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考證注冊營養師資料食品營養學課件1.0-緒論_第1頁
職業考證注冊營養師資料食品營養學課件1.0-緒論_第2頁
職業考證注冊營養師資料食品營養學課件1.0-緒論_第3頁
職業考證注冊營養師資料食品營養學課件1.0-緒論_第4頁
職業考證注冊營養師資料食品營養學課件1.0-緒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食品營養學

學時:32學時專業:食工、輕化教師:林麗萍章序內容學時分配第一章緒論2第二章食物的體內過程1.5第三章基礎營養學10第四章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2.5第五章特殊人群的營養2第六章營養與疾病3第七章社區營養3本課程共32學時,實驗8學時具體分配見下表。本課程共32學時,實驗8學時具體分配見下表。章序內容學時分配實驗一膳食調查與分析4實驗二食譜的編制與評價4開課意義1本門課程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2營養與健康是人類文明社會永恒的主題;3加強基礎,淡化專業,拓寬知識面和重視應用。內容提要:一、食品營養學的基本概念二、食品營養學三、食品營養學發展歷程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第一章緒論2.了解營養學發展簡史、研究內容及新進展;3.初步了解我國宏觀的營養工作和居民營養現狀。1.掌握食品、營養、營養學、健康、DRI等基本概念;

將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十章(附則)第一百五十條規定,食品是指“各種供人食用或飲用的成品和原料及按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材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

食品包括:食物原料(Foodstuff)。加工后的食物(Foodproduct)。傳統上既是食品又是藥材的物品。

一、食品營養學的基本概念1、食品(food)

原意指“謀求養生”。根據《中國營養科學全書》中的定義,營養是指機體攝取食物后,經體內消化、吸收和代謝,利用食物中對身體有益的物質作為構建機體組織器官、滿足生理功能和體力活動需要的過程。

2、營養(nutrition)

一、食品營養學的基本概念營養素的類型及主要功能3、營養素(nutrient)

食物中的有效成分稱為營養素,具有營養功能的物質。

水能量氮精氨酸甘+絲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蘇氨酸色氨酸纈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組氨酸蛋+胱氨酸苯丙+酪氨酸必需脂肪酸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B6泛酸生物素葉酸維生素B12膽堿肌醇苯丙+酪氨酸鈣磷鈉氯鉀鎂硫鐵銅鈷碘錳硒氟鎳硅釩錫砷鉬鉻人體可能需要的營養物質

一、食品營養學的基本概念4、食品的營養價值

是指食品中所含的熱能和營養素能滿足人體需要的程度。包括營養素的種類、數量和比例;被人體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效率;所含營養素之間有何相互作用等幾方面。5、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

指一組每日平均膳食營養素攝入量的參考值,包括四項內容指標。(1)平均需要量(EAR):是某一特定性別、年齡及生理狀況群體中50%個體對某營養素需要量的攝入水平。(2)推薦攝入量(RNI):是可以滿足某一特定性別、年齡及生理狀況群體中絕大多數(97%-98%)個體需要量的攝入水平。長期攝入RNI水平,可以維持組織中有適當的儲備。(3)適宜攝入量(AI):是通過觀察或是實驗獲得的健康人群某種營養素的攝入量,如純母乳喂養的足月產健康嬰兒,從出生到4-6個月,其營養素全部來自母乳,故攝入母乳中的營養素量即嬰兒的AI。與RNI的區別在于準確性不如RNI,可能高于RNI。(4)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是平均每日可以攝入某種營養素的最高量。這個量對一般人群中的幾乎所有個體都不至于損害健康。

一、食品營養學的基本概念

一、食品營養學的基本概念致病因素抵抗因素健康是一種平衡: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良好狀態。

一、食品營養學的基本概念6、健康與亞健康6、健康與亞健康(1)健康:機體與環境之間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方面全部良好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體格強壯。

世界衛生組織(WHO)衡量是否健康的十項標準:

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的擔負日常生活和工作;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任務,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變化;

5、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體重適當,體態均勻,身體各部位比例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感,牙齦正常,無蛀牙;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一、食品營養學的基本概念6、健康與亞健康(2)亞健康:是指健康的透支狀態,即身體確有種種不適,表現為易疲勞,體力、適應力和應變力衰退,但又沒有發現器質性病變的狀態。原因:過度疲勞造成的腦力、體力透支;人體的自然衰老;各種急、慢性疾病;人體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時期;

一、食品營養學的基本概念

曾經看過日本人“過勞死”的報道,感覺那是遙遠國度所發生的事情,但不成想,如今“過勞死”的事件也在中國出現了。華為、富士康等公司的員工,因工作壓力過大而猝死,一度成為社會焦點,引發公眾對于工作強度過大的反思。官員、教師、學生、農民等因壓力過大,而跳樓、上吊、喝農藥自殺的事件也屢屢發生。至于“疲勞、焦慮、失眠”等亞健康狀態,更是各階層人士身上共有的特征,當然這也是工作與生活的共同壓力所致。…………

整個社會都有壓力,人人都陷入壓力過大的恐慌之中,則就是非常大的問題了。說明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會發展模式都存在著弊端,需要進行調整,以免帶來更大的危害。當然,要改變這種狀況,單憑個人努力是不夠的,還需建立社會共識,營造一個更為寬容、自由的社會氛圍。政府也應健全民生保障機制,解決民眾的后顧之憂,消除民眾對未來生活的恐懼之心。

一、食品營養學的基本概念①健康的知識?如何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呢?②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③營造健康的生活環境?④保持心理健康?

一、食品營養學的基本概念7營養不良(malnutrition)指由一種或一種以上營養素的缺乏或過剩所造成的機體健康異常或疾病狀態。營養不良包括兩種表現,即營養缺乏(nutritiondeficiency)和營養過剩(nutritionexcess)

一、食品營養學的基本概念1.營養缺乏(絕對營養不良)蛋白質、熱能、維生素、無機鹽原因:原發性:①不良飲食習慣;②過多食用精制食品;③經濟原因。

繼發性:①營養素吸收利用受阻;②需要量增多;③營養素受破壞或排泄過多。2、營養過剩危害:營養過多癥→中毒;暴飲暴食→胰腺出血、壞死;

慢性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癥;肥胖(熱能);

肝臟負擔(鐵);

腎臟負擔(蛋白、鈉鹽)7營養不良(malnutrition)

一、食品營養學的基本概念

二、食品營養學營養學:是研究人體營養規律、營養與健康的關系以及改善措施的一門學科。人體營養規律,是指人類在一般生活條件下和在特殊生理條件下,或在特殊環境因素條件下的營養規律。

改善措施,包括生物科學的措施和社會性措施;1、概念人體對營養的需要(營養學基礎);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不同生理狀況下和特殊環境下人群食品的營養要求;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食品貯藏、加工和新型食品開發中的營養問題公共營養,營養與社會發展等。食物營養的中醫學。2、營養學研究的內容二、食品營養學3、營養學分支20世紀30年代國外創立了營養學,屬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也演化出一些分支學科(1)人類(基礎)營養學,humannutrition)主要研究各種營養素以及人體在不同生理狀態和特殊環境條件下的營養過程及對營養素的需要。(2)醫學營養(臨床營養學,clinicalnutrition)主要研究營養與疾病的關系,人體在病理條件下對營養素的需要及滿足這種需要的措施。(3)食品營養學(foodnutrition)主要研究食物、營養與人體生長發育及健康的關系,提高食品營養價值的方法;食物資源的開發。二、食品營養學4、食品營養學研究的對象和目的(1)對象:人體和食物的關系,即當前生產水平和人民經濟水平條件下,如何使人民得到合理的營養。(2)目的:在對人體營養規律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食物來源保證人民的身體健康,增強體質,提高人體對疾病和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能力,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延長壽命,為人類的幸福和進步作出貢獻。二、食品營養學三、食品營養學發展歷程營養學的發展大體上是從宏觀到微觀,然后再受到社會促進又開始重新重視宏觀調控的過程。包括古典營養學,近代營養學和現代營養學三個階段。(一)古典營養學這一時期主要是限于(醫學典籍中)食物應用作用的經驗匯總和立足于陰陽五行學說的抽象演繹。三、食品營養學發展歷程(一)古典營養學我國: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有了關于人類營養的論述,在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論述,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膳食指南”。公元341年晉葛洪的《肘后方》記錄了用海藻治療因碘缺乏而導致的甲狀腺腫大等。元朝飲膳太醫忽思慧所著的《飲食正要》把“食療”發展為“食養”,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真正的營養學專著。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治未病”。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了350多種藥食兩用的動植物。《神農本草經》、《食經》、《千金方》等書籍也記載了各種食物的性質以及對人體的影響。(一)古典營養學國外:最早關于營養方面的記載是在公元前400多年前的著作中。《圣經》中有關于將肝汁擠到眼睛中治療眼病的描述。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crates)在公元前300年提出“食物即藥”的觀點。西方人也有用海藻治療粗脖子病及寶劍淬過火的鐵水治療貧血。BitotspotsVitaminAdeficiency

眼球干燥癥Xerophthalmia:Cornealperforation眼球干燥癥(二)近代營養學——三階段階段一: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

此期的最大成就是法國化學家AntoineLavoisier(1743-1794)于1783提出了燃素學說,即證明呼吸是一種燃燒過程。奠定了營養學的理論基礎。三、食品營養學發展歷程階段二: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30-40年代此階段的主要成就是認識到了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有機物是人體必需養分。大部分研究集中在這三大養分及能量利用率上,并開始積累有關礦物元素的資料。為發現和研究各種營養素的鼎盛時期.三、食品營養學發展歷程(二)近代營養學——三階段從30年代開始,維生素、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無機元素、能量代謝、蛋白質代謝的研究取得巨大進展。在30-40年代,分離并闡明了維生素的化學結構以后,微量養分的營養就初步形成了。40年代開始了對氨基酸的營養研究。50年代,對微量元素、維生素、氨基酸這些微量養分的營養功能和需要量進行了大量研究.

階段三:從20世紀40年代至今——食品營養學的形成與發展階段三、食品營養學發展歷程1934年,美國營養學會成立,標志營養學正式成為一門學科。(三)現代營養學

確定了40多種種必需養分;

了解了養分的主要代謝過程,掌握了養分的基本功能,弄清了養分的缺乏癥和某些養分的中毒癥;(三)現代營養學隨著營養學的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分別又向微觀和宏觀方面發展。

分支學科和交叉學科正在形成,如環境營養學、免疫營養學、微生態營養學、分子營養學等。(四)食品營養學研究展望繼續開展營養學的各項基礎研究;開展各種特殊人群的合理營養與膳食結構研究;營養相關疾病的理論研究;加強社區營養及必要社會措施的研究;不斷認識和研究在食物中新出現的污染問題;提高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的科學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我國食品衛生監督管理的體制與機構三、食品營養學發展歷程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一)世界性營養問題與措施

當今世界的營養問題,按照不同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可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在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由于貧困、災荒和戰亂所造成的營養問題主要是營養不足、營養缺乏,如鐵缺乏及貧血,維生素A、維生素D缺乏,碘及微量元素缺乏等。

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一)世界性營養問題與措施

當今世界的營養問題,按照不同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可分為兩種類型。

第二種類型是在發達國家及富庶轉型的國家,出現因營養不平衡和營養過剩導致肥胖癥而引起的“富貴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

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一)世界性營養問題與措施

世界各國對國民營養問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根據國情有針對性的計劃和做法,特別是國家政府的重視與干預。

如營養師制度;各國的營養計劃、政策與法規。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二)我國居民膳食營養狀況 (2004年10月1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調查報告結果最近十年我國城鄉居民的膳食、營養狀況有了明顯改善,營養不良和營養缺乏患病率繼續下降,同時我國仍面臨著營養缺乏與營養過度的雙重挑戰。一億六千萬人高血壓兩千萬人糖尿病兩億人體重超重1、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明顯改善

(1)居民膳食質量明顯提高。(2)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水平穩步提高。(3)兒童營養不良患病率顯著下降。(4)居民貧血患病率有所下降。2、居民營養與健康問題不容忽視(1)城市居民膳食結構不盡合理。(2)一些營養缺乏病依然存在。(3)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a、高血壓患病率有較大幅度升高;b、糖尿病患病增加;C、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d、血脂異常值得關注;e、膳食營養和體力活動與相關慢性病關系密切。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1、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明顯改善

(1)居民膳食質量明顯提高。

我國城鄉居民能量及蛋白質攝入得到基本滿足,肉、禽、蛋等動物性食物消費量明顯增加,優質蛋白比例上升。

城市

農村

農村動物性食物(g)優質蛋白質占蛋白質總量的比例%脂肪%碳水化合物%1992年210691719702004年248126312861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2)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水平穩步提高。嬰兒平均出生體重達到3309克,低出生體重率為3.6%,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全國城鄉3-18歲兒童青少年各年齡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但與城市相比,農村男性平均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3)兒童營養不良患病率顯著下降。

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農村下降51%;兒童低體重率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農村下降53%。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4)居民貧血患病率有所下降。

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農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農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2、居民營養與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1)城市居民膳食結構不盡合理。

畜肉類及油脂消費過多,谷類食物消費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費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達到35%,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類食物供能比僅為47%,明顯低于55-65%的合理范圍。此外,奶類、豆類制品攝入過低仍是全國普遍存在的問題。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2)一些營養缺乏病依然存在。兒童營養不良在農村地區仍然比較嚴重,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和低體重率分別為17.3%和9.3%,貧困農村分別高達29.3%和14.4%。生長遲緩率以1歲組最高,農村平均為20.9%,貧困農村則高達34.6%,說明農村地區嬰兒輔食添加不合理的問題十分突出。

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鐵、維生素A等微量營養素缺乏是我國城鄉居民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國居民貧血患病率平均為15.2%;2歲以內嬰幼兒、60歲以上老人、育齡婦女貧血患病率分別為24.2%、21.5%和20.6%。3-12歲兒童維生素A缺乏率為9.3%,其中城市為3.0%,農村為11.2%;維生素A邊緣缺乏率為45.1%,其中城市為29.0%,農村為49.6%。全國城鄉鈣攝入量僅為391毫克,相當于推薦攝入量的41%。

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3)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a、高血壓患病率有較大幅度升高

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18.8%,估計全國患病人數1.6億多。與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數增加約7000多萬人。農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鄉差距已不明顯。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類農村高血壓患病率依次為20.4%、18.8%、21.0%、19.0%、20.2%和12.6%。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b、糖尿病患病增加

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為2.6%,空腹血糖受損率為1.9%。估計全國糖尿病現患病人數2000多萬,另有近2000萬人空腹血糖受損。

城市患病率明顯高于農村,與1996年糖尿病抽樣調查資料相比,大城市20歲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C、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

我國成人超重率為22.8%,肥胖率為7.1%,估計人數分別為2.0億和6000多萬。大城市成人超重率與肥胖現患率分別高達30.0%和12.3%,兒童肥胖率已達8.1%,應引起高度重視。與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資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預計今后肥胖患病率將會有較大幅度增長。

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d、血脂異常值得關注

我國成人血脂異常患病率為18.6%,估計全國血脂異常現患人數1.6億。不同類型的血脂異常現患率分別為:高膽固醇血癥2.9%,高甘油三酯血癥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癥7.4%。另有3.9%的人血膽固醇邊緣升高。值得注意的是,血脂異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鄉差別不大。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e、膳食營養和體力活動與相關慢性病關系密切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1).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體力活動與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發生密切相關;

(2).高鹽飲食與高血壓的患病風險密切相關;

(3).飲酒與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的患病危險密切相關。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脂肪攝入最多體力活動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種慢性病的機會最多.

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三)我國宏觀營養工作國務院分別于1993年和1997年批準頒布實施《90年代中國食物結構改革與發展綱要》和《中國營養改善行動計劃(1996-2000)》;1959,1982,1992,2002年分別完成全國四次營養調查工作;1993年成立了“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1996年正式啟動“大豆行動計劃”;2007年中國營養學會修改制訂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0年在全國開始頒布實施《學生飲用奶計劃》;2001年又批準頒布實施《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2006年“公眾營養改善行動”提上十一五日程四、當今世界及我國居民營養狀況思考題或練習題:1、何謂營養、營養素、營養價值、健康、亞健康和營養學?2、DRIs的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它包括哪些指標,各自的含義是什么?3、簡述目前我國居民的營養狀況。4、如何保持和改善我們的健康狀況?主要參考書《食品營養學》王光慈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食品營養學》孫遠明主編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食品營養學》王銀瑞主編陜西科技出版社《現代家庭健康飲食寶典》向亞云主編西北大學出版社2001

主要參考書后記:關于養生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之意。四季養生指應順應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通過養護、調理的方法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即順時養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根據四時特點及臟器與五行的關系,中醫有如下總結:春養肝(木、青)、夏養心(火、赤)、秋養肺(金、白)、冬養腎(水、黑)。春季養生春季養生原則《黃帝內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季的三個月,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天地自然生氣勃勃,萬事萬物欣欣向榮。中醫認為春屬木,通于肝,天人相應,肝的生理特性就像春天樹木那樣生發,主人體一身陽氣升騰。若肝功能受損則導致周身氣血運行紊亂,其他臟腑器官受干擾而致病。故春季養生重在養肝,方能預防疾病保健康。春季養生春季養生----飲食調養1、補充優質蛋白質;2、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無機鹽;3、選擇清淡食物春季養生春季養生----飲食調養由于春天人體新陳代謝加快,營養消耗相應增加,因此應多選用既升發又富營養之品,如黃豆芽、綠豆芽、豆腐、豆豉、大麥、小麥、大棗、瘦肉、魚類、蛋類、花生、黑芝麻、柑橘、蔥姜蒜、香菜、蜂蜜之類;由于冬季新鮮蔬菜較少,攝入維生素不足,所以還要多吃些新鮮蔬菜,如春筍、春韭、油菜、菠菜、芹菜、薺菜、馬蘭菜、香椿頭等,這對于因冬季過食膏粱厚味導致內熱偏勝者,還可起到清熱瀉火、涼血明目、消腫利尿、增進食欲等作用。春季養生春季養生----飲食調養

春季肝氣最旺,而肝氣旺會影響脾,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病癥。如果多吃酸味食物,就會使肝功能偏亢,所以春季飲食適宜選擇辛、甘、溫之品,忌酸澀食品。春三月忌吃羊肉、狗肉、鵪鶉、蕎麥、炒花生、炒瓜子、海魚、蝦及辛辣物等春季養生春季養生----飲食調養春季一般無進補的必要。

但對體虛乏力、氣短懶言、動則汗出者,可用黨參、黃芪各20克,雞肉250克,紅棗5枚,生姜三片,加水燉熟,用食鹽少許調味,飲湯吃肉,可經常服用。僅供參考。春季養生春季養生----飲食調養春季一般無進補的必要。中醫所說的甘味食物,不僅指食物的口感有點甜,更重要的是要有補益脾胃的作用。在這些食物中,首推大棗和山藥。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吃山藥或大棗,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如果將大棗、山藥、大米、小米一起煮粥,不僅可以預防胃炎、胃潰瘍的復發,還可以減少患流感等傳染病的幾率,因此非常適合春天食用.

對于體質過敏,如易患花粉過敏、蕁麻疹、皮膚病等患者,應禁食含異性蛋白等刺激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豬頭、海魚、蝦、蟹之類。春季養生----起居調養

1、起居上,宜“夜臥早起,廣步于庭”。適應春困,清晨早起,舒展形體。“久臥傷氣”。注意室內外衛生,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特別要注意預防春季兒童常見的流感、流腦、腮腺炎、麻疹、猩紅熱等傳染病的發生。

春季養生春季養生----起居調養何謂“春困”?

春天陽氣升發,人體氣血趨向于表,循環系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及汗腺分泌增多,各組織器官負荷加重,于是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了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身體困乏,這種現象俗稱“春困”。蛋白質中的酪氨酸是人腦內產生警覺的化學物質的主要成分。可多攝入魚、肉、雞、低脂奶制品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同時應適當多攝入富含鉀的食物,如水果、豆類、海帶、紫菜、瓜子等,因鉀具有維持細胞水分、增強機體活力的功能。

春季養生春季養生----起居調養2、衣著上,宜捂不宜凍。春天乍寒乍暖,一日三變,人們要特別注意防風御寒,不使陽氣受遏。另外,人體皮膚腠理逐漸舒展,易于感受外邪,引起疾病。因此,天氣稍熱不宜急于脫掉厚衣服,以防外邪侵襲,而引發疾病。春季養生春季養生----運動調養運動量不宜過大,以免大汗淋漓而損傷陽氣,以動后精力充沛、身體輕松、舒適為宜。另外,按照中醫理論,怒傷肝,所以平常要重視精神調攝,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憤然惱怒。春季養生TheEnd秋季養生《黃帝內經》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依照自然界規律,秋天主收,陰氣增、陽氣減,萬物收斂,肺氣內應,養生要以養肺為主。收斂神氣,逆之則傷肺。因此,秋季必須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一、飲食調養

“一夏無病三分虛”,從性質來講,暑熱傷氣,‘氣隨汗出’,會導致人體氣陰兩虛。剛剛入秋的時候,人體的微量元素、脂肪、蛋白質,都會消耗過多。此時進補十分必要。但進補不可亂補。應以滋陰潤燥為主,多食用一些補養氣血的食品,這是主要原則。秋天易收不易散,就是秋天盡量少吃辛辣的食品,如蔥、姜、蒜、酒。飲食上宜多選甘甜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藥、秋梨、藕、鴨肉、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這個季節帶有保健醫療性質的水果,要數梨和甘蔗了.秋季養生二、薄衣御寒始于立秋我國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導“薄衣御寒”的養生法,明確指出“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實踐證明,這種主張“秋凍”的方法,既順應了自然氣候(包括居室氣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覺中起到了預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秋季養生三、起居調養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有人對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時間進行過調查研究,發現這類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后期,而秋季適當早起,可減少或縮短小血栓形成的機會,這對于預防腦血栓發病有一定意義。秋季養生四、運動調養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風肅殺,天氣漸涼,這時要加強防寒鍛煉,使人體的抗御機能得到鍛煉,從而激發機體逐漸適應寒冷的環境,有利于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其中最為常見的為呼吸道疾病.秋季養生五、精神調養秋天對五臟來講是內應于肺的,悲傷容易傷肺臟,所以肺氣虛。人體對不良刺激耐受性下降,就容易產生悲觀的情緒。秋季氣候漸轉干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尤其深秋之時,草葉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會因此產生凄涼、垂暮之感,憂郁、煩躁等情緒變化。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這時,人們應該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防止傷及脾臟。秋季養生兩千六百多年前,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說過這樣一段話:“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在管仲的治理下,當時的齊國經濟得到了傲視其它各路諸候的飛快發展,為齊桓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以食為天”也成為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特別是在饑荒的年代,這句名言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而在改革開放幾十年之后,饑餓與窮困逐漸離我們遠去,“民以食為天”的現實意義也隨之減弱。漢朝司馬遷在寫《史記—貨殖列傳》時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如今的形勢之下,管仲這段有關經濟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的論述再次受到關注。有人面對社會上出現的許多怪現象與不良風氣發出了“倉廩實未必知禮節,衣食足未必知榮辱”的感嘆。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這句話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史記》在引用的過程中改動了一個字:“則”改成了“而”。古人惜墨如金,用詞審慎,我們不要小看這個改動,這里面大有文章。14眾所周知,人老了就自然死亡。這是自然規律,可有人當了黃帝以后就不相信這個規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坐著船環繞山東半島,在那里他一直流連了三個月,在那里他聽說在渤海灣里有三座仙山,叫蓬萊、方丈、瀛洲。在三座仙山上居住著三個仙人,手中有長生不老藥。告訴秦始皇這個神奇故事的人是專家徐福,他是當地的一個政客,聽說他曾經親眼看到過這三座仙山。秦始皇聽后非常高興,于是就派專家徐福帶領千名童男童女入海尋找長生不老藥。專家徐福帶領的浩大的艦隊出發了,但他在海上漂流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找到他所說的仙山,更不用說是長生不老藥。秦始皇是個暴君,專家徐沒有完成任務,回去后依秦始皇的作風一定會被殺頭,于是他就帶著這千名童男童女和大把的銀子移民到日本去了。

專家徐福雖然一去不返,但秦始皇并沒有死了那份長生不老永不變色的心,四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找到一個叫盧生的版主,他是專門從事舞文弄墨的專家,秦始皇這次派版主盧生求仙與專家徐福有所不同,專家徐福是去巡找長生不老藥,而這次版主盧生是巡找兩位仙人,一個叫"長生不老"一個叫"永不變色"......。

到了版主盧生受重用之時,圍在秦始皇身邊的已不是一個版主,而是一批版主。當專家徐福從秦始皇的兜里掏了一大把錢,開著船移民以后,很多人都覺得徐福發財了。這是一個巨大的財富效應。其他人也覺得可以像徐福那樣,到秦始皇的股市和網絡里面淘一桶金,所以陸續有人找秦始皇去兜售各具特色的長生不老永不變色的學說。秦始皇是來者不拒,所以,版主盧生到來之時他也深信不疑,馬上就派版主盧生去尋找仙人和仙藥。除了徐福與盧生以外,秦始皇又信了一大批五毛,這一大批人都從秦始皇那兒得到了政府的“五毛補貼”,然后紛紛替他找尋長生不老永不變色的仙人仙藥去了。但秦始皇還是病死在巡游的路上,死時剛到50傳說中秦始皇找到了長生不老藥(長壽探秘一)

古往今來,渴望健康、渴望長壽是一個永恒不變的心愿,古時的各代帝王耗盡大量財力、物力尋求長生不老藥的壯舉,在如今而言只是徒添了一個個茶余飯后的談資。時光荏苒,歲月催人老,這是不變的定律,也是人不可回避的問題。衰老、死亡困擾了一代又一代人,人類很迷茫:怎樣才可以永葆健康、怎樣才可以真正長壽?秦始皇真的尋到了長生不老藥……江蘇歷史文化名城如皋市地處長江三角洲上海都市圈內,如皋被中國人口監測中心列為中國六大“長壽之鄉”之一,是讓世人驚嘆的世界長壽養生福地。在如皋有著這樣一個傳說:秦始皇完成統一“六國”大業后,沉醉于服食“輕身不老,延年益壽”的仙藥。于是派徐福率大隊人馬出海東渡蓬萊,尋找長生不老藥,而徐福在尋找到長生不老藥返回的途中不幸在如皋翻船,所以如皋人一直堅信在如皋的廣袤大地上蘊涵著長生不老藥的精髓。傳說是否屬實,我們已經無從考證,據有關部門統計發現,如皋現有人口約145萬,其中百歲以上的老人242人,90歲以上的4000多人,80歲以上的超過4萬;全市人口平均壽命75.59歲,分別高于全國、世界平均壽命4.59歲、9.59歲。同時,目前世界上其他長壽地區均位于高寒地帶和偏僻山區,如皋是唯一處于平原的“長壽之鄉”,也是唯一處于工業相對發達地區的“長壽之鄉”。看到這一組數據使我們不由地想到秦始皇尋仙藥的傳說。那么如皋的長壽現象到底蘊涵著怎么樣的謎底?如皋的廣袤大地上又隱藏著怎樣的奧秘?(敬請關注“康樂園”下期長壽探秘)調查顯示:如皋“長壽之鄉”的奧秘之一是水土環境

新華網南京11月19日電(記者凌軍輝)古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得到研究進一步證實。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日前對江蘇省如皋市的地質背景及土壤、水、大氣的環境質量調查顯示,這個長壽之鄉的奧秘之一在于良好的水土環境。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的專家對如皋長壽地區白蒲鎮的土壤測試顯示,這個地區每千克土壤中,碘、鋅、硒的平均含量分別達3.3毫克、57.3毫克、0.047毫克,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專家表示,元素硒、鋅、碘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是由這些元素特有的生理功能決定的。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體中起到抗衰老防癌變的作用。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構成人體參與生命活動多種蛋白質所必需的元素。碘是被人類發現的人體必需的有益微量元素,雖然碘在人體內含量較少,但對人體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由此可見,如皋長壽地區與土壤硒、鋅、碘含量有一定的聯系。

調查還顯示,如皋地區沉降物中重金屬含量處于江蘇全省最低水平,特別是砷、汞、鎘、鉛等毒性比較大的重金屬含量明顯偏低。專家認為,如皋長壽地區有其獨特的地質背景,其表層、深層土壤中有害金屬含量均處于較低水平,這種優良的水土氣生態環境綜合作用,加之良好的飲食習慣,使得這個地區居民體質逐步增強,形成世界聞名的長壽地區。

江蘇省如皋市是我國沿海地區唯一的長壽之鄉,也是處于工業相對發達地區的長壽之鄉。據2008年最新統計,全市145萬人口中百歲老人高達251位,90歲以上的老人有6300多名,80歲以上的老人有5萬多名,百歲老人總數居全國縣(市)之首,占比達1.73/萬,遠遠高出聯合國0.75/萬的長壽之鄉標準歐洲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使歐洲的實驗科學有了突破。1783年lavoisier發現了氧,并證明呼吸是一種燃燒過程。1842年prout將人體主要成分歸類為蛋白、脂肪和糖三類,為食物的化學分析奠定了基礎。1850年liebig認為所有含蛋白質的食物均含有氮,而氮的多少與營養好壞有關。19世紀以后,有學者對人體內含有的礦物質進行了分析,如鐵、鈣、磷等。1850年chatin從甲狀腺中分離出碘,還進一步明確鈣與人體骨質發育的關系。1912年fumk通過對病人觀察和動物實驗,發現了“生命胺”,這是第一個維生素,以后稱之為硫胺素。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已發現的維生素有水溶性和脂溶性兩大類共16種。微量元素的問題同時提到日程上來。1953年underwood發現牛羊的消瘦病是由于牧草中鈷元素缺乏所引起。以后陸續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多種機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Richert提出鉬、Schwartz提出硒,是人、動物所必需的,Mertz證實鉻是大鼠所必需的。在伊朗的缺鋅地區觀察到人體發育不良的缺乏病。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已認定14種元素為機體所必需,稱為必需微量元素。營養學發展史我國從三千年前就有食醫,認為食養居于術養、藥養等養生之首。黃帝內經以及各家醫學著作均有對食養和飲食的闡述。公元前2000年在《素問》中“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與目前我們推行的平衡膳食相一致。《素問》中還記載了“腳氣病”的材料,在四世紀時已有“腳氣病”的專著--《腳氣病論》。到七世紀孫思邈著的《千金方》中記載用米糠治療腳氣病。比西方國家早了1200年。現代營養奠基於18世紀中葉,特別是整個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中葉是發現和研究各種營養素的鼎盛時期。從1810年發現第一個氨基酸-亮氨酸開始,隨后發現血糖、肝糖原、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D和必需脂肪酸等各種營養素。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后開展了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關系的研究。到了二十世紀末研究熱點轉入植物中的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質對人體的健康。我國營養學研究開始于二十世紀初。1925-1937年為現代營養學的發育成長期。關于營養需要量的標準:1939年中華醫學會參照國聯的建議提出我國第一個營養素供給量建議——中國民眾最低需要量。1955年開始制定“每日膳食中營養素供給量(RDA)”,1963年中國生理科學會修訂了膳食供給量建議,為解放后第一個營養標準。1976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衛生研究所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又修訂了營養供給量標準。1981年全國營養學會重新修訂了我國的營養素供給量標準(RDA)。1982年進行第二次全國營養調查,提出了“推薦1986-1990年我國的膳食組成”意見。1988年提出了我國營養素供給量推薦標準。至此以后營養學家開展了RDA的調查和研究,1998年成立了專門研究小組,于2000年10月出版了《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法國化學家Lavoisier提出呼吸是氧化燃燒的理論。Voit研究人和動物體內的氣體交換和代謝,創建氮平衡學說。Rubner確定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能量系數。Lusk研究了基礎代謝和食物熱效應。1810年發現第一種氨基酸——亮氨酸。1844年發現血糖。1856年發現肝糖原。1947年發現維生素B12。20世紀30年代發現氟牙癥與水中氟含量過多有關,以及以后40年間又陸續發現了銅、硒、鋅等為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20世紀未期,植物性食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質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如多酚、植物雌激素,它們對保護機體健康和防治慢性疾病有明顯的有益作用。二戰后,生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為營養學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酶、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營養與疾病間的關系。同時,營養學家竭力以人群為對象,著眼社會生活實踐來研究宏觀營養,發展公共營養事業。1941年美國國家科學院與營養研究審議會提出對各人群的膳食營養供給量建議(RDA)。戰后50年間,各國逐漸完善包括營養調查、人體測量、臨床檢查和用生化技術檢測人體營養水平的營養調查方案。許多國家采取營養立法成立政府監管機構,研究推行農業經濟政策、食品經濟政策及其它必要的行政措施,使營養學更富于宏觀性和社會實踐性。全球范圍內,20年來隨著合理膳食結構的倡導、宣傳與改善,諸如心腦血管疾病、腫瘤、肥胖等營養相關疾病發病率明顯下降,提倡合理膳食的意義顯得尤為突出。8月18日-21日,由國際抗癌聯盟舉辦的第21屆世界抗癌大會首次在中國召開,全球94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名代表參會。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大會發言中說,過去30年,中國癌癥死亡率增加了80%,每年因此去世的有180萬人

…………

國際抗癌聯盟主席大衛·希爾教授指出,大約4成的癌癥是由3個方面因素引起的:生活方式因素、傳染病等感染因素、職業或環境因素。第21屆世界抗癌大會的主題是“預防可預防的疾病,治療可治療的患者,通過系統付諸實現”。

很多專家表示,全球1/3的癌癥是可預防的,但需要政府、個人和醫學界緊急行動起來,阻止癌癥死亡人數的上升。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指出,在引發癌癥的生活方式因素中,吸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