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供應鏈管理基礎_第1頁
第一部分供應鏈管理基礎_第2頁
第一部分供應鏈管理基礎_第3頁
第一部分供應鏈管理基礎_第4頁
第一部分供應鏈管理基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趙林度編著SupplyChainandLogisticsManagement2/4/20231學習安排和要求聯系方式:張明達zmd666@163.com網絡硬盤:/zmd666總課時42,分7個篇章進行,中間穿插案例討論。各章作業寫在作業本上,小論文等另行上交。2/4/20232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第二版)趙林度編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7教材2/4/20233[1]唐納德J.鮑爾索克斯等著,林國龍等譯,物流管理—供應鏈過程的一體化,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8[2]RonaldH.Ballou著,王曉東等譯,企業物流管理—供應鏈的規劃、組織和控制,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1[3]駱溫平編著,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10[4]張成海編著,供應鏈管理技術與方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9[5]馬士華等著,供應鏈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5[6]徐賢浩馬士華主編,物流與供應鏈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4參考書2/4/20234內容簡介第一部分供應鏈管理基礎12

3第二部分供應鏈管理理論第三部分供應鏈管理技術2/4/20235第一部分供應鏈管理基礎

供應鏈管理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先進的業務管理模式,它不僅帶來了新的管理理念,而且,也為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和交流、業務流程集成環境的創建提供了原動力。本部分將著重介紹供應鏈管理的基礎框架,為形成供應鏈管理的基本輪廓以及深入介紹供應鏈管理理論和技術奠定基礎。2/4/20236本章內容供應鏈管理概論供應鏈管理的發展第一章供應鏈管理基礎2/4/20237

20世紀90年代,生產制造商和服務提供商都在尋求與供應商的合作機遇,將采購和供應管理職能,從事務性的角色提升為企業戰略決策中的一個部分。在供應鏈管理發展過程中,產生了采購和供應觀以及運輸和物流觀。可以認為: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是“市場的二十年”,90年代是“物流的十年”,21世紀的前10年,將是“供應鏈管理的十年”。

1.1供應鏈管理概論2/4/20238

21世紀,企業間的競爭將轉變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2/4/20239

供應鏈管理產生的背景

1、外部環境的變化。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新世紀國際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這給企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企業面臨著不斷急劇變化的市場需求及縮短交貨期、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和改進服務的壓力。

2、內部生存的需要。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使得原來各個分散的企業逐漸意識到,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必須與其他企業建立一種戰略伙伴關系,實現優勢互補,發揮各企業的核心能力,并且在跨企業的集成管理模式下,使各個企業能夠統一協調起來,才能夠適應新的環境變化。2/4/202310香港利豐公司Li&FungLimited案例分析成功它為全世界約40個國家的70多個辦事處提供各種服裝;與10000個供應商建立了合作關系。擁有的市場和生產信息、供應廠家網絡、以及對整個供應廠家的協調管理技術是其最重要的核心能力。2/4/202311效益分析改善供應鏈管理所提高的生產率

2/4/202312在典型制造商的成本結構中,供應鏈所涉及的成本占60%-80%,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可以使總成本下降10%,相當于節省總銷售額的3%-6%,同時明顯提高了客戶需求預測和管理水平。效益分析2/4/202313美國的PittigtioRabinTodd&McGrath公司的調查分析結果也表明,企業應用供應鏈管理可以獲得如下益處:(1)供應鏈管理的應用使總成本下降了10%;(2)供應鏈系統中企業的按時交貨率提高了

15%以上;(3)訂貨—生產的周期縮短了25%-35%;(4)供應鏈中企業的生產率提高了10%以上;(5)核心企業的資產增長率為15%-20%。效益分析2/4/2023141.1.1供應鏈管理的概念為了更好地理解SCM,全球供應鏈論壇(GlobalSupplyChainForum,GSCF)提出了案例研究方法。進行了90多次深入的采訪,涉及15個企業,覆蓋了9個由不同功能和工序層次的經理實施的供應鏈。在采訪中,涉及到的功能包括營銷、物流、制造、信息系統、財務、質量管理以及戰略規劃,工序包括顧客關系管理、顧客服務管理、需求管理、采購、獲取以及產品開發和商業化。2/4/202315

GSCF(全球供應鏈論壇)將SCM定義成:“為消費者帶來有價值的產品、服務以及信息的,從源頭供應商到最終消費者的集成業務流程”供應鏈管理就是指對整個供應鏈系統進行計劃、協調、操作、控制和優化的各種活動和過程,其目標是要將消費者所需的正確的產品、能夠在正確的時間、按照正確的數量、正確的質量、正確的狀態、送到正確的地點。供應鏈管理的定義2/4/202316幾種典型的供應鏈管理的定義

Monczka,Trent和Handfiel(1998)供應鏈管理(SCM)要求傳統上分離的職能物料匯報到一個負責的經理人員協調整個物流過程,并且還要求與橫貫整個流程各個層次上的供應商形成伙伴關系。SCM是這樣一個概念,“它的主要目標是以系統的觀點,對多個職能和多層供應商進行整合和管理外購、業務流程和物料控制。LaLonde和Masters(1994)供應鏈戰略包括:“……供應鏈上的兩個或更多企業進入一個長期協定,……信任和承諾發展成伙伴關系,……需求和銷售信息共享的物流活動的整合,……提升對物流過程運動軌跡控制的潛力。”Stevens(1989)“管理供應鏈的目標是使來自供應商的物流與滿足客戶需求協同運作,以協調高客戶服務水平和低庫存、低成本的相互沖突的目標。”2/4/202317

Houlihan(1988)供應鏈管理和傳統物料制造控制的區別:1)供應鏈被看成是一個統一的過程。鏈上的各個環節不能分割成諸如制造、采購、分銷、銷售等職能部門。2)供應鏈管理強調戰略決策。“供應”是鏈上每一個職能的共同目標并具有特別的戰略意義,因為它影響整個鏈的成本及市場份額。3)供應鏈管理強調以不同的觀點看待庫存,將其看成新的平衡機制。4)一種新系統方法——整合而不是接口連接。Cooperetal(1997)供應鏈管理是“……一種管理從供應商到最終客戶的整個渠道的總體流程的集成哲學。”Mentzeretal(2001)供應鏈管理是對傳統的企業內部各業務部門間及企業之間的職能從整個供應鏈進行系統的、戰略性的協調,目的是提高供應鏈及每個企業的長期績效。2/4/202318原始的供應鏈(供需鏈)農夫裁縫客官織女棉花布匹衣裳自從有了商品交換,供應鏈就在無形中形成了各個交換實體聯接在一起,形成最原始的供應鏈2/4/202319供應商制造商倉儲和配送中心客戶供應鏈結構示意圖:物流:需求信息流功能網鏈結構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

2/4/202320供應鏈的結構模型核心企業供應鏈中的成員企業n231211n213n121n2n12n13-n層的客戶顧客/最終客戶n3-n層的供應商最初的供應商核心企業第一層用戶第二層用戶3-n層的顧客/最終用戶第二層的供應商第一層的供應商3-最初的供應商n1n供應鏈系統的分層結構2/4/202321管理模式的轉變

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在企業管理中形成了一種“橫向一體化”的管理熱潮。許多企業將原有的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自己集中資源發展核心能力,通過和業務伙伴結成戰略聯盟,占據競爭中的主動地位。

從“縱向一體化”向“橫向一體化”轉化從“大而全、小而全”向“分散網絡化制造”轉化從“封閉式”向“開放式”的設計、開發與生產轉化利潤顧客滿意度2/4/202322供應鏈

促進SCM不斷發展的關鍵機制是“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觀念,它驅動著企業內部和外部連接的全局化,客戶滿意度成為衡量企業業務成就的重要指標。功能集成2/4/202323

2001年,我國發布實施的《物流術語》國家標準(GB/T18354-2001)。

供應鏈的定義: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更新換代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的上游或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絡結構。

供應鏈管理的定義: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全面規劃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并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等。2/4/202324供應鏈管理模式的產生與發展企業制造方式的演變19世紀末20世紀初,“福特制”生產組織流水線1970年代,專業化工廠制造模式和“廠中廠”精益制造1980年代,柔性制造系統(FMS)1990年代以來,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21世紀,全球網絡化制造2/4/202325供應鏈管理模式的產生與發展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2000年制造資源計劃(MRPII)·推動式系統·物料訂貨以可分配需求為基礎·消除安全庫存和周轉庫存·依賴于相關訂貨計劃和可靠的預測·通過變動對供應商需求實現柔性準時生產制(JIT)·拉動式系統·來自最終用戶的固定需求量·生產能力與需求匹配·固定的生產協作單位·柔性的制造系統·相似產品范圍很小·經濟生產批量很小·供應商提前期很短精細生產和精細供應·消除浪費·庫存和在制品占用最小·成本在供應鏈上透明·多技能員工·減少工件排隊·調整轉換時間很短·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每一個階段連續改進供應鏈·快速反應·供應具有柔性·顧客化定制生產·與最終需求同步生產·受控的供應鏈過程·合作伙伴間的能力是集成的·全面應用電子商務·并行的產品開發2/4/202326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消費者信息流:生產能力,促銷計劃,交貨計劃,質量體系物流:原材料,中間品,制成品資金流:信用,支付條款,票據信息流:銷售,訂貨,庫存,質量,促銷計劃物流:退換,修理,服務,回收,廢棄資金流:付款,委托供應鏈管理的流程2/4/202327案例:HP打印機的供應鏈系統

分銷中心(歐洲代理商)總機裝配(通用打印機)(FAT)印刷電路板組裝與測試(PCAT)集成電路制造消費者供應商消費者消費者

分銷中心(亞洲代理商)美洲經銷商歐洲經銷商亞洲經銷商打印機箱制造供應商供應商供應商在溫哥華完成HP打印機供應鏈示意圖2/4/202328供應鏈管理把供應鏈中所有節點企業看作一個整體,供應鏈管理涵蓋整個物流的、從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采購、制造、分銷、零售等職能領域過程。供應鏈管理強調和依賴戰略管理。“供應”是整個供應鏈中節點企業之間事實上共享的一個概念(任兩節點之間都是供應與需求關系),同時它又是一個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概念,因為它影響或者可以認為它決定了整個供應鏈的成本和市場占有份額。供應鏈管理最關鍵的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僅僅是節點企業、技術方法等資源簡單的連接。供應鏈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標,通過管理庫存和合作關系去達到高水平的服務,而不是僅僅完成一定的市場目標。供應鏈管理與傳統管理模式的區別2/4/202329供應鏈管理的特征(一)供應鏈管理的理念強調核心競爭力橫向一體化,突出核心資源與競爭力資源外用(Outsourcing)外包合作性競爭以顧客滿意度為目標的服務化管理不是提供物料,二是用最低成本提供最優服務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工作流、組織流的集成跨企業集成借助信息技術實現管理目標延遲制造(Postponement)原則更加關注物流企業的參與縮短物流周期與縮短制造周期同等重要,甚至更關鍵由制造商事先生產中間產品或可模塊化的部件,待明確最終用戶需求后,再完成生產與包裝的最終環節。包括成型延遲、時間延遲和地點延遲2/4/202330(二)供應鏈與傳統的供應系統(Logistics:后勤體系)的區別。傳統的供應系統體系是“從采購到銷售”,而供應鏈是“從需求市場到供應市場”。(三)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是一個觀念上的創新,需要人們摒棄以往妄自尊大的觀念。(四)供應鏈對企業資源管理的影響,是一種資源配置的創新。(五)供應鏈應是集成系統。2/4/202331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原則

(1)根據客戶所需的服務特性來劃分客戶群(2)根據客戶需求和企業可獲利情況,設計企業的物流網絡(3)傾聽市場的需求信息(4)運用時間延遲策略(5)與供應商建立雙贏的合作策略(6)在整個供應鏈領域建立信息系統(7)建立整個供應鏈的績效考核準則2/4/202332

(1)將企業的業務目標同現有能力及業績進行比較,首先發現現有供應鏈的顯著弱點,經過改善,迅速提高企業的競爭力;(2)同關鍵客戶和供應商一起探討,評估全球化競爭環境和新技術的競爭壓力,建立供應鏈的遠景目標;(3)制定從現實過渡到理想供應鏈目標的行動計劃,同時評估企業實現這種過渡的現實條件;(4)根據優先級安排上述計劃,并且承諾相應的資源。供應鏈管理的實施步驟2/4/2023331.1.2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框架供應鏈業務流程供應鏈管理組件供應鏈網絡結構核心競爭力利潤率市場占有率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框架

2/4/202334供應鏈網絡結構

供應鏈網絡結構主要由供應鏈成員、網絡結構變量和供應鏈間工序連接的方式三方面組成。供應鏈成員是由與核心企業相連的組織構成的,這些組織直接或間接的與它們的供應商或顧客相聯,從起始端到消費端。然而,為了使非常復雜的網絡更易于管理和合理分配資源,有必要將基本成員和支持成員分開。在描述、分析和管理供應鏈時,水平結構、垂直結構和供應鏈范圍內核心企業的水平位置是三種最重要的網絡結構,由此構成了供應鏈網絡的結構維數。

2/4/202335供應鏈業務流程

業務流程是為專門顧客或市場生產特定產品的一種結構和可預測的活動集合,它是用來集成終端顧客和涉及產品、信息、資金、知識以及觀念的動態管理流程的一種動態結構。

客戶一直是建立供應鏈業務流程的焦點,一個良好的客戶快速反應系統,應該能夠準確及時地反映客戶頻繁的需求波動。控制客戶需求、制造流程和供應商執行情況的不確定性,對有效管理供應鏈是至關重要的。2/4/202336供應鏈管理組件管理—行為管理組件物理—技術管理組件規劃與和控制方法工作流/活動結構組織結構溝通和與信息流設施設備結構產品流設施設備結構管理方法權力與和領導結構風險和與回報結構文化和與態度供應鏈管理的管理組件DoglasM.Lambert&MathaC.Cooper提出(2000年)較難理解和把握2/4/2023371.1.3供應鏈管理的理論基礎約束理論(TheoryofConstraint,TOC)

由以色列的物理學家EliyahuM.Goldratt博士在他開創的優化生產技術(OptimizedProductionTechnology,OPT)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管理哲理,該理論提出了在制造業經營生產活動中定義和消除制約因素的一些規范化方法,以支持連續改進(ContinuousImprovement)。同時TOC也是對MRPII和JIT在觀念和方法上的發展。于1986年創立。

TOC認為:“任何系統都存在一種限制產能的約束”。瓶頸、次瓶頸、非瓶頸

TOC試圖回答與生產組織相關的三個問題:(1)變化什么?(2)用什么去變化?(3)如何引起變化?

2/4/202338

TOC強調必須把企業看成是一個系統,從整體效益出發來考慮和處理問題。

1.企業是一個系統,其目標應當十分明確,那就是在當前和今后為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

2.一切妨礙企業實現整體目標的因素都是約束按照意大利經濟學家帕拉圖的原理,對系統有重大影響的往往是少數幾個約束,為數不多,但至少有一個。約束有各種類型,不僅有物質型的,如市場、物料、能力、資金等,而且還有非物質型的,如后勤及質量保證體系、企業文化和管理體制、規章制度、員工行為規范和工作態度等等,以上這些,也可稱為策略性約束。

3.為了衡量實現目標的業績和效果,TOC打破傳統的會計成本概念,提出了三項主要衡量指標,即有效產出、庫存和運行費用。TOC認為只能從企業的整體來評價改進的效果,而不能只看局部。庫存投資和運行費用雖然可以降低,但是不能降到零以下,只有有效產出才有可能不斷增長。2/4/202339企業消除約束約束消除約束企業企業約束約束企業消除約束基于約束理論的供應鏈體系的形成過程2/4/202340定義和處理約束的思維過程方法2/4/2023411找出系統的制約因素。分清重要性順序2千方百計挖掘制約因素的潛力調整其它相關的各種因素。按照瓶頸工序的“行軍鼓點”安排計劃4運用各種分析方法,找出緩解系統制約因素的措施5若第4步改變了原有的制約因素,則回到第1步反復運行處理制約因素五個步驟2/4/2023421.1.3供應鏈管理的理論基礎

在Heide象征論框架中,當企業選擇使用供應鏈管理戰略時,它能夠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和網絡中的其他企業建立關系。基于這個假設,Heide框架能夠用來研究供應鏈管理。Heide框架最具有吸引力的特征之一,是它考慮了不同階段的供應鏈伙伴關系。Heide稱這些階段為維,它們由關系初期、關系維持和關系終結三階段組成。

Heide象征論

UrsulaY.Alvarado&HerbertKotzab將Heide象征論作為供應鏈管理體系建設的理論基礎(2001年)。創造了渠道成員的和諧模式和雙贏模式2/4/2023431.2供應鏈管理的發展供應鏈管理同步化、集成化生產作業供應生產計劃物流需求Internet/Intranet供應鏈管理涉及的領域2/4/202344

有關供應鏈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正處于不斷深入和優化的過程,形成了三個主要的研究方向。(1)供應鏈建模技術(2)供應鏈管理技術運營管理(關系、庫存、運輸等決策問題)、協調管理(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協調)和風險管理等內容(3)供應鏈管理的支持技術(內部以及外部的信息集成、共享與協同技術)2/4/2023451.2.1供應鏈管理發展停滯的原因1、追求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產生的產銷對立廠商與零售商對量與質的不同追求2、創新與權力的相互作用周期性波動與制衡3、供應鏈管理后作用的影響自我實施或強化機制的缺失導致創新不足4、產業地位變動的影響各節點的優勢轉化5、因涉及核心業務而產生關系緊張缺乏信任2/4/2023461.2.2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模式SCM的采購和供應觀SCM的運輸和物流觀業務成就企業觀念企業觀念業務成就功能分解流程、功能和組織集成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模式

工業采購者商業采購者庫存與時間集成2/4/2023471、工業采購者的采購與供應觀2、商業采購者的運輸與物流觀3、供應鏈管理的集成策略2/4/2023481.2.3供應鏈的競爭優勢企業競爭優勢供應鏈競爭優勢投影投資回報理念回報信息回報重組回報反應回報關系回報供應鏈的競爭優勢

在于通過對整個供應鏈的管理,使之更加快捷穩定地貫穿和有效集成各成員企業的價值鏈。2/4/202349

1、企業文化變革。信任體系的完善和溝通機制的發展,創建了新的企業文化氛圍。

2、買方市場的形成。買方市場是供應鏈管理成長的理想環境,有利于企業和關鍵的供應商實施長期戰略。

3、供應鏈管理體系的完善。供應商的開發涉及到企業和供應商之間長期的合作,有利于改善供應商在技術、質量、運輸和成本方面的管理能力;供應商認證集中在原材料、零部件和最終產品的采購,以及服務供應商提供的服務方面,它的最終目標在于提高質量和降低庫存量。1.2.3供應鏈管理發展的有利條件2/4/202350

4、業務流程重組技術的發展。業務流程重組技術的發展和完善,給供應鏈網絡節點企業之間的業務流程的集成和供應鏈管理知識實體的建立提供了可行的手段。

5、供應鏈建模優化方法的應用。應用多目標決策、線性規劃和AHP等優化方法,提出了多目標供應鏈模型、可持續供應鏈模型和訂單供應鏈模型等等。并且,應用系統動力學的理論方法,研究了動態供應鏈模型。這些決策和優化方法的應用,以及敏捷供應鏈的研究,對于解決客戶需求波動、市場波動等問題,提高客戶滿意度,降低庫存量都具有很好的借鑒價值。2/4/202351

6、電子商務的應用。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EDI)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