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 說課 課件_第1頁
燈籠 說課 課件_第2頁
燈籠 說課 課件_第3頁
燈籠 說課 課件_第4頁
燈籠 說課 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悠悠燈籠情

拳拳愛國心《燈籠》說課說課流程12教材與學情345教學目標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燈籠教材分析教材與學情課標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能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單元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人文主題:感受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語文要素:體會作者如何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本課抒情散文:以小見大、家國情懷語言典雅、情感深沉。自讀課文:學法遷移、由扶到放、總結、鞏固、提升學情分析教材與學情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過不少名家散文,如《背影》《昆明的雨》等,對梳理文章脈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都不陌生,已經初步具備閱讀散文的能力。文中關于鄉村風俗、童年往事的回憶也會讓學生覺得親切,便于聯系生活實際。但文中厚重的文化內涵、典雅蘊藉的語言給閱讀帶來一定的障礙,時代洪流下的家國情懷也是學生不易理解的地方。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積累詞語,梳理文章脈絡,感受散文的自由筆法。品味典雅的語言,體會作者寄寓的家國情懷。0102感知“燈籠”的文化內涵,理解“以小見大”的寫法。03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核心素養指向——文化、語言、思維、審美學法教法1.朗讀品味法2.圈點批注法3.合作探究法教法與學法1.任務驅動法2.設疑啟發法3.資料助讀法教學過程0102提起燈籠,憶往事03點亮燈籠,理情絲04高掛燈籠,明寫法05回望燈籠,續詩情層層推進欣賞燈籠,溯流光欣賞燈籠,溯流光感受燈籠背后蘊含的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創設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意圖

欣賞燈會視頻,感受熱烈喜慶的節日氣氛,同時以“詩詞中的燈”屏幕展示“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孤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提起燈籠,憶往事“分類整理、欣賞、交流所積累的詞語、名句、詩文”是新課標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的要求。豐富學生的積累。分享自讀發現,快速感知文章的寫作思路,鍛煉了學生的自讀能力、概括能力。設計意圖

學習任務一:自讀成果展示我積累的字詞按照詞類梳理字詞。如:疊詞、四字雅詞、動詞分類整理文中出現的詩詞、典故。我梳理的事件自由誦讀,結合文后“閱讀提示”,展示預習時梳理出的與“燈籠”有關的回憶。點亮燈籠,理情絲學習任務二:以批注的形式揣摩語言,以朗讀的方式體會情感本文情感含蓄,語言節制,在作者的紛繁意緒中你體會到怎樣的情感?批注并品讀賞析。示范:“燈籠”中有作者對家鄉深深的眷戀之情,你看——“提起燈籠,就會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想起……想起……”批注例句:1.“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2.“遍懸珠玉金銀而風至鏘然的那種盛事太古遠了,恨無緣觀賞。”3.“夢都隨了蠟火開花。”4.“但那時人的處境可憫,蠟淚就怕數不著長了。”5.“最壯的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6.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點亮燈籠,理情絲點亮燈籠,理情絲新課標發展型任務群要求閱讀文學作品時“學習欣賞、品味作品的語言、形象等,交流審美感受,體會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內涵”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在語言的品讀中自然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設計意圖文化典故補充:唐明皇“西宮南內”漢獻帝故事《逍遙津》唱詞及梗概“李愬雪夜入蔡”“霍去病抗擊匈奴”背景資料補充:1931年9月18日,日本鐵蹄踐踏東北三省,炮火震碎壯麗河山,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讓作者吳伯簫憂心如焚,十分憤懣,于是這一時期的散文常常回蕩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燈籠》就是這一時期的文章。梳理一條情線:對家鄉民俗風情的喜愛回味——對家鄉親人的愛和思念——對文化歷史變遷的感慨——誓做馬前卒保家衛國的宏愿——希望凝聚更強大的力量,團結抗戰的期盼高掛燈籠,明寫法學習任務三:比較閱讀1.以小見大的寫法本文借燈籠這種小事物傳遞出的是以天下為己任、保家衛國的意志和熱情。在寫法上我們可以稱為:以小見大。小組交流,說一說你是否發現本單元前幾篇課文“小”背后的“大”?《社戲》小村莊的人們展現出的是美好人性之“大”《回延安》小團聚背后是延安革命歷史之“大”《安塞腰鼓》小小腰鼓打出的是黃土高原蓬勃生命之“大”《燈籠》小小燈籠傳遞出的是家國情懷之“大”聯系本單元已學知識,引導學生發現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好處,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同時鍛煉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提升。設計意圖2.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比讀本單元四篇課文,這幾篇課文的“大”是運用何種表達方式展現出的呢?小組討論,試舉例分析這些表達方式各自的作用。高掛燈籠,明寫法迎神賽會、橫笛歌吹,社戲里有人們對風調雨順的祈盼;高原邊塞、斜背響鼓,腰鼓中有人們對磅礴力量的贊頌;

,燈籠里有人們

。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回顧單元人文主題,深刻理解民俗的價值和意義,樹立文化自信。設計意圖

回望燈籠,續詩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本單元的課文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民俗風情畫卷,請續寫小詩,探尋民俗的價值和意義。實現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的延伸,擴大閱讀量,同時作業分層次有梯度設計,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設計意圖

作業布置1.吳伯簫散文善于從“一枝一葉”中深入挖掘,以小見大。課外閱讀《馬》《羽書》《記一輛紡車》,體會這一特點。2.課文第2段,作者運用聯想,描寫了提起燈籠讓他想起的各種各樣與燈籠有關的人、事、景,請你用類似手法寫自己記憶中的某個物件。100字左右。提起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