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1頁
《望海潮》-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2頁
《望海潮》-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3頁
《望海潮》-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4頁
《望海潮》-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望海潮柳永作者簡介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qí)卿,福建崇安人。至54歲時方才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柳永一生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卻獨以詞著稱于世,他常出入坊間,為樂工、歌妓填寫歌詞,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對宋詞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作者簡介柳永是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打破了唐五代詞描寫男女情思的框架,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在手法上,他以白描見長;長于鋪敘,描寫盡致;善于點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強烈。語言淺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詞自成一家,廣為流傳。代表作有《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等。寫作背景據楊棣《古今詞話》記載:柳耆卿與孫相何為布衣交。孫知杭州,門禁甚嚴。耆卿欲見之不得。作《望海潮》詞,往謁名伎楚楚曰:“欲見孫相,恨無門路。若因府會,愿借朱唇歌于孫相公之前。若問誰為此詞,但說柳七。”中秋府會,楚楚宛轉歌之,孫何即日迎柳耆卿欲坐。這是一首投贈之作。學習目標1.理解詩意,品味詩詞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感受詩人對杭州城的喜愛贊美以及本詩作為干謁詩的寫作目的。2.學會鑒賞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并用恰當的詞語概括畫面。

望海潮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宋柳永文有文眼,詩有詩眼,那詞也有詞眼。思考:這首詞的詞眼是什么?文有文眼,詩有詩眼,那詞也有詞眼。思考1:這首詞的詞眼是什么?好景思考2:作者認為此種好景應該如何被他人熟知?歸去鳳池夸思考3:為何要夸?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地理位置重要——

社會條件優越——

有長期繁盛的歷史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思考4:夸什么?詩人夸了哪些好景呢?望海潮宋

柳永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人煙阜盛繞:盡顯古樹成行、長堤逶迤之態卷:極狀怒濤洶涌、排山倒海之勢商業貿易情況市場陳列珠寶,表現了杭州商品的豐富、商業的繁榮。市民衣著情況家家披羅著錦,表現了杭州市民的殷富、家境的殷實。競杭州百姓比豪華、斗闊氣之景富庶奢華重湖——西湖的里湖和外湖疊巘——湖岸山峰重疊清嘉——西湖水碧山青,秀美異常時間角度——山中桂花飄香,清新淡雅空間角度——水中荷花滿湖,冰清玉潔湖山清嘉羌管弄晴白天湖面悠揚的笛聲菱歌泛夜夜晚湖面采菱的歌聲互文“嬉嬉釣叟蓮娃”是說湖邊釣魚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蓮的少女喧鬧嬉戲。描繪了一幅國泰民安的游樂圖景。百姓和樂千騎擁高牙

——權貴出行,氣派威風乘醉聽簫鼓——宴酣之樂吟賞煙霞——山水之樂眼觀優美風景,耳聽百姓樂曲,政治清明,萬物和諧。無一字寫情,字字關情;無一字寫樂,處處歡樂。權貴瀟灑思考5:誰來夸?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表面上是杭州美景,實際上是孫何政績。暗示孫何將因政績卓著而被召回京城,受到提拔。詩歌賞析1、贊美杭州的美好景致。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