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藥飲片鑒別_第1頁
常用中藥飲片鑒別_第2頁
常用中藥飲片鑒別_第3頁
常用中藥飲片鑒別_第4頁
常用中藥飲片鑒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常用中藥飲片鑒別第一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這次學習班主要學習要點:

1.中醫(yī)臨床藥學工作開展問題2.中藥品種理論問題(創(chuàng)新中藥基本理論內容之一).3.中藥基本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問題(中藥的五氣五味研究).4.中醫(yī)用藥質量問題.5.中藥飲片質量與鑒別.6.中藥臨方炮制與輔料質量(標準)問題.

第二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這次學習班主要討論問題:1.如何開展中藥品種理論學習與研究.2.如和指導臨床用藥.

3.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藥學的特點、開展與研究內容.*4.臨床醫(yī)師用藥思維.5.臨床中藥師的臨床藥學思維.第三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問題的提出

中醫(yī)用藥情況調查.2011-2013:國家教學醫(yī)院3家.三級(三乙、三甲)醫(yī)院5家.二級(二乙、二甲)20家.區(qū)鄉(xiāng)醫(yī)院32家.社會葯房15家.中藥飲片企業(yè)5家.中藥處方10000多張.

第四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10000多張中藥處方醫(yī)生中,其學歷:有中專、大專、大學本科、研究生等.其技術職稱有: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教授、研究生導師等.在被檢查醫(yī)院接觸處方藥學人員中,技術職稱有初級、中級、副高級.存在旳共性問題:

第五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中藥飲片質量存在的問題:1.品種理論問題。由于品種混亂,常造成中醫(yī)處方用名與實際調配付給品不符。如紅藤、木通、通草、柴胡、竹葉、浮海石等。2.偽劣中藥飲片和“美容”飲片泛濫。如白芍、白術、人參、西洋參、茜草、通大海、紅花、枸杞、金銀花等。第六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3.精制飲片質量可控問題:

(1.)基原與品種問題:Ex.雞血藤與血藤、四川雞血藤,升麻(綠升麻,毛茛科植物)與白升麻(唇形科植物)…(2.)飲片規(guī)格、等級標準問題:Ex:香附,延胡索等要求切片,丹參、大黃等飲片規(guī)格等級…(3.)炮制質量與調配規(guī)范問題.Ex:如郁金、玄參、獨活等要求切薄片…延胡索切厚片…(4.)臨方炮制與用時打碎,小包裝飲片無法解決(5.)基原與品種正確,但飲片不合格.Ex:地龍…(6.)新的白色汚染問題…第七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4.滲假飲片。如紅花、酸棗仁、山藥、通大海等。5.含水量,非入藥部位超標,水洗飲片等現(xiàn)象嚴重。如川牛膝、玄參、知毌、黃精、玉竹、白及等。6.中藥飲片質量鑒定知識、文獻、標準欠缺(中藥材鑒定不完全等同于中藥飲片鑒定)。.…….第八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7.中藥飲片炮炙質量問題:中藥飲片質量問題:(略)炮制所用輔料質量問題:液體輔料:蜂糖(滲假蜂糖),醋(白醋、釀造食用醋),酒(黃酒、白酒、苦酒)、藥汁、油等.固體輔料:麥麩、蛤粉、鹽、姜、油砂等.藥劑科主任,葯房主任,藥學人員的工作質量(應知應會)問題.第九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目前中醫(yī)用藥思維現(xiàn)狀醫(yī)圣張仲景一身臨床所用藥物,均是在《神農本草經》收錄范圍內。張氏所創(chuàng)的經典方劑,至今為中醫(yī)界所推崇和效用。然而由于歷史久遠,加之中藥理論幾千年的固有模式,造成“方未變而藥多變”,影響臨床療效,導致現(xiàn)今對經方(古方)和其中藥物的認識差異。第十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在傳統(tǒng)醫(yī)藥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由于歷史原因,藥物品種內涵的不斷變化,即“方未變而藥多變”的特殊現(xiàn)象,造成了古方與現(xiàn)代用藥之間的不恰當與脫節(jié),從而影響中醫(yī)臨床療效,乃至中醫(yī)藥學的發(fā)展。第十一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在很多經典古方中,如“麻黃桂枝湯”中的“桂枝”;“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中的“連軺”與“梓白皮”;“枳實湯”中的“枳實”;“泰山磐石散”中的“續(xù)斷”;“仙方活命飲”中的“金銀花”等。現(xiàn)代中醫(yī)在使用這些湯方時,均被更換了其中的藥物,把現(xiàn)代人對藥物的思維標準強加在古人用藥意圖上,有的完全背道而馳第十二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如張仲景所用桂枝,應是現(xiàn)今肉桂;所用連軺根應是現(xiàn)今之金絲桃科植物紅旱蓮,不但品種發(fā)生了變化,而入藥部位也發(fā)生了變化。張仲景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中用的梓白皮,而現(xiàn)在用的是桑根皮,品種發(fā)生了變化。桑根皮與梓白皮,其臨床性效完全不同。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木通與通草,枸杞與枸杞子,忍冬與金銀花,威靈仙,柴胡等。第十三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有一種現(xiàn)象,中醫(yī)名家多數(shù)從來只對處方研究精湛,往往對藥物的歷史變異不很重視。在中藥飲片使用上,只注意“道地正宗”,而不注意藥房調配實際付給品的真?zhèn)巍H鐕鴥群芏嘀嗅t(yī)名家開寫“雅連”、“大連”,而藥房實際調配的是“味連”,完全違背了處方醫(yī)生的用藥意圖。正如《醫(yī)學源流論》“方藥離合論”中所言:“方之與藥似合而實離也。得天地之氣,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變易血氣,以除疾病,此藥之力也。”第十四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現(xiàn)時的《中藥學》教材,在中藥名稱下均標示最早出現(xiàn)的著作。但沒有注釋說明是藥物名稱的出現(xiàn),或藥物的實際品種,臨床應用的實際時間。中藥名稱的最早出現(xiàn)與中藥實際品種與入藥部位的最早進入臨床使用,均有較大的年代差異。這些一直未引起臨床醫(yī)生的重視。古今藥用品種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異。現(xiàn)代中醫(yī)用藥當以現(xiàn)今統(tǒng)編教材和《中國藥典》為依據(jù)。但是,在運用古代湯方時,必須認真考慮具體入藥品種及入藥部位,在不同時期的變化而作相應的翻譯和靈活變動,否則將不能運用古方、經方的預期效果。第十五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長久以來,我們的中藥教學,只注重四氣五味,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真?zhèn)舞b別,加工炮制,有毒無毒,十八反,十九畏等常規(guī)中藥的基本理論,很少深入到藥物的歷史變化和實際功能品論理上,有的論述是張冠李戴。第十六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傳統(tǒng)醫(yī)藥的發(fā)展,中藥品種內涵意義的不斷變化,造成“方未變而藥多變”的歷史現(xiàn)狀,造成古今湯方與用藥品種、入藥部位之間的脫節(jié)。金元時期大醫(yī)家就曾大聲疾呼“古方今病不相能”與“古方今藥不相能”。第十七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中醫(yī)院生存與發(fā)展的根基,在于臨床療效,臨床療效的根本在于中藥飲片(中成藥原料),中藥飲片的核心在于質量,中藥飲片質量的保證在于藥學從業(yè)人員的技術成本和服務質量。無論何種等級醫(yī)院,建設何種專科、專病,不管其技術職稱多高,其核心要素是終端效應——療效,治愈患者疾病,讓療效說話。在保證中藥飲片質量的前提下,必須提高臨床用藥質量。第十八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如果醫(yī)院提供的藥品(中藥飲片)沒有療效,即使你什么重點專科,重點專病,鼓敲得再好,如病人最終得到的療效差,也不會買你的帳,患者就不會來,“回頭客”(復診患者)少。第十九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中醫(yī)要發(fā)展,中醫(yī)要努力縮小與現(xiàn)代醫(yī)學(西醫(yī))之差距,首先要提高中醫(yī)的臨床療效,且至關重要。Ex:(重癥胰腺炎的現(xiàn)代中醫(yī)治療…..大柴胡湯《傷寒論》方: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斤、生姜五兩、枳實四枚,炙、大黃二兩、大棗十二枚……)。第二十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臨床療效是中醫(yī)立足之本,只有提高中醫(yī)的臨床療效,整個中醫(yī)方能得到根本的發(fā)展和提高。臨床療效是第一位的,亦是最核心的。離開臨床療效,一切建設和發(fā)展都是空談。第二十一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中醫(yī)學界歷來尊經崇古,對于“經典”不敢摘破,所以對經典處方、藥物名稱、劑量等均很敬重,這就造成中醫(yī)界“古方今病不相淪”和“古方今葯不相論”,“方未變而藥多變”的現(xiàn)象;對古代文獻湯方和湯方葯物,要知其然,要搞中醫(yī)臨床藥學研究,協(xié)助和指導中醫(yī)臨床用藥.第二十二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目前中醫(yī)用藥質量問題:處方葯物名稱書寫與葯房調配應付與實付不符.中藥飲片品種、規(guī)格與湯方用葯意圖不符.如楓斗、豬牙皂等.角注與醫(yī)囑不淸.湯劑煎煮與服用方法不符合中醫(yī)葯理論,嚴重影響中醫(yī)臨床療效.如銀翹散之湯劑.第二十三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急癥用藥問題:古代湯劑的煎煮(即用藥質量問題):煎煮方法,如桂枝湯,銀翹散……個別特殊飲片的處理.如全蝎、土鱉、石膏、青黛……

散劑的意義

:

1.

直接服用的散劑2.

需要煎煮的散劑,如銀翹散,導赤散等。第二十四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銀翹散:(《溫病條辨》卷一方)金銀花一兩、連翹一兩、苦桔梗六錢、薄荷六錢、竹葉四錢、生甘草五錢、芥穗四錢、淡豆豉五錢、牛旁子六錢。

上杵為散,毎服六錢,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肺藥取輕淸,過煎則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病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第二十五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方)生地黃、甘草、木通各等分。共為末,毎用三錢,加竹葉,水煎,食后服。功能清心火,利小便。治心經熱盛,癥見口渴面赤,心胸煩熱,渴欲冷飲;或心移熱于小腸,口舌生瘡,小便短赤,尿道刺痛等癥。第二十六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方解: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養(yǎng)陰;木通性寒,味苦。歸心、小腸經。淸心除煩(第一功效),利尿通淋,引熱下行,使從小便而出。(川木通,性寒,味淡。歸肺、膀胱經。利尿通淋,通經下乳);竹葉清心火,利水;生甘草清熱瀉火,又能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具有清心養(yǎng)陰,利水導熱之效。第二十七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關于竹葉與淡竹葉:(另文討論)

古代本草和醫(yī)藥文獻方劑中的竹葉、淡竹葉、竹葉卷心等均是指淡竹的葉,非現(xiàn)今之小草本植物淡竹葉……竹葉長于淸心經熱,淡竹葉長于淸胃和膀胱經熱……第二十八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特殊中藥飲片應用問題:如“毒劇荮品”與蟲類葯物旳正確應用問題:如半夏……如蟲類藥物旳煎煮(毒性蛋白性質),青黛另煎等患者自我保護意思增強影響藥療的依縱性……臨床醫(yī)生自生安全意義與醫(yī)療風險……第二十九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當前中醫(yī)藥界迫切須要解決的問題—

*等級醫(yī)院務須開展中醫(yī)臨床藥學工作

*中藥飲片質量鑒別

*提高中醫(yī)用藥質量第三十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堅守中醫(yī)中藥,不能用現(xiàn)代醫(yī)藥理論來要求中醫(yī)中葯……等級中醫(yī)院必須加強臨方炮制工作……中管局要對等級醫(yī)院的藥亊管理,中藥飲片質量和用藥質量進行有效監(jiān)督檢查和指導。第三十一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一、中藥飲片鑒別的目的與意義1.中藥飲片與中藥材中藥材:在商品流通中,又稱“個字貨”,系指原生藥材,即指原藥用部位,上市流通的植物、動物、礦物藥,統(tǒng)稱“中藥材”,但必須符合國家藥品標準,其特點:不能直接用于臨床。中藥飲片:系指將中藥材依照中醫(yī)藥理論,經過凈選、加工、炮制成具有一定形狀,規(guī)格標準的,可直接用于臨床的中藥。第三十二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中藥飲片種類:

普通飲片.即中醫(yī)所用常規(guī)中藥飲片。

精制飲片.即小包裝飲片。

顆粒飲片.即將普通中藥飲片制劑成一定粒度的顆粒制劑。

免煎飲片.即經煎煮、濃縮、制粒、干燥的顆粒制劑。

破壁飲片.即超微粉中藥飲片。利用特殊粉碎設備,將普通飲片進行粉碎,其細胞壁已被破害。第三十三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中葯臨床性效的限定意義(飲片質量鑒定的依據(jù))《中國藥典》2010年版定義為:“飲片系指藥材經過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醫(yī)臨床或制劑生產使用的處方藥品”(《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凡例P.13)。也就是說中藥材只有炮制成飲片后才有其特定的臨床性效。中藥“炮制”:“中藥炮制是按照中醫(yī)藥理論,根據(jù)藥材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和臨床應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項獨特的制藥技術。”(《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P.20)第三十四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2.中藥飲片規(guī)格:(中藥飲片質量鑒定的依據(jù))

中藥飲片的形狀、規(guī)格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一部附錄(P.20)明確規(guī)定:片:極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段:短段5-10mm,長段10-15mm.塊:8-12mm的方塊.絲:細絲2-3mm,寬絲5-10mm.其它:不宜切制者,一般應搗碎或研碎使用.第三十五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3.目的和意義:中藥品種繁多,同一名稱藥物,基原眾多,如:貝母、黃連、銀花、小通草等,特別是同科同屬植物,器官形態(tài)相近,如白花蛇舌草、傘房耳草、纖花耳草等,加工炮制后其形態(tài)特征,顏色變化等,容易發(fā)生混淆,加之摻偽摻假:給中藥飲片鑒別增加難度。再則:中藥飲片具有生品和炮制品之分,產地之分,又由于各個生產廠家執(zhí)行標準不一,生產工藝不一等,造成中藥飲片規(guī)格不統(tǒng)一,片型不一等。目前出現(xiàn)的所謂“精制飲片”(小包裝飲片)“精制不精”,內在質量不如普通飲片,等級差別懸殊等,嚴重影響中藥飲片鑒定和中醫(yī)臨床療效。第三十六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到目前為止,對于中藥材的經驗鑒別,有成熟的經驗和教材,從全國統(tǒng)編教材和《國家藥典》對中藥材的形狀鑒別有較為科學和詳細的文字描述,我國的中藥專家老前輩識別中藥經驗均偏重于中藥材,涉及中藥飲片較少。長久以來,藥學人員不注重中藥飲片質量鑒定;中藥飲片質量鑒別,直接關系到臨床工作終端。第三十七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長久以來,中醫(yī)底氣不足,其要害問題:中醫(yī)臨床療效,尤其是中醫(yī)急癥用藥;臨床療效的核心是中藥飲片質量。不言而喻,中藥飲片質量鑒別,是中醫(yī)藥界有待加強和學習的迫切問題。同時又是中藥師鑒別中藥飲片的最基本技能之一。第三十八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二、中藥飲片鑒別方法中藥的四大鑒定方法:

1.基原(來源)鑒定:就是應用動、植物的分類學知識,對中藥的來原進行鑒定,確定其正確的學名。

2.性狀鑒定:就是用眼看、手摸、鼻聞、囗嘗、水試、火試等十分簡便的鑒定方法來鑒別中藥飲片的外觀性狀。

3.顯微鑒定:就是利用顯微來構觀察中藥飲片的組織造、細胞形狀以及內含物的特征,用以鑒定中藥飲片的真?zhèn)巍?.理化鑒定:就是利用物理、化學知識或儀器分析方法,鑒定中藥飲片的真實性、純度和品質優(yōu)劣程度,統(tǒng)稱為理化鑒定。

中藥飲片鑒定依據(jù):

主要依據(jù)國家《藥典》和國家頒布的有關中藥飲片標準。

第三十九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中藥飲片傳統(tǒng)經驗鑒別方法,在基層醫(yī)院對中藥飲片鑒別最基本、最實用方法.為性狀鑒定,即傳統(tǒng)的經驗鑒別方法。就是用人的感官,采用眼看、口嘗、鼻嗅、耳聽、手摸、水試、火試等方法對中藥飲片進行基原鑒定,主要內容包括形狀、規(guī)格、表面或斷面(切面)的顏色、質地、折斷現(xiàn)象、氣味等特征。方法簡單易行、可靠。可運用植物分類學、植物解剖學等理論知識,借助放大鏡、紫外光燈、化學試劑等進行鑒別。

第四十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傳統(tǒng)的經驗鑒別方法主要手段有:

1.形狀:2.表面:3.質地:4.折斷面:5.氣味:6.水試:7.火試:第四十一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1.形狀:中藥飲片因來源(基原)不同,各自性質及植物器官不同,所采用的炮制方法不同,飲片的類型各異,《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對各類中藥材切制飲片規(guī)格類均作了嚴格的規(guī)定:如橫切類圓片白芷、白芍、澤瀉、通草;斜片黃芪、山藥……方塊形杜仲、黃柏、葛根;段狀桂枝、威靈仙、黨參、牛膝;絲狀杜仲、黃柏、枇杷葉、荷葉等,而各種果實種子類飲片均有國有的形狀,如冬葵子似橘瓣狀……第四十二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2.表面:表面的顏色、形狀是中藥飲片最具特征的地方,切制飲片可分為周邊(外表皮面)和切面(橫切面、縱切面),外表面是飲片的保護組織;切面(斷面)是飲片的分生組織、薄壁組織、輸導組織和分泌組織的綜合反映。如雞血藤韌皮部有樹脂狀分泌物呈紅棕色.白芷的周邊具縱皺紋,飲片切面灰白色,具粉性,形成層環(huán)棕色,近方形(抗白芷特征)或近圓形等。即雙子葉植物根、莖、皮的最外層,常由木栓細胞組成,因此飲片外表皮顯得較為粗糙,有時呈鱗片剝落,如地骨皮、海桐皮等,枳殼外皮有油腺點等:而單子葉植物根、莖中藥飲片外表皮無木栓層,外表皮光滑,如麥冬……第四十三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中藥飲片絕大多數(shù)為橫切面,其特征非常重要,肉眼或借助放大鏡即可觀察到皮部與木部的比例,維管束的排列方式,射線的公布,油點的多少等特征鑒別其不同的品種和混淆品種,如防風、大血藤、川木通、甘草、蒼術等。鑒別中藥飲片的橫切面,首先要注意區(qū)分是雙子葉植物、單子葉植物還是蕨類植物。第四十四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雙子葉植物的根、根莖、莖,形成層成環(huán)狀,呈放射狀紋理,根、莖中央有髓或無髓。

單子葉植物的根為內皮層環(huán),皮部較寬,中央有髓,中柱一般較皮部小,如百部、麥冬、天冬等,另外,單子葉植物根莖皮層及中柱均有維管束小點散布,如白及等。

蕨類植物根莖、葉柄基部的中柱有一定形狀或分體中柱環(huán)列,如狗脊飲片中柱呈圓形環(huán),紫基貫眾飲片葉柄基部中柱呈“μ”字形,綿馬貫眾飲片葉柄基部分體中柱環(huán)列等。第四十五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有的中藥飲片具有異常特殊構造,如牛膝,川牛膝具同心多層異型維管束環(huán);商陸飲片切面上顯“羅盤紋”、“鞋底板“狀;何首烏飲片顯“云錦花紋”;大黃飲片髓部具多數(shù)“星點”。木質藤木類飲片橫切面顯導管較粗大,飲片切面呈小孔洞,如川木通飲片。皮類中藥飲片,有的干皮組織中纖維束和薄壁組織向排列,折斷顯層狀結構,如飲片川黃柏、秦皮等。

第四十六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分泌組織,在切面上的重要特征,亦是鑒別要點:如人參、西洋參具樹脂道,飲片皮部具棕黃色小點;蒼術具大型油室,中藥特別術語“朱砂點”;雞血藤具分泌細胞,飲片皮部具有樹脂樣紅棕色分泌物,形似雞血。中藥飲片表面顏色與飲片質量相關,如黃芩表面變綠后提示質量降低,臨床療效丟失,所以黃芩要黃,丹參要紅赤,紫草要紫,烏梅要烏,黃連飲片要黃為佳……第四十七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3.質地中藥飲片的質地與細胞組織的結構、細胞中所含的成分有一定的關系,常有硬、脆、實、輕、重、松、粘、粉、韌、角質等區(qū)別。以薄壁組織為主,結構較疏松的飲片一般較脆,如丹參飲片、甘松飲片;以薄壁組織為主,結構較酥松,空隙大的飲片一般較松泡,如南沙參飲片、生曬山參飲片;淀粉多的飲片呈粉性,如山藥飲片、半夏飲片;淀粉多、結構緊密的飲片一般較重實,如大黃飲片、川芎飲片;纖維多的飲片則韌性強,如葛根飲片、桑白皮飲片;含糖、黏液多的飲片一般粘性大,如地黃飲片、黃精飲片;富含淀粉、多糖成分的飲片經蒸煮糊化干燥后呈角質狀,如紅參飲片、延胡索飲片、天麻飲片等。第四十八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4、折斷面指中藥飲片折斷時的現(xiàn)象,常有平坦、纖維性、顆粒性、分層、刺狀、粉塵飛揚、膠絲、海綿狀等,以薄壁組織、淀粉為主的飲片折斷面一般較平坦,如牡丹皮飲片、太子參飲片;含纖維多的飲片具纖維性,如黃芪飲片、厚樸飲片;含石細胞多的飲片呈顆粒性,如肉桂飲片、木瓜飲片;纖維束或石細胞群與薄壁組織相間排列,即有硬韌與軟韌之分,飲片常現(xiàn)層狀裂隙,可層層剝離,如秦皮、黃柏;木類中藥主要由木纖維組成,質硬,飲片折斷面常呈刺狀,如沉香飲片、蘇木飲片;含膠質的飲片折斷時有白色膠絲,如杜仲飲片;薄壁組織結構疏松的飲片有的呈海綿狀,如陳皮的內表面飲片等。第四十九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5、氣味

飲片中所含的不同化學成分能反映出不同中藥飲片的氣和味,如木蘭科、傘形科、唇形科、菊科、樟科等植物都含有揮發(fā)油,有明顯而特殊的香氣如辛夷、白芷、當歸、防風、羌活、川芎、北柴胡、薄荷、紫蘇、荊芥等。有的飲片含有某種特異成分使其有特有的香氣,如香加皮含有甲氧基水楊醛,牡丹皮含牡丹酚等。第五十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味是由口嘗而感覺,常有酸、甜、苦、辣、咸、澀、淡等。木瓜、烏梅飲片含有機酸而味酸;枸杞子含糖、甘草含甘草甜素而味甜;穿心蓮含穿心蓮內酯而味苦;干姜含姜辣素而味辣;海藻飲片含鉀鹽而味咸;檳榔飲片含鞣質而味澀。有特殊的氣味,如黃芪和山豆根均有豆腥氣,每種藥材的味感是比較固定的,所以中藥飲片的氣味也是衡量中藥飲片品質的標準之一。對有毒性的藥材口嘗時要特別小心,取樣少,嘗后立即吐出并漱口、洗手,以免中毒。第五十一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6、水試有的中藥飲片在水中或遇水發(fā)生顏色變化,膨脹性、粘性、沉浮等特殊現(xiàn)象,如西紅花加水浸泡后,水液染成金黃色,本身不退色,蘇木投熱水中,水染成紅色,加酸變成黃色,再加堿液,仍變成紅色。又如車前子、葶藶子,遇水粘滑性加強。第五十二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7、火試有的飲片用火燒能產生特殊的氣味、顏色、煙霧、閃光和響聲等現(xiàn)象,可作為鑒別手段之一,如麝香少許用火燒之香氣四溢,起油點如珠,灰白色,海金沙,易點燃有爆鳴聲并閃光,而蒲黃、松花粉無此現(xiàn)象以此區(qū)別。第五十三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三、常用中藥飲片鑒別

川貝母、浙貝母、湖北貝母

川貝母

FRITILLARIAECIRRHOSAEBULBUS處方用名:川貝母別名:川貝、尖貝、松貝、貝母、青貝、爐貝等來源:百合科Liliaceae

貝母屬植物川貝母FritillariacirrhosaD.Don.暗紫貝母FritillariaprzewalskiiMaxim.梭砂貝母FritillariadelavayiFranch.太白貝母Fritillariataipaiensis

P.Y.Li.瓦布貝母FritillariaunibracteataHsiaoetK.C.Hsiavarwabuensis(S.Y.TangetS.C.Yue)Z.D.LiuS.WangetS.C.Chen.的鱗莖(均為《中國藥典》2010版一部收載品種)。最常見的為前四種。第五十四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商品藥材分類與鑒別:貝母屬植物全世界有85種之多,在我國約有16種,最常見的為《藥典》收載品種。在商品中藥材種,根據(jù)貝母采收時間、不同形狀特征,將其分為松貝、青貝和爐貝。其形狀鑒別(經驗鑒別)要點:

第五十五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五十六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五十七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松貝

又稱為“尖貝”、“珍珠貝”,為貝母之精品(注意: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多為一年生或雙飄帶產品,臨床療效不一定是最好的)。體小,表面類白色,光滑。呈近球形或類圓錐形,高0.3~0.8cm,直徑為0.3~0.9cm。外層鱗片兩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包裹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先端鈍圓,頂部閉合;底部平坦或約凹入,能平放坐穩(wěn),習稱“觀音坐蓮,懷中報子”。底部中心有一灰褐色鱗莖盤,偶見有殘存的須根或痕。將鱗片剝離后,內有類圓柱形心芽和小鱗葉1~2枚。質堅實,斷面白色。氣微,味微苦。第五十八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五十九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六十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六十一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六十二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六十三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六十四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六十五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六十六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六十七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青貝

呈圓錐形,略似薔薇科桃之形狀,大小不一,高0.4~1.5cm,直徑約0.4~1.5cm。外層鱗片兩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不緊,先端鈍尖而多偏斜,頂端開口呈孔狀或微開裂,內有心芽和鱗葉2~3枚及細圓柱形殘莖;底部略平坦,多能放平坐穩(wěn)。表面淡黃白色,粗糙,或近光滑;質地較松貝疏松。斷面呈白色,味微苦。第六十八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爐貝

呈長圓錐形或長卵圓形,高0.7~2.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個別表面具有棕色斑點。外層鱗葉兩瓣,大小相近或稍顯大小,單鱗瓣形如馬牙,先端略尖,頂部開裂或呈口狀,底部稍尖或鈍圓,或偏斜。剝離成兩瓣,可見幼鱗瓣2~3枚及殘留的莖芽一枚。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甘,微苦。商品中有“白爐貝”(產于四川甘孜、青海玉樹等地)和“黃爐貝”又稱“虎皮貝”(產于四川巴塘、西藏昌都、云南德欽等地)之分。第六十九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川貝母臨床共性: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肺、心經。功能主治:清熱散結,化痰止咳,消癰。治療分熱咳嗽,痰火咳嗽,肺癰,乳癰,瘰疬,瘡毒等。第七十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七十一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浙貝母

FRITILLIARIAETHUNBERGIIBULBUS處方用名:浙貝母別名:浙貝、大貝、象貝、元寶貝、珠貝等。來源:百合科

Liliaceae貝母屬植物浙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的干燥鱗莖。商品藥材分類與鑒別:

大貝(元寶貝)為鱗莖外層單瓣鱗葉,略呈新月形,一面突出,一面凹入,略呈古代元寶狀,故有元寶貝之稱。長2~4cm,高1~2cm,厚0.4~1.5cm。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原生藥材有時有淡棕色瘢痕,用牡蠣粉和石灰粉推撞過之商品表面被白色粉末;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白色至黃白色,富粉性,在太陽光下對光觀察可見晶瑩冰糖白色閃光晶點,氣微,味微苦。第七十二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珠貝

為完整的鱗莖,呈扁球形,高1~1.5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兩枚,肥厚,略呈腎形,相互抱合,其內有2~3枚皺縮的小鱗葉及干縮的殘莖。質堅實而脆,易折斷;斷面白色,在太陽光下對光觀察可見晶瑩冰糖白色閉光晶點,富粉性,氣微,味苦。浙貝片

浙貝片為近年來試行的產地加工方法制成,即將鮮貝母除去心,洗凈后切成約4mm的厚片,曬干或烘干,又稱“脫水片”。為浙貝母外層的單瓣鱗葉切成的厚片。片呈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1~2cm,邊緣表面淡黃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質脆,易折斷,斷面粉白色,富粉性。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肺、心經。功能主治:清熱散結,化痰止咳,消癰。治療分熱咳嗽,痰火咳嗽,肺癰,乳癰,瘰疬,瘡毒等。第七十三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湖北貝母

FRITILLARIAEHUPEHENSISBULBUS處方用名:湖北貝母別名:貝母、板貝、平貝、奉節(jié)貝母。來源:百合科Liliaceae貝母屬植物湖北貝母FritillariahupehensisHsiaoetK.C.Hsia.的干燥鱗莖。第七十四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七十五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七十六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七十七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性狀鑒別:本品呈扁圓球形或圓錐形,高1-2cm,直徑0.8-3.5cm,表面類白色至淡棕色。外層兩瓣鱗葉肥厚,略呈腎形,通常一大一小,且大小懸殊,少見大小相等。大瓣緊抱小瓣,頂端平,常開裂。剝開鱗葉內有鱗葉2-3枚及干縮的殘莖。內表面淡黃色至類白色,基部凹陷呈窩狀,殘留有淡棕色表皮及小數(shù)須根。單瓣鱗葉呈元寶狀。質脆,斷面類白色,富粉性。氣微,味苦。性味歸經:性涼、味微苦。歸肺。心經。功能主治:清熱化痰,止咳、散結。治療痰熱咳嗽,瘰疬痰核,癰腫瘡毒。第七十八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通草、小通草

通草

TETRAPANACISMEDULLA處方用名:通草別名:大通草、通花、方通、通草絲、白通草、泡通等。來源:五加科Araliaceae通脫木屬植物通脫木Tetrapanaxpapyriferus(Hook.)K.Koch.的干燥莖髓。第七十九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性狀鑒別要點:

本品藥材呈圓柱形,直徑1-2.5cm,表面白色或淡黃色,有淺總溝紋,體輕,質松軟,稍有彈性,易折斷,斷面平坦,顯銀白色光澤,中部有直徑的空心,或半透明的薄膜,縱剖面薄如蟬翼,半透明的薄膜呈梯狀排列。無臭無味。性味歸經:性微寒,味甘、淡。歸肺、胃經。功能主治:清熱利尿,通氣下乳,固肺氣。用于濕熱淋證,水腫尿少,乳汁不下,產婦目昏、鼻塞;催乳等第八十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小通草

STACHYURIMEDULLA;HELWINGIAEMEDULLA處方用名:小通草別名:通草、實心通草、魚泡通等。來源:旌節(jié)花科Stachyuraceae旌節(jié)花屬植物喜馬山旌節(jié)花StachyurushimalaicusHook.f.etThoms.中國旌節(jié)花StachyuruschinensisFranch.山茱萸科Cornaceae青莢葉屬植物青莢葉Helwingiajaponica(Thunb.)Dietr.L的干燥莖髓。(以上均為《中國藥典》收載品種)第八十一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在小通草商品流通中還有以下品種做小通草入藥,只看藥材極難區(qū)別:旌節(jié)花科植物倒卵葉旌節(jié)花Stachyurusobovata(Rthd.)Cheng.凹葉旌節(jié)花Stachyurusretususyang,四川旌節(jié)花(特產四川瓦屋山)StachyurusSzechuanenseFang.柳葉旌節(jié)花StachyurussalicifoliusFranch.等的干燥莖髓。另外:商品流通和藥房所見品種還有下列偽品作為小通草應用:薔薇科Rosaceae棣棠屬食物棣棠花Kerriaiaponica(L.)Pc.忍冬科Caprifoliaceae錦帶花屬植物水馬桑WeigelajaponicaThunb.var.sinica(Rehd.)Bailey.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繡球屬植物大衛(wèi)繡球HydrangeadavidiiFranch.等的干燥莖髓。第八十二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形狀鑒別要點:Stachyurus組:藥材呈圓柱形,直徑0.5-1cm,表面白色至淡黃色,表面無紋理。體輕,質松軟,捏之能變形,有彈性,易折斷,斷面平坦,無空心,顯銀白色光澤。水試:水浸后有黏滑感,氣微,味淡。Helwingia組:呈圓柱形,直徑0.5-0.8cm,表面白色或淡黃白色,表面有淺縱條紋,斷面平坦,無空心,顯銀白色光澤。質較硬,捏之不易變形。水試:水浸后無黏滑感。性味歸經:性寒,味甘淡。歸肺、胃經。功能主治:清熱、利尿、下乳。用于小便不利,淋證,乳汁不下。第八十三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大血藤血藤雞血藤紅藤草紅藤

大血藤(紅藤)

SARGENTODOXAECAULIS基原:木通科大血藤Sargentodoxacuneata(Oliv)Rehd.etWils的藤莖。鑒別要點:飲片呈類橢圓形厚片。外表皮灰棕色,粗糙。切面皮部紅棕色,有數(shù)處向內嵌入木部。木部黃白色,可見多數(shù)點狀導管孔,呈放射車輪狀排列。氣微,味微澀。性味歸經:性平,味苦。歸大腸、肝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活血,祛風止痛。用于腸癰腹痛,熱毒瘡瘍,經閉,痛經,跌打腫痛,風濕痹痛等癥。第八十四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血藤(四川雞血藤)基原:

系木蘭科(Magnoliaceae.)五味子屬(Schisandra.)植物翼梗五味子

Schisandrahenry;Clarke.

中華五味子

SchisandrasphenantheraRehd.etWils.

的藤莖。

鑒別要點:干燥藤莖呈圓柱形,少有分枝,一般成約30~60cm段落。表面棕褐色,微帶黃色,皮質粗糙,質堅實,切斷面皮部呈棕紅色或棕紫色,與木心緊密結合,木心堅硬,淡棕紅色,有多數(shù)排列散亂的細孔。第八十五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酸,歸肺、胃經。功用主治:養(yǎng)血消瘀,理氣化濕,消血止痛。用于風濕骨痛、月經不調、癆傷吐血、腳氣痿痹、脈管炎、骨折等。其果實為翼梗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本品在云南為雞血藤膏的原料,故有的地方將其誤用成雞血藤,為雞血藤的同名異物。清·唐榮川所著《血證論》中之“血通”即指該品種。本品無清熱解毒之功,專入血分,破瘀生新。第八十六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雞血藤

SPATHOLOBICAULIS基原: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suberectusDunn的藤莖。鑒別要點:飲片呈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斜片,或塊狀。栓皮層灰棕色,有的可見灰白色斑紋,栓皮脫落處顯紅棕色。切面木部紅棕色,導管孔多數(shù),韌皮部有樹脂狀分泌物呈紅棕色,與木部相間排列呈數(shù)個同心性橢圓性環(huán),或偏心性半圓形環(huán),髓部偏向一側,味澀。第八十七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草紅藤

SHUTERIAEHERBA基原:豆科植物有毛宿苞豆ShuteriapampaninianaHand.-Mazz.的全草。鑒別要點:莖圓柱形,多節(jié),節(jié)上分枝。飲片為8mm段。表面紫褐色、紫棕色,具明顯的縱紋及灰白色的柔毛;老莖微具縱紋。質脆,易折斷,斷面黃色至灰白色;三出復葉互生(飲片多脫離),小葉寬橢圓形,尖端鈍園,頂端有小凸尖,全緣,葉兩面均被白色伏貼柔毛,葉緣可見長柔毛。第八十八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青果西青果:

西青果

CHEBULAEFRUCTUSIMMATURUS基原:使君子科植物訶子TerminaliachebulaRetz.的幼果。鑒別要點:本品呈長卵形,表面黑褐色,具有明顯的縱皺紋。一端較大,另一端略小,鈍尖,下部有果梗痕。質堅硬。斷面褐色,有膠質樣光澤,橫切面可見一室,,果核不明顯,常有空心,有種子一粒;小者黑褐色,無空心。味苦澀。

性味歸經:性平,味苦,酸,澀。歸肺、大腸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用于陰虛白喉等癥。第八十九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青果

CANARIIFRUCTUS基原:橄欖科植物橄欖CanariumalbumRaeusch成熟果實。鑒別要點:本品呈紡錘形,兩端鈍尖,長2.5~4cm,直徑1~1.5cm,表面黑褐色,有不規(guī)則皺紋。果肉灰棕色,質硬。果核棱形,有三條縱棱,暗紅棕色,橫切面可見內分3室,每室各有種子一粒。氣微,味澀。性味歸經:性平,味甘、酸。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咽,生津。用于咽喉腫痛,咳嗽痰黏,煩熱口渴,食蟹中毒等。第九十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蘆根蘆竹根

蘆根

PHRAGMITISRHIZOMA基原:禾本科植物蘆葦PhragmitescommunisTrin,的根莖。鑒別要點:本品呈圓柱形段。表面黃白色,有光澤。節(jié)成環(huán)狀,節(jié)間有縱皺紋,有殘根子。芽痕。外皮疏松可剝離。切面黃白色,中空,有小孔排列成環(huán)。味甜。性味歸經:性寒,味甘。歸胃、肺經。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用于熱病煩渴,肺熱咳嗽,肺痛吐膿,胃熱嘔噦,熱淋澀痛等。第九十一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蘆竹根

ARUNDINISRHIZOMA基原:禾本科蘆竹屬植物蘆竹ArundodonaxL.的根莖。鑒別要點:飲片為不規(guī)則的厚塊片,邊緣(外皮)淺黃色,具光澤,環(huán)節(jié)上有黃白色葉鞘殘痕,有的具殘存的須根,切面黃白色,粗糙,有多數(shù)突起的筋脈小點,縱切面可見眾多纖維。體輕,質硬,氣微,味淡。性味歸經:性寒,味甘、苦。歸肺、胃經。功能主治:清熱瀉火,止嘔生津。治療熱病煩渴,嘔吐,高熱不退,小便不利等。第九十二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葛根粉葛:

粉葛

PUERARIAETHOMSONLLRADIX基原:豆科植物甘葛藤PuerariathomsoniiBenth.的根。鑒別要點:本品呈不規(guī)則的厚片,或小立方塊狀。黃白色。切面白色,粉性,縱切面可見有纖維形成的數(shù)條縱紋。體重,質硬,富粉性,味微甜。性味歸經:性涼,味甘、辛。歸脾、胃經。功能主治: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通經活絡,解酒毒;重在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項背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眩暈頭痛,中風偏癱,胸痹心痛,酒毒傷中。第九十三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葛根

PUERARIAELOBATAERADIX

基原: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lobata(Willd.)Ohwi.的根。鑒別要點:本品呈不規(guī)則厚片或小立方塊形,表皮具皺紋粗糙,纖維明顯。切面淺黃棕色至黃白色,質韌,纖維性強。氣微,味甘甜。性味歸經:性涼,味甘、辛。歸脾、胃經。。功能主治:解肌退熱,升陽止瀉,通經活絡,生津止渴,透疹,解酒毒;重在升陽止瀉,通經活絡。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項背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眩暈頭痛,中風偏癱,胸痹心痛,酒毒傷中。第九十四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浮海石海浮石

浮海石與海浮石,為基原完全不同的兩種藥物,前者為動物類藥物,后者為礦物類藥物。《中國藥典》2010年版未收載。第七版全國統(tǒng)編教材、《臨床中藥學》和部頒標準《全國中藥炮制規(guī)范》1985年版收載。《中國藥典》1977年版一部收載:“浮海石,本品為脆孔科動物脊突苔蟲CostaziaaculeateCanu.etBassler的干燥骨骼。”《四川省中藥材標準》2002年版以“浮海石”、“浮石”

分別收載。教科書載:浮海石與海浮石,性寒,味咸。入肺、腎經。具有清肺化痰,軟堅散結,利水通淋功效。用于治療痰熱咳嗽,老痰積塊,瘰疬,癭瘤,淋病,疝氣,瘡腫,目翳等,尤其清化老痰,浮海石獨具療效。臨床工作中,由于藥學人員不能正確識別兩種藥,常影響中醫(yī)臨床療效。第九十五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浮海石

oscostaziae

浮海石,系胞子科冬菇脊突苔蟲CostaziaaculeateGanu.etRassler.和瘤苔蟲CostaziacostaziiAudouin的骨骼。本品又名石花(古代文獻通用名),呈珊瑚樣不規(guī)則塊狀物,常叉狀分枝,呈扁圓形,灰白色,中部交織如網(wǎng)狀,多數(shù)完整者鈍圓形。質硬而脆,表面與斷面均勻密集細孔,體輕,入水不沉。氣微腥,味微咸。第九十六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關于海浮石的基原與臨床療效,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有精辟的論述。宋人寇宗奭在《本草衍義》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載:“石花(浮石),白色,圓如大馬勺,上有百十枝,每枝各搓牙分枝如鹿角,上有細紋起。以指撩之,錚錚然有聲,此石花也。多生海中石上,世亦難得,其體甚脆,不禁觸擊。”,“海中者微咸,入藥更良。”(只有海中才有)第九十七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海浮石(浮石)

ospumice

海浮石(Pumice)系火山類巖石,為火山噴發(fā)的巖漿冷凝后所得,有的采集自海中火山噴發(fā),經海水浸泡而成。(目前市售者絕大多數(shù)為火山灰)本品呈不規(guī)則塊狀物,表面粗糙,有多數(shù)大小不等的細孔,呈灰白色,表面有粉狀物,且易粘附手指。質硬松脆,易砸碎,入水不沉,斷面粗糙小孔,具有絹絲樣光澤,氣微,味淡。第九十八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中國礦物藥》(長春中醫(yī)學院,長春地質學院合編1988年版地質出版社)指出:“市售海浮石有3種,即大浮海石(主要為火山玻璃與少量呈斑品的硅酸鹽礦,采集自內陸河灘);小浮海石(主要為以殼碎屑為核心,沉積形成的結核),產于沿海島嶼岸邊;石花,即水生動物的死亡骨骼,長久經海水浸泡而成……”并指出:“現(xiàn)用的大海浮石從火山口直接采來應用,這種來源至少與其命名意義不符,其微量成分也不同于海中者……各種火山巖的大海浮石成分又有很大差異,不限定藥源,其療效是很難穩(wěn)定的”。“浮海石(石花)具有特定的多種微量元素,藥源穩(wěn)定,其療效也就穩(wěn)定”。第九十九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附子、附片、白附子、白附片.

附子基原: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carmichailliiDehx(栽培品)的子根。本品始載于《神農本草經》。陶弘景在《神農本草經集注》中云:“烏頭與附子同根。”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

中藥飲片因加工炮炙方法不同分為生附子,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黃附片和淡附片(上世紀五十年代加工制品).第一百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生附子:不經炮制的直接曬干的泥附子。泥附子: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須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種。鹽附子:選擇個大、均勻的鮮泥附子,洗凈,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過夜,再加食鹽,繼續(xù)浸泡,每日取出曬晾,并逐漸延長曬晾時間,直至附子表面出現(xiàn)大量結晶鹽粒(鹽霜)、體質變硬為止,習稱“鹽附子”。第一百零一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黑順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別洗凈,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shù)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水漂,縱切成厚約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調色液使附片染成濃茶色,取出,蒸至出現(xiàn)油面、光澤后,烘至半干,再曬干或繼續(xù)烘干,習稱“黑順片”。白附片:選擇大小均勻的泥附子,洗凈,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shù)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剝去外皮,縱切成厚約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曬干,習稱“白附片”。第一百零二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黃附片:選擇大小均勻的泥附子,洗凈,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shù)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剝去外皮,縱切成厚約0.3cm的片,用紅花,甘草,皂角,姜黃,生姜等中藥飲片熬制的藥汁水浸泡煮至黃色,取出,蒸透,曬干,習稱“黃附片”老一代中醫(yī)藥專家,特別是京津地區(qū)中醫(yī)藥前輩認為:黃附片具有回陽救逆,補火救陽,逐風寒祛邪之功效;溫扶元陽首推黃附片,沉寒痼冷可用生附片。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黃附片對神經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新陳代謝等方面具有明顯作用,其使用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所以現(xiàn)在只有北京同仁堂還在炮制該飲片規(guī)格。建議四川恢復“黃附片”的加工炮制。第一百零三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淡附片(又名:淡附子):取鹽附子,用清水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盡為度,與干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開后口嘗無麻舌感時取出,除去干草、黑豆,第一百零四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一百零五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一百零六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泥附子第一百零七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生附子第一百零八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附子第一百零九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白附片第一百一十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黃附片第一百一十一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淡附片第一百一十二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淡附片第一百一十三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黑順片

第一百一十四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性狀鑒別要點:鹽附子:呈圓錐形,長4-7cm,直徑3-5cm。表面灰黑色,被鹽霜,頂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圍有瘤狀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體重,橫切面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層環(huán)紋,環(huán)紋內側導管束排列不整齊。氣微,味咸而麻,剌舌。黑順片:為縱切片,外皮黑褐色,上寬下窄,長1.7-5cm,寬0.9-3cm,厚cm。切面暗黃色,油潤具光澤,半透明狀,并有縱向導管束。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白附片:為縱切片,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厚約0.3cm。黃附片:(略)淡附片:(略)第一百一十五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附片(白附片)

ACONITILATERALISRADIXPRAEPARATA

基原: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carmichailliiDehx的子根加工品。鑒別要點:縱切厚片,大小不一,上款下窄,厚約0.3cm,有縱向導管束,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性味歸經:性大熱,味辛、甘。有毒。歸心、腎、脾經。功能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心陽不足,胸痹心痛,虛寒吐瀉,脘腹冷痛,腎陽虛衰,陽痿宮寒,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苦。第一百一十六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白附子(禹白附)

TYPHONIIRHIZOMA基原: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TyphoniumgiganteumEngl.的干燥塊莖。鑒別要點: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cm,直徑1-3cm。表面黃白色,略粗糙,可見有環(huán)紋及須根莖、頂端有莖痕及芽痕。質堅硬,斷面白色,粉性。味淡、麻辣刺舌。制白附子,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厚片,外表皮棕色,切面黃棕色,角質樣。味淡,微有麻舌感。性味歸經:性溫,味辛,有毒。歸胃、肝經。功能主治: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用于中風痰壅,口眼斜,語言澀,驚風癲癇,破傷風,痰厥頭痛,偏正頭痛,瘰疬痰核,蛇傷等。第一百一十七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禹白附關白附《中國藥典》1985年版至2010年版收載白附子為禹白附。《中國藥典》1977年版同時收載禹白附和關白附。《中國藥典》1985年版刪去了關白附。關白附與禹白附兩者基原迥別,功效有異。關白附:祛寒濕、止痛。用于腰膝關節(jié)冷痛,頭痛,口眼歪斜,凍瘡等。禹白附:祛風疾,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第一百一十八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禹白附第一百一十九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禹白附第一百二十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禹白附第一百二十一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第一百二十二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禹白附本品在歷史上,以河南禹州為集散地而故名,又形如雞心故又名曰:“雞心白附”(經驗鑒別要點)基原:天南星科犁頭尖屬植物獨角蓮TyphoniumgiganteumEugl.的塊莖。飲片鑒別要點:一般已刮去粗皮,飲片皮部黃白色,表面白色,富粉性,無嗅,味淡,麻辣刺舌。性溫,味辛。有毒。歸肝經。功效:化痰,息風止痙,止痛,解毒散結。為風痰要藥,主治風濕痹痛。中風痰壅,口眼喎斜,驚風癲癇,破傷風等,也用于治療瘰疬痰核偏正頭痛等。第一百二十三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關白附關白附(中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為“非正品品種”)因主產于山海關外東三省而故名。基原:毛茛科烏頭屬植物黃花烏頭Aconitumcoreanum(Levl.)Raip.的塊根。為古代文獻所載白附子。始載于《名醫(yī)別錄》。飲片鑒別要點:一般帶皮、飲片皮部棕色或褐色,可見細縱皺紋及小點狀根痕。有的可見瘤狀突起的側芽痕。飲片白色,有粉性,可見多數(shù)暗色點,成環(huán)狀排列或散在,無臭,味辛辣、麻舌。第一百二十四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關白附.《中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為“非正品品種”因主產于山海關外東三省而故名。基原:毛茛科烏頭屬植物黃花烏頭Aconitumcoreanum(Levl.)Raip.的塊根。為古代文獻所載白附子。始載于《名醫(yī)別錄》。飲片鑒別要點:一般帶皮、飲片皮部棕色或褐色,可見細縱皺紋及小點狀根痕。有的可見瘤狀突起的側芽痕。飲片白色,有粉性,可見多數(shù)暗色點,成環(huán)狀排列或散在,無臭,味辛辣、麻舌。第一百二十五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兩種白附子均能祛風痰解痙,但禹白附毒性相對較小,功效偏重于解毒散結,現(xiàn)以作為白附子正品廣泛應用;而關白附毒性較大,功效偏于散寒止痛,現(xiàn)已較少應用,但臨床中,藥房常兩藥相混用,應引起注意。關于歷史上,古代文獻醫(yī)方中的白附子,其入藥品種,從本草文獻考證:多數(shù)專家學者認為:明代以前醫(yī)方,以關白附入藥為主,明清以來的方劑文獻以禹白附為主第一百二十六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關于古代醫(yī)方中“白附子”品種認定問題:臨床中藥學之品種理論認為:

1.以歷史時間來判斷:以明代為限,明以前……明清以來……2.具體要看白附子在方劑中所起的作用而定較為客觀:①如方劑中的白附子是用來祛痰定驚搐,則用禹白附為宜;②方劑中的白附子是用來祛寒濕,定痛的則選用關白附為宜。如明代牽正散(《楊氏家藏方》)、玉真散(《外科正宗》)等方劑中的白附子,則宜選用禹白附。

第一百二十七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歷史文獻記載禹白附治療淋巴結核有良效的問題:有文獻記載用禹白附鮮品搗爛外敷治療淋巴結核有良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臨床重復應用,得到肯定,具有很強的重現(xiàn)性。但如用干品搗爛外用則無此功效,從另一方面佐證:中藥鮮品臨床應用的奧妙和科學性。第一百二十八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茼麻子、冬葵子、冬葵果及其基原、性效與鑒別

茼麻子《新修本草》

茼麻子入藥,首載于唐·《新修本草》,名“茼實”。茼麻子一名則首載于《本草綱目》。基原:本品系綿葵科Malvaceac筒麻屬Abutilon植物茼麻AbutilontheophrastiMedic的成熟種子。別名:青麻子,頃麻,磨盤草,白麻等。處方用名:茼麻子第一百二十九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鑒別要點:種子呈三角狀腎形,表面灰褐色,有白色稀疏短毛,一端長而尖,另一端短而略圓,中央凹陷處有淡棕色形種臍,四周有放射狀細紋。種皮堅硬,破開后內有黃白色子葉,重疊折曲。性味歸經:性平,味苦,歸大腸、膀胱經。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退翳。治赤白痢疾,淋病澀痛,癰腫目翳等。第一百三十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注:茼麻子一藥始載于唐·《新修本草》:“茼實,味苦,平,無毒。主赤白冷熱痢。散服飲之,吞一枚破癰腫。一作頃字,人取去為素者。”尚志鉤注云,茼實:《綱目作“茼麻”》。《本草綱目》:“茼一作頃,又作檾。種必連頃,故又謂之頃也。”關于茼麻子的功效,李時珍認為:赤白冷熱痢,炒研為末,每蜜湯服一錢。癰腫無頭者,吞一枚。生眼翳瘀肉,起倒睫拳毛。

倒睫拳毛:古病名,即倒睫,又稱睫拳倒刺,拳毛倒入,拳毛倒睫,倒睫拳攣,拳毛倒插。指因臟腑積熱,熏蒸肝膽,上沖于目所致睫毛倒入,隱默瞳仁,眼胞赤爛等癥。第一百三十一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冬葵果《中藥材手冊》冬葵果入藥,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冬葵果一名首見于《中藥材手冊》(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政管理局,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中藥材手冊》.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9:280)。《中國藥典》2005年版,2010年版收載蒙醫(yī)用藥,法定處方用名:冬葵果。基原:錦葵科Malvaceae

錦葵屬

Malva植物野葵MalvaverticellataL.的干燥成熟果實。別名:馬蹄菜、俄布勒吉吉日一其其格、冬寒菜、葵等。處方用名:冬葵果第一百三十二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鑒別要點:果實呈扁球狀盤形,由10~12個小分果組成,分果類扁圓形,直徑1.4~2.5mm,表面黃白色或黃棕色,具隆起的環(huán)向細脈紋。種子腎形,棕黃色或黑褐色,質堅硬。氣微,味澀。性味歸經:性寒,味甘、苦,歸小腸、膀胱經。功能主治:利水通淋,滑腸通便,下乳。主治淋病、水腫、尿閉,熱淋澀痛,大便不通,乳汁不行,乳房腫痛等。第一百三十三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冬葵子《神農本草經》基原:錦葵科Malvaceae錦葵屬Malva植物野葵MalvaverticellataL.的干燥成熟種子。別名:葵子、葵菜子、冬莧菜子。處方用名:冬葵子

點評:1、茼麻子、冬葵子,國內長期混用或誤將茼麻子當冬葵子使用,歷代本草文獻所載冬葵子、茼麻子分屬兩種不同的品種,其有效成分、性味、功效也不相同,臨床處方用藥和藥房調配要引起注意。第一百三十四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2.歷代本草文獻所載冬葵子及附圖均為MalvaverticellataL.的種子,是中醫(yī)常用中藥,而蒙醫(yī)所用冬葵果、《中國藥典》2005年版收載的蒙藥冬葵果,實際上是冬葵子同一基原的果實,只是入藥部位不同。按傳統(tǒng)中醫(yī)用藥藥名書寫習慣,應為“冬葵子”為宜。3.目前四川大部分地方將冬葵MalvacrisoaL.的種子當冬葵子使用,原植物鑒別要點:冬葵:葉緣不皺曲,花冠超過萼片。野葵:葉緣特別皺曲,花冠不超過萼片。其果實與種子基本相似,只是顆粒冬葵大于野葵。第一百三十五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蓮子、石蓮子(甜石蓮、苦石蓮)基原、性效與鑒別蓮子《日華子本草》蓮子,原名藕實,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蓮子一名,首見于五代時期,吳越日華子所著《日華子本草》(五代.吳越日華子.《日華子本草》.尚志鈞輯繹.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94):“蓮子,溫,并石蓮益氣,止渴,助心,止痢,治腰痛,治泄精,安心。多食令人喜,又名蓮的、蓮子心,止霍亂。”

本品作用緩和,為藥食兩用品種。基原:睡蓮科Nymphaeaceae蓮屬Nelumbo植物蓮NelumbonuciferaGaertn的干燥成熟種子。別名:蓮米、蓮肉、蓮蓬子等。第一百三十六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處方用名:蓮子鑒別要點:種子呈橢圓形或卵圓形,表面淺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細縱紋和較寬的脈紋。頂端中尖呈乳頭突起,呈深棕色,常有裂口,其周圍及下方略下陷,種皮菲薄,不宜剝離。子葉兩瓣,黃白色、肥厚,現(xiàn)粉性,中心凹陷稱槽狀,有一大形綠色的蓮心。子葉味甜,蓮心味極苦。性味歸經:性平,味甘、澀,入脾、胃經。功能主治:補脾止瀉,隱身澀精,并心安神,主治脾虛火瀉,遺精帶下,心悸失眠等。第一百三十七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石蓮子《名醫(yī)別錄》石蓮子一名首見于陶弘景之《名醫(yī)別錄》。又名甜石蓮,出自《廣西中藥志》,與蓮子同基原,但其入藥部位不同,其臨床療效也有差異。基原:睡蓮科Nymphaeaceae蓮屬NelumboAdnas.植物蓮NelumbonuciferaGaertn的干燥成熟果實,是其果實老熟后墜于淤泥中,經久堅黑,秋冬時間整理藕池時淘洗去淤泥,曬干即得。別名:甜石蓮、殼蓮子、帶皮蓮子等。處方用名:石蓮子第一百三十八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

鑒別要點:甜石蓮子,卵圓形,兩頭略尖,長約1.5~2cm,直徑約0.8~1.3cm。外殼黑色或棕黑色,不具環(huán)紋,密生淺色小點,有時具白色粉霜。頂端有圓孔,底部有短果柄。質堅硬,難破開,內部種子即為蓮子,種子種皮紅褐色,其余同蓮子。本品為傳統(tǒng)藥用石蓮子,入藥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至今為中醫(yī)常用中藥。第一百三十九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心、肺、胃經。功能主治:清心、開胃、利濕、散瘀止痛,用于噦逆、痢疾、淋濁、尿血、跌打損傷。本品善治噤口痢,常與菖蒲、黃連等同用。如《醫(yī)學心語》之開噤散。文獻考注:《本草綱目》:蓮藕……至秋房枯子黑,其堅如石,謂之石蓮子。八九月收之,斫去黑殼,貨之四方,謂之蓮肉。《增訂偽藥條辨》(民國.曹炳章.《增訂偽藥條辨》.劉德栄點校,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58):“蓮子至秋,黑而沉水,為石蓮子。”第一百四十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苦石蓮(《增訂偽藥條辨》P.58.)本品自明代始就是石蓮子混亂品種,時至今日,仍在流傳。在部分省區(qū)用作治療流行性感冒。本品與甜石蓮基原、性味、功效完全不同。服用本品有不良反應,易發(fā)生醫(yī)療事故。基原:系豆科Legumincsae云實屬CaesalpiniaL.植物南蛇CaesalpiniaminaxHance的成熟種子。別名:廣石蓮子(《四川中藥志》),石蓮子(《生草藥備要》),老鴉枕頭(《藥材資料匯編》),貓兒核(《廣西中藥志》),青蛇子等。

處方用名:苦石蓮第一百四十一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鑒別要點:本品呈長圓形,中部稍下陷,兩端渾圓,頂端無小圓孔,基部有珠柄殘莖,其旁有小圓形的合點。種子長約1.8~2cm,直徑0.7~1.2cm。外表烏黑色或暗棕色,有光澤。具密環(huán)紋或橫裂紋。質堅硬,不易破開,破開后種皮厚約1mm,外層黑色,內表面灰黃色,平滑而具光澤。子葉兩瓣,黃白色,肥厚,需油質,有一黃白色小心,為胚芽之所在。氣微弱,味極苦、辛,并刺舌麻喉,令人欲嘔。第一百四十二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心、脾、腎經。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清熱、去濕,治噦逆、痢疾、淋濁、尿血。外用治跌打損傷等。本品有小毒,易引起藥物不良反應,注意用量。文獻摘要:民國時期(民國16年:1927年),曹炳章所著《增訂偽藥條辨》:“蓮子至秋,黑而沉水,為石蓮子,用者去黑殼,以水浸,去赤膜青心,方可用藥。氣味甘平略澀,無毒……今市肆有一種苦石蓮,狀似土石,味極苦澀,不知何物充偽?或云:即樹上所生苦珠子之類。”(p.58)第一百四十三頁,共二百零五頁,2022年,8月28日板藍根大青葉青黛基原、性效與鑒別板藍根(南板藍根)《中國藥典》BAPHICACANTHISCUSIAERHIZOMAETRADIX基原:爵床科Acanthaceae馬藍屬Strobilanthes馬藍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