.(2)用舒展的旋律,清亮的音色,典雅的風格把我們帶到了美麗的月夜之中。
師可提示:這首樂曲的旋律是(舒展、緊張)?音色是怎樣的(明亮、暗淡)?
(3)琵琶:是民族樂器,屬彈撥樂器組。
師補充:彈撥樂器琵琶常用的定弦法是A、d、e、a低音區渾厚、低沉;中音區柔和、明亮;高音區清脆、堅實。
三、學唱歌曲《月之故鄉》
1.的賞月時間是哪一天?說一說這一天我們都要做什么?
(八月十五,家人團聚、吃月餅、賞月……)
2.我們來了解一下關于中秋節的一些小知識。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3.中秋節這天我們都能和家人團聚在一起歡度佳節,但是往往有很多人卻一直漂流在他鄉,不能和家人團聚。他們又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呢?下面就請大家欣賞一首思念故鄉的歌曲《月之故鄉》。
4.欣賞歌曲《月之故鄉》后,讓學生描述歌曲所表達的情感。(表達了海峽兩岸人民月夜思鄉、心系中華的共同情愫。)
5.發聲練習:(解決作品中大量出現的切分節奏型和臨時變化音的音準問題。)
1=C4/4
Liang~~~~~~~~~~~~~~~~~~~~~(用此音作為發聲練習,為了配合歌詞的韻轍“江陽”韻。)
Liang~~~~~~~~~~~~~~~~~~~~~~~~~~~~~
1=C4/4
#4—3—|23#43—||
Lulululululu
6.視唱樂譜。(《月之故鄉》歌曲學習)
7.填唱歌詞。
歌曲表現了怎樣的意境?哪些地方應做強弱處理?
感受樂曲的力度變化:當唱到“看月亮,思故鄉”時,聲音和感情要有推進,而后的“一個在水里,一個在天上”,可以加大力度,放慢速度,然后恢復原速,最后的結束漸慢、漸輕,把人帶入遐想的空間。
8.今年的春節,兩只熊貓團團、圓圓在臺北的動物園和寶島臺灣的同胞們一起過年。它們帶著我們的期盼和思念,更帶去了我們的祝福和掛牽。讓我們用輕柔圓潤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作品。歌唱藝術的核心是情,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大熊貓團團、圓圓的生活照)
四、欣賞《二泉映月》
唐代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提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亮見證了人間的悲歡離合,人類對月亮也傾訴了無數的人生夢想。下面請欣賞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對月的感情流露。
1.播放《二泉映月》音樂主題,結合阿炳的身世,你從音樂中感悟到了什么?
學生能說出痛苦、辛酸的心情。能力強的學生還說出音樂優美、樸實、時而也激動。
2.介紹民間音樂家阿炳。(《二泉映月》電影片段)
3.邊聽二胡獨奏《二泉映月》音樂邊哼唱、記憶主題,注意主題有幾個樂句?每句之間最明顯的變化是什么?反映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聽賞后,請學生稍加議論,共同歸納有三個樂句。各句之間以什么為劃分標志?如何正確判別?各句之間主要是音區逐漸向高發展,表現不安于現狀,要斗爭的激動心情。
繼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無限感慨之情。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并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
5.初聽《二泉映月》。
在主題A的基礎上變奏五次。高潮部分在第四次變奏。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地抒發。
6.復聽樂曲:主題每次變奏的主要音樂要素是什么?如何幫助學生聆聽到每次變奏的音響變化?
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并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回前進,深化主題。
樂曲第一變奏變化大,它是將a句縮減,b句保持不變,而將c句伸展變奏發展而成。而碎弓的演奏,隱含著凄楚之情。
樂曲第二變奏系用a句微變,b句不變,c句變化發展而成。旋律中出現新的高點音。變宮音“7”的出現使旋律具有離調的性質,音樂情緒有所轉折,表現出對新生活的向往。
樂曲第三變奏的a句變化不大。但b句中出現了長音“2”,這和前面樂段僅屬一音之差,但樂思卻迥異,可謂妙筆,它使音樂產生了疑問的語氣。清角音“4”的出現,使音樂具有新的情調。這一樂段音樂色彩較為暗淡,或許是回憶起了過去的不幸。
樂曲第四變奏,旋律挺拔高昂,起伏動蕩較大,隨著速度的自然加快,情緒一步緊似一步。而用強力度﹑小抖弓和頂點音奏出的旋律,推出了全曲的高潮,音樂似沖天的巨浪,感情的潮水掀開了壓抑的閘門奔瀉而出。這是盲藝人積壓多年的憤怒情緒的爆發。
第五變奏是以全曲最低音開始做為尾聲,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旋律最后幾拍,聽來果敢﹑雄健,這是性格和意志的表現。
7.變奏曲式。
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來講解。比如:把主題材料稱為傳統月餅、變奏分別在傳統月餅的基礎上變化重復發展成五仁月餅、豆沙月餅、棗泥月餅等,學生會有很好的理解。
8.欣賞弦樂合奏《二泉映月》視頻片段,思考二胡獨奏與弦樂合奏。
教師提示學生從音色、風格、表現手法上分析。總結二胡演奏音色質樸,有民族風味。弦樂合奏音色豐滿,音響敦厚。
五、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了歌曲《月之故鄉》,深刻體會到了游子們借“月”思鄉的真摯情感。只要我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用“心”歌唱,相信一定會字字帶情、聲聲感人的。《二泉映月》被作為民族器樂曲中珍貴的遺產,它是生活的真實寫照。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聽完樂曲后淚流滿面地說:“此樂曲應跪下來聽。”音樂是沒有國界的,真正優秀的民間音樂才是世界的寶貴財富。我們要了解自己的音樂,喜歡自己的音樂并向世界宣傳我們的音樂。
第二節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彎彎的月亮》,體會歌曲中幽幽的思鄉之情,培養歌唱能力。
2.初步了解藝術歌曲的相關知識。選用不同的伴奏方法為歌曲配伴奏,發現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3.欣賞《花好月圓》,了解民族管弦樂的特點,風格特征。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唱樂、吟詩、賞畫實踐活動,對“月”之情結作一次深刻體驗。
2.用輕柔深情的音色演唱《彎彎的月亮》,較好表達歌曲意境。
3.體會鋼琴伴奏在藝術歌曲《月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通過欣賞《月夜》和《花好月圓》,了解外國藝術歌曲和中國民族管弦樂不同旋律的特點、表現方法以及風格特征。
教材分析
《月夜》是一首古典藝術歌曲,它體現了詩歌、旋律、伴奏三位一體的藝術特征。舒曼在德國民間詩歌的原詩上,配上了樸素的音樂,歌曲在寬廣寧靜的旋律上展開,全曲幾乎僅用同一旋律不斷反復,而且對照樂句A和對照樂句B,樂句B也可說是A的旋律的變形。在第三節情感加強,推向高潮,在漸弱的和聲中,全曲結束。鋼琴伴奏描摹月光的閃耀,手法很是寫實的,具有獨立表現意義。其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樂絲毫不顯單調,引出月夜的寧靜、安詳的自然美麗夜空之景,抒發了思念故國、熱愛家鄉的心情。
《花好月圓》由黃貽鈞作曲,彭修文編曲,演奏形式是管弦樂合奏。這是一首采用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的輕音樂作品,是ABA結構。全曲在熱烈的快板引子中開始。A主題柔和、輕盈,先由笛子以明亮音色呈示,然后轉入高胡和二胡變化重復,描繪了一幅輕歌曼舞的畫面。B的主題先在揚琴和秦琴上出現,輕快活潑;然后由笛子和二胡、高胡的變化重復;通過一個切分節奏的變音,樂曲由G調轉入C調,低音樂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有舞蹈性的節奏型,生動地表現了人們在月下花叢盡情歡舞的場面。最后,樂隊以快速的加花演奏,變化再現A的主題,使樂曲在熱烈歡騰的情緒中結束。作品大意表現了圓月之夜百花盛開、人們歡悅的生活情景。
《彎彎的月亮》,曾經風靡了大半個中國。歌曲采用bA大調,4/4拍子,結構為單樂段分節歌形式,由兩個樂句組成。這首歌曲旋律抒情流暢,節奏自由舒展。歌詞動人,內涵豐富,被音樂界公認為中國通俗歌曲的一首代表作品。演唱時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勻,與聲帶形成配合,用柔美圓潤的音色,表達對美好情感的追尋與回憶。
教學過程(一份供任課教師參考的完整教案)
一、學唱歌曲《彎彎的月亮》
1.月有陰晴圓缺,你最喜歡什么形狀的月亮?(白玉盤般的圓月、彎彎像小船的彎月。)
有這樣一首歌,歌里有彎彎的月亮、彎彎的小橋和童年的阿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歌曲《彎彎的月亮》。
2.欣賞《彎彎的月亮》動畫。
3.請學生回答歌曲的音樂情緒及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表達了幽幽的思鄉情和對童年的追憶。)
4.欣賞劉歡演唱的《彎彎的月亮》視頻片段,學生小聲哼唱。
(1)學生對作品很熟悉,引導學生注意切分節奏在歌曲中的作用及反復記號的運用。
(2)討論演唱方法。
(教師提示:圓潤優美的嗓音,訓練有素的氣息控制,清晰含情的咬字吐字,良好內在的音高節奏感以及婉轉自如的運腔和心靈真情的抒發,其歌聲一定是甜美抒情動人的。)
5.簡介演唱者劉歡(圖片)及詞曲李海鷹(圖片)。
6.學生以各種形式演唱、表演《彎彎的月亮》,并評選出表現最為出色的給與表揚。
二、欣賞《月夜》
同學們的歌聲,悠揚動聽。老師仿佛通過歌聲,看到了一輪彎彎的月亮就在眼前,還有月亮下面美麗的阿嬌……外國歌曲作品中也有一首歌唱月亮的,讓我們對比欣賞一下,看看風格上有什么不同。
1.聆聽藝術歌曲《月夜》。
樂曲的音樂情緒是怎樣的?描寫的內容是什么?
旋律流動平穩。獨立的鋼琴伴奏,展現了月夜寧靜、安詳的自然美,也表現了一個熱愛故鄉、思念故國的人的心靈美。
2.復聽《月夜》片段,體會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重要作用。(教師彈奏鋼琴伴奏。)
(1)兩遍樂曲在伴奏上有何不同?
(第一遍演奏簡單的和聲伴奏,[自己編配就可以];第二遍演奏歌曲原伴奏。原伴奏加強了鋼琴伴奏內聲部旋律的活躍性,更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及表現范圍。和弦的模棱兩可的作用、意想不到的解決,打亂了我們對調性的感覺,突出了月光朦朧和神秘的意念。)
(2)鋼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鋼琴引出月夜的寧靜、安詳的自然美麗夜空之景,鋼琴伴奏使樂曲更加豐富,起到了襯托的作用。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樂絲毫不顯單調,抒發了思念故國、熱愛家鄉的心情。舒曼把藝術歌曲曲調與鋼琴伴奏結合得天衣無縫,使鋼琴伴奏更能體貼入微,有時鋼琴部分甚至超過歌唱部分。)
三、欣賞《花好月圓》
1.欣賞《花好月圓》,請同學聽完后,說說這首作品描寫的是什么場面,是通過什么手段表現的?
2.教師結合樂曲,說出該作品的演奏形式,復習民族管弦樂隊的構成。
(演奏形式是管弦樂合奏,它采取吹、拉、彈、打四個樂器組的多種配合與組織。)
民族樂器分類代表性樂器
吹管樂器組笛子、嗩吶、簫、塤等
拉弦樂器組二胡、高胡、板胡、京胡等
彈撥樂器組琵琶、古箏、揚琴(擊弦)等
打擊樂器組鑼、鼓、镲、響板、木魚等
3.進一步思考:該作品體現了怎樣的一種音樂風格?判斷樂曲主題與表現內容。(作品表現了圓月之夜百花盛開、人們歡悅的生活情景。)(三段主題音頻:《花好月圓》A主題、《花好月圓》B主題、《花好月圓》A’主題)
主題A快速地加花變化再現主題段落,樂曲情緒熱烈歡騰。
主題B音樂節奏歡暢、舒展,描繪了一幅輕歌曼舞的畫面。
主題A’舞蹈性的節奏型表現了人們盡情載歌載舞的場面。
四、唱樂、吟詩、賞畫藝術實踐活動(根據時間,學生回答,也可把這一環節,作為課后的作業,讓學生在課下自由探究。)
《花好月圓》表現了圓月之夜百花盛開、人們歡悅的生活情景,把我們帶到一幅輕歌曼舞的音畫里。在以“月亮”為主題的中外藝術作品中,有歡快的、含蓄的、抒情的、傷感的,它們是藝術家們“借月感懷”的心情寫照。同學們可以說出哪些和月亮有關的民俗活動,說出、唱出哪些作品?
1.中秋活動:吃月餅,玩花燈,部分少數民族的祭月拜月習俗,越南中秋節兒童唱主角,韓國人在中秋節會吃松片。
2.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和德彪西的《月光》,《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半彎》《月亮惹的禍》《春江花月夜》,凡高的《月亮升起》,課本上的《松溪泛月圖》。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
3.月亮里有音樂嗎?同學們知道有哪些歌曲搭載“嫦娥一號”去探月啦?
回答:《半個月亮爬上來》……
4.欣賞神州七號航天飛船的圖片和宇航員楊利偉圖片。
神州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成功完成任務,大家正沉浸在神七太空漫步的喜悅之中,航天人將繼續載著國人的探月夢想,飛向太空。
5.如果有一天國人能夠成功實現探月的夢想,讓我們準備幾首和月亮有關的作品帶到“月宮”。同學們,你們會推薦什么呢?也許……但老師盼望會有同學們的作品,也在其中。
五、課堂小結
月亮是愛與美的象征,因為月亮光照大地的時候,讓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機和活力,有了靈性和感悟。特別是中秋夜圓圓的月兒,就是人們心目中團圓的象征。中秋佳節才會代代相傳,綻放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熠熠光輝。望月賞樂,孤單的夜晚會變得溫暖,音樂與心情可以一同分享。
初三音樂說課稿范文二:說唱天地
教學內容
1.欣賞:京韻大鼓《賀新春》,學唱京韻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
2.欣賞:單弦牌子曲《風雨歸舟》,四川清音《布谷鳥咕咕叫》,蘇州評彈《蝶戀花?答李淑一》。
單元目標
1.了解說唱音樂基本分類,認識說唱藝術的方言、樂器、演唱形式等音樂特征。
2.欣賞和學唱說唱藝術,逐步建立熱愛中國說唱音樂的情感。
單元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學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2.欣賞不同地區的說唱作品,初步感受說唱音樂的風格特點。
教學難點:
1.《重整河山待后生》旋律跨度比較大,長音較多,注意引導學生的氣息支持,并注意咬字吐字、裝飾音等。
2.從伴奏樂器、前奏間奏、唱腔結構和旋律音調等方面啟發學生,初步認識并正確區分四種曲藝音樂。
單元主要教學方法
聽唱法、講解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多媒體直觀教學法、比較法。
第一節
教學目標
1.聆聽《賀新春》,了解京韻大鼓的基本風格特點。
2.學唱、背唱《重整河山待后生》,感受京韻大鼓的風格特點及基本的演唱技巧。
3.背唱歌曲。
教學重、難點
1.學唱歌曲,做到有感情地演唱,音準、節奏準確,咬字、吐字正確,氣息控制到位,并背唱。
2.初步認識說唱藝術中語言與旋律的緊密關系。
教材分析
《賀新春》是一首新創作的京韻大鼓曲目,通過新春景象的描寫展現了祖國大地欣欣向榮的面貌,表達了中華兒女大展宏圖的豪情壯志。全曲高亢嘹亮,旋律起伏大,在具有濃郁的京韻大鼓風格的同時,又充滿了鮮明的時代氣息。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20世紀80年代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主題曲,為了表現抗戰時期我國北方京津地區人民悲壯激憤的情緒,旋律選取了京韻大鼓的音調作為素材進行創作,并由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駱玉笙演唱,具有濃郁的京韻大鼓的風格特點。歌曲音域跨度近2個8度,運用七聲音階G宮調式寫成。
全曲共分兩個段落,第一段由“千里刀光影”到“花香之地無和平”。開頭以高音區的平穩唱出“千里”兩字,隨之用四度跳進躍上“刀”字,又接以連續的高音下行級進唱出“刀光影”,曲調高亢,具有悲壯激烈的情緒特點。接著,以連續下行級進為特點唱出“仇恨”兩字,突出悲劇色彩。到“月圓之夜人不歸”時,以拉寬節奏、擴展句式篇幅和往低音區回旋等手法展開旋律,使音樂的悲劇氣氛得以加強。第四句在“花香之地無和平”的“和平”兩字上,用大起大落的旋律反襯出戰爭所帶來的動亂和人們內心的不安。
第二段頭兩句“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用低回委婉的旋律來渲染骨肉情誼和赤子之心。到“為雪國恥”時再次觸及高音區,尤其高音fa的出現更具悲壯色彩,后半句“身先去”又以拖腔往重低音區回旋,為第四句做了鋪墊。最后一句,在高八度mi音上開始,然后攀上全曲音sol,以富有氣勢的旋律唱出“重整河山待后生”,充滿信心和力量,滿懷著對未來的希望。
在全曲旋律進行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旋律音調與北方方言聲調緊密吻合,所謂講求“字正腔圓”。為了做到唱腔旋律與方言聲調相符合,使唱詞的字音純“正”,在許多字的前面加上了裝飾音,如:“影、恨、夜、地、恥、去”等。
教學過程(一份供任課教師參考的完整教案)
1.導入
老師提問:大家都聽過說唱音樂嗎?
學生回答設定:學生應該都聽過目前流行的說唱音樂,例如目前比較流行的歌手周杰倫、王力宏、陶喆等演唱的說唱歌曲。
老師提問: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說唱音樂一個定義。
學生回答設定:說和唱結合(有條件的可以讓學生當場表演一個歌曲片段)。
老師:同學們知不知道,其實在我國很早就已經有了這種說唱結合的音樂,可謂是歷史悠久。而且發展到現在,我國說唱音樂的種類已經達到了200多種,根據風格特點大致可分為說唱音樂八大類。
這個單元,同學們就要通過這幾首說唱作品的欣賞和學唱來學習說唱音樂的基本特點。
2.新課學習
(1)聆聽音樂《賀新春》。
(2)請學生談聆聽后的體會和感受,并回答問題:這首說唱作品你認為是哪個地區的?有什么特點?屬于八大種類的哪個類別?
學生發表意見,教師評價并總結:歌曲京腔京韻十足,有氣勢,是流行于北京地區的一種說唱音樂,同學們可以根據演唱者手中所敲擊的樂器看出是屬于鼓詞類(引出京韻大鼓)。
(3)教師:京韻大鼓就是我國說唱藝術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而且因為地方色彩濃郁,所以在很多現代音樂作品中也會被作曲家加以運用。下面我們請大家欣賞一首以京韻大鼓旋律為基本素材創作的電視劇插曲《重整河山待后生》音頻。簡單介紹《四世同堂》作品及電視劇。
(4)教師提問:《重整河山待后生》的這種說唱形式很好地展現了故事中的什么情緒?在電視劇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學生發表意見,教師評價并補充:字正腔圓的演唱更好地展現了抗日戰爭中慘遭日寇迫害的中國人民英勇反抗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京腔京韻很好地表明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和時代背景。
3.《重整河山待后生》歌曲學習
(1)學唱歌曲曲譜。請學生跟琴視唱歌曲曲譜。
(2)重點練習音程跨度比較大和節奏密集的樂句,如:
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先做簡單的音程練習,以便更好地找到音準。
(3)練習切分節奏、空拍休止。
(4)朗誦歌詞并加詞學唱。
朗誦歌詞1-2遍,教師提示旋律進行與朗誦時歌詞的走向緊密結合。
例:“千里”兩字,用普通話朗讀和歌曲中的旋律的走向非常接近,唱的時候注意“qian”一定要唱成“q-i-an”,字頭、字腹、字尾都要清晰地加以體現,特別是字尾要注意歸韻。
(5)聽原唱2-3遍。
填詞演唱,注意剛才練習的節奏,及注意詞曲對位的準確性。
教師糾正學生演唱的不當之處。
教師請學生隨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4.歌曲分析
(1)聆聽錄音,請學生思考:這首歌曲可以分為幾段?每段情緒有何不同?
學生發表意見,教師評價并補充:第一段由“千里刀光影”到“花香之地無和平”,歌曲通過下行級進及大起大落的旋律進行,來表現當時北平地區受日寇迫害時的動蕩不安。第二段從“一腔無聲血”到“重整河山待后生”一開始低回委婉的旋律及后來的上行級進到全曲結束時的音sol,表現了中國人民充滿信心及力量,和對未來的希望之情。
(2)聆聽教師范唱(范唱應注意每一句的情緒及咬字吐字),請學生討論:如何演唱才能抒發出這種情緒?
學生發表意見,教師評價并補充:注意每句的旋律進行,氣息飽滿,咬字吐字等。請學生在書上標出“影、恨、夜、地、恥、去”這幾個主要字,注意裝飾音的演唱。
重點詞曲對位的解決:5.完整演唱歌曲
請學生情緒飽滿、完整準確地演唱歌曲,并嘗試背唱。(根據學生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糾正,學生不易改正和掌握之處,應重復正確練習3-4遍才能達到糾錯效果。)
6.課堂小結
(1)今天我們試著用京腔京韻的感覺演唱了這首《重整河山待后生》,相信同學們從中也領會到了,歌曲所表現的中國人民面對日本侵略者不屈不撓的精神。說唱藝術飽含了中國勞動人民對藝術的追求和智慧之結晶。大家還記得在本課的開始老師介紹我國說唱藝術有多少種?大致分為幾大類呢?
(2)同學們從音調、旋律走向、節奏、語言等方面,再討論并總結一下京韻大鼓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3)好的,在下節課上,我們要請同學們欣賞另外三種類型的說唱音樂,請大家回去分成3個小組,結合表格內容先做一個自主的欣賞,我們下節課一起來欣賞并討論完成此表格。
第二節
教學目標
1.感受和領會三首說唱音樂的風格特點,認識不同地區不同類別的說唱音樂的區別。
2.通過賞析四種說唱音樂,激發學生對說唱音樂及中國曲藝音樂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說唱音樂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通過方言、樂器、演唱形式等音樂要素,認識不同類別的說唱藝術。
2.讓學生清晰地聽出每個曲種的最主要特征并加以記憶。
教學難點:
1.通過方言、樂器、演唱形式等音樂要素辨認各種不同的說唱音樂。
2.通過本單元兩節課的學習,總結歸納我國說唱音樂的特點。
教材分析
1.單弦牌子曲
單弦產生于北京,又稱單弦牌子曲。是清乾隆、嘉慶年間,在北京的滿族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說唱藝術,唱時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八角鼓由說唱者自己搖或彈)里的一種自娛娛人的演唱形式。八角鼓是滿族的一種小型打擊樂器,鼓面蒙蟒皮,鼓壁為八面,七面有孔,每孔系有兩個銅镲片,以手指彈鼓或搖動鼓身使銅片相擊而發出聲音。演唱時,演員手持八角鼓,故又稱之為“唱八角鼓”的。今能見到的最早的單弦曲詞,是清嘉慶九年(1804)華廣生所編《白雪遺音》卷三中之《酒鬼》。
單弦的演出形式最初是一人手持八角鼓擊節,一人以三弦伴奏演唱,時稱“雙頭人”。清光緒六年(1880)前后,有旗籍子弟司瑞軒(藝名隨緣樂)自編曲詞,自彈自唱于茶館,貼出的海報上寫著“隨緣樂一人單弦八角鼓”。自此單弦作為一個獨立曲種傳開。
《風雨歸舟》單弦牌子曲的一個傳統小段,運用寫景抒情的手法描寫了風雨中漁舟飄搖以及風消云散漁舟歸來的情景。唱詞典雅生動,押“言前”轍,一韻到底,流利酣暢。唱腔運用“岔曲”曲牌。岔曲的詞曲結構為“六、八句”,“六”指的是旋律可分為六個樂句,“八”指的是八句唱詞,也就是在六句旋律中排列著八句唱詞。
《風雨歸舟》在唱腔之前有一個篇幅較長(12小節)的前奏:
尤其是第1、2小節和第11、12小節是岔曲乃至單弦牌子曲經常運用的過門音調,在唱腔的間歇處反復出現,甚至可以看成是曲牌或者曲種的標志性特征之一。
唱腔的第一、二句節奏較為徐緩,稍自由,具有吟誦性特點,表現了一種怡然自得的情緒。尤其在“享清閑”“撫琴飲酒”處,更顯得飄逸悠閑、自得其樂。唱腔從第三樂句的后半部分進入到對風雨情景的描述,經過第四樂句的過渡,進入第五樂句時,唱詞采用鉗字、加垛等手法進行了句式擴充,其中多處狀聲詞的運用更增加了情景描述的生動性。唱腔善于根據唱詞聲調的起伏,抓住唱詞中所描述的狀態,使音樂具有鮮明的形象性。
唱腔的第六樂句“天晴雨過風消云散”的描述,為了更充分地表達感情,唱詞也同樣采用了鉗子、加垛等擴充句式的手法,對結構篇幅進行了擴展,用一字一音的敘述性旋律對情景事物進行了生動地描述、鋪墊。最后在“長街換酒錢”時,以較為舒緩流暢的旋律來結束全曲。
2.四川清音
早期稱“唱小曲”“唱小調”,又因演唱時藝人自彈月琴或琵琶,被稱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紀50年代以后才定名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為中心的城市與農村,以及長江沿岸的水陸碼頭。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時調小曲及四川民歌發展而成。音樂十分豐富,計有100多支曲牌。音樂唱腔結構分曲牌和板腔兩類。板腔類又有“漢調”和“反西皮”兩種。傳統的演唱方式為坐唱,即擺上一或兩張八仙桌,演唱者面對聽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數為女藝人),琴師坐在主唱者的左右兩邊,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
對于普通觀眾而言,欣賞四川清音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清音演唱中的“哈哈腔”和“舌尖彈音”。女演員用清脆明亮的嗓音和靈巧的舌頭,發出類似西洋歌劇唱腔一樣的美妙聲音。因此,四川清音又被國外媒體譽為東方歌劇。
《布谷鳥咕咕叫》是一首反映現代生活題材的清音曲目。唱詞以布谷鳥的叫聲來比喻春耕大忙的開始,描繪了一幅農村建設欣欣向榮的圖畫,表達了新時代農民愉快勞動的歡欣喜悅的感情。曲調采用傳統曲牌《鮮花調》改編而成,鮮花調與江蘇民歌《茉莉花》有一定的血緣關系,結構較為均衡,以一個基本曲調多次反復來演唱多段唱詞。
全曲由四個段落構成,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是節奏明快,全曲以十六分音符貫穿,多一字一音,具有輕快跳躍的情緒特點;二是旋律優美、活潑,突出高音do與中音mi的六度跳進,與節奏明快相結合更顯流暢輕快;三是旋律音調與四川方言聲調緊密吻合,使曲調既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又充分展現了四川方言的音樂美,其中如“布谷鳥兒咕咕叫”“姐姐妹妹多活躍(哇呵)”“蕎子臉紅抿嘴笑”“一看就雙腳跳”“呵嗬一聲喊糟糕”等處,都充分顯現了方言美與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相統一的特點。
3.蘇州評彈
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它產生并流行于蘇州及江、浙、滬一帶,用蘇州方言演唱。評彈的歷史悠久,清乾隆時期已頗流行。評話通常一人登臺開講,內容多為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和叱咤風云的俠義豪杰。彈詞一般兩人說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內容多為兒女情長的傳奇小說和民間故事。評話和彈詞均以說唱細膩見長,吳儂軟語娓娓動聽,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橫生。彈詞用吳音演唱,抑揚頓挫,輕清柔緩,弦琶琮錚,十分悅耳。經過歷代藝人的創造發展,曲調流派紛呈,風格各異。近40多年來,評彈從內容到形式推陳出新,傳統書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編書目陸續涌現,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蘇州評彈有說有唱,大體可分三種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單檔,兩人的雙檔,三人的三個檔。演員均自彈自唱,伴奏樂器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樂為板式變化體,主要曲調為能演唱不同風格內容的〔書調〕,同時也吸收許多曲牌及民歌小調,如〔費伽調〕、〔亂雞啼〕等。
《蝶戀花?答李淑一》是一首評彈開篇。唱詞是毛澤東于1957年所寫的追念革命烈士楊開慧、柳直荀的舊體詞《蝶戀花?答李淑一》。由趙開生用評彈曲調編曲。
唱詞融合了蔣調、陳調的傳統唱腔旋律,并吸收戲曲的板腔變化手法而構成。“我失驕楊君失柳”節奏自由,帶有吟誦特點的旋律。“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大幅度跳動的旋律進行,情緒激動。“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以問答形式表現了革命烈士對革命勝利的充分信念。“寂寞嫦娥舒廣袖”舒展悠揚的慢板旋律。“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放忽收的力度變化,舞蹈性的節奏。“忽報人間曾伏虎”高音區強力度轉換到中低音區的大跳旋律,節奏自由。“淚飛頓作傾盆雨”強音唱法,難以抑制的激情。這首評彈詞曲結合恰當。其中,“魂”字利用韻母作拖腔處理,加強了對烈士深切哀悼之情,“舞”字之后的“啊”音拖腔,又使翩翩起舞的形象更顯生動。最后“雨”字的閉口韻,運用了顫音拖腔中漸強漸快的唱法,展現了似洶涌海浪般的由遠而近滔天而起的激情。整首唱腔優美抒情、細膩委婉,既保留了蘇州評彈音樂的傳統特色,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
教學過程(一份供任課教師參考的完整教案)
1.導入
集體演唱上節課學唱的京韻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一起回憶其特點。
2.作品欣賞
(1)欣賞動畫《風雨歸舟》。
(2)學生根據自學簡介:單弦牌子曲來源及歷史,自主欣賞的感受。
(3)聆聽《風雨歸舟》并完成表格一。
曲名表演形式流傳地區地方特色伴奏樂器
風雨同舟
教師和學生一起哼唱過門旋律,提醒學生注意這是單弦牌子曲的經典旋律,也可以作為判斷是否是單弦牌子曲的主要特征。
(3)簡單介紹八角鼓,加深對此演唱形式的印象,共同完成表格內容。
3.欣賞四川清音《布谷鳥咕咕叫》
(1)欣賞動畫《布谷鳥咕咕叫》。
(2)學生根據自學簡介:四川清音特點及來源,及自主欣賞的感受。
(3)播放音頻《布谷鳥咕咕叫》,注意唱腔有什么特點?請在書上用符號標出。“哈哈腔”──在句末處:
1=E2/4
初三音樂說課稿范文三:西洋樂話
教學內容
1.欣賞:《G弦上的詠嘆調》《哈利路亞》《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G大調弦樂小夜曲(第一樂章)》《歡快的農民集會》《音樂瞬間》《進行曲》《斯拉夫舞曲》《透過林間樹葉的鐘聲》《俄羅斯舞曲》。
2.唱歌:《搖籃曲》。
單元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歐洲巴洛克音樂、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現代音樂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主要作品。
2.聽賞、學唱歐洲古典音樂,熟悉歐洲專業音樂的風格,培養審美情感。
3.初步了解詠嘆調、小夜曲、音樂瞬間這三種體裁形式。
單元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欣賞歐洲300年間(從18世紀到20世紀)的音樂,初步了解歐洲專業創作音樂發展的基本脈絡,了解歐洲巴洛克音樂、古典音樂、浪漫音樂、印象音樂的特征以及代表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2.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有表情地學唱、背唱《搖籃曲》。
教學難點:
1.聽辨音樂主題旋律。
2.感受不同時期音樂風格的特點。
3.解決《搖籃曲》中的音準、呼吸和咬字問題。
單元主要教學方法
聽唱法、講解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多媒體直觀教學法、比較法。
第一節
教學目標
1.了解歐洲巴洛克音樂、古典音樂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聽賞音樂,熟悉作品的主題,感受和弦色彩,培養音樂審美情感。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歐洲巴洛克音樂、古典音樂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聽辨音樂主題旋律。
教材分析
1.《G弦上的詠嘆調》(AirOnTheGString)是德國作曲家、歐洲“音樂之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創作的膾炙人口的名曲。原為《D大調第三管弦樂組曲》(JohannSebastianBach)《第三號管弦樂組曲》中的第二首,原曲創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間。經19世紀德國小提琴家威廉米(AugustWilhelmj,1845─1908)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須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沒有表情與速度記號,編曲者則指定“甚慢,極有表情”。此曲為二部曲式結構(A、B)。在低音弦的撥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長而莊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現新旋律,經過豐富的變化,最后在靜似祈禱般的氣氛中結束。這首作品速度舒緩,力度起伏大,音調深沉而動人,具有鮮明的裝飾性。整首作品抒發內心激動的情緒,同時帶有期盼、祈禱、虔誠、深邃的宗教色彩,感人至深。
2.《哈利路亞》選自《彌賽亞》,是這部大型作品第二幕的終曲。《彌賽亞》是世界清唱劇體裁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由亨德爾創作于1741年,以大型合唱為主體,全劇由57首作品(包括序曲、詠嘆調、重唱、合唱、間奏等形式)組成。亨德爾以無比虔誠的心和火一般的熱情,廢寢忘食地進行了這部作品的創作,寫作中樂思連綿,思緒萬千,音符就像噴泉般地從他筆下噴涌出來,只用了24天,便完成了這部巨作的寫作,成為音樂的佳話。當寫完《哈利路亞》這首合唱的時候,他激動得淚如雨下,對身邊的仆人說:“我確實認為我實實在在地看見整個天國就在我面前,我看見了偉大的上帝本人!”1743年在倫敦首演時,深深打動了所有的聽眾。演唱《哈利路亞》時,在場的國王喬治二世受歌曲神圣情緒所感染,激動得突然起立,全場觀眾也隨之站立聽完全曲。從此,在歐洲的許多地方都保留著聽眾站立聽此曲的傳統。“哈利路亞”一詞的含義是指“贊美上帝”。整部作品雄偉、莊嚴而恢宏的氣勢感人肺腑,顯示出音樂對神謳歌的巨大魅力。歌詞大意:上帝啊我贊美你,你全知全能,無所不在……表現了對神的虔誠感情,充滿戲劇性。樂曲為D大調,4/4拍子,可分五段和尾聲。第一段氣勢雄偉的歡呼聲:“哈利路亞”。第二段為賦格段,主題和答題構成五度模仿,“哈利路亞”動機穿插其中。第三段出現了新的主題和答題構成的賦格段。第四段在主旋律下加入伴唱,“哈利路亞”動機再次出現在伴唱聲部中。第五段運用了第三段和第四段的主題,在相互交替中將音樂推向高潮。最后,樂曲在五個“哈利路亞”的熱烈氣氛中結束。
3.《G大調弦樂小夜曲》作于1787年,是莫扎特13首小夜曲中歡迎的一首。這是一首充滿純樸、真摯情感的輕快樂曲。由于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用弦樂演奏的,所以通常被稱為《G大調弦樂小夜曲》或《弦樂小夜曲》。這部作品共四個樂章,本節課所聽是第一樂章,和聲古典、平衡、簡潔、透明。這一樂章為快板,奏鳴曲式結構。前兩小節為主和弦的分解形式,三、四小節為屬七和弦的分解形式。主部主題雄壯、有力,副部主題柔美而抒情,通過輕快的跳音、顫音以及短小的樂句展示出活潑、歡快的青春活力。再現部之后有短小的尾聲。
4.《驚愕交響曲》作于1791年,奧地利作曲家海頓所作。《驚愕交響曲》是海頓12部倫敦交響曲中最為的一首。這部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為主題變奏的結構形式,旋律典雅、高貴,功能性和聲進行體現了古典樂派典型的創作風格。其中,第一、二小節為C大調主和弦的分解形式,三、四小節為屬七和弦的分解形式;五、六小節為一、二小節的重復,七小節為G大調屬七和弦,八小節為G大調主和弦,第二拍強奏的主和弦即是的“驚愕和弦”。
傳說新作品演奏那天,音樂廳座無虛席,大家都想見識一下這是什么音樂。樂曲的第一樂章速度很快,感覺輕巧流暢。第二樂章速度變慢,開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輕,沒有什么變化,聽眾十分輕視這種催眠似的音樂,覺得和海頓以往的作品沒什么區別。貴婦們又在昏昏欲睡,剎那間樂隊用的音量演奏,爆發出強烈的聲音,定音鼓猛烈地敲擊,模仿驚雷的聲音,狠狠地將打盹的貴婦嚇了一跳。樂曲第三樂章是小步舞曲,輕快活潑,音樂詼諧富有活力。第四樂章速度變得更快,好像是人們在歡快地舞蹈。樂曲演奏完了,貴婦們出了丑,海頓看到傻了眼的貴婦被驚醒之后,也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安全證c證試題及答案
- 海上風力發電場運維管理與2025年智能電網融合技術創新報告
- 量化投資策略在2025年新能源材料應用研發創新平臺投資中的風險控制與績效報告
- 共享出行在2025年城市交通節能減排中的貢獻評估報告
- 2025年一級注冊消防I程師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初級消防員試題及答案
- 2025南航招聘空姐測試題及答案
- 美妝集合店2025年大數據分析與精準營銷商業計劃書
- 特殊的考試題及答案
- 幼兒園圖案記憶與表達的題目及答案
- 私人向公司借款協議書
- 婦科一病一品護理匯報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
- 精密干涉傳感技術與應用 - 干涉條紋與zernike多項式
- 2024住院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護理與管理專家共識要點(全文)
- 2024-2030年中國有機肥產業應用態勢及投資盈利預測報告
- 鋼結構工程施工應急處置措施
- 施工損壞賠償協議書
- 2024年湖北省十堰市荊楚初中聯盟八年級中考模擬預測生物試題
- 2024年北京東城區高三二模地理試題和答案
- 幼兒園一等獎公開課:大班繪本《愛書的孩子》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