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閱讀材料(四)20200919_第1頁
高三閱讀材料(四)20200919_第2頁
高三閱讀材料(四)20200919_第3頁
高三閱讀材料(四)20200919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4/4廈門市音樂學校2018級高二閱讀材料(三)2019年11月22日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側記新華社人民殿堂迎來英雄人民的代表!2020年9月8日,人民大會堂二層宴會廳內,華燈璀璨,氣氛熱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9時20分,熱烈的掌聲響徹宴會廳,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這里,親切會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代表等。習近平總書記面向大家揮手致意,2000余名受表彰人員向總書記報以熱烈的掌聲。在過去8個多月時間里,中國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經受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在這場斗爭中,中國人民挺過來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14億中國人民,以生命至上凝聚萬眾一心,以舉國之力對決重大疫情,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克時艱,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重大戰略成果,創造了人類同疾病斗爭史上又一個英勇壯舉,涌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這一刻,人們相聚在這里,千言萬語化作掌聲如潮。相機快門按下,記錄下無比珍貴的歷史瞬間。同大家合影留念后,習近平總書記站起身來,向身邊的鐘南山院士問候道:“身體還好吧?”“好!我還要向您請戰,繼續在呼吸系統疾病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防控上為祖國貢獻力量,不負國家給予的重托。”鐘南山回答道。10時整,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大禮堂開始舉行。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向新冠肺炎疫情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宣讀習近平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一項項莊嚴肅穆的議程,將會場氣氛逐漸推向高潮。6名號手吹響儀式號角,4名禮兵手捧共和國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獎章正步走上主席臺,鏗鏘的步伐在人民大會堂大禮堂內久久回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開始了。軍樂團奏響《向祖國英雄致敬》。這首專門為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創作的樂曲,如交響詩一般雄壯激昂,深情謳歌那些為共和國事業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樂曲聲中,“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張定宇、陳薇先后走上主席臺。習近平總書記為他們一一頒授勛章獎章,并同他們親切握手、表示祝賀。在疫情肆虐的暗夜中,他們是一道道閃亮的光——“其實,我不過就是一個看病的大夫。”鐘南山,我國呼吸疾病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敢醫敢言,勇于擔當,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無數生命,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巨大貢獻。“國有危難時,醫生即戰士。寧負自己,不負人民。”張伯禮,指導中醫藥全過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醫結合療法成為“中國方案”的亮點,為推動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病人。”張定宇,扎根醫療一線的杰出代表,作為漸凍癥患者,疫情期間仍義無反顧、沖鋒在前、救死扶傷,為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作出重大貢獻。患有漸凍癥的張定宇,腳步依然有力。習近平總書記關切地說:“保重身體!把身體養好。”“穿上這身軍裝,一切都是我應該做的。”陳薇,長期從事生物危害防控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聞令即動,在基礎研究、疫苗、防護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貢獻。陳薇一身戎裝,走上前鄭重地行了個軍禮。習近平總書記高興地說:“你為軍隊立了功!”黨和人民把最高禮遇獻給最可愛的人。隨后,大會對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進行了表彰。受表彰的個人和集體代表胸戴大紅花,走上主席臺,從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獎章、證書、獎牌。全場以一次次熱烈的掌聲,向他們表示衷心祝賀、致以崇高敬意。這是永放光芒的精神財富——“由衷感謝黨和國家把這份榮譽授予我們4位醫務工作者,這是黨和國家對全體醫療衛生工作人員的充分肯定。”鐘南山代表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發言,“欣逢盛世當不負盛世。面對尊崇和榮譽,我們將始終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這是無畏勇毅的崇高境界——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劉正印,分享了馳援武漢的難忘經歷:“當日夜守護的病人一點點好起來,一個個康復出院,大家再苦再累、再困再乏,都值了!”這是無怨無悔的人民情懷——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代表、湖北省武漢市青和居社區黨總支書記桂小妹牢牢記得習近平總書記來他們社區考察時的囑托。她說:“疫情期間,社區沒有一戶一人吃不上飯、用不上藥。武漢‘解封’時,居民在陽臺集體高唱《我和我的祖國》。”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代表們的發言,感動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當聽到白衣戰士臉頰被口罩勒到潰爛、雙手被污水浸到泛白、十幾個小時不敢吃飯不敢喝水,只為把更多希望留給患者時,不少人潸然淚下。他們的名字和功績,國家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將永遠銘刻在共和國的豐碑上!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這是對抗疫大戰的全面回顧——面對突如其來的嚴重疫情,黨中央統攬全局、果斷決策,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中國人民風雨同舟、眾志成城,構筑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廣大醫務人員白衣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奪取了全國抗疫斗爭重大戰略成果。這是對抗疫精神的高度概括——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這是對抗疫經驗的深刻總結——抗疫斗爭偉大實踐再次證明,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無比堅強的領導力,是風雨來襲時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國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是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顯著優勢,是抵御風險挑戰、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證……為出席這次大會,72歲的張伯禮特意在胸前佩戴了一枚黨徽:“我們中華民族是個英雄的民族,是在磨難中成長起來的。在黨的領導下,眾志成城就能無往而不勝。”“作為醫生,救死扶傷是我的天職;作為共產黨員,沖在前面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癥學科主任趙建平表示,“一線醫護人員要像加速旋轉的陀螺,繼續為拯救每一位患者而努力。”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小鎮做題家”是“985廢物”?太妄自菲薄了南方周末最近,“985廢物”和“小鎮做題家”這兩個說法很火。這都起源于豆瓣上一個叫做“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該小組的主要功能是給985、211的“失敗學子”來“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貧”,以達到“自救”的目的。小組至成立三個月以來,目前加入人數已經近10萬。“小鎮做題家”指的是,出身小城,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他們靠著拼命刷題擠進了一流高校,以為人生從此平步青云,怎料到了大學才發現自己不僅泯然眾人,與來自大都市的精英同學相比,更是有著懸殊的差距,畢業找工作時完全沒有優勢,心酸地淪為“985廢物”。無論是“小鎮做題家”還是“985廢物”,主要代表的是小鎮青年的一種自嘲。這樣的自嘲是妄自菲薄,還是事出有因?“小鎮做題家”又能做些什么?“小鎮做題家”的現實無奈高三學子都聽過這樣無數老師們反復念叨的一個說法:高三再苦再累也堅持住,只要挺住了,到了大學就自由了。“小鎮做題家”后來發現,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如果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可到了“985”也不意味著未來都是坦途了,有的人依然走在狹窄小路上。這是因為上了“985”,比拼的不僅是成績(每個人成績都挺好),比拼的更是視野、眼界、外語水平、口才、社交能力等。而“小鎮做題家”幾乎全方位落后了——他們的主要能力只有做題了。這背后有著現實的無奈:不是“做題家”們不夠努力,而是“小鎮”的四角天空就那么大。階層對人的影響包括成長環境、物質條件、教育資源、人際圈和關系圈、觀念和價值觀等諸多方面。這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而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美國學者安妮特·拉魯在《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一書中闡述了貧困家庭和中產家庭的狀況,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貧富家庭的差別,錢不是唯一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家庭對子女的“言傳身教”。哈佛大學的羅伯特·D·帕特南教授在《我們的孩子:危機中的美國夢》一書中,也從家庭、家教、學校、社區四個方面向我們生動闡述了:為何一些貧困子弟無論如何努力,最終常常只能凄涼夢碎。置換到中國的現實語境里,一般而言,大都市青年比小鎮青年優越的地方在于,他們的成長環境并沒有太多物質憂慮,他們的父母有更多精力親自撫養教育他們,他們有機會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有條件去看更廣闊的世界、有底氣去接受任何大大小小的失敗,他們的觀念可能更開放、視野更開闊、膽識上更具魄力、性格上更為果斷。他們不僅會做題,他們也擁有更多的資源、人脈、見識等。我們并不否認小鎮青年里也有開明的老師、開明的父母,但整體上看,小鎮的文化氛圍與信息流動,和大都市有所差距。這是“小鎮做題家”剛進入“985”產生心理落差的主要原因。這種客觀上的差距,背后指向的其實是輿論中經常提及的城鄉之間的二元對立以及資源差距。消弭二者之間的隔閡,無法一蹴而就,需要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久久為功。“幸存者偏差”導致的焦慮當客觀存在的現實難題一時半會沒法徹底解決時,有情緒上的不滿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小鎮做題家”的自嘲。但“985廢物”這樣的說法,也過于妄自菲薄了。“小鎮做題家”可能陷入了“幸存者偏差”的邏輯謬論里,他們看到的只是篩選后的結果,而沒有看到篩選的過程。更形象的比喻,就是冷笑話說的“沒來的人請舉手”。“985”里的“小鎮做題家”發現,他們身邊的同學一個個牛逼得不得了,一畢業年薪幾十萬,或者拿到世界頂尖高校的全額獎學金,要么就是考公務員進了國家部門。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這樣的精英又有多少?雖然“小鎮做題家”跟學校里其他精英同學相比也許有差距,但跟社會上同齡的大部分青年相比,他們仍舊是“精英”。因為能夠考進“211”、“985”高校的人,本來就鳳毛麟角。2012年的數據顯示,211高校(包括985)的全國平均錄取率為4.21%,其中985的全國平均錄取率為1.58%。“小鎮做題家”所擁有的改變命運的選擇和機會,高于大部分小鎮青年。很多小鎮青年早早輟學外出打工,可能一輩子只能從事辛苦的體力勞動,實現階層流動的機會稀少。當“小鎮做題家”眼中只盯著那些成功者的時候,千千萬萬普通青年都成了“沒來的人”,他們沒有舉手。其結果就是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中寫道的:“人類物質方面的實際擁有極大地豐富了,隨之而來的竟然是一種揮之不去且愈顯強烈的‘一無所有’的感覺,以及對這種感覺的恐懼!同那些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地上辛勤耕作卻對歲尾收成毫無把握的祖先比起來,現在的生活富有且充滿機遇的這些歐洲后裔們對身份的焦慮、對所有之物的擔憂遠甚于他們的祖先。”“小鎮做題家”對身份的焦慮比其他小鎮青年更強烈,也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一無所有”的感覺。因此豆瓣上沒有“二流本科廢物引進小組”“大專廢物引進小組”,反倒是“985”的學生,以“廢物”自嘲。“小鎮做題家”可以偶爾喪,但不必真的氣餒。高考那么辛苦的“做題”都熬得過來,人生的其他“做題”也同樣可以一個個去挑戰。外語差,可以學習;眼界狹窄,可以努力拓寬;社交能力較弱,可以試著走出舒適區去與人結識……雖然客觀的現實問題,導致“小鎮做題家”在起點上要更費力,但人生是一場漫長的競賽,把“做題”的專注、努力、細心一以貫之,或許在人生的中途就歪道超車了。“小鎮做題家”:跳出“自己”看自己,這特別棒中國青年報孫滾滾的小學初中都在山東的一個縣城,高中到了市里,大學到了北京,畢業后留在北京工作。他梳理自己的成長軌跡,覺得挺符合“小鎮做題家”的概念,“我的確是靠一路刷題,或者說好好學習,才走到今天的”。孫滾滾說:“有人聽到‘小鎮做題家’這個稱呼會不樂意,好像說除了做題就沒有別的能力。但其實,做題只是你的能力之一,這個能力也不是什么壞事;你同時也有其他能力,到了大城市,一些差距可以被慢慢拉平,而原有的優勢也能得到更大的發揮。”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博士汪冰記得,自己剛到北京念大學時,室友中有一個北京孩子,晚上帶著他騎自行車去錄像廳“刷夜”,這是他之前完全不會想到去做的事情。“這些小小的舉動讓我意識到,其實我也可以選擇‘任性’,這是一個年輕人應該享受的人生樂趣”。“做題”這件事,會給一個人帶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做題這件事,曾給孫滾滾帶來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就是認為只有正統的方法才是對的。而無論什么題,總有一種解題方法是正統的,從這個思路出發,就能得到最直接的答案——得到分數。所以,只要記住一些套路,就不用再動腦去開發不同的做法——創新是不被鼓勵的。這個思維模式產生了一個比較大的負面影響,孫滾滾覺得自己“成績越好,思維越禁錮”。當然,這個負面影響只存在于他自己的認知,在其他人看來,他依然是一個高考滿分720分、他考680多分的好孩子。到了大學,答案不再那么唯一,孫滾滾一度有些迷茫,還有些厭學——不做題了,只想躺平。直到工作后,他慢慢對自己的認知發生了改變,甚至發現“做題”的思維給工作帶來了不少正面影響。比如,一個項目需要按照時間脈絡來劃分不同的階段,孫滾滾認為這是很自然、理所應當的,包括在工作中遇到的其他一些成結構的思維方式,都已經在過去12年的基礎教育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汪冰說,“做題家”的稱呼在誕生時是有貶義,或者說是自嘲。因為“做題”和“專家”是兩件事,“做題”在我們印象中是機械、刻板的,而專家是對一個專業有深度認知和獨立見解。所以,我們稱一個人為“做題家”,其實就是之前常說的“應試人才”。如果把自己的遭遇認定和身份有關,那就很難改變,畢竟出身小鎮是一個既定事實。但如果看到“小鎮做題家”背后的特質,情況就可能不一樣了。那么,“做題”這件事到底對一個人會產生什么影響呢?汪冰分析,其一,題目是有標準答案的,擅于做題的人,一定擅于揣摩評判者的意圖,比如,知道作文寫哪幾句話、用什么結構能拿高分。這個能力一分為二地看:優勢是,他具有環境敏感性,在工作之后,能迅速得到所在崗位的“拿分”要點(老板究竟想要自己干什么);劣勢是,不太敢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其二,“做題家”一定是看重分數的,這意味著他是結果導向的,可以為了結果不計付出。優勢是,這類人是“使命必達”型的,過程再痛苦也沒關系,他會像考試一樣去完成;劣勢是,他們不太容易去享受過程,心心念念只有一個目標。其三,應試一般只要足夠勤學苦練,就會取得相應成績,所以他會相信天道酬勤。優勢當然是足夠勤勉,劣勢卻可能是與自己較勁,而在選擇人生方向時,選擇擅長的、有熱情的,會更重要。“做題這件事,會給一個人帶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關鍵在于個人。”汪冰說,“當一個人像一個陀螺那樣高速旋轉的時候,他怎么才能停下來?他需要知道自己在高速旋轉,覺察非常重要。”眼界可以拉平,沒有什么缺點會伴隨一生覺察了之后,把客觀存在的“差異”當作什么,也是需要“做題家”們自問的。有人把差異當成“證據”——你看我們就是兩種人,也有人把差異當成可進步的空間。曉曉出生在一個標準的小縣城,小學初中高中都離家走路5分鐘。小學時候,最熱鬧的縣中心開了一家肯德基,能去吃上一次都是值得炫耀的事情。曉曉最大的特長就是“做題”,一直都是“好學生”,還考上了北京的大學,成為家族驕傲。她第一次發現自己的不足,是在學校招募“交換生”的時候。她此前從來沒為自己的人生計劃過這個項目,也聞所未聞,而當她懵懵懂懂地報了名時,母親打電話來問的第一件事,“這個影不影響成績”——這是她最擔心的。的確,在她此前人生的評價體系中,成績、分數是唯一的標準。在大學,曉曉遭遇了很多新事物,也意識到,人生有很多活法。4年的大學生活,讓曉曉的眼界得到了極大擴展。汪冰說:“從孫滾滾和曉曉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他們沒有固守在自己的模式中,能夠跳出一個‘分身’來看自己,這特別棒。如果一個人只看到大城和小鎮之間的差異,會激發自己的不安全感;而如果看到差異后,會思考自己是不是也能換一個模式,那就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工作后,曉曉在公司以“效率高”聞名,因為在規定時間內做完規定事情是她的“傳統藝能”;曉曉接受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也不錯,因為經過從小城到大城的磨練,她習慣于被新事物迎面打來,而自己可以穩穩接住,這樣的經歷可能是一直在一個地方固守的人所沒有的。“小城市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比較單一,人們能看到的東西有限,很多事情只有一個標準。這個問題隨著你到了大城市,就能立刻得到‘沉浸式’解決。”曉曉說,“我覺得我有一點比較好,就是心態好。樂意承認自己的不足,不是有句話叫做‘只要自己躺平了,沒人能把你打倒’。在我這里,就是在認清自己之后,一步一步往前走。反正我是從小地方來的,出錯很正常,有進步就可以。”關于小鎮和大城市的孩子在眼界上現實存在的差距,孫滾滾認為是可以被拉平的,這取決于個人。“我是個心態比較開放的人,會有意識地與身邊的人對比,有差距就去學,讓自己跟上大家的步伐。我也挺樂觀的,覺得小時候的生活差距再大,長大后都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