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與發展_第1頁
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與發展_第2頁
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與發展_第3頁
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與發展_第4頁
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與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與發展第一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一、簡要歷史1.孕育時期2.形成時期3.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標志4.社會心理學的三大直接來源5.社會心理學發展的大致階段第二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1.孕育時期社會心理學形成前的準備時期,即霍蘭德所說的社會哲學階段,其母體是從古代希臘開始一直延續到19世紀上半葉的西歐思辨哲學。這一時期與其后的幾個時期相比,時間跨度較長,而且由于在這一時期中“社會心理學思想同一般的心理學思想的見解緊密相連,因此很難把‘純’社會心理學觀點劃分出來”(安德列耶娃,1984:24)。但這一時期理論的系統化和條理化直接為后來社會心理學的各理論流派的形成提供了基礎。如果說要在該時期找出和現代社會心理學較為接近的主題的話,那么,這一兩千年中社會哲學家們圍繞“人性”所展開的爭論算得上是“正宗”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第三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2.形成時期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伴隨著工業文明的進步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的發展,許多學科都取得了很大發展和進步,包括同社會生活的各個過程有直接關系的學科。馬克思和恩格斯“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產生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

這一時期與闡釋人及人類社會本質有關的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逐步建立。連帶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為現代社會心理學形成提供土壤。第四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相互滲透?

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既來自社會的需要,也來自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本身的發展需要。正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T.希布塔尼指出的那樣,社會心理學所以能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獨立的學科,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當時已有的學科(如社會學和心理學)無法解決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某些特定問題。第五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社會學之父孔德?孔德(1798-1857):社會學之父?孔德:科學是為了預見,而預見是為了獲取力量?實證的含義:(1)真實的,與虛幻相反;(2)有用的而非無用的;(3)肯定的而非猶豫的;(4)精確的而非模糊的;(5)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第六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心理學對社會心理學的貢獻心理學對社會心理學的興趣絲毫不亞于社會學,但這種興趣最初卻形成了精神病學和變態心理學。精神病學實踐的發展,特別是作為特殊暗示形式的催眠術的應用,揭示了個體的心理調節依賴于另一個體的操縱作用這一事實,從而推動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布雷德創用的“催眠術”一詞經麥斯麥廣為傳播后,“許多理論家們將這一現象作為解釋社會心理現象的基礎。”(薩哈金,1991)。在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發展中,出現了彼此接近的運動。

第七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3.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標志?1897年,美國人特里普利特對“競爭”現象進行了全新的研究,這是社會心理學領域的首次實驗結果;?1908年,這一年美國社會學家愛德華·羅斯和英國心理學家威廉·麥獨孤分別出版了以社會心理學命名的同名教科書;?1924年,這一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F.奧爾波特對群體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了《社會心理學》一書,這不僅引進了實驗,而且指出了“實驗方法對團體行為研究的革命性意義”。第八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4.社會心理學的三大直接來源?

德國的民族心理學

早在1807年,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一書中就曾論及不同于個體精神的絕對精神。絕對精神是在歷史的進程之外獨立存在著的,而作為個體的人們只是它的代理人。在黑格爾那里,個人是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只有作為某種普遍物的成員才能表現自己”(黑格爾,1961:323)。此后,哲學家拉扎勒斯和語言學家斯泰因塔爾提出,歷史的主要力量是“民族精神”或“整體精神”,并由此成為民族心理學的直接締造者。

第九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通過拉扎勒斯和斯泰因塔爾的雜志,現代心理學之父馮特深受黑格爾的影響,他歷時20年(1900-1920)寫出了十卷本的《民族心理學》。馮特認為,民族心理學的較為合適的研究領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類生活所創造的那些精神產品,因此,僅憑個體意識是無法對它加以說明的”(Wundt,1916:3)。如語言、神話和習俗就不是由個體創造的,而是社會的產物;因此,民族心理學應當采用自己的方法對這類文化產品進行分析。第十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法國的群眾心理學

這一理論形態是法國早期社會學的直接產物,塔德(Tarde)在他那本被譽為“值得在社會心理學發展的任何一種說明中簡略提上一筆”(查普林等,1984:309)的著作《模仿律》(1890年)中創設了模仿理論,并借此來解釋人的全部社會行為。塔德寫道:“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一切事物不是發明就是模仿”,并且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現象”,連犯罪也是通過暗示、模仿和欲望等社會原因產生的。由于塔德將模仿和暗示視為最簡化的個人活動,因此他認為對群體行為最為成功的說明應該是個體的或心理學的,而不是社會學的。迪爾凱姆則與此相反,他認為社會的事情是無法還原到個人水平的。因此,社會心理學只能從群體開始并終至于群體。第十一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群眾行為的研究者:黎朋?黎朋接受了塔德的觀點,以具有催眠性質的暗示感受性來解釋人的社會行為,尤其是個人聚集而成的“群眾”行為。他認為,群眾具有神經質的感染因素,去個性化、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失去個人責任感是群眾的三大特征。?另一方面,黎朋也接受了迪爾凱姆的觀點,認為群體意識是不同于個體意識的一種獨立的存在,因為群體本身就具有“與作為構成群體的各個體完全不同的特征。……群體意識……服從于群體心理統一律”(LeBon,1896:26)。第十二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英國的本能心理學20世紀初,沿著達爾文進化論線索,麥獨孤探討了個體行為動力問題并歸為人的本能。在《社會心理學導論》(1908年)中,麥獨孤寫道:“……先天的或遺傳的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動(不論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的基本源泉或動力……”(McDougall,W.,1921:20)。他列舉了諸如求食、拒絕、求新、逃避、斗爭、性及生殖、母愛、合群、支配、服從、創造、建設等12種本能,認為是從這類潛伏在行為背后的本能中衍生出了全部社會生活和社會現象。第十三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閱讀資料:20世紀初的兩大心理學派別——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奧地利人S.弗洛伊德。他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的主要基石是在《夢的解析》(1900)和《精神分析引論》(1917)等著作中提出的潛意識理論和人格三部結構說,但他涉足群體或曰社會心理學的標志則是1913年出版的《圖騰與禁忌》一書。在這部著作中,弗洛伊德借助文化人類學的資料進入了社會心理學,用他的“俄迪浦斯情結”這一核心假設來說明包括社會心理在內的一切社會現象的起源。第十四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閱讀資料:20世紀初的兩大心理學派別——行為主義?行為主義學派的創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但最早將這一理論用于社會行為研究的卻是美國耶魯大學的社會學家多拉德和心理學家米勒等人。他們先后運用行為主義的基本理論對挫折和侵犯的關系問題、社會模仿現象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這些研究在70年代以后到社會學習理論的巨擘班杜拉手上,終于成為一種較為流行的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理論第十五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5.社會心理學發展的大致階段(1)確立時期(一些學者稱為混亂時期)(成立——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

從本世紀20年代起,伴隨著各種實證手段的運用,社會心理學完成了在其整個歷史上最具革命意義的轉折,大踏步地走向科學。這是社會心理學的確立時期,即所謂社會分析階段,具體特征為:社會心理學已從描述轉變為實證從定性轉變為定量從理論轉變為應用從大群體分析轉變為小群體和個體研究從普遍論轉變為特殊論從成立起,社會心理學在60余年中獲得了空前穩步的發展。第十六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

心理學家F.奧爾波特在其同胞N.特里普利特(1897年)和德國人W.莫德(1913年)所進行的有關群體對個人行為影響的實驗的基礎上,于1916-1919年間進行了一系列有關“社會促進”的實驗,他富有成效地觀察到:“合作群體中存在的社會刺激,會使個人工作在速度和數量方面有所增加。這一增進在涉及外部物理運動的工作中要比純智力工作中表現得更為突出。”(Allport,F.,1924:284)他的那本包括了這些實驗成果的《社會心理學》(1924年),也因此被人們公認為是實驗社會心理學誕生的標志。奧爾波特與心理學取向的實驗第十七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奧爾波特的后繼影響?瑟斯頓(1928年)和李凱爾特(1932年)對態度測量作出貢獻;?M.謝里夫1935年完成了有關社會規范形成的研究,他發現,人們的認識受到以往的學習和現在的態度的影響,但在群體中,卻主要受制于群體認識的影響;?K.勒溫這位對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和實驗都作出了卓越貢獻,自30年代初從德國移居美國后,勒溫從自己所受的種族歧視中產生了濃烈的改造社會的愿望,他對現實群體中人與人的關系、群體的形成,以及群體內聚力、領導作風、種族歧視等問題都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和理論研究。第十八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學派、觀點林立,學科蓬勃發展。除了上述理論,還有很多,例如:Festinger的社會比較理論和認知失調理論Heider的平衡理論框架Jones和Davis的歸因理論Kelly的相互依存理論Newcomb的人際關系吸引力理論耶魯學派的態度研究……第十九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2)60年代末進入“危機時代”,持續了20多年信仰危機:戰后一大堆社會問題得不到解決是60年代末美國社會危機的反映,黑人運動、婦女運動、反戰運動以及以“全球大造反”為標志的青年運動此起彼伏,社會處于激烈的動蕩之中,資本主義及生活方式第一次遭受全面的抗議。

面對日益嚴峻的現實,許多人呼吁社會心理學家“應該走上街頭,迅速解決最迫切的社會問題”(伯克威茨,1988:4)。但令人遺憾的是,社會心理學家一時間卻手足無措。身份危機:想從心理學中獨立,被看不起,也被人類學和社會學看不起。

“在社會心理學的講臺上,可以聽到各種嘲笑聲”(Berscheid,2001)第二十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3)建構主義社會心理學時期——80年代后(李維,上海社科院)【建構主義社會心理學】:探討人類社會的各個成分或各個要素對個體心理和團體心理的影響和作用。特征:相信心理現象并不存在于人的內部,而是存在于人際之間。把社會系統置于歷史的、多元的總體中加以考慮。相信社會文化影響心理的有序性。在方法上包容實證研究和歷史文化分析方法。內容非常寬泛第二十一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二、心理學本土化?

“本土化”,是一個至今為止在學術圈內尚未獲得一致意見但卻被廣泛使用的術語。這一術語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表述,所謂“歐洲化”、“日本化”、“加拿大化”和“中國化”(在中國更常用的一個相近的術語是“有中國特色的”)。無論這些表述有什么區別,總的說來都是一國或一地區的知識分子對學界占主導地位的外國的學術范式的不滿做出的一種反應。?20世紀50年代前,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學者就提出了使西方社會科學的范式適應自己國家的社會現實的設想,但“本土化”成為一種普遍性的學術運動,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成為頭號經濟、政治、軍事、科技大國,并因此成為頭號學術大國以后。

第二十二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本土化運動出現的原因?

第一,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和人類交往范圍的擴大,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社會及行為科學所研究的問題,所創構的理論,以及所運用的方法,常受社會與文化背景的影響……”

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能夠超越時空具有普遍的解釋力的社會及行為科學知識。?第二,肇始于70年代初的現代社會心理學(美國是大本營)的那場危機,使原先跟在美國學者后面亦步亦趨的第二和第三世界的學者疑慮重重,他們開始領悟到連自己的社會都不能充分說明的美國社會心理學當然不能全盤用于說明美國以外的社會。

?第三,民族自尊心及由此而來的對美國的文化霸權主義的不滿,同樣是本土化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產生的原因之一。第二十三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社會心理學在中國?

經過1946-1949年的三年內戰,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大陸和臺灣經歷了長時期的隔絕。從1949年到1980年,受(前)蘇聯的影響,這三十余年是中國大陸社會心理學研究發展的停滯階段,但社會心理學在臺灣和香港則開始了自己的歷程。?在臺港學者開始推進社會心理學的中國化或曰本土化之時,1981年,中國大陸的社會心理學進入重建與復興階段。這一年夏天,北京心理學會首次舉辦了“社會心理學學術座談會”,來自全國各地的50多位學者就社會心理學的對象、性質、方法和其他一些理論問題發表了意見。這是大陸社會心理學重建的重要標志。第二十四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本土化的倡導者:楊國樞?中國是這場本土化運動的另一個中心。在70年代以后首先提出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或中國化問題的是中國臺灣和香港的學者,但現在這一學術運動已經得到了中國大陸社會心理學界的呼應。在前述1982年臺灣地區的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召開的“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討論會上,楊國樞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提出“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并指出了中國化的四個層次和方向。第二十五頁,共二十七頁,2022年,8月28日閱讀資料——

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后現代社會心理學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