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語》十則[知識·梳理]第1步讀準字音——千言萬語總關音論語(lún)踰矩(yú)誨(huì)盍(hé)輕裘(qiú)曲肱(ɡōnɡ)第2步識記通假——奧妙無窮方塊字(1)可謂好學也已(“已”通“矣”)(2)是知也(“知”同“智”,聰明、明智)第3步一詞多義——看我七十二變(1)伐eq\b\lc\{\rc\(\a\vs4\al\co1(愿無伐善動詞,夸耀、炫耀,坎坎伐檀兮《詩經·伐檀》動詞,砍伐))(2)克eq\b\lc\{\rc\(\a\vs4\al\co1(克己復禮動詞,克制,克勤克儉《尚書》動詞,能夠))(3)是eq\b\lc\{\rc\(\a\vs4\al\co1(是知也代詞,這,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形容詞,正確))(4)信eq\b\lc\{\rc\(\a\vs4\al\co1(朋友信之動詞,信任,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副詞,實在,言而無信《論語·為政》名詞,信用))(5)道eq\b\lc\{\rc\(\a\vs4\al\co1(就有道而正焉名詞,道德,有碑仆道《游褒禪山記》名詞,道路,策之不以其道《馬說》名詞,方法,道芷陽間行《鴻門宴》動詞,取道))(6)而eq\b\lc\{\rc\(\a\vs4\al\co1(敏于事而慎于言連詞,表并列,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連詞,表順承,敝之而無憾連詞,表轉折,曲肱而枕之連詞,表修飾))(7)為eq\b\lc\{\rc\(\a\vs4\al\co1(知之為知之動詞,表判斷,就是,臣為韓王送沛公《鴻門宴》介詞,替、給,為所欲為《資治通鑒》動詞,干、做,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介詞,表被動,冰,水為之《勸學》動詞,形成))第4步詞類活用——詞性變化含義迥(1)請事斯語矣(名詞作動詞,實踐)(2)飯疏食、飲水(名詞作動詞,吃)(3)不義而富且貴(名詞作動詞,合乎道義)(4)老者安之(使動用法,使……安于)(5)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詞作動詞,修正)(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動用法,以……為樂)(7)知者動(動詞作形容詞,活躍)(8)戒之在得(動詞作名詞,泛指對財貨、名譽、地位、美色等的貪欲)第5步古今異義——詞語的昨天和今天(1)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古義:一旦,表示假設。今義:一天。(2)及其壯也,血氣方剛古義:等到他。今義:連詞,連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后者和前者有從屬關系。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判斷句)譯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2)敏于事而慎于言。(狀語后置句)譯文: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小心謹慎。[常識·速覽]eq\a\vs4\al([識作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相傳曾學禮于老聃,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50歲時曾任魯國的司寇(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并當過三個月的代理宰相。罷官后,曾周游列國,游說諸侯而未能再仕。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易》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刪修,編成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創私人講學之風,相傳弟子有3000人,著名的有72人。自漢以后,孔子的學說成為我國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孔子也被后人尊為“圣人”。eq\a\vs4\al([知經典])語錄體經典——《論語》《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涉及哲學、政治等,內容豐富。全書現存20篇,分為492章。每一篇都用第一章的頭兩三個字作篇名,如《學而》《述而》《公冶長》等。《論語》各章獨立成篇,其排列次序在內容上沒有必然的聯系,只是大致歸類,每一章只有三言兩語,簡單明了,接近口語,后人稱這種簡短的形式為語錄體。《論語》所體現的思想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孔子創造性地提出了“仁”,以仁釋禮。“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倫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和前提。(2)孔子提出了“孝悌”和“忠恕”兩個輔助思想,主張以“溫和”的方式治理動亂的社會。(3)孔子還從“仁”出發,提出了許多道德修養理論,如“克己復禮”。他還把“仁”推演為恭、寬、信、敏、惠等具體的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質疑·手記]預習完成后,請將你的疑問與“小伙伴們”探討交流。疑問1:解惑:疑問2:解惑:疑問3:解惑:[整體·感知]節選的《〈論語〉十則》,通過孔子與弟子的談話,對學習的態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養、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禮”)等問題做了形象而生動的說明。在學習方面強調知識的繼承創新和復習的必要性,在學習態度方面講到要虛心要惜時,在個人修養方面突出堅毅精神和換位思考的必要性。[文本·層析]一、閱讀《〈論語〉十則》的前面三則,回答問題。1.這三則是孔子關于學習的看法,從中可以看出孔子關于學習有哪些主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從節選的這三則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待學習有如下主張:學習要專心致志,不要苛求生活條件的好壞,即“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學習要謹慎,要深入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見解,即“敏于事而慎于言”;要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學習,從而改正自己的缺點,修正自己的道德行為,即“就有道而正焉”;在學習的問題上,要有恒定的志向,才可以有一定的作為,要謙虛、誠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2.孔子為什么主張“慎于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主張“慎言”“訥言”,即少說話,說的時候要慎重,其原因是:(1)孔子很重視言行一致,說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愛說話,就難免言過其實,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虧了。(2)孔子認為說話要擇取恰當時機,這樣才不會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發揮作用。(3)孔子認為德是內,言是外,內在充實自然能發之于外,外在卻不一定對內在有所裨益,更反對花言巧語,“巧言令色,鮮矣仁”。二、閱讀《〈論語〉十則》第四至六則,回答問題。3.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仁”,就是為人類生活所確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則,也就是以仁愛的精神協調人際關系,并由此解決社會問題。男女老少,每個人平等相處,安分守己,這是孔子所主張的最高的境界。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知之”“好之”“樂之”有何聯系與區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這一則里的“之”字沒有說明是指什么,一般認為是指學問。知之、好之、樂之是三種不同的境界。了解,只是一般的關心;愛好,則是一定的投入;只有以此為樂者,才將全部身心置于其中,也才會有真知灼見,會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而這,正是知之者、好之者所無法相比的。孔子對于“知之”“好之”“樂之”作了明顯的境界層次區分。其實這三者也是有著密切聯系的。可以說“知之”是一種認識,“好之”是一種興趣,“樂之”是一種情感。如果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沒有認識,就不會產生興趣,更談不上情感。相反,認識越深刻,興趣就越濃厚,情感也就越豐富。5.孔子為什么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的這句話是從君子的人格修養上來說明智者與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質特征的。“知者樂水”,是因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動的特點,這同智者捷于應對、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質相類似,能夠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鳴。同樣,“仁者樂山”,是因為山屹立不動、寬厚育物的靜的特征同仁者寬厚愛人、沉著穩健的品質有相通之處,能給仁者帶來精神上的喜悅。三、閱讀第七至十則,回答問題。6.如何看待孔子對于富貴“于我如浮云”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這種思想和儒家提倡的安貧樂道的思想一致。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封建統治者利用它要求被剝削的人民安于貧困,以鞏固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發展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視和堅守民族氣節、革命氣節的優良傳統。沒有“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就做不到富貴不淫;沒有“不改其樂”的精神,也就做不到貧賤不移。前一方面的影響是消極的;后一方面對于我們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積極作用。7.讀過“顏淵問仁”一則,你對“仁”有什么樣的認識?在這個性張揚的今天,你認為“克己復禮”還值得提倡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仁”是一個具有動態標準的道德理想。孔子曾對不同的學生問“仁”給予了不同的回答。這則明顯是對顏淵而言的,強調“仁”要求克制私心私欲,用“禮”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針對的是個人修養的問題。雖然孔子強調用“禮”來約束“自身”的言行,以達到“復禮”的目的,在主張個性張揚的今天,似乎不切合實際,但是提倡約束自己、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在今天看來,依然有其積極的意義。eq\f(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eq\f(而①慎于言,就有道而②正焉,,捷,說話小心謹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的道德行為,)eq\f(可謂好學也已。”,這樣可以說是喜歡學習了。”)eq\b\lc\[\rc\(\a\vs4\al\co1(無:副詞,不,不要。安:安逸、舒適。,敏:敏捷,勤快。①而:連詞,表并列。))eq\b\lc\\rc\](\a\vs4\al\co1(②而:連詞,表順承,可不譯。就:靠近,到。有道:有道德的人。,正:修正自己的道德行為。已:通“矣”,句末語氣助詞。))(以上“學而”篇)eq\f(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eq\f(而不惑,五十而知,能遇事不疑惑,五十歲能知道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秉賦、)eq\f(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人生的責任和義務等,六十歲便能聽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eq\f(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能隨心所欲,也不會越出規矩。”)eq\b\lc\[\rc\(\a\vs4\al\co1(有:連詞,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相當于“又”。立:自立。))eq\b\lc\\rc\(\a\vs4\al\co1(孔子說“立于禮”。“自立”就是自己能夠自覺地按照周禮的,要求來處事。不惑:遇事不疑惑。天命: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秉賦、人生的責任和義務等多重含義。))eq\b\lc\\rc\(\a\vs4\al\co1(耳順:一聽人言語,便能辨別真假是非,隱其惡,揚其善,,無所違逆。一說,能聽進不同的意見。從:遵從。))eq\b\lc\\rc\](\a\vs4\al\co1(踰:越過。,矩:規矩。))eq\f(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孔子說:“子路呀!我教誨你的你知道了嗎?知道的)eq\f(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eq\b\lc\[\rc\(\a\vs4\al\co1(由:孔子學生子路的名。乎:表疑問,句末語氣助詞,嗎。,是:代詞,這,不同于現在的判斷動詞“是”。知:同“智”,聰))eq\b\lc\\rc\](\a\vs4\al\co1(明、明智。也:,句末表判斷。))(以上“為政”篇)eq\f(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顏淵和子路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何不各人說說)eq\f(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說:“我愿意把我的車馬衣服拿出來與朋友)eq\f(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共同享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eq\f(善,無施勞。”子路曰:“愿②聞子之志!”,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希望聽聽老師的志向!”)eq\f(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于我的奉養,朋友使他信任我,)eq\f(少者懷之。”,少年人使他懷念我。”)eq\b\lc\[\rc\(\a\vs4\al\co1(顏淵:孔子的弟子顏回,字子淵。,盍:何不。敝:名詞作動詞,壞,破。))eq\b\lc\\rc\(\a\vs4\al\co1(憾:恨,抱怨。伐:夸耀、炫耀。施:表白。①愿:愿意。②愿:,希望。子:古代對人的尊稱,這里指老師孔子。安、信、懷:))eq\b\lc\\rc\](\a\vs4\al\co1(都是使,動用法。))(以上“公冶長”篇)eq\f(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eq\f(不如樂之者。”,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eq\b\lc\[\rc\](\a\vs4\al\co1(之:代詞,一般認為指,學問。者:……的人。))eq\f(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孔子說:“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智者活躍,仁者安靜;)eq\f(知者樂,仁者壽。”,智者快樂,仁者長壽。”)eq\b\lc\[\rc\](\a\vs4\al\co1(樂:喜愛。,動:活躍。))(以上“雍也”篇)eq\f(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起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eq\f(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在我看來就像浮云一樣。”)eq\b\lc\[\rc\](\a\vs4\al\co1(飯:動詞,吃。疏食:粗糧。飲yìn:喝。肱ɡōnɡ:由肩膀,到胳膊肘這一塊,泛指胳膊。義:名詞作動詞,合乎道義。))eq\f(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說:“君子心胸開朗而寬廣,小人經常局促憂愁。”)eq\b\lc\[\rc\](\a\vs4\al\co1(坦:開朗、直率。蕩蕩:寬廣、寬闊。,長:總是,常常。戚戚:憂愁、哀傷。))(以上“述而”篇)eq\f(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復)eq\f(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到周禮上,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人)eq\f(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會稱贊你是個仁人了。實行仁德全在于自己,還能靠別人嗎?”)eq\b\lc\[\rc\](\a\vs4\al\co1(克:克制、約束。一日:古今異義詞,古義,一旦,表示假,設;今義:一天。歸:稱許、贊許。哉:多用反問語氣。))eq\f(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綱目。”孔子說:“不合乎禮)eq\f(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要看,不合乎禮不要聽,不合乎禮不要說,不合乎禮不要做。”)eq\f(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說:“我雖然資質遲鈍,讓我照這些話去實踐吧!”)eq\b\lc\[\rc\(\a\vs4\al\co1(其:代,詞,代))eq\b\lc\\rc\](\a\vs4\al\co1(實現仁的措施。目:綱目,具體要點。敏:聰敏,聰,明。事:名詞作動詞,實踐,實行。斯:代詞,這些。))(以上“顏淵”篇)eq\f(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孔子說:“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少年時,血氣還沒有)eq\f(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壯年時,血氣正旺盛,要戒除的是爭斗;)eq\f(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等到老了的時候,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的是貪欲。”)eq\b\lc\[\rc\](\a\vs4\al\co1(及:等到。其:代詞,他。得:泛指對,財貨、名譽、地位、美色等的貪欲。))(以上“季氏”篇)[課內·素材]教育之圣人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傳至今日,是因為其在教育上的貢獻。孔子有七十二門生為賢人,另有三千人感其教化。孔子身體力行于教學,是無愧于先師的稱號的。他的學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潛心學問,有的通靈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廟堂。孔子注重文化的傳承,其修《春秋》《詩》雖是為儒家而修,對《詩》的內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無疑將中華的文化傳了下來。否則哪有“關關雎鳩”的千古絕唱?孔子是個文化人。他回望歷史,低首是現今,遠望是將來。漢代的獨尊儒術使其學術的傳承初見成效;傳至宋代,程朱理學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續揚。一門能傲立千年的學術以其時間之長,內容之豐富,以及能代代相傳不斷創新,證明了它在華夏的生命力,無人可擋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他的精神,他的學說也隨川前行,奔流不止。【應用角度】“文化傳承”“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發展與社會進步”等。[熱點·素材]朱敏才孫麗娜:為霞尚滿天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退休后兩人沒有選擇安逸的日子,而是來到貴州偏遠山區義務支教。支教10年來,他們經受了艱辛的考驗。居住的臥室跟廁所共用一面墻,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個口罩才能睡覺。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讓孫麗娜的右眼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山區濕冷的氣候讓朱敏才患上了風濕病。山區缺醫少藥,他們干脆硬扛著。為省錢購買教學器材和孩子的學習用品,夫妻倆衣服破了也舍不得扔,朱敏才的秋褲上大窟窿連著小窟窿。這些年,夫妻倆行了上萬公里路,支教了5所鄉村小學,不僅為學校開設了新課程,還募集善款350多萬元,為孩子們建了電腦教室和學生食堂。在支教9年后,他們被中央電視臺評為“最美鄉村教師”。【媒評文摘】他們走過半個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駐足,他們要開一扇窗,讓孩子發現新的世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夕陽最美,晚照情濃。信念比生命還重要的一代,請接受我們的敬禮。——頒獎詞eq\a\vs4\al([基礎鞏固層])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勤快B.盍各言爾志 盍:何不C.知者動,仁者靜 動:運動D.小人長戚戚 戚戚:憂愁,哀傷【解析】C項,動:活躍。【答案】C2.對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eq\b\lc\{\rc\(\a\vs4\al\co1(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曲肱而枕之))eq\b\lc\{\rc\(\a\vs4\al\co1(①知之為知之,②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A.兩個加點的“而”字,用法相同;兩個加點的“為”字,用法不同。B.兩個加點的“而”字,用法不同;兩個加點的“為”字,用法相同。C.兩個加點的“而”字,用法相同;兩個加點的“為”字,用法相同。D.兩個加點的“而”字,用法不同;兩個加點的“為”字,用法不同。【解析】“而”,①連詞,表并列關系;②連詞,表修飾關系。“為”,①動詞,表判斷;②動詞,實行。【答案】D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B.五十而知天命C.可謂好學也已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解析】C項,“已”通“矣”。A、B、D三項均無通假字。【答案】C4.下列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A.飯疏食、飲水 B.知者樂水,仁者樂山C.敝之而無憾 D.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解析】A項,飯,名詞用作動詞,吃。B項,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C項,敝,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破,壞。【答案】D5.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C.青,取之于藍D.策之不以其道【解析】B項為判斷句,其余三項均為狀語后置句。【答案】Beq\a\vs4\al([閱讀提升層])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毋將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也。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內領尚書,外典兵馬,踵故選置從事中郎與參謀議,奏請隆為從事中郎,遷諫大夫。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選諸侯入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國邸①,以鎮萬方。”其后上竟立定陶王為太子,隆遷冀州牧、潁川太守。哀帝即位,以高第入為京兆尹,遷執金吾。時侍中董賢方貴,上使中黃門發武庫兵,前后十輩,送董賢。隆奏言:“武庫兵器,天下公用,國家武備,繕治造作,皆度大司農錢。大司農錢自乘輿不以給共養,共養勞賜,一出少府②。蓋不以本藏給末用,不以民力共浮費,別公私,示正路也。古者諸侯方伯得專征伐乃賜斧鉞漢家邊吏職在距寇亦賜武庫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誼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損私力也今賢乃便僻弄臣,而以天下公用給其私門,挈國威器共其家備。武兵設于弄臣,非所以示四方也。臣請收還武庫。”上不說。頃之,傅太后使謁者買諸官婢,賤取之,復取執金吾官婢八人。隆奏言賈賤,請更平直。上于是制詔丞相、御史大夫:“交讓之禮興,則虞、芮之訟息。隆位九卿,無以匡朝廷之不逮,而反奏請與永信宮③爭貴賤之賈,程奏顯言,眾莫不聞。舉措不由誼理,爭求之名自此始,無以示百僚,傷化失俗。”以隆前有安國之言,左遷為沛郡都尉,遷南郡太守。王莽少時,慕與隆交,隆不甚附。哀帝崩,莽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隆前為冀州牧治馮太后獄冤陷無辜。隆免官,徙合浦。(選自《漢書》,有刪改)【注】①國邸:漢代時諸侯王為朝覲而在京城設立的住所。②少府:官名。掌山海池澤收入和皇家手工業制造。③永信宮:代指傅太后。6.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古者諸侯方伯得專征伐/乃賜斧鉞/漢家邊吏/職在距寇/亦賜武庫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誼/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損私力也/B.古者諸侯方伯得專征伐/乃賜斧鉞漢家邊吏/職在距寇/亦賜武庫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誼/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損私力也/C.古者諸侯方伯得專征伐/乃賜斧鉞/漢家邊吏/職在距寇/亦賜武庫/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誼/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損私力也/D.古者諸侯方伯得專征伐/乃賜斧鉞/漢家邊吏/職在距寇/亦賜武庫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誼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損私力也/【解析】聯系上下文可知,毋將隆是反對把武庫中的兵器賞賜給董賢的,在需斷句的部分,他先是引用古例說明古代諸侯方伯要專力征伐才賞賜斧鉞等兵器,然后說明漢代鎮守邊疆的官吏,職責在于抵御敵人,也賞賜武庫的兵器,最后引《春秋》加以說明。因此,B項中“乃賜斧鉞漢家邊吏”錯;由原文“上使中黃門發武庫兵,前后十輩,送董賢”可知,“武庫兵”是一個整體,中間不能斷開,據此可排除C項;D項中“《春秋》之誼家”錯,據句意應該是“家不藏甲”。【答案】A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公卿,“三公九卿”的簡稱,“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時高級長官或爵位的稱謂。B.乘輿,古代特指天子和諸侯所乘坐的車子,泛指皇帝用的器物,后用作皇帝的代稱。C.丞相,我國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員,是輔佐皇帝總理朝政的官員。D.《漢書》和《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它們都是紀傳體的斷代史。【解析】《史記》是通史。【答案】D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毋將隆受他人賞識,步入仕途。王音想選拔從事中郎,認為毋將隆是最合適的人選,于是奏請皇上任命毋將隆擔任從事中郎。B.毋將隆為人正直,敢于直諫。漢哀帝把武庫中的兵器送給董賢,毋將隆認為武庫兵器只能為國家公用,請求哀帝收回這些兵器。C.毋將隆不畏權勢,反對太后低價購買官婢。毋將隆認為傅太后低價收買婢女不對,上書皇上請求公平買賣,結果招來皇上指責。D.毋將隆得罪權貴,導致官場不順。毋將隆因不愿意和王莽交往而招嫉恨,先是被貶為沛郡都尉,后又被罷免官職,流放合浦。【解析】“被貶為沛郡都尉”不是因為得罪王莽,而是因為反對傅太后低價購買官婢得罪了皇上。【答案】D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隆位九卿,無以匡朝廷之不逮,而反奏請與永信宮爭貴賤之賈,程奏顯言,眾莫不聞。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哀帝崩,莽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隆前為冀州牧治馮太后獄冤陷無辜。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毋將隆位列九卿,沒有辦法匡正國家的不足,反而上奏折與太后爭執買賣價錢的高低,并且公開奏言,沒有誰沒有聽到。②哀帝駕崩,王莽掌權,指使大司徒孔光上奏說毋將隆以前擔任冀州牧審理馮太后案件時,冤枉誣陷無辜之人。【參考譯文】毋將隆字君房,是東海蘭陵人。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在朝內擔任尚書一職,在朝外掌管軍隊,按舊例選拔從事中郎參與謀劃,上奏皇上請求讓毋將隆擔任從事中郎,毋將隆后升遷為諫大夫。成帝末年,毋將隆上密封的奏折說:“以前選調諸侯入朝擔任公卿,用來褒揚他們的公德,應該征召定陶王,讓他駐留在國邸,以安定四方。”后來皇上最終立定陶王為太子,毋將隆升遷為冀州牧、潁川太守。哀帝即位,毋將隆因為政績考核優異進入京城擔任京兆尹,升遷為執金吾。當時,侍中董賢正受到寵幸,皇上派遣中黃門拿出武庫的兵器,前后十批,贈送給董賢。毋將隆上奏說:“武庫中的兵器,是天下公用的,是國家的武器裝備,其修理整治和制造,費用都出自大司農。大司農的錢即便是皇上也不給供奉,皇上的供養和犒勞賞賜,都出自少府。這是因為不把作國家根本之用的錢財用于不重要的方面,不把百姓的財力用于浮華的花費,從而區別公私,表明正路。古代諸侯方伯要專力征伐,才賞賜斧鉞等兵器;漢家鎮守邊疆的官吏,職責在于抵御敵人,也賞賜武庫的兵器,都是任職后才接受兵器的。《春秋》之義,私家不藏鎧甲,這是用來抑制大臣威儀、減損私人力量的方法啊。如今董賢是阿諛奉承的近臣,而把本應天下公用的兵器贈送給他私人,拿國家的兵器供給他私家使用。國家的武器裝備擺列于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家具擺放合同協議
- 安全施工公對私合同協議
- 婚介加盟合同協議
- 寵物美容店協議合同書
- 委托設計商標合同協議
- 室內裝修賠款合同協議
- 宜春吊車租用合同協議
- 賓館預定合同協議書模板
- 公司員工用工合同協議
- 臨時雇工協議合同
- GB/T 3512-2014硫化橡膠或熱塑性橡膠熱空氣加速老化和耐熱試驗
- GB/T 13912-2020金屬覆蓋層鋼鐵制件熱浸鍍鋅層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
-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課件
- (最新整理)海報設計課件完整版
- 全國中小學轉學申請表
- 埃博拉病毒簡介
- 新版《金融科技概論》考試復習題庫(濃縮500題)
- 監控系統維保專題方案及報價
- 生育服務證辦理承諾書空白模板
- 主播人設打造
- 英語人教新起點(一起)五年級下冊-海尼曼分級閱讀G2《The Hug》教學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