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復習專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和差異性ppt_第1頁
高三復習專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和差異性ppt_第2頁
高三復習專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和差異性ppt_第3頁
高三復習專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和差異性ppt_第4頁
高三復習專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和差異性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氣候土壤生物地貌水文熱帶沙漠氣候氣候干燥、降水稀少地表水貧乏風成作用顯著大片沙漠動植物稀少低處20°--30°,受副熱帶高壓帶及信風帶控制氣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在景觀上,他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總體特征相統一。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人類破壞植被季風氣候,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蝕加劇水土流失水資源短缺溝谷地貌土壤肥力下降環境惡化植被地貌水文土壤氣候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牽一發而動全身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6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陸地自然帶氣候熱量水分植被土壤成帶狀一定寬度緯度地帶性(熱量為基礎)在低緯和高緯地區更為明顯。西線沿海內陸水分變化從沿海到內陸自然景觀是如何更替的?這種地域分異規律受什么因素影響?這種地域分異在哪些緯度表現更典型?經度地帶性(水分為基礎)在中緯度地區最為明顯,因為這里陸地面積廣闊。山地的垂直地帶性(水熱狀況的垂直差異)赤道上的高山在垂直高度上的自然帶變化與從赤道向兩極的變化基本一致.-----判斷垂直自然帶的分布順序東西北南AABBCCDDEEFFGGHH山地基帶乞力馬扎羅山垂直自然帶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常綠闊葉林帶落葉闊葉林帶高寒草甸帶高寒荒漠帶積雪冰川帶雪線北南20003000400050006000東西北南AABBCCDDEEFFGGHH山地基帶垂直自然帶的基帶與當地水平自然帶一致;根據基帶名稱確定熱量帶-----判斷基帶或山地所處熱量帶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常綠闊葉林帶落葉闊葉林帶高寒草甸帶高寒荒漠帶積雪冰川帶雪線北南珠穆朗瑪峰垂直自然帶一般的,山體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對高度越大,自然帶數量越多-----判斷自然帶數量的多少同一自然帶在陽坡和降水豐富的一坡分布的高度要高。-----判斷南北半球NS基帶SN基帶南半球北半球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常綠闊葉林帶落葉闊葉林帶高寒草甸帶高寒荒漠帶積雪冰川帶雪線北南20003000400050006000雪線:終年不化積雪分布的最低高度。是年降雪量與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線。22解題思路第一步:判定地帶性還是非地帶性

依據該現象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帶性規律判斷應該是什么自然帶,然后將實際環境與理論上的自然帶相比較,如果一致就是地帶性現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帶性現象。第二步:判定地帶性地域分異規律

主要看自然帶的延展方向和更替方向。東西方向延展,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緯度地帶性;南北延伸,東西更替的是精度地帶性;從山麓向山頂更替的是垂直地帶性。第三步:山地垂直自然帶的判斷①山地垂直自然帶的基帶由地理位置決定,和當地水平自然帶基本一致。②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的變化規律,相似于緯度地帶性。③山地垂直自然帶的多少取決于山體的地理緯度和高度、相對高度等。④同一山體,自然帶分布海拔高度陽坡高于陰坡、迎風坡高于背風坡。⑤雪線高度的判斷(熱量、降水、坡度)。第四步:非地帶性現象的判斷⑴海陸分布如南半球缺少寒帶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就是因為在南半球該緯度區絕大部分是海洋。⑵地形起伏如在安第斯山脈南端,西側受西風影響,形成“多雨的溫帶森林”景觀,而山脈東側的廣大地區,因受安第斯山脈阻擋,西風難以到達,氣候干燥少雨,形成“干燥的巴塔哥尼亞沙漠”景觀。(3)局部環流和洋流如信風帶大陸的西岸,因受離岸風及沿岸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