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_第1頁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_第2頁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_第3頁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_第4頁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

《教育的抱負與信念》讀后感1

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抱負與信念》一書涉及到了教育學眾多的重要領域和主題,包括教育的真義、教育的價值、教育與社會、教育與生活、課程與教學、道德教育、師生關系、老師的學習與成長等等。涵蓋面特別之廣。

我們的教育觀點和信念將決斷孩子們的明天。觀點決斷行為,信念決斷立場。而我們,作為一個教育集體的一員,我們的教育觀點和信念就不僅僅決斷個人的行為和立場,更會影響我們整個集體的前進方向,并最終影響孩子們明天的進展。作為老師,首先我們要有統一的教育觀點和信念,那就是使我們的同學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具有清楚的聰慧、高尚而勇猛的心和一雙靈活的手的人,這樣他們才能成為明天的人才。

馬克思說過:“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任務”,一名人民老師,他的責任無處不在,假如沒有責任意識,就不會明白自己的職守,不會明確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以進展的眼光對待同學,從容的心態對待工作。對同學永久都說“你能行”!給與同學的是切心的理解、充分的信任、無間的親切。學會共享,做傾心的聽者,走進孩子的內心,蹲下身子平視他們。共享孩子的喜悅、分擔孩子的苦惱。用真誠的語言贊美,用漂亮的心情對待。學會寬容,用開闊的胸襟、恢弘的氣度對待孩子,敞亮自己的心智,敏捷自己的頭腦,活潑自己的思想,闊寬自己的眼界,學會合作,對于不同能夠理解,對于差異能夠尊敬,對于另類能夠接納。妥協與堅決并存,隱忍和張揚共處,退讓與堅持同行,放棄和追求共振。學會選擇,讓教育走向民主化,走向性格化,選擇適合的教育內容,選擇恰當的教育時機,選擇最優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學會創新,從新的角度說明司空見慣的事物,以新的視界審讀無可置疑的的事物,對那些似是而非、一訛傳訛的種種說辭予以警示。開放頭腦、積極進取、主動探究,將教育的聰慧變成信念和教養,落實在日常的、微小的教育行為中。

從《教育的抱負與信念》這本書中,我越來越堅信在工作過程中形成的教育觀點和信念。正如:“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覺;有發覺的地方,就會有美;有美的地方,就會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會有歡樂!歡樂應當成為我們追求的重要目標。”

《教育的抱負與信念》讀后感2

再讀《教育的抱負與信念》一書,源于自己對工作的倦怠,感覺自己每天在做著重復的事情,好像進入了工作的倦怠期,熱忱淡去,苦惱倍增。感覺像是撐船,沿著同一條水道,從這個渡口到那個渡口,只是所載的人不同而已。而《教育的抱負與信念》這本寫給“教育者”的書,它從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即抱負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勝利的前提,也點明白很多人失敗的根源。如一劑良藥,為我的教育導航,予以我工作的動力。

該書的為肖川博士,作為教育學領域的青年學者,肖川博士在他的討論領域內建樹頗多,他的文章樸實、精美、新銳、獨到。這本書收入了他近十年所寫的教育隨筆50余篇。

“與經典為友”、“教育的意蘊”、“教育給了我們什么”、“端詳教育目標”、“教育的靈魂”、“老師的學習與成長”、“完滿的教學”、“教育的期盼”、“有所執著”……那一個個直抵人心的話題,說出了我們的心理話。書中很多經典的表述,讓人感到思想能量的強大。

此書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對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予以學理上的說明,并發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從而得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效果,使讀者在學習和掌控教育理論的同時,體味到文章的理趣、情趣、與文趣,既有助于豐富老師的文化底蘊,又有助于老師們確立對于教育的抱負與信念,援助老師生成教育的聰慧和提升對生活的喜愛。

讀書的過程是與讀者對話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無時無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質樸與豪放、靈性與率真、睿智與寬厚集與一身的學者風范,還有他那顆對教育事業無限無限喜愛的赤子之心。在這里,我真正體會到什么是詩意教育,也渴望著自己去發覺、去體味教育中那如詩如畫的意境。

我相信,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假如能夠依據書中的教育理念,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反思,會發覺,其實現實中的許多問題會隨著閱讀、溝通與溝通迎刃而解,進而樹立起自己的教育抱負與信念。雖然夢和抱負,抱負和現實之間還有距離。但讀了這些文字,你會向往著美滿的教育生活,心靈沐浴在思想圣潔的光輝中,自由地舞蹈。

《教育的抱負與信念》讀后感3

在高校時代就看過肖川老師的這本《教育的抱負和信念》,如今,真正做了老師的我,重新看了這本書,確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和收獲。

這是一本寫給"教育者"的書。它的大部分章節都是從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即抱負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勝利的前提,也點明白很多人失敗的根源。內容也很豐富,"用思想提升品質""教育的意蘊""端詳教育目標""完滿的教學""老師的學習與成長""教育期盼"教育教同學活方面均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然而對于我印象最深的只是那一句儉樸卻擲地有聲的話語::"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敬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和樂觀的期盼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于無言的感動之中。"

不得不說,肖川老師的這本書給在迷茫中的`我重新找回了方向,也重拾信心,也真正的讓自己覺得,其實許多時候,我是可以堅持的,我其實是正確的。

或許每個新老師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懷抱著抱負,用一顆熱忱的,斗志昂揚的心走向我們的工作崗位,卻又不得不在現實中,在應付孩子的過程中,在瑣碎的生活中,在繁瑣的各種檢查中敗下陣來。我同樣也是如此。現實生活的困難,不得不讓我重新反思在學校的象牙塔中,在教育家們的教育抱負中,真的可行嗎?當每個有閱歷的老師告知我要對孩子兇的時候,我也不得不在想,這樣做,真的正確嗎?是自己所追求的嗎?那些經受史沉淀的教育理論真的無道理可尋嗎?經過兩個多月的實踐,我深刻的體會到其實這兩者并不沖突,我們在規范課堂常規的同時,也同樣的可以做到愛同學。

我盼望我們能讓我們的同學離開學校的時候,帶走的不應當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抱負的追求。雖然夢和抱負,抱負和現實之間還有距離,但只要他們帶走的不僅是知識的蠟燭,還有抱負的圣火,我們的抱負之舟就肯定能夠在深藍色的知識海洋中,破浪前行,駛向盼望的彼岸!

《教育的抱負與信念》讀后感4

剛拿到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抱負與信念》,猛一看書名,感覺很高大上,里邊應當是高深艱澀的理論。拿起來,漸漸讀進去,發覺并不是這樣。其實說都是樸實無華的教育理念。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與經典為友》這一篇。“教育的道理,其實都是些大道理、儉樸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話”。道不遠人,大道至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老師要尊敬同學的人格,要成才先成人,性格決斷命運,好習慣成就好人生。這都是教育中簡約樸實的追求。但是現在我們為了花樣翻新,搞革新,搞模式,搞突破,搞新理念,古老的聰慧不是疾風暴雨般的澆注就能心照不宣的,也不是簡約的誦記就可以得其真傳的,他需要反復的咀嚼、不斷的玩味、再三地琢磨,需要“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的功夫。有的人討論出某個“模式”,還動用手中權利,讓大家跟著觀摩、學習,回去后實踐性格。一段時間后不了了之。比如,前段時間安徽某學校自創“餐桌式座位”,同學上課面對面。教室里同學面對面坐,同學時時常相互爭論、老師拿著課本“全班繞”。學校對外稱這是“生態課堂”,類似于美式的自由教學,這是課程改革的試驗。但是一線的老師卻稱這樣做簡單分散同學留意力。低班級的同學原來自控力就差,天性原來就好動,這樣‘餐桌式座位’簡單分散同學留意力,課堂效率大打折扣。學校生對這種座位方式并不適用。

我也有過這樣的經受。記得我剛上班的時候是在一所中學。有一個學期學校領導領著部分中層領導去某地參觀,回來后也發動大家都重新編排座位。以小組為單位,同學面對面就坐。當時我教了兩個班。除了我任班主任那個班沒有那樣調整座位外,全班級17個班都改成了“餐桌式座位”。但是,那種方法只用了一個月,大家就全部回到了原來的排座位方式。

教育很像我們人類,不適合太鬧騰。當我們快速奔跑的時候,腦子處于缺氧狀態,是轉不起來的,身子和腦子很難同時高速運轉。教育太喧鬧了,就少了深度思索。

《教育的抱負與信念》讀后感5

讀《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時,初看題目,“古典的心情”讓我有點迷惑,有古典文學、古典美女,怎么還有“古典的心情”呢?讀了整篇文章,才知道原來“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就是沉下心來對待學習。我很贊成的這一看法,現在我國的經濟進展得越來越快,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隨著生活的富有,人們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開始涌現脫節現象,人們開始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大多數人已不能靜下心來讀書,許多時候書成了裝飾門面的工具。

多么盼望我們能沉下心來真正的與書為伴!

讓我們與書為伴!知識是我們精神的食量,許多的知識是從書中獲得的。沉下心來讀書,可以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變氣質、滋養人生;可以使人擁有深厚的內涵,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作為老師,我們更應當沉下心來讀書,博覽群書,使我們擁有淵博的知識,這些知識會使我們更加理性,這些知識與理性讓我們在舉手投足之間不由自主的產生一種大氣,這種大氣使我們魅力四射,吸引同學愿意跟著我們的步伐走。

“文字是生命的酒”這句富有詩意和哲理的話,令我記憶深刻。當我們上心去讀書,在書的字里行間暢游的時候、當我們用精美的語言表達我們深邃的思想時,我們會覺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命如酒般醇美,讓人回味悠長。讓我們與書為伴吧!“心與書的溝通,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歸鎮靜,讓自己始終保持一份純潔而又向上的心態,不失信心的契入現實,介入生活、制造生活”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境界呀!

所以,讓我們與書為伴吧!沉下心來對待學習,讓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能感受到春日鮮花、夏日小溪、秋天明月、冬天殘陽那美妙的風姿。

《教育的抱負與信念》讀后感6

走進肖川,走進這本書,我又重新認識到,關懷"人"的成長是教育的一種情懷。作為一名教育工,我們真正做到關懷同學的成長,而不是僅僅關注同學的成果嗎?

一、關懷同學的成長,從同學的角度處理教學。

教育是為了培育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一個能融入社會的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假如僅僅關懷同學的分數,那是很自私的想法,不能由于老師上心的講了,就要求同學需要做到,要從同學的實際心理需求出發。愛同學,首先要從同學的需要,同學的愛好入手組織教學內容,并時刻關注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關注每一個同學的起點,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個同學。

二、關注同學的成長,要學會尊敬同學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

老師需要尊敬同學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尤其是那些有過錯的,有嚴峻缺點的同學。對于同學的尊敬意味著不損害同學的自尊心,不體罰同學、不辱罵同學、不冷落同學、不嘲諷同學、不任意當眾批判同學。老師對同學要有劇烈的愛心和責任心。只有真誠地對待同學,才能真正地關愛同學、尊敬同學。

尊敬就是一種愛,真正的愛不能沒有尊敬。很難想象,一個無視同學人格、漠視同學尊嚴的老師,會是一個喜愛同學的老師。我們對于同學的自尊心,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他的尊嚴,由于"只有老師關懷同學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同學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告知我們,"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