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陽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統測歷史試題_第1頁
安徽省阜陽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統測歷史試題_第2頁
安徽省阜陽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統測歷史試題_第3頁
安徽省阜陽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統測歷史試題_第4頁
安徽省阜陽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統測歷史試題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阜陽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統測歷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請將各題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3.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三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居延漢簡顯示,在西域屯田的小吏,按照要求必須“能書會計、治官民、頗知律令”:文吏還要專門讀史書,寫文件;練禮儀。漢代郡守設學,縣官設校;配備經師,教授春秋,慢慢將不同地區的基層人民整合起來,聚合成一個大文化共同體。據此可知,當時的地方治理A.主要特點是自治B.體現宗法紐帶C.管理與教化結合D.以皇權為中心2.在歷史學家吳于廑看來,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的互動,構成世界范圍內農業時代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就中國歷史來說,唐以后草原與中原農耕地區的互動更為廣泛而深分。“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的互動”對唐以后中國歷史的影響最深遠的是A.經濟文化的不斷交流B.民族交融更加廣泛深入C.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3.元豐三年(1080年),作為“王安石變法”的舉措之一,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管理海外貿易的專門法規《元豐廣州市舶條法》正式頒行,標志著市舶制度逐漸成熟,向規范化、法制化過渡。它的頒布A.促進了王安石變法的成功B.保證了宋朝政府財政收入C.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發展D.瓦解了政府重農抑商政策4.明韌(林氏族范家訓》告誠族人:“孝為立身之本。若不孝于親,必不能忠于國,友于兄弟,睦于宗親、鄉黨,和群于社會,必反為社會之意蟲。”材料可說明明朝家訓A.是儒家和法家思想融合的產物B.蘊涵著家國一體的儒家倫理觀C.對忠和孝兩種思想的艱難抉擇D.深受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影響5.黃宗羲定律是由秦庫先生依據黃宗羲的觀點總結出來的歷史規律;歷史上的稅費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稅費改革后,由于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局限性,農民負擔在下降一段時間后又漲到一個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黃宗羲稱之為“積累莫返之害”。這一規律反映了A.農業社會以農為本的經濟理念B.農耕經濟時代小農經濟的脆弱C.專制王權之下法治精神的匱乏D.傳統文化重義輕利的價值追求6.下表為1850~1904年中國譯著概況簡表,據此可知當時中國A.國人普遍樹立起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B.科舉制的廢除推動了近代教育的發展C.民族危機加深推動對西學認識的深入D.儒學教育再次得到當時政府大力支持7.一般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或破產。誠然,從清政府求“自強”這一點來說,洋務運動確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鑒于洋務運動對于中國產業資本產生的作用,把它看作中國資本主義發生發展一個必經的階段,并同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實業政策的轉變和各產業部門中私人資本主義的興起聯系起來考察,也許較為適當。材料的觀點中A.以多元視角看問題,B.旨在否定傳統觀點C.全面贊揚洋務運動D.體現近代化的視角8.19世紀40年代上海開埠后,當時陸路交通工具只有駕駛馬匹的小車和使用人力的轎子。其中的轎子分官轎和民轎兩種。官轎用于官場往來,是一種權力的象征。民轎都是兩人抬的小轎,轎身較小。19世紀70年代后,隨著馬車和黃包車的興起,轎子無法與之競爭,數量不斷減少。20世紀初電車和汽車出現后,乘坐客轎的人越來越少,轎子最終退出歷史舞臺。晚清轎子地位的變化A.反映自由平等觀念逐漸深人人心B.說明中國近代化起步并不斷發展C.折射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發展變遷.D.表明當時民主或治制度日益完善9.據下圖可知,現代農業相比于傳統農業A.基于產業關聯和利益聯結B.對產業工人的需求量增加C.完全采用無污染的新能源D.已經解決全球的糧食問題10.印加帝國13世紀崛起,被歷史學家稱為“美洲羅馬”,建立了以中央集權為中心的國家制度,有自己的行政系統,通過各級官吏,牢牢地控制著全國。這些與歐亞大陸國家有著極強的相似性。這種現象說明A.印加文明受羅馬帝國的影響較大B.印加的政治制度在當時領先世界C.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多樣性特點D.人類文明發展存在一定客觀規律11.由于地處歐亞非三洲交界處,拜占庭帝國繼承了古希臘、羅馬文化,融匯了基督教文化和西亞、北非文化,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14世紀時,奧斯曼帝國不斷人侵,迫使拜占庭學者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學、歷史、哲學、法律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在那里講授希臘、羅馬輝煌的歷史和文化。由此產生的影響是A.使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B.加速了羅馬法完整體系的形成C.推動了東正教中心轉移到西歐D.為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營養12.下表是1400~1800年世界不同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單位:百萬),對表中人口變化解讀正確的是A.物種的交流促進了當時中國人口的快速增長B.國外移民的大量涌入促使歐洲人口迅速增加C.土地貧瘠是非洲撒哈拉以南人口減少主要原因D.西方殖民侵略導致拉丁美洲人口數量持續下降13.列寧指出:“拿破侖戰爭使歐洲歷史經過了充滿戰爭的一個時代,從封建主義向自由的資本主義前進。”史學家評論道:“拿破侖致力于掃除舊秩序……大革命思想的傳播成為許多歐洲國家自由傳統發展的重要一環.”據此,對拿破侖戰爭的評價,最正確的是A.推動了西歐國家的社會轉型B.有利于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C.促進了歐洲啟蒙運動的興起D.加速了西歐君主制度的崩潰14.德國于1883年頒布了《工人疾病保險規定的準則》,1884年頒布了《事故保險法》,1889年頒布了《傷殘及養老保險法》,再加上20世紀初頒布實施的其他醫療、工傷、失業等法律,德國建立起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促使德國通討以上立法推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前提條件是A.社會貧困人口的增多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社會工人運動的促進D.工業革命的重大推動15.以下改革對應的時代要求正確的是16.對下圖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的歷程解讀最準確的是A.英國經濟地位的下降B.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動C.經濟運行機制的調整D.美國實力的不斷增強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個小題,第17題20分,第18題20分,第19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兩漢時期,口賦和算賦(人頭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兵役與徭役則是國家要求每個丁男承擔的重負,為此,兩漢政權一直實行編戶齊民制度。編戶齊民制度的形成與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戶時時處在封建國家政權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亂后,土地兼并風行,政府的財政收入與徭役來源日益枯竭,為了解決危機,唐政府改革征稅制度,不以戶籍及其登記內容而以土地和財產的多寡為征稅依據。明洪武年間,政府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運動,編制魚鱗圖冊,地籍與戶籍彼此獨立。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使身丁稅與戶籍相分離。從此,地籍便成為統治者征收賦稅的主要依據,而戶籍的作用則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徹底廢除人丁編審,戶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據《中國戶籍制度的歷史考》材料二中國戶籍制度的現代化轉型是從清末民初開始起步的,當時的執政者把推行現代戶籍制度作為實現憲政的一項基本制度條件。國民黨執政時期,國民政府把戶政建設視為“庶政之母”,列為“訓政時期”基礎性的國家政治建設,即使十四年抗戰時期也沒有停頓,從而構建了一套比較完備的現代戶籍法律體系。但是,這個制度建設的步伐在實踐中受阻于戰亂,到1949年以后則完全中斷了。新中國的戶籍制度建設走上了另一條路線——計劃經濟的人口統制管理方式,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最終形成了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據《中國戶籍制度現代化演進路徑的歷史考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與賦役制度之間關系的變化。(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促進近代以來中國戶籍制度現代化的因素,并談談你對戶籍制度的認識。(12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在中國,越是遠古,社會習俗就越是國家政治教化的組成部分。節日是古代統治者推行禮樂教化的工具,通過節日來與民同樂,制造歡樂祥和的氣氛,是維護統治的有效方式。中國的節日基本是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進行,春節雛形是慶豐收;而清明節則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之說。傳統節日以家庭為組織進行,除夕全家守歲,清明祭祖掃墓,中秋團圓,重陽把出嫁的女兒接回。由于受我國悠久的歷史影響,中國節日逐漸演變為綜合性的節日,如清明節最初是單純慶祝農事的節日,后來演變為集掃墓、祭祀、踏青于一體的節日。——摘編自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材料二西方節日更多體現出人們的互動性、社交性、熱烈情緒的發泄性,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個性張揚,有較強的娛樂性。如狂歡節是基督教“謝肉節”的世俗化稱呼;情人節是紀念名叫瓦倫丁的基督教殉難者;萬圣節是為了紀念教會所有圣人。西方主要以單一性的節日為主,比如情人節、萬圣節、父親節,在慶祝過程中僅以一個項目為主題。——摘編自唐小晴《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比較分析》材料三隨著改革開放步伐加快,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中秋等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接受。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走出去”,提升了我國文化的軟實力,最終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摘編自黃美琪《中西方傳統節日及其文化內涵比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傳統節日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西方節日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8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推動我國節日文化“走出去”的建議。(4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內部動力指的是人類的好奇心、求知欲、科學本身發展慣性;外部動力是指社會需求、國家利益、政策驅動等。恩格斯說過:“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許多學者認為,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外部需求的驅動力越來越強大,發自科學家內在的動力越來越弱,乃至基本消失。但我更同意另外一部分學者的觀點,即內部動力始終是非常重要的,且當下仍不乏在內部動力驅動下做出的重大科學成就,例如佩雷爾曼破解龐加菜猜想后拒絕接受一切重大獎項,又如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在失業與貧困中堅持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終于在孿生素數猜想領域取得歷史性的突破,從許多諾獎獲得者身上也能看到純粹從發自內心對科學的追求所取得的強大動力。那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