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河中石獸 (共23張PPT)_第1頁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河中石獸 (共23張PPT)_第2頁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河中石獸 (共23張PPT)_第3頁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河中石獸 (共23張PPT)_第4頁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河中石獸 (共23張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中石獸紀昀閱讀文章請學生到黑板處給字詞正音(不許帶課本)紀昀(

)河干(

)圮(

)棹(

)曳(

)鐵鈀(

)木杮(

)湮(

)嚙(

)溯(

)

臆(

)歟(

坎穴()紀昀jǐ

yún

河干(gān)圮(pǐ)棹(zhào)曳(yè)鐵鈀(pá)木杮(fèi)湮(yān)嚙(niè)溯(sù)

臆(yì)歟(yú)

坎穴(xué)閱讀文章復述故事(請學生到講臺處復述故事不許帶課本。)這篇文章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寺靠近河,寺門倒塌之后,門旁的兩只石獸也掉到了河里。后來要修寺,決定要把石獸打撈上來。有人說,到下游去找,因為認為石獸肯定被水沖走了,結果在下游沒找到。一個讀書人說,石獸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為石頭重,沙泥輕,結果在寺前的沙泥里也沒找到。一個巡河的士兵最后說,這兩個石獸在上游,結果果然在上游打撈到了。閱讀文章填寫表格(請學生到講臺處口頭填寫不許帶課本。)比較尋找的位置理由結果寺僧1、2、講學家3、老河兵4、比較尋找的位置理由結果寺僧1、于(原地)水中2、求之下流(?)以為順流下矣竟不可得尋十余里,無跡講學家3、求之地中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眾服為確論(實則找不到)老河兵4、當求之于上流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果得于數里外寺僧與講學家犯了什么錯誤?老河兵為什么能提出正確的方法?老河兵成功的原因:能綜合各種現實因素,提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寺僧: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講學家: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第二種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沒有理論也沒有實踐)第三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有理論沒實踐)第四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寺僧——-“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

”可見其毅力堅定但經驗不足講學家——“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足顯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清高而輕視他人老河兵“笑”有實際經驗,自信滿滿人物性格講學家“笑”寺僧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常情主觀作出判斷。文章主旨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你還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卻主觀臆斷,以致犯下錯誤或鬧出笑話事例?《刻舟求劍》、《掩耳盜鈴》、《瞎子摸象》《從三到萬》說的就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補充作者介紹

紀昀jǐyún(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后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任《四庫全書》(分古今圖書為經、史、子、集四檔,總名為“四庫全書”)總纂官,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