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營養研究方法復習題_第1頁
植物營養研究方法復習題_第2頁
植物營養研究方法復習題_第3頁
植物營養研究方法復習題_第4頁
植物營養研究方法復習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植物營養研究方法復習題一、名詞解釋1.方差分析:將總變異剖分為各個變異來源的相應部分,從而發現各變異因子在總變異中相對重要程度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2統計數:描述樣本特征數,是總體特征數的近似值或估計值。3交互作用: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產生的新效應稱為因素的交互作用。4滅菌培養:又稱無菌培養,在沒有微生物的情況下設置的試驗。5回歸分析:處理相關關系中變量與變量間數量關系的一種數學方法。.總體特征數:描述總體特征的數值如平均數等稱為總體總征數。也稱參數。7統計假設檢驗:對試驗效應能否確立所做的一種數學判斷方法,也稱假設檢驗或統計檢驗。8協方差分析:通過數理統計的方法將協變量的影響大小估計出來,并把它們從試驗誤差和試驗處理效果中分離出去,使試驗結果得到正確的估計,這種方法叫協方法分析。9.隔離培養:又叫分根培養,是將植物培養在被隔離的不同營養環境中進行栽培試驗的方法。1.0根際:是指受植物根系生理活動的影響,在物理、化學、生物特征上不同于原土體的特殊土區。一般是指距根表數毫米的土區。1處理:為了研究某個因素的效應或幾個因素的關系及其綜合效應,人為的使試驗因素處于不同水平或試驗因素間不同水平的組合,稱為試驗不同處理。二、填空題1誤.差的種類包括?偶然誤差、系統誤差??。?變量的種類包括連續性變量、非連連續性變量 ?抽樣的方法有隨機抽樣、順序抽樣、典型抽樣 ?據試驗研究的因素可將試驗分為單因素試驗、復因素試驗、綜合試驗幾種。植物營養的模擬研究方法包括土培、砂培、水培、隔離培養、滅菌培養等。隔離培養的種類包括固體一固體、液體一固體、液體一液體土誤差的表示方法有極差、標準差、方差、變異系數。抽樣的方法有隨機抽樣、順序抽樣及典型抽樣?平均值的意義是在無系統誤差時是近似真值,反映變異事物的集中性。據試驗因素來分,試驗研究的種類包括單因素試驗、復因素試驗及綜合試驗11土隔壤開氏定氮消化過程中,一般用加速劑加快消化,在加速劑中,增溫劑為( ),氧化劑為( ),催化劑為()。12使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時,應進行以下主要參數選擇(最適的濃度范圍)(靈敏度)(檢測限)(波長)(空氣-乙炔火焰條件)。13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以多種形態存在,一般可分為4種化學形態,為別為(水溶態)(交換態)(螯合態)(礦物態)。14石.灰性土壤含游離(碳酸鈣、鎂),是鹽基(飽和)的土壤,一般只作(交換量)的測定。硫氰酸鉀測鉬的原理是再 存在下,用 還原鉬成(5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主要分四個部分(光源)(原子化系統)(分光系統)(檢測系統5。三、簡答題i簡述裂區設計的主要內容及與復因素隨機區組設計有何不同。裂區設計實質是多層隨機區組設計的組合,相當于復因素隨機區組的試驗。但復因素試驗中的各個因素沒有主副之分,其變異的精度是相同的,但裂區設計則的主區與副區,主區與副區因素變異的精度不同。2逐步回歸與多元回歸有何區別與聯系?逐步回歸與多元回歸都是用來配置多元回歸方程式的方法,多元回歸首先將全部的自變量都包含進方程中,然后再通過統計檢驗,逐個把檢驗不顯著的自變量從方程中剔除出去,當自變量多時,該方法工作繁重。逐步回歸則是從全部自變量中先挑選一個自變量組成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然后逐個增加直到多元,每引入一個自變量就作一次檢驗。.植物營養的模擬試驗與大田試驗有何區別和聯系?大田試驗是指在田間條件下,以作物生長發育的各種性狀、產量和品質指標對直接或間接影響生長發育的諸因素進行試驗研究的方法,其試驗結果可以直接指導生產,能反映當地農業生產真實情況,不需要特殊設備,適于開展群眾性科學研究。但試驗結果受地區性因素影響,且田間的許多因素難以控制和分開,就需要利用模擬研究的方法。模擬試驗可以根據試驗的目的與農作物的要求,創造對農作物生長最適宜的環境條件來研究各種因素對農作物的影響。它必須與田間研究相結合,才能做出正確的結論。4協方差分析的概念及意義。通過數理統計的方法將協變量的影響大小估計出來,并把它們從試驗誤差和試驗處理效果中分離出去,使試驗結果得到正確的估計,這種方法叫協方法分析。其意義:(l能降低試驗誤差,控制試驗條件的均勻性ll能對不同變異來源的資料進行相關性分析l)能估計缺失的數據。5在進行方差分析時,缺區估計與沒有缺區有何區別與聯系?缺區估計在進行方差分析時,()其誤差自由度比沒有缺區時少,總自由度也比沒有缺區時少1這樣有缺區時進行方差分析計算出來的誤差方差就變大Y。()有缺區時進行多重比較時所用的標準誤差也有變化,即比沒有缺區時增大了。.如何選擇多重比較的方法?當試驗因素間是相互獨立的,沒有交互作用的存在,就可選用最小顯著差數法(法),但當試驗因素間有交互作用的存在時用法進行多重比較時容易產生錯誤,這里就得用新復極差法(又叫鄧肯法, 法)。7.逐步回歸與多元回歸有何區別與聯系?逐步回歸與多元回歸都是用來配置多元回歸方程式的方法,多元回歸首先將全部的自變量都包含進方程中,然后再通過統計檢驗,逐個把檢驗不顯著的自變量從方程中剔除出去,當自變量多時,該方法工作繁重。逐步回歸則是從全部自變量中先挑選一個自變量組成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然后逐個增加直到多元,每引入一個自變量就作一次檢驗。8如何對非連續性的數據進行方差分析?非連續性的數據要進行方差分析應該先對數據進行轉換,使其成為連續性數據后再與一般的連續性數據一樣進行方差分析。非連續性數據包括三種,ll成數或百分數進行反正弦的轉化;()計數資料進行平方根的轉換;()對數資料進行對數轉換。.偏回歸系數與偏相關系數有何區別與聯系?偏相關系數與偏回歸系數的意義相似,偏回歸系數是在其他個自變量都保持一定時,指定的某一自變量對于因變量的效應,偏相關系數則表示在其它個變量都保持一定時,指定的兩個變量間相關的密切程度。其都有正負。五、論述題:、以過磷酸鈣為例,說明磷在土壤中的固定機制。當過磷酸鈣施入土壤后,水分不斷從周圍向施肥點匯集,過磷酸鈣發生水解和解離,形成一水磷酸一鈣飽和溶液。使局部土壤溶液中磷酸離子的濃度比原來土壤溶液中的高出數百倍以上,與周圍溶液構成濃度梯度,使磷酸根不斷向周圍擴散,磷酸根解離出的引起周圍土壤下降,把土壤中的鐵、鋁、鈣溶解出來。磷酸根想周圍擴散過程中,在石灰性土壤上,發生磷酸鈣固定,在酸性土壤上發生磷酸鐵和磷酸鋁固定。在酸性土壤上水溶性磷酸還可以發生專性吸附和非專性吸附2論述種植綠肥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1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和氮的含量并能更新土壤有機質,綠肥作物根系發達,可利用難溶性養分,從如讓深層吸收,富集和轉化土壤養分3能提供嘉多的新鮮有機物與鈣素等養分,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4有利于水土保持,綠肥根系發達,枝葉繁茂,覆蓋度大,可減少徑流,保持水土,促進農牧結合,綠肥大多是優質牧草,為發展畜牧業提供飼料,牲畜糞肥可為農業提供有機肥源,提高土壤肥力、論述氮在土壤中損失的主要途徑,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l主要損失途徑是氨的揮發,硝態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脫氮。I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徑是:根據土壤條件合理分配氮肥,根據土壤的供氮能力,在含氮量高的土壤少施用氮肥,質地粗的土壤要少量多次施用,減少氮的損失;根據作物營養特性和肥料性質合理分配氮肥,需氮量大得多分配,銨態氮在堿性土壤上要深施覆土,增加土壤對銨的吸附,減少氨的揮發和硝化作用,防止硝態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脫氮,硝態氮不是宜在水田施用,淹水條件易引起反硝化脫氮;氮肥與有機肥及磷鉀肥配合施用,養分供應均衡,提高氮肥利用率;施用緩效氮肥,使氮緩慢釋放,在土壤中保持較長時間,提高氮肥利用率。4.試比較鈣和磷在根部吸收的部位、橫向運輸、縱向運輸、再利用程度和缺素癥出現的部位等方面的特點。吸收部位鈣主要在根尖磷主要在根毛區橫向運輸鈣為質外體磷為共質體縱向運輸鈣只在木質部運輸磷既能在木質部也能在韌皮部運輸再利用程度鈣不能再利用磷再利用程度高缺素癥部位鈣首先在蒸騰作用小的部位出現磷則在老葉首先出現列出土壤中養分向根表遷移的幾種方式并說明氮磷鈣各以那種方式為主它們在根際的分布各有何特點并分析其原因。①遷移方式截獲、質流、擴散②氮以質流為主土壤吸附弱,移動性強磷以擴散為主土壤固定強,土壤溶液中濃度低,移動性弱③氮的根際虧缺區比磷大的多。試述石灰性土壤對水溶性磷肥的固定機制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關鍵與途徑。①固定機制二鈣一八鈣一十鈣②關鍵減小與土壤的接觸增大與根系的接觸③途徑制成顆粒肥料集中施用溝施、穴施、分層施用與有機肥料配合施用與生理酸性肥料配合施用根外施肥7.分別說明氮肥在旱地施用時,氮素損失的途徑有哪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相應措施是哪些①途徑揮發、淋失、反硝化②措施分配硝態氮肥銨態氮肥深施覆土氮肥與其它肥料配合施用8簡述 吸收與同化過程,影響因素分以一形式主動吸收經過硝酸還原作用分兩步還原為 +,然后同化為氨基酸,再進一步同化。影響因素:()硝酸鹽供應水平當硝酸鹽數量少時,主要在根中還原()、植物種類木本植物還原能力一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植物因種類不同而有差異,其還原強度順序為:油菜大麥向日葵玉米蒼耳(八溫度溫度升高,酶的活性也高,所以也可提高根中還原 的比例。()、植物的苗齡在根中還原的比例隨苗齡的增加而提高()、陪伴離子能促進 向地上部轉移,所以鉀充足時,在根中還原的比例下降;而和為陪伴離子時則相反()、光照在綠色葉片中,光合強度與 還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性。9、在小麥/玉米、小麥水稻輪作體系中,磷肥應如何分配?為什么?(1分0)1小麥/玉米輪作,優先分配在小麥上,因為小麥需磷高于玉米、小麥生長期溫度的,對磷的需要量高。和小麥/水稻輪作,優先分配在小麥上,因為小麥需磷高于水稻、小麥在旱地,磷的有效性低于水稻季。0、舉6種元素,說明養分再利用程度與缺素癥發生部位的關系(1分0氮磷鉀鎂,再利用能力強,缺素先發生在老葉。鐵錳鋅,再利用能力低,缺素先發生在新葉硼和鈣,再利用能力很低,缺素先發生在生長點、什么是酸性土壤酸性土壤的主要障礙因子是什么? 分酸性土壤是低土壤的總稱,包括紅壤、黃壤、磚紅壤、赤紅壤和部分灰壤等。主要障礙因子包括:氫離子毒害、鋁的毒害、錳的毒害、缺乏有效養分2雙子葉植物及非禾本科單子葉植物對缺鐵的適應機理是什么? 分雙子葉植物和非禾本科單子葉植物在缺鐵時,根細胞原生質膜上還原酶活性提高,增加對的還原能力,質子和酚類化合物的分泌量加大,同時增加根毛生長和根轉移細胞的形成,其適應機理稱作機理I。的還原作用機理I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缺鐵時植物根系表面三價鐵的還原能力顯著提高。質子分泌:機理I類植物根細胞原生質膜上受酶控制的質子泵受缺鐵誘導得以激活,向膜外泵出的質子數量顯著增加,使得根際值明顯下降酸化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是增加根際土壤和自由空間中鐵的溶解度,提高其有效性;二是創造并維持根原生質膜上鐵還原系統高效運轉所需要的酸性環境。協調系統:對機理I植物而言,缺鐵不僅誘導根細胞原生質膜上還原酶的形成與激活,而且誘導質子泵的激活,這兩個過程之間不論是在發生的時間,還是在發生的部位上,都是密切配合、協同起作用的。這一協同系統保證了植物在缺鐵時,特別是在高環境中,也能有效地還原313、氮肥的損失途徑有哪些?如何提高氮肥的利用率?(2分0協途徑揮發、淋失、反硝化措施()硝態氮肥防止淋失()銨態氮肥深施覆土()氮肥與其它肥料配合施用()緩控釋肥料()合理施肥量植物營養田間研究:在田間條件下研究植物營養及其行為規律、供應狀況和調控方法。特點:試驗條件最接近農業生產要求,能較客觀地反映生產實際,所得結果對生產有直接的指導意義。總體總體指的是同質事物的全體。樣本:從總體中取出的一部分個體,這部分個體的總和叫做樣本或抽樣總體。試驗因素:指在試驗中必須加以考察的因。。水平:試驗因素在試驗中的不同數量水平或質量水平。處理:因素的每一個水平或各因素不同水平的組合稱為處理。重復:試驗中同一處理的試驗單元數8區試組:將整個試驗空間分成若干個各自相對均勻的局部,每一個局部叫做區組。9誤試差:觀察結果與真值之間的差異。10隨試機誤差:由試驗單元、管理方法、測試儀器、操作方法等方面不可識別的、大小方向不同的微小差異所造成的觀察值和真值間的差異,具有隨機性,所以稱為隨機誤差。系.統誤差:指由于管理方法、測試儀器等方面有可辨別的差異,從而使觀察值與真值間發生一定方向的系統偏離稱為系統誤差。12錯.誤誤差:試驗中由于試驗人員粗心大意所發生的差錯,如記錄、測量錯誤等。真值:在一條件下,事物所具有的真實數值。由于偶然因素不可避免的存在和影響,真值是無法測得。平均值:用無數個數據平均后求得得近于真值的平均。。方差:觀察值與平均值之間的離均差平方的平均數。均方:總體方差一般不易求得,通常用樣本進行估計。樣本方差稱為均方。標準差:方差的正平方根??茖W試驗的主要步驟:試驗設計階段:包括選題、設計試驗方案、準備試驗材料和環境。試驗實施階段:正確進行試驗操作,保證試驗的一致性,觀察試驗結果,收集數據。試驗分析階段:檢查核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解釋試驗結果,作出科學結論、總結試驗為今后的研究及生產提供??茖W試驗的實施內容:據試驗目的和任務、試驗方案和試驗方法作好試驗場所、器材、工具的準備工作。認真布置試驗。作好試驗的管理工作。完成計劃觀察記載項目和各項目測定工作。試驗研究的基本要求:代表性、準確性、重現性。試驗方案設計的原則: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要有嚴密的可比性:要遵循單一差異原則(設底肥,對照);要提高試驗效率;試驗設計與統計方法的統一性。21肥.料試驗方案制定的要點:試驗題目力求探索性、先進性和實用性;試驗因素力求精練、水平設置合理;試驗處理力求簡明可比;試驗方案中設置對照。22因.素的簡單效應:指在復因素試驗中,一個試驗因素在另一個試驗因素的某一水平上的試驗效應,稱為這個因素的簡單效應。23因.素的主效應。指同一因素各簡單效應的平均值稱為該因素的主效應或平均效應。24因.素的交互效應: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產生的新效應稱為這些因素的交互效應。就是指不同因素綜合效應與各因素單獨效應的差值。這種交互作用涉及多個因素。25完.全實施方案:將各因素不同水平一切可能的組合均作為試驗處理,這種設計方案稱為完全實施方案。優點:每個因素和水平都有機會相互搭配,方案具有均衡可比性和正交性。因素間不產生效應混雜,提供的試驗信息較多。缺點:完全實施方案的處理數隨著試驗因素和因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處理數過多會給試驗實施帶來很大的困難,所以完全實施方案只適于因素和水平不太多的試驗。不完全實施方案:用完全實施方案的一部分處理構成試驗方案就得到不完全實施方案。不完全實施方案可以是均衡方案,也可以是不均衡方案。正交表的性質:每一列不同數字出現次數相同。任何列構成的有序數出現次數相同。正交表的特點:整齊(排列、規律)可比;均衡(散布均勻)分散;簡單易行。正交設計的方法和步驟:明確試驗目的,確定試驗指標;挑選因素,確定水平;選正交表(先看水平再看因素);表頭設計(把因素安排到正交表列位上);設計實施方案(對號入座);認真進行試驗,觀察收集數據;對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并進行驗證。植物營養田間試驗研究的方法設計的設計原則:設置重復;隨機排列;局部控制。31重.復:指同一處理在試驗中出現的次數。設置重復的目的:為了減少試驗誤差;估計隨機誤差,進而對試驗效應,試驗條件系統誤差,模型誤差作出統計檢驗;擴大試驗范圍。32隨.機排列的目的:任何處理都有同等機會分配給任何一個田間小區。方法:抽簽法(抓鬮法);隨機數字法。33局.部控制的目的:減少試驗誤差。方法: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區組內安排各處理的一個重復小區,不同處理在同一區組內隨機排列,由于同一區組內各處理的試驗條件比較一致,從而降低誤差(因為區組之間的誤差可在統計分析過程中得出,從而把實際的誤差項減少),這種用區組來控制試驗條件差異,減少試驗誤差的方法叫做局部控制。植物營養田間試驗研究的方法設計的設計內容:小區形狀;小區面積;重復;對照區設置;保護行的設置;重復區和小區的排列小區:指安排一個處理的一小塊地段。對照區設置的目的:便于在田間對各種處理進行觀察時作為衡量處理優劣的標準;用以統計和矯正試驗地的差異。保護行的設置目的:保護試驗材料不受外來因素的損害;防止靠近試驗田周圍的小區受到空曠地特殊環境的影響(即邊際效應)使處理間有正確的比較。常用的田間試驗設計方法:順序排列試驗設計;隨機區組設計;拉丁方設計;裂區設計;正交設計。隨機區組設計:將試驗地劃分成若干區組,使不同處理小區在區組內隨機排列。如果同一區組包括了全部處理,則一個區組就是一個重復,這種區組設計稱為完全隨機區組設計。隨機區組設計的步驟:確定區組方位(原則按由土壤肥力變異大的方向確定區組);用抽簽法或查隨機表的方法實現區組、區組內不同處理小區排列的隨機化;隨機數字法確定區組和區組內小區排列的方法。41拉.丁方設計的步驟:選擇拉丁標準方(首行首列均為順序排列);按一定隨機數字對標準方行列兩個方向進行字母的隨機變換;得到碼值方案,對其中碼值賦予具體處理內容,可得到拉丁方實施方案。裂.區設計:把試驗小區進一步劃分為裂區的設計方法。被分裂的原小區叫主區,分裂后的新小區叫副區。43正.交設計的目的:是解決復因素試驗中由于處理數過多而產生的試驗因素與區組效應的混雜問題。44并.列正交設計的基本方法:先列出正交表;列出交互作用表;完成列的合并,改造正交表;把相應因素水平安排到改造好的正交表中。植物營養田間研究的實施步驟:試驗地的選擇與準備;試驗布置(擬訂種植計劃書、試驗地的區劃、施肥與播種);田間管理;收獲和考種;分析樣本的采取與樣品制備試驗地的條件:(除了面積和形狀)代表性;地勢平坦;廣泛的一致性;不受特殊條件影響。田間管理的目的:要保證肥料一定要發揮肥效(如注意灌溉排水);要控制非試驗因素的影響,若不一致則試驗結果之間就沒有可比性。田間條件下根系研究方法挖掘法整段標本法土鉆法剖面網格觀察法。模擬培養試驗又叫培養試驗,它是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用特制的容器(如盆缽、玻璃缸、塑料桶、水泥池等…)栽培農作物,并進行各種科學試驗的方法。培養試驗的特點、土壤一般取自土壤的耕作層,作物只能從耕作層的土壤中吸收養分。、由于人為控制Y盆缽中土壤的水分和溫度,所以土壤中養分的釋放過程和農作物對養分的吸收情況,均與田間條件有所不同。3、培養試驗所用的土壤結構與自然土壤結構不同。4、培養試驗的施肥量大于田間一倍至數倍。5、人為供水對土壤結構的影響與田間不同6、培養試驗幾乎沒有氮肥的淋失.50模.擬研究的種類:盆缽模擬研究;植物短期培養模擬試驗研究;控制模擬條件的其它研究方法。51土.壤培養的模擬研究方法的任務:研究農作物對土壤中有效養分的吸收利用問題;不同土壤中肥料效果的初步評價;環境條件(特別是土壤水分)對農作物根系吸收養分的影響;農作物對肥料的利用率;各種新型化肥往往要先在土培試驗中進行探索性的研究,取得初步結果再擴大到田間研究。52溶.液培養試驗:植物生長介質為含有營養成分的水溶液的盆栽試驗(有水培和砂培)。溶液培養模擬研究的特點:植物生長的環境是液相,植物生長所需的全部營養物質都靠人工供給,營養液中養分的形態,種類、濃度,供應時間均由人工控制;盆缽中養分分布是均勻的;液相環境缺乏空氣,必須定期向溶液中補充空氣,需要有通氣裝置;營養液的濃度會發生改變營養液中有些可溶性鹽的濃度隨溶液而改變,其中某些鹽類會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在盆底;營養液緩沖性能小,由于植物對溶液中養分不平衡的吸收,溶液PH會發生劇烈變化,因此,須每天測定并調整溶液的;水培需要固定架固定植株。溶液培養模擬研究的任務:研究植物的礦質營養問題,離子間的相助與拮抗,養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農作物的產量生理學等,植物的抗逆生理。所有營養液必須滿足以下個基本要求含有植株生長必需的全部營養元素;營養物質應是有效養分,養分的數量和比例能保證植物生長的需要;在植物生長發育期內能維持適宜植物生長的H營養液是生理平衡溶液。56配.制營養液的原則與依據:選用3種或幾種可溶性鹽類,在一定的全鹽濃度下,改變各種鹽類濃度比例,從而組成生理平衡溶液;以農作物收獲組成物中的營養成分為依據,從而確定營養液組成;模擬植物根際土壤溶液濃度而配制不同種類營養液。配.制營養液的注意事項:1、確定各種營養液時,應以植物的需要為依據,參照土壤培養或植株體內營養物質的組成配制而成。2、要考慮植物對營養元素需要的特點,不同生育期養分的濃度和比例。3、在配制營養液時,要用含有效養分的鹽類,N肥用或,呈生理堿性反應,會使溶液的升高,呈生理酸性反應,使營養液的下降,因此要注意調節。58砂.培的特點(介于水、土培養之間):1植物生長的環境是固相的,用砂子或礫石因此不用通氣裝置要用水培營養液優點:不易發生缺鐵失綠癥(鐵鹽不會象水培那樣沉淀于容器的底部,而是沉淀在砂粒表面,根系仍可吸收)缺點:不易嚴格控制植物營養物質的濃度和H營養液的更換比水培更麻煩,砂礫中含有少量營養元素試驗前處理工作繁瑣,不適于植物營養濃度試驗及某些微量元素缺素癥試驗砂培的任務:與水溶液培養近似,不適宜于植物營養濃度試驗及某些微量元素試驗。隔離培養試驗:將植物培養在被隔離的不同營養環境中進行栽培試驗的方法。隔離培養試驗的特點:根據試驗要求把植物分成多個部分進行試驗,中間用隔板分隔營養環境。隔離培養試驗的任務:適用于植物根際營養環境的研究;研究不同營養元素在植物體內的移動;研究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的相關;研究營養元素的生理功能。流動培養及更換培養試驗:是在營養液經常流動并保持農作物生長整個時期內固定不變的營養水平或環境條件下所設置的培養試驗,因此流動培養是有特定目的和要求所布置的試驗。64流.動培養及更換培養試驗的目的任務:研究植物的階段營養(供應養分的有效時期及養分量);研究植物生長營養液最低濃度問題;農作物對難溶性養分的利用能力;農作物的定期營養;在農作物不同生育期對養分吸收的影響。65滅.菌培養試驗:又稱無菌培養,即在沒有微生物的情況下來設置試驗。66滅.菌培養試驗的目的和任務:研究作物根際及根分泌物與土壤難溶性養分的相互作用;根系分泌的有機物在作物營養上的作用;作物根營養(包括養分吸收機制,土壤微生物與作物根營養的關系)67滅.菌培養試驗的注意事項:供試作物地上或地下部分全處在滅菌條件下進行,因此必須在特制的滅菌培養室中進行,若是局部滅菌試驗則主要是根部及營養基質局部滅菌,而地上部分處在正常的環境中。滲漏水研究方法:用特制的“滲漏計”裝置,即在容器或框體中安放土柱采集不同深度滲漏水進行水量和水質測定的研究方法。滲漏水研究方法的目的和任務:可研究氮的循環與平衡;化肥利用率,施肥對土壤溶液組成的影響;可溶性養分在土壤中的遷移;有機肥料在土壤中的礦化速率;土壤養分的動態變化與作物吸收的關系。幼苗法:利用作物幼苗期對營養的敏感性來指示土壤養分的豐缺狀況。根際:是受植物生長活動的影響,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上不同于原土體的特殊微域,是植物土壤微生物及其環境相互作用的場所。根際研究的意義:根際的變化對于根際內營養物質的轉化;土壤養分的有效性;作物生長發育和抗逆性;根際與根際化學過程密切相關;根際與根分泌物的生態作用;根際參與根際土壤的很多微生物學過程?;凶饔茫焊置谖镏泻械拇罅炕形镔|會抑制其他作物的生長。74自.毒作用:指某群落中,優勢種產生的代謝產物(主要是酚類化合物)對該物種本身產生毒害作用的現象。75根.系研究的意義:通過了解影響根系生長的內因和外因,從而對根系生態學和生理學特征有詳細的了解,有助于了解根系與植物營養的關系。根.層養分調控:充分發揮根系的潛力,提高土壤養分的生物有效性,實現養分供應與需求的時空一致,將根層養分調控在既能滿足高產作物需求,又不至于過量造成環境污染的范圍內。77植.物根際超微結構的研究方法:是借助電子顯微鏡和超薄切片的制樣技術觀察根-土界面各組分的形態特征、化學組成及其相互關系,以闡述植物根系和根際微生物與土壤相互作用的微域環境內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動態過程。根系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固定植物:攝取、運輸、貯藏營養物質,合成有機物質如氨基酸等;植物地上部分根系生長是相互依賴、彼此協調。影響根系生長的因素:化學因素(養分供應、低于毒害元素);物理因素(機械阻力、水分、通氣、溫度);生物因素(一般情況下,根際微生物有存在減少植物的主根和側根長度,減少側根數量,并使根毛長度的密度減少。)。用于表示根系生長和分布的參數:根數、根重、根莖(粗細)、根長與根密度、根表面積、根體積。根系研究方法:釘板法(取田間含根系的原狀土,用釘板固定使根系保持在自然位置,洗去土壤,觀察根系)、容器法(根籍或根箱法)(特制的種植盆,一面或幾面是透明的玻璃,可以裝卸,外覆使不透明,盆內裝土,種植植物,常規管理。由于溫度對根系生長影響較大,若為了保持種植盆內溫度與田間一致,可將盆子埋入土中)、玻璃壁或玻璃管法(玻璃壁:土壤剖面上安置玻璃一根系觀察室;玻璃管:土壤中打孔,埋入玻璃管;玻璃與土壤間空隙要用土填實)、同位素法、多孔膜法。根系陽離子交換量()C著重于陽離子交換能力的物理化學性質,表面吸附量忽略了根系生理活性與養分吸收的聯系。根系表觀自由空間()S根系內部的細胞間隙和細胞壁微纖維中的空隙,在植物體內相互連通形成運輸通道,允許水分和溶液自由移動,是根系表面的延續部分,或視為“內表面”。84根.際土壤特性的研究方法:根際土的直接采集法;根際土壤的冰凍切片法;放射性自顯影法;微電極法;電子探針法。85菌.根:真菌與植物根聯合組成的共質體泡囊一叢枝菌根(菌根):菌根真菌菌絲著生于根組織皮層細胞間隙或寄入細胞之中,但不進入內皮層和中柱,一些菌絲伸出根外與土壤接觸,皮層組織內的菌線未端可以反復二叉分枝,形成叢枝,在細胞內或細胞間的菌絲可以膨大成為直徑約的泡囊。菌根在植物營養中的作用:菌根擴大了根系吸收面積,明顯增加植物對養分吸收,特別是土壤中移動性較差的磷素;有利于豆科作物結瘤固氮;菌根對某些重金屬(、)的吸收有抑制作用;抗逆性;環境條件對真菌侵染的影響;其它微生物與菌根真菌的協同或拮抗作用;菌根真菌的生物學特性。核素示蹤技術:利用放射性核素能釋放出各種射線離子或穩定性核素的原子質量區別于其它同類原子的特性,把這些核素的原子作為示蹤原子來進行有關的研究工作。核素:指具有特定質量數(原子核、核內的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原子序數(質子數)和核能態,而且其平均壽命足以被觀察的一類原子同位素:指原子序數相同(質子數相同),但質量數不同的核素。核素示蹤技術的基本依據:、一種元素的同位素具有化學性質的一致性。、自然界中一種元素的同位素組成(即核素的豐度)的確定性。用富集的穩定性核素或其標記化合物作為示蹤劑是以此為根據的。3、同位素物理性質的可探測性。人們所應用的差異主要是核素衰變特性和核質量兩個方面。9、核.素示蹤技術的特點:、測量靈敏度高、應用示蹤原子時可以不進行提取純化、分離等復雜的化學分析操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