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魯教版第一單元從宇宙看地球 第四單元第二節(jié)_第1頁
高中地理魯教版第一單元從宇宙看地球 第四單元第二節(jié)_第2頁
高中地理魯教版第一單元從宇宙看地球 第四單元第二節(jié)_第3頁
高中地理魯教版第一單元從宇宙看地球 第四單元第二節(jié)_第4頁
高中地理魯教版第一單元從宇宙看地球 第四單元第二節(ji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習目標定位]1.能夠說出自然災害的概念、成因、類型及其危害。2.通過學習洪災問題,學會分析誘發(fā)自然災害的種種因素,簡述自然災害造成的主要危害以及防災、減災的方法、措施。3.通過分析洪峰、洪災和泥石流的相互關系,加深對自然災害之間關聯性的認識。一、自然災害1.概念:指在自然界發(fā)生的,對人類的生命和財產構成危害的事件。2.常見災種eq\b\lc\{\rc\(\a\vs4\al\co1(氣象災害:臺風、洪水、干旱等,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3.危害:嚴重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二、認識洪水和洪災1.洪水:河流水位超過河灘地面出現的溢流現象的統稱。2.洪災(1)概念:洪水溢出或沖垮河岸、湖岸,對人類生產和生活帶來損害。(2)危害eq\b\lc\{\rc\(\a\vs4\al\co1(直接損失:人員傷亡等方面的損失,間接損失:供水、電力、交通等的中斷,以及城,鄉(xiāng)商業(yè)活動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亂等))三、洪災的形成原因1.基本環(huán)節(jié):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對人類造成損害。2.洪水的成因(1)自然原因eq\b\lc\{\rc\(\a\vs4\al\co1(氣象原因:強降雨、大量冰雪快速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地質原因: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其他原因:流域匯水速度大于河道排水速度))(2)人為原因eq\b\lc\{\rc\(\a\vs4\al\co1(破壞植被,大規(guī)模圍湖造田,建筑物占據河道))3.洪水致災的影響因素:洪水發(fā)生區(qū)域的人口密集程度及經濟發(fā)達程度。思考1.發(fā)生洪水一定會形成洪災,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答案不對。自然災害是指在自然界發(fā)生的,對人類生命和財產構成危害的事件。洪水不等同于洪災。洪災一定是由洪水形成的,但發(fā)生洪水不一定就形成洪災。只有當洪水發(fā)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區(qū)域并且?guī)頌暮r,才能稱為洪災。四、洪災的防治措施1.做好對洪水的監(jiān)測和預報工作。2.采取相應防洪措施(1)工程措施eq\b\lc\{\rc\(\a\vs4\al\co1(興建水庫,退耕還湖,提高對洪水的調蓄能力,修筑堤壩,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開辟分洪區(qū),開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2)非工程措施eq\b\lc\{\rc\(\a\vs4\al\co1(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嚴格控制濫砍亂伐,減少水土流失,建立統一的減災防災管理體制,建立統一的抗洪搶險指揮管理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加強災前水利建設投入與減災科研投入))思考2.植樹造林的防洪功效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答案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可以充分發(fā)揮森林涵養(yǎng)水源的作用,延緩洪水的形成;另一方面充分發(fā)揮森林保持水土的功能,減少水土流失,保持河道的通暢。探究點一自然災害的種類及影響探究活動閱讀下列案例,完成下列問題。材料①2023年4月8日報道:去年11月20日,日本發(fā)現小笠原諸島附近的海底火山噴發(fā)噴出了一個新島。該小島隨后不斷擴大,并與小笠原諸島連接。②中新網2023年4月17日電:當地時間4月16日,在巴基斯坦與伊朗邊界地區(qū)發(fā)生級地震,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③據史料記載,晉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稼蕩然。④新華社孟買2023年3月29日電:印度警方29日說,當天在加爾各答市中心的火災現場又發(fā)現8具遺體,至此遇難總人數已升至42人。此外,仍有一些人失蹤。(1)試辨析以上案例,哪些是自然災害,哪些不是自然災害?為什么?(2)荒無人煙的地區(qū)會發(fā)生自然災害嗎?(3)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與經濟和人口的關系是怎樣的?答案(1)①不是自然災害,因為沒有造成損失。②是自然災害,以地震為誘因,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災情。③是自然災害,以雨雹為誘因,造成作物受災的災情。④不是自然災害,是人為原因引起的火災。(2)不會。因為自然界發(fā)生的,對人類的生命和財產構成危害的事件才稱為自然災害,無人區(qū)自然界發(fā)生的異常變化,不會給人類帶來危害,也就不會形成自然災害。(3)自然災害強度相同條件下,經濟越發(fā)達、人口越密集,危害程度越大;經濟、人口密度相當條件下,自然災害強度越大,危害程度越大;一般經濟越發(fā)達,防災減災能力越強,造成的人口傷亡數量少而經濟損失大。反思歸納自然災害的概念、種類及影響(1)自然災害的概念自然災害是指在自然界發(fā)生的,對人類生命和財產構成危害的事件。(2)自然災害的種類及影響自然災害的種類很多,對人類影響較大的自然災害包括臺風、洪水、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按照不同的標準,可將自然災害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例如,根據致災因子可將自然災害分為天文災害、氣象災害、水文災害、地質災害、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脅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如下圖:探究點二洪澇災害探究活動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讀圖說明我國雨澇區(qū)的分布規(guī)律,并從地形與降水的特點分析原因。(2)如圖中A地區(qū)為多澇區(qū),試從人為因素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決措施。(3)如圖中B地區(qū)為濕潤地區(qū),但又是干旱頻發(fā)區(qū),試從地形地勢方面解釋其原因。答案(1)我國雨澇區(qū)分布大致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原因:我國的降水量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減少。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東部多平原,排水不暢。(2)原因:上游地區(qū)亂砍濫伐,陡坡開荒;中游圍湖造田。措施:上游地區(qū)植樹種草,退耕還林;修建水庫(三峽工程);中游地區(qū)退耕還湖,裁彎取直。(3)云貴高原為喀斯特地貌分布區(qū),雖然降水充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滲入地下;橫斷山區(qū)地勢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時間短。反思歸納1.洪澇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洪水的發(fā)生以自然原因為主,但人類活動也可能誘發(fā)或加劇,一般情況下可從以下方面分析。影響因素主要影響自然原因流域狀況氣象因素降水、冰雪融化造成水位上升河道堵塞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堤壩潰決各種因素造成堤壩潰決地面坡度地面坡度大匯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高植被覆蓋率植被覆蓋率低水系狀況支流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河道河道彎曲排水速度減慢,容易形成洪水河谷縱向坡度小入海口入海口狹窄人為原因破壞流域內植被導致流域內匯水速度加快,加劇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積,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減小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圍湖造田使湖泊對洪水調節(jié)能力減弱建筑物占據河道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度占用分洪區(qū)給洪水的分流帶來困難2.我國洪澇災害頻發(fā)的原因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fā)生的原因具體分析如下:(1)夏季風的進退與降水時間強降水集中地區(qū)原因4、5月份華南地區(qū)夏季風開始盛行,鋒面雨帶控制本區(qū),暴雨時常發(fā)生6、7月份江淮地區(qū)準靜止鋒影響,鋒面雨帶徘徊,形成江淮梅雨7、8月份華北、東北地區(qū)鋒面雨帶控制本區(qū),出現盛夏暴雨西南地區(qū)受西南季風影響,暴雨時有發(fā)生8、9月份東南沿海受熱帶氣旋和臺風影響,多狂風暴雨(2)夏季風的強弱與我國的旱澇災害。夏季風強的年份,鋒面雨帶迅速推移到北方,北方降水多,形成洪澇;南方受單一氣團控制,降水少,多旱災。夏季風弱的年份,鋒面雨帶長期控制南方,南方降水多,形成澇災;北方受單一氣團控制,多旱災。對點訓練一自然災害的概念及成因自然災害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指它發(fā)生在自然環(huán)境中;社會屬性是指它必須有承載體,即要對人類社會造成危害才成為災害。現在很多自然災害的發(fā)生也在一定程度上與人類活動有關。據此,回答1~2題。1.下列關于自然災害的敘述,正確的是()A.在荒無人煙的地方也會發(fā)生自然災害B.人類完全可以阻止自然災害的發(fā)生C.自然災害的特點是突發(fā)性D.洪澇、干旱屬于氣象災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屬于地質災害2.下列各組災害中,可能由人為原因誘發(fā)的自然災害是()①滑坡、泥石流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③環(huán)境污染、森林火災④火山爆發(fā)、臺風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④答案解析第1題,只有對人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損失的自然事件,才能稱為自然災害;如果自然事件發(fā)生在無人區(qū),就不是自然災害。自然災害的孕育和發(fā)生涉及多種因素,人類活動可能誘發(fā)某些自然災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這些事件的發(fā)生頻率、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但不能完全制止自然災害的發(fā)生。自然災害具有復雜性、周期性、突發(fā)性、多發(fā)性、群發(fā)性、潛在性等特征,可以說突發(fā)性是自然災害的特點,但不能說自然災害的特點是突發(fā)性。第2題,關鍵是緊扣“可能由人為原因誘發(fā)”“自然災害”這兩個條件去分析四個選項。③不屬于自然災害,④純屬自然原因形成的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無關,只有①②可能由人類活動(如植被破壞、工程建設、過度開采地下水等)誘發(fā)。對點訓練二自然災害的防治措施洪水的發(fā)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做好洪水的監(jiān)測和預報工作,采取相應的防洪措施,可大大減輕洪水所造成的損失。據此回答3~4題。3.防洪減災的措施不正確的是()A.增強人們對災害問題的認識,提高人們防災、減災的意識B.嚴格控制亂砍濫伐,逐步提高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C.我國人多力量大,沒有必要過多投入,哪里出現災情,全國人民一起支援D.開辟分洪區(qū),開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4.防御洪水災害的主要措施有()①遷出洪水多發(fā)區(qū)的人口②圍湖造田,抵制洪水③修筑堤壩,整治河道④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qū)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解析第3題,我國洪災多發(fā),損失較大,必須增加投入,加大防洪減災的力度。第4題,遷出洪水多發(fā)區(qū)的人口因需要長期大量的投入而不現實;圍湖造田,使湖泊的調洪能力下降,使洪水災害更易發(fā)生,故①②不正確。綜合提升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據水文資料統計,20世紀以來淮河流域發(fā)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材料二淮河干流發(fā)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東流入洪澤湖。出洪澤湖后分為兩支:一支經高郵湖、邵伯湖在江蘇省揚州市東南流入長江;另一支經蘇北灌溉總渠流入黃海。干流全長約1000千米。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淠河,均發(fā)源于大別山。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潁河、渦河、新汴河、沭河等。下圖為淮河主要水系圖。(1)試從自然角度分析淮河流域洪災多發(fā)的原因。(2)你對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的建議?答案(1)支流多,匯水區(qū)域廣;洪澤湖周邊地勢低平,而下游泥沙淤積,導致地勢較高,排水不暢;河道彎曲;夏季降水過于集中。(2)上游植樹造林,加強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上修建水庫,調蓄徑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開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退耕還湖,加強湖泊對洪水的調節(jié)能力;加強預報、監(jiān)測;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解析第(1)題,自然因素主要從淮河水系、水文特征、淮河流域地形地勢特征及降水特征分析。第(2)題,針對洪災發(fā)生的原因采取相應措施。教材P86問題我國洪災頻發(fā)的原因(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節(jié),全國大部分地區(qū)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達80%左右。(2)季風氣候的不穩(wěn)定性,降水年際變化大。(3)亂砍濫伐,植被破壞嚴重。(4)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5)大量河道、湖泊被淤、被填,缺乏蓄洪、滯洪場所。面對頻發(fā)的洪水災害,我們要加強對洪水的監(jiān)測和預報工作,采取工程措施(如興建水庫、退耕還湖、修筑堤壩、疏浚河道等)和非工程措施(提高防災意識、制止亂砍濫伐、建立防災減災管理體系、設置防洪保險基金和加強洪泛區(qū)土地管理等)以減輕洪災所造成的損失。教材P89活動(1)氣象災害①洪澇是因降雨過多或強度過大而引起的江河決堤、山洪暴發(fā)、內澇積水不退、淹沒田地、人員傷亡等水災。在我國,每年的6~9月是各主要河流的汛期,包括我國東部季風區(qū)的黃河、淮河、長江、遼河和松花江等。在河流中上游地區(qū)植樹造林、修建水庫,下游地區(qū)疏浚、拓寬河道,加固堤壩,能起到較好的防洪效果。②干旱主要是指西北地區(qū)、華北地區(qū)的春旱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伏旱。每年春季,隨著氣溫回升,蒸發(fā)作用越來越強烈,而此時雨帶還停留在我國南方地區(qū),故在北方地區(qū)形成較為嚴重的旱情。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伏旱則是由于副熱帶高壓控制而形成的。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推廣節(jié)水技術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緩解旱情。③熱帶氣旋在我國主要是指威脅東南沿海的臺風,它由發(fā)源于熱帶洋面的熱帶低壓演變而來。建立沿海防護林體系及完善的預警機制,可以有效地減輕臺風災害。④低溫冷害主要指發(fā)生在我國冬半年的寒潮,影響范圍較大,春季和秋季對農作物的危害較大。目前主要是加強預報,做好農作物越冬工作,以降低寒潮造成的損失。⑤干熱風,亦稱“干旱風”,是農業(yè)氣象災害之一。發(fā)生干熱風時,溫度顯著升高,濕度顯著下降,蒸騰加劇,根系吸水不足,往往導致小麥灌漿不足,秕粒現象嚴重甚至枯萎死亡。我國的華北、西北和黃淮地區(qū)春末夏初期間時有發(fā)生。一般分為高溫低濕和雨后熱枯兩種類型,均以高溫危害為主。防御措施有營造防護林帶,搞好農田水利建設以便灌溉等。(2)地質災害①地震。我國地處環(huán)太平洋構造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構造帶相交部位,地殼活動強烈,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之一。防御措施:加強監(jiān)測,完善預警機制等。②滑坡和泥石流。我國西南地區(qū)由于多地震、多山、多暴雨,是滑坡和泥石流的多發(fā)地區(qū)。防御措施:加強監(jiān)測,植樹造林等。[基礎過關]讀“長江流域主要汛區(qū)水情示意圖”,回答1~2題。1.圖示區(qū)域多水災的原因有()①各支流來洪時間基本相同,使長江干流容易出現特大洪水,造成水災②上中游植被近年來遭到破壞,泥沙淤塞嚴重③圍湖造田,造成分洪能力降低④災害預警系統不完善,監(jiān)控措施欠缺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圖示區(qū)域有效的防洪措施是()①加固江防大堤,興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②修建水庫,并重點治理荊江河段③加強長江上中游造林建設④加強和完善三峽等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1題,長江流域支流眾多,且干支流來洪時間集中,加上圍湖造田、植被破壞等原因,導致洪澇災害頻發(fā)。第2題,根治長江水患,一方面要有加固堤防等工程措施,另一方面要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多方并舉,共同治理。下圖為“我國主要滯洪區(qū)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3~4題。3.下列關于我國滯洪區(qū)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A.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區(qū)B.都位于河流上游地區(qū)C.都位于河谷地帶D.都位于北方地區(qū)4.我國西部地區(qū)幾乎沒有滯洪區(qū)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稀少B.降水量少C.河網密度小D.平原面積小答案解析第3題,滯洪區(qū)指滯納洪水的地區(qū),因此,滯洪區(qū)應該在地勢較低的地區(qū)。圖中A、B、C、D四區(qū)域均在地勢低平的河流的中下游地區(qū)。第4題,我國西部地區(qū)與東部地區(qū)相比,地勢較高,降水較少,這是我國西部地區(qū)幾乎沒有滯洪區(qū)分布的主要原因。下面為一組剖面示意圖,該組圖反映了我國華北某地區(qū)土地利用狀況由t1至t4時期的歷史變化過程(t1至t4時期氣候變化甚微,可忽略不計;圖中河流斷面位于中游處)。據圖回答5~6題。5.圖示t4時期河流斷面處的河水年徑流量變化情況與t1時期相比,可能出現的現象是()A.豐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減少B.年徑流量季節(jié)變化小C.洪峰流量減小,且出現頻率降低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減小6.造成該河流下游地區(qū)洪澇災害多發(fā)的主要人為原因是()①過度放牧致使草場涵養(yǎng)水源、調節(jié)徑流的功能減弱②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調蓄洪峰的能力下降③過度砍伐、開墾山地,地表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劇④城市面積擴大,加大了地表徑流量,加快了徑流匯集的速度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解析第5題,從示意圖來看,t1至t4時期出現城市化和坡地開墾現象,植被覆蓋率明顯降低,因此植被截留雨水和涵養(yǎng)水源的功能均減弱,年徑流量的季節(jié)變化增大,洪峰流量增大,出現頻率升高,春旱可能加劇,春季流量應該減小。第6題,由圖可看出該地區(qū)林地面積減小,城鎮(zhèn)面積擴大。江西撫河唱凱堤雨季易發(fā)生決堤,給當地人們造成巨大的損失。讀“唱凱堤示意圖”,回答7~8題。7.圖中a、b、c、d四處堤壩容易發(fā)生決堤的是()A.aB.bC.cD.d8.唱凱堤決堤后,當地政府可采取的應急措施是()①圍堵缺口,加固堤壩②在撫河流域植樹造林③退耕還湖,河道清淤④組織當地居民緊急撤離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解析第7題,河水在流動過程中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江西地處北半球,故流水易沖刷右岸堤壩,而a處所在的堤壩向內彎曲,易受河水的偏轉沖刷,故a處更容易決堤。第8題,①④屬于應急措施,以人為本,將損失減至最低;②③屬于長遠措施,是根本措施。9.讀圖和材料,回答問題。我國氣象部門規(guī)定,日降水量大于50mm稱為暴雨,100mm~200mm稱為大暴雨,大于200mm稱為特大暴雨。如圖為“我國部分地區(qū)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mm)分布圖”。(1)說出圖示地區(qū)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規(guī)律,并分析原因。(2)分析我國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成為洪水重災區(qū)的原因。答案(1)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原因: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夏季風的影響越來越弱;東南沿海夏秋多熱帶氣旋(臺風)。(2)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勢低平,排水不暢;③不合理的圍湖造田、建垸;④濫伐森林,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河湖水庫阻塞;⑤在下游低洼地過度開發(fā)等;⑥經濟發(fā)達,人口密度大。解析第(1)題,可據圖中等值線分布直接總結分布規(guī)律。第(2)題,我國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泥沙沉積,導致河湖阻塞,易致洪水泛濫,加上受災體密度大,災情嚴重。[能力提升]某校地理研究性學習小組,針對老城區(qū)改造過程中城市洪水發(fā)生頻率增加的現象,進行了調查研究。據此回答10~11題。10.該研究小組對城市洪水發(fā)生的原因進行調查,下列調查最不可信的是()A.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填埋了許多的池塘和河道B.大面積鋪設水泥、瀝青路面,影響了地表水的下滲C.城市道路排水設施不夠完善D.城市居民不再使用井水,導致地下水位升高11.根據調查研究結果,研究小組提出降低城市洪水頻率的建議,合理的有()①進行城市合理規(guī)劃,完善道路排水系統②發(fā)展城市立體交通,減緩城市交通壓力③在老城區(qū)大量建設高層建筑,以留有充分的綠化空間④提高城市綠地覆蓋率,加強對現有水面的保護治理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答案解析洪水的形成和地下水位的高低無直接關系,而一些不合理的施工建設,往往會引發(fā)洪水;疏通河道,完善道路排水系統或增加城市綠地,涵蓄水源,可有效防洪。2023年末,浙江省重拳出擊,提出“五水共治”。據此回答12~13題。12.浙江省提出“防洪水”的主要依據是()A.夏季受鋒面雨帶影響,降水量大B.夏季受冷空氣的影響,產生暴雨C.夏秋季受鋒面氣旋控制,長期大雨D.夏秋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臺風13.為提高城市排澇能力,常將城市天然河道取直、河堤和河底硬化、改造岸坡為直立砌墻或混凝土墻,即河道渠化。該措施的負面影響是()A.改變河底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物多樣性增加B.阻斷與土壤聯系,水體凈化能力減弱C.減少地表徑流下滲,致地下水位上升D.河道取直,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間擴大答案解析第12題,影響我國東部地區(qū)的降水主要是受鋒面的影響,夏季冷空氣勢力弱;夏季受副高控制時,降水少;東南沿海夏秋季受臺風活動影響可帶來大量降水。第13題,河道硬化,破壞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一些生物難以生存,生物多樣性減少;阻斷與地下徑流的聯系,就阻斷了地下水的補充來源,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取直,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