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區域科技創新實證及提升對策建議【9400字】》_第1頁
《浙江省區域科技創新實證及提升對策建議【9400字】》_第2頁
《浙江省區域科技創新實證及提升對策建議【9400字】》_第3頁
《浙江省區域科技創新實證及提升對策建議【9400字】》_第4頁
《浙江省區域科技創新實證及提升對策建議【94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區域科技創新實證及提升對策建議目錄424引言 摘要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地區間的競爭越來越取決于以科技進步為核心的全面自主創新。區域作為連接微觀企業和宏觀國家的紐帶,其自主創新能力對于凝聚生產要素、匯聚創新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聯動和牽引作用。而區域科技資源,作為影響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其配置規模、配置效率以及配置結構等對區域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區域各領域的全面創新與協同創新等有著重要的影響。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是指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能力,具體表現為將新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的能力本文根據《浙江科技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利用熵權法,對浙江省各市的區域創新能力進行了系統評價,這對于制定浙江省區域創新發展戰略有重要指導意義。關鍵詞:浙江省;熵權TOPSIS;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引言區域經濟發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各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影響著我國整體自主創新能力的水平。各區域的自主創新系統組成了國家自主創新系統,區域創新與國家創新二者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對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不僅能幫助解決國內各區域間發展水平不均衡問題,還有助于國家整體創新能力的突破。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使得我國要重視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發展。在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過程中,政府的政策對區域創新的發展不僅決定了政府能否激勵和帶動區域內企業、高校等單位和機構的技術創新的發展,還決定了政府能否推動區域創新體系的發展以及國家創新體系的建成。在了解各區域創新發展的不足與差距后,政府可以通過調整不利于創新的政策、制定創新激勵政策來改善各區域創新發展情況,縮小各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差距,改善各區域創新發展不平衡現象。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相關領域的專家提出了區域創新系統的理念,此后區域創新系統及其能力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從1996年以來,中國的專家們對區域創新展開了研究。近些年以中國相關領域的一些專家學者在影響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因素、評價體系等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是影響區域自主創新體系能否建成的重要因素,所以對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必須推向深入,延展到影響主體的更深層面上[2]。就政府政策這一切入點研究對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認識的深入。1研究綜述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創新能力”的研究有很多,成果十分豐富。如Adler和Shenbar(1990)[3]將創新能力劃分成了四種,即新工藝技術能力;市場競爭反應能力;生產能力;新產品開發能力。J.Guan和N.Ma(2003)從七個方面重新解釋了創新能力,分別是學習能力、研發能力、制造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組織能力、資源開發能力和戰略能力。我國學者黃魯成[4](2000)將區域創新能力定義為開發新產品和創造新工藝的能力,并且取決于技術能力。甄峰,黃朝永和羅守貴[5](2000)認為區域創新能力是社會吸納知識、技術和信息等要素的能力,其前提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反映了區域知識技術發展狀況。王德祿[6](1999)從國家、區域、和企業的主體角度定義了創新能力,他認為創新能力是區域組織對創新活動支持能力。創新能力的研究大多基于企業(組織)層面,但創新能力的形成,其影響因素很多,除了受企業自身創新能力的影響外,還有政府政策環境、創新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等的影響。技術創新能力研究是自主創新能力研究的先導。Guan等[7](2003)把技術創新能力看作是一種資源或資產,不論是技術、產品、工藝還是知識、經驗都屬于創新能力的范疇。Burgelman[8]等(2004)學者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一個特征概念,它反映的是主體在促進和支持企業技術活動時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特征。張經強和夏恩君[9](2008)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定義做了四點概括,一是技術活動的貢獻能力;二是科技產出的水平和數量獲得提高的能力;三是技術擴散的效應;四是企業在人才、物質和金錢方面的投入能力。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是區域創新系統中的一個概念,其能力形成和提高是區域創新系統內各創新主體和創新要素資源相互作用的結果。Doloreux(2002)[10]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一種社會網絡。在此網絡中不同部門(包括私人部門與公共部門)之間通過系統地交互作用來增強整個區域的創新能力。Cooke[11](2005)認為區域創新系統可以產生區域產業集群。區域產業集群的特點是空間鄰近性,它可以有效減少信息傳遞的時間、降低信息傳遞的成本,有利于知識創造、知識流動和技術外溢。可以說產業集群是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的有效載體。郭傳杰[12](1998)將區域創新系統從知識、技術、傳播和應用四個角度進行了劃分,并由此形成了四個創新子系統,他認為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就是知識的產生、擴散和使用的能力。王鵬、曹興和龍鳳珍[13](2011)經研究并結合我國具體實際情況,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做了以下定義: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是區域創新主體在構建的區域創新系統里的研發能力、吸收能力和組織能力。其核心是知識創造和擴散,載體為區域產業集群,同時還需兼顧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區域科技創新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對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著日益顯著的決定作用。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是指區域創新體系中各科技要素和行為主體有機組合的整體能力,是一個區域科技知識、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反映,它涵蓋了區域科技實力、區域創新能力及產出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將新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的能力。而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是在現有科技資源條件卜,通過對一定區域內開展的科技活動及其體現在社會、經濟上效能的考核,來衡量科學技術對區域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是建設高效區域科技創新系統和有的放矢地制定區域科技創新戰略的先決條件。學術界對科技創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黎雪林等從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科技潛力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譚清美等從人才投入能力、財力投入能力、研究與開發能力、高新技術產業化能力等方面進行了分析;還有一些研究技術創新能力的多數是從企業的角度,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各地區之問發展的不平衡,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度量和評價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由于區域科技創新指標的選取和評價比較復雜,不同學者做出的度量和評價往往取得不同的結果。本文對浙江省地區域科技創新能力進行定量評估,可以使各區域科技創新優勢一目了然,為地方政府實施科技創新工程提供決策;通過對浙江各地科技創新能力的比較和評價,不僅有助于浙江各地把握自身的科技創新和科技發展狀況,也豐富和完善了區域科技創新系統的理論與實踐[14]。2.浙江省區域科技創新體系2.1企業——技術創新主體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市場在創新過程中發揮導向作用,產學研合作為創新提供技術支持平臺。技術創新可以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與引入消化吸納再創新等途徑來進行,其最終目的是通過推動新產品、新工藝等科技創新成果來實現產業化。企業在實際運作中可以根據其具體情況,分別選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與引入消化吸納再創新三種技術創新的途徑,而這三種途徑也是相輔相成的。企業自身的發展階段、市場地位、營銷策略、戰略目標等因素,也是企業在創新途徑的選擇上需要考慮的。通常情況下,由于自身技術不成熟,企業在技術創新的初始階段要想提高知識技術水平,可采取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兩種途徑。結合自身實際將知識技術轉化為特色要素,在此基礎上開展原始創新活動,進一步提高自身創新能力。2.2高校與科研機構——知識創新主體高校和科研機構有著豐富的創新資源,如創新人才和創新設備等,他們開展的創新活動多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因而產生了很多發明創造成果。知識創新的目的并不止于創新成果的小范圍產生,還需要將其擴展、傳播給其他創新主體以實現創新成果的市場化[15]。知識創新并不能獨立于其他形式的創新而發展,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一方面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制度創新的基礎,能夠大力推動區域自主創新體系中的其它創新形式,保證區域自主創新系統的全方面發展;另一方面技術創新取得的巨大創新收益為知識創新提供了物質保障,管理制度創新和創新服務為知識創新的高效有序進行提供了創新環境和創新合作平臺。知識創新體系的構建當著眼于開放式的協作運行機制,充分發揮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創新資源優勢,提高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職能,在有關研究領域獨當一面。而研究平臺的建設和創新環境的建立也是知識創新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過程,這對充分提高創新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2.3中介服務機構——創新服務主體創新中介服務機構被看作是創新服務的主體,在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流轉,為其它形式的創新主體提供創新咨詢、判斷、設計等相關服務,這些是其主要任務,同時還在加強各創新主體之間聯系上起著重要作用。類似于人才服務機構、技術交易中心、咨詢服務中心、金融服務機構、法律服務機構等不同種類的中介機構組織,是創新服務體系的主體。政府和創新服務機構是區域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僅有的兩個服務主體。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是了解其他創新主體的供需關系,通過溝通為創新主體搭建合作平臺,為創新成果向市場轉化建立順暢的渠道,使創新成果順利到企業中得以應用,使創新資金、人才等進入到各創新主體創新活動中。為整合成創新合力,必須要加強密切創新主體間的關系,以及構建創新服務網絡等方面的工作。中介服務機構在區域自主創新體系中具有三重特性一一市場監督性、社會公共服務性和盈利性。它們為各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動提供諸如金融、法律、技術等專業化服務的同時還參與市場監督,幫助市場維護創新活動秩序,幫助各創新主體維護其合法權益[16]。2.4政府——制度管理創新主體制度管理創新主要是站在政府角度的一種創新活動,是一種主要通過制定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規等途徑來為其他創新主體服務的創新形式。政府是其核心的主體,被視為區域自主創新體系的制度保障和管理規范。制度管理創新將政府的創新理念和創新機制引入到區域自主創新體系中,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表現:收入分配制度、知識產權制度、市場制度等。通過制定和實施合理的政府政策的方式來激勵引導創新主體投身到創新活動中,通過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切實保護創新主體的利益和合法權益來激發各創新主體的創新積極性,是制度管理創新的主要作用。制度管理創新為其他三項創新形式提供必要的政策機制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創新活動的持續開展,促進各創新主體的良性互動;反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創新服務又能夠協助政府制度的逐步完善。3.基于熵權TOPSIS浙江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實證研究3.1浙江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模型原理3.1.1熵權法這一概念最早由申農引入到信息論當中,稱為信息熵。如今在工程技術以及社會經濟等有關領域得到廣泛運用。熵權法主要是指通過客觀賦權進而得到指標權重的一種方法[18]。通過熵權法計算指標權重可以得出,當某個指標的熵值越小,則該指標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因此在綜合評價當中起到的作用就越大,其權重也越大;反之,則說明該指標提供的信息量越少,從而在綜合評價中起的作用越小,其權重也越小。3.1.2TOPSIS法TOPSIS法,又稱逼近理想解法,最早由C.L.Hwang和K.Yoon提出。TOPSIS法主要是對被評價對象指標進行綜合評價[18],簡單來說其原理就是通過計算得到各個被評價對象的指標評價值向量與綜合評價值的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相對距離,并按照相對距離的大小進行排序,從而得出結論。其中,理想解是指理想中的最優解,即其各個指標值都是綜合評價中各指標的最優值;與理想解相反,負理想解是指設想中的最差解,也就是其各個指標值都為綜合評價中各指標的最差值。當被評價對象的指標評價值向量最接近最優解且最遠離最差解時,則該被評價對象就達到最佳,反之則為最差。所以,TOPSIS法適用于對多個對象進行評價時。3.2浙江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指標體系構建原則3.2.1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選取的科學性決定著最終評價結論的可靠性。因此,商業地產項目財務評價指標的選取必須遵循科學性原則,選取能夠全面反映出商業地產項目特點的財務評價指標,進而能夠對商業地產項目財務可行性進行較為準確的測評,得到具有現實意義的結論[18]。3.2.2全面性原則商業地產項目的開發建設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存在著各種不確定因素,而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也影響著最終的決策結果,所以,在構建財務指標體系時應從多方面考慮項目財務指標的影響,從而更加全面地反映最終的決策結果。3.2.3可操作性原則任何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都是實際運用。所以,評價指標的選取必須看重其可操作性,即特別強調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和數據獲取難易程度。3.3浙江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對浙江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進行評價,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而評價體系的建立需要科學、合理的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準則,才能使評價指標具有合理性、準確性和實用性。評價準則應具有:綜合性、系統性、層次性、定量定性相結合和可操作性,按照這些原則,本文在參考《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2000)》[19]地區科技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參閱了相關研究的結論和成果,結合浙江省的現狀,提出以知識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政府行為能力、產業結構演化能力四個分項指標、16個基礎指標,運用熵權法建立評價模型,以浙江省11市地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1)構建多個區域科技創新的指標決策矩陣B設第i個評價對象的第j項指標值為Xij(i=1,2,3…,n),Xi1:科技活動機構數,Xi2:研究機構經費籌集總額(萬元),Xi3:科研可以總數,Xi4:高等學校總數,Xi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活動人員,Xi6:科技活動經費支出額,Xi7:發表的科技論文,Xi8:發明專利申請數,Xi9:新產品產值,Xi10:人均教育支出,Xi11:政府對科技經費的投入,Xi12:人均GDP,Xi13:郵電業務量,Xi1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Xi15: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Xi16:高新技術產業利稅率。那么就形成了一個m行n列的決策矩陣B=(Ri)表3.1浙江省區域科技創新的指標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分項指標基礎指標知識創新能力Z1X1:科技活動機構數(個)X2:研究機構經費籌集總額(萬元)X3:科研可以總數X4:高等學校總數技術創新能力Z2X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活動人員(人)X6:科技活動經費支出額(萬元)X7:發表的科技論文(篇)X8:發明專利申請數(件)X9:新產品產值(萬元)政府行為能力Z3X10:人均教育支出(人/元)X11:政府對科技經費的投入(萬元)X12:人均GDPX13:郵電業務量產業結構演化能力Z4X1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X15: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X16:高新技術產業利稅率(%)(2)對決策矩陣B中的數據進行無量綱化由于商業地產項目財務評價當中的12個財務指標之間所帶的單位性質有所不同,為了避免由此帶來的不確定結果,對評價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而在這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評價指標的性質不同,其無量綱化的計算公式也有所差別,詳細公式如下:Rij=(Lij-L,min(j))/(L,maxij;-L,mincij))(3)將指標進行歸一化處理將多個項目方案中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后,再分別進行財務指標的歸一化處理,具體過程就是按照以下計算公式對每一個指標進行歸一處理。通過指標歸一化處理得到歸一化后矩陣D=Gij(4)計算各指標的信息熵將矩陣D中的指標數據按照以下計算公式分別得出16個指標的信息熵Qij(5)確定各財務指標權重K;通過信息熵的計算公式,得到各個指標的信息熵為Q1,Q2…,Qj;(j=1,2,…,n),因此可得各指標權重為:(6)加權得出規范化決策矩陣C2將無量綱化后的決策矩陣C1=(Rij)和權重向量K=(K1,K2,…,K)經過加權平均得到規范化決策矩陣:(7)計算得出理想解向量P+和負理想解向量P-通過對規范化決策矩陣C2中進行數據篩選,最終得出理想解向量P+和負理想解向量P-。(8)通過計算分別得出不同項目方案的綜合財務指標值到理想解和負理想解之間的距離y+和y-結合(6)當中得出的決策矩陣C2和(7)當中得到的理想解向量P+和負理想解向量P-,通過以下公式分別計算得出不同項目方案中的評價指標綜合值到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距離。(9)得出各個項目方案的綜合區域創新能力與理想解的接近度并進行排序,并根據以上計算原理再分別計算得到各個項目方案中各區域創新能力與理想解的接近度。由(8)中的公式計算得出不同項目方案的評價指標綜合值分別與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距離后,根據以下公式得出各個項目方案的綜合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理想解的接近度:根據以上公式得出Vi的大小(i=1,2,…,m),將Vi按照從大到小的規律進行排序,Vi值最大則最優[20]。3.4熵權TOPSIS應用3.4.1原始數據資料的來源為全面反映浙江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兼顧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以《浙江科技統計年鑒(2015)》、浙江統計信息網的數據資料為依據,部分相對指標通過計算得出,各統計指標的具體解析參見有關統計年鑒[21]。限于篇幅,16項指標為消除了信息的多重共線性后得出。表3.2浙江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基礎統計值Z1Z2X1X2X3X4X5X6X7X8X9S1市4791432654126732863048133523617151153612506198S2市406122143911575376477413090022241713307336736S3市239724706362392809273901546893334602309S4市3476707392412103426368887426215165474909S5市2544287633007102842441131115604163415246S6市166320018564372068630715034221663015626S7市140511156247362227043811818392542303523S8市17238984111446176923526936012733409053S9市158321310165251576031430226851332259080S10市119217953112321440822811023082511547833S11市116308616117421248829459526601913130543最大值4791426541267337647741335233622417153612506198最小值11621795311232124882281106011331547833續表3.2Z3Z4X10X11X12X13X14X15X16S1市8811001525267820646.3144.47.77S2市544450624577215037.3350.17.76S3市5704106649012128.639.3731.18.44S4市5934443328106138.728.0930.310.0S5市77434313575477733.5431.72.25S6市386267812779458.628.7534.07.73S7市10851560710274149.3319.2420.008.28S8市827363106351960.231.9131.46.30S9市533361552672193.730.8132.19.00S10市3631970219949114.426.5136.89.00S11市347143642255665.424.4326.15.83最大值1085100152102741206.346.3350.114.11最小值347143641994949.3319.2420.002.253.4.2指標權重表通過對規范化決策矩陣C2中進行數據篩選[22],最終得出理想解向量P+和負理想解向量P-。利用EXCEL進行計算,得權重Wj(表3.3)。表3.3浙江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16個指標權重表權重Wj0.0475100.0568170.0816820.1039400.0660400.0565870.0958130.0718800.2050690.0364230.0497770.0306380.0286390.0361380.0206850.0123663.4.3浙江省11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排序分析表明,S1市、S2市兩市的科技創新能力效用值在東臨之0.325到0.176之問,是比較高的;其次是S3市、S4市、S5市、S6市、S7市、S8市六市的科技創新能力效用值在0.06到0.04之間;S9市、S10市、S11市三市地的科技創新能力效用值在0.035到0.024之間。表3.4浙江省11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排序排序城市Vi1S1市0.3267312S2市0.1760193S3市0.0680414S4市0.0678125S5市0.0561026S6市0.0451027S7市0.0451008S8市0.0442029S9市0.03567010S10市0.02568611S11市0.0247284.提升浙江省區域科技創能力的對策建議4.1建設區域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通過以上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分析研究,發現其存在的問題不盡相同。因此,應該根據區域不同而建設區域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根據研究發現,東部地區科技創新效率高,但是科技創新發展己經達到了一定的飽和,科技創新的提升難度較大;中部地區科技創新效率較高,發展較為迅速,科技創新發展空間較大;西部地區科技創新效率較低,科技創新有很大發展潛力;東北地區科技創新效率低,科技創新發展有很大的提升空間[23]。4.1.1優化科技創新投入,提高資源利用率對投入資源的研發、利用和轉化是企業科技創新的主要過程,其投入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到成果產出的數量和質量。因此,增加科技創新投入量的同時,減少資源浪費現象,優化科技創新的投入結構,提升科技創新投入資源的利用率,是提高區域科技創新效率的重要手段[24]。通過本文以上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數省市科技創新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對投入資源的利用率低,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因此,這些省市和地區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的投入資源利用效率,重點優化科技創新投入結構,減少投入資源浪費現象,從而增加科技創新成果產出。4.1.2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結構企業的科技創新效率也與資源配置效率有關[25],如何有效利用科技創新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以最小的科技創新資源來產出最大的科技創新成果,是所有企業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一方面不僅要改善科技創新的科研物質條件,包括科研設備、環境等,為科技創新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也要改善科技創新的人才配置,加大鼓勵政策,吸引更多高技術人才積極投身到科技研發當中去[26]。4.1.3積極引進高新企業、人才和技術企業、人才和技術是各個地區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各地區應該根據自身科技創新的不足,制定相應的優惠引進政策,積極引進高新技術企業、人才和技術等,如減免稅收和增加補貼等。以這些引進的高新技術企業、人才和技術等來帶動地區企業、人才和技術的進步,進而帶動整體區域科技創新的發展[27]。4.2優化區域科技創新環境科技創新環境對于區域科技創新的發展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科技創新環境的好壞反映了地區政府對于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視程度,對地區科技創新的發展趨勢有著深遠影響[28]。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將更有利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