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城關中學2021年高一化學期末試卷含解析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5個小題,每小題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共60分。)1.核電荷數小于18的某元素X,其原子核外電子層數為a,最外層電子數為(2a+1)。下列有關元素X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X的原子核內質子數為(2a2-1)
B.X的原子半徑一定小于鈉的原子半徑
C.由元素X形成的某些化合物,可能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D.元素X形成的簡單離子,各電子層的電子數均達到2n2個(n表示電子層數)參考答案:D略2.下列各組混合物中,能用分液漏斗進行分離的是A.酒精和水
B.碘和四氯化碳
C.水和四氯化碳
D.食鹽水和糖水參考答案:C略3.某溫度下,將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應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液。經測定ClO-與ClO3-的濃度之比為3:1,則Cl2與NaOH溶液反應時,被還原的氯元素與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A、2:l
B、1:1
C、3:1
D、4:1參考答案:A略4.第四周期元素原子中未成對的電子數最多可達
A.4個
B.5個
C.6個
D.7個參考答案:C5.溶液、膠體和濁液這三種分散系的根本區別是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離子的集合體
B.是否能通過濾紙C.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
D.是否均一、透明、穩定參考答案:C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需要加熱才能發生的反應一定是吸熱反應
B.吸熱反應不加熱一定不能發生
C.放熱的反應在常溫下一定很容易發生
D.反應是放熱的還是吸熱的須看反應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總能量的相對大小參考答案:D略7.下列離子方程式表示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A.HCO3-+OH-=H2O+CO32-
B.H3PO4+3OH-=PO43-+3H2O
C.Fe(OH)3+3H+=Fe3++3H2O
D.3Fe2++4H++NO3-=3Fe3++NO↑+2H2O參考答案:D略8.在反應2SO2+18O2
2SO3中,其中氧氣用18O標記上,其中含有18O的物質有
A.SO2
B.SO2
O2
SO3
C.O2
SO3
D.SO2
SO3
參考答案:B9.下列用品的有效成分及用途對應錯誤的是參考答案:B略10.下列各組物質中,互為同位素的是A.重氫、超重氫
B.水、重水
C.氧氣、臭氧
D.冰、干冰參考答案:A略11.下列關于氯氣或氯的化合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過量的鐵粉與氯氣反應生成FeCl3B.少量SO2通入Ca(ClO)2溶液生成CaSO3沉淀C.氯氣能使潤濕的淀粉碘化鉀試紙變藍D.次氯酸鈣比次氯酸穩定參考答案:B考點:氯氣的化學性質.專題:鹵族元素.分析:A、鐵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鐵;B、二氧化硫與次氯酸鈣之間發生氧化還原反應;C、氯氣與碘化鉀中的碘離子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碘單質;D、次氯酸見光易分解,次氯酸鈣易和空氣成分水以及二氧化碳反應.解答:解:A、鐵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鐵,故A正確;B、二氧化硫與次氯酸鈣之間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所以最后生成硫酸鈣,故B錯誤;C、氯氣與碘化鉀中的碘離子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碘單質,碘單質與淀粉變藍,故C正確;D、次氯酸見光易分解,次氯酸鈣易和空氣成分水以及二氧化碳反應,所以相對而言次氯酸鈣比次氯酸穩定,故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氯氣與鐵和碘化鉀反應、次氯酸和次氯酸鹽的性質等方面知識,屬于綜合知識的考查,難度不大.12.a、b、c、d是四種短周期的主族元素。a、b、d同周期,其中d的質子數最大;a、c同主族。a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為:;a與b形成化合物的電子式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原子半徑:a>c>d
B.非金屬性:c>a>dC.相應氫化物的沸點:d>c>a
D.c與a、c與b均能形成兩種常見化合物參考答案:D略13.某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研究鈉的性質:將一粒金屬鈉和一塊銅片分別盛在表面皿中,來研究它們在空氣中的穩定性。該學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①假說法②實驗法
③分類法④比較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參考答案:C略14.現有Na2CO3、有NaHCO3固體混合物,要得到純凈的Na2CO3固體,下列方法正確的是A.過濾
B.加熱
C.蒸餾
D.溶解
參考答案:B略1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數值)A.在常溫常壓下,11.2LN2含有的分子數為0.5NAB.在常溫常壓下,1molNe含有的原子數為NAC.22.4LCl2所含原子數為2NAD.在同溫同壓時,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單質所含的原子數相同參考答案:B略二、實驗題(本題包括1個小題,共10分)16.(9分)下圖是銅與稀硝酸反應的兩個實驗裝置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銅與稀硝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學生甲用裝置Ⅰ探究銅與稀硝酸反應的氣體產物。實驗過程在燒瓶中觀察到有紅棕色氣體產生,在試管中收集到無色氣體。
燒瓶中產生紅棕色氣體的原因是
(用方程式表示)。(3)學生乙認為,甲用裝置Ⅰ實驗,無法說明問題。為了證明并觀察到銅與稀硝酸反應的產物為NO,甲設計了如圖Ⅱ所示的實驗裝置,選擇下列藥品,并按下列實驗步驟完成該實驗。請你根據他的思路,回答下列問題:藥品:稀硝酸鋅粒石灰石固體步驟: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②向試管中加入一定量CaCO3固體③向試管中倒入過量的稀HNO3并迅速蓋上帶銅絲和導管的橡皮塞④待反應完全后,將導管插入試管內接近液面⑤將銅絲插入到溶液中⑥用注射器的針頭穿過橡皮塞并向試管內推入氧氣(或空氣)(?。┎襟E②目的是
;(ⅱ)推入氧氣或空氣的目的是
;(ⅲ)分別將等質量的銅片與等體積均過量的濃硝酸和稀硝酸反應,所得到的溶液前者呈綠色,后者呈藍色,某同學提出,這可能是Cu2+的濃度差異引起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填“同意”或“不同意”),原因是
。參考答案:(9分)(1)3Cu+8HNO3
3Cu(NO3)2
+2NO↑+4H2O(2)2NO+O2
=====
2NO2(3)(ⅰ)排除裝置中的氧氣(ⅱ)檢驗生成的NO氣體
(ⅲ)不同意,銅片質量相同,該液體體積相同;生成的Cu2+濃度相同。略三、綜合題(本題包括3個小題,共30分)17.
0.1mol某液態烷烴完全燃燒需要消耗0.8mol氧氣,寫出符合該物質化學式的烷烴的結構簡式并寫出每種物質系統命名的名稱
參考答案:略18.(14分)鹽酸、硝酸都是用途相當廣泛的兩種酸。(1)瑞典科家舍勒在研究軟錳礦(主要成份為MnO2)時,將濃鹽酸與軟錳礦混合加熱,產生了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有色氣體。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標出電子轉移方向和數目:
。(2)某校合作學習探究小組學習科學家探究精神對氯氣性質進行了探究,設計了以下一些實驗。
實驗內容實驗現象A收集一集氣瓶氣體,觀察顏色,然后向瓶內倒入約占瓶容積1/5的蒸餾水,充分振蕩。蒸餾水呈淺黃綠色,瓶內氣體仍呈黃綠色。B取出瓶內部分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試液中直至過量。紫色石蕊試液先變紅色,后紅色褪色。C取出瓶內剩下的部分溶液,滴入硝酸銀溶液中。產生大量白色沉淀D最后向瓶內倒入少量濃氫氧化鈉溶液,振蕩。瓶內黃綠色氣體立即消失。①能說明氯氣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的實驗是
(填實驗序號)②寫出實驗D中所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3)該校另一合作學習探究小組用下列左圖所示裝置對銅與硝酸反應進行探究。①甲同學觀察到試管中的氣體由無色變成了紅棕色,由此認為試管里的硝酸是濃硝酸,你認為他的看法正確嗎?
。為什么?
。甲同學還能觀察到的現象有
。②乙同學向反應完成后的溶液里滴加氫氧化鈉溶液,產生的沉淀(m/g)和加入溶液的體積(V/mL)的關系如上右圖所示。請寫出O-A段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參考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冊訂購合同標準文本
- 公司食堂物業合同樣本
- 鄉村振興招標合同標準文本
- 2025年天津市和平區高三語文一模試題卷附答案解析
- 家校合作溝通機制計劃
- 公司司機簡易合同標準文本
- 出售塔吊電梯合同樣本
- 涼山物業服務合同樣本
- 出兌店合同標準文本
- 2025年深圳市簡易房屋裝修合同
- 2025購銷商品合同模板
- 2024年山西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真題
- 2025年03月春季甘肅臨夏州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344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考點剖析附解題思路及答案詳解
- 上海市第一至十八屆高一物理基礎知識競賽試題及答案
- 城市設計導則SOM
- C語言程序設計題庫習集帶答案(128p最全版)
- 高爐布袋除塵的MCGS-PLC控制系統
- 反三違培訓課件
- 河北醫療機構另收費用一次性物品管理目錄
- 老橋拆除監理實施細則
- 創傷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影響因素評估及護理策略論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