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期末復習題_第1頁
比較文學期末復習題_第2頁
比較文學期末復習題_第3頁
比較文學期末復習題_第4頁
比較文學期末復習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什么是比較文學?怎樣理解比較文學不是"文學比較"?比較文學與傳統的文學研究有什么不同?比較文學是一門誕生于十九世紀末期的新興學科,是一門對不同民族的文學進行比較研究、也對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進行比較研究的學科。比較文學是文學研究的一支,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不是一種研究方法。文學比較只是把不同的文學拿來加以比較,這只能說是狹義的比較文學。廣義的比較文學是把文學同其他學科來比較,包括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在內。這就不僅僅是文學上的比較了。不同:a開放性,它不受時間空間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價值大小的限制,比傳統文學研究有更大的自由,也比傳統文學研究具有更寬泛的內容。傳統文學研究重心放在作家和作品上,而比較文學對作家、作品、讀者、世界同樣重視。在研究方法上也比傳統文學研究更有優越性。b綜合性c宏觀性比較文學從傳統文學的范圍里跳出來,從國際的角度俯視各種文學現象,并且也從文學內抽出身來,從一個新的高度俯察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這種寬廣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是傳統文學研究無法企及的。d理論性。為什么比較文學形成于十九世紀后期的西方簡述其中的原因。(1)比較文學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是時代的要求。(2)催生比較文學學科的社會文化、文學背景:(1)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世界市場的形成;(2)科學文化的迅猛發展;(3)浪漫主義思潮與運動;(4)比較的意識與方法在學術界的廣泛運用。3、試述法國學派、美國學派和中國學派對比較文學發展的貢獻。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這個階段形成了法國學派,其代表人物有巴爾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亞等。法國學派認為:a、比較文學是以跨越為前提的研究;b、比較文學是國際文學史的研究;c、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是考據,尋找事實材料,它排斥審美分析。法國學派開創了影響研究,為其建立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嚴謹求實的研究方法,并用累累的研究成果證明了比較文學的科學價值,使比較文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確立了牢固的地位,功不可沒。但是,法國學派的理論與實踐有狹隘性、機械性以及文學沙文主義傾向等等局限。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這個階段崛起了美國學派,代表人物有韋勒克(1903-1995)、雷馬克(1916-)、奧爾德里奇(1915-)、威斯坦因(1925-)等。美國學派認為:a、比較文學是跨越國家界限的文學研究;b、比較文學是跨越學科界限的文學研究。美國學派創立了平行研究與跨學科研究,擴大了比較文學的研究范疇,且使比較文學有了向縱深發展的可能性,但有理論不夠嚴密、導致研究范疇過于寬泛的弊端。中國學者認為:比較文學是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中國學者開創了跨文化體系的東西方文學以及東方各民族文學的比較研究,創立了闡發研究的方法,進一步拓寬了比較文學的研究范疇,為進行全球范疇內的比較文學研究開辟了道路。第二章1、影響研究的理論基礎是什么?舉一個影響研究的例子影響的客觀存在說;2、影響的歷史文化意蘊說:影響的形成(發送-接受),是歷史文化,過濾的結果;影響的結果,是接受者的文學發生具有歷史意義的變化。3、影響的文學內蘊說。影響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實證主義,要求通過具體的文獻資料來證明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之間所存在的事實上的聯系。例子:2、什么叫流傳學、淵源學?它們有什么區別?流傳學:流傳學是從影響放送的角度研究某個民族的文學在外民族的影響的研究類型。淵源學:淵源學是從影響接受的角度研究某個民族的文學的內容與形式的外民族來源的研究類型。區別:(1)角度不同:流傳學是從影響放送的角度出發;而淵源學是從影響接受的角度出發(2)研究內容不同:流傳學研究某個民族的文學在外民族的影響,如……;淵源學研究某個民族的文學的內容與形式的外民族來源,如……3、接受研究與影響研究有什么區別?其理論基礎是什么?價值何在?區別:(1)接受研究和影響研究的理論基礎是不同的。接受學奠基于接受理論和現代闡釋學,注重的是文學變異的研究;而影響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實證主義,要求通過具體的文獻資料來證明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之間所存在的事實上的聯系。(2)接受研究與影響研究的理論重心不同。在作品、作者、讀者三個因素中,接受學注重研究讀者在閱讀域外作品的過程中的種種反應及其原因,以讀者作為其理論研究的核心;而影響研究以文本為核心,研究作家作品之間的事實聯系,重視形成文本的外來影響的因素。影響研究著重探討不同文學之間的互相關系,重點在于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間的影響和接受上,而接受研究卻把重點放在研究作家作品對不同民族的廣大讀者(聽眾、觀眾)產生的作用,或者說一部文學作品被外民族的讀者大眾接受的情況。理論基礎:接受研究奠基于接受理論和現代闡釋學和西方當代接受美學理論,注重的是文學變異的研究價值:1、接受研究的確立有利于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建設。2、接受研究打破了傳統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僅僅將理論關注點放在作家作品上的偏頗,從文學作品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讀者對文本的接受,作品意義的生成和接受的多樣性和歷史性。3、接受研究的求“異”思維,有助于推進和深化比較文學研究。4、何謂平行研究的“可比性”不同民族的文學之間沒有事實聯系,也會存在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現象,造成,可比性:文學是人學,因此會有相似的內容(題材、情節、思想主題、形象等);文學是語言藝術,因此會有相似的形式與發展歷程。研究,同,也就是在研究各民族文學共同的,詩心、,文心;研究,異,也就是在研究各民族文學的特性。研究它們,有助于人們認識文學現象,促進民族文學之間的溝通與互補。7、舉例論述平行研究的價值。可以將那些,相似、,類似、,卓然可比,但是沒有直接聯系得兩個民族(或幾個民族)文學,兩個或多個不同民族的作家,兩部或多部屬于不同民族文學的作品加以比較,研究其同異,并導出有益的結論。杜甫與歌德,湯顯祖與莎士比亞。5、舉一個平行研究的例子。(重要,自己選論文闡發)阿Q與堂吉訶德平行研究新探美狄亞與趙五娘中西方文學棄婦形象比較等等6、較之影響研究,平行研究的長處與短處是什么長處:平行研究擺脫了影響研究的"事實聯系"的限制,因而打破了時間、空間、地位和水平等條件的束縛,可以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地位、不同水平的作家作品,臵于一定的研究目的下,放進自己的視野。它涉及的范圍和對象極其廣泛,包括對作家作品、文學運動、思潮、流派等情況的比較,也包括對文學題材、體裁、情節、主題、人物、意象的比較,還可包括對風格、技巧、審美趣味、藝術形式、批評范疇、理論體系等等的比較,甚至包括對作家創作道路的全面比較。和影響研究相比,平行研究顯然享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短處:但是由于沒有事實聯系,平行研究中跨越時空的純比較和大規模的綜合可能導并且容易導致膚淺甚至謬誤。7、什么叫闡發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什么?定義:闡發研究是用不同文化體系中的理論話語互釋文學現象的研究類型。(一)文學理論對文學作品的闡發1、用外來理論闡發本土文學作品。如:王國維用叔本華的文論來闡發《紅樓夢》的悲劇價值:,叔本華臵詩歌于美術之頂點,又臵悲劇于詩歌之頂點。《紅樓夢》,以生活為爐,以苦痛為炭,而鑄其解脫之鼎。,《紅樓夢》者,悲劇中之悲劇也。其美學上之價值。即存乎此。再如顏元叔用英美新批評理論闡發杜甫《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a、詩人感時,花也濺淚;詩人恨別,鳥也驚心。b、詩人因花感時而濺淚,因鳥恨別而驚心。c、花感時而濺淚,鳥恨別而驚心。2、用本土文論闡發外來文學作品:如孫筑瑾用中國文論中的情景觀念闡發英國的自然詩:英國的自然詩,一切景語皆情語也:A、意象:將景物內化為詩情;B、景象:將景物當作詩情的投射對象。3、異質文論、文學現象的綜合比較闡發:如錢鐘書舉例對中西小說中設臵懸念的方法進行比較,然后指出,這就是中國文論中說的,引而不發躍如也、,盤馬弩弓惜不發,就是西方文論中說的,富于包孕性的片刻。(二)文學理論對文學理論的闡發:如童慶炳用西方詩學的,直覺理論來闡發中國詩學中“即景會心”的命題:王夫之說:,'僧敲月下門',只是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即景會心,...,自然靈巧,何勞擬議哉'長河落日圓',初無定量,'隔水問樵夫',初非想得。直覺說認為,人的認識活動分三個階段(感性認識-邏輯推理-理性認識),直覺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省略了中間的邏輯推理過程,使人在一剎那的直接體察中就把握了真理。,即景會心就是獲得直覺的心理活動。(三)用其他學科的理論闡發文學現象:如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將若干個不同時空的畫面拼接在一起形成新的意義)闡發中國古代詩歌手法:如:,浮云游子意(李白),國破山河在(杜甫),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濤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杜甫),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從具體方法來講,闡發研究離不開分析和解釋,當然也應該有判斷和結論。并要注意這幾個原則1、跨文化原則與有效性原則;2、雙向性原則與開放性原則。研究目的:1、闡發研究有助于民族文學之間的溝通2、闡發研究有助于民族文學之間的互補(此為研究價值,目的應該差不多)第三章簡述文類學的研究對象、范疇。文類學的研究對象是各種文學類型在不同民族文學中的發展演變及其特征、規律。文類學的研究范疇:1、文學分類標準的比較研究;2、文類特征、風格、手法等的比較研究;3、缺類研究;4、文類理論的比較研究。主題學與傳統的文學主題研究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研究對象、范疇主題學指對不同民族的文學處理同一主題及其相關因素(題材、情境、母題等)的情況進行的比較研究。傳統的主題研究重點探討文學作品的內涵,主題學則重點探討表述主題的手段與形式;傳統的主題研究研究個別的主題,主題學則研究同一主題在不同民族文學中的表現。主題學的研究范疇包括除文學形式外的全部文學內容要素--文學內容的外現部分(題材、情境、意象等)與潛在部分(母題、主題)。何謂意象、情境、母題?何謂原型形象、類型形象?它們與主題有怎樣的關系?意象是文學作品中有特殊的審美、文化內涵的象征性表意形象,分集體意象(原型意象、文化意象)與個人意象。"情境"("處境"、"境況")指特定時刻的人際關系和人與環境的關系。"情境"有時是作品情節中的一部分,有時是整個情節的濃縮。母題是文學作品中最小的敘事單位和意義單位,是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人類基本行為、精神現象和關于周圍世界的概念,其中包含具有傳承性的文化因子,在文學史上被完整保存并不斷復制。原型形象:一般是指保存與神話或傳說中的具有民族特性的人物形象。類型形象:一般只的是某種性格與個性,如嫉妒者、吝嗇者、潑婦等。關系: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地表現主題。T.T比較詩學的研究目的何在?試舉例論述中西詩學的關系及其文化根源。定義:比較詩學指對不同文化體系中的文學理論進行的比較研究。以多元的世界文化為背景,在詩藝層上開展中西詩學的比較研究,尋找共通的文學規律,在深層次進行人之生存問題的對比研究,使文化的價值在人的生存狀態中得到凝固和升華,還詩學以"人學"的本真面目。概念、范疇、命題的比較研究:如對西方詩學的源頭“詩言回憶”與中國詩學的“開山綱領”“詩言志”的比較研究;2、整體比較研究,如:中西詩學體系比較(中--西)文學觀念:情感表現說——摹仿再現說創作觀念:情感表現的“真”——摹仿客體的,真欣賞理論:情感體驗——求知中西詩學形態比較(中--西)思維形態:直觀性、經驗性強--分析性、邏輯性強理論表達:模糊--明晰理論存在方式:零散--系統中西詩學發展比較(中--西)“滾雪球”式發展--;流派紛呈,替變式發展關系:異——源頭取向不同道德本體論取向下的中國詩學方向知識論呈現的西方詩學方向中西詩學方法論不同智的直覺與邏輯分析“往下貫”與“向上透”同——本源上會通1、融合與互補——詩學自身發展的完滿追求2、后現代危機的拯救3、知識論與道德形而上本體詩性智慧相結合文化根源:a.中西方政治、經濟特點不同:西方社會經濟更具有商業性特點,政治制度則具有民主政治的特點,而與之相對的中國社會則以農業性經濟和宗法制度為基本特征。反映在文學上,西方古代文學以敘事文學為主而中國古代文學則以抒情文學為主。(荷馬史詩艾斯克羅斯的悲劇模仿在現說;詩經“詩言志”情感表現說)B.宗教倫理不同:古希臘悲劇普羅米修斯迷狂說、宣泄說;和諧天人合一c.思維、語言方面:西方人的思維特征是分析性的、批批判性的,而中國人的思維特征則是綜合性的、直覺性的什么叫媒介學譯介學?怎樣理解譯介學是“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出發的文學翻譯研究”?定義:媒介學研究影響傳播的途徑、方式、手段;譯介學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出發研究文學翻譯。翻譯者往往需要跨民族、跨文化、跨語言、跨學科對作品進行翻譯,所以在翻譯過程中:翻譯造成的原文信息的失落、增加、變形現象;翻譯文學:—翻譯中的創造性叛逆:1)個性化翻譯:譯者用自己的翻譯“個性”去“吞并”原著或使譯文“屈從”原著。2)誤譯(無意的與有意的)3)節譯與編譯;4)轉譯與改編。—翻譯文學的價值;—翻譯文學史;—譯作與原作、譯作與譯作的比較研究。6、文學與藝術有怎樣的同與異關系?試述文學與藝術相互滲透、影響關系的具體內容。文學與藝術的同異關系:文學與藝術都以表現作者的某種審美情緒為驅動力,它們可以有共同的創作原則、創作目的、審美理想、美學風格。但是,文學與藝術在手段與形態上各有特點。(如:文學與造型藝術相比,文學是時間藝術,造型藝術是空間藝術,因此文學的題材范圍比造型藝術廣泛,意蘊可以比造型藝術深刻,在表現形象方面卻不及造型藝術細致、有直觀效果,而在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創造力方面又優于造型藝術;文學與音樂相比,文學長于表達思想、概念,但在表達復雜、細膩、瞬間變化的情感方面不如音樂;音樂的表現形式比文學抽象,理解欣賞的自由度和難度也比文學大。)具體內容:1.文學與藝術相互啟發、滲透、包孕:文學對藝術的啟發、滲透多是文學內容給藝術家以啟發,進入藝術作品中;藝術對文學的啟發、滲透多是技巧形式方面的啟發滲透,如繪畫的空間形式、色彩、線條運用影響了文學創作。2.文學與藝術相互補充、配合:各門藝術在原始社會是同源共生的。幾門藝術結合成一門綜合藝術;文學與藝術相互借助擴大影響:---文學借助于其他藝術而流傳;---其他藝術借助于文學而流傳。文學與宗教有什么關系?以一部作品為例論述宗教對文學的滲透。1、文學與宗教的同異關系:文學與宗教可以有共同的表現內容--對出世、解脫的追求;它們的表現形式都是文字。但是,文學立足于現實,理性色彩濃;宗教更多虛幻色彩、迷狂色彩。2、文學與宗教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關系(1)共生關系:在人類童年時代,文學與宗教處于共生狀態,如:古希臘俄林波斯教與狄俄尼索斯教等都以神話的形式存在。(2)、文學與宗教的相互影響關系:1)文學與宗教的相互滲透、利用:a、文學,滲入宗教,宗教利用文學;b、宗教,滲入文學,文學利用用宗教:§文學使用宗教題材、表現宗教思想觀念;§文學利用宗教文體;§文論吸收宗教理論。2)文學與宗教的矛盾、對立:a、宗教束縛文學;b、文學沖擊宗教。具體作品自己找7、文學與哲學有什么關系?以一部作品為例論述哲學對文學的滲透。1、文學與哲學的同異關系 文學與哲學有共同的表現內容——人生觀、世界觀,有共同的表現形式——文字。但是,哲學運用概念、判斷、推理來表達抽象化的理論,它排斥感情;文學則運用具體、形象的手法把思想形象化,它有明顯的感情色彩。2、文學與哲學相互滲透、影響的關系(1)哲學“滲入”文學,影響文學創作:a、哲學影響文學創作的思想、主題與藝術方法;b、哲學影響文學思潮的興起。(2)文學“滲入”哲學,影響哲學思想的建立、傳播:a、文學內容影響哲學觀念的建立;b、文學形式影響哲學思想的傳播。具體作品自己找8、舉例論述古今文學與語言學的關系。文學與語言學相互影響、相互促進:1、文學促進語言學的產生與發展;2、語言學推動文學的傳播、創作、研究:特別是在當代,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深深影響了文學研究:二十世紀前期的“語言學轉向”造成了文學批評、文學理論研究的大轉向,形成了形式主義、新批評等文論流派,導致了文學研究的“向內轉”。二十世紀后半期,受話語理論的影響形成的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等批評流派引導文學研究“向外轉”。9、心理學是怎樣影響文學創作與文學研究的(1)心理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