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古道閱滄桑_第1頁
絲綢古道閱滄桑_第2頁
絲綢古道閱滄桑_第3頁
絲綢古道閱滄桑_第4頁
絲綢古道閱滄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絲綢古道閱滄桑打開文本圖片集古城背影、長城邊關、砂林丹霞、大漠孤煙在充滿傳奇色彩與浪漫風采的絲綢古道上,遼闊的中國西北要地傳承著黃河的文化與文明,目擊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絢爛。黑城舊址、敦煌石窟彰顯著蒼桑厚重的人文歷史,嘉峪雄關、張掖古城展現著雄奇壯美的自然風光,而鳴沙山、月牙泉的奇怪組合,又給奇特深重的絲路古道增加了一絲輕松舒坦。凄涼黑城,絲路長河的拋錨孤舟黑城,是蜚聲中外的“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好、規模最弘大的一座古城舊址。從額濟納旗政府所在地達萊庫布鎮,南行28公里就能到達。荒漠、大漠、藍天、流云,黑城就在這渾厚的背景下,滿目滄桑,靜靜聳立。據資料顯示,漢代曾在這里戍邊,黑城就是居延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元1038年,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羌族黨項人成立了西夏政權,在黑水城成立了“黑山威福軍司”。黑城開始走向一時的繁榮,經濟文化發展達到頂峰。1226年,成吉思汗率領軍隊攻破黑城后,設亦集乃路總管府,1826年元朝曾擴建黑城。明朝,黑城作為元朝最后一座城池被征西大將軍馮勝攻下,并被放棄。至此,黑城便與人間煙火間隔,成了一個貨真價實的“廢城”。直到上世紀初先后被俄、英探險家發現并打劫大批可貴文物,這才真實把黑城從幻夢中驚醒,人們才挖掘、考證、研究這一失落的遺跡。2001年黑城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要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夏國在中華歷史上堪稱轉瞬即逝,留下的歷史研究資料少之又少。而現代考古研究西夏最主要的線索本源于黑城,只惋惜大多數有價值的文物都被英俄兩國博物館或民間珍藏。“黑城”蒙古語為哈日浩特,是西夏黑水城和元朝亦集乃城遺址。縱觀古城了如指掌,現存城墻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434米,南北寬384米,周長約1600米,總面積近17萬平方米。城外西南角有伊斯蘭教拱北建筑一座,巍然聳立地表。古城憂如是百歲高齡的老人,固然衰老不堪、歷盡滄桑,卻不失積淀百年的風采,持續著凜凜然不行入侵的樣子。四周城墻兀但是立,四個城門口都有甕城拱衛,城墻外側的馬面、敵臺持續著恪盡責責的習慣,夯筑的經緯線橫平豎直歷歷在目,蒼黃的夯土在強烈殘忍的西北風卷起的漫天飛沙和碎石的煎熬下斑駁不堪。步入景區,最搶眼的仍是黑城的獨到標記,聳立在西北角城墻上沙丘之畔的兩座黃沙半掩的12米高的覆缽式佛塔,孤單地凝望著眼前的全部。閑步城中,固然部分城池已為黃沙掩埋,但城內建筑群落布局依舊井然。以高臺廟宇為中心,十字形主街道由此向四個方向延伸,縱橫交叉。街道兩旁的官署、佛寺、軍營及民房的遺跡仍隱約可辨,碎石斷壁歷歷在目。那些散布遍地的磚石瓦當、陶片碎瓷、鐵器銅簇、泥佛遺物無不訴說著當年的繁榮與興隆。走在黑城里,有一種特別強烈的歲月逆流的感覺,夕陽照在殘垣斷壁上,看著千年以前的古建筑變為金黃色,在蔚藍的天幕下,有一種無言的悲壯和凄涼。張掖丹霞,絲路旅途的視覺盛宴張掖七彩丹霞奇景位于臨澤、肅南縣交界處,面積約510平方公里。這里是中國形成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彩色丘陵色彩之絢爛、面積之大冠絕全國。張掖丹霞地貌區以層錯交替、巖壁陡峭、氣吞山河、造型奇怪、色彩斑斕而稱奇。數以千計的絕壁山巒所有體現出嬌艷的丹紅色和紅褐色,互相映襯各顯其神,展現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妙風采,把祁連山雕琢得奇峰崛起,峻嶺橫生,五彩絢爛。《中國國家地理》將它評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圖說天下·國家地理》將它評為“中國最美的六處奇怪地貌”之一,還加上了“奇險靈秀美如畫”的考語。甚至連那早已聲名在外的張藝謀大導演也將這片如畫的土地選為《三槍拍案詫異》的外景地。我從沒有見過這樣色彩明麗的山巒和巖石。它的明麗仿佛神仙精心精選的彩繪,又如上天灑落的調色板,深深地吸引著我的雙眸。從高處眺望,幾乎寸草不生的廣袤丘陵,各種形態的丹霞地貌縱橫林立,紅、黃、橙、綠、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種色彩,把無數溝壑、山丘裝點得絢爛多姿。有的連座成峰,連綿數里,仿佛一段段明麗的七彩綢帶飄掛丘陵之中,在陽光的照耀下綻放眩目的光彩,七彩霞、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練、七彩湖、七彩貝似五顏六色的寶石般絢爛刺目,那層理交叉的線條、色彩斑瀾的色彩、絢爛醒目的壯美畫圖,氣吞山河、場面壯觀,讓人不由自主地贊美大自然的巧奪天工,憂如進入了一個彩色的童話世界。還未完好落下的驕陽,用萬丈的光明朝建筑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圓滿、有重視要歷史地位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絲路咽喉,西域重鎮,因此又有“天下雄關”之稱。嘉峪關由外城、內城、甕城三部分組成,環環相套,蔚為壯觀。布局坐西向東,背向西域而面向朝廷。整個建筑群的東西中軸線上,散布著四座建筑:文昌閣、東城樓、西城樓、嘉峪關城樓。除了文昌閣兩層歇山,另三座城樓均為三層歇山。關城呈不規則四邊形,除城門、城臺、敵臺、垛口等部位用青磚包砌外,其他部分皆由黃土層層夯筑而成。東西城樓之間芒襯著著這色彩的天堂。滿山的紅巖為它而嬌艷,山谷間的綠草為它而閃亮。最愛的是山梁上那一抹青草鋪就的綠色。在陽光織成的紗幔中,它用一抹不同樣的色彩讓紅顏變為了綠葉,讓自己的清爽與別樣成為別人眼中最艷的紅花。丹霞奇景,是天光山色相輔相成、友善圓滿的結合。由于山的骨血與光的絢爛最正確般配,丹霞地貌才有鮮活的生命,靈便的個性,蓬勃的活力。此時的斜陽,像是點燃丹霞地貌生命奇景的源泉,尤其壯美,更顯其獨到的風韻平和勢。俯望之下只覺眼前的群峰但是是一幅油畫巨制上那凹凸不平的顏料色為內城,城墻高達11米,給人一種堅如盤石的感覺。城樓建在城墻上,心胸軒昂。城墻東、西開拱門,東城樓下邊為“光化門”,西城樓下邊為“柔遠門”。東、西門外有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同時連接南、北、東三面土筑城墻的羅城,形成外城。關門置于墻底而通向關外。而外城在西南和東北兩角又分別和萬里長城相連,于是,嘉峪關與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明萬里長城形成一個整體,共同修筑了一個牢固的冷兵器時代防守系統。嘉峪關最外沿的是一座外城西門上的塊。這是一種純粹的自然之美,充滿了不加雕琢的張揚和絕不掩蓋的豪邁,將那份西北荒原上的陽剛之美襯著到了極致,也將那色彩帶來的絢爛變為了沒法抗拒的誘惑。嘉峪雄關,絲路走廊的隘口咽喉“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南有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北靠起伏連綿的馬鬃山,東接酒泉,西通敦煌,地勢陡峭,建筑宏偉,素有“中外巨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嘉峪關,是明朝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關樓,城墻都由青磚包砌,上設眺望孔、燈槽、射擊孔等防守設施。正中凸出,辟門向西,門額上刻著“嘉峪關”三個大字,此乃嘉峪關之正門,也即當時大明王朝最西邊之國門。關樓巍巍高聳,畫棟雕梁,飛檐如翼,威嚴如昨。登樓遠眺,但見天高云淡、雪山隱約、荒漠茫茫,塞上風光一目了然。一條長城(實質是一道厚土墻)從關城角樓波折往南延伸,極目不見終點。在無垠的荒漠灘中,看起來實在顯得既細且矮,且已經風霜滿臉,歲月留痕,只剩下斷壁殘垣。站在嘉峪關城樓上,面對空曠的荒漠和威嚴的祁連山,心里滄桑而凝重,當年廝殺征戰的鐵騎、南來北往的商旅,都隨著歲月流逝遠去了,只留下這么一座孤零零的城樓,像個年老的戰士,傾聽著遠去的鼓角和戰馬的嘶鳴。在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上存放著一古墻磚,稱為“定城磚”,傳說關城建成后僅余一磚,可見古建筑師計算之精確!經數百年風霜雨雪的損害,墻體早已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面上滿布著深刻的皺紋,軀體上的創傷更是縱橫斑駁,讓人深思。她的宏偉使人感覺壯懷強烈,而她的凄涼又令人黯然神傷。如火如冰的感覺激蕩胸臆,爆發無窮懷古幽思之情。莫高寶窟,絲路深處的藝術殿堂莫高窟位于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1600多米,上下擺列五層、高低井然有序、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以精良的壁畫和塑像出名于世。莫高窟始鑿于公元366年,從隋至元,歷代多有增建,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弘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現保存有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歷代興建的洞窟492個,壁畫*平方米,彩塑2415尊。此中壁畫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規模弘大、題材廣泛、藝術精深,無與倫比。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宣布為第一批全國要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四周是荒漠、荒漠、不毛的禿山,而這里卻獨具一片蔥綠,泉水叮咚,樹木繁蔭,不能夠不讓人感覺奇怪。第一映入眼簾的“大牌樓”宏偉壯麗,氣派非凡,坊額上“石室寶藏”四個挺秀有力的大字系于右任先生題寫。敦煌莫高窟以它創辦年代之久、建筑規模之大、壁畫數目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好,以及藝術之廣博精深而出名天下、享譽國內外。漢唐雄風吹拂著敦煌,絲路駝鈴吟詠著敦煌。“敦,大也;煌,盛也。”莫高窟南北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大小不一,上下參差,密布崖面,洞窟里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良絕倫的壁畫、構圖精良的蓮花磚,襯托出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壁畫內容有佛像、佛教史跡、經變、神話、供養人等題材和裝飾圖案。窟中飛天壁畫最為傳神,飛天飛繞在上空,有的腳踏彩云,漸漸下降;有的仰頭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沖云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游。那迎風搖動的衣裙,飄飄翻卷的彩帶,使飛天看起多么輕快奇妙、瀟灑自如、嫵媚動人。洞窟的佛像造型精良、栩栩如生、大小不一,最高的四十多米,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為泥質彩塑,神態各異。敦煌的藝術就是把佛經變為壁畫的過程。這里的每一個塑像,每一幅畫卷,或是表達佛經里的一個故事,或是表達一個深入淺出的道理,或是留駐一個供奉者忠誠的姿容。有一位學者看后感想地說:“看了敦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月牙鳴沙,絲路古道的絢爛明珠“不到鳴沙山,不知道大自然的奇怪。”鳴沙山、月牙泉,沙泉共處,妙造天成,是名揚四海的“荒漠奇景”,也是絲路古道上的一顆絢爛明珠。鳴沙山,東漢稱神沙山,晉代始稱鳴沙山,東西長40余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位于敦煌城南5公里處,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在鳴沙山的右側,奇怪的沙海中依偎著一泓清泉,她如一塊碧玉鑲嵌在金色的臂彎里。她就是月牙泉,沒有任何的人工修飾,仿佛一彎明月,不在天上,卻映在荒漠中,歷經千年未曾枯竭。荒漠湮滅了城市,卻擋不住這股清泉,也許這真的就是天上的瑤池!站在公園入口處,只見連綿不絕的沙丘,映襯著碧藍的天空,在光明的陽光下,仿佛金色的山岳橫亙在眼前,一隊隊駱駝載著游人從底部出發,一路向上,波折在沙丘間。走進公園,眼前一片金黃燦燦,宏偉壯觀的沙山一座連著一座,沙峰起伏,如虬龍逶迤。沙山圓滑而有韻致,線條流暢,似錦緞般睜開,遍覆大地,或如長蛇,或如鱗魚,彎彎相連,勾勾相繞,鏈鏈相扣,圈圈相接,鋒刃凸現,數百公里,延至天邊。古道悠悠,駝鈴如歌,坐在駱駝上,踏著細沙,一擺一搖,一頓一顛,順著起伏波折的沙山前行。駱駝踏著平穩的步伐前行,重復著千萬遍的老路,聽著丁丁當當的駝鈴聲,看著連綿不絕、漫無邊沿的沙原,我們儼然成了大唐帝國絲綢之路上的跋涉者。在鳴沙山的右側,奇怪的沙海中依偎著一泓清泉,四周沙丘包圍,而她恰似一位少女旁若無人地睡著。月牙泉極小,只有一小片池塘的面積,水也不深,最深處只有數米而已,但泉水清亮,光明透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